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 ‎1.《明太祖实录》记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2.“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政务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3.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这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保护科举制度 C.打击贵族势力 D.强化专制皇权 ‎4.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5.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6.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  )‎ A.官僚制度制约皇权 B.君主专制名存实亡 C.皇帝制度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7.康熙帝曾创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8.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  )‎ A.由来 B.职能 C.特点 D.性质 ‎9.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威胁 ‎10.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完善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1.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2.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1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15.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的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6.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17.明朝初年,针对宰相制度被废除,方孝孺认为:“‎ 书之周官言六卿之职美矣。冢宰者,治之所从出也。宗伯典礼,司马主兵,司寇掌禁,司空掌土,皆听于冢宰者也。冢宰,治之本,天下之大政宜见于冢宰。”由此可见他主张(  )‎ A.君民共治 B.复立宰相 C.废除皇权 D.君主立宪 ‎18.东缉事厂始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是一个由宦官执掌的特务机构,行使侦缉监察等权力。番子执行公务时,持有“驾帖”以示代天子行事;在衙门内供奉岳飞塑像,门前建有“百世流芳”牌坊。这说明当时(  )‎ A.岳飞的“精忠”广受社会的赞扬 B.宦官标榜自己也是民族英雄 C.太监审案“勿枉勿纵”秉公执法 D.特权来自皇权的非正式授予 ‎19.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 票拟 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20.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1.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 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 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 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22.入关之前满人皇位的继承采取的是贵族推举制,后来康熙借鉴汉人的制度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和预立太子的做法,雍正则实行“秘密建储制度”。这种变化实质上(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 B.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C.促进了封建化的过程 ‎ D.解决了皇权继承问题 ‎23.《清史稿》中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  )‎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 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 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 ‎24.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 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 ‎25.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不断进步 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6.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7.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 ‎“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设置有何不同看法。‎ ‎(2)基于以上不同看法,唐太宗与明太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综上材料,指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大概意思是,元代的建立是依赖当初元世祖忽必烈2、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洪武皇帝(明太祖)”“处理国家大事”“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可以看出这些官员是殿阁大学士,其职责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具有参与决策、执行政令、监察百官的职能,A项符合题意。‎ ‎3、答案 D 解析 明代皇室将公主下嫁主要是防止外戚干政,从而加强皇权,与加强中央集权、保护科举制和打击贵族势力无关,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4、答案 B 解析 内阁不对皇权形成制约,A项错误。根据“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可知,内阁只是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故B项正确。内阁不具有实权,不是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C项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最高决策权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5、答案 C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故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排除B、D两项;从材料看,内阁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的权力,并不是本身地位很高,故A项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6、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由材料可知,明景帝想易 ‎7、答案 B 解析 康熙帝创建密折制度的目的是“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可见“密折奏事”本身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当然这样做也方便皇帝获得更多信息,方便最终的决策。据此可知,答案是B项。密折大致属于皇帝个人安排,跟整个中央政府关系不大,排除A项;C、D两项刻意夸大了密折制度的影响。‎ ‎8、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的军机处。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最早是为了处理军务而设的,“军事机密办公室”揭示了军机处的由来,故选A项。‎ ‎9、答案 D 解析 题干表明嘉庆帝认为当下的军机处权力过大,已经有违当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的初衷,即认识到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威胁,故B项错误,D项正确。A、C两项说法均过于主观,材料中无法确定。‎ ‎10、答案 D 解析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从中央机构的改革中看不出是否进行了机构精简,故B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官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故C项错误;从秦到明清的中央官制变化,明显呈现出相权不断被分割、直至被废除的过程,反映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11、答案 B 解析 ‎ 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12、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福建各地族谱中有许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13、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设置的级数不断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增强,故B项正确。A项“中枢权力”与“行政区划”这一主题不符,C、D两项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亦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故均可排除。‎ ‎14、答案 B 解析 明朝内阁是内侍机构,属于皇帝增设的体制外机构,用以加强皇权,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能够操纵体制内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材料表明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而非取代六部,C项错误;虽然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但是其权力源于皇帝,不能理解首辅权力失控,D项错误。‎ ‎15、答案 D 解析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根据题干中的“私人顾问”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职权范围明确,故均不符合题意。‎ ‎16、答案 D 解析 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B项错误。‎ ‎17、答案 B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难度中等。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冢宰者,治之所从出也”“冢宰,治之本,天下之大政宜见于冢宰”可知,作者对宰相持肯定态度,认为其所起的作用巨大。针对明初废除宰相一职,可判断出,作者主张恢复宰相职位。故选B项。‎ ‎18、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是提到在衙门内供奉岳飞塑像,别的岳飞事迹没有提及,不能证明岳飞事迹广受社会的赞扬,故A项错误;宦官摆放岳飞塑像不能证明就是标榜自己,故B项错误;太监审案秉公执法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番子执行公务时,持有“驾帖”以示代天子行事,表明他们的权力来自皇帝,但特务机构非正式授予,故D项正确。‎ ‎19、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并不能对皇权构成限制,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宰相实质,故D项错误。‎ ‎20、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监察御史虽然品级较低,但由于“代天子巡狩”,权力较大。选A项。监察官员仅代表天子监察地方,并未掌握地方行政权,故B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监察制度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2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南书房。依据题干“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得知,其实南书房并不是最高政务机关,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得知,能否进入南书房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故B项错误;因南书房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有成为政府决策中心的趋势,故C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错误。‎ ‎2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皇位继承制度,难度中等。材料中皇位继承制的变化实质上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 ‎2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说明军机大臣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军机大臣的地位,与品级的提高无关,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亲王与大学士的牵制问题,D项错误。‎ ‎24、答案 A 解析 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管理,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只是A项中央集权强化的一部分,排除。‎ ‎25、答案 D 解析 礼乐制度维护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A项错误。B项误读材料。C项材料不能体现。避讳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26、答案 (1)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2)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解析 第(1)问解读材料三的信息,逐条概括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从明朝内阁的性质、地位角度说明明初阁臣不能等同于丞相的原因。第(2)问综合三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从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角度,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7、答案 ‎ 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原因: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解析 第一小问“政治形态”可根据设问中的时间提示“明朝中后期”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重要原因”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万历皇帝……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作答。‎ ‎28、答案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君主失策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力于皇帝一人。‎ ‎(2)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并直接对皇帝负责。‎ ‎(3)趋势:相权渐趋衰弱,皇权日益强化。‎ 影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