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①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絜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②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馀,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 ①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②堂封:宰相的封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B.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C.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D.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解析:选D 据语境,动词“教”后一定有受其支配的事物,故A、C断句错误;“君子”宜放句首,充当主语,故B项不正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解析:选C “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乾曜品性谨慎持重。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以清廉慎重尽职敏捷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此受到奖励。
B.源乾曜忠心为国,积极进言。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外放,他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
C.源乾曜敢于担当。仗内白鹰丢失,属吏害怕获罪,他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庭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
D.源乾曜执政重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
解析:选C “晚年也经常当庭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错,原文说的是“晚节唯唯联署”,意思是晚年时不敢承担责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
译文:
(2)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
译文:
参考答案:(1)皇上仁慈圣明,不会因为失去蓄养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获罪,我一个人承担。(关键点:“畜”“苟”“戾”“专”)
(2)源乾曜身为百官榜样又谦逊礼让,不但已经请求任命他的儿子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级。(关键点:“庶寮”“让”“外”“下迁”)
[参考译文]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源乾曜考中进士科。神龙年间,以殿中侍御史身份巡视江东考察官员,奏报考核成绩最好,很快升任谏议大夫。景云年以后,公卿百官在上巳日、重阳日废除射礼。源乾曜认为:“圣王教化天下,必须制定礼仪来端正人心。君子三年不遵守礼仪,礼仪必定破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定崩坏。古代选择士人,先看射礼,不是为了一时取乐。射是为了区别邪正,观察德行,应和祭祀,退却敌寇,古代的先哲圣王无不相继承袭。近年以来,射礼废除,有关部门吝惜费用,而使得旧典亏缺。我认为有关部门所计较的是财,所亏欠的是礼,因此孔子不爱羊而保存礼。大射之礼是四季不可废弛的。”
开元初年,邠王府属吏犯法,唐玄宗诏令左右为邠王寻找能胜任长史的人,太常卿姜晈推荐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源乾曜神气清爽,对答有条有理,皇帝很高兴,提升他为少府少监,兼任邠王府的长史。几次晋升任尚书左丞。开元四年,授任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适逢皇帝东巡,任命源乾曜为京兆尹留守京城。政事崇尚宽松简约,百姓安定。在位三年,政令始终如一。仗内的白鹰因放出去而丢失,皇帝下令京兆督促捕捉,在郊野找到,挂在荆棘上死掉了。属吏害怕获罪,源乾曜说:“皇上仁慈圣明,不会因为失去蓄养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获罪,我一个人承担。”于是入朝自我劾奏违背圣旨之罪。皇帝一概不责问,大家都佩服他知大体又善于承担过失。
开元八年,源乾曜又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升为侍中。他建议说:“大臣的儿子都要求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出任外官,这不是公平施予之道。臣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请求外派两个儿子补任外官,来表示从近臣开始实行。”皇帝下诏同意。便以他的儿子河南参军源弼做绛州司功,太祝源絜做郑尉。皇帝下诏说:“源乾曜身为百官榜样又谦逊礼让,不但已经请求任命他的儿子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级。《左传》不是说吗:‘范宣子谦让,他的部下都谦让。’‘晋国的人民,于是非常和睦。’大道如果实行,仁义怎能远呢?命令文武百官父子兄弟三人同在京城任职的,要分任外官。”由此公卿子弟都离开京城补任官职。
皇帝曾亲自考核官员政绩,源乾曜与张说一同受到赏赐。当时议论者说:“宰相同国家休戚与共,不敬重恩宠就无法督促建立功业。”皇帝于是下诏中书、门下都享用实封三百户,堂封从这时开始。东封泰山回朝,源乾曜任尚书左丞相,兼任侍中。皇帝前往东都,源乾曜因为年老有病不能陪同扈从。去世后追赠幽州大都督。
源乾曜品性谨慎持重,他从开始入仕已经四十多年,历任官职都以清廉慎重尽职敏捷闻名。任宰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一同执政,在宰相班子中不曾当庭议论事情的可否,晚年唯唯诺诺只是顺从署名,致力于宽大公平敦厚,因此很少有罪责悔恨。姜晈被张嘉贞排挤,虽然获罪,源乾曜始终没有申述相救,君子谴责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字元盛。父崇,冯跋吏部尚书。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贵,吾每观,或未可知。”遂使入都为中书学生。太武幸中书学,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曰:“此小儿终效用于朕之子孙。”因识眄之。帝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帝曰:“李后必官达,益人门户,可以妻之。”遂劝成婚。文成即位,以旧恩亲宠,迁仪曹尚书。出为相州刺史。为政清简,百姓称之。上疏求于州郡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衣冠之胄,就而受业。书奏,献文从之。以政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受纳人财物,商胡珍宝。兵人告言。尚书李敷与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劝以奏闻,敷不许。献文闻罪状,槛车征,拷劾抵罪。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谓其女婿裴攸曰:“吾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昨来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攸曰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从其言又赵郡范檦具列敷兄弟事状,有司以闻,敷坐得罪。诏列贪冒应死,以纠李敷兄弟,故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未几而复为太仓尚书,摄南部事。用范檦陈策计,令千里之外,户别转运,诣仓输之。使所在委滞,停延岁月。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道路群议曰:“畜聚敛之人,未若盗臣。”弟左军将军璞谓曰:“范檦善能降人以色,假人以辞,未闻德义之言,不早绝之,后悔无及。”不从,弥信之,腹心事皆以告檦。献文崩,迁司空。范檦知文明太后之忿,又知内外疾之,太和元年,希旨告外叛。文明太后征至京师,言其叛状。曰:“无之。”引檦证。慨然曰:“吾不用璞言,自贻伊戚,万悔于心,何嗟及矣!”遂见诛。
(选自《北史·李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攸曰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从其言/
B.攸曰/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从其言/
C.攸曰/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从其言/
D.攸曰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从其言/
解析:选C 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把握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然后结合句意和句式结构等,使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第一处断句,“攸”指裴攸,后面是裴攸说的话,故“曰”后须断开,排除A、D。比较B、C,根据前文可知,“阑”指前面的“冯阑”
,是人名,因此“先为敷杀”省略了前面的主语“冯阑”,“其家切恨之”主谓宾齐全,句意完整。由此,可以判断出C项是正确的。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是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同“表”的作用一样,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商胡珍宝”是指贩卖胡人的珍宝。
C.“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D.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解析:选A “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错误,“奏”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与众不同,受太武帝赏识。太武帝亲临中书学时,曾指着他对随从说“这孩子终究能为我的子孙服务”;后又劝说阳平王将女儿嫁给李。
B.李善于理政,重视教育。他在相州任刺史时,因处理政事清廉俭约,得到百姓的称颂;曾上书请求在各州郡设立学校,被献文帝采纳。
C.李为全身远祸,出卖朋友。他在被囚禁期间,为了保全自己,在女婿裴攸的劝诱之下,捏造了李敷的犯罪事实,得以免去死刑,仅被发配。
D.李不辨忠奸,终遭陷害。他不听弟弟李璞说范檦没有德义的劝诫,非常信任范檦;后却被范檦诬告,称他有反叛之罪,最终被诛杀。
解析:选C “捏造了李敷的犯罪事实”错误,原文中裴攸建议喊来冯阑的弟弟问情况,李听从了这个建议,可知李没有捏造李敷的罪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书李敷与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劝以奏闻,敷不许。
译文:
(2)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
译文:
参考答案:(1)尚书李敷与李从小到大都关系密切,常常帮助他。有人劝李敷将此事奏报,李敷没有答应。(关键点:“相好”“或”“许”)
(2)老百姓竞相以财物贿赂管理官员,各自请求能在前面缴粮,自此远近的百姓就特别困顿疲惫。(关键点:“货”“前”“困弊”)
[参考译文]
李,字元盛。他的父亲李崇,是冯跋的吏部尚书。李崇说:“这个儿子出生时,看相的先生说他有贵人之相,我常观察他,或许说不定。”于是李崇让儿子李入都城当中书学生。当时太武帝前去中书学,他见到李后觉得他不同寻常,指着李对随从的人说:“这个孩子终究能效命于我的子孙。”于是用心观看并记住他。皇帝的舅舅阳平王杜超有个女儿,将要许配给贵戚,皇帝说:“李以后一定会官运通达,使人的门第光大,可以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便劝说他们结成婚姻。文成帝即位,李因故恩受宠,被提拔为仪曹尚书。出京任相州刺史。他为政清廉俭约,百姓们称赞他。李上书请求在州郡各自设立学官,使士族、望族之流和官绅的子弟就地从师学习。奏书呈上,献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因为李的政绩为各州中最好,增加赏赐衣裳服饰。从此,李便有骄傲自得之意,开始接受别人的钱财和礼物,贩卖胡人的珍宝。士兵民众上告。尚书李敷与李从小到大都关系密切,常常帮助他。有人劝李敷将此事奏报,李敷没有答应。献文帝听说了李的罪状,用囚车将李押回京,拷打并审判他应负的罪责。李敷兄弟将被疏远排斥时,有关部门委婉暗示是皇帝的旨意怀疑李敷兄弟的意图,让李揭发列举李敷等隐藏的罪行,这样李就可以保全自己。李十分不情愿,而且他也不知道内情,于是他对他的女婿裴攸说:“我与李敷,世代虽然很远,但情如一家。居官任事便有此勉励,昨日以来我用簪自刺,用带子自绞,都没能致死。况且我也不知道他的事。”裴攸说:“为什么要为他而死呢?李敷兄弟的事情有破绽可知,有个叫冯阑的人,以前被李敷所杀,他家的人对李敷深切痛恨。你只要喊来冯阑的弟弟问情况,足以知道详委。”李听从了他的话。又有赵郡人范檦详尽列出李敷兄弟的罪状,主管此案的官吏奏明皇帝,李敷因此获罪。诏令列举李贪图财物罪应处死,由于检举揭发李敷兄弟,所以免除死罪。李被处以鞭打一百和剃去头发的刑罚,发配为奴仆。不久就免除劳役任太仓尚书,统管南部大事。李用了范檦提出的计策,让千里之外的百姓,分户运输,到官仓缴纳粮食。致使处处粮食积压,滞留拖延了时间。老百姓竞相以财物贿赂管理官员,各自请求能在前面缴粮,自此远近的百姓就特别困顿疲惫。路上的众人议论道:“容留搜刮民财的人,不如容留盗窃府库财物的人。”李的弟弟左军将军李璞对李说:“范檦善于用媚态取悦人,用谄言恭维人,没听见他说过道德仁义的话,如不早些与他断绝关系,后悔莫及。”李不听弟弟的劝告,反而更信任范檦,心中有事都告诉范檦。献文帝驾崩,李升为司空。范檦知道文明太后怨恨李,又知道朝内朝外也都痛恨李,太和元年,他迎合皇上的旨意,告发李在外反叛。文明太后召李到京都,言说他反叛的罪状。李说:“没有这事。”太后让范檦对质李。李感慨地说:“我不听李璞的话,自己留下这个忧患,万千悔恨在心头,还忧叹什么祸患来临。”他终于被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