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
高三历史
卷Ⅰ 单选题部分
(每题2分,共60分)
1.据史载,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辅政的周公入贺,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这反映出当时( )
A.周公权倾朝野飞扬跋扈 B.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C.分封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D.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
2.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中华文明扩展的结果
3.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
A.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4.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两年或三年为周期。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 )
A.小农脆弱的程度 B.农业休耕的制度
C.占卜决事的经验 D.“天人感应”学说
5.秦始皇亲近法家,儒家没能占据主体地位,但在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着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 D.郡县制未能得到儒家的支持
6.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
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
7.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秦之后,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宗法纲常的束缚
C.专制制度的强化 D.科举制度的僵化
8.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9.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
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
10.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1.东汉光武帝时,百官朝会一般按席而坐,唯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当时称之为“三独坐”。光武帝设置“三独坐”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体现对人才的重视 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实现对皇权的制约 D.保证监察官的权威性
12.《宋书》卷九十四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13.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记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14.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5.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16.据《全唐文》载,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由此可见唐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 B.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
C.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
17.汉代以来,儒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这一现象( )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为科举制形成打下了基础
C.推动了三教合一的进程 D.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18.
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家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教育的兴盛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印刷成本的降低
19.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20.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州。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21.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政府开始颁给州县官员格式固定的“历子”,令一一填写。其内容包括户口税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招诱流民、公平执法、摒除盗贼等项目。任满时携至京师,以为年终考核及终任以后赏罚升黜之凭据,“敢有妄书功劳”者皆予除名。据此可知( )
A.完善地方考核利于中央集权 B.廉政与监察是强化皇权的关键
C.制度的创新受到时代的局限 D.保护小农经济是政策的出发点
22.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注重实用性 B.优先服务于农业
C.满足了社会生产 D.讲究“天人合一”
23.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
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24.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船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25.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6.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 B.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
C.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 D.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
27.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8.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后,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29.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费,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这表明他( )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D.警惕奢华之风危及统治秩序
30.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卷Ⅱ 材料阅读部分
(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 古代科举殿试有对策一科,应考者要回答皇帝关于治国策略的问题。康熙、雍正两朝部分殿试策问如下表所示。
康熙
二十七年
商贩通行,经营域外物产,使我们的人民富足,其中确实有利无弊吗?
康熙
三十年
汉唐(对经文)的笺疏,宋儒(对经文)的训诂,其繁简得失,义蕴的精深微妙,请予以点评
康熙
四十二年
治理国家,贵在政策适中。如果造作夸饰以求取名声,严峻苛刻以标新立异,即使立志廉政,人民也不能受惠。这岂不是变政革新却使人民烦困受扰,宽仁守旧则让人民休养生息
康熙
四十五年
标新立异,求取名声,以变政革新、稽查考核为能,则人民更加受累。朕希望大小官员都廉洁清白,和洽地统御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没有狱案的困扰。应采用什么办法?
雍正二年
朕真诚地希望兴政事、慎法令,为地方做益事……革新会苦于变乱更易,避事则必然荒废政务。严峻苛刻,(朕)就忧虑滋扰了百姓;优厚宽容,(朕)又担心姑息养奸。应该怎么做?
雍正二年
士是四民之首,必须有良好的操行,才能倡导优良的风俗教化。今天士人华而不实,甚至嚣张奸诈,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劝勉和惩罚互用吗?
雍正二年
朕希望地方官多方劝课农桑,使懒惰的农民尽力劳作,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雍正面临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1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后清政府的应对策略,并说明其影响。(7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铰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6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C
B
A
A
C
D
A
B
D
A
A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D
B
D
A
A
D
C
A
C
A
D
B
B
1.答案 B。解析 周公权倾朝野飞扬跋扈,与材料“辅政的周公入贺,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不符,故A项错误;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材料“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周公维护分封制,不是破坏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关于礼乐制度的问题,故D项错误。
2.解析:选D 秦国通过灭六国实现了统一,材料与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原有封国,故B项错误;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口号,与材料中“战国文献中出现”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皆属中原”“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得出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扩大,故D项正确。
3.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未反映士阶层的崛起,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战国时期的阶级矛盾的激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孔子主张“德治”,而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体现了儒家在治国方面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荀子“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说明其并未摒弃儒家的德治思想,故D项错误。
4.答案 B。解析 由材料“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可知,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对农业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而这种事实和经验依据与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直接相关,故B项正确。
5.答案 A。解析 秦朝以法治国,儒家学说受到限制和打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涉及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儒家对郡县制的态度,排除C、D两项。“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充斥着儒家式的劝诫”表明单纯的法家思想不足以维护秦朝政权,儒家式的劝诫有助于巩固秦朝的统治,故选A项。
6.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B项“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不吻合,排除;C项“随意性”与“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不符,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腐败现象的问题,排除D项;A项“一定灵活性”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相吻合,正确,故选A项。
7.解析:选C 小农经济主要是经济形态,不能直接影响士大夫的独立人格的变化,故A项错误;宗法纲常对士大夫的思想会有束缚作用,但不是导致士大夫缺少独立人格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在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故导致士大夫丧失了独立人格,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僵化,思想受到束缚也是专制制度强化的结果,故D项错误。
8.答案 D。解析 材料中统一向郡国征收贡赋的做法不能削弱封国,因而也不能起到解决封国对中央威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并非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盐铁专卖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统一向郡国征收贡赋然后出卖获取利润的做法与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统一向郡国征收贡赋然后出卖获取利润的做法,与私商争利,压缩了商人的经营空间,因而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
9.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A项正确;汉初的治国思想主要是黄老之学,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故B项错误;汉承秦制,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央权力重心的转移,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举荐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
11.答案 D。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司隶校尉都属于监察官,他们与尚书令(宰相)独坐一席,体现了政府对监察官的重视,以维护其权威性,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监察官的重视,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问题,B项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能够依据人才的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只注重门第出身。结合选项分析,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正确。
1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A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C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项。
14.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朝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15.【解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材料反映了这一史实,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C、D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B项。
16.解析: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的茶叶的种植情况,说明不了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故A项错误;据材料“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可以得出唐代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的茶叶的种植情况,说明不了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的茶叶的种植情况,并没有说明是如何进行种植的,故D项错误。答案:B
17.【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儒学的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武帝时期而非唐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在隋炀帝时期就已经确立,故B项错误;三教合一趋势出现于唐朝后期且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可知这有利于解决当时“汉代以来,儒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的社会文化弊病,而统一和规范的文化标准则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D项正确。
1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商品经济发展是造成宋代印刷的文献增多的根本原因,非关键因素,故A项错误;宋代印刷品大多与市民生活相关,这与以儒学为内容的文化教育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重文轻武的政策与宋代印刷品内容变化无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官方印刷的儒、佛、道家经典,而宋代印刷内容大多与市民生活相关,这说明私家书坊增多,而私家书坊增多得益于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印刷成本降低,故D项正确。
19.【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政治、文化。从材料中可知唐代设置道举考试的原因是唐代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唐代皇帝选择老子为其始祖主要目的在于为巩固统治服务。因此选B项。道举考试并不影响明经科所以并未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所以A项错误。选拔方式上看也没有能够冲击世家大族的意图,因此C项错误。明显的意图不在于推动文化多元发展,因此D项错误。
20.【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政治。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和材料无关。
21.【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宋政府开始颁给州县官员格式固定的‘历子’”“为年终考核及终任以后赏罚升黜之凭据”,可知这是宋政府加强对地方官控制的方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廉政问题,排除B项;C项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说法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22.解析: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是王祯的主张,与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A
23.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的发展。内阁不是明朝中央的法定行政机构,材料没有体现出来,A项表述不正确;明朝内阁只可加强君主专制,不会限制君主,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六部权力的下降,只是体现出内阁的地位有所上升,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六部的奏章不直接送给皇帝,而要送给内阁,说明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而是由内阁来转达,D项正确,故选D项。
24.解析:“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A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反映了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状况,而不是海禁政策瓦解,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
25.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应该选A项。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
26.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地区有种棉、种稻、养蚕缫丝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区域分工,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的信息,故D项错误。
27.解析: 根据材料“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结合所学,随着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明末一些儒家学者”;仅是部分先进儒学者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张“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答案: A
28.解析: 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京剧的流行,反映出其迎合市民的需求,故D项正确。京剧的艺术审美价值逊色于昆曲,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内容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与晚清政治潮流的关系,故C项错误。答案: D
29.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允许商人大兴土木”“分有余以补不足”等字眼,意在强调奢侈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够促进市场发展的,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抑商,反而是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故A项错误;乾隆皇帝不会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C项错在曲解了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材料不是主张警惕奢华之风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奢华之风,故D项错误。
30.
解析: 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与D项中“专理刑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由题干信息“谕军机大臣……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表述符合题意。答案: B
31.答案 (1) ① 对外贸易的利弊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兴盛,实质上反映了富民与维护专制统治的矛盾。
② 发展农业问题:清朝秉持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农业经济是其统治的基础。
③ 反腐倡廉问题:康熙统治后期,吏治腐败,革新吏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④ 治国宽严问题:康熙统治后期,治国倾向宽松,导致吏治腐败,雍正治国倾向严峻,极力寻求两者的平衡。
⑤ 改革与守旧的利弊问题(是否改革的问题):清代前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对外交往的频繁,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统治方式逐渐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引发了改革与守旧的争论。
⑥ 儒学与道德教化问题:清朝入关后,推崇儒家思想,利用儒家的等级名分制度和道德伦理维护专制统治。(18分,回答出问题1分,说明2分)
(2) 闭关锁国,重农抑商,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潮流;(2分)
加强专制统治,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吏治松弛,面对西方侵略,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3分)
坚持儒家的纲常礼教,忽视科技,推行文字狱,压制新思想的成长,造成思想上闭目塞听,阻碍了社会的发展。(2分)
32.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6分)
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3分)
(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3分)
相同点: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