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透过高考对学生的能级要求探寻地理教学的原点
——例谈江苏地理高考试题
张 君
众多高考生期盼的高考终于昙花一现般的过去了,只是这昙花留给人的余香和花容恐会相持许久。我也如期感受到了这昙花绽放的狂放。
初看到地理试题的印象——新、高、难
新——地理试题的选材越来越新颖,有种就在身边却又相距甚远的感觉。许多情景
材料是学生接触过的,却又是没有从地理的角度研究过的,这对于所有考生来说是及其公平的。如“我国4月份刚刚公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我国单独二胎的政策”等最新素材。如江苏卷的第一组试题,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由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探寻1】 课堂中学习资源如何为学习过程而服务?——教师要做有思想的行动者。
人的学习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主动积累经验知识,改变思想行为,增强文化素养。那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有一切的生活素材都可能成为学习资源,面广而量大,综合性强。而人类的狭义学习则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完全走的是一条捷径,它缺少了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和曲折,也省略了学生主动选择的机会。这种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资源大多是指定在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学生在学教材,教师在讲教材,正是因为此,大大限制了学习资源的质和量。所以,教师要做有思想的行动者:
1.e时代下,教师选取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服务于课堂,鼓励学生将一切接触到的生活素材或学科知识都作为地理课堂的学习资源,做主动获取资源的主体。在地理课堂上运用语文知识(如借用《敕勒歌》(北朝民歌)感受体会对内蒙古草原的描写、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古诗词理解地理现象等)、数学知识(如利用数学坐标系知识学习地理坐标图结构图的解读、利用集合知识讲清地理上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利用数轴知识学习地球经纬网和经纬度的计算等)、物理知识(如利用万有引力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解释近日点远日点问题、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分析大气运动的方向等),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增加课堂的内涵和灵魂,让地理课堂变得更精彩。
2.
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和视角看待一切学习资源,对待地理事物或地理事件常用整体性、差异性及动态性的地理思维去发现和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会在考试过程中对比“山间峡谷”和“山间盆地”的差异,感受“桃花源记”中“初极狭”与“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的自然环境特征。这样,学生在考试中遇到不论怎样“新”的素材,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高——从“知识立意”不断向“以能力立意”的方向改变是近几年的趋势,但今年的考题不论从知识目标还是从能力目标角度来看,测试要求之高是历年来少有。高考中知识目标的考查要求,往往分成三个等级(A.了解B.理解C.结合实例),能及要求逐级提升。往年选择题中以“了解”要求的考查居多,今年基本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进行考查;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迁移和调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探讨和论证问题”,与往年相比,今年更多的是考查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甚至有考查“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要求。如江苏卷中的7—8题。
图4为桌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与M点的地形一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8.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探寻2】课堂中教学评价如何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我们来看看这组试题的目标要求:
题号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7
地质构造与地形
了解( ) 理解(√ ) 结合实例(√)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 )
迁移和调动知识 ( √ )
描述和阐释事物( )
探讨和论证问题( √ )
8
地形剖面图
了解( ) 理解(√ ) 结合实例(√ )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 )
迁移和调动知识( √ )
描述和阐释事物( )
探讨和论证问题 ( √ )
显然,考生需要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迁移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思考,才能做好解答。 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提出了要求:要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评语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同时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所以,教学要注重从学习效果和评价主体出发,设计教学活动环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真正将教学评价和学生能力培养交织融合,在多元评价体系下鼓励、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以下是以该组试题讲解为例的微课堂:
教学活动
教学评价
阅读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完成读图任务:
1.将你读取的图中信息整理
(1)
(2)
(3)
(4)
2.试试用实物演示图示地形及地质结构特征。
3.画示意图另一条对角线PQ,分别沿这两条线做剖面图,得到的图形会一样吗?
4.A、B是一位学生画的剖面图,请将它们分别与XY、PQ剖面线相对应?
5.你能将图中的M点标注在A、B两图上吗?
6.对于该知识点,你还有其他疑难吗?
。
限时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读图任务,然后进入课堂展示、讨论、评价、总结的环节。
1. 学生互评:讨论读图获取的有效信息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读图方法、提升读图技能。
2. 师生共评:学生演示示意图的地形、地质结构特征,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演示。
3. 学生讨论、探究:可以动手自己画,与A、B图对比分析,查找不足;可以从A、B图入手,反推是怎么得到的图,对比A、B有什么不同。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从地形来看,无论从哪一条剖面线画,都应该是凸起的山地剖面图,从地质结构看,由于岩层有弯曲,所以从不同角度看也就是沿着不同的剖面线画同一地层的弯曲情况有所差异。
4. 学生自评、质疑:可以自己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有疑难的地方,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其它时间进行个性化辅导。
这样的课堂,从学习效果来看,不论是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学生都能主动掌握并在学生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得以检验和巩固;从评价主体来看,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显然主体都是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激励中改进、提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难——1.试卷似乎源于生活,贴近学生(桃花源、沙尘暴、茶叶种植、斑头雁的迁徙),却完全从地理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又感觉与之相距甚远。
2.问题追问具体、深刻,问题之间紧密联系,综合性强:如“青海湖斑头雁繁育过程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 恒河河口湿地和印度河湿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此处地壳运动相对活跃的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审题、思辨、推理的要求无形之中提升。以江苏卷中《海洋地理》试题为例:
帕劳是美丽的西太平洋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交界处,由一个大堡礁和许多小岛礁构成。图20是帕劳的地理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略)
(1)帕劳群岛地处太平洋岛弧链,东临深海沟,形成这种岛弧一海沟地形的原因是 ▲ ,此处地壳运动相对活跃的表现形式是 ▲ 。(3分)
(2)帕劳的海岸类型主要是 ▲ .除热带雨林外,岛上还有少量红树林,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主要有 ▲ 、 ▲ 。(3分)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帕劳可重点发展的产业是 ▲ 和▲ 。(2分)
(4)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帕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2分)
【探寻3】课堂中如何将依据《考试说明》剖析考试要点落到实处——教师要做有策略的合作者。
《考试说明》每年都有,每年的变化都不多,但是每年出的地理高考试题千变万化,而且也难住了一些学生,这就说明《说明》毕竟是很笼统很概括的,《说明》也仅仅是列举了考试要点和考试内容的要求。所以作为一线的教师,研读《考试说明》,落实考试要点,谋划复习策略则成为与学生一同迎考的第一步。就拿海洋地理的复习来说,我想应该有这样的复习思路:
1.和学生一起统计近两到三年的考点分布,宏观把握命题方向。
对于上一年或近两年都未考到的考点要重点复习,例如海洋地理考题除了高频考点“海岸带开发”去年今年都有考题外其他考题都是上一年没有考到的考点。
考试要点
2012年
2013年
年
海洋和
海岸带
(1)海底地形
√
√
(2)海水温度与盐度
√
√
(3)海一气相互作用
(4)海水运动
(5)海岸与海岸带
√
√
(6)海平面变化
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
√
(2)海洋化学资源
(3)海底矿产资源
√
(4)海洋能
√
(5)海洋生物资源
√
(6)海洋空间
√
(7)海洋旅游
√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海洋自然灾害
√
(2)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
海洋权益
(1)海域的划分
√
(2)我国海洋国情
√
(3)国际海洋秩序
2.与学生一起剖析高考试题,领会考试要求的变化,明确考试动态。以年海洋题为例:
年考点
2013年考点
能力目标的变化
第一问
海底地形的成因,学说理论内容
海底地形的判断和分布
提高
第二问
海岸类型(珊瑚礁和红树林)、红树林的功能
海岸类型(珊瑚礁)、
开发利用方向
相同
第三问
海洋开发
通过生物、旅游资源考产业方向
海洋开发
直接考海水、海洋能的开发
提高
第四问
海洋环境与保护(资源发展与保护)
海洋权益
提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启发、一起探索高考试题;与学生共同感受高考试卷的题型、难度、结构和手法;一起了解地理高考题目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呈现形式等,最终与学生一起分享发现和成果。这也是我所寻找的教学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