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一轮冲刺总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题 第一课 散文阅读 ‎● 教学目标 ‎ ‎1. 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散文的能力。‎ ‎2.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 重点、难点 ‎ ‎1.掌握“句段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探究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2.做题过程中如何规范答题、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浅层化、片面化的问题。‎ ‎● 设计思想 ‎ 散文是生活中常见的发表看法、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文体,因而成为高中生必需要掌握一种文体,也因此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所以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能力及解题技巧的提升。‎ ‎1.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2.精选历年来各省市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中的典型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3.抓住高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合理编选,由浅入深,提升效率。‎ ‎● 教学资源 ‎ 全国各省市历届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散文阅读题。‎ ‎●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分析语段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简介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散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以及散文题的几种常见题型。‎ 听讲 结合导学案中的高考试题。‎ ‎●板书本课的课题,提示本课的学习重点。‎ 听讲 ‎●‎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反馈”中江苏09高考题《上善若水》的一小题,并与同学交流。‎ 阅读、思考、交流。‎ 明确: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 主导学生活动:‎ 概括、交流、发言。‎ 明确:‎ 提问:本题是从什么角度设问,答题时应该注意哪些?‎ 该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有很强的综合性。解答本题,需要着眼于全文的结构和思路,紧扣内容主旨,又要注意这三个问句自身的表达特点。‎ 主导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反馈”中江苏07高考题《麦天》的一小题,并与同学交流。‎ 阅读、思考、交流。‎ 明确: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主导学生活动:‎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本题是从什么角度设问,答题时应该注意哪些?‎ 概括、交流、发言。‎ 明确:此题考查对结构技巧的分析能力。第三段说“吃苦的日子到了”,第四段描绘了男人的劳累,第五段写忙后的男人该歇歇了,这些叙写贯穿文中,相互照应。‎ 主导学生活动:‎ 根据以上两小题总结“语段作用”题的命题特点。‎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 明确: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如2007年江苏卷)。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如2009年江苏卷)‎ ‎③题型主要是“作用分析”题,即分析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好处),或者变式提问,如文章为什么从×××写起(或以×××收尾)。‎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面对这样的题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明确:知识储备、勤加训练、规范答题。‎ 主导学生活动:‎ ‎ 如何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知识梳理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的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1)段落的作用 ‎①首段的作用 a.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b.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d.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e.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②中间段的作用 a.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 b.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c.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③末段的作用 a.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b.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c.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④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 ‎(2)句子的作用 大体与段落的作用相当。只是如果是处在段落中间或文章中间、结尾,则要注意它的呼应作用。‎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 语段的作用 ‎ 内容表达 ‎ 结构特点 ‎● 课堂反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麦 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农家的节日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敬父母。‎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2.“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后测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向狸狸 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器口,永远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磁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 当然,还可以走侧门,或者通过小巷进入磁器口。无论从哪个方向,最终的目的地都是那一条古旧而人声鼎沸的短街,它顺着蜿蜒的阶梯一路往下,一直伸到一条浅浅的河道里去,在几条木船上继续延伸,消失在船头。南来北往的商户贩卖着各种吃食,不大的街,光是麻花店就有十几家,陈麻花最有名,店前总是排着长而曲折的队伍。磁器口的毛血旺和鸡杂闻名城内外,店家招牌上的字歪歪扭扭,桌椅也旧得像坐不住,但生意红火得很。‎ 龙隐寺也以寂寞的姿态在短街中凑着热闹,传说当年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皇帝削发为僧,就隐避于此——传说而已。寺里香火不旺,倒是门前的那面佛墙,总是热闹非凡,站在佛墙正前方10米处闭眼摸索着往前走去,如果走到墙面前正好摸到佛字就表明运气不错。那个佛字实在太大,去往它的路途也不遥远,我从没看到有谁没摸到那个佛字,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本就都是幸运的人。可是虽然如此,人们仍然忍不住要去看看自己的运气。我曾站在一旁,看失意的朋友闭着眼艰难地往前走去,充满了虔诚,一双手一步步接近那个象征着好运的佛字,越来越近,那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无限幸福的时刻。‎ 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 我亲爱的磁器口,如果你还能记得我对你的喜爱和留恋,能感觉到我对你的思念,请为我留一个僻静的所在,让我有一天,还能回得去。回到青春年少的我,静静坐在无人的角落,坐一个下午,看云飘飞,变幻不同的形状,看太阳一点一点西落;坐一个晚上,看磁器口的屋子和树木变成沉重的阴影,然后又随着黎明的到来,一点点转醒。‎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世界很宽广,人有精力就要去行走。当年抗战时期,省教育学院在磁器口办学,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吴宓在这里传道授业,闲时也去街上转转,在茶馆里坐坐。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宗白华等许多美术家及美学家也曾在这里生活过。不过每个人都是要走的,不论是空间意义上的,或者是时间意义上的。如今的磁器口喧嚣繁忙,人来人往,过去的风流早已在时间的沙漏中渐渐云散。有些东西已经变了,有些东西却一点没变。事都是过眼云烟,人比事长久,而物——古镇、古镇里的房子、墙、树木、石头比人更长久。‎ 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复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发表于《格言》2009年第13期“月亮散文”,略有改动)‎ ‎ (1)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二、课后测评 ‎(1)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 ‎(2)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3)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第一段。②强化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 第二课时 鉴赏散文的表达特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回顾上结课的要点,引入本课的内容。‎ 发言 文中语段常见的作用。‎ ‎●板书本课的课题,提示本课的学习重点。‎ 听讲 ‎●‎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反馈”中江苏09高考题《上善若水》的一小题,并与同学交流。‎ 阅读、思考、交流。‎ 明确: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主导学生活动:‎ 明确:‎ 提问:本题是从什么角度设问,答题时应该注意哪些?‎ 概括、交流、发言。‎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从大处着眼,显然是托物言志,古今对比。还可以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角度考虑。答题时不要只说概念术语,要结合内容分析说明,即说对比要说明谁与谁对比,说托物言志要说明托何物言何志。‎ 主导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反馈”中江苏07高考题《麦天》的一小题,并与同学交流。‎ 阅读、思考、交流。‎ 明确: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主导学生活动:‎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本题是从什么角度设问,答题时应该注意哪些?‎ 概括、交流、发言。‎ 明确:此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句话是关于关中麦收的描写,写了收割机的颜色、声音,还写了麦秸香,从不同感官写起。“突突突地吼个不停”则运用拟人手法,写收割机不停地工作。‎ 主导学生活动:‎ 根据以上两小题总结“表达特色”题的命题特点。‎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 明确:①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选择某一段或某几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这是主要的命题角度。一种是小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要求分析全篇的表达特色。‎ ‎②答题要求多角度切入(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分析”要求既有对表现手法的辨识,又有对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③考查的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面对这样的题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明确:知识储备、勤加训练、规范答题。‎ 主导学生活动:‎ ‎ 从哪些角度鉴赏散文的表达特色?‎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一、表达方式 知识梳理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考查的内容有:‎ ‎①描写:重点是景物描写。‎ ‎②记叙人称:重点是第二人称的运用。有时考查整篇人称的运用,有时是局部人称的改变。‎ ‎③整篇文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于这类题目,做时首先应确认指定句段或全篇的表达方式,然后依据所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二、表现手法 知识梳理 散文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①象征(托物言志),②对比,③虚实结合,④联想、想象,⑤衬托,⑥以小见大,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对上述七种表现手法,要找到对应的例文例段,仔细揣摩其特征,做到快速、准确地辨认出。‎ 答题时应掌握两点:‎ ‎①确认篇章或文段所用的表现手法,②依据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三、修辞手法 知识梳理 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鉴赏中的重点,常见常考的修辞手法共九种。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修辞手法考查有这样三个特点:①综合考查,一句或一段综合运用了好几种修辞手法;②确认手法和作用效果一块考,它很少单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般都要求作用效果分析;③一般为局部考查(句段),很少整篇考查。‎ 做修辞题的重点与难点是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分析要将其本身作用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效果结合起来。‎ 四、语言特点 知识梳理 语言赏析是平时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高考中一般不涉及这块,如若考查这块内容,就会在题干中说明,如“请从语言表达角度”或“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角度加以赏析”等,语言表达赏析的角度一般是从词语的选用(选用什么样的词语,如口语、叠字等)、词语的锤炼(精心炼字)、句式的选用、修辞手法四个角度赏析。‎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 鉴赏表达特色 ‎ 表达方式 ‎ 表现手法 ‎ 修辞手法 ‎ 语言特点 ‎● 课堂反馈 ‎ ‎1.(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原文见第一课时“课堂反馈”)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7·江苏卷)(《麦天》原文见第一课时“课堂反馈”)“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后测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四堡雕版 冯骥才 ‎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    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    ⑦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    ⑧其实并非如此。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再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    ⑩‎ 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    ⑾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    ⑿那么谁救四堡呢?‎ ‎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选自2015山东卷)‎ ‎⑴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二、课后测评 ‎⑴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⑵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答案:⑵①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②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第三课时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回顾上结课的要点,引入本课的内容。‎ 发言 散文的表达特色。‎ ‎●板书本课的课题,提示本课的学习重点。‎ 听讲 ‎●‎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反馈”中山东09高考题《记住回家的路》的一小题,并与同学交流。‎ ‎ ‎ 阅读、思考、交流。‎ 明确:(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本题是从什么角度设问,答题时应该注意哪些?‎ 概括、交流、发言。‎ 明确: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句子所在语段的意思,分析句中重点词语或修辞手法等。(1)句中“机会和压力”是指外界的力量,(2)句中“回家的路”中的“家”是指自己的心灵世界。‎ 主导学生活动:‎ 根据以上小题总结“理解句子含义”题的特点。‎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 明确:从考试实际看,句子含意体会题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文中选出重要的句子,说说它的含意(或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二是体会文章标题的含意。‎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面对这样的题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明确:根据不同句子类型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主导学生活动:‎ ‎ 会有哪些类型的句子出现在此类题型当中,应采取哪些不同的答法?‎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一、理解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二、理解含蓄句、哲理句 含蓄句、哲理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哲理句都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解得差不多了。‎ 三、理解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努力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句子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是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只有探原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实质性的内容。‎ 四、理解主旨句 主旨句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即“文眼”。对此,可以先概括文章的主旨,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又要联系主旨,特别注意对感情、观点态度的把握。‎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 理解句子含义 ‎ 结构句 ‎ 哲理句 ‎ 修辞句 主旨句 ‎● 课堂反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⑥‎ 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节选自2010年上海卷《天目山》)‎ ‎2.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后测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 ‎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20.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 (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2. 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二、课后测评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第四课时 鉴赏散文中的形象和内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回顾上结课的要点,引入本课的内容。‎ 发言 理解重要语句的方法。‎ ‎●板书本课的课题,提示本课的学习重点。‎ 听讲 ‎●‎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反馈”中江西10高考题《饮一口汨罗江》的一小题,并与同学交流。‎ ‎ ‎ 阅读、思考、交流。‎ 明确: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本题是从什么角度设问,答题时应该注意哪些?‎ 概括、交流、发言。‎ 明确: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两句可概括出“渔翁”的寓意。“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一句点明了写渔翁的作用。‎ 主导学生活动:‎ 根据以上小题总结“鉴赏散文中的形象和内涵”题的特点。‎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 明确:“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 在具体命题上,一般会选择包含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记人散文、咏物散文。作品的形象和内涵在命题上有时分开,有时合二为一,如选择散文中人物的一两处细节描写要求分析其情感内涵。‎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面对这样的题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明确:根据不同形象类型来理解。‎ 主导学生活动:‎ ‎ 散文中一般会出现哪些形象?‎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散文是通过作品中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哲思的。理解了形象的意义,即了解了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象的意义,才能认识到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情感。所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都是以欣赏作品的形象为基础的。‎ 一、人物形象 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些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验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赏析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二、事物形象 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形象。高考考散文鉴赏一般会把它们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住下面两点:‎ ‎①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红砖的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仔细品读文本,提示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如2009年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中描写到了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最后写到了在荒漠中劳动的石油工人,那么作者的赞美对象就很清楚了。‎ 如何赏析物象作用题?‎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散文事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散文物象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抒情达意、表现主旨服务,二是在艺术构思中起着线索、衬托等作用。高考考查分为两方面:‎ 一、主要物象的作用 ‎1.内容主旨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首先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 二、次要物象的作用 对次要形象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 鉴赏散文中的形象和内涵 ‎ 人物形象 ‎ 事物形象 ‎● 课堂反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 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子,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2.(1)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后测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被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的。‎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趾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一声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的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要部位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 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2.(1)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 (2)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二、课后测评 ‎(1)“黄土”象征了“我”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象征了博大宽容。‎ ‎(2)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吝啬,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唯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第五课时 思辨探究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回顾上结课的要点,引入本课的内容。‎ 发言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形象。‎ ‎●‎ 听讲 板书本课的课题,提示本课的学习重点。‎ ‎●‎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反馈”中江苏09高考题《上善若水》的一小题,并与同学交流。‎ ‎ ‎ 阅读、思考、交流。‎ 明确: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本题是从什么角度设问,答题时应该注意哪些?‎ 概括、交流、发言。‎ 明确:探究深意有三个层级:一是从都江堰本身来考虑,都江堰巧妙利用自然条件,让水完全自动地为民兴利造福,不需要耗费资源,且数千年如此,确实是无可争辩的上等之善;二是由堰及人,从修建和维护都江堰的人考虑,他们修建和维护了都江堰,没有他们,也就不会巧妙地开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实在可以称为“上善之人”;三是由此引申为“做人做事”,可以从启迪做人角度考虑。‎ 主导学生活动:‎ 根据以上小题总结“思辨探究题”的特点。‎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 明确:探究题是江苏卷的必考题,也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主观性最强、难度最大的题目。江苏卷探究题有自己鲜明的命题特色,它不像山东卷、北京卷一样以向外拓展探究为主,而是基于文本内的思辨探究题,即立足于文本内,探究点可以是散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一个标题,或是主旨选材技巧、谋篇布局,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均可拿来探究。它侧重考查探究的思维广度或深度,突出考生对文本意蕴的独到理解和发现。‎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散文的探究题会有哪些类型?‎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明确:主旨类探究题、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类探究题、个性化解读类探究题。‎ 主导学生活动:‎ ‎ 如何做好探究题?‎ 思考、交流、总结、发言。‎ ‎1.审题 关键是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明确这一点,可以大致确定需要筛选、概括的文字内容。‎ 散文中的探究题大体上分为三类:主旨类探究题、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类探究题、个性化解读类探究题。‎ 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探究的对象,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2.答题 探究题答题思路有两点:‎ ‎①选准角度。题目通常会给出探究的路径,如“结合全文”,通常涉及内容层面和思想层面。如“作用”,通常涉及技巧层面。‎ ‎②多层思考。文本内容是从哪些层面表现要探究的意蕴的,头脑中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要有全局观念,多方面想想,千万不能只抓一点,无限深发,造成要点遗漏。因为“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体现的是思考的广度,而不是思考的深度。‎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 思辨探究题 主旨类探究题 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类探究题 个性化解读类探究题 ‎● 课堂反馈 ‎ ‎1.(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原文见第一课时“课堂反馈”)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阿 庆 丰子恺①‎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杆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②——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原载1983年2月9日《文汇报》,略有删减)‎ 注 ①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仩: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 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后测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    ⑤‎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 ‎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2.探究要点: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替代的。(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二、课后测评 ‎(4分)‎ ‎1.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2.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3.⑴线索:气味。⑵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4.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