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最详细最实用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代诗歌鉴赏 ‎ ——表达技巧 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 ‎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 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 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类、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 c、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 4、点面结合5、白描 工笔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 (1)正面描写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2)侧面描写: ‎ ‎ 白居易《夜雪》‎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 ‎ 《陌上桑》‎ • ‎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 l 解答这类手法的思路是:‎ 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 然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分析: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1)定义(虚实的内涵)‎ 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分类说明:‎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答题指要: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 ‎(4)“虚”与联想、想象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 例1:“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例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高适《塞上听吹笛》)【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3、动静结合: ‎ •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 构成一种情趣。‎ ‎【分析思路】‎ • ‎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 • ‎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互衬”;‎ ‎ ③结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效果”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 ‎ 鸟鸣涧 • ‎ 王维 •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鸟鸣山更幽”,通过这些动景,动中见静,愈见其静。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 ‎ 雨后池上 • ‎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 参考答案:‎ •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塘雨后幽美静态。‎ •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 ‎ 王维《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4、点面结合 • ‎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 • ‎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 ‎5、白描 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析】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例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析】此诗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例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彻上人》) 【析】 此诗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 ‎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 答案: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别具韵致。‎ 景与情的关系可分为:‎ • 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 • 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言来抒情 • 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 • 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 再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 ‎ • 蝉 虞世南 • ‎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 • 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 ‎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抒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a、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b、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 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 这两句,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d、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 ‎ 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 ‎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 ‎1 联想、2想象、3衬托、4渲染、5烘托、6象征、悬念、7对比、8用典、9照应、10抑扬、 11动静相衬、 12虚实结合、13、对写法、14托物言志、15赋比兴等等。 返回 ‎1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 •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 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2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 推断 分析 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 • 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类。‎ •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4渲染 对环境 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是渲染 ‎ • ‎<<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猾,竹窗斜漏补衣灯.” 诗人以” 冷鳞 萤. 村店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 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再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 ‎5烘托:烘托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 •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烘托)出画面的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反衬了春涧的寂静。‎ ‎6象征(托物言志):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借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 石灰吟 •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 •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用 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 ‎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9、照应: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抑扬结合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虚前席”写汉文帝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聩慵弱,这是抑。‎ ‎11、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用 字明写山野的静,又用 等词暗写山野的静。‎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本诗写山行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颈联写的是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山野很静,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地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无人能问,“鸡声”是以声写静(言之成理即可)‎ ‎1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 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13、从对方着笔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14、赋、比、兴: ‎ • 古人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 ‎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 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 过渡 ‎ 开门见山 铺垫 ‎ 层层深入 伏笔 ‎ 先总后分 照应等 ‎ 先景后情 ‎ 卒章显志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景情的顺序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思乡归隐之意 山 居 秋 暝 王 维    ‎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以景结情 ‎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4、重章叠句 ‎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铺垫 ‎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2007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古诗词主旨表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对比 ‎6、卒章显志 ‎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在狱咏蝉 ‎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7、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 ‎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 ‎   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    ‎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l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l ‎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l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l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l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l ‎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l ‎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l ‎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l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 l ‎1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l ‎12、 “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l ‎13、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