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00 KB
  • 2021-05-13 发布

人民版必修2专题目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高考复习题目1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1 人民版必修2‎ 一 选择题 ‎1.《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2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中学 A.千耕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3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 ‎ ‎ ‎ ‎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5.我国古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农具的改进             B.技术的提高 C.小农经济的发展           D.国家政策的推动 ‎6.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7. 《新唐书·百官志》载: “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 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征三百而散。”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 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8.《元史》记载:“至正十一年(1352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铸至正通宝铜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由上述材料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 A.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 B.白银尚未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C.纸币的发行不利于经济发展 D.滥印纸币造成商品价格下降 ‎9.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材料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 ‎①勤俭致富 ②乐善好施 ③注重诚信 ④守法经营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0.据报道,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见下图),汇集了德化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30多种,还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这有力地佐证了当时(  )‎ ‎①瓷器种类繁多,质量上乘 ②彩瓷制作技术发达 ‎③“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④海外瓷器开始大量传入我国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这说明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 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③唐代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④“侵街”的现象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仍大量存在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唐代的一位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经商活动不可能出现 ( )‎ ‎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 D.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13.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14.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夏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 B.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名窑 C.唐朝有唐三彩,元代有青花瓷,明代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彩 D.在欧亚非地区都曾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 ‎15.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生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7.史书记载: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却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 A.战国时期我国已能够造钢剑 B.同一时期我国战争更多 C.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 D.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18.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一组关于魏征的镜头,其中哪一项符合史实?‎ A.他身着朴素的棉质长衫 ‎ B.正聚精会神阅读《天工开物》‎ C.案几上摆设着一件精美的白瓷茶碗 ‎ D.墙上挂着一幅意境恬淡的文人山水画 ‎19.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强化了自然经济 C.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21.《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 A. 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 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 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 提倡工商皆本 ‎22.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 A.制瓷、冶铁技术的进步 B.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 C.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 D.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2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侵 ‎24.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25.南北朝时期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小镇的景色更加迷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是 ‎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 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 ‎ ③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④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 二、非选择题(共2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请回答:‎ (1)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16分) ‎ 1. ‎(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 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2) 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 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答案 ‎1.A 2.D 3.A 4.C 5.A 6.D 7.D 8.A 9.C 10.A 11.C 12.C 13.C 14.A ‎15.A 16.B 17.A 18.C 19.D 20.D 21.B 22.D 23.A 24.C 25.B ‎26.(1)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人;③稳定社会秩序。(9分)‎ ‎(2)①原因:自然经济为主;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6分)‎ ‎②危害: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 (10分)‎ ‎27.‎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