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自然地理部分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 ‎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亚撇 东亚捺”‎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0°‎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 ‎4、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一、四季的判断 天文方面:从光照图上判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从天文现象上判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极昼、极夜、极光的出现的半球。‎ 气候方面:气团活动;锋面活动;特殊天气的产生;气温中心的变化;气压中心的盛衰;季风(东亚、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方向的变化;干湿季节;等温线的弯曲;气压带的断裂等。‎ 河海方面:河流汛期;河流补给;河流封冻、解冻的时期及冰期、凌汛的出现;季风洋流等。‎ 生物方面:草木枯荣,开花结实,动物迁徙、繁殖等 农业方面:作物生长、黄熟、收摘;植树;渔汛;山地牧场的放牧;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特征;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事活动等。‎ 其他方面: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海岸晒盐 二、常考的季节现象 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 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 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 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 ‎ 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 北半球夏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 尼罗河处丰水期 塔里木河水位最高的时期(冰川融化)‎ ‎ 北印度洋的洋流顺时针流动(沿岸海水向东流) 我国低温中心在青藏高原 ‎ 驯鹿自针叶林带迁向苔原带 天山牧民在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夏季牧场)‎ ‎ 北极考察最佳时期(极昼现象) 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 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干燥 好望角、开普敦沿海风浪大 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伏旱天气 亚洲低压势力强盛 南部沿海地区物体影子有时朝南 北半球热带草原区和季风区正值雨季 ‎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升高 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时期(七月初,远日点)‎ ‎ 我国南方赛龙舟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台风、暴雨袭击 ‎ 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吹西南风 东亚季风区盛行东南风 ‎ 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南半球热带草原)‎ 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 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 ‎ 一场秋雨一场寒 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 ‎ 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35°N、西岸40°N以北)开始落叶 ‎ 北半球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一月初) 北半球大陆高压强盛,大洋低压强盛 ‎ 南极考察最佳时期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极夜、极光 ‎ 途径北印度洋西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澳大利亚袋鼠繁殖旺盛 ‎ 我国常遭寒潮影响 好望角、开普敦一带炎热干燥 ‎ 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我国秦淮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冰期、冰层)‎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文地理 ‎1、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22、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3、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4、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5、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6、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7、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8、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30、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1、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 ‎3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⑥全球经济 ‎34、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③信息的联系 ‎35、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6、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3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0、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4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4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43、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44、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45、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沿河道)‎ ‎46、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47、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48、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49、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50、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51、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52、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53、中国特大城市分布①大城市最多的省②没有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4、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55、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56、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57、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58、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 ‎59、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60、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6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6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 ‎63、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6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 ‎66、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67、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 ‎68、亚欧大陆桥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69、世界主要航海线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70、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71、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72、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73、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74、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75、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76、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77、港口的概念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78、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79、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80、航空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81、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82、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83、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84、电子通信的发展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85、信息高速公路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86、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87、国际互联网的应用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 ‎88、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89、商业中心的功能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90、商业街的区位选择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91、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92、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93、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94、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95、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96、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97、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98、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99、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100、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101、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102、生态破坏的影响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103、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104、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105、全球性环境问题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106、世界人口增长状况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长)④60年代放慢 ‎107、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108、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109、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110、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11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1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13、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 ‎11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115、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116、清洁生产的全过程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117、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118、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119、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20、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发展 ‎121、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利用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