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
答案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①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旅夜书怀②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析二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
答案 (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变化题”,需要解说诗人心理变化的详细过程。心理未变化时是梦见西湖美景,变化的契机是“急雨打篷”惊醒美梦,变化后的情景是眼前出现了更加美妙的境界。
答案 上阕词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西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词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2)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
7.阅读下面的几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反复吟诵这三首词,体会词的共同情感,并说说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句子表达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首词均为一个“愁”而作: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反复品读三首词,比较表达愁绪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玉案》一词“愁”是以“烟草”、“风絮”、“黄时雨”为意象,体现词人对倾慕女子所生的闲情闲恨闲愁,又以“一川”、“满城”等语言为载体,烘托渲染作者在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无限的愁怀恨绪。《虞美人》则以“一江春水”来坦露这位南唐后主的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武陵春》中的“双溪舴艋舟”意象则形象而又夸张地写出了女词人在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环境中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
(3)通过这三首词的涵咏,你对古代诗歌表达抽象的感情和心志方面有什么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代诗歌的情感、心志一般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即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不同的“愁思”,这也是古代诗歌具体化的技巧之一。正是这样的技巧,使得中国诗歌就更具有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也正是古代诗歌富有含蓄之美的原因。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五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一”或“二、一、二”拍,诵读时,每拍之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就能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请你朗读诗歌并画出朗读的节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2)这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它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意象,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细致入微地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热爱。
(3)颈联“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已点燃,但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村更显安谧宁静,表现作者欣慰、喜悦之情。
(4)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风格而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这一创作特色,请你细细品读,然后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贾岛以“幽奇寒僻”风格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特色,首联从听觉、视觉相互衬托,“闻寒水”、“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又寂静、凄冷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又如颔联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兼之落日昏黑之时,更令人不寒而栗,诗句从声、色两个角度体现了幽深险僻的诗的境界。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表现出诗人对由燕雀、蝴蝶、蛛丝、月影、溪水等构成的乡村清丽景象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乡野、终老乡间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