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说明 19页

  • 290.32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考试说明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学科 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 一、考试形式  ‎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 二、试卷结构 ‎1.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组成。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40分,非选择题135分,共计275分。试题只涉及但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 第二部分由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选考题组成,题型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   必考内容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必修模块。思想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  2.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 地理 ‎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学科部分。‎ ‎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见下表)‎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正确表达事物的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和 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合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 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 【例1】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约在零下40℃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回答(1)—(3)题:‎ ‎ (1)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 A.漠河 B.喜马拉雅 C.北极地区山 D.南极地区 ‎ (2)王教授的家乡自然土壤是 ‎ A.灰化土 B.棕壤 C.红壤 D.砖红壤 ‎ (3)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 A.芒果 B.荔枝 C.龙眼 D.柑橘 ‎【答案】D C D ‎【说明】该题虚拟了“王教授”的一篇日记作为题目情境,以文字资料的形式传递了信息。日记说明了当地的时间和气候状况:时间—早晨,季节—中国江南收割早稻时节,气候寒冷—零下40℃以下。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王教授”一定身在同北半球夏秋季相反季节的地区;又有“强劲的东风”、“天昏暗”等条件,可以判断该地是极地附近区域,加之第(1)题有“南极地区”之选项,则相应做出正确选择。而后两个小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中土壤和植被特点的认识。‎ 考生首先应认真仔细阅读日记内容,再了解题目的要求,思考材料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信息,并理解信息的内涵,然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    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象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今年来对地图的考查形式不断创新,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侧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例如,见到河流流向就能判断地势的高低;见到滩涂、三角洲面积的扩大,能够判断水土流失加剧;见到侵蚀平原,能够知道该地地势较低;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判断河流流向等。若能运用绘制简图(如近日点和远日点简图)、添加辅助线(如添加等值线)、图文转换等方法,往往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例2】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 ‎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 ‎ (3)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水土流失的治理 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防治 D.河流的综合整治 ‎【答案】A B C ‎【说明】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以及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的把握,兼有考查考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的了解,要求考生进行读图分析和比较分析。试题总题干采用文字叙述和原理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的信息主要有:我国西北地区,山前呈扇形的农业区,从山地流入农业区并消失的季节性河流,农业区沿河分布的聚落。在分题干中逐步给出的信息有: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农业区的优势条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比较),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 题干给出的图是示意图,它突出了西北地区绿洲所在的区位特点——位于山前洪积扇。题干通过三方面的信息显示农业区即是干旱地区的绿洲,即我国西北、山前呈扇形的农业区、季节性河流。这三条信息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条,或是对任何一条信息的获取出现偏差,都可能出现判断上的误差。因为图示范围相对较小,如不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单从图示来看,半湿润区也可能出现符合此图的农业区。如果把图示地区判断错了,解答就会随着出现错误,如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可能会答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而非荒漠化的防治。‎ ‎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    审题时,需要对题目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如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试题的要求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什么能力和方法、什么主题和观念等意图。‎ ‎【例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答案】(1)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   (2)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 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 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洋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 ‎【说明】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为背景,以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以绘图说明和看图分析为方法,以大气热力环流为基本原理,考查考生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理解。‎ 本题设计只是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出现概念)的发生作为一种现象,用考生学过的基本原理来分析。题干以图像形式给出信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及其剖面上的暖水、冷水分布。解读此图还需要结合全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知识,并对图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合。根据大洋环流,图中赤道南部的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大洋东部的洋流为秘鲁寒流;根据大气环流的知识,赤道南部盛行东南信风(南赤道暖流的驱动力);根据剖面上的水温分布,赤道附近东部为冷水,西部为热水。这样可以提炼出图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在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等的综合作用下,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向存在着热力差异(东冷西热)。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以正确会出洋面上的大气环流方向(题中隐含了热力环流的概念)。‎ 进一步,根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和降水的知识,下垫面热的地方为上升气流,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容易形成对流雨;下垫面冷的地方为下沉气流,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干燥少雨。将这些原理同图中地区相对应,太平洋赤道附近西岸多雨,东岸少雨(东岸还叠加了寒流的影响),这同印度尼西亚为热带雨林气候、秘鲁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地理知识是一致的。对第(2)题的文字信息提炼得出的有效信息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向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不存在(东部异常增温)。下垫面热力差异的减小导致图示的热力环流减弱或消失;西部的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东部的下沉气流减弱,降水增多。‎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解决问题,完成答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能检测考生的思维速度与品质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 在中学教学和高考中,通常把运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互动关系。例如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具体问题来设问,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做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 ‎【例4】下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图中纵坐标表示各地方气温的年变化幅度,横坐标为各地相应的多年平均降水量。读图回答(1)—(4)题。‎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④⑥⑦ 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⑤⑥⑦ D.①⑤④⑥‎ ‎【答案】C A C D ‎【说明】该组题目的设计,选用了在地理教学中很少使用但又非常简单的资料“集群”定性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地理区域类型划分过程中,相邻区域的过渡性和交错性的特征。‎ 每个区域性的中心部分一定是这个类型所独有的特征资料。因此考生要能够从这样的图表资料中确定每一个区域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图表中用不同代号代表气候资料,即每一个“集群区域”只代表着一种唯一的气候类型,这是求解该组题目的前提。‎ 代号为①的区域,表示的是热带雨林气候资料。这个资料区域的范围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无数垂直的“线段”集合而成的。每一个线段是一个观测站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其上端表示该地的年最高气温,下端表示年最低气温,也就是说其气温的变化一定在这个线段的范围内。线段所在位置的横坐标值是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代号②区域表示的热带草原气候资料。热带草原气候区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类型的南北两侧。其低纬度部分靠近热带雨林气候区,纬度偏高的地区则毗邻热带沙漠气候区。因此该气候类型年降水量变化的范围就是高值接近甚至超过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少雨地区,低值则与热带沙漠的高值差不多,即图中所示的区域范围。‎ 这个范围为什么不可能是热带季风气候区呢?如果以单独的气象站资料来考察,热带季风区域和热带草原区域确实有许多很难区分的单站资料。图示集群的资料则能够较好地区分。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全世界只有一片,那就是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西至印度河流域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其年降雨量从西向东快速增加,从西部每年500—600毫米,增加到东部恒河流域和印度东北部山区的2000—3000毫米,甚至更多。这说明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定有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的区域,而热带草原气候却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气候特征。因此,图中代号②区域表示的绝对不可能是热带季风气候资料。‎ 经过上面的分析和说明,判断代号③、④、‎ ‎⑤、⑥、⑦的区域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就应该比较容易了。它们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苔原气候。这些气候类型中虽然有的不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依据资料判断它们的分布应该是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完成的能力要求目标。‎ 第(1)题,正确判读坐标资料图即是解决该题的关键。显然在这样的一幅图中,每个实线坐标圈出的区域涵盖了一种气候类型区内大部分地点气候资料的变化范围。因此它对应于纵坐标的两个极值就是该气候类型年较差的最大值。也就是说,所给出的区域中纵轴越长,其年较差越大。比较给出的7个区域,纵轴长度居前三位的分别⑦、⑥、④。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 第(2)题,题目中已经明确纵坐标表示的是月平均气温,横坐标是年平均降水量。该题进一步检查考生对第(1)题进行的选择是否是在真正明白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此来增强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即最大限度地争取客观性试题能适度考查考生的主观能力,同时对于没有看懂第(1)题的考生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因为一个比较新颖的资料表示方法,有些考生可能一看就懂,有些考生可能要多看几分钟,也会有些考生由于紧张等诸多因素,可能怎么看也看不明白。后者不一定就是能力最弱,但一定是没有将题目的形式同所学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建立起联系。‎ 该题的立意就是要求考生通过正向选择,或者排除完全不可能的选项方法,在进行选择的同时看懂坐标图的表示方法。图中①所示的区域性比较“孤立”,所以容易看出所表示的气候类型特征是终年气温较高,而且雨量充沛。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 第(3)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逆向选择,因为该题选择了一个非重点的气候类型作为正确选项,这样的题目实际上扩大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多数考生来说也就增加了公平性。从图中的资料范围看,要求判断的气候类型是年水量较少,年内气温在10℃以下,年较差也非常大。显然,如果从日常记忆的基础知识中去搜寻它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偏难的,可是如果采取逆向思维来看这道题目,立即就可以先排除两个温带气候类型,然后剩下要判断的是该气候类型是否可能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那么,根据已有的知识,首先应该想到亚寒带针叶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森林之一,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区域横贯了亚欧大陆和北美洲,至此就可以排除图示区域是该气候类型的可能性了。因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年降水量一定比⑦包括更大的降水范围。结果非常明了,只有苔原带可选了。该题组的正确选项是C。‎ 第(4)题,该题是在该组题目中相对难度最大的一道题。要求考生能够把关于气候类型的基础知识和这些气候类型分布的知识快速地整合在一起做出判断。如果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等掌握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地步,应该能够想到:世界上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气温方面能够得到体现,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分布。因此在解该题的时候,只要注意主要气候类型的冬季气温指标就行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唯独①⑤④⑥这组的冬季气温坐标是依次递减的,因而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因为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评价等思维活动。‎ 评价考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中。‎ ‎【例5】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判断下列各题:‎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下图P地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日落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是北京时间9时0分0秒。‎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3)该船即将驶入 A.巴拿马运河 B.麦哲伦海峡 C.德雷克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 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答案】C A B C ‎【说明】在这一组题目中,从确定地理区域的地理情景入手,其中第(1)题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对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的考核,然后根据时间的基本换算,要分析的仅仅是船舶所在的经度,只要能够根据经度值东小西大而判断出西经,题目就迎刃而解了。第(2)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难度,首先要知道船舶所在地的昼夜长短,这是与第(1)题同等难度的,或者说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将漠河同该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除了漠河的纬度位置是必备的知识背景外,还必须分析判断出船舶所在地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从图形可以判定在北半球50°左右的纬度上没有这样的地方。该题组还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从第(3)题的信息中判断图示地区属于南半球。因为在第(3)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北半球的直布罗陀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的纬度均低于40°,因此船舶所在的地区必定是南半球的某地。有了这个分析判断结果,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南北半球纬度一样的地方,昼夜长短正好是相对应的,即南半球地区这天的昼长,正好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一样。后面两个小题,在分析解决了第(2)题的基础上就不存在什么难点了。‎ ‎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学涉及的事实、规律和原理,往往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导和说明。人文地理的内容,则在许多方面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互相结合、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地表岩石的风化过程和结果,气温的时间及空间变化和分布状况,自由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同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都需要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与原理才能理解和进行解释。‎ 地理综合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知识整合,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人口及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却不是以教科书原来的体系呈现,而是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选用的内容大多跟考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紧密相关,注重引导考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理论时联系实际等,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重在考查考生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同地理相关学科的主干知识,即相关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和原理,如同环境问题有关的酸雨的成因;其次要注重同地理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要关注同地理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重视基础,理解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原有平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知识结构的层面上来,才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例6】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在距离保亭县城约40千米的毛感乡境内,有一处喀斯特地貌,叫仙安石林。仙安石林集奇石青山、悬崖洞穴、古树巨藤于一体,是数万年以来经大自然精雕细刻而形成的。但自1992年被发现至今,该景观区的开发人处于初级阶段,客流量稀少,景区配套设施空白。‎ ‎(提示:毛感乡交通闭塞,景区不在县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内,目前可进入性仍然较差,景点四周没有其他著名的景观。)‎ ‎ (1)为什么喀斯特地貌(其他如路南石林、桂林山水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季风区的南部?‎ ‎ (2)请从仙安石林至今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事例谈谈地形、交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 (3)请你预测一下,如果仙安石林被大规模开发,会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 【答案】‎ ‎ 【说明】该题不仅要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考查考生对地理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 ‎ 第(1)题,如果考生拥有基本的化学知识,会马上想到石灰岩所具有的特性,即在特定环境下不可溶解的碳酸钙可转变成可溶解的碳酸氢钙;仙安、路南、桂林山水等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有了这样的知识整合,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 第(2)题的要求很明了,但考生要解答此题必须掌握地形、交通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基本地理知识。‎ ‎ 第(3)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及考生的综合素质。这里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环境意识,能从旅游环境容量的角度去考虑,如超容量、无科学规划的旅游活动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而且会使当地的生物环境、地表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受破坏。‎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学以致用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能够把教科书中学到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高考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通过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框架图等形式来表达。只有掌握各种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等技能,才能正确理解题目所揭示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进而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 ‎【例7】下图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 ‎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 米处。‎ ‎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 侧。‎ ‎ (3)海拔2000米的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毫米、 毫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 米。‎ ‎ 【答案】(1)4500(2)北(3)570北坡有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补给(4)约2000‎ ‎ 【说明】本题以坐标图的形式给出了4种基本的地理事物的资料。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地形剖面曲线与气候要素曲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善于将气候资料的图像同地形剖面图的资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不明白对于不同性质的曲线应在不同的纵坐标上寻找其对应的数值,因而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完成题目要求。‎ ‎ 【例8】下表为2002年我国4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4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2)4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答案】B B ‎ 【说明】这组题以表格形式来反映人口问题和经济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第(1)题主要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当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时,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也低,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根据表格中的数据,②总人口数不多,死亡率最低,自然增长率呈负值,说明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显著。第(2)题:从表格内容来看,①总人口数最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国内生产总值高,但人均产值在4个地区中是中等水平,属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②人口总数不多,人均产值最高,是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故判断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③、④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高,人均产值也低于①、②,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本题应综合分析各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只看某一绝对数值,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只看国内生产总值,不看人口,不算人均产值,容易错选成A选项。因此,仔细审题,注重试题的形式同内容之间的联系,对于正确地回答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  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 能否对地理概念做出正确的描述,能体现出考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手段。‎ ‎(2)对地理事物的特征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它们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东西半球的划分经度,南北回归线的纬度等。‎ ‎(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 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主要是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地理区位信息主要包括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相对地理区位因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直接显现出来,如中国的邻国、中国的近海、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等。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隐藏在题目的文字、图表中的信息。例如,说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其中非显性地理信息就有: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油料作物是油菜、河流冬季不结冰等。‎ 另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主要是要求考生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热带气旋导致的风暴等对航海、近海岸地区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夏季和秋季干旱的时期,热带气旋造成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却能够缓解许多严重干旱地区的旱情。干旱地区的风沙问题对经济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可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正是干旱和风沙为保护历史文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石窟。‎ ‎ 【例9】海南岛南部有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村庄(甲处),风景秀丽,山青水碧,是省生态文明村。靠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村民们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过着富足而平静的生活。最近,一个消息打破了小村的宁静,有家大公司计划在该村所属的乙处兴建化工厂,他们将给予村民一笔不小的土地征用费,还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 阅读上述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地区发展种植和养殖业有什么自然优势?‎ ‎ (2)关于征地办厂一事,村民有人支持,也有人极力反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如果你是村民,你会持哪种意见?(要求:必先表明“支持”或“反对”,然后阐明自己的理由。)‎ ‎ 【答案】(1)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和低山、丘陵地形发展立体农业;立足临近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生产、海水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发挥依山傍海的自然景观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破坏海洋生态 ‎(2)支持:建化工厂可吸纳村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要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反对:建化工厂虽然经济效益显著,但易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3)D村平原地形,地势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沿河临海,铁路通过,水陆交通便利 ‎ 【说明】该题立意是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第(1)题,通过对题干中的文字和地图综合分析可知,小山村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丘陵和沿海平原地形为主,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淡水资源丰富并濒临海洋。第(2)题,通过对该山村地理区位信息的分析可知,该地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并且有丘陵、沿海平原和水库,适宜种植热带水果、水稻和水产养殖。对其发展变化的描述,要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该村村民对“征地办厂”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就包含了辩证的观点,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只要考生能言之有理就可给分。‎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在其辩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涉及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许多知识。例如,对农作物的分布规律的阐释必然要联系到气候、地形等方面的学科内知识,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的物理和数学基础知识,对地貌(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等。‎ ‎ 【例10】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重要文物经历千余年仍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  【答案】该地地处内陆,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再加上被风沙埋没,使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仍保存比较完好。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地处内陆,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旱,加上多风沙,没有受到水的侵蚀。‎ ‎ 【说明】该题立意是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考查考生结合学过的知识,通过判断和分析来解释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图例,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题目所给的是多年平均降水量图。在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区,年降水50毫米左右,表明那里的气候是相当干旱的。这时仅仅根据平时学习和掌握的地理知识首先想到的是干旱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有风沙天气等不利的方面。但从跨学科的角度看,文物如果处于同空气隔绝状态,则可以保存得更为长久,这是中外大量考古事实证明了的,也是从中学学习过的生物和化学常识中能够理解的,而敦煌一带风沙的埋没正好具备这样的条件。‎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考查高中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如:“联系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等。‎ ‎ 【例11】图中甲、乙两图分别反映工业分散和集聚的两类布局形式。‎ 美国某汽车公司为开拓市场,在欧洲建有一种小轿车的多个零部件厂和3个整车厂,甲图是该小轿车的生产联系网络示意图。乙图的香水瓶生产中心位于布雷勒河谷地。15世纪以来,在水、沙原料和植物燃料的基础上,那里发展了玻璃香水瓶制造业。至今集聚了43个公司,从事制模、制瓶、磨砂、涂色等专业化生产。它们协作生产的香水瓶75%出口到世界各地。‎ ‎ 根据图示和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甲图中整车厂所在的3个国家是 、 、 。乙图中香水瓶生产中心所在的国家是 。‎ ‎ (2)汽车的零部件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因此其生产可以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以下产品中,其零部件生产布局有类似分散特征的是 ‎ A.服装 B.飞机 C.二胡 D.沙发 ‎ (3)多个企业在一地集聚,协作生产香水瓶,有利于同行面对面的知识交流和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以满足香水瓶生产技术快速创新的需要。在以下产品中,其生产企业的布局应有类似集聚特征的是 ‎ A.瓷花瓶 B.洗发水 C.塑料袋 D.啤酒瓶 ‎ (4)关于分散:除零部件生产标准化外,接近顾客和接近原料地也是分散布局的原因。从总体上说,跨国公司将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布局,有利于 生产成本, 产品市场。‎ ‎ (5)关于集聚:发达区域往往控制了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 。‎ ‎ 【答案】(1)英国,德国,西班牙(位置可调换);法国(2)B(3)A(4)降低;扩大(5)创新 ‎ 【说明】该题是非常公平地对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的题目,因为题目的素材几乎是所有的考生和老师事前都根本想不到的内容。对于没有学习过工业布局知识的考生,所看到的题目要求差不多就是没有任何对比意义的两件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道地理学科特点非常强的题目。‎ ‎ 世界上的工业产品种类繁多,考生身边就有大量工业产品存在。本题从经济型小轿车和香水瓶两种产品出发,列举了一些考生接触过的工业品,例如计算机、瓷花瓶、肥皂、沙发、二胡等,要求考生思考它们的生产布局是集中还是分散型的,也就是说要考虑以下两个主要因素:①产品是否可以拆分,零部件是否标准化;②产品是否需要快速创新以适应顾客的需求。其他因素,例如对于玻璃啤酒瓶和香水瓶的技术含量差别,也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总之,本题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工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变化:一方面出现了新国际劳动分工,工业在其生产过程各环节上以及零部件生产上分工的趋势;另一方面,一些区域由于具有其他区域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以及深深扎根于本地社会文化的独特创新环境,形成本地生产系统和知识系统。即所谓本地化趋势。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例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德国的巴登——符腾堡,以及本题中法国的“玻璃谷”布雷勒,就是这样一些不断创新的区域。它们所在的区位是其他区位难以替代的,这些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很强的竞争力。‎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论证和解决许多地理问题都必然地要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该项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高中必须掌握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所谓学习,要达到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自然就是指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论证问题基本的要求是要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事物或者规律等来说明(证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的问题。而地理的主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便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坚实基础。地理基础知识越丰富,借以进行判断、比较的参照知识就越充足,否则就无从做出应有的判断和比较。‎ 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就是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还表现为它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会涌现许多新的地理观念。例如在环境问题上就是如此。人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把草原大量开发为耕地。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类日益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看待地理环境的观念也随着变化,许多地方开始采取退耕还草的措施。在考试中,非选择题有时会涉及这方面的要求。有些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因此考生在学习和应对考试时,不仅可能而且也应该有独立的创新的见解。‎ ‎【例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A、B、C、D为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代号是 。‎ ‎ (2)A、B、C、D4个科学考察站中,离北京最近的是 。‎ ‎ (3)E地夏季的气候特是 ,F地冬季的气候特点是 。‎ ‎ 【答案】 (1)A(2)B(3)温和多雨;温和多雨 ‎ ‎ 【说明】该题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是否掌握某些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第(1)题考查基本知识,即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位置。此类基本知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第(2)题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北京的大致经度。第(3)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E地位处纬度为400—600,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F地位处纬度为300~400,又在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这样,它们某些季节的气候特征就能答出了。因此,除第(1)题外,主要是考查考生建立在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基础上的推理能力和读图能力。‎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在我国高考以笔试为主,因此考试时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展示考生的真实能力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在书面语中,观点明确主要靠用词清晰妥帖、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来实现。‎ 对于地理考试来说,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妥帖,主要表现在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熟记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是具备该项能力的前提。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不仅必须有大量的正确的地理练习作为基础,同时也是对考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就是说,该项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语文基本能力和地理能力结合的表现。‎ 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还表现为能够理解并且描述、概括各种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解是描述和概括的前提,描述和概括则是理解的表现和证明。能够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示等方式,描述和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垂直结构,地壳的演变及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水的循环和各种天气现象,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 ‎ 【例13】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 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千克/(公顷·年)]‎ ‎ Q:太阳辐射收入为105焦耳/(平方厘米·年)‎ ‎ 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 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土壤有效系数 根据下表数据,依据公式,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平原南部粮食最高可达()(用沈阳数据)。(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括号里)‎ ‎ A.1101.6千克 B.11016千克 C.31016千克 D.110160千克 ‎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据) 、 ;‎ 在河西走廊主要是(用酒泉数据) 、 。 ‎ ‎ (3)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 、 、 。‎ ‎ (4)要发展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 【答案】(1)B(2)T小(温度较低、无霜期短)S小(土壤肥力差、土不好)W小(降水较少)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短)(3)T大(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W大(降水较多、较湿润)S大(土质好、土壤肥力高)。(4)发展灌溉农业;进行生态建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发展节水农业。‎ ‎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自然环境中能量流动的理解,以及根据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的能力。‎ ‎ 第(1)题要求通过理解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最终转化为生物能(粮食)的公式,判断自然生产的潜力,使考生进一步树立人地协调、在自然规律下共同发展的观念。‎ ‎ 第(2)、(3)题考查多因素分析,要求考生对我国不同区域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有所认识,并能用地域差异的观点解释问题。‎ ‎ 第(4)题落实到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人类活动。‎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现端倪,这种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要求教育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世界公民”。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影响到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乃至全球。“保护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引自《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内容,均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和运用。‎ ‎  【例14】2002年1月1日,作为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这对世界金融的整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回答(1)、(2)题:‎ ‎ (1)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没有用欧元替代本国货币的欧盟国家是 ‎ A.瑞典 B.德国 C.丹麦 D.波兰 ‎ 【答案】C ‎ 【说明】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金融和政治、经济实体是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对象。本题立意就是从欧元启动为切人点,在引起中学地理教育界关注这类问题的同时,强调地理教育的传统:让学生熟练地使用地图,甚至达到在头脑中形成思维地图的程度。本题采用了“无图考图”的方法,再次强调了地理教育中使用地图的重要性。‎ ‎ (2)欧盟中央银行所在地法兰克福是德国的 ‎ A.人口最多的城市 B.最大的港口城市 ‎ C.最大的航空枢纽城市 D.最大的高新技术工业中心 ‎【答案】C ‎ 【说明】本题以2002年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事件为背景,促使考生关心社会、关注全球共同发展的时事,正确对待、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  1.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 ‎  2.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1)地壳物质循环 ‎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3)大气受热过程 ‎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  (4)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  1.人口与城市 ‎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1)区域的含义 ‎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2.区域可持续发展 ‎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  (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  (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  (4)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四部分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  义务教育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选考内容 选考一 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 4.旅游与区域发展 ‎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 环境保护 ‎ 1.环境与环境问题 ‎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 4.环境污染与防治 ‎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 5.环境管理 ‎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三、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1.右图示意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完成(1)—(2)题。‎ ‎(1)符合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 A.T地与Q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B.樱花初放日期在Q地晚于R地 C.R地与P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D.樱花初放日期在T地晚于R地 ‎(2)影响乙岛M、N两地樱花初放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N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多 B.M地受南下寒流影响 C.N地地势较为低平 D.M地受北上暖流影响 ‎【答案】(1)D(2)B ‎ 2.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2,完成(1)—(3)题。‎ ‎ (1)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2)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洋流 D.距海远近 ‎(3)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游牧业 ‎【答案】(1)A(2)A(3)B ‎(二)非选择题 ‎3.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谈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a示意该国主要及其附近地区,图b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图c为图a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坝外,请你在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水坝修建以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M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提出以上三种办法之一或其它办法合理即可)‎ ‎ 4.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答案】(1)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 (2)举例。优势条件。(说明: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 以上海为例: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心,且与长江入海口相交,位置极佳,便于与国内外联系与交往。经济发达,处于全国龙头地位;工业发展历史较早,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信息交流便捷;科教水平高,人口素质高;海陆空交通发达,特别是海运与河海联运极具优势。‎ ‎5.(选考一:旅游地理)读下图,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答案】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6.(选考二:环境保护)‎ 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200个“死亡地带”,即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存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的数量比2004 年增加了34%。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完成下列要求。‎ ‎(1)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2)简述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答案】(1)油轮石油泄漏;远洋运输、捕捞等排出的生活污水:某些公司倾倒的工业废弃物。(答对两项即可)‎ ‎(2)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远洋航线沿线和渔业资源丰富海域(渔场)。防治措施:进行国际合作,制订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防止油轮泄漏,控制向国际公海海域排放各类废弃物。(其他合理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