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政治总资料冲刺阶段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1年高考历史总结资料(冲刺阶段必备)‎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世界政治文明进程 时代 特征 内容 中 国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夏 ‎(前2070----前1600年)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商 ‎(前1600‎ ‎----前1046年)‎ ‎② 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 ‎1.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2.西周的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春 秋 ‎(前770-前476年)‎ 社会大变革,从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 ‎1.诸侯争霸 ‎2.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文侯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古 代 欧 洲 民 主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前8~6世纪)‎ 2. 雅典民主政治 奠定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民主: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期:伯利克里改革 民主政治条件:①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②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③奴隶劳动提供了物质保证④亚非文明的影响 ‎2.民主政治的作用:①铸就了希腊人的民族性格②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特征:全民参政、公民平等、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政 治 阶段特征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 认 识 ‎ 战国:‎ 封建制度确立 1. 战国七雄 2. 封建制度的确立:‎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1. 罗马共和国时期 ‎ 《十二铜表法》(前450年成文法诞生)‎ 核心内容:‎ 作用: 1。(对罗马)‎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发 展 萌芽)(前475年—前221年)‎ ‎3.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帝制。②中央行政制度。③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①皇权至上原则。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⑤宣扬“君权神授”。⑥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2.罗马帝国时期 ‎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2。对欧美)是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3。(对东方)对日本和中国也有很大影响。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男女权利不平等。‎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 (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秦朝(确立):‎ ‎(前221年-前207年)‎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奠定二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 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 诸卿 郡县制:‎ 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守、县令均由中央任命。‎ 汉朝(巩固)‎ 前202-220年)‎ 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 新变化 中朝—决策 外朝—执行 尚书台—中枢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汉武帝:分十三州,设刺史 东汉末:州郡县三级 三国两晋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尚书省 三省 中书省 ‎ 门下省 隋唐 ‎(完善)‎ ‎581—907年 三省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创造 三省:‎ 中书省—决策机构 门下省—审议机构 ‎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兵、刑、工六部)‎ 隋:州县 唐:道州县 北宋 ‎(加强)‎ ‎960—1127年 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进一步加强 二府:门下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相行政权 三司—管财政,分相财权 北宋:路·州县 元 ‎(发展)‎ ‎1271—1368年 1.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中书行省 ‎ ‎ 路府州县 宣慰司 2. 开创行省制度 明清 ‎(强化、衰落)‎ 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矛盾尖锐,君主专制达到逐步顶峰。‎ 明: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2.内阁的创立 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废行省,设三司 近 代 欧 美 代 议 制 民 主 英国君主立宪制 1. 确立: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2. 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3. 完善:普选权的扩大 ‎(可整合选修2第二、四单元相关内容)‎ 特点: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作用:1.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 ‎3.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或表述为: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政 治 清:1。康康熙设南书房 ‎ 2.雍正设军机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美国总统共和制 ‎《1787年宪法》‎ 1. 联邦制 2. 分权与制衡原则 3. 总统共和制 ‎(可整合选修2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意义:(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2)它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确立了联邦制,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局限性:它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异:他们的政体不一样。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就有。但是,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如英国。共和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也是自古就有。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指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利,如美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阶段 特征 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近 ‎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加紧商品输出;‎ ‎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南京条约》(1842年)‎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③太平天国 运动(开始、全盛、转折、失败)‎ 太平天国(1851~1864年)‎ A.《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的原则。‎ B.《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 法国共和制 ‎1.(整合选修2相关内容,简略补充法国经历专制—立宪—共和—帝制—共和—帝制的反复较量)‎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内容①行政权归总统,他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作用:①共和派掌握实权;②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③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特别注意对比两国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代 中 国 政 治 推动历史前进仍是农民阶级,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表面上看: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共和制的国家首脑由选举产生。从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看: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又有行政大权。德国:德国首脑(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帝国官吏及宰相);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立法权;德国皇帝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结束两院,因此,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文 明 进 程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瑗珲条约》‎ ①洋务运动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列强的政治侵略(战争和瓜分土地)和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为主)并行,并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农民阶级让位于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民主革命是主流。‎ 中日甲午战争 ‎(188年—1885年)‎ ‎《马关条约》(1885年)‎ ①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左宝贵、邓世昌)‎ ②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徐骧)‎ ③戊戊变法 辛亥革命功绩:1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4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5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 失败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德国君主立宪制 1. 德意志的统一 2.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 内容①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分为两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评价《德意志宪法》‎ 积极意义: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局限性:①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的传统,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1901年)‎ ① 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②辛亥革命 ‎(民主思想传播、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①社会条件:1825年经济危机②理论条件: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③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 ‎.2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 ‎ 内容①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③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就是通过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 ‎《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1949.9)‎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突出的特征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大革命。‎ 五四运动 ‎(背景、口号、结果)‎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主力:工人;先锋:青年学生)‎ 影响: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1871年3月28日)‎ 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教训:没有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没有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1921.7)‎ ‎2.二大(最高、最低纲领)‎ ‎“一大”标志中共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历史条件:‎ 经济: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但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政治: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②一战激化俄国社会各种矛盾 过程:《二月革命》(1917年3月。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四月提纲》‎ 《七月事件》‎ 十月革命 建立政权:‎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 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人类社会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就社会制度的发展演进而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这次代表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 国民大革命 ‎(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革命统一战线、北伐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8~1937.6)‎ 国共两政权对峙;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阶级 三大武装起义 ‎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 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 矛盾逐步向中日民族矛 盾转化;国共两党从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土地革命(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7年,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红军长征 ‎(反围剿、遵义会议)‎ 抗日 战争 时期(1937.7‎ ‎~‎ ‎1845.8)‎ 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赢得了胜利,改变了反帝屡败的局面。‎ 日本侵华 ‎1.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満洲国、华北事变)‎ 国共关系变化:武装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抗战胜利意义:(国内)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起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 ‎2.日本全面侵华 全面进攻阶段(1937.7—1938.10)‎ A. 七七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占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全民族抗日,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国民党: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中共:1。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并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洛川会议、平型关大捷)‎ ‎2.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 相持阶段(1938年 A. 大扫荡、‎ B. 潘家峪惨案 C. ‎“七三一部队”‎ 国民党: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远征军赴缅作战 中共:反扫荡、百团大战、三三制政权、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 反攻阶段(1944年—1945年)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共:七大召开(1945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确立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 国民党:‎ ‎1.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6。7)‎ 中共:‎ ‎1.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旧政协)‎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1945.9‎ ‎~1949.9)‎ 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的矛盾。中共领导人争取和平、民主,反抗美蒋独裁统治,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2.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陕北解放区(1947)‎ ‎3.蒋介石元旦“求和”‎ 国共和谈,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签字。‎ ‎3.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4.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5.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6.百万雄师过大江 ‎7.占领南京、进军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现 代 社 会 主 义 中 国 现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1949.9)‎ 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新中国的成立 ‎ 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成立的意义: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②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③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④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⑤(国际地位)——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的 政 治 建 设 建 设 与 祖 国 统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年)‎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创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完善:二届人大(1959年)‎ ‎ 三届人大(1964年)‎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标志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B。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C。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区别:‎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政治:全国解放、土改、抗美援朝)‎ 经济:没收…、调整…、领导……)‎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宪法制定 ‎(1)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2)1953年起第一个五年计划 任务:‎ 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3.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农业、手工业: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的意义:①基本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③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民主法制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原因:‎ 表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今)‎ 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建设 1.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79年开始,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全国人大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③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C.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D.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1.美国的冷战政策 背景:‎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杜鲁门主义(政)、马歇尔计划(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 ‎2.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东欧八国:‎ 亚洲四国:‎ ‎(2)苏联与东欧合作 表现:政治 经济:‎ 军事 影响: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两极局面最终形成。‎ ‎“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1.一国两制 A.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 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回归 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它不仅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指明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港澳回归意义: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这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也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欧共体建立:‎ 背景:‎ 过程:‎ 内容::欧共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①关税和外贸政策。②农业和渔业政策。③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④政治一体化。⑤共同的外交政策 ‎2.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原因、表现)‎ 4. 不结盟运动兴起 ‎(原因、表现)‎ 欧共体成立的意义:‎ ‎①促进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发展;②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③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进程: ‎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根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成就: ①中苏等17个国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 ③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 ④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③‎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东欧剧变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主要影响:‎ ‎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求同存异”的方针)‎ 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2.苏联解体 内因:①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 外因: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多极化的表现:①1993年欧盟的建立;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 ‎④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打开外交新局面 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 2. 中美关系正常化 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邓小平访美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3.中日关系的改善 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作重要调整:‎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变化,反对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奉行不结盟政策,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 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和、裁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5.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 欧盟)‎ 影响: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缩短了我们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了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