• 232.0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2含解析8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江苏省宿迁市现代实验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2)‎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都能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镁粉用作照明弹;铜丝用作导线 B.二氧化碳用作碳酸饮料;金刚石刻划玻璃 C.氢气用作清洁燃料;稀盐酸除铁锈 D.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pH值 B.稀释浓硫酸 C.固体药品的取用 D.称取食盐 ‎3.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 A.碱:熟石灰、烧碱、纯碱 B.氮肥:CO(NH2)2、NH4Cl、KNO3‎ C.合金:生铁、不锈钢、黄铜 D.氧化物:SO2、K2CO3、H2O ‎4.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括号内为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 B.羊毛和涤纶(灼烧闻气味)‎ C.NH4NO3和KCl固体(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D.稀HCl和NaCl溶液(滴入酚酞试液)‎ ‎5.小明同学在测定某未知蓝色溶液的组成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KCl、CuSO4、NaOH、HCl B.Cu(NO3)2、NaCl、BaCl2、KNO3‎ C.CuSO4、HCl、BaCl2、NaNO3 D.NaCl、KNO3、HNO3、Na2SO4‎ ‎6.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或方法 A ‎ NaCl 固体 ‎ 泥沙 ‎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B ‎ KCl 溶液 ‎ K2SO4‎ 滴加足量Ba(NO3)2溶液并过滤 C ‎ KNO3溶液 Ba(NO3)2‎ ‎ 滴加适量K2SO4溶液、过滤 D ‎ N2‎ ‎ O2‎ ‎ 通过红热的铜丝 A.A B.B C.C D.D ‎7.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B.W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C.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 ‎8.有X、Y、Z三种金属,将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放出氢气,X、Z不溶解;将X浸入Z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有Z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X>Y>Z B.Y>X>Z C.Y>Z>X D.X>Z>Y ‎9.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安全 B.化学与健康 重金属中毒﹣﹣喝鲜牛奶、豆浆等解毒 煤气泄漏﹣﹣关闭气阀、严禁烟火 糖类、油脂﹣﹣组成元素相同 缺铁﹣﹣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C.化学与材料 D.化学与生活 水泥、玻璃﹣﹣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玻璃钢、铝合金﹣﹣都属于复合材料 蛋白质、淀粉﹣﹣用碘溶液来鉴别 纯碱、食盐﹣﹣用食醋鉴别 A.A B.B C.C D.D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电解水 B.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A.A B.B C.C D.D ‎ ‎ 二、填空及简答题 ‎11.从H、C、N、O、Na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 ‎(2)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 ‎ ‎(3)常做干燥剂的一种碱  .‎ ‎12.金属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1)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 ‎(2)为了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回收铝制饮料罐 B.在铁制品表面刷漆、涂油,防止生锈 C.将已探明的铁矿全部开采 D.积极研发新材料以替代金属材料 ‎(3)铝比铁活泼,但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其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3.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产生.则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  ;(填物质名称),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14.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t‎3℃‎时将‎2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是  ;‎ ‎(2)若B中混有少量的A,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B;‎ ‎(3)t‎3℃‎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 ‎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设备、净化、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各探究实验.‎ ‎(1)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字母序号)(提示:挥发出少量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2)请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3)用上述收集装置如何验满?  .‎ ‎16.我校“非常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拍下一瓶保管不当的试剂(如图),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小强和小华同学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讨论】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 Ⅰ.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 Ⅱ.Na2CO3和NaHCO3溶液都呈碱性.‎ Ⅲ.测定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得出结论】小华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 ‎【作出猜想】①可能是  溶液;②可能是Na2CO3溶液;③可能是NaCl.‎ ‎【设计并实验】‎ ‎(1)小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 ‎(2)小强为了检验该溶液是NaOH溶液还是Na2CO3溶液,他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该溶液于一洁净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  ‎ 猜想②正确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 ‎(3)请你选择与小强不同类别的试剂,来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你选择  溶液.‎ ‎ ‎ 四.计算题 ‎17.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小龙和他的同学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1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 ‎(1)上述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3)若上述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m克,写出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用m表示).‎ ‎ ‎ ‎2016年江苏省宿迁市现代实验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都能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镁粉用作照明弹;铜丝用作导线 B.二氧化碳用作碳酸饮料;金刚石刻划玻璃 C.氢气用作清洁燃料;稀盐酸除铁锈 D.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密度、气味、溶解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出来的性质,伴随着新的物质的生成,可以据此来分析并完成该题的解答.‎ ‎【解答】解:A、镁粉燃烧发出了耀眼的白光,从而被用作照明弹,体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铜用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良好,体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不正确.‎ B、二氧化碳可以水反应生成碳酸,在这里体现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刚石硬度大,可以刻划玻璃,体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B不正确.‎ C、氢气用作清洁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体现的是化学性质;稀盐酸除铁锈是利用了盐酸能与铁的氧化物反应,体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故C不正确.‎ D、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是利用了碳的吸附性,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的热,都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地区分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 ‎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pH值 B.稀释浓硫酸 C.固体药品的取用 D.称取食盐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称量器-托盘天平;固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实验操作型;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3.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 A.碱:熟石灰、烧碱、纯碱 B.氮肥:CO(NH2)2、NH4Cl、KNO3‎ C.合金:生铁、不锈钢、黄铜 D.氧化物:SO2、K2CO3、H2O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A、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 B、含氮元素的化肥是氮肥;‎ C、合金是指由一种金属与其它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解:A、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归类不完全正确;‎ B、硝酸钾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归类不完全正确;‎ C、生铁、不锈钢、黄铜都属于合金,归类完全正确;‎ D、碳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归类不完全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4.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括号内为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 B.羊毛和涤纶(灼烧闻气味)‎ C.NH4NO3和KCl固体(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D.稀HCl和NaCl溶液(滴入酚酞试液)‎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A、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 B、根据羊毛与涤纶分别属于天然纤维与人造纤维,燃烧时产生的气味不同进行分析;‎ C、根据铵态氮肥能和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分析;‎ D、根据无色酚酞在酸、碱、盐中的显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取等量的软水和硬水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羊毛与涤纶分别属于天然纤维与人造纤维,羊毛灼烧会出现烧焦羽毛味而涤纶不会,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硝酸铵中含有铵根离子,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氨气,氯化钾中不含铵根离子,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氨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稀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氯化钠也不能使酚酞变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 ‎ ‎5.小明同学在测定某未知蓝色溶液的组成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KCl、CuSO4、NaOH、HCl B.Cu(NO3)2、NaCl、BaCl2、KNO3‎ C.CuSO4、HCl、BaCl2、NaNO3 D.NaCl、KNO3、HNO3、Na2SO4‎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从蓝色溶液可得的信息是溶液中含有铜离子,所以溶液中不可能含有与铜离子结合成沉淀的离子存在,也不可能含有相互间能生成难电离物质的离子,据此回答即可.‎ ‎【解答】解:A、溶液中含有铜离子,但溶液中也含有与之结合成沉淀的氢氧根离子,故错误;‎ B、含有铜离子,且溶液中不存在生成难电离物质的阴阳离子,故正确;‎ C、含有铜离子,但溶液中含有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的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故错误;‎ D、溶液中不存在使溶液呈现蓝色的铜离子,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 ‎ ‎6.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或方法 A ‎ NaCl 固体 ‎ 泥沙 ‎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B ‎ KCl 溶液 ‎ K2SO4‎ 滴加足量Ba(NO3)2溶液并过滤 C ‎ KNO3溶液 Ba(NO3)2‎ ‎ 滴加适量K2SO4溶液、过滤 D ‎ N2‎ ‎ O2‎ ‎ 通过红热的铜丝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K2SO4能与足量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Ba(NO3)2能与适量K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7.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B.W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C.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是:‎3C+4NH32N2+3CH4.‎ 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故A正确;‎ B、由图示可知,W为甲烷,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5%,故B正确;‎ C、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8.有X、Y、Z三种金属,将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放出氢气,X、Z不溶解;将X浸入Z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有Z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X>Y>Z B.Y>X>Z C.Y>Z>X D.X>Z>Y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氢前的金属可以和稀酸反应(除稀硝酸)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解答】解:由于这三种金属只有金属Y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只有Y在氢前,即Y的金属活动性最强;而将X浸入Z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有Z析出,说明X的化学性质比Z活泼,因此三种物质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为:Y>X>Z,‎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反应的发生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 ‎ ‎9.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安全 B.化学与健康 重金属中毒﹣﹣喝鲜牛奶、豆浆等解毒 煤气泄漏﹣﹣关闭气阀、严禁烟火 糖类、油脂﹣﹣组成元素相同 缺铁﹣﹣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C.化学与材料 D.化学与生活 水泥、玻璃﹣﹣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玻璃钢、铝合金﹣﹣都属于复合材料 蛋白质、淀粉﹣﹣用碘溶液来鉴别 纯碱、食盐﹣﹣用食醋鉴别 A.A B.B C.C D.D ‎【考点】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酸、碱、盐的鉴别;防范爆炸的措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重金属盐中毒的原理判断,即破坏人体的蛋白质结构,使之失去生理功能;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 B、根据糖类、油脂的元素组成,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无机非金属材料是除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以外的几乎所有材料的统称,如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D、碘遇淀粉变蓝色;根据纯碱与醋酸反应会有二氧化碳生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重金属盐中毒的原理即破坏人体的蛋白质结构,牛奶、豆浆等中富含蛋白质,可防止人体本身的蛋白质被破坏,能用于解毒;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关闭气阀、严禁烟火,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知识归纳均正确.‎ B、糖类、油脂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知识归纳均正确.‎ C、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材料复而成的一种特殊材料,属于复合材料;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知识归纳有错误.‎ D、碘遇淀粉变蓝色,蛋白质不能,蛋白质、淀粉可用碘溶液来鉴别;纯碱与醋酸反应会有二氧化碳生成,食盐与醋酸不反应,故选项知识归纳均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涉及知识点较多,选用立选法(即只要发现有一项归纳错误,即可确定该选项)是正确、快速解答此类题的捷径.‎ ‎ ‎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电解水 B.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A.A B.B C.C D.D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可根据图象的纵横坐标的含义结合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如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而图象的纵坐标是质量等.‎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而图象的纵坐标是质量,质量比不等于体积比,所以图象错误.‎ B、因为锌少量,所以硫酸锌的质量随硫酸的加入逐渐增加,当锌反应完后,硫酸锌的质量不变,但硫酸的量在增加,即溶液质量在增加,所以硫酸锌的质量分数当锌反应完后逐渐减小,所以图象不正确.‎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不能溶解碳酸钙,所以只要加入氢氧化钙就有沉淀生成,而图中体现的是加入石灰水到一定量后才出现沉淀,所以图象错误.‎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当盐酸少量时,生成的气体由盐酸的量决定,所以开始二者放出气体一直相等,但由于盐酸过量,等质量的镁放出的气体大于铁放出的气体,所以图象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和所代表的反应的反应原理和相关物质的定量反应关系.‎ ‎ ‎ 二、填空及简答题 ‎11.从H、C、N、O、Na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N2 ;‎ ‎(2)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C2H5OH ; ‎ ‎(3)常做干燥剂的一种碱 NaOH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填:N2;‎ ‎(2)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由提供的元素可组成的有机物乙醇、醋酸中含有三种元素,故填:C2H5OH(答案合理即可);‎ ‎(3)由提供的元素组成的碱﹣﹣氢氧化钠,易潮解,可用作干燥剂,故填:NaOH.‎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解题时应注意只能从给出的元素中选择来组成物质.‎ ‎ ‎ ‎12.金属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1)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2)为了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BD .‎ A.回收铝制饮料罐 B.在铁制品表面刷漆、涂油,防止生锈 C.将已探明的铁矿全部开采 D.积极研发新材料以替代金属材料 ‎(3)铝比铁活泼,但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其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Al+3O2═2Al2O3 .‎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资源的保护;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金属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2)根据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分析;‎ ‎(3)根据铝的性质分析回答.‎ ‎【解答】解:(1)铁炒锅是利用了金属的传热性;‎ ‎(2)为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有很多可取的方法,回收、防止金属生锈、积极研发替代材料等,所以ABD正确;‎ ‎(3)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对铝起到保护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故答为:(1)C;(2)ABD;(3)4Al+3O2═2Al2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其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13.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产生.则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 银 ;(填物质名称),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 Mg2+、Zn2+ .(填离子符号)‎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利用此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解: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锌>氢>铜>银,故锌不能与Mg( NO3)2溶液反应,而锌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可以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根据“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所以说明锌完全反应,而无法确定AgNO3、Cu( NO3)2中金属离子是否全置换出,但滤渣中一定会有银;所以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会有锌离子和没有反应的镁离子.‎ 故答案为:‎ 银,Mg2+、Zn2+‎ ‎【点评】此题考查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及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4.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t‎3℃‎时将‎2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是 1:4 ;‎ ‎(2)若B中混有少量的A,最好采用 蒸发结晶(或蒸发溶剂) 的方法提纯B;‎ ‎(3)t‎3℃‎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确定:t‎3℃‎时,A的溶解度溶解度解答;‎ ‎(2)根据A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进而确定结晶析出的方法解答;‎ ‎(3)据该温度下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分析解答.‎ ‎【解答】解:‎ ‎(1)t‎3℃‎时,A的溶解度溶解度为‎25g,‎100g水中溶解‎25g,将‎2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只能溶解12.5gA,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12.5g:‎50g=1:4;‎ ‎(2)从题目提供的信息可得: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提纯A最好用降温结晶,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得到B的晶体,最好采用蒸发结晶;‎ ‎(3)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所以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A<B<C,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C>B>A.‎ 故答案是:‎ ‎(1)1:4;‎ ‎(2)蒸发结晶(或蒸发溶剂);‎ ‎(3)=‎ ‎(4)C>B>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设备、净化、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各探究实验.‎ ‎(1)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ACBE .(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字母序号)(提示:挥发出少量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2)请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3)用上述收集装置如何验满? 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短管b处,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实验要求来连接实验仪器;‎ ‎(2)根据反应的原理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用固态的石灰石与液态的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选择A来制取,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用浓硫酸对二氧化碳进行干燥,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来进行收集;故填:ACBE;‎ ‎(2)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CO2+Ca(OH)2=CaCO3↓+H2O;‎ ‎(3)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时,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从长管进入,验满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短管b处,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故填: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短管b处,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干燥装置的选择及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 ‎ ‎ ‎16.我校“非常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拍下一瓶保管不当的试剂(如图),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小强和小华同学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讨论】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A .‎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 Ⅰ.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 Ⅱ.Na2CO3和NaHCO3溶液都呈碱性.‎ Ⅲ.测定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得出结论】小华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NaHCO3 .‎ ‎【作出猜想】①可能是 NaOH 溶液;②可能是Na2CO3溶液;③可能是NaCl.‎ ‎【设计并实验】‎ ‎(1)小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③ .‎ ‎(2)小强为了检验该溶液是NaOH溶液还是Na2CO3溶液,他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该溶液于一洁净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②正确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BaCl2+Na2CO3═BaCO3↓+2NaCl .‎ ‎(3)请你选择与小强不同类别的试剂,来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你选择 Ca(OH)2 溶液.‎ ‎【考点】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交流讨论】根据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及标签可见部分,猜测该溶液不可能属于哪类物质的溶液;‎ ‎【得出结论】根据溶液中溶质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由常温下各物质的溶解度及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判断溶液的可能性;‎ ‎【作出猜想】根据提示物质的可能性,对该溶液进行猜想;‎ ‎【设计并实验】(1)根据三种物质溶液的酸碱性及所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对溶液的可能做出判断;‎ ‎(2)利用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判断;‎ ‎【拓展与应用】根据碳酸钠、氢氧化钠的性质差异,另选一种试剂完成两种物质的鉴别.‎ ‎【解答】解:【交流讨论】破损标签可见部分为钠元素,可判断该物质由金属元素与根组成,而酸类物质由氢元素与酸根所组成,可判断该物质不可能为酸;故答案为:A;‎ ‎【得出结论】根据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液为‎9.6g,可判断常温下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8.8%,因此可判断该溶液不可能为碳酸氢钠溶液;故答案为:NaHCO3;‎ ‎【作出猜想】除碳酸氢钠外,该溶液可能为氯化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NaOH;‎ ‎【设计并实验】(1)由于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都为碱性,溶液pH都大于7,只有氯化钙溶液的pH=7,所以该瓶pH大于7的溶液不可能是氯化钠溶液;故答案为:③;‎ ‎(2)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故答案为:产生白色沉淀;BaCl2+Na2CO3═BaCO3↓+2NaCl;‎ ‎【拓展与应用】利用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而与氢氧化钠不能反应而无明显现象,可使用氢氧化钙溶液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故答案为:Ca(OH)2.‎ ‎【点评】本题综合利用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酸碱性及物质的变化规律对未知物质进行鉴别,体现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四.计算题 ‎17.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小龙和他的同学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1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 ‎(1)上述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6.6 ‎g;‎ ‎(2)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3)若上述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m克,写出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100% (用m表示).‎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1)分析图象可得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二氧化碳的已知量,设出未知量氧化铁,利用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列比例式,即可求出三氧化二铁的质量,然后根据氧化铁的质量分数=×100%‎ ‎(3)根据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10g赤铁矿石样品铁的质量,此数值就等于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m减去杂质的质量,建立关系式,即可求出用m表示的表达式.‎ ‎【解答】解:(1)由图象知,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6.6﹣100.0=‎6.6g,故填:6.6;‎ ‎(2)设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为x,‎ ‎3CO+Fe2O32Fe+3CO2‎ ‎ 160 3×44‎ ‎ x ‎‎6.6g 解得,x=‎‎8.0g 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80%‎ 答: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3)方法1:设赤铁矿石中氧化铁质量分数为y,由于杂质不反应,也进入了最后的固体,所以m中包含了‎10g样品的杂质,所以用m减去杂质就是铁的质量.则:‎ ‎10gy××100%=m﹣(1﹣y)×‎‎10g 解得,y=×100%‎ 答: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100%‎ 方法2:开始取‎10g样品,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m克,所以固体质量减少了(10﹣m)g,而反应前的样品与反应后的固体的质量差就是样品中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已知氧化铁中O%=×100%=30%,所以氧化铁的质量=(10﹣m)g÷30%=克 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10]×100%=×100%‎ ‎【点评】分析图表中数据时,要关注造成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数据不再改变时所说明的问题,从而发现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