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 )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答案】B
2.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
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答案】D
3.《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
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
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
【答案】C
4.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 shop),特零克帝(drink 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答案】D
5.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 )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答案】A
6.从晚清到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均试图厉行禁止鸦片,都未能完全肃清鸦片烟毒。而1952年新中国开展的全国禁毒运动则取得了成功。这一现象说明( )
A.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
B.国际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
C.新中国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鸦片成为中央主要收入源
【答案】C
7.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
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
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
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
【答案】A
8.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重庆国民政府
【答案】D
9.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B
10.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答案】A
11.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校
上海
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答案】A
12.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答案】B
1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这说明( )
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
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
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
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
【答案】D
14.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下列图1到图2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 )
A.生活方式的变化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政治制度的变化
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
【答案】A
15.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答案】C
16.1958—1962年间,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景象盛行一时,短时间里,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新生的劳动力大军。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B.妇女冲破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了男女平等
C.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D.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
【答案】B
1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变化体现出( )
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
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
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
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
【答案】B
18.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量重,大多都放在电视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这可以反映出( )
A.新时期国人逐渐倾向于高消费
B.“厚重”机型已无其观看意义
C.中国电视制造已走在世界前列
D.“时尚”成为国人的一种追求
【答案】D
19.《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C.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D.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
【答案】B
20.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 )
A.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
B.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
C.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
【答案】B
21. “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D
22.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A.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
B.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
C.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
D.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答案】C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答案】(1)特点:以养为主;政府主导;具有救苦济贫理念;民间宗族与国家相配合;差别救济。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小农经济条件下,民众容易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古代仁政思想的体现。
(2)变化:改变重养的局面,注重养教并重;制定法律保证;提出救助是国家义务与责任;对救助对象有道德要求变为不再附设道德要求。
评价: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稳定社会;体现了平等、公平的理念;推动社会救助走向现代化;停留在理论与法律层面,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时间
情况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年~至今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 (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参考示例:(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然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成都街头经常被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各种资料显示,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这给予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材料二 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同年,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正式的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前后成都城市面貌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改良运动的原因及影响。(17分)
【答案】(1)变化:城市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商业场所由杂乱到规范,出现近代化商业场所;大众娱乐休闲由传统走向现代,增添了西方元素;街头生活由居民自主变为政府控制干涉。
(2)原因:西方文明模式的影响;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社会精英阶层的努力等。(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影响:积极影响:促进成都城市繁荣,有利于城市近代化;拓展了市民公共空间,促进公民阶层的崛起;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促进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
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受到破坏。(言之有理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择偶标准
1948—
1966年
1967—
1976年
1977—
1986年
1987—
2019年
家庭出身、
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
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职业
17.8
25.8
28.2
40.7
籍贯
4.2
4.9
6.7
4.1
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择偶标准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能力;择偶标准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日趋减少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