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2.13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探究散文的意蕴
一、必备知识
高考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题型,是全国卷和新课标卷命题的着力点和亮点。
【高考大纲要求】
1.探究形式有明探究(题干直接出现“探究”字样)和暗探究(题干不出现“探究”字样)两种。
2.关于探究的考试说明有三点: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创作背景”不好考:“创作意图”又与第一方面的“丰富意蕴”重复。“自己的见解”,看似只要
自己的观点即可,实际上“自己的”不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这也与第一方面重复。所以,三个考点中重
点放在第一点。
3.如就第一考点再深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全国卷的探究主要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而探究点可以涉及散
文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
厚处,皆可拿来作探究。
【文章意蕴】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
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
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
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
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
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
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
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探究方法】
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
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
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
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
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这类题探究多在“材料——意义——情感”层面内展开,也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
事、物、景,这些材料蕴含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并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是相通的,但答思想意蕴,诸如社会、自然、人生方面
的哲理,重在答出其思想意义或道理;答情感意蕴题一般要带有明显的情感态度词,如热情、反对、期望
等。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
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
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设题角度主要有: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
【探究文本意蕴】
● 考点阐释
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
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
命题者关注的探究点,其探究的类型常有两种:
(1)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
(2)探究文本某些方面(如形象、情节、环境氛围等)的思想情感意蕴。
● 解题方略
1.掌握一个探究原则
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以题干中涉及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一可分析文本蕴含
的民族心理(如“与世无争”“和谐相处”“精忠报国”“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和人文精神(包含“人
生意义和价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二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2.把握两种常见题目的解答思路
(1)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的思路
首先依据语境,解释表层意义;其次可由以下角度进行探究:
①总结与主旨或与作者情感相关的意思;
②总结与背景相关的意思;
③总结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意思;
④总结与历史相关的意思;
⑤总结与文化相关的意思。
(2)探究思想情感意蕴的思路
基本思路是由材料到意义,即先看文本写了哪些材料(人、事、物、景等),再具体分析材料蕴含的不
同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可探究的角度同上面“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
【答题模板】
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请探究题目×××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2)作者以×××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3)×××题目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要掌握理解句子的深层意蕴,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
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二是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
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
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
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三是要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
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四是抓句子的修饰、限
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
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典例分析】
一、【2018 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
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
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
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
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
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
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
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
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
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
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
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
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
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
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
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
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
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
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
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
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
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
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
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
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
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
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
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
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
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
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
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
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
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答案】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
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
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分析该句要抓住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分
析作者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为何觉得庆幸。街上,古今相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让
作者既感叹城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使作者庆幸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二、【2018 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
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
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
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
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
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
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
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
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
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
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
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
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
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
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
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
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
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
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
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
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
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
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
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
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
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
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
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
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
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
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
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
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
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
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
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1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
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
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
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
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
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解析】
题干是“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
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
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水缸里的文学”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学”,修饰语
是“水缸”,有题目可见“文学”用于“水缸”的关系,实际上是“文学”和“河蚌”,和仙女,和好奇
心,和想象力的关系。阅读文章第五节“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第六节
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恰好也
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
像一条鱼。……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第
七节说“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第八节说“一
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从以上有效的答题
语句可知:“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作
者奇迹般的创造了。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它引发了关于河蚌的故事,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
保留了作者的创作活力,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水缸成了作者童年不能忘却的记忆。这正是
“水缸里的文学”这一标题的丰富意蕴,考生应分点有序作答。
三、方法小结
【考点探究】
1.角度和层面
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总的角度便是读者的角度。较具体说,散文有
具体材料、结构和情感角度等。
所谓“层面”,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它与“角度”有交叉、包含关系。例如,时代背景层面(角
度)、细节描写层面(角度),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
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和“形式”
两大方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同学们答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又要
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想。
2.作品的意蕴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
成“意蕴”的主要方面。就主题思想来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是确定的,甚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
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
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
3.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民族心理?具体说来,如中华民族的勤俭持家的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心理,美国人共
有的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的心理等,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具体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
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
式生活的心理,阿 Q 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
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
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
【方法探究】
做探究题成功的基石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联想把文本
信息、试题要求和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具体做题过程中,尤其注意三点:
1.善于选择探究切入角度
因为高考考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究,所以做探究题选择从哪个角度切入探究很重要。是
从主题角度,还是从表达技巧角度;是从作者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是作深层探究,还是作广度视
角探究。这些,既要从题干中“读”出来,又要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角度。特别要学会根
据文本本身的内容进行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
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说明,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
时代,对文本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
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
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意义,就可以实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目的。
3.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角度与层面应属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交叉时,可以分别表述。而且不管哪个“角度”和“层
面”,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有序排列,且在每一条的前面,都尽可能地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作个提
示,这样就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了。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角度”还是“层面”,
都要选定两到三个,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的要求。
探讨民族心理常常是由此及彼,通过文学类作品的“一个”,见出“一类”和“一批”,从而揭示出
文本中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探讨人文精神,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探
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能就人说人,就事论事。特别需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