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三、理清文章思路 ‎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 —联想—感悟。‎ 四、把握文中关键语句,找出“文眼”‎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找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 ‎ 1、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总结句,就容易点出文眼了。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 ‎2、文眼往往是在全文的中心段中出现,找出文章的中心段,也容易点出文眼。中心段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中,有的在篇末。如果没有中心段就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先阅读、分析段落大意,后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整合。如《胡同文化》。‎ ‎3、抓感情的凝聚点。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作者的感情也正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五、阅读鉴赏散文考点 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分析综合: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7.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 ‎ 六、题型和答题模式 ‎(一)、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 ‎(一)、常见题型:‎ ‎①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某词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二)、答题要领: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或表面义和深层义。理解词句的含义,必须透过词句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即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及上下文去找对应的阐释。‎ ‎(二)、题型示例:‎ 理解词语:阅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语段信息】 ‎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 答案: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乡;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理解句子:‎ ‎1、阅读《灯火》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 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2、2013年江西卷(《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为例,解释文中句子的含义。‎ ‎  题目: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   2、这里周围都是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等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2)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情深,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 ‎3、例: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我想,这也是,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高林瑜《看树》‎ 问: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含义?‎ 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人应该像树那样在人生的四季里,坦然地以一种坚毅,几乎完美地走完人生。‎ ‎4、例: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 ‎ ——苏叔阳《春天的梦》‎ 问:“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二)、行文思路、作用类 ‎【一】行文思路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②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题型示例:‎ ‎①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②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运用……手法(如果有手法),描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 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的……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 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 增强文章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4、题型示例 ‎(一)开头段的作用 ‎《宁夏卷》第12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老黄注:此为内容)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老黄注:此为结构)‎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 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另类一点:‎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欲扬先抑,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 ‎(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二)中间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三)末段的作用 ‎《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答案:卒章显志。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三)、技巧赏析类 ‎1、常见题型:‎ ‎①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表现手法)‎ ‎②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或: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修辞手法)‎ ‎③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2、解题思路: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3、答题格式:‎ 运用了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某手法(技巧)运用好在哪些方面 ‎4.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⑵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⑶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5、题型示例 ‎1、【2016年高考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排比。用了五个句子构成排比句,极具气势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无限遐想和难以言喻的震撼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突出了老腔原生态的艺术特点以及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③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2、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2、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3、《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探究题 提醒特点: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答题格式 ‎1、 观点+文本 这种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2、 观点+事例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3、 观点+理论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4、文本+现实+观点 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题型示例:2013四川卷《负重的河流》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6分)‎ 答案 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