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 MB
  • 2021-05-13 发布

2020 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精选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朝阳区 ‎(二)阅读《我一直在,你何时来?》,完成19-21题。(共8分)‎ 我一直在,你何时来?‎ 一一致每一个京剧艺术的传承者 王佩瑜 ‎ 1你好,见信如晤。‎ ‎ 2未曾谋面,我们却并不陌生。我同你一样,是一个正在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而努力的普通演员,也是一个自认为还不够成功的平凡人。曾几何时,我也对京剧感到陌生,且一无所知。而踏入这道门的那一刻,毫不夸张地说,我仿佛重生一般,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翻至崭新的篇章。于是,跑圓场、压腿、拿顶、吊嗓...一来二去,就过了如此漫长的二十六年。‎ ‎ 3相较于其他人,我算是京剧行业中的一枚幸运儿,一路走来,收获了无数难以忘却的珍贵回忆,足够温暖一生。犹记得,当年参加戏校的入学考试,层层都顺利通过,最后却发现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我被告知建国后专业戏校没有培养过女老生,无法录取。这样的晴天霹雳让我一度心灰意冷。所幸遇到几位令我有生之年受益匪浅的老师,尤其是我的恩师一王思及。他向校领导极力举荐我,几番周旋之下,终于争取到破格录取的结果。而我,仅仅凭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便赌上了自己的未来。自此,恩师就成了我的引路人,为我的京剧生涯保驾护航。‎ ‎ 4那年,苦苦学习了一个学期《文昭关),终于等到在文化广场的彩排,做梦都幻想着自已扮上老生英姿飒爽的模样。谁知道那天我才发现,戴上髯口虽然好看,但是髯口可是公用的,日积月累的腐臭,熏得我差点忘词。恩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想要不戴公用髯口,就得好好学好好练。成了角儿,就能定制私房髯口了。”这句话,我一记就是二十多年。‎ ‎ 5当然,回忆里也不全是如此有趣。当我小心翼翼捧着辛辛苦苦积攒的二百块钱零花钱准备存入银行的时候,恩师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了三百块,让我凑个整。说是凑个整,不过也是想为我的第一笔存款添个圆满。五百块钱拿在手里,那份厚重感,让我一生不敢忘记。‎ ‎ 6不敢忘记恩师这十六年的陪伴,不敢忘记恩师于我的口传心授,不敢忘记恩师对我视 如已出般的照顾,不敢忘记恩师油尽灯枯之际在病榻前的谆谆教诲:“要围好身边的人,要有自己的作品,要成为自已的老师。”这些年,不管遇到任何事,我都谨记恩师临终前的教诲,不曾有过一丝懈怠。‎ ‎ 7成角儿的背后,不仅承载着上一辈人的心血与期许,还有自幼同甘共苦的挚友的支持。最让我备受煎熬的训练,就是把两个人的腿背对背绑在一起,进行压胯的练习。最折磨人心的是因为绑在一起,谁都不忍心为了自己一时的松快而害了背后的那个人。这些点点滴滴的磨练,成就了师兄弟之间唇齿相依的手足情。‎ ‎ 8京剧虽是角儿的艺术,但讲究的是集体合作。我见过不少演员,即便是骨折或是腰伤,却因为演出的重要,绑着石膏,打着封闭,也得坚持上台。我们不约而同地秉持着一个信念——戏比天大! 就是死,也要死在台上;就算天塌了,也要把这出戏唱完。也许有一天,京剧会重新回到它鼎盛的位置,会重新被大众喜爱。而到那时,我会有怎样的心情? 也许还会热泪盈眶,也许已是云淡风轻。只要我们还在台上,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扮好自己的角色,一起完完整整地把这出戏唱好。‎ ‎ 9我一直在,你何时来?‎ ‎ 19.阅读第3-7段,概括令作者王佩瑜温暖一生的珍贵回忆。(3 分)‎ ‎ 答:‎ ‎ 20.‎ 41‎ 生行是京剧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生行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老生多挂髯口( 胡须),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形象。下列不可能是王佩瑜饰演角色的一项是(2分)‎ ‎ A.《白帝城》中的刘备 B.《三打祝家庄》中的宋江 ‎ C.《武松打虎》中的武松 D.《借东风》中的诸葛亮 ‎ 21.这篇文章的标题耐人寻味。请你就标题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 ‎ 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帮助。(3 分)‎ ‎ 问题 :_‎ ‎ 帮助:‎ ‎(二)(共8分)‎ ‎19.答案要点:①恩师助我入学。②恩师不断教诲关心我。③挚友同甘共苦,相互支持。‎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0.答案:C(评分标准:2分)‎ ‎21.答案示例:‎ 问题:标题中“我”是王佩瑜,“你”是谁?‎ ‎ 帮助:作者是在对京剧艺术传承者发出邀请,这个问题帮助我理解了作者是在呼唤更多的人热爱京剧艺术。‎ ‎(评分标准:共3分。问题1分,帮助2分)‎ 大兴区 ‎(二)阅读《北京站的钟声》,完成21 ~ 23题。(共9分)‎ 北京站的钟声 贾飞黄 ‎① 北京站的报时钟声,是北京不一样的名胜。‎ ‎② 北京有许多名胜。天安门、故宫、长城……但如果没有在胡同四合院里追逐打闹、在北海公园夏划船冬玩冰的童年,是不好意思与这些名胜以“咱”相称的。而北京站和北京站的钟声是例外:它存在于这座城市,更多的是为了这座城市的他乡过客。‎ ‎③ 琉璃黄的墙体,飞檐的钟楼,瓦当形的拱顶,庄重的立柱和角楼……北京站像是裹在琥珀中,留住了太多往昔的模样。在它背后,天际线宽阔得几近奢侈。没有那些光怪陆离的玻璃巨人作陪衬,让此处的时间流逝更显缓慢。‎ ‎④ 北京站的报时钟声,在这片缓慢的时间中巡游。东方红,太阳升。sol—sol—la— re, do—do—la—re。基调是共和国的红色旋律,音色是工业气息的金石之声,而最后的报时钟声,又充满了悠远山寺的禅意。政治,经济,人文。那旋律像是从六十年前来,又像是六十年后来,或许还是从遥远的宇宙中来——当年的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不也是唱着这支歌巡游太空?如今斯星已鲜少提及,那电波或许还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徘相。‎ ‎⑤ 在我往返北京最频繁的那些年,北京站是我进出北京的关口。随着人流穿过交错的古旧走廊,头顶是礼堂式样的吊灯,脚下是永远刚刚擦过的湿漉漉的地砖,左右是被壁灯照得昏黄的柱子,候车厅的排排座椅让我想起上个世纪的国营电影院。过道边有老式食堂一样的快餐橱窗,不锈钢餐盘上菜品热气腾腾:油汪汪的健硕鸡腿,无精打采的酱焖茄条,黏稠的西红柿鸡蛋……尽管品相难以恭维,但散溢的家常菜香对离家或返乡者,却是恰逢其时的诱惑。进站出站之间,报时的钟声正在响起。sol—sol—la—re,我出发了。do—do—la—re, 我回来了。一声声温暖的欢迎与送别。‎ ‎⑥ 对于客居京城者如我,北京站是首都与家乡的分界线,迎来送往,皆在于此。夏天,多的是一脸青葱的大学师兄,在出站口举着牌子迎接报到的新生;初来乍到的师妹循牌而去,身后是提着大包小裹的家长,男孩和女孩都拘谨地笑着。‎ ‎⑦‎ 41‎ ‎ 冬天,多的是扯家带口的返乡者,穿着新衣是为了回家光鲜,穿着旧裤是方便席地而坐,色彩斑斓的编织袋到处堆放,像灰突突的地面上长出一簇簇鲜艳的蘑菇。南腔北调的口音在这里上演过年前的大聚会。有一阵子,我闲暇时喜欢去北京站附近散步。我喜欢看这满地的鲜艳蘑菇,喜欢听这飘荡在空中的南腔北调,就像是听到强健有力的心跳,新鲜的血液汩汩奔流。而这分界线上的喜相逢与伤别离,不亚于八点档的电视剧无数。‎ ‎⑧ 我曾经看过一对小夫妻在站前广场吵架。那是一个冬天,女孩子神情激动,嘴边大口大口喷着白色的哈气,男孩子似乎不屑一顾,躲在口罩后面看不到表情。不过几分钟的工夫,我再绕回来,就看见两人倚靠着围栏,姑娘在小伙子怀里哭得梨花带雨,男孩子摘了口罩也在哭,白色的哈气变成了两团,不断消散在干冷的空气中。路人依旧匆匆,无人驻足。这里是北京站,是离别之地,东方红的旋律在这里伴奏了太多的人情冷暖和悲欢离合,再凝重的情感在这里也似乎都被稀释了。‎ ‎⑨ 我也看过在接站口,一群年轻的父母两两相伴,交头接耳,不停低头看着手表,抬头看着接站告示牌,再伸长了脖子向涌出人潮的出站口深处张望。突然,先是人群中挤出来一个挥舞小旗的中年女人,没等年轻的家长们有所反应,人潮中砰地射出一个小小的身影,像是一发幸福的子弹,射中了一对父母,让他们猛地弯下了腰,对射入他们怀里的小小子弹又亲又蹭。接下来又是连珠炮一样的“砰砰砰砰”,一颗颗跃动的小子弹笑着叫着,一对对家长应声而“倒”。我知道这只是一场接孩子的老戏码,且与我无关,但嘴角却止不住地上扬了。‎ ‎⑩ 北京站前也曾经是个江湖。三教九流,汇集于此:吆喝着“要票吗要票吗”的黄 牛,举着“宾馆住宿”小牌子的揽客者,“通县通县”“房山房山”的黑车司机……这些年,“三教九流”慢慢从北京站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售票机前的长队,与出租车乘降站前高声整顿纪律的执勤人员。前些年一个冬夜,我从老家返京,出北京站,飞雪遮天,出租车乘降站前长龙盘踞,却少有车来。站成雪人的执勤人员游走在队伍边,高声用对讲机向调度中心呼叫“支援”。随后,便有两道、四道、六道乃至更多的出租车大灯划破风 雪。东方红的报时钟声恰好响起,冻僵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⑪事实上,这些年我已经不常去北京站了,现代化的高轶站和机场承担了我更多的出行。但看到琥珀里的北京站,听到辽远的报时钟声,sol—sol—la—re, do—do—la一re,我依然感到亲切;在候车厅里无处立锥,与南腔北调摩肩接踵,也并不气恼。在这里没有浮华的虚饰,只有从生活奔向生活的真实。那些坐在编织袋上咕嘟咕嘟喝矿泉水、吸溜吸溜吃方便面的,是城市的血液,是社会的基石,是我的兄弟姐妹。北京需要他们,他们是这座城市依旧鲜活的旺盛生命力。跟他们在一起,我不敢不变得坦率,不敢不让眼睛明亮起来。‎ ‎⑫所以,这座城市用东方红的旋律为他们迎来送往。旋律凝固在空间里,许多年前 是这样,许多年后不能忘。‎ ‎21. 文章通过几个片段表现了 “北京站和北京站的钟声存在于这座城市,更多的是为了这座城市的他乡过客”。结合文章⑥一⑩段,将下面片段内容补充完整。(3分)‎ 大学师兄在北京站迎新生 ‎①‎ 一对夫妻在北京站起争执 ‎②‎ ‎③‎ ‎22. 请结合文中“ sol—sol—la一re, do—do—la一re”的三次钟声,分析北京站的报时钟声为什么是“北京不一样的名胜”。(3分)‎ 答: ‎ 41‎ ‎23. 阅读本文有人读出了“人情冷暖”,有人读出了“时代变迁”,有人读出了“开放包容”,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 ‎21. 答案示例:①返乡的人在北京站等火车 ②年轻父母在北京站接孩子 ③返京的我出北京站乘出租(3分)‎ ‎22. 答案示例:北京站的钟声里包含有历史辉煌的记忆和悠远山寺的禅意,有对异乡客迎来送往的问候,也有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北京建设者们的欢迎。北京站的钟声既有北京历史的印记,也饱含了浓浓的情意,是北京不一样的名胜。(3分)‎ ‎23. 答案示例一:我读出了“人情冷暖”。出站口大学师兄迎新的热情,接站口一家人团聚的欢乐,站前广场小夫妻离别的伤感,广场调度人员尽职的温暖,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浓浓情意。‎ 答案示例二:我读出了“时代变迁”。曾经北京站候车厅古旧昏暗,站前汇集三教九流。随着时代的变迁,自动售票机、执勤人员成为了北京站独特的风景。现代化的高铁站和机场承担了更多的出行,出行方式变得多样化。北京站见证了时代的发展。(3分)‎ 东城区 ‎(一)阅读《花篱》,完成17-19题。(9分)‎ 花 篱 朱以撒 ‎ ①宽阔碧绿的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花篱,把这个家居和另一个家居区别开来。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宁静与安逸。过往行人的目光,可以毫无阻隔地穿过花篱,看到小楼的别致,还有晴明下悠悠晃动着的秋千。‎ ‎②缘于文雅,花篱的美感极大地凸现,它超越了实用。我们欣赏它的美好,也许它的本意,作为墙的使用初衷已经消失,现在纯是一种象征了。‎ ‎③“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里有这么几句话,当时作为谋略,让明太祖称善。远在明太祖之前,高筑墙成了抵御外力的一种手段,许多攻略被高墙阻断,打乱了勇猛精进的计划。墙内的人,安闲地品茶吃酒听戏,看着墙外气急败坏的模样。年月一长,墙越筑越高,越筑越坚实,心机藏匿于墙内。像苏三监狱的墙,为防囚犯破墙而出,于两面砖墙的夹层填充了大量的干沙,即便扒下一块砖来,干沙汹汹而出,顷刻把墙洞堵死。美好的东西隔在墙内,或者排除于墙外,生活变得如此现实,我们由于墙的庇护,安然入睡。‎ 从矮墙到高墙,许多生活的情趣消失了。‎ ‎ ④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墙体长年风侵雨蚀,已经矮到双手一撑可以跳入;门是两扇不太相称的杉木条钉在一起,白日通常大开,夜里拢到一块意味着关门;而锁,老化得不行,像是虎符那般两片拼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孩找条铁丝,就可以打开。贫富大致相等,牲畜不过多一头少一头,居家无太多秘密可言。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容纳密集的人群的都市肯定有些东西萎缩了、消失了。人来到一个反省的方位,满腹心事,看到了有些隔膜变得厚重起来——‎ 41‎ 住宅里每一扇铁门都沉重无比。花上千元购置一扇铁门,让人疑窦重重。即便住入顶层,防护的铁栅栏也不可简省。我们郁积在内心的恐慌,有时就是借助这种坚硬的钢铁,稍稍化解。每一户的成员进门后,无一不是急促地扣门,“砰”的瞬间与外边切断联系。没有木质门缓缓移动的亲切,生活的从容气息,从合拢门扇的动作里缓缓释放出来。‎ ‎⑤ 许多有象征意味的东西,一旦落入实用,日子就滞重了。‎ ‎⑥在书店里翻书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快事。不带钱,没有购买意向,纯属白看。一个上午可以翻动十余本书,获其要旨。我也翻动一些我不熟悉的领域,譬如法律、法规方向的条文。耐心阅读中,这些条款任何一道都是冷冰冰硬邦邦的,难以在修辞上找到感情色彩,它的理性从头到尾,里边的对象都是抽象的,像是你,像是我,又不是你,不是我。它们像一道道无形的警戒线,无声息地横在那儿,让人敬畏。没有这些数不清的条款,生活的剧情就混乱了。现在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却每一天都在发生作用,在被人频繁地引用中,保护自己,驳斥对方。对于一个愿意正常生活的人来说,不去触及它最好。许多有教养的家庭,他们的教育都存有这方面的愿望,从孩童时起,就规范一种走向;应该这样,或者不允许那样。的确,有人就一辈子安然度过了。这些冷峻的法律文本,此时纯粹是一本书,或者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吧。‎ ‎ ⑦就像夏日满耳的蝉声里,会让我浮现出宋人王沂孙一样,我一直把他和寒蝉连在一起,感受他寒蝉凄切般的遗民之恸和无法把握的生命;在湖汊交织的水乡里,傍晚时分,我看到清瘦的苍鹭,如同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人,一只脚藏于腹下,另一只脚直立,缩着脖颈,我会记起朱耷,想到他晚年的愁苦。这和看到菩提树就想到释迦牟尼,听到流水声就想起感叹流逝的孔夫子一样——有很多对应物让人迷醉,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根深蒂固。凑巧的是我在一个夏天读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赤足在草丛里走,踢踏着没过脚掌的草茎,许多潜伏者跃然而起,投身到远处。蟋蟀、蚱蜢、黄蜂……这些自由自在的生灵,都曾是法布尔的朋友,集在他优美的文笔里。他本人就是“荒石园”中的一只昆虫,怀着昆虫一样的习性,注视人们漠然的那个角落。‎ ‎⑧人不在了,可是蝉声、鹭影、虫鸣依然不绝,它们成了某些人的化身,永久不灭。‎ ‎⑨如果不求实用,我想说,许多实物包蕴着灵性,完全可以从形而上的角度诉说——譬如殷商甲骨,如果不碾为疗伤粉末,捧于掌中,它的字迹娟秀足以让人迷恋;譬如汉代刑徒砖,不是让村夫用来垒猪圈,我们抚摸这些刻痕时,心弦都会随之颤抖。‎ ‎⑩不知有多少花篱这样的美好化为森然的高墙。它衡量着人们精神抵达的深处——那样诗意的生活状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17. 本文通过写 、 、 等有象征意味的东西落入实用,日子变得滞重,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以及对诗意的生活状态的憧憬。(3分)‎ 答: ‎ ‎18.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诗意的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认为作者心目中诗意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答出一个方面即可)。(2分)‎ 答: ‎ ‎19. 请根据第④段,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阅读本文有怎样的帮助。(4分)‎ 答: ‎ ‎(一)(9分)‎ ‎17.花篱,墙、门、锁,书……(3分)‎ 41‎ ‎18. (2分)‎ 答案示例一:文章描写了花篱的美,这种宁静、安逸和美丽的生活就是作者心目中诗意的生活状态。‎ 答案示例二:文中法布尔等名人沉醉于某中事物的状态,就是作者心目中诗意的生活状态。‎ ‎19.(4分)‎ ‎ 答案示例一: 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的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 帮助:可以让我了解这些远离城市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简单淳朴,更加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渴望诗意的生活。‎ 答案示例二:作者写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的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城市里的人们借助铁门、铁栅栏来稍稍化解内心的恐慌?‎ 帮助:通过对比,更加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渴望诗意的生活。‎ 房山区 ‎(二)阅读《向暖而生,向心而栖》,完成20-22题。(9分)‎ ‎ 向暖而生,向心而栖 米丽宏 ‎①北方的伏天,阳光猛烈,如烤如炙,雨也急骤,一下起来就瓢泼倾盆。伏天的光阴也显得很慷慨,凌晨四点,枕头上已洒满米白的天光,晚上八点,天色还不肯退去。这么长的日脚,连花儿都开累了吧?‎ ‎②在这种天气里开得起劲儿的花有两种,水上的荷花和陆上的葵花。荷花如翩翩仙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葵花像痴心女侠,在山坡高地仰着笑脸,乐呵呵地守望着。小时候,我总觉得葵花是一种很傻的花,在那么酷烈的阳光下,还傻呵呵地仰着脸追着太阳跑,不怕灼伤自己吗?它的脾气还挺犟。有一次,我踮着脚尖拽它的花盘,它暂时把头低了一低,我的手一松,那花盘又弹了上去,一副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眼里只有太阳。‎ ‎③后来,我留心观察它。丝绸一样的花瓣不仅没被灼伤,还嫩汪汪的,像浸了水。那么酷烈的阳光,对它而言却宛如琼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许是因为太阳是葵花的信仰。‎ ‎④小时候,三伏天放暑假,我们小孩子可舍不得在家里避暑。田间、山林全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在野外玩耍的间隙,声喧渐渐平息,山林的寂静让我们有了短暂的沉默。沉默中,我们望向山脚下的葵花地,唯有它们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万绿丛中夹杂着它们明晃晃的金色,把伏天的单调色彩一下子调匀了。‎ ‎⑤再大一些的时候,我看过一次月下的葵花。它们齐齐低着头,好似在看脚下的土地,也像在用心体察月光是怎样充盈了露珠的梦境,它们那样温顺、安然、娴静。然而, 它们用早晨新鲜的阳光洗漱,用露珠抹脸,如果有小风溜溜地吹过,葵花就轻轻咳嗽,像是为了清理掉身体里的残梦。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全身心的热情,让水分瞬间充盈了枝干、茎叶,像是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⑥看到葵花,我才相信这世间是有着虔诚和专注这两种正能量的。葵花将这两种力量汇聚在自己身上,然后全部寄托给太阳,一种叫作信仰的东西,带它们去往诗和远方。诗是高贵、纯粹的,远方是豁达、悠远的。因为信仰,葵花不萎靡,不颓废,时刻昂扬,时刻虔敬。它们用尽浑身的力气去迎接最暴烈的阳光,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 ‎⑦‎ 41‎ 也许在我们认为炎阳下的暴烤苦不堪言时,葵花却很享受,很过瘾。它们每吸收一寸日光,生命就比上一刻又精彩了一些,饱满了一些。所以,它们不会像世人那样去诅咒烈烈的炎阳,而是凭借一种坚定的支撑,将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选文有删改)‎ ‎20. 梳理文中“我”对“葵花向太阳”这一行为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3分)‎ 文中“葵花向太阳”的行为 ‎“我”的认识 ‎① ‎ 觉得葵花很傻 葵花吸收酷烈的阳光,将其当作琼浆 ‎②‎ ‎③‎ 震撼于葵花对太阳的激情 葵花被叫醒,向着太阳问好 相信太阳给了葵花虔诚和专注 ‎21.结合上下文内容,为第⑤段横线处选填句子,并说明选择该句的理由。(3分)‎ ‎【甲】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瞬间叫醒,它们齐整整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老师好!”‎ ‎【乙】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轻轻的呼唤声叫醒,它们不经意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优雅的淑女见到长辈一样,悄声细语地问候“您好!”‎ 答:选择 ‎ ‎ 理由 ‎ ‎22.文章最后一段中“坚定的支撑”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 ‎ ‎(二)阅读《向暖而生,向心而栖》,完成第20-22题(共9分)‎ ‎20.答案示例:‎ ‎①葵花在酷烈的阳光下追着太阳跑 ‎②猜测太阳是葵花的信仰 ‎③葵花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 评分标准:本题3分,每个要点1分。能够答出“葵花向太阳”的行为,提炼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21. ‎ 选择【甲】‎ 理由 答案示例:‎ ‎【甲】句运用“被瞬间叫醒”“齐整整地抬起头”“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形象地写出了葵花在经过了夜晚的娴静,被第一缕阳光唤醒时精神焕发的样子,体现了葵花对太阳的敬仰与虔诚,也体现了太阳给予葵花无穷的力量。不仅符合“然而”引出的与上文意思相反的内容,也与下文所表现的葵花的内在特征具有一致性。‎ 评分标准:本题3分。选择正确1分,答出具体内容1分,与上下文的内容上的关联1分。 ‎ 22. ‎ 答案示例:‎ 坚定的支撑是“信仰”,因为信仰将它的生命提高到一个又一 ‎ 41‎ ‎ 个新的高度。信仰不仅让葵花拥有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还让它吸收了宛如琼浆的营养,带着晃晃的金色发出高亢的呐喊;更能让葵花焕发青春,去往诗和远方,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 评分标准:本题3分。能答出坚定的支撑是“信仰”1分,“信仰将它的生命提高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1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 丰台区 ‎(一)阅读《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完成12~15题。(共8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 ‎②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那个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③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 ‎④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 ‎⑤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熥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⑥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⑦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⑧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 41‎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炊烟也能被沾湿么?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炊烟的确也能被沾湿,因为 。‎ ‎⑨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有删改)‎ ‎12.在作者眼中,家乡的炊烟三餐有别。早上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 ① ,傍晚的炊烟则 ② ,都和庄稼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2分)‎ ‎13.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而“我”则把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请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2分)‎ 答: ‎ ‎14.请根据文意,在第⑧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分)‎ 答: ‎ ‎15.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庄户人家也搬进了高楼,炊烟袅袅的景象如今恐怕很难见到。请你结合这一背景,围绕文章的内容或主题向作者提一个问题,并写下作者可能给出的回答。(2分)‎ 问题: ‎ 回答: ‎ ‎(一)(共8分)‎ ‎12.(2分)①急速 ②悠长 ‎ ‎ 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3.(2分)答案示例:母亲的比喻侧重于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我”的比喻则侧重于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构成炊烟如“水墨画”般的美感。‎ ‎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2分)答案示例:这炊烟是和思念紧紧缠绕在一起的,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 评分说明:答出炊烟和乡思的联系1分,表达1分。‎ ‎15.(2分)问题:现代社会中,袅袅炊烟的逐渐消失,会使您感到失落吗?‎ ‎ 作者的回答:‎ 示例一:不会感到失落。每个游子都心系家乡,希望家乡人过上富足的生活。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即使炊烟消失,我也深感欣慰。‎ 示例二:会感到失落。因为一见到炊烟,所有关于故乡人、故乡事的深刻记忆都会被激活,如果炊烟消失了,所有美好的回忆将无可寄托。‎ 评分说明:问题1分,回答1分。‎ 41‎ 海淀区 ‎(二)阅读《红纸上的中国字》,完成15—18题。(共13分)‎ 红纸上的中国字 ‎ 除夕早上一起床,我爱人就开始忙着贴春联。餐桌上铺着一大堆红纸,有福字,也有对联,行、楷、隶、篆各种字体都有。儿子这次为了向亲人们汇报学习情况,一共寄回来九副春联和九个福字。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菱形的红纸上或遒劲大气或端庄雅致的福字,感觉家里顿时充满了节日的喜气。虽然儿子还没有回到家,但是透过这些字,他已经用亲情把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紧紧地凝集在一起。‎ ‎ 看看儿子的字,再想想自己丑陋随性的字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内心充满羞愧。‎ ‎ 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学写字时,我们是用铅笔在有米字格的本子上练习写正楷,这一段书写经历让我印象最深。“横平竖直”“端正均衡”“外方内圆”等规则牢牢地刻在我的脑子里,影响了我一生的书写习惯,我欣然地发现老师所说的“字如其人”是多么的有道理。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人生观也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 ‎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有了书法课,教的是楷书,先是描红,然后临摹。柔软的毛笔比钢笔富有弹性,使用起来也更灵活,但是却不如钢笔那么听话。我很喜欢这门功课,每星期都盼着用毛笔写字,可惜到五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终止了,感觉挺失落的。‎ ‎ 上初中时,有一次班里举办书法展览,我惊讶地发现,除了楷书外,中国的汉字其实还有很多种书体。篆书的笔画不像楷书那么刚硬,柔韧中透着几分灵秀,字形更加接近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谦卑、从容的身影。若用印章拓出来,则像剪纸一样,把一方水土的文化、一个灵魂的内在轻巧地映在纸上,飘逸中又透出几分厚重。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草书狂放大气自由洒脱的书写风格,在跌宕起伏变幻无穷的线条中,人的天性得到解放,独特的个性也得以张扬。‎ ‎ 虽然我很喜欢书法,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仅毛笔字没有练成,钢笔字也写得十分勉强。在儿子没有学习书法前,家里的春联要么请人书写,要么直接买印刷品。‎ ‎ 春联,在我们老家也叫对子,贴在门上的对子自然是用来撑门面的,没两把刷子绝不敢造次。在农村挨家挨户读上一遍门上的对子,每家的精神气文化气马上就了然在心。‎ ‎ 第一次从春联里感受到文化魅力是在我八岁那年的春节。除夕早上,我在阵阵鞭炮声中起了床,走到院子里,一眼就看见门前挂着一个纸糊的大红灯笼,三面土窑洞的门框两边整整齐齐地贴着三副红对联,上面写的多是春回大地风调雨顺吉祥福禄之类的话。我转过身来一抬头,在院子当中的老槐树上看到一张红纸条,上面用黑色的毛笔字龙飞凤舞地写着“抬头见喜”四个字。我的心怦然而动,就像真的被人告知即将碰见喜事一样兴奋。我走到散落着花炮纸衣的磨盘跟前,惊讶地发现磨扇上也斜贴着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白虎大吉”。“白虎”二字把这些貌似温顺的农具狰狞的一面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白虎大吉”,如此满怀敬意地虔诚祷告,却似乎让与之时时较量的庄稼人暂时放下了紧张的心情,进入了安逸祥和的修整期,同时也传递着他们准备信心百倍地在神灵的庇佑下平平安安地再大干一年的决心。‎ ‎ 有意思的是,就连圈着牲口的木栅栏门的两侧也贴着红对子。其他的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两边分别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41‎ 四个字。出了院门,不知道哪个调皮鬼在正对着大门的柴垛上也贴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出门见喜”。而我恰好在推开院门的那一刹看见了那几个字。那是有生以来最美好的一天,头顶的天空很蓝,阳光照在身上格外温暖,虽然还看不到桃红柳绿的美景,但是春天已经住进了我的心里。‎ ‎ 同样的感受在今年的岁末重现。今年,十六岁的外甥女远在美国求学。一想到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她孤独地行走在异国他乡,把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深深地埋压在心底,我的心里就有一点点难受。‎ ‎ 然而,除夕上午我去车站接儿子时,外甥女突然在微信群里上传了好几张照片,满眼都是红红的对联和福字,还有一张张青春快乐的脸庞,有黄皮肤的,白皮肤的,还有黑皮肤的。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举着略显生涩的福字和春联向镜头展示。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一起吃中餐过中国年的情景。浓浓的年味从远方飘了过来,心中的缺(hàn)瞬间被喜悦和自豪填满。‎ ‎ 外甥女激动地用语音说,她刚刚在美国加州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写春联写福字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上百名外国人参加,他们对中国的汉字和书法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外甥女从小跟我妹夫学习书法,具有比较深厚的书法功底,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不得不对这个小家伙刮目相看,赶紧挑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附言:中国书法好拉风!‎ ‎ 到火车站接到儿子后跟他说起这事,他也情不自禁地为妹妹竖起了大拇指。‎ ‎ 儿子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时间,说他回家后要抓紧时间把送给好友张家豪的福字写好,因为明天他就要回美国继续学业了。‎ ‎ 下午儿子和好友匆匆见了一面后回到家里,跟我说张家豪收到福字后很是喜欢。‎ ‎ 我只想对这些远在他乡的游子们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居何位,过年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让亲情回家,让思念回家,让文化回家!‎ ‎15.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拓出来(tà) 庇佑(pì)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横 B 拓出来(tà) 庇佑(bì)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C.拓出来(tuò) 庇佑(bì) 缺撼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D.拓出来(tuò) 庇佑(pì) 缺撼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横 ‎16.儿子寄来的福字勾起了作者与书法渊源的一段回忆,回忆中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波澜。阅读文章第③-⑥段,梳理作者的心理情感及产生的原因。(4分)‎ 时 间 心理情感 产生原因 刚学写字时 ‎ ①‎ 学写正楷字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 三年级时 先欢喜,后失落 ‎ ②‎ ‎ 上初中时 ‎ 惊喜 ‎③‎ 成年以后 ‎④‎ 没能持之以恒地练字 ‎17.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请以第⑦—⑨段中的相关内容为例,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中心有何帮助。(3分)‎ 答: ‎ ‎18.文章围绕题目“红纸上的中国字”多方选材,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 41‎ 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选材的用意。(4分)‎ 答: ‎ ‎15.B (2分)‎ ‎16.答案:①欣喜 ②学校里有了书法课,五年级时却又终止了 ③在班级书法展上看到了各种书体的美 ④惋惜、遗憾 (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 ‎17.‎ 答案示例1:‎ 问题:文章为什么要写人们将书写在红纸上的“抬头见喜”“白虎大吉”字样贴在老槐树和磨盘上这个内容?‎ 帮助:春节时,人们在红纸上书写“白虎大吉”“抬头见喜”,表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表达了对来年美好富足生活的祈愿,有助于我对“红纸上的中国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理解。‎ 答案示例2:‎ 问题: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自己见到柴垛上的“出门见喜”时的心情?‎ 帮助:这一段描写融情于景,“最美好的一天”“很蓝”“格外温暖”“春天住进了心里”等,表现出作者见到柴垛上“出门见喜”时的身心愉悦,有助于我理解“红纸上”的那些“中国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3分。提出的问题正确1分;解释帮助2分)‎ ‎18.答案示例:作者从除夕儿子寄来的红纸上的福字说起,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练字的经历,八岁那年春节从农家的春联里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又回到现实中,叙说了远在美国的外甥女发来的春节和外国学生吃中餐、写福字的消息,这些素材紧紧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读到了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4分。内容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给满分;中心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怀柔区 ‎(二)阅读《无形家风的有形力量》,完成20-22题。(共8分)‎ 无形家风的有形力量 柳栋 ‎①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家族那几本厚厚的《柳氏家谱》再未面世。目前尚存的明清官帽盒、朝服箱、官印包袱皮等,表明了家族曾经的历史和辉煌。如此之家族,家风是少不了的。这不好直接强调,但家族、父母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所折射出的无形家风,带给我们的则是有形的力量,使我有了走好人生之路的通行证。‎ ‎②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和精神信仰。从我四五岁记事起,清晨,经常是在母亲“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在《朱子家训》的教训中起床,打扫卫生,而后开始日课,描红、临摹《芥子园画谱》;“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是吃饭时的耳音;“‎ 41‎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伎:技巧,才能)在身。伎之易习而贵者,无过读书也……”(出自《颜氏家训·勉学》),这是背诗和古文的印记……“修身齐家,为学治世”,“眼别小,什么都想沾点。”……母亲苦口婆心、随时随地的“唠叨”,在我耳朵中磨出了中国传统典故、做人做事的底子……这种带有私塾式的启蒙,不知不觉中打下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③在当时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父母省吃俭用也要挤钱订阅《少年文史报》、《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报》和《参考消息》等报刊,让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使思想不致落伍。直到今天看报仍然是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让我从小在眼界、思维上要比同龄人稍广一些。‎ ‎④大家出身的父母,经历了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的时事变迁,为了撑起家族的门面,他们学食学缝,日浆夜缝,艰辛备至,吃尽了人间的甘苦。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母亲患病的缘故,父亲被迫从宁夏辞职回家,打工时木头砸到头顶,差点命归黄泉;母亲把好吃的给了婆婆、丈夫、孩子和亲戚,自己则残汤剩饭充饥。父母深知人生道路的不易,便颇具苦心地让我们体验人间的甘甜与疾苦。吃东西,细的、粗的、肉的、素的,想法调剂搭配。那时候,白面是限供的,母亲蒸馍馍时就在玉米面上加点盐、辣椒面,外包一层白面,美其名曰“马蹄子”,以便看到就有食欲。可我还是嫌不好而多次拒吃,不管我怎么哭闹耍赖,也打动不了母亲“后妈一般”的心,实在饿得不行了还得自己去吃。后来,当我看到困难时期,李讷在毛泽东面前狼吞虎咽地把碗里的饭都吃了,而主席在一边装作看报纸也不给李讷提供更多的食物时,我顿然想到了母亲所为。之后的岁月,无论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天山雄狮”戍边,还是后来调到大军区工作,什么样的环境我都能从容面对。当我稚嫩的肩膀不再畏惧艰难困苦时,才真正体会到慈母严父的一片苦心。‎ ‎⑤父母做任何事都是先人后己。即使在文革那样的条件下,也尽其所能地帮助周围的邻居和孤寡老人。有点好吃的,匀出一点,带着我送给孤寡老人;院子里的苹果熟了,送给周围邻居分享;天冷了,母亲拆几十双劳保线手套,织成毛衣送给老人;谁家有重活了,父母就让我们主动去帮着干……这样帮助人的事情做了多少,从来没有专门记过,也记不清了。我们家与别人家、我与小朋友之间有什么矛盾问题了,哪怕我们没错,父母也总是说我们的不是,极少说对方的不好。这让我学会了乐于助人、宽厚待人。‎ ‎⑥张大千与我们家素有旧交。说真的,我唯一的记忆是家里曾有张大千的照片、字画。父亲对学书画的我仅提到过张大千留着大胡子,穿着中式长袍,拄着手杖,飘飘欲仙……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家族曾经资助张大千先生远赴敦煌临摹壁画,且大千先生和其儿子是我家的常客,家境殷实的父亲经常请其儿子下馆子改善生活。知道这些已是父母辞世后,其他老人所讲。知道父亲是个处级领导、有车,那更是在他去世12年之后,我偶然遇到从未谋面的老司机说起,且每次都是把车停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拐弯处,从不在我家大门口上下车。当年父亲不想让我有优越感。‎ 41‎ ‎⑦“靠天天太远,靠人人会走,靠墙墙要倒,谁都靠不住,靠自己最管用。”这是父母教诲我要自立自强的口头禅。家族、父母融化在严爱之中的家风,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涵养和约束作用,浸透在我的骨子,融入到我的血脉,影响着我一生立身做人的基础和信条,熏陶着我努力去做一个正直善良、知书达理、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⑧家风,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 ‎(原文有删改)‎ ‎20.文章第②段说“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读完②—⑥段后我们发现,父母唠叨家训、 ① 、② 、帮助他人、不让我知道家里条件优越,正是用言行给我上着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家风“德育课”。(每空不超过8个字)(2分)‎ ‎21.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④段加入画线句的内容。(2分)‎ 答: ‎ ‎22.简洁而深奥的语句总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结尾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就是这样的语句。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4分)‎ 答: ‎ ‎20 (2分)每空1分。①挤钱订报 ②让我体验疾苦 ‎21.(2分)画线句写困难时期,毛泽东不给没吃饱的李讷提供更多的食物,让我想到了自己嫌饭不好,拒吃哭闹,母亲狠心不理我。(1分)使我理解了母亲的一片苦心。(1分)说明:答出“狠心”1分,答出“理解苦心”1分。‎ ‎22.(4分)答案要点: “无形的家风”指的是“家族、父母点点滴滴、一言一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1分) “有形的力量”我在家风影熏陶下,形成具备的精神品质,对我人生的积极影响。(1分),结合文章内容(略)(2分)‎ 密云区 ‎(二)阅读《病房这个舞台》,完成13—15题。(9分)‎ 病房这个舞台 ‎①从医20年,我感觉自己一直都是给予者,唯独在救治这个19岁彝族男孩的妻子时,我感觉自己是获益者。‎ ‎②患者是个极度消瘦的彝族女孩,当时是被背入病房的。她瘦弱的程度和非洲难民差不多,身高一米六,体重不到60斤。我看了一下入院证,17岁,初步诊断考虑阑尾周围脓肿、结核冷脓肿、炎症性肠病穿孔伴局部脓肿,但是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从女孩的穿戴来看,绝对不是来自富裕的家庭。而可以选择的所有治疗方案,都必须在充足的营养支持下才有可能完成,所以我必须和一线医生一起完成第一次医患沟通。‎ ‎③几分钟后,在一线医生身后跟进来一个男孩,黑黑瘦瘦的,引人注意的就是他的眼睛有着高原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清亮。我有些责怪地对一线医生说:“怎么叫个小孩过来?让她家属来。”一线医生有些迟疑地说:“她没有其他家属,这是她老公。”‎ 41‎ 我抬头看了一眼这个不知所措的男孩,问:“你今年多大了?”“19。”19岁已享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了,但在彝族的家庭关系中,一般能做主的,要么是她的父亲,要么是她的舅舅。‎ ‎④“这个女孩病得这么重,要是没有一个真正能拍板的人,我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就非常大了。”听出我语气的变化后,男孩立刻从一线医生的身后走到我面前。他深吸一口气,用夹杂着彝语的汉语对我表达了下边的意思:家里不会有人来了,所有人都叫我不要管她,说她没得救了;县医院的医生也说她没得救,叫我背回家去等死,但是我舍不得。她明明没有死嘛,最后我去求全村的长辈,挨家挨户去磕头,然后全村人给我凑了两万块钱;家里的老人对我说,无论能否救得活,也就只有这两万了。‎ ‎⑤听他结结巴巴说完这些话,我立刻站了起来,直视着他明亮的眼睛,同时也感受到他目光中的坚定。他基本上是在违背全村人的意志,以近乎破釜沉舟的勇气来救他老婆的。要知道,在贫困地区,借钱给人做生意还有可能,但借钱给人看病是极少的。就这么一个19岁的孩子,能够在贫困山村里借到两万块钱,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我突然感到压力很大。‎ ‎⑥“你先交5000块钱,我们尽可能在5000块钱范围内查清楚,然后再谈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他点头同意,这时我才开始逐字逐句地跟他讲清下一步要进行的检查、要花费的金额,以及他妻子可能面临的难关,等等。他眼睛都不眨地听着我把所有的环节讲完,一直在点头,同时对我说“好、好、好”。见我全程都没有说让他把妻子背回去等死这样的话,他突然对我微笑了一下,然后走了出去。‎ ‎⑦3天后,初步诊断,还是肺结核及肠结核穿孔形成的冷脓肿。外科干预风险高,只能先保守治疗一段时间。为了抗感染,要对右下腹局部进行大蒜和芒硝外敷。我们科室常备有一个蒜臼,每天早上,我们还没交班的时候,就看见男孩拿着蒜臼,在楼道里吭哧吭哧地捣蒜。他知道如果提前准备好了,等医生查房的时候就可以给妻子敷上新鲜的大蒜。‎ ‎⑧几天过去了,除了女孩的生命体征比来的时候平稳了一些,其他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一线医生查了一下费用,差不多5000块,我开始忧心忡忡。我把男孩叫到办公室,说:“现在已经花了快5000块了,疗效仍然不是很理想,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和要求吗?”男孩迷惑不解地看着我,对我说:“没有啊,我觉得疗效很好啊。”“哪里好啊,你看那个包块的大小,一点都没有好转,而且腹痛依然那么重。” “但是她开始吃饭了,医生,她吃饭了嘛!”虽然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个判断病情好转的原始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能够吃饭到出现真正的疗效,这个过程有多漫长,他不知道。‎ ‎⑨又过了几天,有天早上查房时,我突然发现这个女孩坐了起来,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也梳成了麻花辫。那一刻,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检查显示,她的各项指标也开始好转。这个时候,男孩准备的两万块钱已经用了一半,我们必须要更加精打细算。‎ ‎⑩有一天,我看见这个男孩没有像往常一样,和他的妻子头碰头地在病床旁边吃盒饭,而是一个人端着一盒方便面蹲在楼梯口上吃。“今天怎么不吃盒饭啦?”男孩笑了一下:“没钱啦。”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买一盒给他,但是转念一想,这样做可能并不合适。我笑了一下:“慢慢吃。”他也回报了我一个阳光般的笑容。‎ 又到了该做CT的時候,我希望同时看看女孩的肺部和腹腔的情况,但是两个部位的CT费用又太贵,科室里有人出主意说,能不能只做肺部,但是两个部位一起看呢?我到了CT室和检查的医生商量,医生刚开始并不同意,因为这从医院的管理程序上来说是不允许的。我给他简单介绍了一下这对夫妻的情况,他没有再说话。等拿到检查报告的时候我发现:检查医生把肺部和腹部都做了。复查结果非常好,年轻人顽强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病魔。‎ 在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我又隐隐地感到一丝担忧。目前女孩是在康复阶段,但是那么严重的腹腔结核感染,意味着她将不能自然怀孕,而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在彝族的部落里又将会承受怎样的压力?这个男孩能够承受这个结果吗?‎ 41‎ 我把男孩叫到走廊上。他看见我凝重的脸色,立刻紧张起来。当他弄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之后,突然出乎意料地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重重地说了一句:“医生,她已经活下来了嘛!”这一瞬间,这个瘦弱的男孩突然变得无比高大。‎ 20多天过去了,女孩的情况逐渐趋于稳定。我和男孩商量说:“现在情况比较稳定,你可以带着我们的治疗方案,回县医院继续治疗了。”男孩开心地说:“我也是这样想的。”‎ 他们出院的那一天,我正在上门诊。忙碌中,我抬起头来一看,男孩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我的诊室里,有点局促的样子,好像有什么话要对我讲。‎ 我问他:“出院后吃的药取了吗?”‎ “取了。”‎ “注意事项、要复查的内容知道吗?”‎ “知道。”‎ “出院证到了县医院要拿给医生看,好让医生照着原来的方案继续做治疗。”‎ “知道。”男孩一边点头,一边回答。我笑了一下,说:“那快去办出院手续吧!”‎ 突然,男孩朝我深深地鞠躬,然后就一直这样弓着背、低着头、倒退着走出我的办公室。这时我才明白,这个男孩因为语言不流畅,不知道怎么对我说感谢的话,最后用了这个方法来表达。那一瞬间,我的视线模糊了……‎ 病房有时候就像一个舞台,很多患者及家属会在病痛、金钱的高压下表现出自己最极端的个性。而这个男孩,以19岁的年纪,默默地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让我们这些见惯人情冷暖的医生赞叹不已。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患者家属,犹如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陪伴着我在艰难的从医道路上继续前行。 (有删改) ‎ ‎13.文中的“我”在救治彝族男孩的妻子时,感觉自己是获益者。彝族男孩的什么品质使“我”受益?他的哪些行为表现了这样的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 答: ‎ ‎14.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哪一则与文中医生们的表现无关。(2分)‎ A.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C.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5.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作出回答。(3分)‎ 你的问题: ‎ 你的解答: ‎ ‎13.(4分)示例1:①责任与担当。(1分)②坚持且磕头借钱带妻子到大医院治病; 每天早起捣蒜为妻子治疗;坦然接受妻子不能自然怀孕的现实;因为钱不够自己欣然吃方便面。(行为答对3点即得3分)‎ ‎ 示例2:①感恩和困境中的阳光心态。(1分)②因我没有说让他把妻子背回去等死而对我笑;出院时长鞠躬向我表达感谢;因为钱不够只能吃方便面却有阳光般的笑容。(3分)‎ ‎14. (2分) B ‎ ‎15. 示例: ①文章22段对男孩鞠躬退出的动作进行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 (3分)②表现了男孩对我深深的感激之情,可见他懂得感恩的品质。(1分)‎ 平谷区 ‎(二)阅读《远去的紫藤》,完成16—18题。(共9分)‎ 41‎ 远去的紫藤 秦一鸣 ‎①一直寻思在自家阳台上栽种一盆紫藤,这大约是出于对久居都市的厌倦和对乡野绿意的一丝念想了。‎ ‎②年前,如愿在花市觅得一株长势颇健的紫藤,还专门请工匠在阳台为它搭建了一个攀援的架子。那以后,竟然对阳台有了牵挂。每日清晨,总要去看看,看看那阳台是否比先前多了点生机,看看那紫藤是否又爆出了新芽,看看那枝蔓是否开始悄悄爬攀。但一次次地让我失望。这使我越发怀想起老房子花园,怀想起老房子花园的那个紫藤架,怀想爬满紫藤架的绿意盎然的紫藤了。‎ ‎③老房子,是我曾居住过的一幢三层楼的法式花园洋房,周遭多别墅,环境幽雅而宁静。老房子有一个极大的花园,约摸有两个篮球场大。花园里没有什么特别名贵的植物,除了些野花野草外,尽是些高高低低的树木,尤以梧桐、冬青、女真居多,此外,还有几株松柏、夹竹桃、野杨梅以及至今都叫不出名的灌木丛。听长辈们说以前还有过几棵果树,可我已记不得了。这样的花园虽说不上鸟语花香,但树木参差错落,一年四季倒也总是苍翠葱茏的。‎ ‎④老房子花园内有一个造型别致的绿色的木质紫藤架,从斑驳的绿漆和虬曲苍劲的藤蔓,便可推断那紫藤是有了些年岁的。紫藤架高约三米,傍东墙而建,顶部与二楼阳台几乎齐平,是一个顶略大于底的倒梯形框架。几根矩形木质支柱由下往上恰到好处地微微外倾,长方形的顶部由许多木档子横横竖竖地拼搭成“井田”状,地面则由不规则花岗岩铺就,沿架子底部四边是矮矮的水泥条石墩,既起着固定支架作用又可供人小憩,一条由一块块方形水泥石板间隔连接而成的小径,从架子边衍生出去,一直通往花园的深幽处。‎ ‎⑤印象最深的是,紫藤架上有一根极粗极长的老藤,苍劲蟠虬,曲曲折折地倒垂悬挂成一个“U”型。这便成了孩子们天然的“秋千”和“云梯”了。那时,顽皮的我时常会凭借这根粗壮的藤蔓,踩着架子上间隔的横档,爬到紫藤架最高处,然后小心翼翼地从顶部“井田”的一个枝条最稀疏的小木格子中钻出去,翻越到紫藤架顶上,在木格子和厚厚的相互缠绕着的枝条的依托下,或叉开手脚仰天平躺,极目天穹,随云彩变幻而思绪缥缈;或在阵阵微风拂动下,微闭双目不思也不想;或俯卧向下,藏匿在枝叶儿丛中,任凭玩伴们四处呼唤寻找,却屏住呼吸,暗自窃笑。偶尔,我会在有访客生人到来之时,特意拽着藤蔓,英雄武侠般地一口气爬到架顶,然后扶着高墙,慢慢地立起身子,用足尖摸索着紫藤架边缘,一步一挪地爬上二楼阳台,看得别人心惊肉跳,自己却不无洋洋得意。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这类看似胆大的举动,其实更多的却是“少不更事”的鲁莽。‎ ‎⑥总觉得紫藤的性格淡雅而不事张扬,它的付出总要比获取多得多。除了那个可供其缠绕攀爬的架子外,紫藤不需要肥腻的养料,不需要精心的呵护,甚至也不需要特别的防风防雨防虫防病措施。它需要的只是与大地亲近。只要有土壤,紫藤就能依靠自身的生命力,顽强地成长起来。除了给人以阴凉庇护,给人以健康药用以外,紫藤特别能委曲求全,它不仅能包容人们恣意妄为地“拽”、“拉”,而且包容人们随心所欲地“爬”、“攀”。‎ ‎⑦那年老房子大修,房屋管理部门“头头”认为,花花草草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理应给与根除。于是便作出了拆除紫藤架的决定。‎ ‎⑧就这样,紫藤架连同那紫藤被整个的拆除了,而且拆得很彻底,仅留了一小段紫藤余根裸露在土壤外。然而,正当大家都以为那紫藤的生命就此不复存在时,不几日,那残留的根部竟然又倔强地萌发出了几株细细的新芽。紫藤的生命力如此之顽强,大概是那下拆除令的“头头”所没能料到的。也记不清过了多久,也许有人嫌裸露在外的余根有点磕磕绊绊,于是,那仅有的余根又被整体铲断,挖出,彻底丢弃了。紫藤,到底还是远去了!‎ ‎⑨人生苦短,岁月悠长。对紫藤的无奈消失,我总有种无法述说的惘然,也为此感伤过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实在无法忘却它给过我的清幽、绿意和欢愉。‎ 41‎ ‎⑩在我的书柜里,至今还珍藏着一幅紫藤水墨画,一幅已故著名书画家戚叔玉先生生前专题为我作的画。画作用笔极为精到,无论色彩的浓淡枯湿,线条的行云流水,构图的疏密错落,无不显示出画作者深厚的翰墨丹青功力。在画家笔下,紫藤优雅清丽,高洁古朴,那翠绿欲滴的叶,那遒劲苍茫的藤,特别是那绽放着的花蕊,紫中透着些红,红里又带着点黄,不仅弥补了我儿时忘却的部分记忆,而且也勾勒描绘出了紫藤“花蔓宜阳春”、“绿叶隐歌鸟”的意境。‎ 反复观赏,细细品味,时间长了,居然产生了错觉,仿佛画上的紫藤与记忆里的紫藤会动,会走,会游移换位,它们渐渐地靠拢,相互补充,最后完全重叠起来了,以致我分不清哪些是属于记忆里的紫藤,哪些是属于画中的紫藤了。这大约就是我那一直都挥之不去的,萦绕在心田的紫藤情结了!‎ 如今,老房子早已不常去了,老房子花园的葱茏也早已不复当年了,而我,却会时常惦念起老房子的那个曾经的紫藤架,惦念起紫藤架上那早已远去了的紫藤。‎ ‎……‎ 窗外飘起了细雨,阳台上,那紫藤的枯藤细枝依旧在微风中摇曳。忽然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一段文字:“……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似乎又有了期待。‎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6.文章第段说“这大约就是我那一直都挥之不去的,萦绕在心田的紫藤情结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的“紫藤情结”是怎样形成。(4分)‎ ‎17.第段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画中的紫藤。(2分)‎ ‎18.文章第②段阳台上的紫藤“一次次地让我失望”,请你展开想象,描述一下“我“到阳台所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3分)‎ ‎16.答案要点:‎ ‎①紫藤所处的花园,树木参差错落,又一年四季苍翠葱茏,再加上粗壮的藤蔓、相互缠绕的枝条、繁密的枝叶,给少年的“我”带来了清幽、绿意。‎ ‎ ②儿时攀爬紫藤架玩耍、捉迷藏给“我”带来欢愉。‎ ‎ ③紫藤奉献、顽强、委屈求全的性格让我敬佩。‎ ‎ ④紫藤被铲除了,离我而去,让我怅惘。‎ ‎(共4分。共4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答案要点:‎ 紫藤水墨画是戚叔玉先生专题为“我”画的,不管是叶子、藤蔓、花蕊都寄托了作者对远去 紫藤的怀念之情;同时引出了下面产生错觉的叙述。‎ ‎(共2分。内容1分,结构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8.答案示例:‎ 藤干上只有几个零星的凸起,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那紫藤也是长得慢悠悠的,枝条只抽出了细细的、柔柔的几根,及至秋风渐起,天气刚有些微凉,那叶儿竟早早地无了踪影,空留细枝枯藤在风雨中摇曳。(共3分。围绕“生机”“新芽”“枝蔓”‎ 41‎ 三个词语展开即可)‎ 石景山 ‎(二)阅读《江南片段》(节选),完成第17-19题。(共8分)‎ 江南片段 赵丽宏 江南的水 ‎①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水做的江南》。在我的印象里,江南是水做的。‎ ‎②江南到处是水,池塘沟渠,溪涧流泉,江河湖泊······等高四望,如明镜般闪烁的,是水;如玉带般蜿蜒的,是水;如珍珠般滚动的;是水。多雨时节,江南就在雨的幕帘笼罩之下,绵长的雨丝把天和地连成一体,把江南织成一个水的世界······‎ ‎③江南是流动的水,是翡翠一样清碧的流水,是水晶一般透明的流水,是云烟一样飘逸的流水。这样的水,可以栽莲养荷蓄蛙鼓,可以濯足泛舟消春愁。这样的水,可以泡龙井茶,可以沏碧螺春,也可以酿酒,酿清冽甘甜的米酒,酿芬芳醇厚的加饭、花雕、女儿红······‎ ‎④要说江南之水的美丽柔美,当然首推杭州西湖。被逶迤的小山环抱着的西湖,是一位性情柔和的南国美人。她的表情永远是那么温婉平和,或者面含微笑,明眸流盼,或者凝神遐思,目光沉静,或者愁容半掩,视野朦胧······西湖最美的时辰,当然是春天和秋日。春必须是出初春,有雨有雾,湖光山色隐约在雨雾里,使人一时看不清她的真面目,而那种迷蒙空灵的景象,活脱脱就是写意的中国水墨画。这样的画面,很自然地会叫人联想起名垂画史的宋代:米氏云山,大书画家米芾和他的儿子,那位自称“戏墨”的米友仁,他们父子俩的山水写意画把烟雨迷蒙的湖山描绘得出神入化,使后人叹为观止。我想,米氏父子,当年一定常常在初春的雨中泛舟西湖,是千变万化的江南山水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不过,和变幻莫测的江南春色相比,画家的笔墨永远会显得贫乏。被画家用墨彩留在画纸上的,只是江南万千姿态的一二种。雨中的西湖美妙,晴天的西湖同样迷人。当娇艳的春日冲破云雾的阻挡,突然照到西湖上时,湖面上闪动着万点金鳞,湖光又反照到天上,把周围的群山辉映得一片灿烂。这时,倘若你正泛舟湖中,从湖面蒸腾出的水汽氤氲飘升,明晃晃的湖光山色便全都在这无形的水气中飘摇颤动起来。金色的阳光,翠绿的山林,缤纷的花卉,湖上泛动的小船,以及在苏堤、白堤和湖岸走动的游人,全在这氤氲水气中晶莹透明地融为一体。秋日的西湖,最佳时刻是在深秋。湖上的暑气此时已散尽,湖周围青翠明丽的色彩开始显得深沉,翠绿的水杉变成了墨绿,倒映在湖面上的杨柳和梧桐的绿色浓阴变成了金黄和橙红。随风飘落的树叶犹如金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停落到湖上,便在水面弄出许多细微的涟漪。湖里的荷花早已花谢叶败,枯黄的荷叶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残留在水面上,使人情不自禁想到“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样的古诗。千百年过去,人间世事沧桑,今非昔比,然而将眼光凝视西湖,凝视江南的山水,却依旧能体会浪漫的古人面对自然时涌动的诗情。在杭州生活多年的苏东坡,写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诗,实在是有感而发。‎ ‎⑤‎ 41‎ 西湖的水,有时候总感觉是太静了一点,太安分了一点。这时,便会想起九溪十八涧那些清澈活泼的流水。在江南,有多少这样的活水,谁能计算呢?从江南的山野和田园里走来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向你描绘出几处从未听说过的清泉和溪流。不过,如果把江南的水都想成西湖这样的静水,或者是九溪十八涧这样的细弱之水,那也是错。江南的水,也有雄浑壮阔的气象。我在无锡太湖边住过不少日子,太湖的万顷波涛,常常使我想起浩瀚的海。碰到有风的日子,湖面翻涌起万顷波涛,涛声阵阵犹如浑厚的鼓号,让闻者顿生豪气,心中的慵困和萎顿被荡涤得干干净净。如果这样的水还嫌气势不够,那好,还有更壮观的。到农历八月十八日,到海宁看“钱塘湖”去。那汹涌而来的大潮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咆哮的浪涛崩云裂石,可以让胆怯者魂飞魄散,也可以让豪爽者心旷神怡。这潮水,不仅在江南,就是在中国,在世界,也是罕见的奇观。看过这样的潮水,有谁还会说江南的水都是柔弱之流呢!‎ ‎⑥水,是江南的血脉,没有这些晶莹灵动、雄浑博大的水,也就没有了江南。‎ 柔和刚 ‎⑦还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有一年,和几位朋友在杭州春游,坐在西子湖边,面对着桃红柳绿,湖光山影,聆听着莺语燕歌,风叹浪吟,喝着清芬沁人的龙井茶,大家都有些醺醺然。江南的明丽和秀美,使人沉醉。这种沉醉,似乎能让人昏然欲睡,让人在温柔和妩媚的拥抱之中飘然成仙。这样的感觉,应了古人的诗“暖风熏得游人醉”。朋友中有人下结论道:“江南景色之妙,在于一个“柔”字”。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反驳这样的结论,很多年过去,回想起来,这样的结论大概站不住脚。‎ ‎⑧离杭州不远,还有一个很典型的江南古城绍兴。如果说江南的城市,都给人一种柔美的印象,那绍兴则完全不同。说起绍兴,我的心里很自然地会涌起一种刚劲豪迈的气概。那里,是我们的一位坚毅勇敢的先祖大禹的故乡,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故乡,也是现代女杰秋瑾和文豪鲁迅的故乡,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物,都裹挟着勃勃英气,无法和一个“柔”字连在一起。然而绍兴的阳刚之气,并不是全由这些历史人物带来。走在这个新旧交织的城市里,我处处感到雄健的阳刚之气。绍兴是个由石头构筑的城市,古老的城墙是石砖砌成的,老城的路是石板铺成的,运河里的古纤道是石头架成的,而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石桥,千姿百态地架在密如蛛网的河道上,在这些铺路架桥造房子的石头上,用钢凿刻画出的无数粗犷有力的线条,岁月的流水和风沙无法磨平它们。这些石头以及石头上的线条,使我感觉到一种厚重的力量,这种力量,和江南的柔风细雨完全是两回事。我曾经想,这么多石头,从什么地方来?后来游览了绍兴城外的东湖和柯岩,方才知道其中的秘密。东湖在峻岭绝壁之下,湖水波平如镜。坐船在湖中仰望,但见千仞危崖从天上压下来,那情景真是惊心动魄。这湖畔绝壁陡直险峻,犹如刀劈斧削,而临壁的东湖虽不宽阔,却深不可测。这山,这湖,似有威力巨大的鬼斧神工劈掘而成。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原来是古代的采石场,是石工的斧凿劈出了东湖畔的万丈绝壁,挖出了绝壁畔这一泓幽深的湖。人的劳动竟能造成如此壮观的景象,这是何等伟大的力量!柯岩也是绍兴的采石场,石工们削平了高山,又向地下挖掘。我见过石工们在深坑中采石,斧凿清脆的叮当之声和石工们高亢的吆喝之声交织在一起,从地底下盘旋而上,直冲云霄。这是我听见过的最激动人心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是积蓄了千百年的痛苦和忧愤,埋藏了无数个春秋的憧憬和向往,猛然从人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挟带着金属和岩石的撞击,高飞远走,震撼天地。在柯岩听到这样的声音,印象中柔弱的江南就完全改变了形象。在柯岩,有一块名为“云骨”‎ 41‎ 的巨大石柱,如同从平地上旋起的一缕云烟,被凝固成岩石,孤立地兀立在天地之间。这块奇石,并非天外来客,也不是自然造化,更不是神力所为,而是石工们的杰作。在劈山采石时,他们挖走了整座山峰,却留下了这一根使人遐想连篇的石柱。这像是一座纪念碑,像是一座雕塑,纪念并塑造着在江南创造了惊天动地地业绩的采石工,他们是一个坚忍顽强的群体,是祖辈相传的无数代人。造就了绍兴城和其他江南城镇的石头,就是通过他们的手开采出来的。‎ ‎⑨江南的方言,被人称为吴侬软语,全无北方话的铿锵;江南的戏曲,也大多缠绵悱恻,唱的是软绵绵的强调。惟独绍剧是例外。绍剧又叫“绍兴大板”,唱腔粗狂豪放,洋溢着阳刚之气。听绍剧时,我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在柯岩听到石工们的采石号子,同样的激昂,同样的高亢。我曾想,绍剧的唱腔,会不会脱胎于石工的号子?‎ ‎ ‎‎1996年5月28日 ‎17.本文原有《江南的水》《关于桥》《江南的花》《花的风骨》《柔与刚》五章,选入试卷时保留了第一张和第五章,请你说说这两张内容上的联系。(3分)‎ 答: ‎ ‎18.阅读第⑧段画线句,请你概括说明文中的“秘密”是什么,这“秘密”的背后又蕴含了什么。(2分)‎ 答: ‎ ‎19.这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请就此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并简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3分)‎ 答: ‎ 顺义区 ‎(二)阅读下面关于塞罕坝的一篇通讯(节选),回答问题。(7分)‎ 在塞罕坝,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十五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务林人,植绿荒原、久久为功,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112万亩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曾经一度“‎ 41‎ 高、远、冷”的塞罕坝,如今变成了“绿、美、香”的“华北绿宝石”。‎ 著名作家魏巍为此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小标题1)‎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塞罕坝林场创业者们必须闯过的难关。‎ ‎1962年,原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了127名毕业生,和河北承德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原沙地进军。9月份,从承德围场县城到塞罕坝的路上,18岁的尹桂芝坐在一辆解放牌大货车里,一想到“马上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心中非常兴奋。‎ 在育苗圃,尽管寒风袭人,手冻肿了、裂了口子,尹桂芝和同事们仍在泥潭里坚持工作。她们一坐就是一天,每人每天得选上万棵苗子。‎ ‎“收工的时候,腿都不听使唤了,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整个人就像僵住了一样,好半天才能动。但大家的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子劲儿: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尹桂芝说。‎ 承德农专毕业的赵振宇,也于1962年来到塞罕坝。作为一名施工员,赵振宇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走几十公里的路。有时晚上回来,棉衣冻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 ‎“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怎么睡?有人就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赵振宇说。‎ 缺少粮食,大伙儿只能吃非常粗糙的全麸黑莜面。蔬菜紧缺,天气好的时候,大伙儿就挖点野菜吃。盐水泡黄豆已是塞罕坝难得的美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创业者们开荒种地,一边造林,一边种粮,自力更生。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关节炎、风湿。‎ 如今,荒原变绿了,风沙变小了,生活改善了。抚今追昔,塞罕坝人由衷欣慰: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科学求实,愈挫愈勇,全力以赴恢复美好绿水青山(小标题2)‎ 林场建立之初,打击接踵而至。‎ 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春天林场创业者们栽下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还不足5%。‎ 不气馁,接着干,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可成活率仍不足8%。‎ 接踵而来的两次失败,如同两盆冰水,泼在了创业者的头上。刚刚上马的塞罕坝林场内一时间刮起了“下马风”,造林事业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关键时刻,四位场领导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等地搬到了塞罕坝,破釜沉舟,安定人心。‎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外地苗木在调运途中容易失水、伤热捂苗,无法适应塞罕坝风大天干、异常寒冷的气候。‎ 那就从零开始,自己育苗。经过艰苦探索,他们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了全光育苗的成功,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终于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两次失败,怎能把塞罕坝人打倒?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老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在一个三面环山、名为马蹄坑的地方,开展了“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历经30多天,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塞罕坝人信心大振, “下马风”‎ 41‎ 销声匿迹。这一役,创造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正是从那时起,塞罕坝开启了大面积造林的时代。最多时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 在缺少设备、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全场团结一心植绿荒原,到1976年,累计造林69万亩。‎ 然而,就在塞罕坝人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灾难降临到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1977年,林场遭遇历史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林地受灾,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折断,林场10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3个月的干旱,导致12.6万亩树木旱死。‎ 那时,眼看着自己亲手种下、辛勤抚育的树木遭灾,许多塞罕坝人痛哭失声!‎ 擦干眼泪,重整旗鼓。塞罕坝人总结经验教训,引进新的树种,研究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再次将希望的树苗栽到大地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中,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保存率达七成,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整地、客土回填、容器苗造林、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架设围栏……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万余亩。‎ 直面困难、愈挫愈勇的塞罕坝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                             小标题3                    ‎ 造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人的手里,稳稳传递到了新一代务林人的手上。‎ ‎“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别很大。”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19岁的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他是河北秦皇岛人,最初感到有些难以适应。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在艰苦的环境中,“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手把手传帮带,使得他坚持下来。‎ 不久,刘海莹发现:苗圃地里的云杉苗木的茎干,莫名其妙地变白了。“这些苗子八成是死了吧。”有人认为。然而,刘海莹经过分析后,判断苗子白化只是一种“生理干旱”的表现,并非真的生病枯死。经过及时补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过来。‎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总在为植树造林设置一道又一道的障碍。此后,刘海莹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难题。众志成城,造林事业蒸蒸日上。‎ 几代务林人的接力和传承,让绿色在塞罕坝生根蔓延,让荒漠再次成为美丽绿洲。‎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塞罕坝这颗“华北绿宝石”,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自《人民日报》)‎ ‎13.阅读文本,在文中横线处为结尾一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要求与上文小标题格式一致。(2分)‎ 答:                             ‎ ‎14.这篇通讯,作者从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持之以恒、破釜沉舟、愈挫愈勇等多角度,由衷地赞扬塞罕坝务林人是“最可爱的人”,请你从以上角度中任选其一,看看文中哪些记述或描写最感人,并作简要分析。(2分)‎ 答:                             ‎ ‎15. 作为一篇通讯,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塞罕坝务林人的心灵世界,假设你有机会去采访这里的员工,你将选择这篇通讯中的哪一人物?你将向他(她)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请完善下面采访提纲。(3分)‎ 41‎ 答:选择采访人物:                  ‎ 拟提出的问题:                  ‎ 提此问的目的:                  ‎ ‎13. 参考示例:忠于使命,接续传承“华北绿宝石”越来越光彩夺目 ‎14. 参考示例:作者从艰苦奋斗的角度,由衷地赞扬塞罕坝务林人尹桂芝、赵振宇等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对他们的语言描写“收工的时候,腿都不听使唤了,……但大家的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子劲儿: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再搬进被窝。”表现出他们不怕生活艰苦,不怕条件恶劣,一心造林的精神。‎ ‎15. 参考示例:‎ 选择采访人物:刘海莹                ‎ 拟提出的问题: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为植树造林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遇到这些障碍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               ‎ 提此问的目的:了解刘海莹等新一代造林人的内心世界。                  ‎ 通州区 ‎(二)阅读《我家有条大运河》,完成18—20题。(共9分)‎ 我家有条大运河 王也丹 ‎  ①这话,是我十岁那年,听一个叫莉莉的小女孩说的。她无意中的误导,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大运河是莉莉她们家的。‎ ‎  ②那年,家里来了父女两个,父亲四十岁左右,女孩十一二岁的样子,叫莉莉。莉莉很洋气,梳着乌黑的马尾辫,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我父亲那时是乡企业领导,她父亲好像是因为工作关系来到这里的。依稀记得,我带着莉莉去了村南的安达木河边,趟水,摸鱼。当时的安达木河水草丰茂,水面也还宽阔,是村里孩子的乐园。莉莉却不以为意,她说,我家有条大运河,比这河大多了,宽多了,岸边还有一座宝塔呢。莉莉的自得让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自卑。那晚,他们住下了。忘了都聊些什么了。第二天早晨,莉莉把她盖的被子叠成了四四方方的豆腐块。我又惊讶了。我们平时的习惯都是把被子叠成长方形摞在炕梢的。她是怎么叠成方形的?我没好意思问。早饭后,他们走了。临走,莉莉对我说,你什么时候去通县,我带你看我家的大运河。我才不去通县呢,你家有运河,我家有安达木河。我在心里说。看着他们上车了,走远了,我奔回屋里,想研究一下被子是如何成豆腐块的,却发现母亲早已把它又变回长方形摞在被垛上了。‎ ‎  ③可“大运河”三个字却是这样烙进了心里。‎ ‎④正式知道大运河的著名是在读中学时的课本里,这条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的大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是当时贯穿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曾对军事、交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更为关键的是,我知道了这条大运河不只是与莉莉家有关。‎ ‎  ⑤大运河还与谁有关呢?与历朝历代的皇帝、名臣、文人骚客有关。那么众多的故事与诗文,那么厚重的历史与传说。沿岸的古迹文化、风土人情,随着运河的水流传遍大江南北。大运河太有名了。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闻名遐迩,被无数人歌之咏之。‎ ‎  ⑥‎ 41‎ 不过,据说,安达木河与大运河亦有着一丝渊源。清末,位于北京密云东北部的雾灵山解禁,砍伐的树木需要运出山外,为了节省时间与财力,便把木材绑到木筏上,顺着雾灵山脚下的安达木河漂至密云桑园村西而入潮河,又随潮河顺流而下,至通州漕运码头,再转运到北京、天津等地。因此,至今还有人玩笑说,安达木河是“安全抵达的木头”意。‎ ‎  ⑦遗憾的是,了解到这些已是多年之后了,我没能把它说给莉莉。而等我真正见到莉莉家的运河时,通县也已不叫通县,改叫通州了。我见到了莉莉说的宝塔——燃灯佛舍利塔。这座始建于辽代的高塔,是北京地区最高大的塔,八角形,砖木结构,上面雕有精美的佛像,挂满了铜铃,微风拂过,铜铃叮当,颇有气韵。不远处的运河宽阔平静,两岸整洁规矩,有游人漫步河岸,其乐融融。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曾有无数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登岸或启航。尽管这里现今已经不通航了,繁华也已被另一种形式取代,但历史的遗迹还在,远去的桨声依稀。相比之下,家乡的安达木河的确太小了,它奔涌山间,野性自在,随山势赋形,应季节肥瘦,哪像大运河这般深广、宽绰、开放、通达呢?‎ ‎  ⑧如此,我又突然发现了,安达木河和大运河其实是不能一起比拟的,它们各有各的好。安达木河是自然之河,滋养着沿途的山川与村庄,它是独属于我们那里的人们的。而大运河贯穿中国南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属于许许多多的人,是国人共同的河。包括莉莉,也包括我。‎ ‎  ⑨想来莉莉家应该离此不远,可莉莉在哪儿呢?她还记得当年安达木河边的那个女孩么?‎ ‎⑩眼前,运河岸边,一个梳着乌黑的马尾辫的小女孩正脚踩滑板车迎面而来,像极了当年的莉莉。 ‎ ‎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8.在文章中,“我”对大运河的认识发生着变化,请简述变化的过程。(3分)‎ 答: ‎ ‎19.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两位同学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请在横线上为乙同学补充反驳的理由。(2分)‎ 甲同学:我觉得这篇文章有问题。从题目看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大运河,却花费很多笔墨来写安达木河,我觉得是这篇文章写法上的重大失误。‎ 乙同学:我不同意你的这种说法。 。‎ ‎20.通州在不断加快副中心建设的同时,力求将大运河文化打造成通州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形成通州特色。为加大通州区运河文化的宣传力度,通州区运河文化部门向社会各届征集通州运河创意宣传词,请你参照长城的宣传词,以自述的形式,写一段通州运河的宣传词。(100—150字)(4分)‎ 通州运河宣传词:‎ 长城宣传词:我是长城,秦始皇一声令下,万千中华人民用血汗塑起我绵延万里的躯干,我的皮肤上刻满了鲜活的传说,我的脊梁上燃起过千年的烽烟。我见证过守城英雄的气吞山河,欣赏过边塞诗人的壮丽诗篇,而今,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我仍矗立在万山之巅。我向世界友人敞开双臂,“不到长城非好汉!”这里是您新的起点!‎ 41‎ ‎18.示例 :“我”第一次听到大运河是通过莉莉的描述,知道了大运河比安达木河大得多、宽得多,岸边还有一座宝塔,“我当时”以为大运河是莉莉家的,甚至产生了自卑;正式知道大运河是在课本中,这时“我”知道了大运河的修建与发展,也知道了安达木河与大运河的渊源;后来,亲眼看到大运河时,才真正地认识了运河:它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3分)‎ ‎19 .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运河的认识是以安达木河为参照逐渐发生变化的。安达木河是自然的结晶,是属于它周边的人的。写安达木河,更能衬托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博大宽广的象征,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2分)‎ ‎20.示例:我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昔日万舟骈集的盛况我仍记忆犹新,船工们震天的号子依然回响在我耳畔。“长桥映月”“柳荫龙舟”的妆点让我自豪,“万里南来第一船”的吟诵让我感叹。昔日已去,但我并不寂寞,河畔古槐金柳为友,燃灯塔的铜铃声为伴。而今,我已旧貌换新颜。欢迎你的到来,为了那一次最美的遇见。(4分)‎ 西城区 ‎(二)阅读《抗战时期的林徽因》,完成21—23题。(共9分)‎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宇 ‎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林徽因‎(二)17——19题,共8分 ‎17.(3分)概括事例。①他负责的深探项目使得国家深部探测能力达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②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用科研成果报效祖国③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在生命危机时刻,首先想到的是要把珍贵资料留给祖国。(关注中心句①他身怀绝技,称雄国际。②黄大年家国情怀,淡泊名利。③黄大年献身事业,看淡生死。)‎ ‎(要求:既有事例又有精神品质为3分,没有事例或缺少一个精神品质减1分。)‎ ‎18. (2分)“黄大侠”对黄大年的特殊称谓,表示一种敬称;‎ ‎“科研疯子”:反语,突出黄大年在工作方面的忘我 ‎“给地球做CT”:特殊含义,采用比喻的方法,具体形象的写出了黄大年的科研内容 ‎19.(3分)‎ 示例一:引用《共和国之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说明:表明黄大年的祖国的爱恋;也表明黄大年今日的成就有年轻时偶像的影响,突出薪火相传的主题。‎ 示例二:第段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说明:通过动作描写,黄大年“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中的“抱”“掰不开”,体现他对资料的珍视;语言描写,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从中可以看出,黄大年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对祖国全心全意的爱。‎ ‎2018房山一模 ‎(二)阅读《向暖而生,向心而栖》,完成20-22题。(9分)‎ ‎ 向暖而生,向心而栖 米丽宏 ‎①北方的伏天,阳光猛烈,如烤如炙,雨也急骤,一下起来就瓢泼倾盆。伏天的光阴也显得很慷慨,凌晨四点,枕头上已洒满米白的天光,晚上八点,天色还不肯退去。这么长的日脚,连花儿都开累了吧?‎ ‎②在这种天气里开得起劲儿的花有两种,水上的荷花和陆上的葵花。荷花如翩翩仙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葵花像痴心女侠,在山坡高地仰着笑脸,乐呵呵地守望着。小时候,我总觉得葵花是一种很傻的花,在那么酷烈的阳光下,还傻呵呵地仰着脸追着太阳跑,不怕灼伤自己吗?它的脾气还挺犟。有一次,我踮着脚尖拽它的花盘,它暂时把头低了一低,我的手一松,那花盘又弹了上去,一副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眼里只有太阳。‎ ‎③后来,我留心观察它。丝绸一样的花瓣不仅没被灼伤,还嫩汪汪的,像浸了水。那么酷烈的阳光,对它而言却宛如琼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许是因为太阳是葵花的信仰。‎ ‎④小时候,三伏天放暑假,我们小孩子可舍不得在家里避暑。田间、山林全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在野外玩耍的间隙,声喧渐渐平息,山林的寂静让我们有了短暂的沉默。沉默中,我们望向山脚下的葵花地,唯有它们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万绿丛中夹杂着它们明晃晃的金色,把伏天的单调色彩一下子调匀了。‎ ‎⑤再大一些的时候,我看过一次月下的葵花。它们齐齐低着头,好似在看脚下的土地,也像在用心体察月光是怎样充盈了露珠的梦境,它们那样温顺、安然、娴静。然而, 它们用早晨新鲜的阳光洗漱,用露珠抹脸,如果有小风溜溜地吹过,葵花就轻轻咳嗽,像是为了清理掉身体里的残梦。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全身心的热情,让水分瞬间充盈了枝干、茎叶,像是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⑥看到葵花,我才相信这世间是有着虔诚和专注这两种正能量的。葵花将这两种力量汇聚在自己身上,然后全部寄托给太阳,一种叫作信仰的东西,带它们去往诗和远方。诗是高贵、纯粹的,远方是豁达、悠远的。因为信仰,葵花不萎靡,不颓废,时刻昂扬,时刻虔敬。它们用尽浑身的力气去迎接最暴烈的阳光,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 ‎⑦也许在我们认为炎阳下的暴烤苦不堪言时,葵花却很享受,很过瘾。它们每吸收一寸日光,生命就比上一刻又精彩了一些,饱满了一些。所以,它们不会像世人那样去诅咒烈烈的炎阳,而是凭借一种坚定的支撑,将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选文有删改)‎ ‎20. 梳理文中“我”对“葵花向太阳”这一行为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3分)‎ 文中“葵花向太阳”的行为 ‎“我”的认识 ‎① ‎ 觉得葵花很傻 葵花吸收酷烈的阳光,将其当作琼浆 ‎②‎ ‎③‎ 震撼于葵花对太阳的激情 葵花被叫醒,向着太阳问好 相信太阳给了葵花虔诚和专注 ‎21.结合上下文内容,为第⑤段横线处选填句子,并说明选择该句的理由。(3分)‎ ‎【甲】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瞬间叫醒,它们齐整整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老师好!”‎ ‎【乙】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轻轻的呼唤声叫醒,它们不经意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优雅的淑女见到长辈一样,悄声细语地问候“您好!”‎ 答:选择 ‎ ‎ 理由 ‎ ‎22.文章最后一段中“坚定的支撑”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 ‎ ‎(二)阅读《向暖而生,向心而栖》,完成第20-22题(共9分)‎ ‎20.答案示例:‎ ‎①葵花在酷烈的阳光下追着太阳跑 ‎②猜测太阳是葵花的信仰 ‎③葵花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 评分标准:本题3分,每个要点1分。能够答出“葵花向太阳”的行为,提炼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21. ‎ 选择【甲】‎ 理由 答案示例:‎ ‎【甲】句运用“被瞬间叫醒”“齐整整地抬起头”“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形象地写出了葵花在经过了夜晚的娴静,被第一缕阳光唤醒时精神焕发的样子,体现了葵花对太阳的敬仰与虔诚,也体现了太阳给予葵花无穷的力量。不仅符合“然而”引出的与上文意思相反的内容,也与下文所表现的葵花的内在特征具有一致性。‎ 评分标准:本题3分。选择正确1分,答出具体内容1分,与上下文的内容上的关联1分。 ‎ 22. ‎ 答案示例:‎ 坚定的支撑是“信仰”,因为信仰将它的生命提高到一个又一 个新的高度。信仰不仅让葵花拥有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还让它吸收了宛如琼浆的营养,带着晃晃的金色发出高亢的呐喊;更能让葵花焕发青春,去往诗和远方,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 评分标准:本题3分。能答出坚定的支撑是“信仰”1分,“信仰将它的生命提高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1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 ‎2018海淀一模 ‎(二)阅读《红纸上的中国字》,完成15 -18题。(共13分)‎ 红纸上的中国字 ‎ ①除夕早上一起床,我爱人就开始忙着贴春联。餐桌上铺着一大堆红纸,有福字,也有对联,行、楷、隶、篆各种字体都有。儿子这次为了向亲人们汇报学习情况,一共寄回来九副春联和九个福字。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菱形的红纸上或遒劲大气或端庄雅致的福字,感觉家里顿时充满了节日的喜气。虽然儿子还没有回到家,但是透过这些字,他已经用亲情把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紧紧地凝集在一起。‎ ‎ ②看看儿子的字,再想想自己丑陋随性的字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内心充满羞愧。‎ ‎ ③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学写字时,我们是用铅笔在有米字格的本子上练习写正楷,这一段书写经历让我印象最深。“横平竖直”“端正均衡”“外方内圆”等规则牢牢地刻在我的脑子里,影响了我一生的书写习惯,我欣然地发现老师所说的“字如其人”是多么有道理。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人生观也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 ‎ ④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有了书法课,教的是楷书,先是描红,然后临摹。柔软的毛笔比钢笔富有弹性,使用起来也更灵活,但是却不如钢笔那么听话。我很喜欢这门功课,每星期都盼着用毛笔写字,可惜到五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终止了,感觉挺失落的。‎ ‎ ⑤上初中时,有一次班里举办书法展览,我惊讶地发现,除了楷书外,中国的汉字其实还有很多种书体。篆书的笔画不像楷书那么刚硬,柔韧中透着几分灵秀,字形更加接近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谦卑、从容的身影。若用印章拓出来,则像剪纸一样,把一方水土的文化、一个灵魂的内在轻巧地映在纸上,飘逸中又透出几分厚重。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草书狂放大气自由洒脱的书写风格,在跌宕起伏变幻无穷的线条中,人的天性得到解放,独特的个性也得以张扬。‎ ‎ ⑥虽然我很喜欢书法,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仅毛笔字没有练成,钢笔字也写得十分勉强。在儿子没有学习书法前,家里的春联要么请人书写,要么直接买印刷品。‎ ‎ ⑦春联,在我们老家也叫对子,贴在门上的对子自然是用来撑门面的,没两把刷子绝不敢造次。在农村挨家挨户读上一遍门上的对子,每家的精神气文化气马上就了然在心。‎ ‎ ⑧第一次从春联里感受到文化魅力是在我八岁那年的春节。除夕早上,我在阵阵鞭炮声中起了床,走到院子里,一眼就看见门前挂着一个纸糊的大红灯笼,三面土窑洞的门框两边整整齐齐地贴着三副红对联,上面写的多是春回大地风调雨顺吉祥福禄之类的话。我转过身来一抬头,在院子当中的老槐树上看到一张红纸条,上面用黑色的毛笔字龙飞凤舞地写着“抬头见喜”四个字。我的心怦然而动,就像真的被人告知即将碰见喜事一样兴奋。我走到散落着花炮纸衣的磨盘跟前,惊讶地发现磨扇上也斜贴着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白虎大吉”。“白虎”二字把这些貌似温顺的农具狰狞的一面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白虎大吉”,如此满怀敬意地虔诚祷告,却似乎让与之时时较量的庄稼人暂时放下了紧张的心情,进入了安逸祥和的修整期,同时也传递着他们准备信心百倍地在神灵的庇佑下平平安安地再大干一年的决心。‎ ‎ ⑨有意思的是,就连圈着牲口的木栅栏门的两侧也贴着红对子。其他的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两边分别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个字。出了院门,不知道哪个调皮鬼在正对着大门的柴垛上也贴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出门见喜”。而我恰好在推开院门的那一刹看见了那几个字。那是有生以来最美好的一天,头顶的天空很蓝,阳光照在身上格外温暖,虽然还看不到桃红柳绿的美景,但是春天已经住进了我的心里。‎ ‎ ⑩同样的感受在今年的岁末重现。今年,十六岁的外甥女远在美国求学。一想到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她孤独地行走在异国他乡,把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深深地埋压在心底,我的心里就有一点点难受。‎ ‎ 11然而,除夕上午我去车站接儿子时,外甥女突然在微信群里上传了好几张照片,满眼都是红红的对联和福字,还有一张张青春快乐的脸庞,有黄皮肤的,白皮肤的,还有黑皮肤的。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举着略显生涩的福字和春联向镜头展示。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一起吃中餐过中国年的情景。浓浓的年味从远方飘了过来,心中的缺( han)瞬间被喜悦和自豪填满。‎ ‎ 12外甥女激动地用语音说,她刚刚在美国加州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写春联写福字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上百名外国人参加,他们对中国的汉字和书法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外甥女从小跟我妹夫学习书法,具有比较深厚的书法功底,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不得不对这个小家伙刮目相看,赶紧挑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附言:中国书法好拉风!‎ ‎ 13到火车站接到儿子后跟他说起这事,他也情不自禁地为妹妹竖起了大拇指。‎ ‎ 14儿子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时间,说他回家后要抓紧时间把送给好友张家豪的福字写好,因为明天他就要回美国继续学业了。‎ ‎ 15下午儿子和好友匆匆见了一面后回到家里,跟我说张家豪收到福字后很是喜欢。‎ ‎ 16我只想对这些远在他乡的游子们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居何位,过年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让亲情回家,让思念回家,让文化回家!‎ ‎15.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拓出来(tà) 庇佑(pì) 缺撼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一 ‎ B.拓出来(tà) 庇佑(bì)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 ‎ c.拓出来(tuò) 庇佑(bì) 缺撼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 ‎ D.拓出来(tuò) 庇佑(pì)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一 ‎16.儿子寄来的福字勾起了作者与书法渊源的一段回忆,回忆中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波澜。阅读文章第③—⑥段,梳理作者的心理情感及产生的原因。(4分)‎ ‎ 时间 ‎ 心理情感 ‎ 产生原因 ‎ 刚学写字时 ‎ ①‎ 学写正楷字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 三年级时 ‎ 先欢喜,后失落 ‎ ②‎ ‎ 上初中时 ‎ 惊喜 ‎ ③‎ ‎ 成年以后 ‎ ④‎ ‎ 没能持之以恒地练字 ‎17.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请以第⑦卜-⑨段中的相关内容为例,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中心有何帮助。(3分)‎ ‎ 答:‎ ‎18.文章围绕题目“红纸上的中国字”多方选材,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结合文章内 容,说说这样选材的用意。(4分)‎ ‎ 答:‎ ‎(二)‎ ‎15.B(2分)‎ ‎16.答案:①欣喜 ②学校里有了书法课,五年级时却又终止了 ③在班级书法展上看到了各种书体的美④惋惜、遗憾(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7.‎ 答案示例1:‎ 问题:文章为什么要写人们将书写在红纸上的“抬头见喜”“白虎大吉”字样贴在老槐树和磨盘上这个内容?‎ 帮助:春节时,人们在红纸上书写“白虎大吉”“抬头见喜”,表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表达了对来年美好富足生活的祈愿,有助于我对“红纸上的中国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理解。‎ 答案示例2:‎ 问题: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自己见到柴垛上的“出门见喜”时的心情?‎ 帮助:这一段描写融情于景,“最美好的一天”“很蓝”“格外温暖”“春天住进了心里”等,表现出作者见到柴垛上“出门见喜”时的身心愉悦,有助于我理解“红纸上”的那些“中国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3分。提出的问题正确1分;解释帮助2分)‎ ‎18.答案示例:作者从除夕儿子寄来的红纸上的福字说起,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练字的经历,八岁那年春节从农家的春联里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又回到现实中,叙说了远在美国的外甥女发来的春节和外国学生吃中餐、写福字的消息,这些素材紧紧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读到了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4分。内容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给满分;中心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18石景山一模 ‎(二)阅读《江南片段》(节选),完成第17-19题。(共8分)‎ 江南片段 赵丽宏 江南的水 ‎①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水做的江南》。在我的印象里,江南是水做的。‎ ‎②江南到处是水,池塘沟渠,溪涧流泉,江河湖泊······等高四望,如明镜般闪烁的,是水;如玉带般蜿蜒的,是水;如珍珠般滚动的;是水。多雨时节,江南就在雨的幕帘笼罩之下,绵长的雨丝把天和地连成一体,把江南织成一个水的世界······‎ ‎③江南是流动的水,是翡翠一样清碧的流水,是水晶一般透明的流水,是云烟一样飘逸的流水。这样的水,可以栽莲养荷蓄蛙鼓,可以濯足泛舟消春愁。这样的水,可以泡龙井茶,可以沏碧螺春,也可以酿酒,酿清冽甘甜的米酒,酿芬芳醇厚的加饭、花雕、女儿红······‎ ‎④要说江南之水的美丽柔美,当然首推杭州西湖。被逶迤的小山环抱着的西湖,是一位性情柔和的南国美人。她的表情永远是那么温婉平和,或者面含微笑,明眸流盼,或者凝神遐思,目光沉静,或者愁容半掩,视野朦胧······西湖最美的时辰,当然是春天和秋日。春必须是出初春,有雨有雾,湖光山色隐约在雨雾里,使人一时看不清她的真面目,而那种迷蒙空灵的景象,活脱脱就是写意的中国水墨画。这样的画面,很自然地会叫人联想起名垂画史的宋代:米氏云山,大书画家米芾和他的儿子,那位自称“戏墨”的米友仁,他们父子俩的山水写意画把烟雨迷蒙的湖山描绘得出神入化,使后人叹为观止。我想,米氏父子,当年一定常常在初春的雨中泛舟西湖,是千变万化的江南山水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不过,和变幻莫测的江南春色相比,画家的笔墨永远会显得贫乏。被画家用墨彩留在画纸上的,只是江南万千姿态的一二种。雨中的西湖美妙,晴天的西湖同样迷人。当娇艳的春日冲破云雾的阻挡,突然照到西湖上时,湖面上闪动着万点金鳞,湖光又反照到天上,把周围的群山辉映得一片灿烂。这时,倘若你正泛舟湖中,从湖面蒸腾出的水汽氤氲飘升,明晃晃的湖光山色便全都在这无形的水气中飘摇颤动起来。金色的阳光,翠绿的山林,缤纷的花卉,湖上泛动的小船,以及在苏堤、白堤和湖岸走动的游人,全在这氤氲水气中晶莹透明地融为一体。秋日的西湖,最佳时刻是在深秋。湖上的暑气此时已散尽,湖周围青翠明丽的色彩开始显得深沉,翠绿的水杉变成了墨绿,倒映在湖面上的杨柳和梧桐的绿色浓阴变成了金黄和橙红。随风飘落的树叶犹如金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停落到湖上,便在水面弄出许多细微的涟漪。湖里的荷花早已花谢叶败,枯黄的荷叶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残留在水面上,使人情不自禁想到“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样的古诗。千百年过去,人间世事沧桑,今非昔比,然而将眼光凝视西湖,凝视江南的山水,却依旧能体会浪漫的古人面对自然时涌动的诗情。在杭州生活多年的苏东坡,写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诗,实在是有感而发。‎ ‎⑤西湖的水,有时候总感觉是太静了一点,太安分了一点。这时,便会想起九溪十八涧那些清澈活泼的流水。在江南,有多少这样的活水,谁能计算呢?从江南的山野和田园里走来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向你描绘出几处从未听说过的清泉和溪流。不过,如果把江南的水都想成西湖这样的静水,或者是九溪十八涧这样的细弱之水,那也是错。江南的水,也有雄浑壮阔的气象。我在无锡太湖边住过不少日子,太湖的万顷波涛,常常使我想起浩瀚的海。碰到有风的日子,湖面翻涌起万顷波涛,涛声阵阵犹如浑厚的鼓号,让闻者顿生豪气,心中的慵困和萎顿被荡涤得干干净净。如果这样的水还嫌气势不够,那好,还有更壮观的。到农历八月十八日,到海宁看“钱塘湖”去。那汹涌而来的大潮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咆哮的浪涛崩云裂石,可以让胆怯者魂飞魄散,也可以让豪爽者心旷神怡。这潮水,不仅在江南,就是在中国,在世界,也是罕见的奇观。看过这样的潮水,有谁还会说江南的水都是柔弱之流呢!‎ ‎⑥水,是江南的血脉,没有这些晶莹灵动、雄浑博大的水,也就没有了江南。‎ 柔和刚 ‎⑦还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有一年,和几位朋友在杭州春游,坐在西子湖边,面对着桃红柳绿,湖光山影,聆听着莺语燕歌,风叹浪吟,喝着清芬沁人的龙井茶,大家都有些醺醺然。江南的明丽和秀美,使人沉醉。这种沉醉,似乎能让人昏然欲睡,让人在温柔和妩媚的拥抱之中飘然成仙。这样的感觉,应了古人的诗“暖风熏得游人醉”。朋友中有人下结论道:“江南景色之妙,在于一个“柔”字”。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反驳这样的结论,很多年过去,回想起来,这样的结论大概站不住脚。‎ ‎⑧离杭州不远,还有一个很典型的江南古城绍兴。如果说江南的城市,都给人一种柔美的印象,那绍兴则完全不同。说起绍兴,我的心里很自然地会涌起一种刚劲豪迈的气概。那里,是我们的一位坚毅勇敢的先祖大禹的故乡,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故乡,也是现代女杰秋瑾和文豪鲁迅的故乡,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物,都裹挟着勃勃英气,无法和一个“柔”字连在一起。然而绍兴的阳刚之气,并不是全由这些历史人物带来。走在这个新旧交织的城市里,我处处感到雄健的阳刚之气。绍兴是个由石头构筑的城市,古老的城墙是石砖砌成的,老城的路是石板铺成的,运河里的古纤道是石头架成的,而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石桥,千姿百态地架在密如蛛网的河道上,在这些铺路架桥造房子的石头上,用钢凿刻画出的无数粗犷有力的线条,岁月的流水和风沙无法磨平它们。这些石头以及石头上的线条,使我感觉到一种厚重的力量,这种力量,和江南的柔风细雨完全是两回事。我曾经想,这么多石头,从什么地方来?后来游览了绍兴城外的东湖和柯岩,方才知道其中的秘密。东湖在峻岭绝壁之下,湖水波平如镜。坐船在湖中仰望,但见千仞危崖从天上压下来,那情景真是惊心动魄。这湖畔绝壁陡直险峻,犹如刀劈斧削,而临壁的东湖虽不宽阔,却深不可测。这山,这湖,似有威力巨大的鬼斧神工劈掘而成。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原来是古代的采石场,是石工的斧凿劈出了东湖畔的万丈绝壁,挖出了绝壁畔这一泓幽深的湖。人的劳动竟能造成如此壮观的景象,这是何等伟大的力量!柯岩也是绍兴的采石场,石工们削平了高山,又向地下挖掘。我见过石工们在深坑中采石,斧凿清脆的叮当之声和石工们高亢的吆喝之声交织在一起,从地底下盘旋而上,直冲云霄。这是我听见过的最激动人心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是积蓄了千百年的痛苦和忧愤,埋藏了无数个春秋的憧憬和向往,猛然从人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挟带着金属和岩石的撞击,高飞远走,震撼天地。在柯岩听到这样的声音,印象中柔弱的江南就完全改变了形象。在柯岩,有一块名为“云骨”的巨大石柱,如同从平地上旋起的一缕云烟,被凝固成岩石,孤立地兀立在天地之间。这块奇石,并非天外来客,也不是自然造化,更不是神力所为,而是石工们的杰作。在劈山采石时,他们挖走了整座山峰,却留下了这一根使人遐想连篇的石柱。这像是一座纪念碑,像是一座雕塑,纪念并塑造着在江南创造了惊天动地地业绩的采石工,他们是一个坚忍顽强的群体,是祖辈相传的无数代人。造就了绍兴城和其他江南城镇的石头,就是通过他们的手开采出来的。‎ ‎⑨江南的方言,被人称为吴侬软语,全无北方话的铿锵;江南的戏曲,也大多缠绵悱恻,唱的是软绵绵的强调。惟独绍剧是例外。绍剧又叫“绍兴大板”,唱腔粗狂豪放,洋溢着阳刚之气。听绍剧时,我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在柯岩听到石工们的采石号子,同样的激昂,同样的高亢。我曾想,绍剧的唱腔,会不会脱胎于石工的号子?‎ ‎ ‎‎1996年5月28日 ‎17.本文原有《江南的水》《关于桥》《江南的花》《花的风骨》《柔与刚》五章,选入试卷时保留了第一张和第五章,请你说说这两张内容上的联系。(3分)‎ 答: ‎ ‎18.阅读第⑧段画线句,请你概括说明文中的“秘密”是什么,这“秘密”的背后又蕴含了什么。(2分)‎ 答: ‎ ‎19.这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请就此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并简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3分)‎ 答: ‎ ‎2018朝阳一模 ‎(二)阅读《我一直在,你何时来?》,完成第19-21题。(共8分)‎ 我一直在,你何时来?‎ ‎ ——致每一个京剧艺术的传承者 王佩瑜 ‎①你好,见信如唔。‎ ‎②未曾谋面,我们却并不陌生。我同你一样,是一个正在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而努力的普通演员,也是一个自认为还不够成功的平凡人。曾几何时,我也对京剧感到陌生,且一无所知。而踏入这道门的那一刻,毫不夸张地说,我仿佛重生一般,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翻至崭新的篇章。于是,跑圆场、压腿、拿顶、吊嗓……一来二去,就过了如此漫长的二十六年。‎ ‎③相较于其他人,我算是京剧行业中的一枚幸运儿,一路走来,收获了无数难以忘却的珍贵回忆,足够温暖一生。犹记得,当年参加戏校的入学考试,层层都顺利通过,最后却发现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我被告知建国后专业戏校没有培养过女老生,无法录取。这样的晴天霹雳让我一度心灰意冷。所幸遇到几位令我有生之年受益匪浅的老师,尤其是我的恩师——王思及。他向校领导极力举荐我,几番周旋之下,终于争取到破格录取的结果。而我,仅仅凭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便赌上了自己的未来。自此,恩师就成了我的引路人,为我的京剧生涯保驾护航。‎ ‎④那年,苦苦学习了一个学期“文昭关”,终于等到在文化广场的彩排,做梦都幻想着自己扮上老生英姿飒爽的模样。谁知道那天我才发现,戴上髯口虽然好看,但是髯口可是公用的,日积月累的腐臭,熏得我差点忘词。恩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想要不戴公用髯口,就得好好学好好练。成了角儿,就能定制私房髯口了。”这句话,我一记就是二十多年。‎ ‎⑤当然,回忆里也不全是如此有趣。当我小心翼翼捧着辛辛苦苦积攒的二百块钱零花钱准备存入银行的时候,恩师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了三百块,让我凑个整。说是凑个整,不过也是想为我的第一笔存款添个圆满。五百块钱拿在手里,那份厚重感,让我一生不敢忘记。‎ ‎⑥不敢忘记恩师这十六年的陪伴,不敢忘记恩师于我的口传心授,不敢忘记恩师对我视如己出般的照顾,不敢忘记恩师油尽灯枯之际在病榻前的谆谆教诲:“要围好身边的人,要有自己的作品,要成为自己的老师。”这些年,不管遇到任何事,我都谨记恩师临终前的教诲,不曾有过一丝懈怠。‎ ‎⑦成角儿的背后,不仅承载着上一辈人的心血与期许,还有自幼同甘共苦的挚友的支持。最让我备受煎熬的训练,就是把两个人的腿背对背绑在一起,进行压胯的练习。最折磨人心的是因为绑在一起,谁都不忍心为了自己一时的松快而害了背后的那个人。这些点点滴滴的磨练,成就了师兄弟之间唇齿相依的手足情。‎ ‎⑧京剧虽是角儿的艺术,但讲究的是集体合作。我见过不少演员,即便是骨折或是腰伤,却因为演出的重要,绑着石膏,打着封闭,也得坚持上台。我们不约而同地秉持着一个信念——戏比天大!就是死,也要死在台上;就算天塌了,也要把这出戏唱完。也许有一天,京剧会重新回到它鼎盛的位置,会重新被大众喜爱。而到那时,我会有怎样的心情?也许还会热泪盈眶,也许已是云淡风轻。只要我们还在台上,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扮好自己的角色。一起完完整整地把这出戏唱好。‎ ‎⑨我一直在,你何时来?‎ ‎19.阅读第③-⑦段,概括令王佩瑜温暖一生的珍贵回忆。(3分)‎ 答: ‎ ‎20.生行是京剧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生行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老生多挂髯口(胡须),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形象。下面不可能是王佩瑜饰演角色的一项是。(2分)‎ A. ‎《白帝城》中的刘备 B.《三打祝家庄》中的宋江 ‎ B. ‎《武松打虎》中的武松 D.《借东风》中的诸葛亮 ‎21.这篇文章的标题耐人寻味。请你就标题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帮助。(3分)‎ 问题: ‎ 帮助: ‎ ‎(二)(共8分)‎ ‎19.答案要点:①恩师助我入学。②恩师不断教诲关心我。③挚友同甘共苦,相互支持。‎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0.答案:C ‎(评分标准:2分)‎ ‎21.答案示例:‎ 问题:标题中“我”是王佩瑜,“你”是谁?‎ ‎ 帮助:作者是在对京剧艺术传承者发出邀请,这个问题帮助我理解了作者是在呼唤更多的人热爱京剧艺术。‎ ‎(评分标准:共3分。问题1分,帮助2分)‎ 延庆 ‎(二)阅读文章,完成17—19题(共8分)‎ ‎“大侠”黄大年 ‎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位侠者。‎ ‎②作为侠者,他身怀绝技,称雄国际。‎ ‎③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他回国前研发的高科技整装技术装备,能在快速移动条件下探测地下和水下隐伏目标,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尤其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航空重力梯度仪系统,能精确探测位于国界和交战区地下隧道以及隐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军事设施。‎ ‎④“黄大侠”是一个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回国不久,他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得以填补多项空白。因为他,中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话说2009年,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航母舰队何以后退?盖因黄大年身怀绝技使然。此事,外媒有报,新华社有转,惊动中外。这样的高手,自然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顶几个师”的钱学森。而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那一代前辈“高手”,恰是黄大年自小的偶像。‎ ‎⑤作为侠者,黄大年家国情怀,淡泊名利。‎ ‎⑥1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落笔之际,侠气跃然纸上。1993年初冬,他奔赴英伦深造,启程前回望同学,大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2009年,他51岁,正是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绝学练成,声播宇内,却选择归来,成为国家“千人计划①”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专家。‎ ‎⑦英国的生活很好。但在他看来,“在这里,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 选择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他最短时间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一边是洋房名望,英伦风景,剑桥流水;一边是祖国召唤,从头开始,道远任重。‎ ‎⑧回国后,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领军人物,但这个上亿元项目却一分钱也分不到他头上,他二话不说,披挂上阵。学校屡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⑨作为侠者,黄大年献身事业,看淡生死。‎ ‎⑩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他身体不好,常年大把吞速效救心丸,却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2016年底,黄大年积劳成疾,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他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他因胆管癌接受了手术治疗。‎ ‎2016年11月19日晚上8点多,黄大年突然在微信朋友圈里问道:“谁还记得我们在校庆70周年晚会时合唱的那首歌叫啥名字?一天一夜没睡了,刚吃完一顿饭,就想听‘她’。”这首歌曲正是1988年中央电视台的一部讴歌钱学森、邓稼先等科技知识分子的专题片主题曲——《共和国之恋》,歌词写道: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2017年元旦的头天晚上,已经躺在病床上的黄大年请求护士长帮他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的视频录下,拷贝在笔记本电脑上,在学生和护士的帮助下,他目不转睛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在微信群里留下了这样的话语——“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取得了这样多的成绩,我真的好高兴,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 7天之后,这颗时刻为祖国而跳动的心脏永远地停了下来,就像黄大年喜欢的歌里唱的那样——“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熟悉黄大年的人都说,这就是他的心声。‎ 黄大年:高风亮节,堪称楷模。侠者,当之无愧!‎ ‎﹝注﹞国家“千人计划”:全称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08年1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 ‎ ‎17.阅读文章,结合黄大年的事迹,简要写出他被称为“大侠”的理由。(3分)‎ 答: ‎ ‎18.引号的作用有很多种,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两个对引号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备选词语:“黄大侠”“高手”“科研疯子”“给地球做CT”。(2分)‎ 答: ‎ ‎19.阅读⑨—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理解人物黄大年有怎样的帮助。(3分)‎ 答: ‎ ‎17.(3分)概括事例。①他负责的深探项目使得国家深部探测能力达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②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用科研成果报效祖国③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在生命危机时刻,首先想到的是要把珍贵资料留给祖国。(关注中心句①他身怀绝技,称雄国际。②黄大年家国情怀,淡泊名利。③黄大年献身事业,看淡生死。)‎ ‎(要求:既有事例又有精神品质为3分,没有事例或缺少一个精神品质减1分。)‎ ‎18. (2分)“黄大侠”对黄大年的特殊称谓,表示一种敬称;‎ ‎“科研疯子”:反语,突出黄大年在工作方面的忘我 ‎“给地球做CT”:特殊含义,采用比喻的方法,具体形象的写出了黄大年的科研内容 ‎19.(3分)‎ 示例一:引用《共和国之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说明:表明黄大年的祖国的爱恋;也表明黄大年今日的成就有年轻时偶像的影响,突出薪火相传的主题。‎ 示例二:第段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说明:通过动作描写,黄大年“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中的“抱”“掰不开”,体现他对资料的珍视;语言描写,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从中可以看出,黄大年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对祖国全心全意的爱。‎ 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国家带着血活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离开北平已刻不容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流亡西南。 ‎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④‎ 41‎ 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里的琴声,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地。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一家容身。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才退烧。从此这一家和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正好她弟弟林恒与他们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到达昆明之后,他们经常来往。这八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沦陷区,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不久,这八个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从此每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哀。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空,年仅25岁。三年后林徽因写下《哭三弟恒》一诗,悲悼亲人。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过妈妈:“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⑤到昆明后,他们已经捉襟见肘。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爬四次山坡,走很远的土路到云南大学做兼职英语老师。1941年11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属的中国营造学社跟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生活的辗转艰辛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她每日不停地咳,却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是要将五脏六腑一起涌出。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 ‎⑥而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甲】“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亦无分……”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在困境中的不懈追求,可以理解为艰难时世中一个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意识,家国关切,一如当时整个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 ‎⑦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在逃难途中,她时时被周围景色所吸引,每每不辞劳苦写信与友人分享:【乙】“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发白的茅草,飘动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中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不知几世修来的。”在李庄,偶然从中研院图书室借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色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 41‎ ‎⑧“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当我们将林徽因看作20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有删改)‎ ‎ ‎ [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21.阅读文章,请你说出,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滩和礁石”。(3分)‎ 在长沙, ① ;‎ 去往昆明, ② ;‎ 在昆明, ; ‎ 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 ‎22.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引用这段书信的作用。(3分)‎ 选择: ‎ 作用: ‎ ‎23.选取文中的某一处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林徽因更深入的认识,并写出你的解答。(3分)‎ 语句: ‎ 问题: ‎ 解答: ‎ ‎(二)(共9分)‎ ‎21.答案要点:①遭受炮火袭击,与死神擦肩而过;②找不到交通工具,途中高烧不退;③物质的极端贫乏(或者“生活已经是捉襟见肘”),饱受亲人离世之苦。(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2.答案示例一:选【甲】处 作用:在这段书信中,林徽因表达了对研究中断和不能继续的惋惜和焦虑,表现了她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照应了前文“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同时引出下文她在病榻之中完成了大量工作的内容;在行文中引用书信内容更为真实可信。‎ 答案示例二:选【乙】处 作用:在这段书信中,林徽因生动地描绘了逃难途中景色,将山涧、红叶、茅草等事物生动再现,表现了她对美好事物的捕捉与赞美;照应了上文“‎ 41‎ 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又突出下文“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在行文中引用书信内容更为真实可信。‎ ‎(共3分,书信内容1分,分析作用2分)‎ ‎23. 答案示例:‎ 语句: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 问题:这句话表现了林徽因怎样的精神品质?‎ 解答:这句话表现了林徽因在国难来临之际,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她身上所具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知识分子的高洁情操。‎ ‎(共3分。所选语句不占分,问题1分,解答2分)‎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