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选评
王淦生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剖析】
浙江卷作文题基本沿袭了近几年“思辨类作文题”的思路,二元乃至多元思辨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常见形式。从命题上看,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规避单一角度的话题,越来越重视从多元关系的角度进行考查,越来越看重考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这道题贴近社会现实,十分接地气;与“思辨类题目”相呼应,文体上也限定了写论述类文章。
这则作文材料不同于往年多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明显带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某些特征,其最大特点是“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缘事发挥,谈古论今,对照类比”。所以,与往年作文材料相比,这则材料拒绝高蹈,贴近现实,给出了审题立意的多个指向,让考生有话可说,可从不同角度灵活表达。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强了论述对象的限定性、思维的论辩性以及内容的规定性。
有些考生把这篇作文的主旨仅限定于“虚拟和现实”,这是欠全面的。其实,“虚拟和现实”只是文章论述的由头,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选择,这才是你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表述的内容。否则,立意就偏了。
对“虚拟世界”,材料列举了“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三种态度。这就要求考生
首先要对信息时代的“虚拟和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作出自己的“选择”,
再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
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好是以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为论据;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从结构上看,这类论述类文章一般可以通过“引——论——联——结”等几个环节来构思作文,一般步骤是:
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
接着充分论证,分析利弊;
再联系现实,由点到面;
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要求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只有发掘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才能让人看到隐藏在事物深层的本质;文章不仅要让人“知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这才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因此,考生必须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并阐释某些现象存在的背景、它们的共同特征及其特殊含义,让读者通过读你的文章而明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相当多的青年人成了“手机控”,沦为“网虫”,整天梦游在虚拟的“现实”
中。一旦离开了网络,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应对眼前这个现实世界。原本应该由人类来主宰的虚拟世界,已成为许多人的绝对操控者,不少人的情感乃至躯体都已被“虚拟”化了。
或许,“零距离”地拥抱这个新世界,或者刻意远离这个并不真实虚拟世界,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冷静地与它保持适度距离,使之为我所用,才是理性的“选择”。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认为最好“选择”,因为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但不管怎样的立意,都要求考生有严密清晰的思辨和准确生动的论述,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思考、分析和探究,体现出辩证性、周密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这也正是高考作文的目的所在。
一、命题特点
传承了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一贯思路:以材料为写作背景,降低审题难度,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对生命、人生、社会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目的、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突出思辩能力的考查;防套作、防抄袭,努力考查学生的真实写作能力。
二、三点变化
1.写作任务更明确——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
2.明确提出文体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3.话题更接地气,更大众化。相比于去年的“文品与人品”,今年的作文题更切合学生生活。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现实成为可能,年青人迷恋于虚拟世界的狂欢成为一种潮流,它正在改变年青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交方式、休闲方式,乃至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作为虚拟世界的积极参与者,这个话题势必能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三、入题容易,写好难
“虚拟现实世界”不是另一个世界,它和现实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从而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存状况,而这种改变到底是好是坏,现在还很难推断。所以这是一个大家都能谈,又很能考验思维深刻性的一个话题,对于独立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较弱的考生来讲,要写好这样一个话题,是很不容易的。
具体就题中所提的三个问题来说,它代表着生活中三类人或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选择拥抱“虚拟现实世界”,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这样思考:
1虚拟世界的到来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与其逃避,不如选择了一种积极的态度;
2虚拟世界丰富了我们的选择方式,增加了生活的可能性;
3虚拟世界具有化重为轻、化繁为简、化杂为纯的特点,对一些追求安静、清净生活的人来说,虚拟世界就是他们的香格里拉、世外桃源。
而刻意远离者,是因为看到虚拟世界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陷阱,担心陷入虚拟世界难以自拔,故而持逃避态度。生活中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网游者”、迷恋虚拟社交世界的“宅男宅女”,被智能手机绑架的“低头族”……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或生活受挫的人,把虚拟世界当作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些人因为躲进虚拟世界,逐渐淡出现实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边缘人。远离虽然看起来是一种保守、倒退态度,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恐惧与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种态度则比较理智。既看到了虚拟世界能丰富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一面,也看到其干扰正常生活、扰乱社会关系,甚至毁灭现实生活的一面。亲而不昵、进而能出,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防被裹胁,难以自拔。
但是,不管你选择哪个角度切入,要写好论述类文章,关键是要有读者意识,即知道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如从第一个角度切入,可将“逃避者”作为假想的写作对象,告诉逃避者逃避的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选择“拥抱”;如从第二个角度切入,可将全身心投入者作为假想对象,告诉其不要陷入虚拟世界,如果无法自拔,不如选择远离
;如从第三个角度切入,则将生活中那些“对虚拟世界怀有疑虑者”作为说理对象,告诉他们只要保持适当距离,就能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各种福利。
四、对2017届考生的建议
写作是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它综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思维、情感、视野、思想和表达”,所以高三备考,不能一味沉迷题海,应抽时间读书看报,至少能经常看看一些短平快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新闻时评视频、报刊新闻评论、《读者》等,并养成关心周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
让创新之花绽放枝头
身处在繁华忙碌的世间,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己充满我们多样的生活,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只要在家安装虚拟设备,便可以在家穿梭于商店、诊室、足球场各大场所,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拥抱这个新世界呢?所以,我们要大胆创新,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创新,可以让一个人走向辉煌。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较说过:“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在于创新。”1996年他再次成为苹果公司的CEO,他坚持“简单、至上”的创新理念,用IPAD等一系列产品让苹果公司再现生机,屹立巅峰。试想,倘若没有创新精神的乔布斯,苹果或许早己成了另一个诺基亚或者摩托罗拉。正是因为乔布斯勇于变革,不断创新,以至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他“在寻常中创造不寻常”。创新,让苹果走向成功;创新,让乔布斯走向辉煌。
创新,可以让一个集团繁荣昌盛。秦五峰,东阿阿胶的掌门人,眼观世界,心有品牌,着眼文化把东阿阿胶做大做强,使其成为继虫草、人参、中药以后的新贵,并且不断研发阿胶系列的产品。在许多人眼中,阿胶或许只是—味药,为改变这一观念,秦玉峰开始实施文化营销和价值回归战略,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心理,使推出的阿胶桃花姬消费激增。试想,倘若秦玉峰没有“搏击浪潮,勇于创新”的精神,东阿阿胶可能会被人们一直认为是一种药,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品质。秦玉峰大胆创新,笑迎生命的风浪,使集团繁荣昌盛,阅尽风光无限,抵达成功。
创新,可以让一个国家富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来改朝换代之人,少不了流血牺牲,而赵匡胤却披上了象征权利的黄袍,在一夜之间,取代了大周、柴氏的天下,开创了大宋的百年辉煌。试想,倘若宋太祖没有在政治上的“创新”,怎会有宋代的百年盛世。赵匡胤正因为敢于在政治上创新,奠定了国家富强的趋势,从而开创大宋的大好前途。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敢于创新,才能使个人、集团、国家走向成功的彼岸,阅尽风光无限。因此,我们要让创新之花绽放枝花。
(20分)
拥抱,保持适当距离?
在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事情都是极端的,就像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那么,在虚拟世界中,我们是否可以拥抱,保持适当距离?
在当下,可以说,我们很多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游玩在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一些上网的、虚拟的己经成为今天的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到底要怎样来对待这个新世界。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毅然决然地放弃做官,改到乡村过起自己的田园生活。可能吧,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做官挺好的,这个人是不是傻,有些商人没得做却要用钱来买个官做,他这么好的机会竟然不要,放弃得也太直接了。我要是你,他们直接给我一个官做,我高兴都来不及,唯恐他们把我的官位拿掉,诬告我怎么样的。对,这与他的性格有关,陶渊明为人正直,不与世同流合污,也有了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超境界。纵观历史,确有许多古人向他一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等等。对于虚拟这个新世界,我们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曾得到过世界和平奖。大家可曾知道,他曾五易画风,每个年龄段的画风都是不同的。纵观现今,现在的我们,追求一模一样的答案,甲说好,乙也说好,生怕一个不小心,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出错就完了。其实不然,现在我们需要的正是创新,创新推动科技发展,国家也就好了。与其保持原来的答案,不如现在就进行改变,努力地发展,错了也就错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人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是全世界都公认的一点。那么,你还敢说你怕吗?不要刻意地去远离,保持适当距离就好。
美国的盲人“千王”
纳特是一个玩纸牌魔术很好的人。他的眼睛失明了,刚开始在盲人学校的他厌恶了学习,后来却每天花半天时间在魔术室练习。他从厌恶到学习,是他敢出踏出这一步,使他后来取得了不朽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属于他,源自勇气。靠器官来感受,这是正常人不敢想象的,但他就是敢于挑战,不是吗?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虚拟世界的“虚拟”伴随我们左右,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是否可以拥抱,保持适当距离?
(25分)
忌近忌远独善其身
傅雷先生在给他的儿子的家书中告诫到,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学会清心寡欲,但仍要去拥抱社会,紧跟社会。人们对世间万物都充满着欲望,我们对新事物不可靠得太近,怕灼伤自己,也不可靠得太远,怕自己被遗留在冰冷的角落,于是,忌近忌远,留给自己独善己身的余地。
恰当的距离总是能带来良性的变化。当太阳光撒在地球上,不多不少,当地球的轨道固定,不偏不倚,这之后,地球上才诞生了生命,这才有了鸟语花香,青山绿水,和煦秋风还有那素裹银装,地球的存在,一切都恰到好处,倘若有一些偏差,里太阳近一点,或者远一点,那地球再无生命可言,这或许在告诉我们,只有处于一个恰当的位置,我们才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
孙逸仙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我们盲目排斥新事物时,我们应当想起孙文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应该抬头往前看,是我们抛弃了世界,还是世界抛弃了我们。孙文先生曾上书李鸿章要求君主立宪,但未果,他那时清楚,社会发展是挡不住的洪流,他毅然放弃了君主立宪,他成立革命政党并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晚清政府和维新派拒绝变革,而被淘汰。不难看出,盲目地远离社会发展,新事物的发展,不说一个成功制胜的良策。
杨绛先生也曾说过在这一切躲功利化的社会中需独善其身,做最接近底层的人,这样才能知人间冷暖,诚然,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愈发急功近利,我们或许应放慢脚步,稍微慢一点,看那席慕蓉笔下的莲怀揣着心事从淤泥中爬出,或许可以体现以下林徽因所向往的“人间四月天”。这些文人用杨先生自己话来说,便是被社会遗忘了的,但社会从没有忘却他们,不是不能,而是无法。他们在社会的前进与内心世界发展寻到了一个完美的支点,不汲汲于功利,却也植根社会,他们心中的虚拟,却也成了我们现实所追求的。
如今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在“虚拟”同“现实”中我们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偏于“实”也同样不偏于“虚”,如同莲一般,不管周遭环境如何,固守本心是极其重要的,忌近忌远,独善其身。
(30分)
拥抱虚拟,珍惜现实
当高科技带着虚拟世界向我们冲来时,有的人难以接受,刻意远离,有的人迫不及待,沉溺其中,而我的选择是拥抱虚拟,珍惜现实。
虚拟世界就如同险要地形中的一根拐杖。坚决不用者,将跌跌撞撞,难以前行,最终被时代潮流击垮;过分依赖者恨不得将它变成轮椅,最终丧失行走能力,空虚无助;唯有以之为辅者,着眼于现实,方可大步向前,攀上高峰。
虚拟世界融入我们生活之时,我们不应刻意远离。
对新事物过分抵制,将使我们落后于时代潮流,当发现自己已孤身一人站立于潮流之后时,再想追赶,已为时过晚。毕竟时代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虚拟世界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兴起,必然有它不同寻常的优越之处。比如只需在家安装VR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在商店里试衣穿衣,在诊室里与医生交流,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等等,由此可见,虚拟世界为我们带来的便利是革命性的。另外,伴随着虚拟世界的电子信息系统,也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在虚拟世界中,由于大规模的电子信息化,各方面的信息都将快速准确地被呈递到我们眼前。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若是拒绝,又该如何实现发展呢?
与此同时,过分依赖而沉溺其中的做法同样不值得提倡。虚拟世界是生活的助手,是万万不可作为精神的寄托所的。虚拟世界如此便利,能化许多不可能为可能,它可以让你和远方的亲人轻松见面、聊天,可是,它却不能弥补亲人心中因你不在而产生的空缺。精神世界是人高贵之处所在,正因为高贵,所以无法替代,若是渴望以虚拟世界来替代一切,结果必是精神空虚,不知所措。
于是,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应是拥抱虚拟,珍惜现实。积极地融入虚拟世界中去,学习使用虚拟世界来辅助我们的生活。然而,当远方的亲人需要你时,别再依赖虚拟世界了,用你的真诚,来珍惜现实中的相聚吧!
虚拟世界是一股大潮流,何以傲立潮头,又不失本心,唯有拥抱虚拟,珍惜现实。
(60分)
我,不要虚拟现实!
不远的将来,当我们随手抓起那小巧玲珑的虚拟眼镜,便能随意地穿行在那广阔的亚马逊丛林中,便能自由地俯瞰那缓缓流淌的泰晤士河,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领略世界的美好风光。
可是试想,若是人人都带上了这些虚拟眼镜,真正的泰晤士河旁却没了嬉戏打闹的游人,本是繁忙的商场中却只留下了空荡荡的过道,人与人轻松便捷地交流,却摸不着,听到的也却是经过机器转化而来的声音,那该是怎样一幅景象啊!
我,不要虚拟现实!不要让它改变我们的生活。
政治教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通过亲身体会,亲身经历,方能捕捉那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最精彩最真实的一瞬。我的老师前些年的一本作品就获得了大奖,他告诉我们,他为了写好这本小说,历时几个月亲身深入西北荒壁,跟着艰苦跋涉的商团,记录下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自己也活脱脱地成了大漠人,这才有了成功。他还告诉我写作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亲身之实践,写笔下之文字,这样的文章最真实。是啊,倘若人人拿着虚拟设备,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观察到他人的真实生活,不经过时间的耗费就能写出好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对呕心沥血而创造文字的作家的亵渎,更是对用双手双脚走遍天下人的不尊重。
虚拟现实是现代科技革新中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个环节。可是同样,科技能造福社会,却也避免不了它的负面影响。就拿手机做个例子,没有智能触屏手机之前,大家在春节聚会时畅所欲言,一会儿说说时政,一会儿说说娱乐、八卦,尽管也会有一段沉默,大家的脸上却还是洋溢着满足和欢笑,可自从有了手机,大家的欢笑却变了味——婶婶笑着把手机拿给叔叔看,我抢到了红包!妈妈也笑着念出了某明星的八卦,只有奶奶笑着坐在边上,有些无奈。手机是拿于掌上的几寸玻璃屏,手机尚且如此,那么何如套在头上的,让你的周遭大为改变的虚拟设备呢?
人的温情在于交流,在于面对面传递着内心流露的情感,人的一颦一笑,一拘一束,都在体现着“人”这一神奇的物种区别于他物的方式。
倘若让我和其他人都带上虚拟设备,世界会渐渐陷入虚拟化,数字化,美丽的古文明,绵延的山川,遥不可及的云朵都将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或喜?或悲呢?
我们会不会与迷恋手机一样,将自己也交给了虚拟现实了呢?醒醒吧!亦真亦幻的表面并不能掩饰内心,让我们脱离虚拟,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便如孔子的“安贫乐道”一样,我们的生活中温情和美,不应值得我们去乐,去珍惜,去发现吗?
真实永远是最美。
我,不要虚拟现实!
(60分)
面对虚拟,亦近亦远
这个时代是信息与虚拟的时代,自万维网诞生以来,一个架构于现实之上的人类世界便开始展开。技术在挑战现有的社会,虚拟在碰撞久存的现实。但面对这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应该与他保持距离,而不能被其吞噬,亦不可置之不理。
虚拟是对个人的诱惑。虚拟世界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无底洞中,不少人患上了“信息焦虑症”,一旦脱离虚拟世界便会焦虑不堪,远离现实的低头族在社会中涌现。一个私人定制的虚拟空间诱惑着人们脱离现实。人们难以拒绝一个为自己定制的世界。卡特在《共产网》中就曾表现出他对私人定制世界的担忧,太多以个人为中心的虚拟世界构建,是否会引入个人主义?失却外界辩证思想的输入,人们在自己单一思想中不可自拔,是否会导致人际关系与社会的分崩离析?卡特的担忧在现实中逐渐展现出来。在家庭朋友的聚会中,多半以手持手机低头点拨的成员为主,人们不再相互寒暄互诉心声,而是以匿名虚拟身份向虚拟诉说。
这个社会在虚拟干涉下悄然改变。匿名的虚拟让人们不再有“十指所指,十目所视”的慎独品质担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道的以血缘维系的乡土社会也在瓦解。若一味地投身虚拟,只会使社会崩塌,每个人成为独立互不干涉的小星球,一旦会面只能两败俱伤。虚拟滋生个人主义,破坏着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根基。
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若只将虚拟作为一种工具,倒又不是难以接受。虚拟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购得自己心爱之物,无需踏步百里方能观看世界美景。虚拟是一场信息革命,他让我们享受到信息畅通快捷,让我们社会效率得以飞速提升,我们的现实亦难缺虚拟。
虚拟是对现实,对现代人们的一场挑战,挑战我们面对诱惑的自制力,挑战我们对着人类千万年来对感情关系的珍视。就让我们接受这场挑战,以理智而冷静的态度接受虚拟的到来,以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态度批判接受这虚拟的双刃剑,接受他而远离他,亦近亦远的中庸,方为正道。
(60分)
现实一种
虚拟,以一种模仿现实的姿态,诉说着超越现实的梦想,却不敢回过头来,直面现实。
的确,虚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现实。关上灯,戴上“眼镜”,你就可以置身各个具体的场景。技术越发达,逼真度就越高;技术越成熟,实在感就越强。VR,就是一种技术。
然而VR又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态度。它在本质上迎合了现代人的种种需求。
对充实感的需求。前一秒你在试衣间,后一秒你在候诊室。手表的滴滴答答声再也不会对你赞成“时间不够用”的困扰。你一刻也停不下来,像一只旋转的驼骡。
对超越感的需求。它给你带来偌大的力量感,赋予你在时空经纬网间自由穿梭的能力,让你摆脱了现实逼仄的平凡,感到无所不能。
对新鲜感的需求。日复一日的机械式劳作没了。在这里,你拥有多重生活,品尝着不同风味的情景,走马观花地领略各种可能。
就像海绵,抱得越紧,就越难以松开。一切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无限的向往,一切远方,一切诗意,都在这块海绵里。
而一切被反噬的危险,也都在这海绵里。
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指出,这样频繁地将“眼镜”
戴上摘下,不仅让人模糊了虚拟与现实,还可能加深人们对于现实的不信任,使人们愈发认为,只有在虚拟中根据各人喜好需求“制造”出来的新现实,才是最好的现实。它,剥离了人们与当下。那些对于充实感,力量感,新鲜感的追求,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吗?
更多的是一种假象,一个购买主义的循环。根本上,一个人的时间无法增多,一个人也只能拥有一种生活。充实感的背后是用今天支付明天,新鲜感的背后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看别人活腻的地方”。
它给人提供了很好的出口,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只是,人终将面对现实,当“眼镜”不得不关闭之时,习惯了虚拟的你,又将怎样面对这个陌生的现实呢?
那么,我们应该摈弃它,扔下它,远离它,不去看它?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逃避。宣扬自己热爱现实的背后,是麻木、漠然于现实的心灵。
事实上,对于充实感,新鲜感的追求,人皆有之。它们与现实构成了两个看似矛盾的维度。
而真正所应做的,不是舍弃一方追求另一方,而是让VR回归到一种工具本身,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它的存在,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另一方面。
虚拟,源于现实。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实一种。用一种海绵,自主地擦掉虚拟与现实的界线,让虚拟完善现实,成为一种现实。
(60分)
以上帝视角观虚拟现实
“手工磨坊推出的是原始社会,而机器生产、蒸汽推动的却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一言道出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川行于现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大道上,虚拟与现实的交融比拼不可避免——且以上帝视角观虚拟现实,还是保持适当的距离为好。
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相融合,先进的科技自然带来许多便捷,故有人一头扎进这个全新的世界——去拥抱去享受,却时时离不开那张虚拟网而断了与现实的联系;虚拟世界充满未知,欺诈勒索又时有发生,故有人一门关上便活在过去,拒绝这个快速的时代,却事事不通而摸不着头脑。因此,跳出固有的框架,用上帝的视角分别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且思考如何生存尤为重要。
保持适当距离,玩转虚拟现实,中庸之道本是先哲为人处世的智慧,不温不火,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又不失冷静理智的思考。“互联网+”是时下流行的,其组合面广且丰富多彩。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免去许多繁的步骤而享受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直达,快捷与高效也符合了时代的要求。如此便捷而高效,何乐而不为呢?敢于尝试新的事物,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我们作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不沉湎,不排斥,时刻用上帝的视角去分析事物,亦是我们去伪存真的法宝。
保持适当距离,传递人文关怀。在风飒飒雨霏霏之际,突然有客款扉,这是人们幻想的美好境界,而要在现代生活中保有这份“风雨故人来”的感动,更需要我们与虚拟世界保持适当距离,去传递这份来之不易的感动和关怀。这种关怀也是如此简单——把一次聊天换成一次没有低着头看屏幕的面对面谈话,把一次购物换成一家人逛街的闲适与讨价还价的乐趣,把一封祝福邮件换作一张自制的贺卡……时不时把指尖的触动换作行动的传达,我们的现实生活便会充满人情味。
犹记得《双城记》的开头:“这是一个最繁华的年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年代。”当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冷静的分析与正确的态度至关重要。一味投入与一味排斥只会“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保持适当距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选择,终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以上帝的视角观虚拟现实,以中庸之道留适当距离,我们可以在这个时代中更自如。
(60分)
虚拟吃灵魂
蚜虫吃草,锈吃铁,虚拟的世界吃灵魂。
当今,人工智能日益发达,人们渐渐得益于智能的现代化,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全部都是虚拟的,在人们都在为这些技术叫好的时候,我不免有一种惶恐,真的要拥抱它,让它发展下去吗?
虚拟世界的确对于人来说有一种无法阻绝的吸引力,像一个黑洞不断将我们吸向它,一旦吸入便一发不可收拾,拿网络游戏来说,不少青少年选择了将自己血气方刚的青春献给了这个无底洞般的虚拟世界,他们愿意将原可以飞奔在篮球场上的身体变为电脑前那几近曲折的佝偻的躯壳,早已没有那神采奕奕的灵魂,灵魂在里头,躯壳在外头。
虚拟使灵魂空虚,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将全方位生活在虚拟里,难道我们就没有恐慌感吗?全地球都缩小到了一个屋子,从地球村转变为地球屋似乎触手可及。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息数字组成的社区中,我们在其中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串数字,一串编码,我们似乎是被人控制,根据编程在生活,在虚拟世界,我们不用动腿,不用走路,交谈的对象是数字,穿的是数字,吃的也都是数字,真的不可怕吗?想想进化论吧,到那时候的人类,都退化得只剩下那个只有脑子在动的肉团了。
船停在码头上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里是最舒服的,但那不是人生存在的意义,也不是我们所要的追求。难道我们的追求就是生活在一片虚拟之中吗?在舒适的虚拟世界里安乐死?
周国平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只有在乡村里才保留着上帝创造时的样子,它是岁月与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已经被抽象了,它是日历和数字。”城市好比作虚拟的世界,在虚拟之中,一切都以被抽象,不是原本的东西了,因为虚拟吃的是灵魂。
人的生命之中总有些历练,总有些事物要自己亲自体验,不能像未来有虚拟现实设备那样所有的事都可以一体化完成,这样的生活未免太好了,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过,北欧人有理性的思维,但这个地区却是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就是因为太好了,有些人就不想再活下去了。
如上所说,我们不要被一片大好的虚拟所诱惑了,虚拟吃的是灵魂,不要做虚拟的奴隶,行尸走肉。
现实世界有明月陪伴着我,有微风轻抚着我,有无涯的大海让我观望,有无数的回忆尽我思量,若孤身活在虚拟之中,是乐,还是痛苦?
(60分)
虚拟之浪宜远观其美
科技予人便利,我们已有望足不出户而尽览天下事,无风尘而走过千里路。但我们似乎也沉沦在虚拟的风暴中,渐渐不能自已不再真切地活。
虚拟时代的到来就像当初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样,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有蓬勃的生命力,是生活中的新气象。然而一如信息风暴不曾彻底改变人生活的内核一般,虚拟所带来的最多只是丰富生活的一种形式而绝不是让人们完全进入另一个生活去生存,这风暴来势猛烈,也引人深思。
曾有人慨叹,当今看似文化繁荣,竟有如此多的人在网上理直气壮地吐槽《红楼梦》等名著根本读不下去。何以至此呢?人们乐于欣赏3D电影,乐于追逐娱乐传媒,追求光影图像等简单的感官满足。被虚拟文化惯坏了的人们又如何有心情去读这“隐晦”的作品呢?但这无疑是国民的文化之殇,也是虚拟世界的一个可怕的侧面。
虚拟本身作为一种工具,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将它用在处理一些繁琐的计算问题,省去旅程的疲累等方面无疑是令人由衷喜悦的。然而如果将它用来省去你思索的过程,缩短感情积累所需的时候,凡事都追求快和便利,必将导致一个人的空虚,一群人的迷失与空泛。毕竟真便是真,假就是假。我们有什么必要用虚拟世界的一个表情来代替你真挚的爱,有什么必要为了省去一段路的疲惫,放弃了这途中的花草枝蔓欣欣向荣呢?
我们终究应当以自己的双眼去目睹自然的风景变迁,用自己的双腿去踏过崎岖不平的路,用自己的双手去拥抱自己所爱的人。这些难道不是上天馈赠于你的本能吗?为何要藏匿在虚拟的背后,依赖那些数据和飞速的快感来稀释你真切的生命呢?
我们曾经因为技术的落后,被囚禁在一个地方,时时有迁客骚人抒发思乡之恨,而今,荒谬的是,我们竟也将自己囚禁在原地,却自以为自由地穿梭于这个世界吗?任虚拟的虚拟再走近现实的现实,却也终究不能将一个有灵魂的人从这个世界上剥离。我们的心是属于这个花开花落的世界的,用科技再虚拟一个一模一样的地方有又何必要,不显得可笑吗?
虚拟世界看似美好,却无形之中疏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有时走一段路到达一个地方本来就是必要的,风尘也好,疲累也罢,真切的旅程是踏实的足迹所通往的。生命的过程也是如此,一味沉沦于便利,一味追求虚拟,又如何品味它真切的美呢?
虚拟之浪荡于现世,迷失在其豪迈壮美之余,我们要知道,只有能自如地走出来,不忘记这只是一次激荡。才能够更清楚地明白,所谓生命生活所谓真是虚假。不失却生命的厚度和文化的重量,才是生命的意义。
(60字)
【满分佳作】
科技的新秀,人文的毒酒
浙江一考生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无尽的苦海。”近九十年前,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他的高考作文卷上,寥寥数笔勾勒了这样的文字。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科技新秀创造了VR时代,一副眼镜便可以带给人们无限的幻光,然而我们真的可以毫无顾忌地拥抱它吗?我想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人类于旧状况总是心平气和,而对于较新的机遇,却那么求全责备。记得计算机问世时,无数电影巨子、金融大鳄都发出相似的声音:“没有一个家庭想在家里安装计算机”,而现在的我们回首不禁捧腹;记得有人在中国宣传互联网时,几乎所有政府机关、企事单位都看准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局,然而正是这个“骗局”成就了马云和他的帝国。而现在,当另一项颠覆性科技成果摆在我们面前,历史是不是在重演?
“科技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爱因斯坦如是说。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们实际生活中难以触碰的体验,它把梦境搬到了现实,它把现实装扮成梦境。置身其中,我们便是上帝,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很好地投影我们的愿望的世界:站在屋里就能对战魔兽,坐在沙发就能环游地球。李白讲过“为君槌碎黄鹤楼”,而现在,就算我炸掉天河又有何不妥?这种超现实的诱惑力和帝王一般的控制权令人无法抗拒。
然而,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的那样,“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任何事物的辩证性都不容忽视,现实就是铁证。在计算机刚刚闯入中国时,多少孩子被那个屏幕牢牢地桎梏;在互联网产业风生水起之时,互联网泡沫让多少企业灰飞烟灭,而电信诈骗的猖獗,亦是托附于移动互联网基站这个“帮凶”;而现代技术带来的“群氓效应”等问题,甚至关系到人类道德建设。天下的午餐不免费,科技在带给我们空前的财富、无上的便利的同时,亦带走了人们温润如玉的品性和山崩鹿兴的理性。
《吕氏春秋》有言:“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古之圣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今之众人,在沐浴虚拟现实技术的春风时,必须先知先觉:会不会有人尤其是孩子会像《盗梦空间》里的梅尔一样沉醉于梦境不能自拔?会不会有人利用该技术迷惑大众,实施犯罪?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秩序和人类价值观的冲击,不仅留待监管部门思考,更需要我们普通大众的深思。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老子说的。科技的新秀,人文的毒酒,我们区别对待她。
【名师点评】
全文结构正反对比,逐层深入,层层剖析,可谓精妙。具体而言,本文有以下亮点:
1.辩证分析,有思想。文章是一篇颇具思想的好文章,无论是从开篇的导入,还是中间的议论分析,亦或是结尾的深入剖析,读来都令人感到深入内心。文章引用的名言也是非常精妙、有思想的,看得出考生的积累广泛、阅读写作基本功扎实。
2.观点明,善比较。文章观点明晰,作为一篇时评类作文,本文开篇即点出作者观点。由此在下文层层展开,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人们熟悉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相比较,引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史实与现实发展,来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利与弊。
3.多引用,过渡巧。过渡自然。在每段的开头,均引用或化用名言,使得论述流畅自然,同时使各段的论述更有说服力。
成功公式:辩证分析文采斐然
【佳作评点】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浙江一考生
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的发明,网络渐渐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为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曾经被我们引以为傲的人类思维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在未来将要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去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兽洪水,悲观地认为如果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都可以重新去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现实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成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欣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时,我更想提醒人们,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辩证)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地甚至盲目地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作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于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这个事物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即便如此,我们亦当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人最终应超越这种虚拟的真实。
【点评】综观全文,这篇作文留给我的美好印象主要在五个方面:
一是拟题准确,表意鲜明。“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表现出作者对待虚拟世界的鲜明立场,“一定”二字,凸显出作者“利用虚拟但不被虚拟奴役”的用意,用语准确。
二是紧扣话题,要言不烦。文章入题快,切题准,例证、引证,概括精当;议论点到为止,精练到位。
三是观点辩证,很有分寸。作者避开许多考生“一边倒”的立场,议论力求全面理性。文章先用铺陈的手法,直陈虚拟之价值;又借名人名言,揭示虚拟之误人,最终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即对待虚拟的正确态度:既利用其便捷之处,又与之保持一定距离。
四是内容新鲜,思想深刻。作者本身具有比较充足的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分析虚拟的实用价值时实例信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在分析其弊端时又能自如地运用尼尔·波兹曼的名言,拓展了文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最后借尼采言论提出人应当超越自我的结论,而要超越自我,就不应当沉湎于虚拟世界,这更是深化了文章主题。
五是结构紧凑,层层推进。文章严格依照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的思路结构全篇,首先引述时新材料,引出观点;接着借助想象,陈述虚拟之利;再联系现实,结合名人告诫,转入对虚拟之弊的剖析;最后分析尼采之言,得出“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的结论,掷地有声。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思之饶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