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考试技巧汇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
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高考历史学习5种记忆法 ***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高考历史串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串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串讲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高考历史串讲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
历史串讲四:古代中国的科学与文学艺术
高考历史串讲五: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串讲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高考历史串讲七:新航路的开辟
高考历史串讲八:欧美资产阶级
高考历史串讲九:科学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串讲十:近代的科学技术
高考历史串讲十一:近代中国战争史
高考历史串讲十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高考历史串讲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
高考历史串讲十四:俄国十月革命
高考历史串讲十五: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高考历史串讲16: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高考历史串讲17: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
高考历史串讲18:现代科学技术
高考历史串讲19:现代科学技术
高考历史串讲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考历史串讲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串讲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历史串讲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历史串讲24:20世纪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历史串讲25:现代中国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主要内容】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默写、背诵提示】(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周武王伐商、牧野之战(现今所在地),周朝的衰落(原因)、灭亡标志(周幽王被杀)。(2)分封制:分封目的、对象,主要诸侯国(结合地图),受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和标志。(3)宗法制:含义、目的、最大特点、宗法等级体系、影响。(4)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破解】 (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周王对诸侯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2)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形态(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系下):是君臣关系、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见下一考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主要内容】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1)秦统一的背景、经过、结果。(2)“皇帝”制度:由来、首创者、特点、影响。(3)中央官僚机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主要职能;设计秦朝官僚机构结构图;“朝议”制度的作用。(4)郡县制:最早实行的时期、秦朝的全面实施(背景、主要建议者)、郡、县所设的主要官职及其职能、意义。(5)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义、郡县制实行的价值、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秦的统一:从教材相同点来看,主要应掌握秦统一的经过和结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至尊(这也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②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一些官职专为皇室所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4)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一个强调血缘,一个强调地域;一个官位世袭,拥有封地,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为皇帝管理地方:一个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一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4)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明确中央集权的含义,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要内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默写、背诵提示】(1)汉初郡国并行制:含义、封国对中央集权的影响。(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实行的朝代、皇帝、含义)、九品中正制(实行的朝代、含义、特点、影响)、科举制度(确立与完善的过程、积极意义)。(3)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称及其职能,“三省”之间的关系,“六部’的名称及其与尚书省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中的地位和影响,绘制唐朝三省六部结构图。(4)元朝的行省制:结合地图了解元朝所设置的行省分布、特点,行省制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郡国并行制:人民版基本未涉及,若考查只能借助材料和地图,创造情景。要明确封国既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最终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2)三省六部制: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考纲只要求掌握唐朝时这一制度的情况,这里要注意。明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3)行省制度:明确由中央直辖的地区、边远地区设置的行省(对元朝设置的行省状况,人民版用文字来叙述,人教版用地图来展示.目的和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在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4)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作为一个新增加的考点应引起特别的注意,复习时应重点了解九品中正制的操作特点、不足;理解科举制在保证人才选拔公正、透明、平等方面的探索;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和世界影响。命题时应多借助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主要内容】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默写、背诵提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废除丞相的皇帝、废除丞相的目的、影响:开始设置内阁的皇帝、内阁的职能、地位和影响。(2)清朝军机处:设置时期(皇帝)、起因、职能、特点、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宰相权力的不断削弱: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位高权重;唐朝实行三省制,宰相一分为三,地位削弱;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在历史上结束。(2)内阁:它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职权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3)军机处: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职能)。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于皇帝。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强(特点)。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要内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汉、唐、宋、明等朝代君权削弱相权的史实。(2)秦、汉、唐、宋、元、明等朝代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史实。(3)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趋势。(4)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破解】(1)君权对相权的削弱:主要采取另建一个秘书班子来架空丞相的方法。如汉之丞相统公卿而主朝政,皇帝便培植“尚书”(原仅为管理文牍的秘书)而分其权。演变为汉以后至隋唐之尚书省,秘书已成了新的宰相,于是唐朝皇帝又重用“同中书门下”的近臣,使其架空尚书省。到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又演变为新的宰相并出现以他为首的外朝“中书省”.于是明代皇帝又用身边的一些“大学士”组成“内阁”来架空中书省,乃至取消丞相。然而明代后期“内阁”又已坐大,像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已从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于是清朝又出现了南书房、军机处之类的秘书班子,以架空内阁。
(3)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分析。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消极作用可从“一统就死”的角度去思考。
高考历史串讲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主要内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默写、背诵提示】(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刀耕火种流行的时期、具体做法;铁犁牛耕出现的时间、犁的改进和发展、铁犁牛耕在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背景(原因)、过程、影响。(3)小农经济:产生背景、特点、影响(作些拓展)(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破解】(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耜耕——铁犁牛耕。从战国开始,传统农业进入铁犁牛耕时代。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转向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走向了精耕细作。②耕犁发展的几个阶段性成果:铁犁的出现(战国)——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作垄,构造简单;犁壁的出现、耦犁、犁耕法(汉代);曲辕犁(唐代)——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深浅。③注意高考命题结合耕犁变化的图片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产生私田。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改变了“田里不鬻”的传统,土地开始私有化。军功赏赐与土地兼并、买卖是私有土地来源的主要途径。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诏书,从法律上正式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注意结合史料聚焦于春秋——秦这一时段,了解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和影响。高考有可能拓展考查,如“贫者无立锥之地”出现的原因、古代“均平”思想产生的根源——土地私有和兼并等。)(4)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①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②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的鲜明特点。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5)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主要是满足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多数借助材料或图片来考查)
2.手工业
【主要内容】官营手工业和民间的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默写、背诵提示】(1)官营手工业:发展历程、生产目的、经营方式、基本特点(规模、工人、原料来源、产品)、地位及影响。(2)民间的手工业:发展历程、生产目的、经营方式、特点、地位及影响。(3)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的成就(关注两本教材相同部分的成就)。(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重点、难点破解】(1)官营手工业:复习时注意人教、人民两套教材相交叉的内容,如汉武帝盐铁专营;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制作工艺水平高,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对于“工官”制度下技术工艺传承的封闭性(技艺容易失传,技术革新与发展不能服务于社会等)也应有所了解。(2)民间手业:注意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注意比较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不同点。(3)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的成就:两本教材涉及的内容差别较大,复习注意相同部分,非相同部分可能通过材料和图片,创设新情景考查。(4)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④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分工不断发展。⑤产品长期领先世界并出口世界各国。
3.商业
【主要内容】“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默写、背诵提示】(1)“市”的形成与发展:“市”的功能;宋以前的“市”(管理、时间、空间):宋以后“市”的发展(交易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意义);“草市”的兴起及意义。(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商帮:西汉、隋唐、宋代著名的商业城市;明清著名商帮。(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难点破解】复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应注意:三个高潮(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二个基础(农业、手工业发展),一个前提(国家统一),结构(商品结构和商人结构)变化。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最直接的限制在主观方面,一是对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限制(如唐以前规定商人不得做官)。二是对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汉唐坊市制)。就客观方面而言.一是受交换媒介形式(即货币形式)的限制,二是受交通运输水平的限制。中国封建社会对商业的限制始终存在,无法完全打破,如官府的导向及政策,如轻商、贱商、抑商。对商品交易和市场的限制,纸币没有能发展成为信用货币、征收不合理的高额商税、海禁,以及官商勾结等,都会对商业产生不利影响.只能是在限制与突破过程中不断寻求发展。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命题者可能借助材料或图片来考查.如唐朝扬州、成都的发展;明清商帮兴起的背景、经营特点等。
4.主要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默写、背诵提示】(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提出、历代实施这一政策的突出表现、影响、认识及评价。(2)海禁政策:时期、目的、表现、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重农抑商政策:多借助材料考查,注意最早提出者(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背景、目的、影响)、历代“抑商”的典型事例;客观评价其作用(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2)“海禁”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初实行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相反,明政府积极鼓励外国来华与明政府进行官方贸易。如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要明确“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要内容】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仁、礼);老子的思想(世界本原为道、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小国寡民)。(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影响。(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百家争鸣:对于“百家”只要掌握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即可,对于各家的观点不要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人民版未作介绍,要考只能借助材料。(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关注人民版和人教版共同论述的内容,如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和“礼”。“仁”强调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的途径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对于缓解今天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很有借鉴意义。孔子强调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关于孟子两本教材都谈到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这是相同点。命题有可能围绕“民本”思想展开,要引起注意。荀子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礼”方面。(3)几点需要说明的地方:儒家思想纵向考,可能围绕先秦、西汉、宋明来考儒学的发展;横向考,可能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外的影响,如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更有可能结合时事考,如全球祭孔、孔子学院的开办等。十七大提到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史更应引起重视。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要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默写、背诵提示】(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和接受者、目的、内涵、实质和影响。(2)汉武帝兴办太学:时间、性质、目的、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3)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儒经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天下郡国设立学校。
【重点、难点破解】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董仲舒最突出的贡献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复习时应注意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的一段典型史料(见《汉书·董仲舒传》);还要注意战国、秦、汉以来我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向:由自由走向专制。
3.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主要内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默写、背诵提示】(1)程朱理学:理学的内涵、程朱何所指、“二程”的理学主张、朱熹的理学主张、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2)陆王心学:心学的内涵、陆九渊的主要观点、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程朱理学:此部分内容很难,估计考查会流于表面,不会深挖,重点掌握程朱理学的含义: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并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高度,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2)二程和朱熹对理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是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理学体系。理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的实质。(3)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南宋以后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影响远及周边国家。(4)陆王心学:注意心学与理学穷理途径的不同:一是外求(向外探索),一是内求(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理解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注意: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在明朝中期以后。心学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明清之际的儒学
【主要内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默写、背诵提示】李贽的思想主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重点、难点破解】(1)复习时注意这几个人物的鲜明特点:李贽的离经叛道(离什么经?叛什么道?如他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批判“存天理、灭人欲”):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重要观点: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实践出真知、力求解决民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的唯物思想。(2)结合必修一、必修二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发生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可能考综合问答题。(3)命题借助材料的可能性较大.复习时教师要注意材料的使用,材料要常见.与教材关联性强。注意理解清初进步思想与儒学的关系。他们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三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主要内容】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默写、背诵提示】(1)四大发明产生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2)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重点、难点破解】两本教材差别较大,多会借助材料、创设情景来考查,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明确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命运说明的实质问题。
2.汉字与书画
【主要内容】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默写、背诵提示】(1)汉字的起源。(2)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2)古代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3)中国画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4)著名绘画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重点、难点破解】(1)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一大篆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注意不要记忆时间错位)。(2)要能够认识主要字体,从中大体知道其特点。如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等。认识名家的书法代表作。(3)对于绘画要能知道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重点了解文人画的特点。
3.文学成就
【主要内容】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默写、背诵提示】(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难点破解】与语文课相通的地方多,学生知识储备多,不必过多用力复习。
4.京剧
【主要内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默写、背诵提示】(1)产生时期。(2)发展历程:徽班进京、徽汉合流、同光十三绝。
【重点、难点破解】人民版教材几乎没有涉及,估计要考也得借助材料来设计。
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主要内容】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
【默写、背诵提示】(1)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地理位置、地理范围、地理环境特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2)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城邦产生的时间、含义、特点、对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3)梭伦改革:背景、时间、内容、对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4)克利斯提尼改革:背景、时间、内容、对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5)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军、保证公民参政的措施。(6)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意义、局限。
【重点、难点破解】(1)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而希腊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从各方面间接影响了这些民主政治条件的形成。(2)理解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通过表格掌握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主要机构
主要职能
代表产生方式
公民的权利
公民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代表由抽签产生
每个公民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表决权等
五百人会议
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
代表由抽签产生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陪审法庭
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陪审员由抽签产生
(师补充)每个公民都可参与法庭审判,有助于培养公民遵守法律和宪法的观念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它们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设想。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在于:(1)广大妇女和外邦人享受不到民主。(2)这种民主只适合于小国寡民的城邦。(3)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罗马法
【主要内容】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默写、背诵提示】(1)从共和国到帝国: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前509年)、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帝国的建立(前27年)、罗马帝国的疆域。(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重点、难点破解】(1)复习本考点要重点掌握《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公民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与缺陷;《万民法》产生的背景、适用范围、特点、地位。(2)继希腊之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文明中心,而罗马法又构成了这一文明的重要内核。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罗马法渊源于罗马奴隶制度,仅使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奴隶则被排除在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之外,因此它又被称为“公民法”。而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范围的扩大,罗马法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各民族的新的共同法律——“万民法”。罗马法的创设成型,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这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主要内容】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默写、背诵提示】(1)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时间、背景、普罗塔戈拉的主要观点及影响。(2)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道德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苏格拉底的思想贡献、苏格拉底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新教材、新内容,应该是复习的重点。两种教材有差异,但主体内容相同。复习的重心应放在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阐述的理解上。普罗塔戈拉(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他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他还提出“认识你自己”,这是他探索哲学的指南。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表达了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注意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1)相同:强调人类理性、否定绝对权威。(2)不同: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l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主要内容】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默写、背诵提示】(1)列举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2)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3)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点、难点破解】(1)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注意这几个人物的特殊贡献(但丁被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薄伽丘《十日谈》对人性本能的讴歌;彼特拉克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考查趋向多为引用作品文字来说明其反映的思想观念(人文主义)。(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要注意概括为几个方面:“信仰得救”、“直接与上帝对话”、简化宗教仪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君主权力高于教皇和教会。命题多采用材料。(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追求现实幸福等。②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人们开始打破对罗马教皇的迷信,确立了个人信仰的自主权,肯定了世俗生活,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2.启蒙运动
【主要内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
(1)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这肯定是一个考查的重点,一定要搞清楚、记牢。如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注意其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卢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还认为人类不平等根源在于私有制。启蒙思想家共同的观点是: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平等。(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即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由对人的崇拜走向对理性的崇拜。“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特别关注: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的主张。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使人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得到深刻圆满的体现。在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进行深刻探讨过程中,做出理论贡献最大的是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主张依据契约而建立的国家“主权在民”。康德赞成卢梭人生而自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思想的自由。
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主要内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新航路开辟:背景(原因)、条件、经过(据地图掌握主要航海家的航海路线)。(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由分散走向整体的世界。
【重点、难点破解】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和传播基督教几个方面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可概括为欧洲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增长、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等要点。经过要结合地图去掌握。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是复习的重点。注意这个大发现在欧洲引起了两场革命,一是“商业革命”(商业活动空前繁荣,经商观念成为主流观念,从商人员激增;世界市场雏型形成;商业经营方式有变;一系列贸易中心形成;商业精神增强),一是“价格革命,,(要明确其含义和影响)。地理大发现还迈出了全球化的最初步伐(物种交流、人种交流、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主要内容】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默写、背诵提示】(1)荷兰抢夺海外殖民地的史实。(2)英国野蛮抢夺海外殖民地的史实。(3)荷兰和英国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异同点、实质。
【重点、难点破解】这一考点头绪多、要点多,复习容易迷失方向。复习首先应据地图掌握荷、英抢夺殖民地的空间分布,其中荷兰在北美占领新阿姆斯特丹是两本教材共有的。英国更是个重点。荷、英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有相同的地方: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进行野蛮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相互间发生殖民冲突和战争。不同的地方是:荷兰殖民扩张的动力主要来自商业资本的推动.其主要形式是带有欺诈、强制和掠夺性质的海外贸易,最重要的特点是实行商业上的垄断。英国是殖民扩张中的后来者,原动力除商业资本外,还有政府的力量以及殖民的力量,和荷兰的不同主要在于向老牌殖民国发动战争,从它们手中攫取既得利益,建立殖民霸权。荷兰、英国通过建立殖民地,与世界各地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这样世界市场进一步得以拓展。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殖民掠夺也是西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抢掠、欺诈是早期殖民掠夺常用的卑劣手段。(还要注意英荷战争、《航海条例》、黑奴贸易、英殖民帝国形成等内容)
3.两次工业革命
【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1)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珍妮机”的发明者、意义;纺织领域的主要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间、意义;工厂制出现的原因、特点、意义;工业革命的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提条件、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主要成就(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信息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传统工业的改造)、影响(垄断组织的出现)。(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市场的概念、基本形成的条件、时间、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发展(条件、表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含义、途径、表现、实质)。
【重点、难点破解】(1)第一次工业革命:掌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资金、劳动力、市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政治保障);蒸汽机的发明对生产力发展(蒸汽时代)、工厂制的建立(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工厂制、城市化、社会关系、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外扩张)。(2)第二次工业革命:掌握在电力(发电机)、内燃机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美、德扮演的重要角色);影响(突出工业生产结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3)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①注意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⑦明确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③从“世界连接为一体”的角度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市场形成的影响。如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扩大。认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工业开始艰难发展)。
八、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主要内容】 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默写、背诵提示】(1)1688年“光荣革命”:背景、实质、影响、涉及的重要人物。(2)《权利法案》的颁布:背景、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护议会的权力)、意义。(3)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列举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首相、女王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破解】复习本考点学生应明确:(1)英国的国家元首:英王。国家元首产生方式:继承。国家元首有无任期:无任期。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无实权。(2)英国政府的首脑是:首相。政府如何产生:多数党获得执政地位后,由首相委任各部大臣,组成责任制政府。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3)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关键提示:英国责任内阁制产生的程序及其议会、内阁、首相之间的关系:①内阁制是指英国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②首相是内阁的首脑,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首相在英国被誉为“无冕之王”。首相领导的内阁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中心。③议会与内阁之间的关系:议会是立法机构,内阁是政府机关,内阁需对议会负责。首相和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都是下议院的议员。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主要内容】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默写、背诵提示】(1)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邦联条例》;美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面临的窘境及影响。(2)1787年宪法的颁布:背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理论来源、时间、地点、内容(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国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三权分立的权力机构设置)。(3)美国的联邦制: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立法、司法、行政)。(4)共和政体的确立: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第一届国会选举。
【重点、难点破解】(1)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国。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总统和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互相制约。根据美国宪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执掌美国行政权,并直接对选民负责。总统的权力能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2)注意对英美两国政体的比较,如英王与美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权力大小;英国内阁与美国内阁的差异:英国议会和美国国会的差异等。
3.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主要内容】法兰西第三共和围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默写、背诵提示】(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普法战争、第二帝国的垮台、第三共和国的建立。(2)共和政体的确立:国民议会、1875年宪法(立法权、行政大权、确立的政体)。(3)德国的统一:背景、时间、方式(三次王朝战争)。(4)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宪法(皇帝、宰相、议会、政体、联邦制国家)。
【重点、难点破解】注意高考可能综合考查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途径、方式、类型、代议制确立的影响和意义。考试也可能依托材料考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议会、宰相之间的关系)如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主持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而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等。特点要注意分析法、德两国确立不同政体的途径与原因。如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经过了曲折反复的较量:“一票定共和”。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原因:法国:保皇势力强大: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使工业革命进程相对缓慢。德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状态,阻碍德国的发展;普鲁士国王成为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七。
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默写、背诵提示】(1)背景:经济危机、早期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马恩三大思想来源、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2)问世标志:时间、内容。(3)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开展)。
【重点、难点破解】此处考选择题的可能性较大,试题以识记理解的能力要求为主。有可能摘取《共产党宣言》的一段文字创设情景来考查,因此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要注意理解记忆。
十、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主要内容】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默写、背诵提示】(1)伽利略:成就、意义。(2)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意义。(3)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海王星的发现。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的复习以识记为主。强调记忆的准确性。但考试命题估计会借助材料创设情景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对朝汐现象的解释、海王星的发现等。还有可能引用牛顿的故事、名言来设题。如牛顿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这里的巨人有哪些呢?
2.生物进化论
【主要内容】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行化思想;达尔文创立生物进行化论;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默写、背诵提示】(1)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生物进化观点(生物进化、生存竞争、自然选择)。(3)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分歧(神创说、进化论)、根源(世界观、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的核心内容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几套教材都紧扣重点,详细介绍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观点。值得称道的是人民版教材在课文的最后还详细介绍了宗教和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原因,有助于教学开展。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主要内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蒸汽机的发明:时间、发明和改进者、意义。(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法拉第、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爱迪生、电灯、电话、电车、电报的发明等。(3)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重点、难点破解】(1)蒸汽机发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要明确:①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③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④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重要!)(2)电气技术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②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成熟.使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工业部门涌现.技术更加先进。(电气革命时代)③
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统治,垄断组织产生。④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结合电灯、电车.电梯、电话、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电影、电视等联想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可以出非选择题)
十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
【主要内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默写、背诵提示】(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南京条约》的内容。(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人民、人教两种版本教材叙述的详略差别较大,复习的关注点应放在对两次鸦片战争基本史实的了解上(时间、发动国家、战争主要结果及影响),其中《南京条约》的内容要详细掌握。
2.太平天国运动
【主要内容】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默写、背诵提示】(1)定都天京:背景、时间、定都天京后的主要活动(北伐、西征等)。(2)《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时间、内容、评价认识。(3)《资政新篇》:时间、内容、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标志、失败原因和教训、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命题为主,考查集中于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考查。建议以过去高考试题为备考的重要参考材料,琢磨其命题角度、选项设置特点。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主要内容】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默写、背诵提示】(1)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马关条约》的内容。(2)黄海海战:背景、爱国将领、结果。(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背景、概况(时间、代表人物)、意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辛丑条约》的内容。(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背景、在京津地区的主要战斗、结果、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人民、人教两种版本教材叙述的详略差别较大,依据“提示”识记内容要点即可,其中《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是复习的重点。注意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两大范式。“革命史范式”将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入侵。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现代化范式”
认为改革或革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手段:中国近代史是“多点一线”,生产发展、技术救国、阶级斗争、政治革命、制度变革、思想冲突、文化变迁等“多点”都汇聚成了“现代化”这条主线。近年来高考命题常着眼于此挖掘史实,体现命题的时代特色,需要引起注意。
4.辛亥革命
【主要内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概况、纲领、意义。(2)武昌起义:背景、导火线、经过(武昌首义、攻占武昌和湖北军政府成立、清朝统治瓦解)。中华民国的成立:准备、成立经过、意义。(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制定机构、内容和意义。(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不同版本教材所选史实基本相同,选择题命题容易上手,因此复习要注意细节。还要注意联系,如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体对美国共和政体的模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启蒙思想家关于“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思想观念。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大框架下,辛亥革命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历史性巨变。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要站在更高的视野去审视,如从政治发展史上看,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它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经济史角度看,它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兴办实业热潮,对中国工业化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主要内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默写、背诵提示】(1)五四运动:导火线、经过、结果、意义。(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时间、地点、代表、内容和意义。(3)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必要性、中共三大)、标志、意义。(4)北伐战争:正式北伐时间、成果。南昌起义:背景、时间、领导人、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五四运动是复习的重点,注意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如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中共成立的影响等。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要明确其含义。至于北伐战争人民版只叙述了正式北伐的时间,攻克的城市.因此要考查只能围绕国共合作的成果来进行大框架考查。
6.国共政权的对峙
【主要内容】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默写、背诵提示】(1)南昌起义:背景、时间、涉及的人物、经过、意义。(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背景、意义。(3)红军长征:原因、路线、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意义。(4)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遵义会议是复习的重点。建议复习时与必修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明确遵义会议的内容主要是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军事:肯定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组织: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注意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使党和红军进入了抗日的前沿阵地,为后来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7.抗日战争
【主要内容】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默写、背诵提示】(1)九一八事变:时间、影响。(2)七七事变:时间、影响。(3)南京大屠杀:时间、日军的暴行。(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经过、意义。(5)正面战场的抗战:四次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6)敌后抗日斗争:洛川会议、百团大战。(7)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和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抗日战争史应该说是一个复习的重点。复习既要关注细节,准备应对选择题命题,更要注意分析综合,以应对非选择题命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是非选择题命题的重要基点。南京大屠杀是检验日本对华战争态度的重要问题,要结合时势和材料去加深认识。复习时还要注意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进行复习,做到知识的上拓下连:如台湾失与得的国内、国际背景;日本两次侵华的背景,一个腐败的政府、内争的国家给外来侵略提供了机会;对日本的认罪态度、德国的态度,我们应有的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
8.解放战争
【主要内容】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主要作战任务、影响)。(2)三大战役:时间、主要战役、意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渡江战役与国民政府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涉及的内容不多,复习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一定要结合地图去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去思考。
十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默写、背诵提示】(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原因、过程、影响。(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背景、时间、创办者、产生途径、著名企业、分布地区等。
【重点、难点破解】(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联系中国古代史,回忆自然经济的特点。明确“解体”主要指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输入中国与日俱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先后完成.东西方海上的交通条件发生了变化;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有所扩大,为加强对中国的贸易而进行的投资也在增长,这一切,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增强了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自然经济一步步走向解体:一方面中国原有的手工业从整体上开始遭到破坏,其中以手工棉纺织业为最严重: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下,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在发展。这样以耕织结合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结构开始初步分解。在这个分解过程中,出现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积累了一定的货币资本。(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人民版教材涉及很少,估计考的可能性不大。(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两种教材相同内容较多,记住要点,应对选择题命题。此外,还要注意考查材料解析题(如据材料把发昌机器厂的基本情况概括为若干要点列出来;并指出这个厂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道理等)。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主要内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背景、成就(发展最快的行业)、特点、结果。(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原因、概况、结果。(3)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概况、特点。(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破解】(1)本考点复习的重点在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人教和人民版教材对此叙述都很清楚,因此据教材概括即可。(2)关于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人教版和人民版教材叙述的侧重点不同,差别较大。人教版叙述简略,人民版涉及的内容要点过多。教学只要选取相交部分即可。(3)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只要大概了解。但要能从整体上勾勒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脉络。(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是复习的重点。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丈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④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要有所了解:帝国主义(如限制中国进口机器;通过控制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等手段,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侵华战争直接摧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方便美国对华倾销商品等)、封建主义(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苛捐杂税勒索: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和官僚资本主义(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手段吞噬民族企业)是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十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默写、背诵提示】(1)林则徐的主张与实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四洲志》的内容和地位。(2)魏源的主张与实践:《海国图志》的编写目的、内容、影响。(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内涵、目的、实践。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中林、魏的主张与实践,人民与人教版教材呈现的史实大体相同,基础知识的掌握依据教材即可。但要注意思想史的命题多会借助材料来提高考查深度.因此备考要多接触一些原料材料,尤其是《海国图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民版教材未涉及,考查的可能性不大。
2.维新思想
【主要内容】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史实;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思想;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进化论。(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突出思想启蒙。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教材叙述比较苍白,不同教材叙述差异也较大,命题可能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因此材料阅读、分析能力要求会高。思想史的命题一般会考虑引用材料,如上挂下连结合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陈独秀等学习西学、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一制度一思想”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分析材料、提炼观点、说明认识是最基本的命题思路)。还有可能涉及思想变革指导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3.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写出名称和主要文章、观点。(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动摇封建正统思想、思想启蒙、创造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比较明确,理解没有困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务必要理解透彻.如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
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儒家传统道德。所以说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此处可以出综合题,古、今综合考查儒家思想相关内容,如人们对儒家思想态度和认识的变化:由一家到独尊、由独尊到被质疑(李贽)、由被质疑到被批判(新文化运动)等。新文学革命考查选择题更容易设题。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主要内容】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的三篇文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共早期组织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命题为主。注意两种教材相交的内容,如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的三篇文章;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杂志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等。对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应掌握: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
十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默写、背诵提示】(1)林则徐的主张与实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四洲志》的内容和地位。(2)魏源的主张与实践:《海国图志》的编写目的、内容、影响。(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内涵、目的、实践。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中林、魏的主张与实践,人民与人教版教材呈现的史实大体相同,基础知识的掌握依据教材即可。但要注意思想史的命题多会借助材料来提高考查深度.因此备考要多接触一些原料材料,尤其是《海国图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民版教材未涉及,考查的可能性不大。
2.维新思想
【主要内容】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史实;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思想;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进化论。(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突出思想启蒙。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教材叙述比较苍白,不同教材叙述差异也较大,命题可能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因此材料阅读、分析能力要求会高。思想史的命题一般会考虑引用材料,如上挂下连结合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陈独秀等学习西学、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一制度一思想”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分析材料、提炼观点、说明认识是最基本的命题思路)。还有可能涉及思想变革指导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3.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写出名称和主要文章、观点。(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动摇封建正统思想、思想启蒙、创造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比较明确,理解没有困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务必要理解透彻.如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儒家传统道德。所以说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此处可以出综合题,古、今综合考查儒家思想相关内容,如人们对儒家思想态度和认识的变化:由一家到独尊、由独尊到被质疑(李贽)、由被质疑到被批判(新文化运动)等。新文学革命考查选择题更容易设题。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主要内容】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的三篇文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共早期组织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命题为主。注意两种教材相交的内容,如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的三篇文章;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杂志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等。对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应掌握: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
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主要内容】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二月革命:时间、性质、结果。(2)《四月提纲》:发表时间、内容和意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经过、结果。(4)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人民委员会。(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几套教材所述内容相似,依据教材扎实复习即可。估计考试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要求简单。
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主要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默写、背诵提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农业、工业、产品分配)、评价(结果和影响、俄国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作用、评价。(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经济发展方针、经济体制的特点)、在经济上的实践(农业集体化、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评价(成就、弊端、教训)。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但教材叙述内容相同。考点要求明确,因此复习也较为容易。第一步——记住史实;第二步——思考命题角度,如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的不同: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国有化——恢复资本主义私人企业、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劳分配。对这两大政策作用的认识与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后期造成经济危机并诱发严重政治危机.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斯大林模式这一考点很重要,因为斯大林模式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又一经济体系的产生。所谓“斯大林模式”,指的是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系(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农业上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在工业领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积极作用)。但复习时也要注意这一模式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指令性计划,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被长期固定下来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在原因。
注意:此处可能结合罗斯福新政考查,比较两种经济模式:时间、背景、前提、手段、目的、影响。也可能再拓展到考查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对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默写、背诵提示】(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现、斯大林逝世、农业的严峻形势)、内容(农业、工业)、评价。(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苏联的解体。
【重点、难点破解】注意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方面,命题可能涉及材料,考查学生对赫氏改革提倡种植玉米和垦荒运动的认识。如其垦荒耕作粗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应认识到其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他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冲破这一模式。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应认识到其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实质上已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十五、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主要内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时间、原因、特点和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这一考点要求非常明确,两种教材叙述内容基本相似。注意归纳要点记史实:(1)爆发的原因:①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③具体原因(加剧因素):自由放任政策、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刺激等。(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盘。(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4)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危机;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引发世界形势紧张。复习时还要注意到命题可能会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来命题。如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等。
2.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和特点。(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首先要记住史实:(1)背景: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2)主要措施:整顿金融和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恢复农业生产;通过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稳定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3)特点: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调整。(4)影响: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保留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可能出题的角度太多了,如罗斯福新政中关于建立福利国家、稳定金融、解决就业的内容结合材料出题;围绕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结合材料出题;罗斯福新政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异同;比较斯大林模式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与启示等。
结合下面问题,加深复习:(1)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加以说明。这种变化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你认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哪些好处?这一措施体现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在经济运行模式中,有人把市场称作“看不见的手”,把政府干预称为“看得见的手”。简述英国在19世纪中期、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在20世纪晚期根据这一理念分别采取的经济政策,指出其原因,分析其影响。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要内容】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默写、背诵提示】(1)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混合经济”。(2)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表现:“黄金时代”(50年代)、“滞胀”(70年代)。(3)福利国家的出现:含义、目的、实质、内容、作用、弊端。(4)美国的新经济:时期(克林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原因(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美国经济出现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人民和人教两种版本教材选取的史实、陈述的内容差别较大,命题借助材料考查是一条必选之路。美国史要关注几个点:战后美国经济的“黄金时期”、经济滞胀、克林顿时期美国的“新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新变化要考虑到命题人可能围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和“新经济”的出现组织材料出题。
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主要内容】“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默写、背诵提示】(1)“冷战”局面的形成:雅尔塔体制(含义、实质、影响)、“杜鲁门主义”(时间、内容、实质、影响)、马歇尔计划(时间、内容、实质、影响、与杜鲁门主义之间的关系)、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时间、目的、影响)。(2)德国的分裂:背景、时间、影响。(3)朝鲜的分裂:背景、时间、影响。(4)古巴导弹危机:背景、时间、结果及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这一考点的核心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要重点掌握其实质:美、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作出新安排。影响:它勾画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关于雅尔塔体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不必深究。(2)“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华约的建立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复习时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要记准、记牢,注意细节。同时要考虑到出材料题的可能,因此要找原始资料来读,熟悉材料,作好准备。(3)明确德国、朝鲜的分裂是“冷战”的结果。(4)古巴导弹危机结合材料来学习,要明确在这一事件中美国处于主动地位,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主要内容】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大国政治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默写、背诵提示】(1)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成立时间、包含的三个机构、主要目标)、欧洲联盟(“马约”、欧盟成立、欧盟的扩大、欧元的问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大国政治地位的表现:崛起为经济大国(原因、表现、影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奉行的政策、影响,.(4)中国的振兴。(略)
【重点、难点破解】(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两种教材相同的内容多,复习要注意史实的记忆。高考关于欧共体也多次考过,对于这些成熟的高考题要做一做,体验一下。(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原因两种教材语言叙述、观点罗列有差别,注意提炼其共同的观点,如以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贸易立国”、“出口第一”);外交上坚持以美日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重视教育等。(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史实记忆为主,两种教材史实相似。(4)中国的振兴:在此处一般了解。
对本考点要综合认识: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方向发展.其中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是促成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冈素。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主要内容】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1)苏联解体:原因、标志、影响。(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超多强”局面(“一超”何所指;“多强”有哪些?)(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苏联解体:要记住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影响——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要着重掌握美国“一超”的表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未经安理会批准,突然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空中打击;撇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后又相继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战争);“多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的成立、欧元的启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逐渐走出低俗:中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这里同学们还要明确:当今社会国际形势整体缓和、大国关系进行了深刻调整,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但也要注意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利用“人权”、“民主”
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局部冲突和战争此起彼伏,世界仍不安宁。
十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默写、背诵提示】(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背景、布雷顿森林会议(时间、与会国家、通过的决议)、《布雷顿森林协定》(包含的文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间、总部所在地、宗旨、主要任务、资金来源)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时间、总部所在地、宗旨、资金来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双挂钩”)、实质、影响。(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性质、宗旨、认识。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新教材、新内容,应该会引起命题人的注意。但本考点复习起来不容易,涉及的概念多,要点多,复习要抓住重点。战后美国领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等同于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确定固定汇率。其影响:积极影响:①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②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③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④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影响:增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一定要按“默写、背诵提示”的关键词去落实记忆。这里还要注意综合考查的可能性。如考查二战后美国通过哪些手段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宏观控制世界经济体系(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控制世界重要地区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和援助日本。)
注意:战后所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①美国为主导,美元处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③世界经济开始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默写、背诵提示】(1)欧洲联盟:成立时间、标志、特点、影响;欧元的问世。(2)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背景、时间、标志、特点、影响。(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背景、成立标志、宗旨和目标、中国的加入、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复习主要以识记为主,根据“默写、背诵提示”逐项过关。注意这三个区域性经济组织的特点:欧盟一体化程度最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主要内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默写、背诵提示】(1)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关贸总协定的不足、乌拉圭回合谈判、正式建立标志。(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职能、作用。(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提出恢复关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复关谈判转为申请人世、入世标志、人世影响。(4)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与各种国际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南北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
【重点、难点破解】世界贸易组织是复习的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其前身为1948年1月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5年1月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宣布成立世贸组织以取代关贸总协定。标志着统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的诞生。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1986年7月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2001年12月终于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复习时要明确世贸组织的宗旨(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广泛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作用。本考点两种教材叙述有差异,估计考查的思路应该是通过材料创设情景来考查,但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利弊应该引起关注。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要思考。利与弊: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在趋利避害、积极主动参与中寻求发展。
十八、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与量子论
【主要内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默写、背诵提示】(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内容、意义。(2)量子论: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的复习以识记为主,注意准确记忆一些关键性史实。如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存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2.现代信息技术
【主要内容】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的时间、国家:互联网最早出现的时间、原因、影响。(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的复习以识记为主.注意准确记忆一-关键性史实。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通过材料来考查。
十八、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与量子论
【主要内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默写、背诵提示】(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内容、意义。(2)量子论: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的复习以识记为主,注意准确记忆一些关键性史实。如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存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2.现代信息技术
【主要内容】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的时间、国家:互联网最早m现的时间、原因、影响。(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的复习以识记为主.注意准确记忆一-关键性史实。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通过材料来考查。
二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默写、背诵提示】(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任命总理、施政方针)、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1954年全国人大——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1956年的“八字”方针——发展到新阶段。(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内容、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通过的会议、内容、体现的原则、意义)。(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因、含义、确立过程、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1)本考点知识点细密,记忆量较大,注意突出重点,如《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识记一定要提炼要点——新纪元、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封建专制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过渡时期、世界历史上重大的事件。(3)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复习的重点.应明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在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的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国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主要内容】“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国家政治体制的大倒退,共和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的破坏。(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中共十五大、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重点、难点破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恰恰是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又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本考点单独命题的可能性小,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大,如从建国初一直考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以及经验教训。“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是考核的重点,要特别关注。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
【默写、背诵提示】(1)“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者、内涵、意义。(2)香港、澳门的回归:原因、时间、标志和意义(另请注意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海峡两岸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两岸“三通”、“九二共识”等。
【重点、难点破解】(1)明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2)不要混淆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不同性质。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英之间、中葡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但解决台湾问题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基本方针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3)复习要关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两岸“三通”的曲折、“九二共识”的内容、意义等。复习还要注意时政,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二十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主要内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默写、背诵提示】(1)外交方针与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涵、意义。(2)重大外交活动: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义)、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重点、难点破解】(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国之初,中国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决定在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遵循三个基本方针:“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后再与它建立外交关系。为此,中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著名的亚非会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其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考纲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作为引子,其立意则在于通过了解这些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这一考点复习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主要内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标志、原因、意义。(2)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经过、影响。(3)中日建交:背景、经过、意义。(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这一考点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地区,因此复习既要注意细节.又要关注宏观。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打破;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改善,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自然就成为这一考点复习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主要内容】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默写、背诵提示】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凋整(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两种教材有差异.相同的内容有:新时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因此复习的重点要放在这些相同知识的理解、认识上
二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主要内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默写、背诵提示】(1)“一五”计划:时间、基本任务、特点、成就。(2)三大改造:时间、概况、意义。
(3)中共八大:时间、决策、意义。(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时间、主要标志、影响、纠正、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之一,复习的第一步是根据“默写、背诵提示”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任务。注意一些细节,如“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原因何在),集中于东北地区(根据成就分布去判断,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三大改造”教材叙述较简略,重点理解其意义。明确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可能涉及材料题,教训要注意记取:如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经济建设速度、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注意:从1956-1966年,是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当时面临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中共在处理这两大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重大失误。
2.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默写、背诵提示】(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意义(转折点、新起点)。(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开始的标志、形式、意义。(3)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改革的中心环节、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意义。(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时间、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意义(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区域。十一届三中全会必修一、二、三教材都有所涉及,对会议的内容和意义一定要记准、记牢。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不是土地所有权。其意义是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分析其背景要结合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来思考)。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以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可结合政治课所学去理解。另外还要注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考纲规定得很明确,邓小平南方谈话估计结合材料考查的可能性较大,一定要记住其讲话的要点(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计划与市场不是资、社的本质区别: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主要涉及几次会议,要理清(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具体化;中共十五大——提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主要内容】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默写、背诵提示】(1)创办经济特区:时间、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地图)、海南省、特区“特”在何处、意义。(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间、主要城市、意义。(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时间、分布。(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时间、意义。(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要求比较具体,因此复习也必须具体。观察对外开放图,明确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初步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结合史实,说明其形成的过程。还要注意综合分析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开始于沿海地区、今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有何本质不同。
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主要内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默写、背诵提示】(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西装的传人、中山装和新式旗袍的出现和特点;西餐馆的出现、西式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交礼仪的变化、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变化的原因)。(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衣、食、住。
【重点、难点破解】复习一定要围绕大纲来进行,注意化繁为简,同时要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吃饭穿衣,人之常事,但其中也包含众多的政治、文化因素。如“衣”——“断发易服”就具有革命的意义。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从服饰习俗看,出现了以废除清朝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装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渐过渡的趋向,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从饮食习俗看,值得提及的重要变化是随着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西餐、西式调味品、洋酒、啤酒、汽水和咖啡等在某些地区和阶层中逐渐流行。从婚姻习俗看,婚礼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日益简化或新式化,结婚和离婚都趋向自由,包办婚礼减少,自主婚礼增多,离婚主动权由男子单方向男女双方转化,离婚率有所上升。从丧葬习俗看,新式丧礼虽已出现,但大多数地区和阶层中仍实行旧式丧礼。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是:①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的传人和影响(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先进性)。②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留学生等的仿效,开风气之先。③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如维新派人士倡导的废止缠足运动.在婚姻、家庭关系上主张平等、自由等。④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法令、政策等。影响是:①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②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注意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发展不平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开放口岸、城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阶层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不平衡”还包括:一是近代习俗的变化小于同期政治和经济等制度的变化;二是习俗本身各类的变化也不平衡.如“服饰”类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类的变化等。关于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人民和人教教材叙述差别较大,命题较为困难,估计采用新材料创设情景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主要内容】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
【默写、背诵提示】(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火车、铁路、轮船、飞机:交通发展的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革:电报、电话、通讯工具变革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这一考点所要依托的教材——人民和人教版差别较大,因此命题只有两条路:选择题考相交的史实或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非选择题只能借助材料。两种教材共同涉及的知识点只有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因此借助材料,创设情景考查的可能性最大,要引起特别注意。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主要内容】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默写、背诵提示】(1)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变法时期的报刊、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立的报刊、新中国的主要报刊;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3)互联网的兴起:诞生和普及的时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的优势、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这一考点所依托的教材——人民和人教版差别也较大。本考点出选择题的可能性较大,复习应在两种教材的相同知识点处用力。如:《昭文新报》——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时务报》——维新变法时期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民报》——辛亥革命时期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渔光曲》——新中国首部获国际荣誉影片;北京电视台(1958)开始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二十四、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主要内容】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同盟会宗旨、三民主义最早提出的标志、三民主义的内涵(民族、民权、民生)及其核心内容、意义。(2)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出题的可能性较大,选择题、非选择题都可人题,复习应全面、深入。对三民主义的内涵一定要理解、记准。注意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在民族、民权、民生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民生主义要特别关注(中共十七大提出关注民生),有可能出材料题。另外还要注意在三民主义指导下革命党人开展的革命斗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命题人也可以纵向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历程(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2.毛泽东思想
【主要内容】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方面的论著以及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1)工农武装割据:论著、内涵、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著作、思想主张、意义。(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著作、思想主张、意义。(4)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这是一个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的问题,凶为这一问题原则性很强,不允许学生随意发挥,同时从知识深度和理论高度来看,学生也无法驾驭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只需要将教材现有的表述条理化,便于学生识记即可。(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邓小平理论
【主要内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意义)、邓小平南巡并发表谈话(内容、意义)、中共十四大(内容)、中共十五大(内容)、“一国两制”构想、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2)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重点、难点破解】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三次历史性巨变”概念的辨析,不要混淆。(中国共产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即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从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挫折和损失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次历史性转变孕育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对三次历史性转变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十五、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主要内容】“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默写、背诵提示】(1)“两弹一星”:含义、研制背景、目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近程和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的标志、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标志、“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2)载人航天:决策、杨利伟、神舟“5号”飞船、意义。(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获奖、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以选择题命题为主,复习注意人民和人教版教材的交叉知识点(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杨利伟、神舟“5号”飞船、袁隆平杂交水稻等),以识记史实为主,关键是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