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0 KB
  • 2021-05-13 发布

新课标高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高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 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苏高考模拟)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严格的等级差别 D.君主专制独裁 ‎【解析】本题思维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判定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二.分封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大宗——小宗。体现的都是等级差别,所以答案初步判定为C。而分封制表明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可排除A、D;而王权与神权结合则集中体现在商代的祭祀制度上。故而答案为C。‎ ‎【答案】C。‎ ‎2.(江苏高考模拟)“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权力的史实。根据材料中“参知政事”一语,可判定出此题答案为 C.‎ ‎【答案】 C.‎ ‎3.(江苏高考模拟)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显示被割占地区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得以实现的是 A. 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读图能力。《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但辽东半岛因为“三国干涉还辽”而最终没有割成,最后得以实现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所以答案为D.;而A项中的香港岛则是在〈南京条约〉中割出的,B项为干扰项。‎ ‎【答案】 D.‎ ‎4.(江苏高考模拟)读《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中某一篇文章到“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此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北平市成立时,以宛平县不能寄治城内,遂移于此……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一段文字,可以判定此篇文章最有可能的成文时间是 A.明崇祯三年 B.1931年9月 C.北平市成立时 D.1937年7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及史料中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透露的“卢沟桥”、“宛平县”、“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等信息,不难判断出文中描述的是“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所以答案为D.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挑衅是在东北,与材料所述信息不符,A.C.为干扰项。‎ ‎【答案】 D.‎ ‎5.(江苏高考模拟)“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主席最早提出此方针时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③‎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遭到严重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史实。首先可根据材料中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判断出时间为1956年,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时就已结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是在十年文革时期,故而①、④均不正确,所以答案为B.‎ ‎【答案】 B.‎ ‎6.(江苏高考模拟)新中国成之初,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加入社会主义阵营;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改善了同美国、日本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还积极参与周边的区域国际组织,如1993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6年到2001年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 ‎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一切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一刻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印度、缅甸在1954年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苏建交是在1949年,此时还没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据此答案可判断为A.此题易错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A.‎ ‎7.(江苏高考模拟)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习惯法 形式:‎ 十二铜表法 前‎3C中 前‎6C末 前449年 成文法 适用范围:‎ 公民法 万民法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的有关概念。首先要弄清楚罗马法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罗马法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推动罗马法发展的原因与脉络。题干提供的图示已经可以让我们对罗马法各概念的关系有了明晰的认识,可判断A.B.C.是正确的;而习惯法到成文法主要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公民法到万民法主要原因是罗马的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都是罗马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说法错误的是C.‎ ‎【答案】 C.‎ ‎8.(江苏高考模拟)从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其实践结果中,我们可以体会出: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②当时以华盛顿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政治家们高超的政治智慧③宪法虽然存在局限性,但它适应了美国实际,历史的进步性是主要的④宪法首次证明了联邦制是普遍适合所有国家的进步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能力。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也是第一次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付诸实践,是当时美国政治家们的创新;宪法中虽然保留了奴隶制度等不合理成分,但在当时维护了美国的完整与统一,为美国长期稳定奠定基础。所以宪法的颁布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三权分立”‎ 学说的进步性和美国政治家高超的政治智慧。美国的确通过这部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政治体制,但这并不能说明联邦制适合所有国家。所以答案应为B.‎ ‎【答案】 B.‎ ‎9.(江苏高考模拟)当时,巴黎公社委员佛兰克尔说:“‎3月18日的革命完全是由无产阶级完成的,如果我们丝毫不为这个阶级谋福利,那我认为公社本身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为了为无产阶级谋福利,巴黎公社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②公社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③规定了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④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公社的措施,属于史实识记。第④项为巴黎公社的意义而非具体措施。故答案为C.‎ ‎【答案】 C.‎ ‎10.(江苏高考模拟)下列四幅图最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特征的是 ‎ A. B. C. D.‎ ‎【解析】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征就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A.图反映的是二战中苏美英三国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C.图反映的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D.图反映的俄美关系改善已经是在冷战结束后了。D.图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紧张的情形,形象的体现了美苏对抗的事实。故而答案为D.‎ ‎【答案】 D.‎ ‎11.(江苏高考模拟)“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东汉时期逐渐推广到全国,分析下列提供的几种情形,其中直接有利于推动当时“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普及的因素有:‎ ‎①东汉时,“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被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取代②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不断发展③西汉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和东汉时期冶铁鼓风工具得以改进④盐铁官营制度的推行,使官营冶铁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解析】本题需要一定的历史常识和思维能力。直接有利于“铁犁牛耕”推广的:一是需要牛,一是需要铁。由“二牛抬杠”式的耦犁到“一牛挽犁”无疑等于提供了更多数量的牛;两汉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无疑提供了更多的铁。而官营的冶铁手工业主要铸造兵器,且产品并不是用于民间。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发展与牛耕的普及也并无直接关系。所以答案为D.‎ ‎【答案】 D.‎ ‎12.(江苏高考模拟)右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一下由G 到I一段曲线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B.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C.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 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及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曲折发展的几个阶段的认识。在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一战期间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所以根据图示比较容易判断为B.‎ ‎【答案】 B.‎ ‎13.(江苏高考模拟)下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195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60:自然灾害 B.1952: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6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1952:互助合作运动开展;1960:“八字方针”的提出 D.195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60: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在建设中曲折发展的一些史实。1952年,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土改的完成,使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是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所以粮食下降,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三大改造的基本改造完成分别是在1953年和1956年,时间不符;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是在粮食已经减产后提出的。所以答案为B.‎ ‎【答案】 B.‎ ‎14.(江苏高考模拟)1881年12月《花图新报》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国人创办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③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通信工具进步中电报出现的知识及判别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不难判断答案为A.关键是不要受到在教材中学到的已有知识的干扰。‎ ‎【答案】 A.‎ ‎15.(江苏高考模拟)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包世臣在他的《齐民四术》中说: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的三分之一。”联系当时的世界史知识,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洋布“大行”并且价廉的根本原因主要是 A.有西方列强军事侵略的武装保护,强行推销 B.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无力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C.工业革命完成,生产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连成一体 ‎ ‎【解析】本题提供的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经济侵略的史料,而考查的却是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样可以让学生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更好的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一是时间,19世纪60年代;二是“根本原因”。通过提供的时间,我们可以排除D.通过“根本原因”我们可以排除A.B.‎ ‎【答案】 C.‎ ‎16.(江苏高考模拟)下图两位人物于1933年前后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他们争论的问题的焦点应该是 A.两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 B.美国如何应付两次世界大战 C.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D.经济大危机和是否实行新政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时间“1933年”和“竞选美国总统”,可以知道他们是胡佛和罗斯福。当时他们面对的就是美国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和如何应付这场大危机。所以答案为D.‎ ‎【答案】 D.‎ ‎17.(江苏高考模拟)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根据材料中“余粮收集制”可以判断出列宁在评价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的临时性政策,起到了集中人力物力保证苏维埃政权对敌斗争的胜利,但它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强制性的措施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和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更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答案为C.‎ ‎【答案】 C.‎ ‎18.(江苏高考模拟)下列关于中国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的最初签署国之一 ‎ B.1995年初,在中国的推动下关贸总协定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于2001年底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为史实的记忆理解题。1986年开始中国申请复关谈判,直到2001年底才加入世界贸易组合子,不可能在1995年推动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答案为B.‎ ‎【答案】 B.‎ ‎19.(江苏高考模拟)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B.项是孟子的思想观点。‎ ‎【答案】 B.‎ ‎20.(江苏高考模拟)下列书法作品依次为 ‎ ‎ 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 C.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 ‎【解析】本题考查对书法作品书体的辨析,属识记内容。答案C.‎ ‎【答案】 C.‎ ‎21.(江苏高考模拟)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B. 《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D. 《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属于史实识记的内容,是《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开始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的。所以答案为A.‎ ‎【答案】 A.‎ ‎22.(江苏高考模拟)“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解析】注意时间是1923年,是国共合作前夕,又是孙中山在经历一系列失败之后,,这时正确的道路只有D.而A.B.C.显然都是行不通的。‎ ‎【答案】 D.‎ ‎23.(江苏高考模拟)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有权推翻那些违反民意,践踏公共意志的统治者的启蒙思想家是 A.卢梭 B.康德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属于基础史实记忆。答案为A.‎ ‎【答案】 A.‎ ‎24.(江苏高考模拟)‎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下面的一句话可以最恰当的解释人们的这种做法 A.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了的力学体系 ‎ B.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现象中驱逐出去,而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C.他和牛顿一样,在科学上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D.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比较容易判断出A.D.两项是错误的,而C.项是科学家所共有的品质,并不能构成题干要求的原因。牛顿的力学体系使人们对宇宙有了科学的认识,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而达尔文进化论否定了上帝造人的学说。所以答案选B.‎ ‎【答案】 B.‎ ‎25.(江苏高考模拟)“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一些作品中有所反映……”下列作品中能够反映材料种所说的“这种考虑”的是 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第二十二条军规》‎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19世纪30年代、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等文字判断,取代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冲突的是“批判现实主义”,那么选项中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是C.‎ ‎【答案】 C.‎ II卷 非选择题 ‎26.(江苏高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贾宜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三:‎ 材料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由图(一)和图(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1分)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分)秦是如何实现由图(二)到图(三)变化的?(2分)‎ ‎(2)根据材料材料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1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2分)‎ ‎(3)材料三、四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么?(1分)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4分)‎ ‎【解析】本题四段材料都是围绕着秦国的相关史实展开。考查学生提炼史实,归纳特点的思维能力,能力要求较高。第(1)问要求学生对课本相关图片熟悉,学会区分不同的制度。第(2)题要求学生善于结合材料进行归纳,理解材料的意思。第(3)问要求学生学会讲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原因。第(4)问能力要求较高,学会分析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评价一个重要事件的影响要注意一分为二的观点。‎ ‎(1)分封制和郡县制(1分);分封制瓦解,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弱兼并的局面(1分);统一六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岭南、设立郡县等。‎ ‎(2) 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3)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等。‎ ‎(4)积极: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2.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等 消极:1.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末农民起义)‎ ‎2.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 ‎3.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等 ‎27.(江苏高考模拟)进行社会调查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材料是某班级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对现代中国服饰变化进行社会调查后所作的调查报告,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12分)‎ 社会调查报告——现代中国服装的历史变迁 一.调查内容及目的:了解服装的变化,感受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调查的组织安排:1.调查小组合作伙伴名单及特长:华伊宁(作文水平较高),徐萍、胡鸣琦(网络操作能力较强),徐晓、陈陆翠(交往能力较强),陈怡婧、戚萧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2.小组分工情况:华伊宁,徐晓(进行实地考察,对上一辈人进行询问,拍照) 徐萍,戚萧媛(查找书籍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整理) 陈陆翠,胡鸣琦,陈怡婧(在网上查找资料);3.指导员:孟强 三.调查方法:‎ ‎1.具体实施步骤:‎5月1日:集体出去考察, 对上一辈人进行询问或收集实物和图片资料进行实地拍照.;‎5月2日—‎5月5日:各自对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并且各自撰写好自己的报告;‎5月6日:发电子邮件,互相传阅,进行修改、总结。‎ ‎2.资料来源:(1)集体外出收集或询问老人们;(2)从网络,书籍中收集 四:调查报告内容(节选)‎ 在50年代中山装可算是当流行的服装了.……辛亥革命后,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建议,设计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孙中山自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到了60、70年代,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开始有了转变,在当时社会的束缚下,人们不敢表现出过分的放荡不羁的样子,所以,穿绿色的军装就成了当时人们的一大亮点,还有就是工作服,白色衬衫或天青色衬衫这些就成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普遍的衣着,……裙子几乎不见踪迹.……到了80年代牛仔裤,牛仔裙,百褶裙,长裙,短裙,西装裙开始走向市场.就是在寒冬腊月,短裤或短裙外加一双长袜也经常招展于大街小巷,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观.套装,也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女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也越来越独立,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她们也可以像男性一样自信地亮出学位证书,穿上制服与男性共同坦然地走进公司大楼.这时,服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她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进入了90年代,人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在一味的去追求创新,而是开始回首过去,去吸收传统服装的优点,浓缩传统服装的精华,然后,再经过设计师精心的设计打造出一款款既有复古味道又有时尚元素的靓丽服饰.……。现在已是21世纪了,我们的服饰也越来越中性化,多元化了..走上街头,你看到的将不是单一的衣服,而是人们穿着各种各样绚丽的服饰,一保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有穿针织衫的,有穿牛仔裤,牛仔裙的,还有一些就是嘻哈装之类的.……真是各式各样的,应有尽有啊.(附照片,略)‎ 五.总结:通过这次对社会的实践调查,让我们增加了更多的社会阅历,也让我知道平时我们穿的衣服也有这样的历史.从服装变化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服装变化的趋势。(2分)‎ 2. 根据材料,你认为影响现代中国服装变化的因素有哪些?(3分)‎ 3. 请根据该调查报告的内容归纳在历史学习中运用社会调查法的步骤?(5分)你认为社会调查法在历史学习中有哪些优点?(2分)‎ ‎【解析】 进行社会调查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之一,在新高考里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增加,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因此应在平时多予以关注和训练。学生在解答这类型的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材料的中心和主题比较熟悉。本题主要是对现代中国服饰变化进行社会调查,因此学生在解答中要注意结合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将服饰的变化放在一个时期进行分析。‎ ‎(1)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服饰由封闭走向开放。‎ ‎(2)社会经济的发展;2。思想观念的变化;3。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4。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等 ‎(3)步骤:1。确定调查的内容及目的;2。对调查小组成员按各自特长进行分工;3。确定调查的方法及实施步骤;4。进行实地调查;5。撰写调查报告对调查活动进行总结 优点:1。掌握鲜活、丰富的史料,进行充分深入研究;2。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等。3。体现小组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增加社会阅历,提高实践技能; ‎ ‎28.(江苏高考模拟)下表是1913年 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对三百名中小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认真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共9分)‎ 序号 被崇拜者 崇拜者人数 ‎1‎ 孔子 ‎157人 ‎2‎ 孟子 ‎61人 ‎3‎ 孙中山 ‎17人 ‎4‎ 颜渊(孔子弟子)‎ ‎11人 ‎5‎ 诸葛亮、范仲淹 各8人 ‎6‎ 岳飞 ‎7人 ‎7‎ 王守仁(王阳明)‎ ‎6人 ‎8‎ 大禹、朱熹、华盛顿等 各4人 ‎9‎ 程德全(时任江苏都督)‎ ‎3人 ‎10‎ 秦始皇、司马迁、韩愈、二程、梁启超、苏格拉底、牛顿、培根、卢梭等 各1人 ‎11‎ 无崇拜者 ‎23人 请回答: ‎ ‎(1)请根据孔子、朱熹、王阳明等人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各自简要地说明他们为什么会被崇拜?(3分)孔子和孟子在被崇拜者位列第一、二,且遥遥领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怎样的状况?(1分)‎ ‎(2)在约6年以后 的另一份类似的调查问卷中,①孔子和孟子的崇拜者人数大大下降,开始低于孙中山等人;②梁启超、苏格拉底、华盛顿、培根、牛顿、卢梭等人的崇拜者人数大大增加;③马克思和列宁也榜上有名。结合当时的一些重大史实说明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孙中山在当时被崇拜的人物中高居第三,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原因又是什么?(2分)‎ ‎ 【解析】表格式材料题在新高考中已经有所涉及,解答表格式材料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相关知识 ,要对表格所阐述的信息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和分析。此题要注意围绕“1913年”和“约6年后”这两个时间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思考问题。辛亥革命后的10年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思想文化的斗争也比较激烈。第(1)问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分析,第(2)问主要是注意时间1919年,新文化运动已经兴起,马克思主义也传入中国,第(3)问要注意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进行分析。‎ ‎(1)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和整理文献,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对儒学的进一步发展。(3分)‎ 说明儒学思想在当时社会思想中仍占据着正统地位。(1分)‎ ‎(2)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尊孔复古”逆流,提倡民主科学,儒学的权威被打倒,孔孟思想被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牛顿、培根、卢梭等西方科学家、思想家的影响在扩大;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和列宁得到了当时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崇拜。(3分)‎ ‎(3)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当时深受崇拜。(2分)‎ ‎29.(江苏高考模拟)学习与探究: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4分)‎ 步骤一:美苏两极格局是形成怎样的?(1946——1955)‎ 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形成 开始 序幕 铁幕演说 ‎(1946)‎ A ‎(1947)‎ 马歇尔计划 ‎(1947)‎ B ‎(1949)‎ 情报局 ‎(1947)‎ D ‎(1955)‎ C ‎(1949)‎ 美 苏:‎ ‎(1)其中:A为 B为 C为 D为 (2分)‎ ‎(2)思考:美苏两国能够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格局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步骤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苏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有哪些具体表现?其他国家或国际力量发展如何?(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5分)‎ 美苏对抗 新兴力量的崛起 ‎20世纪50年代 西欧 ‎1951年成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中国 抗美援朝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日本 ‎1955年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开始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 西欧 中国 略 日本 经济高速发展, 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世界国家 ‎20世纪70年代 越南战争 西欧 成员规模扩大,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中国 日本 经济发展 第三世界国家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4)在20世纪50年代到7、80年代,当欧洲、中国、日本、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发展的时候,国际关系格局又体现出怎样的特征?‎ 步骤三: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5)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际关系格局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2分)‎ ‎(6)结合以上探究过程,归纳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3分)‎ ‎【解析】‎ ‎ 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也是世界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本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掌握程度,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探究分为三个步骤,其实也就是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三个阶段:美苏两极格局到70-80年代的国际格局以及两极格局解体后的多极化趋势增强。学生在解答的时候要注意时间线索以及用语的规范,明确多极化趋势不等于多极化格局,多极化格局仍在形成中。‎ ‎(1) 杜鲁门主义;北约组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组织;‎ ‎(2)综合国力的强大;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抗)(2分)‎ ‎(3)‎ 美苏对抗 新兴力量的崛起 ‎20世纪50年代 朝鲜战争 西欧 ‎1951年成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中国 抗美援朝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日本 ‎1955年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开始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 德国分裂 古巴导弹危机 西欧 ‎1967年成立欧共体 中国 略 日本 经济高速发展, 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世界国家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 ‎20世纪70年代 越南战争 西欧 成员规模扩大,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中国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 经济发展 第三世界国家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4)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1分)‎ ‎(5)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特征: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6)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新兴力量的崛起,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30.(江苏高考模拟)在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亚洲分别于1889年和1912年诞生了两部宪法。即《大日本帝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比较两部宪法的性质和内容,回答相关问题。(14分)‎ ‎(1)列表比较两部宪法的性质和内容(4分)‎ 宪法 内容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宪法性质 日本(亚洲)第一部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政治体制 民主共和政体 权力归属 权力分配原则 三权分立原则;内阁对天皇负责 人民享有的权利 日本臣民有居住、言论、出版、集会、选举和被选举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认可和不违背臣民义务的前提下才可享有。‎ 中华民国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 ‎(2)同样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两部宪法在政治体制、权力归属和权力分配上存在着明显不同,试从这两部宪法各自诞生的背景来分析存在这种不同的原因。(4分)‎ ‎(3)根据宪法内容及所学知识,分别简要阐述这两部宪法颁布的意义。(4分)‎ ‎(4)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保护和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却很难在中国得以推行,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解析】政治民主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本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日本帝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亚洲版本较早的两部资产阶级宪法,对两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1)问通过表格的形式对两部宪法的基本内容进行比较,第(2)问注重从背景上分析两部宪法产生差异的原因,第(3)问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能力,熟记两部宪法的意义,(4)从两部宪法的不同结果中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要求较高。‎ ‎ (1)‎ 宪法 内容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宪法性质 日本(亚洲)第一部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 权力归属 天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权力分配原则 三权分立原则;内阁对天皇负责 三权分立原则;责任内阁制 人民享有的权利 日本臣民有居住、言论、出版、集会、选举和被选举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认可和不违背臣民义务的前提下才可享有。‎ 中华民国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 ‎(2)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诞生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一场自下而上的辛亥革命之后,南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清政府被推翻的前提下颁布的 ‎(3)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乃至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保护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赋予了日本人民一定的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社会性质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31.(江苏高考模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克伦威尔,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个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保守性、反动性的矛盾性人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具体史实分别说明克伦威尔的革命性和克伦威尔的保守性、反动性(7分)‎ ‎【解析】 克伦威尔是江苏新高中考纲中新增加的考点,作为选修历史人物,同学们一定要熟记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以及在历史上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注意基本的方法,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 证明克伦威尔具有革命性的史实。‎ ‎【答案】在议会中坚决与封建王权做斗争,参与《大抗议书》的起草并坚持斗争使其在议会通过;在内战中组织“新模范军”,多次打败保王党的军队,并俘虏了国王查理一世;镇压在议会中代表大贵族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长老派会议;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高潮。‎ 证明克伦威尔具有保守性、反动性的史实:【答案】镇压代表广大平民利益的平等派和掘地派;侵略爱尔兰和苏格兰,强占爱尔兰起义者的土地;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导致人民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