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 85页

  • 217.35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

  • 8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2018课标全国I ,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 ‎ (节选自《晋书· 鲁芝传》)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 ‎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 ‎ 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芝坐爽下狱”,“坐爽”是“下狱”的状语,表示下狱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D项。“口不讼直”“志不苟免”为对称句,应在“直”后断开,排除B项。‎ 解题步骤 文言断句三步法 解答文言断句类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各字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再次,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注意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C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坟籍”指古代典籍;“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B. 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借指朝廷。C.“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错。践阼,指帝王即位。晋武帝是由魏元帝禅让而登上帝位的。D.逊位,也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 考点归纳 文化常识的考查范围 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有古代的官职名称、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名称、官场礼节、朝廷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 ‎3.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天水郡和蜀国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由文意可知该项中“蜀地饱受侵扰”弄错对象。‎ 方法归纳 概括分析题设误点及答题角度 此类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进行概括和分析。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概括人物性格方面的内容设误,只会在具体分析时对细节内容设误。答题时注意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重点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 ‎4.答案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以:凭借。以为:把……作为。先驱:先锋。(2)以:因为。素:向来。‎ 方法技巧 翻译句子的方法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 翻译时都要保留。“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代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文言字词。‎ 参考译文 原 文: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 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郡郿县人。(扶风:古郡名。旧为三辅之地,多豪迈之士。唐李白《扶风豪士歌》:“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后以代称慷慨豪迈之士。现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为佛骨圣地、佛教圣地法门寺所在地。位于陕西省中西部,宝鸡市境东部湋河流域。扶风县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郿县:地名,在中国陕西省,现作“眉县”)‎ 原文: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译:(鲁家)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大户人家。(西州:指陕西地区。豪族:指有钱有势的家族)‎ 原文: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译:鲁芝的父亲被郭汜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州,潜心研究古代典籍。(郭汜:郭汜,又名郭多,凉州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献帝时权臣。原为董卓部下。襁褓: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葆”,通“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这里名词作状语,理解为很小的时候,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流离: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黎民流离,困于道路。——《后汉书·和殇帝纪》雍:雍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及青海额济纳等地。耽思:专心致志于思索。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坟籍:古代圣贤所作的经史典籍。)‎ 原文: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译:被郡里举荐为上计吏 ,后被州里征召为别驾。(举:推荐;选用。“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上计吏:定期向地方行政长官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的官吏。 辟:征召来授予官职。“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别驾:官职名。汉时为州刺史的属官。)‎ 原文: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译:魏国的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 (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汉制,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是战车部队的统帅。汉时,车骑将军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战事时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后便罢官。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唐朝之后废除。深:<副>很;非常。《赤壁之战》:“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孤望。”) ‎ ‎ ‎ 原文:举孝廉,除郎中。‎ 译:于是举荐他为孝廉,又任命他为郎中。(举:推荐;选用。“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除:<动>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郎中:官职名。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原文: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译:后鲁芝被授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后来又升任尚书郎。 (拜:<动>授给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骑都尉: 官名。汉武帝始置。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晋以后历代沿置.行:<动>实行;做。《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安南:地名。今贵州省晴隆县。迁:晋升或调动。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尚书郎:古官名。东汉始置,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从尚书台令史中选拨,后从孝廉中选取。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朝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政务,通称为尚书郎。晋时为清要之职,号为大臣之副。) ‎ ‎ ‎ 原文: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译:曹真到关西督察时,又任命鲁芝参大司马军事。(曹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真(?-231年),字子丹,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族子。关右: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大司马: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 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并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陈但为赠官。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参:担任。)‎ 原文: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译:曹真去世后,宣帝代职,于是任命鲁芝参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薨:<动>周代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称有封爵的高官去世。《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嫠王即位。”《祭十二郎文》:“明年,丞相薨。”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天水: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至2013年天水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 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译:天水郡和蜀国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几年的时间,被掠夺的土地都被收复了。(更造:重造。悉:<副>全;都。《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复:<动>恢复;还原。《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师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原文: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译:又调任广平太宁。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人和小孩到朝廷上书,请求留下鲁芝。(迁:<动>调动;重新任命。《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夷:<名>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夏:汉族。阙:<名>借指宫殿或京城。《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原文:魏明帝许焉。‎ 译: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魏明帝: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许:<动>答应;允许。《出师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原文: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译: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授任司马。(曹爽: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大司马曹真长子,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辅政:辅政大臣是老皇帝用惯了的人,资历才干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关键是品德。在老皇帝的权力威望之下,这些臣子小心谨慎,不敢有什么想法,可老皇帝去世小皇帝登基,昔日的臣子慢慢掌握了实际权力后,就尝到了权力的甜蜜滋味,位高权重,多半会自我膨胀起来,或者干脆就有了别的想法。即使没有“想法”,可把持朝政时间长了,难免有些不够检点的地方,对上不够恭敬,对下不够谦和,得罪之处在所难免。等到皇帝大了,积累的怨气找个机会撒出来,也非同小可。‎ 所以说,在这个位置上,基本上是在以二三把手的名义,行使一把手的权力,即使自己没有谋逆篡位的想法和初衷,也多半会落下个权臣的名声。在这个位置上,管多了不是,干少了也不是;小皇帝顽皮胡闹或者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好办,太能干了也不好办——这是一个绝对尴尬的二把手位置,真正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显赫却难得善终。司马光曾说:“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引:<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原文: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译:鲁芝多次提出正直的言论和绝妙的计策,曹爽却不采纳。(谠言:正直、耿直的话。嘉谋:高明的经国谋略。弗:<副>表否定,相当于“不”。《送东阳马生序》:“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纳:<动>接受;采纳。《出师表》:“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原文: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译: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率领他的手下攻门闯关,赶赴曹爽处,劝诚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尹、周公的高位,一旦因为获罪被罢免,(就像李斯一样)即使想牵黄犬,也不可能再做到了。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势,发文书征调四方兵马,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些离去,(那就是)想要前往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惜吗?” (斩关:砍断门闩。泛指攻破城门。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驰:<动>驱赶车马奔跑。《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黜:<‎ 动>贬退,废免。《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见:<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杖:通“仗”。凭倚;依靠。仗父兄之烈。——《资治通鉴》大威:大的权威;大的威势。羽檄: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以示紧急,须速递。亦称“羽书”。征:<动>征召。《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原文: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译:曹爽懦弱又糊涂,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被杀。鲁芝因曹爽而被捕入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苟且求取赦免。宣帝赞许他,于是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懦:<形>怯弱;软弱。《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惑:<形>疑惑,分辨不清。为奴婢所惑。——唐· 李朝威《柳毅传》用:使用,采用。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礼·小司徒》委身:弃身。坐:<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讼:<动>争辩;争论。《盐铁论·利议》:“辩讼公门之下。”苟:<副>随便;苟且。《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免:<动>赦免;释放。《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并州:并州为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原文: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诸葛诞凭借寿春起兵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三国时期魏国将领)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寿春:古邑名。战国楚地。即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41年考烈王自陈迁都于此,命名郢。荆州:(湖北省地级市)荆州,古称“江陵”,湖北省地级市,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先驱:先锋、前导。《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先驱,谷荣御王孙挥,召扬为右。”杜预注:“先驱,前锋军。”)‎ 原文: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译: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大尚书:大尚书,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刑理:刑法;法律。)‎ 原文: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译:武帝登基后,鲁芝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践祚:亦作“ 践胙 ”、“ 践祚 ”。即位;登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镇东将军:镇东将军,古代重要军事职宫名称,为四镇将军之一。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三国时期开始设置镇东等四镇将军以征伐、镇戍四方。魏四镇将军位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资深者为大将军。爵:<名>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原文: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清忠:清正忠诚。履正:躬行正道。素:<副>平素;一向。《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原文: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译:鲁芝因年已七十,告老退休,章表上奏了十多次,于是被征召为光禄大夫,加官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悬车:借指七十岁。逊位:让出帝位或官位。逊,<动>让;退让。上:<动>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壁。”光禄大夫: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元、明升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给:<动>赐给;给予。《吕氏春秋·权勋》:“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墨子·号令》:“伤甚者令归治病,家善养。予医给药,赐酒日二升、肉二斤。”行马: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架。一木横中,两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于官署前,以为路障。俗亦称鹿角,古谓梐枑。清末明初时,衙署及大第宅门旁犹有设者,俗呼拒马叉子。)‎ 原文: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译:羊祜为车骑将军,于是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为人谦和而不盲目苟同,做官至头生白发,始终守礼,未曾被任选此官职,我反而超越了他,怎么能满足天下人的愿望呢!”皇帝没有听取。(羊祜:羊祜(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羊流人。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服事:承担公职。塞:<动>填塞;充满。《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原文:其为人所重如是。‎ 译:鲁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 原文: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译:泰始九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原文: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译:武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茔田:墓地)‎ ‎ ‎ 背景知识:‎ 郭汜:郭汜,又名郭多,凉州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献帝时权臣。原为董卓部下。劫掠颍川 郭汜出身马贼,后来成为董卓的部将,善于用兵,当时的侍中刘艾认为李傕(jué)、郭汜用兵作战的能力在孙坚之上。‎ 初平三年(192年),郭汜奉董卓女婿牛辅之命,与李傕及张济领数万兵与朱儁(jùn)交战,击破朱儁后,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大军所过之处被掳杀一空。当时曹操的谋士荀彧是颍川人,他在李傕劫掠颍川之前就让族人全部离开了颍川,所以逃过一劫。‎ 反攻长安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吕布谋杀,随后牛辅也被杀,郭汜等人归来时无所依托,本欲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武威人贾诩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便对郭汜和李傕说:“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 郭汜等人采纳贾诩的建议,到处说:“朝廷不赦免我们,我们应当拼死作战。如果攻克长安,则可以得到天下;攻不下,则抢夺三辅的妇女财物,西归故乡,还可以保命。”部下纷纷响应,于是同张济等结盟,率军几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长安。王允听说后,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李傕、郭汜。结果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李傕等沿途收集部队,到达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人。五月,李傕等人又与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会合,一起围攻长安,八日后城陷,与吕布展开巷战,吕布败走,王允等人遇害。李傕等人纵兵劫掠,百姓、官员死伤不计其数。凉州军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同年八月,诏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杖节镇抚关东。‎ 在攻打长安期间,郭汜在城北,吕布打开着城门,和郭汜单挑决胜负,吕布以矛刺中郭汜,郭汜被左右军队所救,双方遂各自罢兵。‎ 掌控朝政 初平三年(192年)九月,又进封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被封为镇东将军、平阳侯,外出屯驻在弘农。以贾诩为左冯翊。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随自己喜好任免官员,又常纵兵劫掠,几年内三辅百姓损失殆尽。‎ 兴平元年(194年)三月,马腾、韩遂联合关中部分士大夫共攻李傕,郭汜与樊稠以及李傕侄子李利与马腾、韩遂大战于长平观下。马腾、韩遂大败,阵亡一万多人,只得退回凉州。击败马、韩之后,郭汜、樊稠因有战功而加“开府”之权,造成郭、樊权力大增,跟三公、李傕合为六府,朝廷在关中内部的权力大减。此时是李、郭、樊三人权力最大的时刻。‎ 这一年全国大荒,李、郭、樊因为军队粮食不够,不听贾诩所言而侵夺献帝原本要拿来赈灾的钱财。接着李、郭、樊因为军队还是缺粮,竟任由军队掠夺百姓,造成更严重的饥荒,关中百万以上的人口,各自饿死逃窜,纷纷南迁至刘表、刘焉、张鲁等人的领地。 ‎ 互斗连年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等人相互争权夺利,矛盾越来越激化。二月,樊稠欲带兵向东出关,向李傕索要更多的士兵,李傕顾忌樊稠勇而得人心,又因为当初樊稠私自放走了韩遂,于是让樊稠、李蒙过来参加会议,使外甥骑都尉胡封在会议上刺死了樊稠、李蒙,兼并了樊稠、李蒙的部队,诸将更加相互猜忌。李傕经常在自己家设酒宴请郭汜,有时留郭汜在自己家住宿。郭汜的妻子害怕李傕送婢妾给郭汜而夺己之爱,就想挑拨他们的关系。一次李傕送酒菜给郭汜,郭汜妻子把菜中的豆豉说成是毒药,郭汜食用前郭妻把豆豉挑出来给郭汜看,并说了李傕很多坏话,使郭汜起了疑心。过几天李傕再宴请郭汜,把郭汜灌得大醉,郭汜 怀疑李傕想毒害他,赶紧喝粪汁催吐解酒。于是率兵相攻,交战连月,死者万计。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来帮助自己。汉献帝派人劝解,没有成功。‎ 同年三月,安西将军杨定害怕李傕谋害自己,就与郭汜合谋劫持汉献帝到自己的营中,但计划被人泄漏给了李傕,李傕抢先下手,派侄子李暹劫持汉献帝到自己营中,郭汜随后劫持了前来劝和的公卿,二人继续交战。郭汜联合李傕军中张苞攻营,为杨奉所败。汉献帝再遣使皇甫郦议和二人,郭汜答允而李傕拒绝,皇甫郦因而大骂李傕。 后杨奉领兵叛逃李傕,令其势力大减。不久,张济带兵从弘农赶到劝和,欲接汉献帝到弘农,献帝也派使者来劝说,李傕、郭汜二人准备议和,想各自交换儿子作人质,但李傕的妻子十分爱护自己的儿子,不愿交换,和计未定。后李傕答应各自交换女儿作人质,双方和解。‎ 同年七月,汉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引兵出屯池阳,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汉献帝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开府如三公;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皆封列侯。又以董承为安集将军。沿途诸将屡有争端。 ‎ 兵败被杀 兴平二年(195年)八月,郭汜欲劫汉献帝返回长安,计划败露,郭汜弃军逃奔南山。‎ 同年十月,李傕、郭汜后悔放汉献帝东归,于是联合起来追击。不久,张济与杨奉、董承等人不和,于是率军返回与李傕、郭汜联合。‎ 同年十二月,汉献帝到达弘农,不久李傕等人追至,与杨奉、董承在弘农东涧交战。杨奉、董承军大败,百官、士卒死伤无数,汉献帝逃往曹阳,狼狈不堪。杨奉、董承假装与李傕等人讲和,背地里派人去河东召集原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带兵一同攻击李傕等人,大破之,斩首数千级。不久,李傕等人重整旗鼓,再次追来,杨奉等人抵挡不住,带领汉献帝逃往安邑,途中得河内太守张杨、河东太守王邑献钱粮布匹,略为安定。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二人放还百官,归还了一些御用器物。‎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汉献帝回到洛阳,董承暗中召兖州牧曹操,曹操率军过来迎接天子,曹操以洛阳残荒为由,让汉献帝移到许都居住。‎ 建安二年(197年),左将军刘备诱杀杨奉。汉献帝在曹阳逃过一劫后,贾诩离开了李傕,投奔段煨,不久后又归张绣。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 魏明帝: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早年经历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204年?),母亲是文昭甄皇后,甄氏初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曹操打败袁绍后,被魏文帝曹丕所纳,甚为得宠,生有曹叡和东乡公主。 曹叡从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又年幼聪慧,博闻强识,过目不忘。祖父曹操对此十分惊异而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曹操曾经评价道:“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曹叡好学多识,尤其留意研究律法。‎ 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曹操封魏王,同年东征孙权,曹叡及妹妹东乡公主离开母亲甄氏,与祖母卞夫人,父亲曹丕一起随征江东。‎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病逝,其父曹丕继位魏王,同年五月,十五岁的曹叡被封为武德侯,‎ ‎ 曹丕作《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亲自诏令时任侍中的笃学大儒郑称为曹叡的师傅,教授他经学,以此明志。‎ 黄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同年八月,其母甄氏因为怨言而被曹丕赐死,葬于邺城,曹叡因为母亲获罪,废为平原侯。 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丕又复其爵位,晋封为平原王。‎ 东宫岁月 由于生母被赐死的缘故,曹叡受罚被废为平原侯。刚开始,其父魏文帝认为曹叡先前既有不满,便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礼为嗣,因此久不立太子, 这期间曹叡府中来往的家臣官吏,师长友伴,一律只取品行正直的人充任,互相匡扶,勉励矫正。处理事务小心谨慎,避免遭到责罚。 曹叡在东宫时,与重臣卫臻私交甚好,经常一起讨论朝事和书籍, 曹丕也曾旁敲侧击地询问卫臻关于曹叡的情况,卫瑧只是称赞他明理而有德行,闭口不言其他。 ‎ 据野史《魏末传》记载,曹叡一次随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文帝射杀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说:“陛下已经杀掉了母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文帝于是放下弓箭,深感惊奇,而确定了立曹叡为太子的心意。‎ 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叡又很快被立为平原王,后来曹丕下诏将其过继给郭皇后为子,进一步确定了他嫡长子的地位。然而曹叡因其母被赐死而非善终,内心愤愤不平,后来才开始恭敬地侍奉嫡母,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宫中定省问安,郭皇后也因自己无子,对曹叡慈爱有加。 除了曹丕为曹叡诏令郑称为师,平原王府中还配置高堂隆为平原王傅 ,母丘俭 ,何曾,吉茂等一干人等为文学属官。黄初四年,曹丕为曹叡聘河内世家大族虞氏为平原王妃, 又选河内毛氏入东宫,曹叡十分宠爱,出入都与其同乘舆辇。‎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笃,立曹叡为太子,遗诏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 明帝初政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文帝驾崩。年轻的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开始了他十二年的执政生涯。‎ 曹叡即位后,尊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追谥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封其弟曹蕤为阳平王。 同年八月,孙权进攻江夏,江夏太守文聘坚守。朝臣商议发兵救援,曹叡则认为孙权的军队擅长水战,这次之所以敢于不用水战而转到陆上攻城,不过趁文聘防守不严而突然袭击,可时下文聘已和他们能够抗衡,他们并不占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是不会坚持长久的。”在这之前,曹叡曾派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戍边将士,得知吴军进犯的消息,便在去江夏的路上沿途召集各县兵马,加上自己身边的骑从卫士共计步骑兵千余人。抵达江夏城外,荀禹指挥军队借山势举火向吴兵发起攻击,吴军果然撤退。 ‎ 辛巳,曹叡封皇子曹冏为清河王,东吴将军诸葛瑾、张霸等又率部进犯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指挥魏军大破吴军,斩张霸。征东大将军曹休也在寻阳击败了其他东吴军队。朝廷一一论功行赏。十月,曹冏病逝。十二月曹叡大封群臣,晋升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 太和元年 (227年)正月,西平郡麴英反叛,连杀临羌令、西都长等地方官员,于是明帝派遣将军郝邵、鹿磐率兵平定叛乱,斩杀了麴英。二月五日,明帝亲往耕种,以示重农。十五日,诏令在邺城修建文昭皇后寝庙。十月四日,在东郊操练军队。西域焉耆国国王特送其儿子来到明帝身边侍奉。十一月,立毛氏为皇后,进封天下男爵子爵各进二级,对孤寡老弱生活无依靠者由官府赐给谷物。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叛乱,诏令骠骑将军司马懿讨伐。 ‎ 攘外安内 太和二年(228年),司马懿攻破新城,孟达被斩,首级送往京都洛阳。朝廷划出原属新城的上庸、武陵、巫县,新设上庸郡,锡县改设为锡郡。蜀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归蜀,当时朝臣都无计可施,曹叡说:“诸葛亮本来可以依靠山岳固守,现在却主动出击,并且他贪心三郡,只知道进攻而不知退守,一定会被打败的。”于是,曹叡派曹真、张郃等人率领五万兵马拒敌,并亲往长安压阵。不久,马谡被张郃大破于街亭,蜀军撤退回到汉中,于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以平定。三月十八日,明帝驾临长安,四月返回洛阳,诏令赦免除殊死刑以外的所有囚犯。十六日评定征伐的战功,依功绩大小对将士们封爵增邑。九月,大司马曹休与东吴大将陆逊在石亭开战,魏军败北。 ‎ 六月,明帝下诏说:“尊儒家学说,倡学术研讨之风,乃国家实行王教的根本。但近来有些儒官很不称职,像这样何以传播圣道?惟有通过严格考核选拔上来的博学之士,才可以担任侍中、常侍这样的要职。今特告天下:今后向朝廷举荐的良才必以通晓儒家经典为先决条件。”二十九日,明帝诏令朝中公卿权臣各举良将一人。十一月,司徒王朗去世。‎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包围陈仓,大将军曹真遣将军费曜等人带兵阻击。正值辽东太守公孙恭被侄儿公孙渊谋夺了官位,为稳定后方,朝廷只好任命公孙渊为辽东太守。 ‎ 太和三年(229年),四月,元城王曹礼去世。六月二十一日,繁阳王曹穆去世。二十六日,曹叡追尊在东汉桓帝时当过大长秋的高祖曹腾为高皇帝,夫人吴氏为高皇后。十月,把平望观改名为听讼观。明帝常说:“审理公案,关系天下人的性命,不可不明察公断。”因此,每逢审断重大案件。他常亲自前往听讼观审。 十一月,大月氏王波调派使者来朝拜,向明帝进献珍奇礼物。曹叡封波调为大月氏王。‎ 太和四年(230年)二月四日,曹叡诏令严格选拨有德行的官员,罢免无能之辈。十日,曹叡又传令太傅三公,将文帝所著《典论》一书刻在石碑上,立于宗庙门外。任命大将军曹真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司马懿为大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为车骑将军。六月十一日,太皇太后卞氏去世,十九日,曹叡到上庸郡巡视。七月,传诏命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率魏军伐蜀。九月,曹叡传令各地:狱中所押囚犯除殊死刑的死囚外,一律按罪过大小由家人赎回十二月,改葬文昭甄皇后于朝阳陵。二十三日,诏令公卿们为朝廷举荐贤良之人。 ‎ 大权独揽 太和五年(231年)正月,明帝亲往属他名下的籍田中从事农耕。三月,大司马曹真病死。诸葛亮率蜀军进犯天水一带,明帝诏令大将军司马懿统兵抗击。九月,明帝率朝臣举行盛大的祭祀求雨仪式。四月,北方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族人及丁零大人儿禅到幽州贡献名马,又重设护匈奴中郎将。七月六日,蜀军自动回撤,朝廷对抵抗蜀军有功者分别封爵晋位加以褒奖。十五日,皇后生皇子曹殷,传令大赦天下。八月,明帝因为思念亲人,诏令诸王及公侯各将其嫡子一人送到都城面见。‎ 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明帝诏令诸王们改封为诸侯王,各以自己所管辖的郡为诸侯国。三月七日,曹叡东巡,所经之处,嘱咐对年老体弱的鳏寡孤独者赐以谷物和衣帛。五月,皇子曹殷夭折,追封谥号为安平哀王。七月,提升卫尉董昭为司徒。九月,曹叡巡行到摩陂。传令大修许昌宫,新建景福、承光二殿。这年十月,殄夷将军田豫率部在成山征讨吴将周贺,击败吴军并将周贺斩首。十一月二十七日,陈思王曹植去世。十二月,曹叡返回许昌宫。 ‎ 青龙元年(233年),鲜卑步度根与轲比能合,曹叡命秦朗率中军征讨,步度根及轲比能败走漠北,步度根部将泄归泥再度叛降。九月,屯驻安定地区保卫边塞的匈奴首领胡薄居姿职等人又率部反叛,大将军司马懿派部将胡遵指挥平叛,很快击溃叛军并迫使叛军首领投降。到十月份,步度根部落的另一首领戴胡阿狼泥等人到并州,表示愿意归降魏军。骁骑将军秦朗乃班师回朝。十二月,车骑将军公孙渊将前来劝降的东吴特使张弥、许晏二人斩首上报。公孙渊被封为大司马乐浪公。 ‎ 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六日,汉献帝禅位曹氏后被封为山阳公的刘协病逝,曹叡穿素服致哀,并派特使参加葬礼。四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前去防守。不久,诸葛亮病逝,蜀军退。同时,孙权亦大举北犯,曹叡亲征东吴,未至,孙权已败走。十二月,曹叡诏令主管司法的官员修订法律条令,删改大辟刑为减死罪。 ‎ 屏绝浮伪 青龙三年(235年)正月八日,明帝任命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诏令大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和太极殿,筑总章观。这样大兴土木,许多百姓贻误农时而影响耕种。朝臣杨阜、高堂隆等人曾多次直谏,明帝虽未纳谏,可是对待谏臣也非常优容。 [37] 七月,京都洛阳宫中崇华殿发生火灾。八月二十四日,册立皇子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九月二日,明帝返回洛阳宫,命重新修复崇华殿,并更名为九龙殿。这年十月三日,中山王曹衮病死。二十六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十一月二十二日,明帝到达许昌宫。‎ 青龙四年(236年)二月,曹叡诏令设置崇文观,征召天下善于撰属的人进观。六月初一,曹叡诏令廷尉及各郡国所有司法官员,今后再遇有应处以死罪的囚犯,在案情全部清理并决断后,除谋反之类大逆罪及亲手杀人的凶犯外,其他死罪犯人都应尽快通知其家属。并亲自处理百姓有异议的冤案。七月,辽东高句丽国王宫将东吴孙权派去联络的特使胡卫等人斩首,并将首级送到幽州。 ‎ 景初元年(237年)正月二十四日,朝中议定改变历法更换年号,以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二十二日,诏令国内实行大赦。 四月,提升尚书令陈矫为司徒,尚书仆射卫臻为司空。七月,东吴孙权又遣部将朱然率兵二万围攻江夏郡,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俭率本部兵马以及归顺的鲜卑、乌丸部族军队开到辽东南地区。九月,冀、兖、徐、豫四州发生水灾,明帝派侍御史为特使巡视灾区,特使所到之处皆开仓放粮加以赈济。九月十六日,皇后毛氏去世。二十六日,朝中掌管典礼的官员奏请在京都为明帝生母文昭皇后建立祀庙,明帝诏令朝廷留万世永远不毁。‎ 英年早逝 景初二年(238年),明帝下诏命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出兵征讨辽东,朝中商议派出司马懿统兵四万兵马过多,开支粮草难以维持,抵达辽东后因大雨连绵,无法展开对公孙渊的攻势。朝中群臣又议论应该传令让司马懿退兵。明帝不为这些议论所动,后来果真如此。辽东叛乱被平息,诸郡重新归属于朝廷。六月,曹叡赐予日本卑弥呼金印,封其为“亲魏倭王”,曹叡的健康开始恶化。之后,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 九月二十四日,任命司空卫臻为司徒,司隶校尉崔林为司空。十二月八日,明帝病。二十四日,册立皇后郭氏,赐天下男子各进爵二级,鳏寡孤独无靠者由官府赐给粮食。又下诏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二十七日,免去曹宇大将军之职,另以武卫将军曹爽代替。 ‎ 当初在青龙三年,寿春某农民之妻自称是天神所派,应居住在皇宫中,为帝家祛灾辟邪,纳福增寿。她取水给犯病的人喝,饮者多能治愈。曹叡于是专门为她在后宫修筑了宫殿,又下诏褒扬她的才能,特别地宠爱。等到曹叡病重,饮她的泉水却不见效果,一怒之下将她杀掉。 ‎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太尉司马懿率师从辽东回到黄河以北的河内郡驻扎。明帝传令以驿马急召司马懿入朝。待司马懿匆匆赶到,马上被引入内宫。明帝拉着他的手嘱咐其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司马懿恸哭,连连磕头,答应了明帝托付的嘱咐。当天,明帝驾崩于洛阳宫嘉福殿,年仅三十六岁。正月二十七日,葬于高平陵。‎ 曹爽: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大司马曹真长子,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 曹爽体态肥胖,自少以宗室身份出入宫廷,谨慎持重,曹睿即位后任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任武卫将军,公元231年(太和五年),其父曹真逝世,曹爽袭封邵陵侯爵位,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少帝曹芳即位之后加侍中。改封武安侯。‎ 曹爽原本谦虚谨慎,后来任用私人,专权乱政,侵吞财产,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国内虚耗死伤惨重,起居自比皇帝,并采用邓飏之谋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不久因谋反之罪,在朝议后被族诛。‎ 受诏托孤 曹爽自少出入宫中,与曹叡交情甚好。曹叡继位后,任命他为散骑待郎,后迁任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再转任武卫将军,特别受到宠爱。‎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逝世,曹爽承袭邵陵侯爵位。‎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将太子曹芳交托给曹爽和司马懿,命令二人共同辅助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继位后,加曹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与司马懿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曹芳即位之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亦以其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司马懿的军权。同时晋升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为太尉,趁机免去蒋济原执掌禁卫大权的领军将军一职,改任命其二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另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曹爽兄弟于是完全掌握京师禁军;他的表弟夏侯玄则被任命为中护军,负责总统诸将,选拔举用军队武官。而曹叡在位时嫌其浮华而弃用的一部分毫无声望的闲人,如任南阳的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等,全被曹爽招为心腹,并担任朝中要职,丁谧、何晏、邓飏被封为尚书,且由何晏负责选拔官员;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京城内外权柄;同时令尚书奏事时先向自己汇报,由自己权衡轻重后再询问司马懿,其后渐渐连询问司马懿对政令的看法都不做了,开始自专政事。‎ 出兵虚耗 正始五年(244年),邓飏和李胜等人为了令曹爽建立军功名声而建议征伐蜀汉,曹爽于是西至长安,不听司马懿劝止,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与其率领六、七万大军从骆谷入蜀,但因为关中及羌、氐的运输不能应付行军所需,令当地和军队都缺乏物资和粮食;而且蜀汉大将军费祎又先一步领兵据守山岭,曹爽无法前进。参军杨伟和夏侯玄都劝他撤军,但邓飏力主继续进军,与参军杨伟在曹爽面前争执不休,杨伟怒道:“邓飏、李胜将会败坏国家大事,应该将他们斩首。”曹爽不悦,无奈之下只好撤军,但已经被费祎事先进兵据守住魏军后路,曹爽经过苦战方才得以撤离,死伤甚多,所带去转运的牛马也几乎耗尽,羌、胡等地对他怨声载道,关中也大为虚耗。 ‎ 专权乱政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把郭太后(非曹芳亲母)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 由于司马懿渐渐被架空,很多政事司马懿都不能参与,于是称病回避曹爽,韬光养晦等待良机。曹爽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纵容他的党羽亲信,如何晏割洛阳和野王典农的数百顷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产业,又窃取官物,向其他州郡要求索取,官员都不敢抗逆。而一些开罪了何晏等人的大臣,如卢毓、傅嘏等都因小事而被免官。而曹爽的饮食、车马和衣服都与皇帝的类似。而且珍贵玩物亦积聚了很多,并有很多妻妾,甚至私自带走明帝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而且又擅取太乐乐器和调武库禁兵制作布置华丽的窟室,多次与何晏等人在其中饮酒作乐,极尽奢华。其弟曹羲见此甚为忧虑,曾多次劝谏,但曹爽不听。又写文章三篇,陈述骄淫奢侈过度将会产生祸败,言辞十分恳切,但不敢直接指责曹爽,而是假讬训戒诸弟以警示曹爽。曹爽也知道曹羲其实是在告诫他,因此很不高兴。曹羲见曹爽对劝告不予理睬,只得涕泣而去。‎ 曹爽曾经多次与曹羲等出洛阳游玩,他的同乡大司农桓范认为他们兄弟掌握朝政和禁军,不宜一齐离开,以免一旦有人关闭城门反对他们,他们就不能回到洛阳控制大局。曹爽却认为无人再能对他有威胁而不听。但曹爽集团的倒行逆施和胡作非为早已经引起了朝中不少大臣的不满,司马懿虽然称病不上朝,其实暗中开始与太尉蒋济等谋划准备推翻曹爽。‎ 正始九年(248年),李胜即将出任荆州刺史前,曹爽让他前往司马懿处拜会顺便试探虚实,司马懿在李胜面前故意装作衰老病重,李胜回禀,曹爽信以为真,更没有戒心。 ‎ 失权被诛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政变,入永宁宫向素来与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遂奉太后上奏天子请求意旨罢废曹爽,与蒋济等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门。接着任命司徒高柔假节代理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职权;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禁军。曹爽接到弹劾表后,一时惊慌失措,不敢告知曹芳。于是将天子车驾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与此同时 大司农桓范与大将军司马鲁芝逃出洛阳,跑到高平陵会合曹爽。桓范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见曹爽没有主见,于是又劝曹羲可以利用阙南别营和典农校尉的军队暂作抵抗,然后占据许昌,且表示自己可以用大司农的身份为他们的军队调运粮草。但曹爽兄弟始终犹豫未决。‎ 司马懿怕曹爽会绝地反击,于是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并以洛水为誓允诺其只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蒋济也写信给曹爽,称司马懿只想剥夺他们兄弟的兵权,不会伤害他们,可以保他们富贵。曹爽想了一夜,于是决定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当曹爽解下印绶时,主簿杨综劝道:“您挟持天子手握大权,难道要放弃这些权位而跑到东市去被砍头吗?”但曹爽不听从。桓范也大哭道:“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兄弟被免职后,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第,司马懿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楼,命人日夜监视。曹爽兄弟不安心,于是声称食物不足,向司马懿要求食物;后司马懿送来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兴,自以为司马懿不会赶尽杀绝。但不久后,与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黄门张当在司马懿的严刑拷问之下,只得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于是曹爽兄弟与其亲信党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日(2月9日)并一起被屠灭三族。嘉平年间,因着曹真的功勋封曹真族孙曹熙为新昌亭侯,作为曹真后嗣。‎ 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宦海沉浮 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人,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初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诸葛诞为尚书郎期间,曾与仆射杜畿于陶河试船的性能,遭遇大风浪,船被沉到河里,诸葛诞和杜畿也同时被淹在水里。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诸葛诞让其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飘到河岸,后来被救活。‎ 诸葛诞进入京都被任命为吏部郎,有人向诸葛诞请求一些事情,诸葛诞于是先把他说的话传出来,然后才用,大家都以为如果说话不当会让自己贬官,于是百官都对诸葛诞举荐的人谨慎对待。‎ 后诸葛诞被迁升为御史中丞、尚书,并与散骑侍郎夏侯玄等人交好。后来因为魏明帝厌恶夏侯玄和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而免官。明帝死后,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辅政专权,曹爽任用夏侯玄等人,又让诸葛诞复职,并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 东兴之战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并另立楚王曹彪为帝;事情被兖州刺史黄华揭发后,司马懿领兵讨伐,并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 嘉平四年(252年),诸葛诞因着东吴兴筑新的东兴大堤,修筑两城并留兵戍守,认为是入侵魏国的行为,于是提议分兵三路攻吴:由王昶进逼江陵、毌丘俭进攻武昌,以牵制上游吴军;再以精兵直攻东兴二城。当时王昶、毌丘俭及胡遵都献计伐吴,因着诸将的战略都不同,司马师最终决定由征南将军王昶进攻南郡;镇南将军毌丘俭进攻武昌;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军七万进攻东兴,作浮桥渡水,攻打两城。但是由于城池在高处,一时无法攻下,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军日夜兼程驰援东兴。当时天降大雪,胡遵等人正在聚会饮酒,魏军没有戒备,丁奉率部轻装突袭魏军前部营垒,吕据和留赞等部也相继赶到。魏军惊恐溃逃,争渡浮桥,因超载桥断,落水及自相践踏而死者达数万人,魏军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先后溺死。毌丘俭、王昶等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此役为东吴太傅诸葛恪所击败。东兴之战败后,司马师将所有责任归咎于自己,并说:“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最后,司马昭因为是监军所以降职,诸葛诞和毌丘俭等武将都有降职,但只不过是防区对调,从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 平步青云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与文钦在寿春起兵,列举司马师罪状数重,并派使者联络诸葛诞,要他招引豫州士民。诸葛诞本身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他们的使者,并向全国宣布二人叛乱。司马师讨伐毌丘俭时,诸葛诞亦率兵前往寿春。及后文钦兵败,毌丘俭弃守逃亡,诸葛诞率先率兵进占叛军的据点寿春,稳定战局。诸葛诞因为长期在淮南驻守,于是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此时东吴丞相孙峻率领吕据和留赞支援毌丘俭,知道毌丘俭和文钦兵败和寿春被占后撤退,诸葛诞于是派部将蒋班追击东吴军,斩杀留赞。战后诸葛诞获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 ‎ 举兵寿春 诸葛诞见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而王凌和毌丘俭亦被夷灭三族,又不满司马氏兄弟擅权,心中十分不安,于是在当地收买人心,又蓄养数千死士自保。‎ 甘露元年(256年),诸葛诞以东吴有意进攻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万和沿淮河筑城抵御。当时,司马昭刚刚执掌朝政,长史贾充建议派遣部下去慰劳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并观察他们的志趣、动向。司马昭派贾充到了淮南,贾充见到诸葛诞,一起谈论时事,贾充说道:“洛中的诸位贤达之人,都希望实行禅让,您认为如何?”诸葛诞严厉地说:“你不是贾豫州的儿子吗?你家世代受到魏朝的恩惠,怎能想把国家转送他人?如果洛中发生危难,我愿为国家而死。”贾充默然无语。贾充从寿春回来后,知道诸葛诞不会支持司马氏,而诸葛诞亦很得淮南民心;为免司马氏夺权时诸葛诞领兵反抗,建议司马昭征召他入朝,虽然认定他必定不会应命并反抗,但这对司马氏的影响会最低,司马昭听从。 ‎ 甘露二年(257年),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得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叛变,征集淮南将士和一年粮食据守寿春,又杀扬州刺史乐綝,派吴纲领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请求援兵。曹髦亲征至项县,司马昭则率军征伐诸葛诞,并派王基与安东将军陈骞领兵围困寿春;同时,东吴派文钦与全怿、全端、唐咨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趁王基包围圈未完成而领兵进入寿春城。‎ 但随着外围由朱异率领的东吴援兵两度被石苞和胡质等击退,孙綝已退回建业,寿春亦被重重包围,文钦等多次试图突围亦失败。在司马昭围困寿春的时候,诸葛诞哈哈大笑。因为寿春一带每年都会下大雨,一下雨淮河就要涨水,一直淹到寿春城下。所以诸葛诞看见司马昭在城下扎营非常高兴,他说:“是固不攻而自败也。”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自从司马昭扎营开始,就一滴雨都没下,是少有的大旱。等到城破,魏军进入寿春,当天就下了一场暴雨,把城外魏军的大营都给淹了。蒋班和焦彝于是劝诸葛诞不要再等东吴援兵,率全军攻向一方突围,但诸葛诞不听,更意图要斩杀二人,二人于是出城投降。不久,司马昭亦听从钟会计谋,令全怿和全端等人率数千兵出降,寿春守军因而震惊恐惧。‎ 粮尽身死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城中粮食渐渐枯竭,诸葛诞与文钦和唐咨于是拼命突围,但伤亡惨重,被逼撤回城内。诸葛诞更因为与文钦以往的嫌隙和对尽释北方人以节省粮食的分歧而杀死文钦,令其子文鸯和文虎向曹魏投降。司马昭纳降二人,更封为关内侯,并以二人降后的待遇瓦解寿春军民反抗之心,最终于二月成功攻克寿春,诸葛诞率领数骑逃出寿春,被大将军胡奋手下士兵杀死。诸葛诞亦被诛灭三族。‎ 诸葛诞麾下数百人于寿春被俘,坚决不降,更说:“为诸葛公死,不恨。”行刑时排成一列,每斩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终无人投降。‎ 羊祜:羊祜(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市)人。魏晋时期大臣,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立五等爵制,封钜平县开国子,与荀勖共掌机密。西晋成立后,司马炎怀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遭到众臣反对。‎ 咸宁四年(278年),羊祜抱病回到洛阳,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追赠侍中、太傅,谥号为“成”。‎ 早年经历 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从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并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称。羊祜祖父羊续汉末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曹魏时期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姐姐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 羊祜十二岁丧父,孝行哀思超过常礼。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谨。他曾在汶水边上游玩,遇见一位老人对他说:“你这孩子相貌不凡,不到六十岁,必然为天下建立大功。”老人说完就走了,不知所在。‎ 羊祜长大后,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长于论辩而有盛名于世。而且仪度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郡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常人,把兄长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古代五种官署的合称,所指不一)也纷纷任命他,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太原人郭奕见到他后说:“这真是当代的颜回啊。”‎ 初露锋芒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继位为帝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两大集团的斗争日趋激烈化。正始初年,曹爽集团在斗争中明显地占据优势。曹爽把司马懿排挤到太傅的闲职之上,将统领禁军、掌管枢要的权力皆掌握到自己的弟兄及心腹的手中,从而控制了政府的实权。司马懿实行韬晦之计,假装生病,暗中却加紧布置,伺机反攻。羊祜虽然年轻,但很有政治头脑。他判断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后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应命就职,羊祜就说:“豁出身家性命去侍奉别人,不是容易的事。”王沈便独自应召。由于门第关系,羊祜基本游离于两大集团争斗之外。‎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诛杀曹爽,夺得军政大权。政变之后,司马懿大举剪除曹爽集团,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遭到株连。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为逃避杀戮,投降了蜀汉。王沈也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于是,对羊祜说:“我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却安慰他,说:“我当时也没有想到曹爽有这种下场。”他就是这样,既有先见之明,又不肯显示夸耀。在这场灾难中,羊祜因和司马氏的姻亲关系,并未因岳父降蜀受罚。‎ 夏侯霸投降蜀国,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愈于常日。 不久,羊祜的母亲和长兄羊发相继去世。羊祜服丧守礼十多年,其间以道素自居,笃重朴实,一如儒者。 ‎ 平步青云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执政,为大将军。司马昭任大将军,征辟羊祜,羊祜没有应命。于是,朝廷公车征拜羊祜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 时魏帝高贵乡公曹髦爱好文学,在位者希承上意,多献诗赋,汝南人和迪因为违逆上意而遭贬斥。羊祜在朝廷,虽身处士大夫之间,但持身正直,从不亲亲疏疏,因此,有识之士,对他特别尊崇。‎ 陈留王曹奂即位,羊祜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一百户。因为魏帝年少,羊祜不愿在朝中做侍臣,要求调出宫廷任其他职务,结果改任为秘书监。‎ 魏朝实行五等爵位以后,羊祜被封为钜平子,食邑六百户。钟会受到司马昭宠信而好忌妒贤能,羊祜也怕他。钟会被诛之后,羊祜任相国从事中郎,与司马炎的另一心腹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前夕,司马炎调羊祜为中领军,在皇宫当值,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 屡建功勋 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1月),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因为羊祜有扶立之功,被进号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爵为郡公,食邑三千户。羊祜怕引起贾充等权臣的妒嫉,固让封公,只受侯爵,于是,由本爵钜平子进封为侯,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并授给他的夫人印绶。‎ 泰始初年,司马炎下诏:“统领国家机关,协调礼、教、刑、政等各部门的工作,是朝政的根本要务。羊祜德操清美,忠贞而坦诚,纯正而才高,是文武兼备的人才,为人又很正直,虽在宫廷任要职而不掌管国家机要,这不符合圣君必委任贤人垂拱无为而治天下的要义,现任羊祜作尚书右仆射、卫将军,配置本营军队。”当时,王佑、贾充、裴秀等人均为前朝名高望重之臣,羊祜对他们心存谦让。‎ 司马炎称帝后,素有吞吴之志。便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 ‎ 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除任命大将军卫瓘、司马伷分镇临淄、下邳,加强对孙吴的军事布置以外,又特地调任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并保留他散骑常侍、卫将军原官不变。 当时,西晋和孙吴各有一个荆州,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西晋的荆州包括今陕西、河南的一小部分和湖北北部地区。吴国的荆州则有今湖北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晋吴间的边界线以荆州为最长,所以这里是灭吴战争的关键地区。‎ 羊祜到任后,发现荆州的形势并不稳固。不但百姓的生活不够安定,就连戍兵的军粮也不充足。于是,羊祜首先把精力放在开发荆州方面。羊祜大量开办学校,兴办教育,安抚百姓,怀来远人。并与吴国人开诚相待,凡投降之人,去留可由自己决定。还禁止拆毁旧官署。‎ 当时风俗,官长如果死在官署之中,后继者便说居地不吉,往往拆毁旧府,另行修建。羊祜认为,死生有命,不在居室,命令下属,一律禁止。最主要的是设计使吴国撤掉了对襄阳威胁最大的石城驻军,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深以为患,于是巧用计谋,使吴国撤销了守备。然后羊祜他把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巡逻戍守的军事任务,一半垦田。当年,全军共垦田八百余顷。羊祜刚来时,军队连一百天的粮食都没有,到后来,粮食积蓄可用十年。羊祜的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司马炎为表彰他的功绩,下令取消江北所有的都督建置,授予羊祜南中郎将的职务,负责指挥汉东江夏地区的全部军队。‎ 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不久,羊祜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并受到开府如三司之仪的特殊待遇。羊祜上表固辞:“臣恭敬地看到加恩的诏书下来,提拔臣与三公同等,臣自出仕以来才十几年,接受内外重任,官职显赫而重要,臣常常因为自己的才智不能上进,不可久居过当的恩宠而日夜战栗不安,荣耀变成了忧愁。臣听说过古人之言,品德还没有为众人心服而受高爵,就会使有才之臣不能奋进;功业没有使众人归附而享受厚禄,就不会使愿为国家出力的臣民受到鼓励。如今臣身为外戚,做事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时局,应警惕过多的恩宠,并不忧虑被朝廷遗忘。而宫中之诏枉发,给予臣超常的荣誉,臣有何功可以担当呢?于心怎安呢?身居不称的高位,不久将会跌落下来,到那时想守住先人的陋室,也不可能了。违抗诏命,是触犯天子威严;曲心从命,又是如此犯难。古人有知过必举的见知法,大臣之节,能进则进,不可进则止。臣虽属小人之辈,也想缘用前人所诫,不忘此义。‎ 天下归服于晋已经八年,天子虽坐于侧席以延揽贤才,乡鄙贱人无所遗漏,然而臣不能推举有德之人,引荐有功之士,使陛下知道胜过臣的人还多,没有进入仕途的贤人还不少。假若还有像傅说那样的贤人被遗忘在筑墙者的行列,有像吕尚那样的才士被遗忘在屠市垂钓的场所,而朝中议事者不以枉用臣为非,臣居高位而又无愧,这样不是损失太大了吗?臣窃居官位虽然很久,从未像这样兼任文武要职受朝廷信任,居等同宰相的高位。况且,臣所见虽然狭小,光禄大夫李熹有高风亮节,行为公允正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与人和谐而不苟同;光禄大夫李胤,清廉简朴而坦诚,身在朝廷,效力国家,守君臣之礼至老不渝。‎ 他们虽历任内外要职,而清廉简朴如贫寒人家,但都没有荣获我这样的宠位,臣超过他们,怎能满足天下人的期望,稍增日月之光呢?因此,臣决心守此臣节,不愿苟得高位。天下统一的道路尚未畅通,边陲战事时有发生,乞求保持原来的职务,使臣能迅速回到荆州屯垦戍边,不然的话,在京城留连日久,必然于对付敌国方面考虑不周。匹夫之志,有时也不可强夺。”‎ 但朝廷未同意他的辞让。这一年,羊祜四十九岁。 ‎ 西陵之战 泰始六年(270年),吴国在荆州的都督换上了名将陆抗。陆抗到荆州后,注意到西晋的动向,立即上疏给吴主孙皓。陆抗对荆州的形势表示忧虑,提醒孙皓不要盲目迷信长江天堑,应该认真备战。他把自己的想法归纳为十七条建议,请求实行。‎ 陆抗的到来,引起羊祜的警惕和不安。因此,他一面加紧在荆州进行军事布置;一面向司马炎密呈奏表。密表建议,伐吴战争必须利用长江上游的便利条件,在益州(今四川地区)大办水军。‎ 泰始八年(272年)八月,吴主孙皓解除西陵(今湖北宜昌)督步阐的职务。步阐因害怕被杀,拒绝返回建邺,当年九月,献城降晋。陆抗闻讯,立即派兵围攻西陵(参见西陵之战)。晋武帝命令羊祜和巴西监军徐胤各率军分别攻打江陵(今湖北江陵)和建平(今四川巫县),从东西两面分散陆抗的兵力,以实现由荆州刺史杨肇直接去西陵救援步阐的计划。但陆抗破坏了江陵以北的道路,五万晋军粮秣的运输发生困难,再加上江陵城防坚固,不易攻打,羊祜顿兵于城下,不能前进。杨肇兵少粮悬,被陆抗击败,步阐城陷族诛。‎ 有司上奏说:“羊祜率军八万多,吴军不过三万,羊祜在江陵按兵不前,使贼兵备好攻守战具。并只派杨肇这支偏师深入险地,兵少而粮草不继,致使我军失利。羊祜违背诏命,没有大将节操,应免去官职,保留侯爵回府第闲居。”结果,羊祜因此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则被贬为平民。‎ 羊陆之交 西陵救援失利后,羊祜总结教训认识到:吴国的国势虽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尚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平吴战争不宜操之过急。于是,他采取军事蚕食和提倡信义的两面策略,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 鉴于历史上孟献子经营武牢而郑人畏惧,晏弱筑城东阳而莱子降服的经验,羊祜挥兵挺进,占据了荆州以东的战略要地,先后建立五座城池。并以此为依托,占据肥沃土地,夺取吴人资财。于是,石城以西均晋国占有,吴人来降者源源不绝。羊祜于是实施怀柔、攻心之计。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后来,吴将夏详、邵颉等前来归降,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率其部属一起来降。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死节而厚礼殡殓。两家子弟前来迎丧,羊祜以礼送还。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羊祜这些作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 对于羊祜的这些作法,陆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诫将士们说:“羊祜专以德感人,如果我们只用暴力侵夺,那就会不战而被征服的。我们只保住边界算了,不要为小利而争夺侵扰。”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羊祜与陆抗对垒,双方常有使者往还。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祜怎会用毒药害人呢”仰而服下。当时人都说,这可能是春秋时华元、子反重见了。 吴主孙皓听到陆抗在边境的做法,很不理解;就派人斥责他。陆抗回答:“一乡一镇之间,不能不讲信义,何况一个大国呢?如我不讲信义,正是宣扬了羊祜的德威,对他毫无损伤。”孙皓无言以对。‎ 羊祜在边境,德名素著,可在朝中,却每遭诋毁。他正直忠贞,嫉恶如仇,毫无私念,因而颇受荀勖、冯紞等人忌恨。王衍是他的堂甥,曾来见他陈说事情,言辞华丽,雄辩滔滔。羊祜很不以为然,王衍拂衣而去。羊祜对宾客说:“王夷甫方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西陵之战,羊祜曾要按军法处斩王戎。所以,王戎、王衍都怨恨他,言谈中常常攻击他。当时人说:“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咸宁二年(276年)十月,司马炎改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恢复其贬降前的一切职权,开府仪同三司,可以自行辟召僚佐。当初羊祜便认为,要想伐吴,必须凭借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羊祜听后便说:“这一定是说伐吴必是水军成功,只是要考虑哪个人应童谣中的名字。”正逢益州刺史王濬被征召任大司农。羊祜发现王濬的才能可当重任,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而当时在西晋朝廷内部,王濬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羊祜极力肯定王濬的军事才能,主张济其所欲,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羊祜本人也命令部将缮甲训卒,广为戎备。经过七年的练兵和各项物质准备,荆州边界的晋军实力远远超过了吴军,而两年前吴军主帅陆抗病死,吴国境内又因为吴主孙皓的高压统治使各种矛盾日益激化。这表明晋灭吴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 羊祜不失时机的上疏请求伐吴,奏疏说:“先帝顺应天意人心,西平巴蜀,南和孙吴,海内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人心安乐。而吴背信弃约,使边境又生战事,国家气数虽是天定,而功业必靠人为,不灭东吴,则士卒百姓无安宁之日。完成统一大业,也是光大先帝功勋,实现无为而治的举措。尧伐丹朱,舜征三苗,都是以使宇内安宁,停止兵乱,民众和睦为目的的。当年平蜀之时,天下人都以为应当一并灭吴,而蜀灭于今已十三年,这算一个周期,灭吴的日子应在今朝了。‎ 而议论此事者常说吴楚在盛世最后被征服,在乱世最先强盛,这是诸侯纷争的时候,当今四海一统,不得与古时并论。有些说法只适用于大道理而不知权变,所以出谋略的人很多,而可以作为决策的就少了。凡是凭险阻而得生存的国家,是指它的实力与敌国相差不多,有力量固守。如地位轻重不同,强弱相差很大,那智士的计谋也不能救它。险阻的地势也不能保它。蜀国地势不是不险要,高山上接云霓,深谷不见日月,关隘险道,束马悬车方能通过,有一夫操戈,千人莫挡之势。‎ 然而灭蜀进军时,蜀国好像连一道篱笆都没有,我军斩将夺旗,斩杀敌军数万,乘胜席卷蜀地,直捣成都城下,汉中一带的蜀兵,像鸟栖于巢一样不敢出动。这也并非蜀人不愿战,实在是力量不足与我军抗衡。到刘禅投降时,蜀地各营垒官兵便悄然四散。江淮的难渡不会超过剑阁,山川的险要不会超过岷山汉水,孙皓的暴虐超过刘禅,吴人的贫困甚于巴蜀,而大晋的军队多于前世,军饷兵械多于往日。不趁此机会平吴,而屯兵据险相守,使士兵役夫日夜辛苦于战争徭役,旷日持久。‎ 这种状况不能维持长久,应当及时定夺,统一四海。如果率领梁、益两州军队水陆并进而东下,荆楚军队进逼江陵,平南、豫州军队进攻夏口,徐、扬、青、兖等州军队进军秣陵,击鼓摇旗作为疑军,多方齐进,使敌军虚实难辨,以东南一角的吴国,抵挡天下大军必然兵力分散,人心慌乱,各种军需紧急难备。这时巴、汉军队顺流而下,直捣空虚腹地,一处陷落则全境震动。吴国国土沿江,没有前线后方之分,东西数千里,处处设防,战场广大,不能安息养精。孙皓肆意妄为,与下属互相猜忌,名臣重将失去信心,所以像孙秀这类人都害怕威胁而来投降。将帅疑于朝廷,士卒困顿于战场,没有保国安民之计,人心散乱,平时即有叛离之意,一旦兵临城下,必然有人响应而来降,他们最后不会齐心拼死尽忠是可以预见的。‎ 吴人做事急速而不能持久,弓弩戟盾等又不如中原,只有水战于他们有利,但我军一入吴境,长江就不是吴军专有,吴军回头保守城池,则是去其长而有其短。晋军深入敌国,远离后方,必有死战的决心;吴人在本土作战,会有败则退而守城的念头。这样看来,平吴之战是很快可以取胜的。”此疏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请伐吴疏》。‎ 奏疏得到了司马炎的肯定,却遭到了朝内其他大臣的反对,权臣贾充、荀勖、冯紞等人的态度尤为激烈。他们提出西北地区的鲜卑未定,不应该两线作战。只有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等少数人赞同。‎ 恰逢晋军在秦、凉屡有败绩,羊祜遂再次上表:“东吴平定,则胡人自然安定,,当前只应迅速完成灭吴的大业啊。”但还是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羊祜叹道:“天下不如意的事总是十有七八,有些人当断不断,当予不取,怎能不让以后的有识之士引为遗憾!” ‎ 名德远播 咸宁三年(277年),司马炎下诏封羊祜为南城侯,设置相的官职,与郡公同级。羊祜辞让说:“昔日张良辞让三万户的封地,只接受留这个地方的一万户,汉高祖满足了他的愿望。臣在先帝时接受了钜平这块封地,岂能再接受更重的封爵而遭来官场的非议。”坚意不接受这次加封,司马炎也就答应了。‎ 羊祜每次被司马炎提拔封赏,常持恬淡退让态度,至诚之心世人皆知,他的德操志趣,往往不在官职的行列等次上。所以英名美德传播远近,朝野上下有目共睹,朝中大臣议论,羊祜应居宰相之位。但司马炎正在考虑灭吴之计,将东南军政要务托付给羊祜,也就把大臣的意见搁置一边了。‎ 羊祜任职历魏晋二朝,掌握国家机要,重大举措,都要向他咨询,而争权求利的事却与他无关。他所献的好计谋和正直的议论,事后都把稿子烧掉,所以世人很少知道。凡是他所荐拔的人,都不知荐拔人是谁。有人认为羊祜这样谨慎守密太过分了,羊祜解释说:“话怎能这样说呢,一般人在你跟前促膝谈心,像是很亲近,一出门就说假话坏话,所谓君臣之间不守密的训诫,我怕自己还没做到呢?身居要位而不荐拔贤才奇人,岂不在知人问题上有愧吗?况且,被荐举的人在朝廷受职,而却到荐拔者私门谢恩,这是我不愿意做的。”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这种说法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羊祜曾经给从弟羊琇写信道:“东吴平定之后,我当戴上隐士的角巾,东回故里,经营一个能容棺材的坟墓。一个贫寒之士而至身居重位,怎能不因势盛气满而受指责呢?汉朝弃官归农的疏广就是我的榜样。”‎ 羊祜喜游山水,风景美好的日子,一定到襄阳城南的岘山游乐,饮酒赋诗,终日不倦。有次,羊祜慨然叹息,对从事中郎邹湛等人说:“自从有了宇宙便有此山,自古以来的贤达高士,像我和你们一样,登上此山眺望游乐的不知有多少,但都淹没无闻了,想来令人悲伤。如死后有知,我的魂魄仍会登此山的。”邹湛说:“您老德冠四海,道接前哲,美好的业绩和名望一定和岘山一样永存于世,至于我等之人,才像您说的会淹没无闻啊!”羊祜讨伐孙吴有功,应当增封爵位与封地,于是请求皇帝将自己应增的爵位封地赐给舅父的儿子蔡袭,于是晋武帝下诏封蔡袭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 遗策灭吴 同年冬十二月,吴夏口都督孙慎侵入西晋边界,掠走弋阳、江夏等地上千家人口。羊祜没有派兵进行追击。事后,晋武帝派人追查原因,并打算移徙荆州的治所。羊祜说:“江夏离襄阳八百里,等知道吴贼侵犯的消息,贼已离去几天了,再派兵去,哪能救护百姓呢?让军队来回奔波,只图不受责备,这样做恐怕不合适。从前魏武帝设置都督,大致都与州府接近,因为军队宜聚合而忌分散。国境线上一方是敌,一方是我,认真守住边界就算了,这是古代人有益的教诲。如频繁迁徙州府所在地,敌人出没无常,很难确定州府应设在哪里。”使者也无法责问羊祜了。‎ 咸宁四年(278年)八月,羊祜染病,请求入朝。返回洛阳正逢景献皇后羊徽瑜去世,羊祜十分悲痛,病情更加严重。司马炎下诏,命他抱病入见,并让他乘坐辇车上殿,不必跪拜,备受优礼。羊祜则再一次向司马炎陈述了伐吴的主张。 ‎ 后来羊祜病重不能入朝,晋武帝专门派中书令张华前去咨询方略,羊祜对张华说:“当今主上有受禅让的美名,但功德尚未著称于世,吴人暴政已到极点,此时伐吴可不战而胜。统一天下而兴办文教,则晋主可比尧舜,而臣下犹如稷契,这是百代难逢的盛事。如果放过这个机会,孙皓或不幸死去,吴人另立英明君主,虽有百万大军,长江是难以越过的,这不是留下后患吗?”张华很赞赏羊祜的主张。羊祜又对张华说:“能实现我这个愿望的是你啊!”司马炎打算让羊祜卧病统领征吴诸将,羊祜说:“取吴不必我亲自参加,但平吴之后还要圣上操心去治理啊!关于功名的事,臣不敢自居。若我的一生即将完结,应当将未成事业托付他人,希望能审慎选出这个人。”‎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羊祜死后,举天皆哀。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时值寒冬,司马炎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追赠羊祜为侍中、太傅,持节如故。‎ 荆州百姓在集市之日闻之羊祜的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可惜羊祜无子,以兄发子篇奉祜嗣。‎ 荆州人为了避羊祜的名讳,把房屋的“户”都改叫为“门” ,另把户曹也改为辞曹。‎ 晋灭吴的战争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羊祜虽然没有亲自参加这次战争,但他为规划、准备这场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羊祜死后二年,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完成了统一大业,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司马炎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羊祜生前有很多著述,有名的有《晋书·羊祜传》记载的《老子传》和《请伐吴疏》,另外他还受命修撰《晋礼》、《晋律》,对晋朝典制创立多有贡献。‎ 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元年(265年):司马炎逼曹魏元帝曹奂退位,西晋王朝建立。‎ 二年(266年):司马炎立杨艳为皇后。二月,解除汉宗室的禁锢。‎ 三年(267年):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遣鲜卑拓跋沙漠汗归其国。‎ 四年(268年):麓山寺建立。十月,吴主孙皓使其将施绩入江夏,万彧寇襄阳。诏义阳王望统中军步骑二万屯龙陂,为二方声援。会荆州刺史胡烈拒绩,破之,望引兵还。吴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脩则、将军顾容前后三攻交趾。十一月,吴丁奉、诸葛靓出芍陂,攻合肥,安东将军汝阴王骏拒却之。文明太后王元姬去世。‎ 五年(269年):正月,孙皓立孙瑾为太子。孙皓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丹杨陶璜从荆州道,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皆会于合浦,以击交趾。‎ 六年(270年):吴将李勖以建安道不利,杀导将冯斐,引军还。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六月在万斛堆杀秦州刺史胡烈。东吴重要将领朱绩去世。晋朝秦州刺史胡烈去世。‎ 七元年(271年):正月,匈奴右贤王刘猛叛出塞。四月,吴交州刺史陶璜袭九真太守董元,杀之。凉州刺史苏愉在金山被杀。凉州刺史牵招在青山被鲜卑击杀。吴国薛珝与陶璜等合兵攻破交趾。八月,司马炎分益州南中四郡置宁州。十一月,刘猛寇并州,并州刺史刘钦等击破之 。蜀汉皇帝刘禅去世。晋朝官员、地图学家(原为曹魏官吏)裴秀去世(224年出生)。晋朝凉州刺史牵弘去世。东吴重要将领丁奉、丁封去世。晋朝义阳成王司马望去世。晋朝城阳王司马宪去世。晋朝司空孟仁去世。‎ 八年(272年):正月,监军胡奋屡破刘猛,诱使李恪杀刘猛降晋。汶山白马胡侵掠诸种。西陵之战,孙吴大将陆抗击败西晋羊祜的进攻。晋朝书法家卫铄出生(349年去世)。匈奴右贤王刘猛去世。魏晋著名政治人物司马孚去世。晋朝益州刺史皇甫宴去世。晋朝敦煌太守尹璩去世。‎ 九年(273年):孙皓封其子弟为十一王。晋朝密陵元侯郑袤去世。晋朝东海王司马祗去世。‎ 十年(274年):西晋把幽州其中五郡另置平州。东吴重要将领陆抗去世(226年出生)。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去世(232年出生)。‎ 同期年号:以下四个年号,都是孙吴末帝孙皓的年号:‎ ‎(1)甘露:265年四月-266年七月 ‎(2)宝鼎:266年八月-269年九月 ‎(3)建衡:269年十月-271年 ‎(4)凤凰:272年-274年 重点词汇:耽、坟、举、辟、深、参、薨、阙、夏、夷、许、谠、嘉、引、驰、黜、檄、痛、见、杖、懦,惑、坐、苟、免、掌、爵、履、素、逊、上、给、塞 二、(2018课标全国Ⅱ ,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 分)‎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成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 ‎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4.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 译文: ‎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 译文: ‎ 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应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把握大意,查找标志词语和对称结构。如文中介绍王涣经历时,“少”与“晚”对举,“敦儒学”与“习《尚书》”“读律令”句式相同,“也”常用句末等。‎ ‎2.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京师”旧指国都,“京”字单用也可以指国都,但“师”字单用常指老师、军队之类,故“旧时均可指国都”错。‎ ‎3.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末说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检举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声威超过了王涣,D项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没有依据。故D错。‎ 疑难突破 曲解文意和无中生有是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常设陷阱。做题时先找到原句,再细查是否有释义错误,并借助语境仔细推敲,可以判断是否曲解文意;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可断定是否无中生有。‎ ‎4.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必须遵循 “信”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中务必落实的有“思”“德”“荐”及介宾后置(“为立祠安阳亭西”);(2)句中重点落实的有“岁”“狱”“于”“文理”“及”。‎ 参考译文 原文: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 译: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广汉: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郪:中国汉代县名,故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口。)‎ 原文:父顺,安定太守。‎ 译:父亲王顺,是安定太守。(安定:汉置,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 原文: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 译: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崇尚武力,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气力:体力,力量。《战国策·西周策》:“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通:<动>交往;来往;结交。《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剽轻:强悍轻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后汉书·史弼传》:“﹝勃海王悝﹞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出入无常。”清 吴伟业《松鼠》诗:“剽轻固天性,儇狡因众习。”)‎ 原文: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译: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操行,重视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能明晓其主要思想。(敦:注重,推崇。谢朓《赋贫民田》诗:“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尚书》:也叫《书经》。书名。相传由孔子编删而成,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还有一部分是东晋梅赜伪造的。该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律令:法令:朝廷律令。大义: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原文: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译: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功曹:古代官职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秦代即有此官职,如沛县功曹,姓萧名何,与邦同乡,熟谙法律。)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选署功劳。东汉各州亦有功曹,而名称略有变更。属司隶校尉者称功曹从事,下设门功曹书佐等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割断:决断。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后汉书·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原文: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译:陈宠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风声:声名、声望。大行:广为推行;普遍流行。大司农:大司农,秦汉时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後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 原文: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 译: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理:<动>治理;管理。《诗经·大雅·江汉》:“于理于理,至于南海。”)‎ 原文: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译: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简:<动>同“拣”,挑选。《核舟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主薄:官名。其职责地位历代不同。补阙:填补缺漏,匡正错失。)‎ 原文: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译: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知名。(汉和帝:‎ 刘肇(79年―105年2月3日),即汉和帝(88年—105年在位),东汉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汉章帝刘炟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病逝章德殿,终年27岁。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慎陵。显:<形>显贵;显赫。《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原文: 州举茂才,除温令。‎ 译: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茂才: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除:<动>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原文: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译: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奸猾:诡诈狡猾。也作奸滑。诡计多端。积:<动>积蓄;积累。《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 原文: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译: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方略:全盘的计划和策略。《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讨击:讨伐,攻击。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而将帅皆怯劣软弱,不敢讨击。”)‎ 原文: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译: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过夜。(清夷:亦作“清彝”。清平;太平。道:<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原文: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译:那些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了,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的事。(稚子:指王焕,稚子是王焕的字。)‎ 原文: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译: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纠正所属郡县,声名大震。(迁:晋升或调动。此处为升职。《后汉书·张衡传》“迁为太史令。”兖州:兖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兖州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讲学;“诗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九州即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绳正:纠正。《东观汉记·王阜传》:“(王阜﹞为益州太守,边郡吏多放纵,阜以法绳正,吏民不敢犯禁。”)‎ 原文: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译:后来由于审问妖妄言论不符合实情而被定罪。(妖言:怪诞不经的邪说。《六韬·兵徵》:“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实:不符实际。)‎ 原文:岁余,征拜侍御史。‎ 译:一年多以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征拜:征召授官。侍御史: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 原文: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译: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令。(驾:<名>特指皇帝车乘。《后汉书·郭宪传》:“从驾南郊。”)‎ 原文: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译:他以办事清平公正严格要求自己,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宽猛:宽大与严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猛:<形>严厉。《左传·昭公二十年》:“又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原文: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译:那些含有冤情,长期诉讼,而历任官员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消除大家的疑虑。(嫌:<动>疑惑;疑忌。《史记·太史公自序》:“别嫌疑,定是非。” 曲尽情诈:细致地搞清楚事情的真假。曲尽:细致,详尽。情诈:真实情况与虚伪狡诈。情:<名>实情;实况。《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诈:<名>欺骗的事。《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压塞:平定,消释。)‎ 原文: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译: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秘的坏人坏事。(谲:不说直话,绕着弯说话。数:<副>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发擿:亦作“发摘”。 揭发;举发。出处:《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以嘲弄侵克,发擿私短以为欢。”奸伏: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晋 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下》:“尚(度尚)字 博平, 山阳湖陆人也。初,为上虞长,纠摘奸伏,县中谓之神明。”)‎ 原文: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译: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认为王涣神机妙算。(京师:首都。)‎ 原文:元兴元年,病卒。‎ 译:元兴元年,王涣病死。‎ 原文: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译: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市:<名>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业、文化发达的地方。《书搏鸡者事》:“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此处指住城市的人。道:<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此处指行路之人。咨嗟:叹息。)‎ 原文: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译: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之礼。(赋敛:征收赋税。《史记·滑稽列传》:“ 邺 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奠醊:向死者供献祭品致敬。《后汉书·循吏传·王涣》:“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原文: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译: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案加以祭奠。(丧:人的尸体、骨殖。灵柩。弘农:弘农县是中国古代汉朝至北宋期间长期设置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始终是弘农郡的治所,但是其所在地有迁移。)‎ 原文: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译: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卒司:官兵。抄:<动>掠夺。《后汉书·郭伋传》:“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 原文: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译:自从王涣任洛阳令后,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报答他的恩情。(侵枉:侵害而使受冤枉。《后汉书·陈龟传》:“时三辅强豪之族,多侵枉小民。 龟到,厉威严,悉平理其怨屈者,郡内大悦。”)‎ 原文:其政化怀物如此。‎ 译:王涣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 原文: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荐:<动>祭奠;祭祀。《窦娥冤》:“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原文: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译:延熹年间,桓帝使用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桓帝:即“刘志”。东汉皇帝。章帝曾孙。公元146—167年在位。初由梁太后临朝,外戚梁冀掌握朝政。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诛灭梁氏,朝政因此为宦官控制。九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他下诏逮捕李膺等二百余人,后称“党锢之祸”。黄老道:黄老道:其名源自古代学术的一个主要流派——黄老学,“黄”指黄帝,代表古代“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老”指老子,代表道家的思想。密县:密县位于今河南省会郑州西南43公里处,四周冈阜逶迤、山亘如堂,古称中州之奥区,是历代帝王入主中原、兵家必争之地。)‎ 原文: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译: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特:单独;单单;特地。“夫国岂特为车哉?”——《吕氏春秋·君守》)‎ 原文: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译: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为洛阳令。(勃海:渤海郡,汉置,今河北省河间县以东至沧县,北至北京安次县,南至山东无棣县,皆其地,治浮阳,后汉移治南皮,故城在今河北省南皮县东北八里。)‎ 原文: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成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任峻选拔文武官吏,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检举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擢:<动>提拔;选拔。《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纠剔:督察惩治。亦作“纠逖”。指督察惩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杜预 注:“逖,远也;有恶於王者,纠而远之。” 旋踵:畏缩退后。《商君书·画策》:“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文理:这里指做事的思路)‎ 原文: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译: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背景知识 汉和帝:刘肇(79年―105年2月3日),即汉和帝(88年—105年在位),东汉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汉章帝刘炟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病逝章德殿,终年27岁。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慎陵。‎ ‎ 早年经历 刘肇,是汉章帝刘炟第四子。其母梁贵人是褒亲愍侯梁竦之女,建初二年(76年)入宫。‎ 建初四年(78年),生下刘肇。后被窦皇后诬陷,忧郁而死,窦皇后亲自抚养刘肇,视如己子。 ‎ 建初七年(82年)六月十八日,汉章帝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改立刘肇为皇太子。 ‎ 登基为帝 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汉章帝去世,皇太子刘肇继位,即为汉和帝,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因刘肇年幼,由窦太后临朝称制。 ‎ 窦太后把哥哥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诰命;让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 窦太后将政权统于自己一人之手,独断专横,强予决策。对于伐北匈奴,尚书、侍御史、骑都尉、议郎等等都极力上谏,甚至指责窦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也没有挡住太后为袒护窦宪而出兵。重创北匈奴后,是否继续设立北单于,朝臣坚决反对,但由于窦宪奏请设立,窦太后不顾大多数人反对,同意奏请。‎ 窦太后还把大批窦氏家族子弟和亲朋故友,任为朝官或地方官,从而上下勾结,专权放纵,报复打击,为所欲为。其弟弟窦景放纵奴仆胡作非为,甚至白天公然拦路抢劫,侮辱妇女,而“有司莫敢举奏”。‎ 窦氏为维护专权,安插了大量党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与亲信。当初,刘肇在长安召见窦宪,朝臣甚至议论称之“万岁”,尚书韩棱愤怒指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算止住了这场闹剧。这一方面说明窦氏权势的贵盛,另一方面也说明时臣趋炎附势的风气。因而,和帝执掌政权后,立即清理窦氏残党余孽,太尉宋由因为窦氏党而被罢免,后自杀。其他亲朋故旧,凡是依仗窦家的关系而做官的,统统被罢免回家。‎ 窦宪还养了许多刺客,实行暗杀政策,谋害那些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见、可能危害窦氏的人。在汉明帝永平年间,窦宪的父亲窦勋犯罪,韩纡审理此案,考实窦勋坐狱被诛。窦太后当政时,韩纡已死,窦宪即派刺客刺杀了韩纡的儿子,并带回他的首级拿到窦勋坟上祭奠。周荣为尚书袁安府吏,袁安上书言窦宪骄纵、窦景腐败、不宜立北匈奴单于等奏议,均出自周荣之笔。窦宪门客徐齮非常嫉恨他,于是当面威胁他。‎ 设计夺权 窦太后刚愎放纵,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满。他们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仅据《资治通鉴》统计,短短的近五年时间,大臣就针对各种问题上书十五六次。‎ 窦氏父子兄弟同为九卿、校尉,遍布朝廷。穰侯邓叠和他的弟弟步兵校尉邓磊,母亲元氏,窦宪的女婿射声校尉郭举,郭举的父亲长乐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结在一起。其中元氏、郭举都出入宫廷,而郭举又得到窦太后的宠幸,他们便共同策划杀害刘肇。刘肇暗中了解到他们的阴谋。‎ 当时,窦宪兄弟掌握大权,刘肇与内外臣僚无法亲身接近,一同相处的只有宦官而已。刘肇认为朝中大小官员无不依附窦宪,唯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慎机敏而有心计,不谄事窦氏集团,便同他密谋,决定除掉窦宪。由于窦宪出征在外,怕他兴兵作乱,所以暂且隐忍而未敢发动。恰在此刻,窦宪和邓叠全都回到了京城。当时清河王刘庆特别受到刘肇的恩遇,经常进入宫廷,留下住宿。刘肇即将采取行动,想得《汉书·外戚传》一阅。但他惧怕左右随从之人,不敢让他们去找,便命刘庆私下向千乘王刘伉借阅。夜里,刘肇将刘庆单独接入内室。又命刘庆向郑众传话,让他搜集皇帝诛杀舅父的先例。‎ 永元四年(92年)六月二十三日,刘肇临幸北宫,下诏命令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驻守南宫和北宫;关闭城门,逮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将他们全部送往监狱处死。并派谒者仆射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将他改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瑰一并前往各自的封国。刘肇因窦太后的缘故,不愿正式处决窦宪,而为他选派严苛干练的封国宰相进行监督。窦宪、窦笃、窦景到达封国以后,全都强迫命令自杀。 ‎ 刘肇成功夺回政权,再现了汉宣帝刘询诛霍禹的故事。‎ 永元之隆 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的势力后,刘肇开始亲理政事,每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刘肇当政时期,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 、安置流民 、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纳贤 ,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 ,并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 。‎ 汉和帝十分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汉和帝永兴元年(105年),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户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刘肇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 英年早逝 元兴元年(10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汉和帝病死于京都洛阳的章德前殿,时年二十七岁。刘肇驾崩后,他出生仅一百余日的儿子刘隆继位,改元延平,是为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三月初五日,葬刘肇于慎陵(位于今河南孟津),上庙号为穆宗,谥号孝和皇帝。‎ 初平元年(190年)有司奏请,和帝穆宗、安帝恭宗、顺帝敬宗、桓帝威宗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皇后、敬隐皇后、恭愍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都请撤除尊号。献帝诏令说:“可以。”‎ ‎ 汉桓帝:即“刘志”。东汉皇帝。章帝曾孙。公元146—167年在位。初由梁太后临朝,外戚梁冀掌握朝政。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诛灭梁氏,朝政因此为宦官控制。九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他下诏逮捕李膺等二百余人,后称“党锢之祸”。‎ 早年经历 幸登帝位 刘志132年生于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原袭爵为蠡吾侯,十五岁即位为皇帝。‎ 东汉中后期屡有外藩入继大统者。原因是汉帝多盛年早崩或无后。当权的外戚或宦官希望新立一个年幼无知的小皇帝,以便继续控制朝政。刘志的帝位就是因此侥幸得来。‎ 本初元年(146年),皇太后梁纳征蠡吾侯刘志到洛阳城北的夏门亭,准备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但婚礼尚未举行,太后的哥哥,身为大将军的梁冀,因新帝才8岁的汉质帝指责他是“跋扈将军”,竟将幼帝毒死了。因此,朝中又要议立新帝。‎ 当时梁冀考虑到刘志年方15,容易操纵,提出要策立桓帝;而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成为了削弱梁氏集团的势力,则主张迎立年长的清河王刘蒜。于是梁冀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一起来讨论此事。结果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明德著称”,且血缘与质帝最近(为质帝兄),应立为嗣。梁冀苦于找不到别的理由反对,只好宣布暂停讨论。‎ 第二天重会公卿讨论,梁冀严厉逼迫群臣策立刘志。那些公卿在梁冀的淫威下只好屈从,只有李固坚持己见。为了消除阻力,梁冀就让梁太后下诏罢免了李固。这样,在闰月庚寅(146年),梁冀终于持节,以诸侯王青盖车,迎刘志入南宫即皇帝位。刘志就这样在外戚梁氏的一手操纵下做了皇帝,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 外戚专权 刘志在位21年,前13年基本是一个傀儡皇帝。当时,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他几乎难以置喙。尽管梁太后在和平元年(150年)曾下诏归政,但梁冀专横跋扈,桓帝还不得不仰其鼻息。桓帝真正亲政,是他在位的后8年,而在这 8年中,发生很多重大事件,即“三断大狱,一除内嬖,再诛外臣”。所谓“三断大狱”,一是诛灭梁冀,二是废免邓氏,三是禁锢党人;“一除内嬖”,是抑制宦官;“再诛外臣”,则是诛杀南阳太守成瑶和太原太守刘质。‎ 梁冀在策立桓帝后,权力达到顶点。他先是以“灾异”让梁太后策免太尉杜乔,继而又罗织罪名杀了李固和杜乔。加上桓帝对他极尽尊崇,委以朝中大权,甚至规定他可“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又增封其食邑为四县,比邓禹;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甲第,比霍光;还封其弟梁不疑为颍阳候、梁蒙为西甲侯、梁蒙之子梁胤为襄邑候、其妻孙寿为襄城君,并加赐赤绂,比长公丰。这样一来,梁冀更加专横暴虐。朝中大小政事,无不由他决定。百官的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才能到尚书台办理手续;地方郡县每年进献的贡品,要先把上等的送给梁冀,然后才把次等的献给桓帝。结果他“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与”。此外,梁冀和妻子孙寿都穷奢极欲,搜刮财富,修建豪宅,残忍贪暴,激起的民愤极大。‎ 诛灭梁氏 桓帝对于梁冀的横暴也早有怨恨,只是由于他的两个妹妹都在自己身边,不敢发作。延熹二年(159),梁冀二妹梁皇后去世,桓帝开始策划诛灭梁氏。他去上厕所的时候,单独叫宦官唐衡,问他宦官中有谁和梁冀不和。唐衡回答有单超、左倌、徐璜和具瑗。桓帝于是与他们五人密谋,决定诛除梁冀,并用牙齿咬破单超手臂歃血为盟。八月丁丑,桓帝来到前殿,即召尚书入殿,宣告要惩办梁冀。他命尚书令尹勋持节率丞郎以下守宫廷,收符节送省中;命黄门令具瑗将御林军1000余人和司隶校尉张彪共同包围梁冀住宅;命光禄勋袁盱持节收梁冀大将军印绶,徙封为比景都乡侯。梁冀、孙寿当日自杀,梁、孙家族全部弃市。其他公卿大臣因牵连而死的数十人,故吏宾客被罢免的有300多人,朝官几乎一空,百姓莫不称庆。‎ 宦官当政 桓帝诛灭梁冀以后,宦官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5人因谋诛梁冀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称“五侯”。单超任车骑将军,位同三公。大权从此又落入宦官手中。他们倚奉桓帝,滥行淫威,使得“中外服从,上下屏气”,乃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宦官五侯及其亲属的专横,不仅朝中正直官员反对,就连桓帝也开始担忧,所以对四侯又慢慢开始限制。桓帝先是重用宦官侯览等,分夺他们的权力,继而借他们残害人民的暴行,对他们进行打击。延熹八年(165年),司隶校尉韩演奏言左倌罪恶,言其兄太仆南乡侯左称“请托州郡,聚敛为奸,宾客放纵,侵犯吏民”。桓帝立刻准奏,结果左氏兄弟都被迫自杀。韩演又奏具瑗兄具恭贪污罪,桓帝也下令征诣廷尉。具瑷只好上还东武侯印绶,自己向桓帝谢罪。桓帝下诏贬他为都乡侯,后来死在家中。接着,桓帝又下诏单超、徐璜和唐衡的袭封者,都降为乡侯;其子弟分封者,一律免爵。这就是所谓的“一除内嬖”。‎ 桓帝对于宦官五侯的抑制,只是为了强化皇权,并不想清除,故而对他们稍加抑制后,大权还是交给了他们。而新被重用的宦官在上台后,也同样残暴专横,鱼肉人民。中常侍候览贪侈奢纵,前后竟强夺民田118顷,住宅318所,并模仿皇宫修建大规模住宅16区,都有楼阁、池塘、苑园。另一方面,由于宦官专权,他们的爪牙被安插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机构,选举不实的情况也更为严重。‎ 党锢之祸 由于宦官当政、卖官鬻爵等种种弊政,桓帝朝政糟糕至极。为了维护东汉王朝,也为了自己的政治出路,一部分正直的官吏和一些太学生及郡国士人,就联合起来发起“清议”。他们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在舆论上对宦官集团进行猛烈抨击。同时,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也极力打击宦官势力。‎ 当时,襄城(今河南方城)人李膺是反对宦官集团斗争的领袖。他任河南尹时,因打击阉党而被下狱,司隶校尉应奉上书为他求情,又被赦免,后来即任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任野王令,贪残无道,杀死一位孕妇,畏罪躲在张让家中。李膺知道后,即率吏卒到张让家搜出处死。因此,很多宦官都害怕李膺,休假时不敢走出宫门。李膺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名声越来越高,士大夫能得到他的接待,被认为是极大的荣誉,称之为“登龙门”,他与太尉陈蕃、南阳太守王畅都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敬重。以李膺为首的反宦官斗争激怒了当权的宦官集团。延熹九年(166年),宦官派人诬告李膺等交结太学生、都国生徒“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大怒,于是诏令全国,逮捕“党人”,收执李膺、陈实等200多人。有的党人逃走,桓帝就悬金购赏。一时间,使者四出,相望于道,反宦官的斗争遭到严重挫折。第二年,在窦武等的表请下,桓帝对“党人”略为宽恕,下诏将其赦归田里,但规定他们都终身禁锢,不得做官。这就是桓帝时著名的“党锢”。 ‎ 三立皇后 桓帝不仅改元多,宫女也多,就连皇后也立了三位。桓帝生活相当腐朽,后宫宫女多达万人,尽管他曾接受光禄勋陈蕃的建议,放出宫女500百余人,但这仍远远低于所留宫女的数量。他在位21年,所封贵人就有十几人之多,才女更是无数。而且除了众多的嫔妃,他还先后册立了3个皇后:一个是梁皇后、一个是邓皇后,还有一个是窦皇后。‎ 梁皇后名女莹,是梁太后之妹,桓帝初为蠡吾侯,太后征桓帝到洛阳,准备把她嫁给桓帝。尚未成婚,桓帝被梁冀策立为帝。第二年,即建和元年(147年),有关部门上奏梁太后称:应具备礼章,按婚礼规定的时间纳彩。于是按惠帝时娶张皇后规格,聘黄金两万斤,其他彩礼仍旧。这样,梁女莹于六月入宫,到八月即立为皇后。‎ 梁皇后被立以后,由于其姐姐临朝听制和哥哥专权,桓帝对她极尽宠爱。和平元年 ‎ (150年)三月,梁太后病逝,桓帝对她的态度就开始转变。梁皇后虽得到桓帝数年宠幸,却一直无子,桓帝对她慢慢疏远。这使她对桓帝嫔妃暗怀怨忌,凡妊娠者,无不设法使她们堕胎。桓帝由于畏惧梁冀,对梁皇后暂时还不敢谴责,但对她更加疏远,很少再与她恩爱。到延熹二年(159年),梁皇后终于因忧愤而病死,死后葬懿陵,谥“懿献皇后”。同年,桓帝诛灭梁冀,此后就下诏追废懿陵为贵人冢。‎ 邓皇后名猛女,是和熹皇后邓绥从侄邓香之女。其母名宣,先嫁给郎中邓香,生邓皇后,后因丈夫早死且邓氏遭难,改嫁梁冀的妻子孙寿之舅梁纪。邓皇后因幼年随母亲生活,即改姓梁氏。长大后,孙寿看她容貌姣美,在永兴年间(153~154)把她送入宫中。当时为采女,为桓帝所“绝幸”。因此,第二年桓帝就封她哥哥邓演为南顿侯。邓演死后,其子邓康嗣侯。到梁皇后病死后,桓帝诛灭梁冀,即立为皇后。当时桓帝由于厌恶梁氏,便把她改姓为薄,并封她母亲宣为长安君。后来到延熹四年(161年),有人指出邓皇后本是邓香女儿,不应该改易他姓,桓帝又让她重新改姓邓氏,并且追封邓香车骑将军、安阳侯,更封宣、康大县,赏赐以巨万计。不久,其母宣去世,桓帝又特加优待,葬礼均照皇后之母的规格举行,并以邓康弟邓统封昆阳侯、邓统从兄邓会袭封宗阳侯、邓统弟邓秉为清阳侯,其他邓氏宗族也都位列校尉、郎将等。‎ 由于邓皇后无子,桓帝对她的宠爱也没有持续多久。后来桓帝对郭贵人宠幸,邓皇后自恃位尊,骄横忌妒,与郭贵人在桓帝面前互相谮告。这使桓帝对邓皇后非常不满,到延熹八年(165年)下诏废黜,送暴室管制。邓皇后忧愤而死,为皇后7年,死后葬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东北),其兄也都受到制裁。‎ 窦皇后名妙,是章德皇后从祖的孙女,父亲郎中窦武。延熹八年,桓帝废邓皇后,窦皇后被选入宫中,立为贵人。当时,桓帝对采女田圣特别宠爱,想立田圣为皇后,但朝臣以田圣出身微贱而强烈反对。桓帝无奈,只好策立窦妙为皇后,封窦武为槐里侯、特进,拜城门校尉。但尽管如此,桓帝对窦皇后仍不甚宠幸,所爱还是田圣等女。永康元年(167年),桓帝病重,就封田圣等九女皆为贵人。‎ 由于桓帝的薄情,窦皇后对田圣等人一直有气。桓帝去世,窦皇后称皇太后,即与父亲窦武临朝定策,迎立解犊亭侯刘宏,是为灵帝。临朝听制后,窦太后立即发难,桓帝的棺材尚在前殿,就派人杀了田圣,并且还想把其他桓帝的贵人全都杀掉。在中常侍管霸、苏康的苦谏下,方才作罢。不久,窦武和陈蕃等人谋诛宦官事露,中常侍曹节等矫诏杀死窦武,即把太后迁于南宫云台,其家属迁于比景(今越南南部)。灵帝念及太后曾援立自己,对窦太后比较照顾。建宁四年(171年)十月初一,曾率领群臣朝见太后,并亲自为她祝酒。以后又听从黄门令董萌的劝告,增加太后的供养。但太后心中悲愤,熹平元年(172年),终因母亲死在比景,感伤而死。死后与桓帝合葬宣陵,谥“桓思皇后”。‎ 桓帝没有儿子,生有三女。长女刘华,延熹元年(158年)封为阳安长公主,嫁不其侯辅国将军伏完;次女刘坚,延熹七年封为颍阳长公主;小女刘修,延熹九年封为阳翟长公主。‎ 去世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在德阳前殿去世,时年三十六岁。建宁元年(168年)二月十三日,葬于宣陵,上谥曰孝桓皇帝,庙号威宗。‎ 初平元年(190年)有司奏请,和帝穆宗、安帝恭宗、顺帝敬宗、桓帝威宗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皇后、敬隐皇后、恭愍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都请撤除尊号。献帝诏令说:“可以。”‎ 重点字词:剽、通、敦、行、顿、显、积、患、道、绳、正、考、猛、嫌、讼、诈、情、谲、擿、伏、相、丧、抄、特、擢、纠、剔、旋,终。‎ 三、(2018课标全国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 ‎ ‎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日:“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 独永安不受令/‎ ‎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萌/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 独永安不受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感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 译文: ‎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 译文: ‎ 参考答案 1. 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之一是理解“ 荫”的含义,此处当为“庇荫、庇护”之意,故“以……荫”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京西转运使”为官名,做后句主语;且“建”的对象为“陵”,而不是“京西转运使”, 排除A项。‎ 2. 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京兆尹”并非“知府”的简称,是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 3. 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纯礼“敢于抗言”表现在他因建陵不受令而受到众人责问时的回答,“受到韩琦赏识”根据原文“琦是其对”可知。故此项正确。B.注意找到“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联系下文事件及关键点“吾不忍也”“以赎”“释”等来判断,可知此项正确。C.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判断是“开封府任上”;然后看村民作为;再看纯礼的态度“以不应为杖之”,即“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最后看皇上的态度——“徽宗从之”。故此项正确。D.“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错,原文为“会诜馆辽使”,是王诜宴请辽使,而不是纯礼。 ‎ 易错警示 比对信息“三注意”‎ 一注意,找准区间,逐句比对。‎ 二注意,事件、人物、地点、时间等勿张冠李戴。‎ 三注意,重点实词依据前后内容准确翻译。‎ ‎4.答案(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1)方:正。 务:尽力。虑:担心。岂:哪里。患:祸患。(2)村野:鄙俗、粗野。蔽:决断、断定。好生:爱惜生灵。‎ 解题方法 翻译句子三关注 ‎①关注实词,包括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等。‎ ‎②关注句式,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③关注意译词,平时留心不能直译的词如何依句意进行灵活翻译。‎ 参考译文 原文: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译: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荫:<动>荫庇。多指封建时代官司宦的子孙因行代的官爵功勋而享受各种特权,得到各种好处。《促织》:“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知:主持,管理。《国语·赵语》:“吾与之共知 赵国之政。”陵台:即陵署。唐开元十三年改陵署为陵台。《新唐书·礼乐志四》:“ 贞元四年,国子祭酒包佶言:‘岁二月、八月,公卿朝拜诸陵,陵台所由导至陵下,礼略无以尽恭。永安:古县名。东汉顺帝改彘县置。治今山西霍州市。)‎ 原文: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日:“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译: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以:<介>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说:<名>言论;说法;主张。《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原文: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译: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质:<动>质询。《送东阳马生序》:“余侍立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陵寝: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岁时:一年,四季,季节。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优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乃:<副>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形意动>认为……正确;肯定。《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对:<动>回答。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原文: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译:回到朝廷,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凭借比部员外郎出任遂州知州。(用:<动>任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比部员外郎:比部,官署名。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职掌稽核簿籍。后世沿之。至唐代,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宋代为刑部三司之一。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遂州:北周闵帝元年(557年)置,治方义县(今四川遂宁市),州领辖石山、怀化两郡。)‎ 原文: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译:泸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泸南:泸,古州名 。南朝梁大同中置。治所在江阳(今四川省泸州市)。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三国演义》:“当夜调度已定。”苛:<形>苛刻;烦琐;严厉。《汉书·宣帝纪》:“今吏或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棘:办事艰难。一:<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待:<动>对待。《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具:<动>置办;准备。《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原文: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 译:百姓在庐舍中画像,把他像神一样加以供奉,命名为“范公庵”。(图:绘画。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角。——《汉书·苏武传》)‎ 原文: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译: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诛杀。(火:火灾;发生火灾。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惕息:恐惧而不敢出声息。《汉书》:“司马迁传:“当此之时,見狱吏则头枪地,视徒吏则心惕息。”)‎ 原文: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译:纯礼说:“草湿就会起火,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怪:〈形意动〉认为……奇怪;惊异。《荆轲刺秦王》:“群臣怪之。”)‎ 原文:但使密偿之。‎ 译:只让他们暗中赔偿。(但:<副>只;仅;唯独。《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原文: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译:库吏偷丝大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槽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棼然:扰乱的样子;纷乱的样子。《旧唐书·郑从谠传》:“从谠在镇,北兵寡弱,夷獠棼然。”)‎ 原文: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译: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趣:<动>通“促”,急忙;赶紧。《海瑞传》:“趣执之,无使得遁。”株连:因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连累。《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 勣浮险,欲助 林甫 ,乃上有隣变事,捕送诏狱赐死。逮引裴敦复、李邕等,皆林甫忌恶者,株连杀之。”)‎ 原文: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 译:授职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除:<动>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户部郎中:(中国古代官署名)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京西转运副使:京西,路名。北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河南府(今洛阳市。)转运副使,即副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是主管漕运的使职,后与盐铁使合并为盐铁转运使。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宋真宗景德四年 ( 1007 )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原文: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译:徽宗即位,(纯礼)凭借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宋徽宗: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5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北宋阁名。约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地点位于会庆殿西侧。龙图阁收藏有宋太宗御书、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谱牒等。直学士,‎ 官名。唐门下省弘文馆、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皆置学士,掌校理图籍,六品以下称直学士。后凡官资较浅者,初入直馆阁,为直学士,班在学士下,待制上。直学士无品秩,充任直学士的官员可以上至三品大员、下至八、九品小官。(唐代实任官最高官品为三品,三品以上虽有,不常授。 宋龙图、天章、宝文等各阁皆有学士、直学士。)‎ 原文: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译:前任知府治政苛刻严酷,纯礼说:“宽松与严苛相辅相成,这是圣人的教导。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尹:<名>古代长官。《尚书·益稷》:“庶尹允谐。”刻深:苛刻;严酷。战国策:“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原文: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 译:因此一概以宽松的态度来处理政事。‎ 原文: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译:皇帝直接下诰命今审讯享泽村百姓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鞫:<动>审讯;审问。《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参军事,掌鞫狱。”观优:观看杂戏。优:<动>演戏。《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饮酒,且观优。”)‎ 原文: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译: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蔽罪:判罪。宋·洪迈《容斋随笔·左氏书事》:“观此一节,正如狱吏治囚,蔽罪议法。”)‎ 原文:曰:“何以戒后人?”‎ 译: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戒:<动>告诫;劝诫。《冯婉贞》:“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亡发。”)‎ 原文: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译: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以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刑宪:刑罚。关汉卿《窦娥冤》:“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天惊地。”训:<动>训诫;教诲。《训俭示康》:“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原文: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 译: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真,曾布畏惧他,挑拔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惮:<动>怕;害怕。《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激:鼓动人心,使有所感发,激而发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承旨: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俯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 原文: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译: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馆:<动>招待。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元年》辄:<副>表示多次重复。“总是”、“往往”的意思。《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造次辄尽,期在必醉。”斥:<动>直呼。柳宗元《六逆论》:“盖斥言择嗣之道。御名:皇上的名字。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官名。后唐天成元年(926)始置。端明殿学士以翰林学士担任,掌进读书奏。宋沿置,由久任学士大臣担任,元丰改制后,并以执政官担任,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颍昌:府名。宋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置,治所在长社(今许昌市),辖境相当今河南许昌市、漯河市、禹县、郾城、长葛、临颍、舞阳等市、县地及郏县部分。崇福宫:崇福宫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宫,先后在此的大臣,名儒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等30多人)‎ 原文: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译: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提举:掌管。吴自牧《梦粱录》:“内侍提举观中事务,当日降赐御香,修崇醮录。”鸿庆宫:鸿庆宫,宋代宫殿,原名圣祖殿,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所建的赵宋宗庙。)‎ 原文:卒,年七十六。‎ 译:去世时享年七十六岁。‎ 背景知识:‎ 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 ,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 ,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伏阁请对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为睦州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 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 ;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戍边西北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时羌族为元昊向导,为其所用),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二月,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全汤城一带的敌军进犯 ;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邓州,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给事中、知邓州。 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 高风亮节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 皇祐三年(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与世长辞 皇祐四年(1052年),调任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宋徽宗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5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早期经历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十月十日,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仅24岁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章惇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向太后以宋神宗语驳斥章惇:“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最终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 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改年号为“建中靖国”。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在位共二十六年。‎ 腐朽统治 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的名位,守旧派官员接着相继上台。当年七月,向太后还政后不久,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也有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 但是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 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邓洵武首创徽宗应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首先于同月末决定改第二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改为崇法熙宁变法。‎ 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变法改革,元祐初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绍圣初又积极附和新法,徽宗即位后不久受守旧派攻击而被夺职提举宫观闲居杭州(今属浙江),结交赴杭收集书画的宦官童贯,蔡京以擅长书法逐渐受到可以称之为画家、书法家的宋徽宗的赏识,邓洵武、温益知道徽宗必将重用蔡京,在进呈绍述新法意见时都力荐蔡京,认为徽宗“必欲继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左相韩忠彦首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独相达三年之久。其后虽曾二次罢相,但又复相或以太师控制朝政,位在首相(徽宗改左仆射为太宰作首相,右仆射改称少宰为次相)之上。徽宗末年,致仕已多年的蔡京还以太师领三省事掌握朝政。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 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三千索(“索”意与贯同),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又如征收所谓经制钱,是“取量添酒钱及增一分税钱,头子、卖契等钱,敛之于细,而积之甚众”。苛捐杂税,积累了大量财富,“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大兴土木,不仅在宫城之北建筑稍小于宫城的延福宫和规模更大的艮岳,还乘机利用搜刮的民财大修各自的豪华宅第。为了阻止其他官员的议论,诏书也不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复核、上奏后颁行的正规途径,而是请徽宗亲书后即颁行,称为“御笔手诏”,甚至请宦官杨球代书,号称“书杨”,以达到他们任意胡作非为的目的。‎ 徽宗初年,宦官杨戬先设“稻田务”,开始在汝州(今属河南)立法,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弥漫数百里的梁山泺(泊),是济州(今山东巨野)、郓州(今东平)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在李彦及其党羽的摧残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小规模起义不断发生。‎ 起义不断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起义于河北路,同年十二月已发展为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河北剧贼”,北宋朝廷曾下诏进行招降。但宋江未受招安,而是于次年转战南下京东路,被称为“京东贼”,活动于青、济、郓、濮(今山东鄄城北)诸州境内。这时南方的方腊举行起义,发展迅猛,亳州(今属安徽)知州、前执政侯蒙上书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其后宋江移军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知州蒋圆假作同意起义军借道而袭击南下的宋江起义军,起义军遭受较大损失后,“北走龟蒙间”。‎ 宣和三年(1121年)初,宋江起义军南下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南),朝廷派官军追击,起义军继续南下,进入淮南路楚州(今淮安)地区,又被称为“淮南盗”。起义军转而北上,途经沭阳时,遭到县尉王师心邀击,略有损失。二月,在海州(今连云港市区西南部)为知州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宋)江乃降”。‎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是方腊起义。方腊是两浙路睦州(今浙江建德东北)青溪(今淳安西)西部山区的帮源洞(通峒,指山谷地区)漆园主(一作佣工),屡遭“造作局”酷取,他利用包括明教(摩尼教)等各种秘密宗教组织起义,为里正发觉,遂杀里正而于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起义,次月即建立政权,首先攻占青溪县城。深受“花石纲”之害的两浙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随即攻占睦州、歙州,消息传到首都开封,徽宗立即派亲信宦官、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长官)童贯统率数十万原准备攻辽的大军,迅速南下,而起义军差不多与此同时,已攻占两浙路首府杭州(今属浙江),方腊拒绝部属关于北上抢占江宁,控扼长江天险抗击官军渡江的建议,而是主力南下,先后攻占婺州、衢州、处州(今丽水西)等地。‎ 北宋官军于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受命首先抢占江宁、润州。当正月下旬,北上的东路起义军围攻秀州(今浙江嘉兴)之际,东路官军也到达秀州,起义军在官军的内外夹击下退往杭州,二月中旬官军攻占杭州。北上的西路起义军,先后受挫于旌德、宁国、歙州。三、四月之际,官军又攻占衢州、婺州等地。四月中旬,方腊放弃青溪,退回西部山区帮源洞,帮源洞在东西两路官军的夹击下,激战数日后起义军战败,二十六日,方腊为官军小军官韩世忠所俘,起义失败。起义军的余部转战于浙东地区,至八月间,才最后失败。方腊被俘后被解往首都开封,于八月下旬被杀害。北宋朝廷虽然镇压了方腊起义,但并没有吸取教训,革新政局,而是更为黑暗腐败,其时距北宋被金灭掉不过5年左右。‎ 联金击辽 政和元年(1111年),郑允中、童贯使辽,辽人马植夜谒童贯献灭辽之策,受到童贯的重视,遂约马植归来,马植到宋首都开封童贯家后,上书给徽宗,献计宋派遣使臣自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属山东)渡海到辽东与女真结盟,共灭辽朝,可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深受徽宗赏识,赐马植姓名为李良嗣,后又赐姓赵。金朝建立后宋曾遣使渡海,但未能登陆而回。重和元年(1118年)马政使金口头表达宋金联合攻辽及燕、云地区归来,金遣散覩等人使宋商议结盟事务。宣和二年(1120年)宋遣赵良嗣、马政先后使金,金亦数次遣使来宋,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盟”。‎ 但是,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燕京),均被辽守军打败,辽南京还是由金军攻占。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税钱,随同每年的“岁币”交付给金朝,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金方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东北作奴隶,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处”残破不堪的一座空城 [13] ,宋设燕山府路统治新得的燕京地区。云州(辽西京)地区,金太祖也表示在宋出犒军费给金的条件下归属宋朝。五月,金已许将朔(今属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县)三州先归宋,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就因同年六月金太祖病死而中止。‎ 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约的。宣和六年(1124年),当时的主将宗翰、宗望都反对割山西地与宋,太宗还说:“是违先帝之命也,其速与之。 [14]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士兵郭京身上,郭京谎称身怀佛道二教之法术,妄以道门“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门天王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被掳北上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东京之战失利,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太祖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 靖康二年(1127年)七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康王赵构“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 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金朝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 魂归故土 宋徽宗被囚禁了九年。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甲子日,宋徽宗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洛阳附近)。‎ 金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第一是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天水郡王,升为一品,原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天水郡公,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侮辱含义。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同年八月,十余辆牛车到达两浙,十月,南宋将徽宗暂葬于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名曰永固陵(后改名永祐陵)。立庙号为徽宗。‎ ‎ 重点字词:知、荫、说、质、用、苛、待、具、图、息、棼、趣、尹、刻、优、鞫、蔽、戒、训、惮、激、馆,斥。‎ 四、(2018北京,8-1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 ‎ ‎ (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 (取材于《荀子》)‎ ‎[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分量轻。‎ ‎ ‎ ‎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数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故善日者王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 王者敬日 不可胜日志也 C. 此之谓也 D. 察其秋毫 ‎ 若白垩之与黑漆 其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译文: ‎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译文: ‎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答:_ ‎ ‎ ‎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 ‎ ‎ ‎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行:品行。‎ 方法技巧 理解文言实词“四方法”:①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含义;②宇形分析法,了解形声字表意偏旁的含义,据此推断;③成语印证法,可用熟知的相关成语来推断;④课本迁移法,联系课内学过的该词用法进行迁移。‎ ‎2.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日:每一天。B.胜:尽、全。C.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义。D.其:代词,那。‎ ‎3.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赐失之矣”应译为“子贡这件事做得不妥”。‎ 方法技巧 文言语句理解“三关注”:①关注实词,用代入法,将这个词代入语境中,根据上下文事件的发展过程加以判断;②关注虚词,虚词含义要与前后语境吻合;③关注省略,经常被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语、宾语,要依据上下文,准确补充。‎ ‎4.答案 ①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②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鲜:少。克:能够。②则:那么,就。复:再。‎ 方法技巧 文言语句翻译“ 三方法”:①还原到文中,注意把握整体大意;②准确判断句中动词的意思,并将其联系前后内容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③整体把握文句的句式结构,文言文常见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5.答案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 ‎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第一则 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 第二则 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第一则从做事到治国,论证了“积微”的重要性,因此“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可作为中心论点;第二则先进行道理论证,后进行举例论证,第一段“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是小结句,能够概括全文中心;第二段“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是小结句,也能概括全文中心。②第一则的中心论点是“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据此标题可拟为“积微”。第二则中心论点是“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据此标题可拟为“察微”或“明察秋毫”。拟标题应结合短文论点,从论题的角度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字数要求。‎ 方法技巧 确立中心论点“三步骤”:①找出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②找到标志性的词语,如“故”“所以”等;③确定论述对象。‎ 参考译文 ‎(1)原文: 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译: 从细微处一点一点积累,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月重要,年不如季重要。(微:<形>小;微小;少。《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胜:<动>胜过;超过。《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 原文: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 译:一般人都爱怠慢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再努力处理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敦比:注重从事。《荀子·荣辱》:“孝弟原悫,軥录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兴:<动>发起;发动。《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务:<动>从事;致力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原文:是何也?‎ 译:这是为什么呢?‎ 原文: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译:因为小事情来得频繁(经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长,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数:<副>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清· 张廷玉《明史》:“倒悬之。”)博:多,广,大。《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积:<动>积蓄;积累。《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 原文: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译:大事情到来得稀少(不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短,所以积累的成果小。(稀:<形>稀少;少。《孔雀东南飞》:“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悬日:存在的时间。)‎ 原文: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译:所以善于利用每天的人可以称王,善于利用每季的人可以称霸,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人就会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必然灭亡。(补漏:填补错失。清·叶廷琯《吹网录》:“王板《史记》之外,并博考他书所引,为之补漏订讹,手钞成帖。”大荒:荒废不治。《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 原文: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译:所以王者注重每天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季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陷入危险之后才感到悲伤,而亡国之君直到天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死亡。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戚:<动>悲伤;忧伤。《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胜:胜任,禁得起。唐·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原文: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译: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记载;王者的功名,每天都记不完。(著:<形>显著。《商君书·错法》:“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日志:每天记录。)‎ 原文: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译: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只有能积累小事的人才能快速成功。(反是:和这个相反。《诗经·氓》:“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积微:从细微处累积。《文心雕龙》:“《九章》积微,故以为术。”)‎ 原文:《诗》曰:“德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译:《诗经》上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德:<名>道德;品德。《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克:<动>能;能够。《谏太宗十思疏》:“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谓:<动>是;说的是。《醉翁亭记》:“太守谓谁?”)‎ ‎(2)第一段:原文: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译:假如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 白土和黑漆一样分明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谿:山谷。《广雅》:“谿,谷也。“白垩:白土﹐石灰岩的一种﹐白色﹐质软而轻。工业上用途甚广﹐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等的原料﹐橡胶制品和油漆等的填充物﹐亦可入药。又名白善土﹐俗称白土子)‎ 原文:且治乱存亡则不然。‎ 译:然而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并不是这样。(且:连词,表示转折。)‎ 原文: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 译: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 原文: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译: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相与:偕同;一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人相与谏。”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周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时,蔡叔度与其兄管叔鲜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东夷八国不听之谋: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 原文: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译: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开始时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毛。(秋毫:亦作“秋豪”。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喻细微之物。《孟子·梁惠王上》:“秋毫之末。”)‎ 原文: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译:(如果)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大物:重要的事,一般指国家大事。《襄王不许请隧》:“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 第二段: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译: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能够赎回他们的人,可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府:府库,府藏。开府库,出币帛。——《淮南子·时则》)‎ 原文: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推辞,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来:归,回来,返回。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让:<动>谦让;礼让。《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原文: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译:孔子说:“赐这件事做得有过错。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的人了。”‎ 原文: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译: 从国库中领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的话,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行:<名>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行廉。”)‎ 原文: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译: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拜:拜谢。《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三年将拜君赐。“)‎ 原文: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译: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 原文: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化:变化,改变。身化促织。——《聊斋志异·促织》)‎ 重点字词:微、胜、敦比、悬,悬日、荒、戚、克、谓、谿、且、府、拜、化。‎ 五、(2018北京,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 答案 三次回答:①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 ②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 ③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格鲁莽直率,故孔子要他向父兄请教后再去做;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故孔子鼓励他遇事要立刻去做。一进一退,显示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解题步骤 内容概括“三步骤”:第一,确定话题内容;第二,确定观点和态度;第三,结合语句分析。‎ 参考译文 第一段:原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 译: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斯:<代>此,指合于义理的事。《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诸:兼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 原文: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译: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如之何:怎么;为什么。《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第二段:原文:冉有问:“闻斯行诸?”‎ 译: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 原文:子曰:“闻斯行之。”‎ 译: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第三段:原文: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译: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来问问。”(赤:公孙赤,字子华,又称公孙华。惑:<形>疑惑;困惑。《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原文: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译: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兼:<形>加倍的;双倍的。《汉书•韩信传》:“受辱于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重点字词:斯、诸、兼 六.(2018天津,8-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3分)‎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覙缕:逐条陈述。‎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亲近 B.万象迭入 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D.成胜概 概:景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 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大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乌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记叙白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意赅。‎ ‎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3分) ‎ 译文: ‎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3分)‎ 译文: ‎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2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 ‎1.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迭:交替,轮换。‎ ‎2.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A.连词,于是/介词,通过。B.都是连词,来。C.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表列举,像/代词,你,你们。‎ ‎3.A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叙事为主”表述错误,应该是以记叙为主。‎ ‎4.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句对称的特点,即可判段出正确答案。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汀风春”和“溪月秋”对称,“花繁鸟啼之旦”和“莲开水香之夕”对称,“宾友集”和“歌吹作”对称,“舟棹徐动”和“觞咏半酣”对称。‎ ‎5.C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错,文中说“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作者对四人并没有批评之意。‎ ‎6.答案 (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面:面对。目:看到。列岫:排列的峰峦。(2)牧:治理。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3)兼而有者:二者都具备的。其:表揣测语气,大概。‎ 参考译文 第一段:原文: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译:从湖州城向东南走二百步,就到了霅溪。霅溪和汀洲相连,汀洲也称作白蘋洲。(湖州:古代行政区划,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处在太湖南岸,东苕溪与西苕溪汇合处。下设吴兴区、南浔区两区,管辖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三个县。霅溪:水名,在浙江。又称霅[zhà]川、霅水,现在叫东苕溪。“霅”是形容水流激越的声音。汀洲:水中的洲渚。)‎ 原文: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译:南朝梁吴兴太守柳恽在这里写有“汀洲采白蘋”的诗句,于是该洲就以白蘋为名。(南朝:中国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白蘋:多年生浅水草木,全草入药。或许是能"全草入药",还有初生可食,也可以作猪饲料等特点。因此“采苹”、“采白苹”的字眼在古诗中经常出现。)‎ 原文: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 译:在柳恽题诗前不知几十万年,题诗后又有几百年,虽有名字却并没有亭子,皆是荒凉的沼泽。(鞠:<副>皆;都)‎ 原文: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译:到大历十一年,鲁郡公颜真卿来做刺史,才铲除杂乱的草木,疏导流水,建造八角亭,来供人游览休息。(榛:<名>丛生的荆棘。左思《招隐诗二首》:“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导:<动>疏通。《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以:<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息:<动>休息。《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原文: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 译:不久又遇水灾连续发生,池塘淤塞,亭台倒坍。(属:<动>连接。《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灾潦:亦作“灾涝”。水灾。《后汉书·顺帝纪》:“连年灾潦, 冀 部尤甚。”《宋史·贾易传》:“ 苏軾守杭,诉浙西灾潦甚苦。”荐:<副>接连;频繁;屡次。《国语•鲁语》:“饥馑荐降。”堙:<动>填塞,堵塞。《史记•蒙恬列传》:“堑山堙谷,通直道。”沼:<名>池塘,水池;积水的洼地。《诗·小雅·正月》:“鱼在于沼,亦匪克乐。”圮:<动>倒塌,毁坏。)‎ 原文: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 译:后来又过了几十年,成为一片荒芜的空地。(委:〈副〉确实。《南询录》:“干自家事,带累十方施主,委的难消。”隙地:指没有一点儿可供立足。)‎ 原文:至开成三年,弘农人杨汉公来做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译:到开成三年,弘农人杨汉公来做刺史,才疏通了四条水渠,挖深了两个池塘,营造了三个花园,构筑了五座亭子。花草树木,荷花竹林,船只桥梁,回廊静室,以及游览、宴饮、休息、住宿的设施,全都具备了。(弘农:汉朝至北宋期间长期设置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始终是弘农郡的治所。弘农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武则天之母等都是出自弘农。疏:<动>疏导;疏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疏之欲其通。”浚:<动>疏通,挖深。《汉书•赵充国传》:“浚沟渠。”廊:<名>屋檐下的过道或室外有顶的过道。《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洎:<连>以及。《颜太初杂文序》:“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靡:<动>没有;无。《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控石发穴,靡计不施。”)‎ 原文: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 译:看那架在大溪之上,横跨长汀两岸的,叫作白亭。(汀:<名>水边平地。李商隐《安定城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原文: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译:位于两个花园之间,能观赏百花的,叫作集芳亭。(介:<动>居……之间。《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褊小,介于大国。”)‎ 原文: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译: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叫作山光亭。(列:<动>排列;陈列。《梦游天姥吟留别》:“仙之人兮列如麻。”岫:<名>峰峦。《世说新语•言语》:“效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 原文: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译:能品味晨光熹微的,叫作朝霞亭。(玩:<动>欣赏;玩赏。《促织》:“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原文: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译:能戏弄清澈流水的,叫作碧波亭。(狎:<动>亲近;戏弄。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长向江湖狎鸥鸟。”涟:<名>水面细小的波纹;流水。《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原文: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译:五座亭子参差错落,一切景象纷至迭来,无论前后上下,优美的景色全都呈现。(间开:指参差错落。迭入:一个接着一个到来,连续不断到来。向背:正面和背面;面对和背向。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 原文: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译:每到春风吹绿汀洲,秋月映照溪水,鲜花盛开百鸟歌唱的早晨,莲花吐艳流水飘香的傍晚,宾客朋友聚集,歌声乐声响起,船浆慢慢划动,饮酒咏诗正兴奋时,飘飘忽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集:<动>会集;聚集。《大铁椎传》:“贼二十馀骑四面集。”作:<动>演奏。《石钟山记》:“如乐作焉。”棹:<名>船。韩愈《答柳州食虾蟆诗》:“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徐:<形>缓慢。《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觞咏:饮酒赋诗。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敍幽情。”恍然:模糊不清;茫然。南朝 齐王琰《冥祥记》:“ 达既升之,意识恍然,不复见家人屋及所乘轝。”)‎ 原文: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译:游览的人相互顾盼,都说:“这里不知是在天上呢,还是在人间呢?也不知道蓬莱、瀛洲、昆仑、阆苑又是怎样的呢?”(方外: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蓬:<名>指蓬莱,神话传说中的神山。诗文中借以比喻仙境。《唐人咏茶诗》:“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瀛:<名>指瀛洲传说中的仙山。《竹屋痴语》:“依旧秋千巷陌,花月蓬瀛。”昆:指昆仑山,传说中的仙山。《庄子·天地》:“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阆:‎ 指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己亥杂诗》:“金銮并砚走龙蛇,无分同探阆苑花。”)‎ 第二段:原文: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译:当时我在洛阳做官,杨君送来书信和图画,请我给五亭作记。(缄:<动>寄。柳宗元《答吴立夫》:“题诗缄恨去,离绪极纷纶。”赍:<动>给予;送给。《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原文: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译:我按照图画拿起笔,悬揣构想,它的细微曲折之处,十成中不能获知二三成。(覙缕:逐条陈述。)‎ 原文: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译:一般说来大地的优美景色,要有人赏识才能显露;人的智慧巧思,要接触事物才能启发:景物和人心的遇合,本来有待于时机呀!(胜境:佳境。风景优美的地方。胜:优越,美好。《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心匠:指独特的构思设计。固:<副>本来;原来。《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时:<名>时机;机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大丈夫相时而动。”)‎ 原文: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译:大概白洲这个景致,是柳恽太守发现的,颜鲁公创建的,杨君又加修造的:三位贤人从始至终,能做的事全完成了。(滥觞:浮起酒杯。喻事情的开始。椎轮:比喻事物草创。绘素:在白色底子上绘画。引申为再修建,修改。毕:<动>完毕;结束。《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原文: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译:杨君以前做舒州刺史,舒州人民安居乐业;现今做湖州刺史,湖州人民得以康乐平安。(牧:<动>统治;主管。治:<形>治理得好;太平。《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康:<形>康乐;安康;安乐。《汉书•元帝纪》:“黎庶康宁。”)‎ 原文: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译:康乐平安的原因,在于革除弊政、兴办有利的事业,像更改茶法、变通税收这一类事情就是了。(若:<动>像。《赤壁之战》:“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税书:税收。)‎ 原文: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译:有利的事业兴办了起来,所以官府有积余的钱财;政治清明,因面平日多闲暇的时间。(利:<形>有利的。《资治通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羡财:多馀的钱财。羡:<形>剩余;盈余。《管子·国蓄》:“钧羡不足。”)‎ 原文: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 译:由此才能用剩余的力量去培养高尚的情趣,欣赏美丽的风景。三方面相互起作用,哪里是偶然的呢?(济:<动>培养,成就。《后汉书》:“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高情:‎ 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情致。旋:<副>随即;不久。《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 原文: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译:从前谢灵运和柳恽治理州郡,喜欢游山玩水,有高尚的情趣,但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遂、黄霸治理州郡,为百姓操心,有好的政绩,但没有听说(他们)喜欢欣赏美丽的景色。(善政:好的政绩。《后汉书·臧宫传》:“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胜概:美丽的风景。概:<名>景象;状况(后起意义)。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原文: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译:两方面都具有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 原文:君名汉公,字用乂。‎ 译:杨君名汉公,字用乂。(乂:<名>有才能的人。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儁乂盈朝。”)‎ 原文: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译: 恐怕年代久远,后来的人不了解,所以写下他的名和字。(年祀:年岁。)‎ 原文: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译: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写。‎ 背景知识:‎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生平: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主要成就 官场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 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重点词语:鞠、榛、属、荐、堙,沼、圯、委、疏、廊、洎、靡、汀、介、列、岫、玩、狎、涟、迭、作、棹、集、方、赍、缄、固、时、胜、牧、治、康、若、羡、利、济、旋、善、概、乂。‎ 七、(2018浙江,14-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颜太初杂文序 ‎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 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句读之不知   ‎ B.于其外则不光 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 为巡船所物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4分)‎ 译文: ‎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4分)‎ 译文: ‎ ‎ ‎ 参考答案 ‎1.A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发言:开口。‎ ‎2.B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B.“其”都是人称代词,他的。A.助词,的/提宾标志,不译。C.介词,在/引出对象,给。D.所+动词=名词性结构/为…所…,被动结构。‎ ‎3.C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概括能力。“效法嵇康、阮籍”错。由第二段“当时四方士大夫……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可知,C项张冠李藏。‎ 方法总结 ①抓准对象。当选文中出现的人物不止一个时,我们要抓住题中特定人的行为举止进行筛选和判断。‎ ‎②体情察意。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因此要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进而分析人物性格。‎ ‎③锁定内涵。选项中对人物某种品质或做法的解读,有时是命题者自己进行了概括,有时则摘引原文中的字眼,它们有时是明晰的,有时则是隐蔽的,要注意回到原文进行甄别。‎ ‎④关注手法。古代散文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往往采用多种手法,如叙述描写、作者评说等,抓住这些手法或信息有助于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和处理。‎ ‎4.答案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根据关联词“又”“虽”“故”断句,然后根据句意完整断句。‎ ‎5.答案 (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既:副词,已经、……以后。不徒:不仅、不只。夸:夸耀、夸大。诳:欺骗。蹈:实践,践行。(2)不显于时:状语后置,不于时显。‎ 其……不:难道……不。贱:地位卑下。‎ 参考译文 第一段:原文: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译:天下人不崇尚儒家很久了。(尚:<动>推崇,推重。韩愈《进学解》:“拔去凶邪,登崇良。”)‎ 原文: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译:当今的士大夫,开口必称自己是儒家。‎ 原文:儒者果何如哉?‎ 译:儒家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果:<副>究竟;到底。《教战守策》:“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何如:如何,怎么样。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子木问於赵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 原文: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译:戴着高高的帽子。束着宽而长的衣带,穿宽大衣袖衣服的就是儒家吗?(高冠:高高的帽子。博带:宽而长的衣带。)‎ 原文: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 译:拿着书伏在书册上,诵读不止就是儒家吗?(执简:手持竹简编的书册。呻吟:吟咏,诵读。)‎ 原文: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译:又只是点评文章,写出华美的文字就自称儒家,这也相差太远了。(点墨:以笔濡墨圈点文章。唐 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有时兴酣发神机,抽毫点墨纵横挥。风声吼烈随手起,龙蛇迸落空壁飞。指评点文章。濡翰:蘸笔书写或绘画。晋 陆机 《文赋》:“始踯躅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织:<动>织布。《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绮组:丝绸的绶带,比喻华美的文辞。唐 温庭筠 《谢纥干丞相表》:“某材谢楩柟,文非绮组。”)‎ 原文: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译:放下这些暂时不说,像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都是世人所说的大儒,他们果真能够称得上儒家的名声吗?(大儒:儒学大师。充:<动>担任,担当。《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果:<副>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第二段:原文: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译: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当时的风气感到愤慨。(愤:<动>怨恨;气愤。《卖柑者言》:“岂其愤世疾邪者耶?”)‎ ‎ 原文: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译:他诵读先王的书籍,不拘泥形式,一定要探求其中的道理。(治:<动>讲求;研究。《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章句:古文的章节和句读。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简编朽绝,亡失者多,或杂续残缺,或脱去章句。”)‎ 原文: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译:(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徒:<副>只;仅仅。《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诵:<动>述说;颂扬。《毛遂自荐》:“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夸诳:夸大其词以欺骗。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蹈:<动>实践;实行;遵循。《荀子•五制》:“聚敛者,召冠肥敌,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原文: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译:他的身份地位和平民无异,他的才华也没有得到彰显。(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光:<动>发扬光大。《出师表》:“以光先帝之遗德。”)‎ 原文: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译:不彰显才华,先王之道就会湮没无闻,于是开始探求国家治理及发展社会风气的得失,用诗歌和文章的形式来宣扬传布它。(蘙:<动>遮蔽;覆盖。古同“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飘轻裾,翳长袖。”《醉翁亭记》:“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如也:如也,直接的意思是“像这样”。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基本无意义,仅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如,用于语末,相当于“然”。洎:<连>以及。《白蘋洲五亭记》:“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 原文: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译:景祐初年,青州的地方长官行事荒淫放荡,向往嵇康、阮籍的处世方式,当时四方的士大夫陶醉于没有名教的约束,一致效仿,慢慢地形成了风气。(景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5年。嵇康、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同属竹林七贤,好清谈,为人潇洒,崇尚老庄之学。慕:<动>敬仰;羡慕。《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翕然:一致。浸:<副>渐渐,逐渐。《说文解字叙》:“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原文: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译:颜太初憎恨他们成了扰乱社会风气的根本,作了一首《东州逸党》的诗来讽刺他们。(恶:<动>憎恶;讨厌;不喜欢 。《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原文: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译:这首诗被皇上听到,皇上立即治青州长官的罪。(亟:<副>急忙;立即。《陈涉世家》:“趣赵兵亟入关。”)‎ 原文: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译:又有郓州的长官对下属的清廉正直与自己不同而感气愤,用罪名诬陷下属,致使他在狱中被拷打而死。(榜掠:(pénglüè)是古代一种刑罚,捶击。榜(péng),古代一种刑罚,捶击,捶打。司马迁《报任安书》:“受榜箠。”(箠,鞭打。)掠,拷打。《礼记·月令》:“毋肆掠,止狱讼。”)‎ 原文: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译:他的妻子孩子弱小无处控诉,颜太初平素与他交好,怜悯他被冤死,作了一首《哭友人》的诗,州牧也因此获罪被罢免。(坐:<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废:<动>废黜;罢黜。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第三段:原文: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译:当时有人举荐太初博学有文采,皇上诏令让他做国子监直讲。(于时:当时。文:<名>文才;才华。《报任安书》:“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诏:<动>皇帝下命令。《促织》:“上大喜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国子监: 有时称国子学,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直讲: 官名。辅助博士讲授经学。)‎ 原文: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译:恰好有个对太初不友好的御史,向皇上进言说太初狂傲自大,不能任学官一职。(会: <副>适逢;恰巧遇上。《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御史:官名,监督作用。善:<动>喜欢;羡慕。《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素:<副>平素;一向。《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狂狷:放纵,不遵礼法。学官: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原文: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译:皇上的诏令立即下达,改授他河中府临晋主簿一职。(即行:立即实行或执行。河中府:中国唐代设立的行政区,位于山西省。临晋: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有桑泉美称。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唐宋时皆以主簿为初事之官。)‎ 原文: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译:颜太初为人处世,实在宽厚善良并有政绩,并非狂妄之人。(治行:为政的成绩。亦指为政有成绩。语出《管子·八观》:“治行为上,爵列为下,则豪桀材臣不务竭能,便辟左右不论功能。”)‎ ‎ 原文: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译:又从临晋改任应天府户曹,管理南京学馆,在睢阳去世。(应天府:应天府,别名“河南郡”,为宋朝四个京城之一的南京。户曹: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署。学:<名>学校,学馆。《送东阳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睢阳:时为宋朝陪都,指南京。)‎ 原文: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译:按原来的制度,判、司、薄、尉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的结果为下等的,都会按例升为令、录。(判司簿尉:官名合称。宋朝军巡判官,司理、司户、司法参军,县主簿,县尉,简称判、司、簿、尉。为选人第四等、第七阶。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课居下。‎ 令录:宋朝县令、司录参军、录事参军合称。宋初选人第五阶至第六阶本官阶的通称。)‎ 原文: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译:即使那些愚蠢、胆小、昏庸、年老没什么可取之处的人,等待数年。也会获得晋升。(愚:<形>愚昧;愚蠢。《陌上桑》:“使君一何愚。”懦:<形>怯弱;软弱。《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昏:<形>愚钝。《为学》:“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耄:<形>年老。《左传•隐公元年》:“老夫耄矣。”)‎ 原文: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译:然而太初有如此才学,考中进士,入职做官近十年,最终到死也没有脱离判、司、薄、尉的行列,死时大概四十多岁。(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梁书》卷二〈武帝本纪中〉四年春正月癸卯朔,诏曰:[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盖:<副>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原文: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 译:唉,上天这样不看重读书人,使情况到了极坏的地步!‎ ‎ 原文: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译:小人所责怪的高洁正直的人一定除去吗?(犬吠:这里指小人;桀桀:意思是草盛而高貌。拟声词,用于形容小人的奸笑声。一般都是那种大奸大恶之人或妖魔鬼怪喜欢发出的笑声。)‎ 原文: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译: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的仕途和寿命都不通达?(穷:<形>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双急。”)‎ 第四段:原文: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译:世人见颜太初的官职不能吸引人,又因他的文章多指摘攻讦,那些有弊病的害怕听到自己的不足,即使看到他的文章,也不见重视,所以他的文章被遗弃的很多,而我只得到两卷。(指讦:举发他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后汉书·王符传》:“其指讦时短,讨讁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 疵病:缺点;毛病。《书·大诰》“天降威,知我国有疵” 孔传:“谓三叔流言,故禄父知我周国有疵病。”)‎ 原文: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译: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写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整理并为之作序。(同州:即今渭南市大荔县,同州的名称和设置从南北朝始,直至中华民国初年。)‎ 原文: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译: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显:‎ ‎<形>显贵;显赫。《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言:<名>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立:<动>存在;生存。《赤壁之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原文: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 译: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贱:<形>地位卑下;卑贱。《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夭:<动>夭折;短命。此处动词作形容词。《离骚》:“终然夭乎羽之野。”)‎ 原文: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译:后代若能见到他的作品,细看《后车》一诗,就不会忘记警诫教训;观看《逸党》一诗,那么礼仪就不至于崩坏;阅读《哭友人》一诗,那些酷吏就会心生羞愧;观看《同州题名记》,地方长官就会知道理政弊端;察看《望仙驿记》,地方官吏就不会过分迎送路过自己辖地的官员。(异日:以后的一天或一段时间。守长:郡守县令等地方长官的统称。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原文: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译:由此看来,它的益处不是很多吗!(厚:<形>丰厚;多;重。《荆轲刺秦王》:“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背景知识介绍:‎ 萧望之:字长倩,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后徙杜陵。治《齐诗》,又从夏侯胜问《论语》,时称名儒。宣帝时历任谏大夫、平原太守、左冯翊、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官。其所建议多持重保守,反对纳粟赎罪、与乌孙和亲及设常平仓。曾主持石渠阁会议,评定儒生对《五经》的解释。元帝即位,以师傅特受尊宠。后为宦官弘恭、石显构陷,被迫自杀。公孙弘(公孙丞相);‎ 张禹:西汉清河人,字长子。从贯长卿受《春秋左氏》学。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屡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后以《左氏》授尹更始。及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待诏,未及问,以疾卒。‎ 孔光:字子夏,西汉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孔霸少子。通经学,元帝时,为谏大夫。成帝即位,任博士、尚书令,掌管中枢机要十多年。后任御史大夫、丞相,封博山侯。哀帝时,因忤傅太后,一度免相,后复起为丞相。曾与大司空何武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因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元始五年病死。‎ 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今山东高青)人。世代精通《伏生尚书》,为博士。西汉末曾任长社宰、原武令,光武帝时历官河南尹、大司徒等职。曾在汝南太守任内讲学,弟子多至数百。后以贪赃下狱卒。‎ 张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少从祖父受学《尚书》,又拜桓荣为师。曾侍讲明帝,又入授皇太子。历东郡、魏郡太守等职。和帝时官至司徒。‎ 胡广:字光大,号晃庵。胡子祺子。建文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成祖即位,广迎附,擢侍讲,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两从成祖北征,以善书,每勒石,皆令书之。卒谥文穆。有《胡文穆集》‎ 嵇康: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人物生平 家族出身 嵇康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一作黄初四年(223年)。其祖先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其曾祖父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并改姓为嵇。嵇康的父亲嵇昭,官至治书侍御史。嵇康的兄长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从军,后历任太仆、扬州刺史、宗正等职。‎ 恬静无欲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嵇康与长乐亭主育有一儿一女(其子即嵇绍)。‎ 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常修炼养性服食内丹之事,弹琴吟诗,自我满足。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出仕为官。‎ 嵇康曾经游于山泽采药,得意之时,恍惚之间忘了回家。当时有砍柴的人遇到他,都认为是神仙。到汲郡山中见到隐士孙登,嵇康便跟他遨游。孙登沉默自守,不说什么话。嵇康临离开时,孙登说:“你性情刚烈而才气俊杰,怎么能免除灾祸啊?”嵇康又遇到隐士王烈,一道入山中,王烈曾得到石头的精髓饴糖,便自己吃了一半,余下一半给嵇康,都凝结为石头。又在石室中见到一卷白绢写的书,立即喊嵇康去取,而书就再也不见了。王烈于是感叹道:“嵇康志趣不同寻常却总是怀才不遇,这是命啊!”‎ 坚拒出仕 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尚书吏部郎)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 史称“大将军(指司马昭)闻而怒焉”。嵇康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司马昭的忌恨。‎ 广陵绝响 景元四年(263年,一作景元三年),嵇康的好友吕安的妻子徐氏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于是先发制人,反而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收捕。嵇康非常愤怒,出面为吕安作证,因而触怒了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以陷害嵇康。司马昭一怒之下,下令处死嵇康与吕安。‎ 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他们的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 [18] (据传,《广陵散》并非嵇康独作,而是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说完后,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后便意识到错误,但追悔莫及。‎ 东晋名士谢万将其列为“八贤”之一。袁宏在《名士传》中也称嵇康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阮籍: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阮籍,出生于汉建安十五年(210),三岁丧父,由母亲把他抚养长大。父亲死后,家境清苦,阮籍勤学而成才,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在他少年时期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为下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 阮籍在习文的同时还兼习武,其《咏怀诗》写到:“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阮籍性格孤僻,轻荡,大约在十六七岁时,有一次随其叔父阮熙到东郡,充州刺史王昶与他相见时,他“终日不开一言”,王昶“自以为不能测”。‎ 阮籍在政治上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正始时期 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正始三年(242)左右,当时任太尉之职的蒋济听说阮籍“俊而淑悦,为志高”,于是询问椽属王默,王默予以确认。之后,蒋济准备征辟阮籍做自己的掾属。阮籍听到消息,就写了一封《奏记》,亲自送到洛阳城外的都亭,请吏卒转呈蒋济。《奏记》中说自己才疏学浅,出生卑微,难堪重任。婉言表示谢绝。蒋济原先担心阮籍不会应辟,后来得知他已到都亭,误以为他已应命,其《奏记》中所说的不过是口头上的客套话,所以很是高兴,于是派人去迎他,不想阮籍已经回去了。蒋济非常生气,迁怒于王默。王默很是害怕,只好写信劝说阮籍。阮籍的乡党亲属也都来劝喻,他不好再推托,勉强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辞归。这是阮籍一生中的第一次出仕,这次出仕显然带有某种被迫的性质。‎ 正始八年(247)前后,阮籍与王戎的父亲同时任尚书郎。阮籍病免尚书郎之后不久,又受曹爽的征辟,招为参军,阮籍婉言拒绝之。这是阮籍第二次出仕。(注:关于阮籍是否担任曹爽的参军,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晋书·阮籍传》的记载为:“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即阮籍没有做曹爽的参军。但《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写到“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这里参照《晋书》上面的记载。)‎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竹林时期 正始之后,阮籍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诸人,共为“竹林之游”,史称他们为“竹林七贤”。当今学术界通常把竹林七贤的学术思想活动时间称为“竹林时期”。‎ 正始十年(249)四月改元嘉平,阮籍时年恰四十岁,阮籍做了司马懿的从事中郎。‎ 嘉平三年(251),司马懿卒后,阮籍又做了司马师的从事中郎,他担任此职一直到嘉平六年(254)。‎ 嘉平六年,即正元元年(254),高贵乡公曹髦即帝位之后,司马师为了笼络人心,大肆封官晋爵,阮籍也被赐为关内侯、徙官散骑常侍。‎ 正元二年(255),司马师在讨伐丘俭、文钦时,因患目病而卒于军中。司马师之后,由其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可能就在这年,阮籍主动向司马昭请求到东平任职,司马昭很爽快地答应了,然而阮籍在东平任上只十余日就回来了。阮籍从东平返回京师洛阳后,马上又作了司马昭的从事中郎。他担任此职的时间大概只有一年左右。‎ 甘露元年(256),也即正元三年(六月改元甘露),阮籍请求作步兵校尉。步兵校尉一职,虽然是中央政府的属官,但下像散骑常侍那样与皇帝有亲近的关系;虽然是武职,但又下执兵权,不会给司马氏造成压力,引起司马氏的猜忌。阮籍担任此官职时间最长,所以后世通常称之为“阮步兵”。‎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这是司马昭正式实施其篡权的重要一步。按照例行公事,由曹魏傀儡皇帝曹奂下诏加封晋爵,司马氏谦让一番,然后再由公卿大臣"劝进",当时阮籍担任步兵校尉之职,也被受命执笔,但阮籍依旧喝酒,等到使者来催稿时,阮籍只好带酒拟稿塞责。‎ 阮籍死于景元四年(263)冬,也就是在他写了《劝进表》之后的一二个月,享年五十四岁。 ‎ 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早年经历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 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天圣九年(1031年)‎ ‎ ,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 步入官场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 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在此期间,北方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西夏为了摆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朝发生了战争,宋朝连连失败。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 ‎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 在居丧三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庆历四年(1044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 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 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这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二十九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被杀,其余尽皆焚死。‎ 皇祐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皇祐三年(1051年),司马光三十三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皇祐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治理地方 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等人,去往郓州。不久,提任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 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 ‎ 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二、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司马光选择了沉默。 ‎ 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并州乡贡进士刘邕对边事很有研究,写成《边议》10卷,议论很有见地,司马光便予以推荐。‎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互相支持、爱护,难能可贵。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 重回中央 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嘉祐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司马光坚决推辞,连上五状,他认为自己“实非所长”,但仁宗一直不收回成命。 ‎ 不久,仁宗下诏,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职五年期间,前后向皇帝上奏疏170余份,先后向仁宗上书“三言”、“五规”,多次上书仁宗解决继嗣的问题,仁宗觉得司马光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遂将奏折转至中书省。司马光亲自到中书省催办,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 ‎ 司马光四十四岁时,擢为知制诰,但司马光不愿就职,他认为这是一个掌管起草诏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长。为此,他在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连上九《辞知制诰状》,说明不适宜任此职务;仁宗皇帝收回诏令,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驾崩。四月赵曙即位,即英宗。两宫矛盾加剧,司马光看到这种情况,四月十三日进《上皇太后疏》,四月二十七日进《上皇帝疏》,力陈国家当务之急应君民同心、内外协力的道理。六月二十二日,他又上《两宫疏》,指出:“金堤千里,溃于蚁穴;白璧之瑕,易离难合。”皇帝没有太后支持“无以君天下”,太后离开皇帝“无以安天下”。十一月二十六日,又写了两封章奏,一封给皇太后,一封给皇帝。在奏章中,讲历史,摆利害,晓明大义,从全局出发,苦苦相劝,终于得到效验。加之英宗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使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 ‎ 从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到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在五年的谏官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嘉祐六年(1061年),他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他上《言遗赐札子》,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 留任谏职 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但这些正确的谏言,因为朝廷腐朽,又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者,当然不能被采纳。司马光只好从自己做起,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上奏《乞罢陕西义勇札子》,他认为当时在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希望朝廷审察利害。特罢此事。当朝廷不予采纳时,他又写第二封札子,并亲自上殿面见英宗,他说:要防边必须从将帅军政着手,一味拉夫凑数,只能是“徒有惊扰,而实无所用”。英宗这次略有所动,并把上殿札子送中书省和枢密院商量,但一经商量,方知此事拟议已久,难以更改。他又连上六疏,并和宰相韩琦进行辩论,韩琦虽然无言以对,但手中有权,司马光也拿他没办法。这次谏言失败后,司马光连上五状,要求降黜。‎ 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司马光因对谏官彻底失望了,借机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他在奏章上说:“臣从事谏职,首尾五年,自本朝以来,居此官者,未有如臣之久。臣资质愚戆,惟知报国,竭尽朴忠,与人立敌,前后甚众,四海之内,触处相逢,常恐异日身及子孙无立足之地,以此朝夕冀望解去。”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 ‎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明确指示,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自己的助手。 ‎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 新旧党政 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年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他在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很符合自己的思想,于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 ‎ 神宗希望司马光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辅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可是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因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时间长达15年。 ‎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六十六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 ‎ 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六十七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 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不久,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即副宰相)。但司马光上疏辞谢,以自己“龄发愈衰,精力愈耗”,请求只任知陈州。以后在周围亲友支持下还是到任就职了。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 司马光废除新法,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无限感伤地说:“吾死不瞑目矣!”他向吕公著说:“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司马康),国事未有所付。”切望吕公著能够完成他的宿愿。同时,上表请求辞位。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 暮年岁月 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最后的校定。 ‎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 ,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为清海军节度副使,又追贬朱崖军司户参军。元符三年(1102年),追复太子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大观年间,追复太子太保。靖康元年(1126年),赠太师,再次赐谥。宋高宗建炎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司马光位列其中。咸淳年间,从祀于孔庙。明嘉靖年间,从祀时称“先儒司马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司马光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儒家:(信奉孔子学说的哲学学派)‎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知天文、识旱涝”(章太炎语),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也是封建的根本。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堪称民族脊梁。‎ 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 ‎“儒”字,《康熙字典》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学者之称。《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从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即儒为会通天道、人道者。《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后一意接受较广。“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 儒家思想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称为孔子学说,是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分别通过“师”与“儒”来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将之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意识流派,正统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了全社会。‎ 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近至满清的文字狱,毁古书严重的《四库全书》,远至秦始皇焚书令等。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重要字词:果、简、绮、组、充、治、徒、诵、蹈、光、蘙,慕、翕、浸、亟、恶、坐、善、狷、学、愚、昏、褐、穷、讦,言、显、立、天、贱、厚。‎ ‎ ‎ 八、(2018江苏,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 ‎ 重到沭阳图记 ‎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 [注] ①风世:劝勉世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译文: ‎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 ‎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 ‎ 参考答案 1. B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决:判决。‎ 疑难突破 判断实词词义离不开语境推断,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种词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词义却又是唯一的。“决”有“打开”“判决”“断裂”等义,但根据后文的“某狱,入帘荐某卷”可知,“狱”是“案件”的意思,所以“决”应翻译为“判决”。‎ 2. C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多数事已忘记了”的人并非张 、沈两吏,而是“我”。此处张冠李戴。‎ 疑难突破 ①紧扣语境。命题者在选择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易忽视语境的通病,故意选择看似正确但实际上脱离了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一定要重视语境,要把选项还原到原文中去分析揣摩,千万不可想当然。有的选项,不可只看句子的表层意思,要放入原文,细心考察,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②运用排除法。答题时应看清题目要求,先找出不能满足题干要求的选项将其排除,再对所剩余选项仔细琢磨。‎ ‎③注意试题特点。在设干扰项时,一般会设两至三个,一般采用“非其人”“非其事”等干扰手法。做题时可适当利用这些命题特点进行分析。‎ ‎3.答案 (1)天快亮的时候 ,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1)迟明:天快亮的时候。骈辚:两车同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为状语后置句,翻译为“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 ‎(2)风:高风亮节。奋:振奋,奋发。炙:熏陶、感染。“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中“况……‎ 乎”翻译为“更何况……呢”。‎ 拓展积累 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如“沛公安在”‎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词有不、弗、来、否、毋等。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c.肯定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在谓语和宾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宾语要前置。如“先君之好是继”。‎ ‎②定语后置。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③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介宾结构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如“战于长勺”。‎ ‎4.答案: 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可以风世”为“可以用来劝勉世人”,文本最后一段“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官当勤政爱民,为人当感恩重义。‎ 方法技巧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最后筛选、概括关键语句组织答案。‎ 参考译文 第一段:原文: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译:古时当官的人往往对自己管辖过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旧治:从前或原来所管辖的地区。三:<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致意:关注;集中心思。严复《原强》:“而于一国盛衰强弱之故,民德醇漓合散之由,则尤三致意焉。”这里含思念,倾注感情之意。)‎ 原文: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译:因为圣贤的人把老百姓看成家人,当官的不忘记自己管辖过的地方,而老百姓也更不会忘记他们。(居:<动>充当;担任。《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年不徙。”)‎ 原文: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译: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的时候,调任到白下。(宰:<动>主宰;治理。《庄子•列乱御寇》:“受乎心,宰乎神。”沭阳:县名,今宿迁市下辖县,在苏北。时为海州属县。量移:泛指迁职)‎ 原文: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译:现在已经戊申年了,吕峄亭在三札为官,他邀请我去我很感动,我在十月五日渡过了黄河,住在了钱接三的家里。(观察:宋元时称捕役。札:<名>书信。颜延之《赠王太常》诗:“遥怀具短札。”招:<动>邀请。《壮悔堂文集》:“招前日宾客。”君:<名>对对方尊称。《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 原文: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译:钱接三当时是主人。他的父亲钱鸣和样子消瘦并长着长长的胡须,钱接三长得很像他的父亲,我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情,他也不太清楚。(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因郑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癯:<形>瘦。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癯者既肥。”髯:<名>胡须。《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转:<副>反而,反到。)‎ 原文: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译:(因为)当年我离开沭阳时,他才刚断奶。(裁:<副>通“才”。仅仅。《战国策·燕策一》:“裁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故:<名>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第二段:原文: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译:深夜时我们摆上了美酒,听到外面传来车轮滚动的声音,原来是吕峄亭派人来接我。(夜阑:夜将尽;夜深。迎:<动>迎接;往迎。《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原文: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迟明:黎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骈:<副>并列;接连。《狱中杂记》:“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以及者。”辚:<名>车轮。《仪礼•既夕礼》:“迁于祖用轴”)‎ 原文: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译:过了一会儿,远远看见百尺城墙遮掩,我才知道沭城已经翻修一新了。(食倾:一顿饭的功夫,指时间短。雉:<量>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遮迣:亦作“ 遮迾 ”。亦作“ 遮列 ”。亦作“ 遮厉 ”。列队遮拦。新筑:新筑成。新:<副>刚;才。《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原文: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译:(正在行走的时候,)走过来好多衣冠整齐的人前来迎接我。(辈:<量>表示数量多。多指人。《史记》:“高使人请子婴数辈, 子婴不行。”)‎ 原文: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译:(这些人)大概是我在这里为官时骑竹马的顽童,现在都老态尽显了。(竹马: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也指潦倒不得志的样子。交结惭时辈,龙钟似老翁。——李端《赠薛戴》。杖藜:拄着手杖行走。《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第三段:原文: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译:到了第二天,我进县衙观光游览,来到了从前经常与朋友吃饭的地方,来到了当年看到有两个小女孩一起玩耍的草地上,来到了曾经接待朋友吟诗作画的地方,我缓缓地向前走着,悲伤地落下眼泪。虽然见到的只是一座座房屋、一眼眼井,但是都能触景生情,我自己也不能解释是为什么。(越:<动>到;及。《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翌日:第二天。县署: 旧指政府机关。先人:前人。秩膳:谓常备精美之食。《礼记·内则》:“大夫无秩膳。” 郑玄 注:“秩,常也。” 孙希旦 集解:“膳,美食也。秩膳,谓常置美食於左右,以备食也。”斗草:一种古代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行之。)‎ 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译:有姓张和姓沈的两位官员走来了,他们两个都已经有八十岁了。‎ 原文: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译:对我谈起当年我判决过某人入狱,推荐过某人的文章,我现在已经全记不起来了。(决:<动>判决;裁决。《狱中杂记》:“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入帘:指担任科举阅卷官。乾隆九年秋,袁枚在沭阳知县任上,曾被聘至江宁任同考官,协助批阅江南乡试考卷。卷:<名>试卷;考卷。《左忠毅公逸事》:“呈卷,即而署第一。”)‎ 原文: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译:猛然间重新提起,就像重新整理小时候用过的书,就像丢失的东西又重新找回来一样。(憬然:醒悟的样子。“憬”汉 许慎《说文》:“憬,觉悟也。从心,景声。”明 凌蒙初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自实接来手中,正当饥渴之际,一口气吃了下去。不觉精神爽健,暝目一想,憬然明悟。记得前生身为学士,在大都兴庆殿侧草诏,尤如昨日。”)‎ 原文: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译:县城里有一个名叫朱广文的人善于写诗,一个名叫吴中翰的人鉴赏力很强,另外还有两个人,一位姓解喜欢画画,一位姓陈喜欢下棋。吕峄亭喜欢谈论历史,每一次都是过了很长时间,还滔滔不绝。(邑:<名>城镇。《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工:<动>善于;擅长。《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江南弟子,最工轻薄。”精:<动>精通;谙熟。《冯婉贞》:“精技击者不过百人。”每:<副>每逢;每一次。《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澜:<名>大波浪。《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原文: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译: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写段札礼,有时评论书画,有时谈古论今,有时请朋友来,有时乘车出去,从没有空闲的时候。(小影:较小的画像。须臾:片刻,短时间。)‎ 原文: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译:于是我忘记了自己是来做客的,也忘记了自己已年老体衰了。(兼:<副>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 <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其志也。”)‎ 第四段 原文: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译:住了半个月,雪花纷飞,已经快到年底了。我不得不辞别了主人。(冰霰:下雪前或下雪时降落的白色小冰粒。苦辞: 坚决辞别。《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汝阴人》:“﹝少年﹞诣 许 曰:‘小妹粗家,窃慕盛德,欲托良缘於君子,如何?’ 许以其神,不敢苦辞。”)‎ 原文: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 译:吕峄亭仍然送到开始迎接我的地方,为我把行李放好,并把马缰勒好,他握着我的手问:“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先生呢?”(治:<动>整理;备办。《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筐箧:用竹枝等编制的狭长形箱子。这里指行李。束:<动>捆绑。《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缰靷:引车前行的皮带。)‎ 原文: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译:我没有回答,不是我不想回答,而是我不忍心回答呀。‎ 原文: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 译:哎!我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怎么忍心欺骗他说还能再来呢?又怎么忍心伤他的心说不再来了呢?(云:<动>说。《兰亭集序》:“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原文: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译:然而以我五十年之前的县官,仍能回到曾经管辖过的地方,世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多吧;一个受尊敬的四品官,侍奉母亲,在家清闲着,仍然能想念着五十年前的旧县官,世上像吕峄亭那样的人就更少了。(令尹: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朅:<动>离去;《吕氏春秋》:“富贵弗就,贫贱弗朅。” )‎ 原文: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译:人有分离就有相聚,有相聚就有分离,人分离之后可以再相聚,而人若年纪大了却怎么也不能再年轻。‎ 原文: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译:这次分别,我没有学会和圣人一样不为情感影响的本领,所以画了两幅画 ‎,一幅送给吕峄亭,另一幅自己保存,传下来给子孙看,让他们知道,(在某地)做过官还可以重新回来,这是为官者能想象的;迎接以前的官员可以像迎接新上任的官员一样,这是当地的主人能想象的。(付:<动>交付;交给。《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赤壁之战》:“操当以肃还付乡党。”示:<动>给……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俾:<动>使。《狱中杂记》:“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原文: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伯夷:商末人。孤竹国君初之子。墨胎氏,名允,字公信。周武王伐纣,两人叩马谏,以为不仁。及周灭商,夷、齐耻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柳下惠:本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况:<连>何况;况且。《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亲炙:指直接受到传授、教导。)‎ 原文: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译:我提起笔来写下了这些感受,可以用来劝勉世人,不单单只是写写朋友相聚的感觉而已。(风世:谓劝勉世人。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张璨 ﹞题所居云:‘南轩北牗又东扉,取次园林待我归。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言可风世。”)‎ 背景知识:‎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他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或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此称为“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 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喜欢上了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也会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岁高寿。有意思的是,虽然自身不愿涉及官场,但是袁枚却有着独到的政治眼光。曾经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时候,写过这样一句对两兄弟的评判“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后面的事实证明,之后,和珅之后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第一红人,和琳则成为著名将领,官至一等公爵。‎ 袁枚在 《随园诗话》 、 《子不语》 、 《续子不语》 中,一再谈及龙阳之美,心向往焉。因为他翰林文人、风流俊雅的身世姿容,投怀送抱者颇多。 《随园轶事》 中载:“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田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 袁枚在《子不语》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对美少年心心相映,出入同行,有个叫王秃儿的恶棍,想要玷污他们,他们不从,于是被杀。袁枚写道:“二少年者,平时恂恂,文理通顺,邑人怜之,为立庙,每祀必供杏花一枝,号双花庙。”这枝风姿绰约的杏花,几乎伴随了袁枚一生。直到年过花甲,他还收了年轻美好的刘霞裳为弟子,每次出游登山,必与同行,所谓“从游朝腊屐,共寝夜连床。寒暑三年共,文章一路商”。对于他人的质疑、腹诽,袁枚不以为意。‎ ‎ 重点词语:居、宰、札、招、君、癯、髯、转、裁、故、迎、骈、辚、雉、新、辈、越、决、卷、邑、工、精、每、澜、治、束、朅,付、示、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