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3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0考点过关2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 考点过关(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组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昔郭君出郭,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粱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郭君喜,伏轼而笑,曰:“嗟呼(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备,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 ‎ (选自《韩诗外传·卷六》,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与“何以不谏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女何所思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文中“何以不谏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何不谏也”。同时这个句子又是省略句,省略了动词“谏”的宾语“我”。A项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省略句,省略了动词“拜”的宾语“之”,指蔺相如。D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选自《管仲论》,有删改)‎ ‎2.下列各句中,与“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解析:选项中的4个文言语句均出自中学语文课文。4个选项中的语句分别出自《出师表》、《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六国论》。解答这个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句子的类型;其次,要明确选项中4个句子的类型。题干中的“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翻译成“回头看来,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显然是判断句。接下来运用知识迁移法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A项,判断句;B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郡之贤士大夫于当道请”;D项,省略句,正常语序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答案: A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 (选自《史记·魏豹列传》,有删改)‎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 B.(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C.方东忧楚,未及击(楚王项羽)‎ D.吾不忍复见(汉王)也 解析:准确审题,把握题目要求,是正确答题的保证。这个题目考查的是省略句。古代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可以省略,但是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的就须要补出来。一个句子到底省略了什么成分,或者省略了什么词语,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判断准确。题干要求选出“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经过分析、推断和代入验证,C项中省略的应该是“魏豹”,而不是“楚王项羽”。‎ 答案:C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袍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 (选自《春秋左传》,有删改)‎ ‎4.下列各句中,与“郤克伤于矢”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解析:A、B、D三项中的“于”与题干中所给的“郤克伤于矢”中的“于”都表示被动关系。而C项中的“于”是介词,表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表被动关系,本句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C 参考译文 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鞍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郤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而是继续指挥战斗),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我(把箭)折断继续赶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们。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们,战事就可以成功,为什么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郤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了上去。齐军被打败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公山不狃以费畔①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②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③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④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 ①畔:通“叛”,反叛。②温温:郁郁不得志的样子。③傥庶几:傥,通“倘”,或许;庶几,差不多。④徒:白费,空。‎ ‎5.下列各句中,与“莫能己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和例句相同,其余三项都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D ‎ 参考译文 ‎ 公山不狃利用费邑反叛季氏,派人征召孔子。孔子遵循周道修行很久,但处处受压抑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没人能任用自己,说:“周文王、周武王起于丰、镐之地而称王天下,如今费邑尽管小,但或许有希望吧!”打算前往。子路不高兴,阻止孔子。孔子说:“他们召请我,岂能徒劳无益呢?如果任用我,我将在东方复兴周道!”然而最终没有成行。‎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言:进谏 B.而善无自至矣 善:好听的话 C.无自至则壅 壅:受到蒙蔽 ‎ D.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 傅:做……师傅,做……老师 ‎ 解析: 鉴别一个词是否已经活用成另外一个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前后有哪些词和它结合,它们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比如,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前一个名词常被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A项,言,进谏,动词,是正确的;C项,壅,受到蒙蔽,是动词的被动用法,是正确的;D项,傅,做……师傅,做……老师,是名词用作动词,是正确的。B项,结合句子成分分析,“善”充当主语,应是“贤能的人”,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B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 ‎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羞文学,好武勇 羞:羞辱 B.贱仁义之士 贱:轻视,鄙视,看不起 C.贵治狱之吏 贵:重视 D.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洽:周遍,普遍 解析: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位置和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如果能结合文言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语法位置及其所承担的语法成分来分析,就容易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别了。‎ ‎ 本题中A项是个并列复句,后一个分句中的“好”、“武勇”分别处在谓语、宾语的位置,那么前一个分句的谓语、宾语应该分别是“羞”、“文学”。“好”(意为“爱好”、“喜爱”)作动词,其后直接跟宾语没有问题;“羞”是形容词,其后不能直接跟宾语,在这里必须用作动词,所以根据语境,“羞”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羞辱”就可以讲得通了。所以A项是不正确的。再如B项中的“贱”和C项中的“贵”是形容词,也是处于谓语的位置,并且它们的后面直接跟宾语,所以也是词类活用,它们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分别为“轻视,鄙视,看不起”、“重视”。D项,结合语境分析,翻译为“周遍,普遍”也是正确的。‎ 答案:A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郁离子以言忤于时,为用事者所恶,欲杀之。大臣有荐其贤者,恶之者畏其用,扬言毁诸庭,庭立者多和之。或问和之者曰:“若识其人乎?”曰:“弗识,而皆闻之矣。”或以告郁离子,郁离子笑曰:“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选自《郁离子·噪虎》,有删改)‎ ‎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故噪而去之”中的“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大王必欲急臣 解析: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及物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是不可以直接带宾语的。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用法后,可以带上宾语,其意思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 本题例句中的“去”本是“离开”的意思,不能直接带宾语,如果用作使动用法,就可以直接带宾语,结合语境,应该翻译为“使……离开”,“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中的“亡郑”就是“使郑亡”;B项中的“来之”就是“使之来”;C项中的“活之”就是“使之活”;D项中的“急臣”就是“使臣急”。但是A项中的“亡”、B项中的“来”、C项中的“活”原是动词,这里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而D项中的“急”原是形容词,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实,解答这道题目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就是根据词性直接推出答案。题干中的“去”是动词,A项中的“亡”、B项中的“来”、C项中的“活”也都是动词,而D项中的“急”是形容词。这样就可以选出D项来。当然,这是个“取巧”的方法,并且刚好适用于这道题目。假如在高考考场上碰到此类题,这也不失为一个解题技巧。‎ 答案:D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自以为行弗及。‎ ‎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朱家用侠闻 用:因为 B.所藏活豪士以百数 活:生存 C.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胜:尽 D.然终不伐其能 伐:夸耀 解析:B项,活:使……活下来。‎ 答案:B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歆其德 歆:欣赏 B.振人不赡 振:通“赈”,救济 C.专趋人之急 趋:奔赴 D.自以为行弗及 行:加快速度 解析:D项,行:品行,德行。‎ 答案:D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父事朱家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解析:①与②中的加点字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脱”为使……得以解脱,“弱”为使……变弱;③与④中的加点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父”为像对待父亲一样,“目”为用眼睛。‎ 答案:A 参考译文 ‎ 鲁国的朱家与高祖是同一时代的人。鲁国人都用儒学教化百姓,而朱家却因为是侠士而闻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普通人被救的说也说不完。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对别人的恩德,对那些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他)唯恐再见到他们。(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破得连完整的花纹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牛拉的车子。(他)一心奔赴别人的危难,比办自己的私事还着急。(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从函谷关往东,(人们)莫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楚地的田仲因为是侠客而闻名,(他)喜欢剑术,像服侍父亲那样对待朱家,认为自己的品行赶不上朱家。‎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曰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合从 合从:即“合纵”‎ B.仆欲将临武君 将:任命……为将军 C.引弓虚发 引:拉弓 D.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下:下面的,下方的 解析: D项,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落下。‎ 答案:D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孽也 孽:伤痛,这里指大雁受伤 B.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 息:痊愈 C.故疮陨也 陨:落下 D.今临武君尝为秦孽 孽:生病的 解析:D项,孽:形容词用作动词,打败。‎ 答案:D 参考译文 ‎ (战国时期,齐、楚、韩、赵、燕、魏等诸侯国)以合纵政策来对抗秦国。赵国派遣使臣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魏加说:“您安排了带领军队的大将吗?”春申君说:“是的。我想任命临武君为将领。”魏加说:“我年少时喜欢射箭,我想用射箭打个比方,可以吗?”春申君说:“可以。”魏加说:“有一天,(擅长射箭的)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下,抬头看见天上的飞鸟。更羸便对魏王说:‘我可以替大王只拉弓不放箭就让天上的飞鸟落下来。’魏王说:‘射技可以达到如此高超吗?’更羸说:‘可以的。’过了不久,有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把弓拉满再放掉,便使这只雁应声掉落地上。魏王说:‘只是虚射怎么会把雁射下来呢?’更羸说:‘因为这只雁受伤了。’魏王说:‘你怎么知道呢?’更羸说:‘这只雁飞得很慢还发出悲鸣声。飞得缓慢是因为它的旧伤在痛,叫声悲切是因为它久久跟不上雁群。身上旧伤未痊愈又心存惊惧,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惊惶地向上高飞,因此造成旧伤复发,它也就掉落了下来。’现在的临武君曾被秦军打败过(就像这只雁一样,心中的阴影难去除),(他)不可以成为对抗秦军的大将。”‎ 第二组 断句与翻译 十一、断句。‎ ‎14.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 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 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 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时要注意标志词,如本题当中的“也”“而”。还要从内容上加以区分,相对完整的内容可作为断句的重要依据。‎ 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 ‎1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 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 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 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解析:断句时应整体理解句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如句中的“曰”“也”。‎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1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 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 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 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 (《颜氏家训·勉学》)‎ 解析: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作为标志词的句首,句尾词,如文中的“纵”;二是句式的对仗,如“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当然,正确的文言断句,其根本是能弄通文意。‎ 答案: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7.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直线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 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 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 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解析:本文段通过唐太宗向太子少师萧瑀叙述自己以弓矢定四方 ‎,但不完全了解弓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尽识天下之务的道理。给文言小段断句:第一要悟大意,这是基础。第二要抓标志,有对话的文段要先抓住标志“曰”字,有语气词要考虑在它的前后断开(因为既有句末语气词又有句首语气词)。第三要抓关联词,如“则脉理皆邪”。第四要抓动词,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文句多是围绕谓语组合而成。如“朕少好弓矢”的“好”。“近以示弓工”的“示”。‎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说明: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18.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 (取材于苏轼《仁说》)‎ 解析:段首“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是对下文的总结,也是断句的重要提示。第一个句段中“矣”是句末语气词,“乎、之、而、者”都可帮助断句。第二个句段,“一法”“一病”“病尽”逻辑关系明显;“心不”“目不”句式结构整齐,可助断句。‎ 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十二、翻译。‎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 初,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 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商臣闻之而未察,告其师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潘崇曰:“享江芈而勿敬也。”从之。江芈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告潘崇曰:“信矣。”潘崇曰:“能事诸乎?”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曰:“能行大事乎?”曰:“能。” ‎ ‎ 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选自《左传》)‎ ‎(1)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之何而察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如(1)题中的“是”“忍”,(2)题中的“察”。②注意句式上的特点。如(1)题中“忍人也”是判断句,(2)题中“若之何”是固定句式,可译为“怎样才能……呢?”‎ 答案:(1)况且(商臣)这个人,眼睛(突出)像胡蜂,声音(尖厉)像豺狼,是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 ‎(2)怎样才能详查证明这件事呢?‎ 参考译文 早年,楚成王准备立商臣为太子,就此事征询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大,而且有很多内宠,(如果立了商臣)一旦再加以废黜,就是祸乱(之源)。楚国立太子的传统习惯,通常是挑选年轻的。况且(商臣)这个人,眼睛(突出)像胡蜂,声音(尖厉)像豺狼,是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楚成王不听劝告。‎ 立了不久,又想改立王子职,而废黜太子商臣。商臣听说这个消息但还不很清楚,告诉他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详查证明这件事呢?”潘崇说:“宴请(你姑母)江芈却故意表示不恭敬。”商臣采纳了这个办法。江芈很气愤,说:“呸!贱东西!难怪君王想杀掉你要立职为太子呢!”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确实了。”潘崇说:“你能侍奉王子职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能逃亡他国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你敢采取一项非常行动吗?”商臣说:“能。”‎ 冬季十月,商臣带领宫中的禁卫军包围成王。成王要求吃了熊掌以后去死,商臣不答应。丁未日,成王悬梁自尽。赠封他谥号为“灵”,他不能瞑目;谥号为“成”,才闭上了眼睛。‎ ‎20.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闾”,“式”通“轼”,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人,“闾”,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教”。‎ 答案:(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参考译文 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②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 (《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镃基:锄头。②置邮:驿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参考译文 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选自《<梅圣俞诗集>序》,有删改)‎ ‎(1)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1)句中的“穷人”,在其语境中,是指处于困境中的人,与现代汉语中的“穷苦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用今义当古义,就是错误的。(2)句中的“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凡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之士”,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凡是胸怀才智,又不能(将其)施展于世的人”,如果按照原文的语序来译,就不准确。(3)句中的“穷人”在其具体语境中,是“使人穷”的意思,是使动用法,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就容易犯错误。‎ 答案: (1)大概世上所流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言辞吧。‎ ‎(2)凡是胸怀才智,又不能(将其)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 ‎(3)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大概是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吧。 ‎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 ‎(2)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参考译文 郑玄想为《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时,(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郑玄于是走到车边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于是成了服氏注。‎ ‎2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盛,办事能够与老百姓同好恶。‎ ‎(2)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3)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而管仲却趁机规劝齐桓公履行条约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参考译文 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盛,办事能够与老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储备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礼仪节操,衣食丰足了,老百姓才能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遵守法度,六亲便会和睦团结。礼、义、廉、耻这四大纲纪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头一样,让它顺应民心。”所以管仲所论述的道理很浅显,而且容易实行。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管仲处理国家的政事,善于利用祸事而变为好事,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因少姬之事而发怒,才南下袭击蔡国的,而管仲却趁机去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的,而管仲却趁机责令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而管仲却趁机规劝齐桓公履行条约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