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1.84 KB
  • 2021-05-13 发布

专题二专题二生产、劳动与经营高考复习知识点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   ‎ ‎ 考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 ‎①.消费决定生产 ‎ ⑴人们的消费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 ‎ ⑵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 *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 ‎②.生产对消费具有反作用(以下是细化的)‎ ‎⑴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 ‎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 ‎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 ‎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考点2:发展生产的意义 ‎ ⑴必要性:(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 ‎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 ‎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 ‎ ⑵重要性:(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  ‎ ‎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 ‎ 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 ‎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 考点3:公有制为主体 ‎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 ‎ 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 ‎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 ‎ ②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 ‎ 考点4: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 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 ‎⑵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 考点 5: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⑴怎样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 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⑵为什么要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要性)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 考点 6: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 ⑴企业的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 ⑵企业的类别  ‎ ‎ ①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按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划分),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  ‎ ‎ ②其它企业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 考点7:公司的类型 ‎(1)公司制与公司  ‎ 地位: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 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注意:法人与自然人的关系 课本P37)  ‎ 主要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 (部分地区还有国有独资公司)‎ ‎  对比:‎ 注意:按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我国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 ‎(2)公司制的组织机构:‎ ‎①.公司的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②.各个组织机构的职责:  ‎ ‎  A、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 ‎  B、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 ‎  C、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 ‎ *③.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 ‎ ‎ 考点8: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 ⑴公司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 ‎ ⑵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润。  ‎ ‎ ⑶怎么推进公司的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 ‎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 ‎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 考点 9: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 ⑴企业兼并及其作用  ‎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 ‎ ⑵企业破产及其作用  ‎ 含义: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且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  ‎ 作用: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 二、劳动者 ‎ 考点10:劳动与就业 ‎⑴劳动和劳动者 劳动的地位: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者的地位: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如何认识劳动者:‎ ‎(1)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2)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受到承认和尊重。‎ ‎⑵就业是民生之本 ‎①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B、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C、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就业的紧迫性:‎ A.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B.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C.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 ‎(4)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对党和政府来说 ‎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就业总量。‎ ‎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就业提供保障。‎ 对劳动者来说:树立自主就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要树立职业平等观;要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原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 ‎ 考点11: 维护劳动者权益 ‎ ⑴原因:  ‎ ‎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 ‎ *⑵内容:(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 ‎ 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 ‎ ‎ ‎⑶做法:‎ A.要自觉履行义务,以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 B.就业时要与同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 C.要增强自己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一、商业银行 考点12:利息、利率与本金 ‎⑴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 ‎⑵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 ‎⑶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⑷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例,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 考点13:储蓄存款 ‎*(1)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 ‎(2)储蓄存款的分类及其比较  ‎ ‎① 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  ‎ ‎② 比较分析  ‎ 考点14: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⑴商业银行 概念: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 ‎*组成:①②为主(合称国家控股银行) ③④为辅 ‎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 ‎③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  ‎ ‎④外资银行  ‎ 地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 考点15: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主要有三类:  ‎ 其一,存款业务,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 其二,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 其三,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 二、投资  ‎ 考点16: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⑴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 ‎⑵股东在向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取得股票后,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一般可以在股票市场上交易,这种流通性是股票生命力所在。  ‎ ‎⑶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 ‎①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公司只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和红利。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  ‎ ‎②投资股票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这种收益有时很高。  ‎ 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 ‎⑷作用:  ‎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原文不动了 我来写一个缩写版)‎ 考点17: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缩写版)‎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用以证明对付分公司所有权的一种凭证,代表综合权利。‎ ‎(2)流通:非上市公司只能私下流通,上市公司可在证券厅办理买卖(俗称炒股),但无论如何,股票都不能变回现金 ‎(3)收益:包括股息、红利和价差 ‎(4)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有益于企业流动资金的增加,提高社会资金使用率,促进发展。‎ 考点 18:文件的投资----债券 ‎⑴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 ‎⑵债券的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 注:我国的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  ‎ 考点 19:未必风险的途径----保险 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 类别: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一、 考点突破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 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二)、合理认识我国维护社会公平的具体措施 合理认识我国维护社会公平的具体措施 知识角度 具体措施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所以维护公平的根本措施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把蛋糕做大)‎ 分配制度 ‎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初 次 分 配 ‎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 ‎ ‎①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打破单一的按劳分配,促进居民收入的多样化 ‎③发挥财政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次分配 ‎①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②强化税收调节,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防止两极分化 ‎③调节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支出力度,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二、维护社会公平的经济意义(★2、为什么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1)效率与公平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 (2)分配与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只有重视收入分配公平,才能有效遏制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 (4)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 (5)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知识整合:(为什么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理论依据: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现实意义: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三、关于居民收入不公平类(分配、公平问题)‎ ‎(一)、目前我国在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①“十一五”期间,我国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②财政收入的增长始终快于GDP、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GDP的增长快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与国际比较,明显偏低)。说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③前四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高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2010年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这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二)、我国目前收入差距问题 ‎1、主要表现: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④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 ‎★四、怎样缩小收入差距?(主要是运用分配相关理论)‎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垄断行业改革,切实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②生产决定分配,大力发展生产,为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奠定物质基础。‎ ‎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提供制度保证。‎ ‎④调整分配政策,协调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理顺国家、企业 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⑤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通过税收政策和分配政策的调整,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⑥发挥财政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若学生回答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可得分。)‎ ‎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⑧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 探究点一 收入分配改革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1.认识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国家政策 ‎  例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 材料一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图 注:在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概是65%~70%。‎ 材料二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 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1)简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 ‎(2)结合材料二,从“分配机制”角度说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 答案 (1)①问题:材料一反映了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贫富(阶层)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还很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②后果: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要重视初次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③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④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扶贫标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点评】 收入分配公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查如何处理好“国富”与“民富”的关系。二是如何调节社会整体上的收入差距。涉及知识点,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有维护公平的措施,宏观调控,收入与消费,公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涉及政府和党。从哲学角度看,涉及对立统一、唯物史观。‎ ‎► 探究点二 财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财政的含义及本质 国家预算和结算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 (2)分配制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财政及其作用 ‎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财政 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如财政加强对能源、交通运输、邮电电信、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对行政管理与国防投资;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出。‎ ‎ (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滞缓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税收。‎ 获取财政的具体渠道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财政支出的具体途径 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知识发散】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  (1)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原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要减少单纯市场调节带来的危害,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实施针对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 ‎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 ‎【点评】对财政的考查主要聚焦于财政的作用,国家、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关系,特别是财政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是考查的重点。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涉及政府的职能等。从哲学角度看,涉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对立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 ‎► 探究点三 税收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税收的含义 社会主义税收的实质:‎ 违反税法的四种主要现象 税种的基本基本构成要素及主要税种 ‎1.认识税收的特点 ‎【知识发散】税收的作用 ‎ (1)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税收属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面对经济发展过热,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如果经济发展过冷,可以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 (2)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通过调节税收,比如:对奢侈品消费征税、白酒税等,都可以引导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3)维护社会公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 ‎(4)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保税等税率,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例 [2011·广东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人口专家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0年至2015年处于峰值,随后将不断下降,中国经济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过去。‎ ‎  材料二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1)结合材料一,分析“刘易斯拐点”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 ‎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 解析】第(1)问属于影响类题目,答此类题目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阐述。可分别从对企业和劳动者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第(2)问属于措施类题目。此问转化为课本知识就是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本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等告诉我们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阐述。‎ ‎【答案】(1)劳动力转向卖方市场,工资水平上升;企业用工成本加大,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 (2)转变经营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政府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点评】最近两年立足一种经济现象,综合考查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个主体的试题较多。从国家角度一般考虑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企业角度主要考虑企业经营。从公民角度主要考虑就业和消费。社会再生产,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主要涉及公民义务和政府职能。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涉及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等。‎ 例:(2010·广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颁行为契机,广东省政府2009年以来相继编制了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整个规划、指导意见体系的推行,体现出广东省政府的施政更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注重于发挥好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 ‎[解析] 解答本题,要为四个“更注重于”寻找经济依据。注重地区差异的缩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之一,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注重加强财政对民生的改善以及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旨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之所以注重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因为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四个“更注重于”是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答案] 广东省政府编制和推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注重于财政投放改善民生、地区差异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分配公平。这符合:①社会公平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政府对收入分配要进行调节。②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财政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③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的目标。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⑤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要求。‎ ‎(2010江苏高考题)‎ 表 江苏省财政支出有关情况(单位:亿元)‎ ‎    年份 项目    ‎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财政总支出 ‎2506‎ ‎3202‎ ‎3956‎ 教育支出 ‎490‎ ‎584‎ ‎676‎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433‎ ‎511‎ ‎570‎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06‎ ‎232‎ ‎288‎ 材料二 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使发展成效真正落实到人民福祉的提高上。‎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阐述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1)图表明近年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随之逐年增多;表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出逐年增多,对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图和表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 ‎(2)江苏省政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了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显公平 提升“幸福”为民生 ‎ 【时政要闻】‎ ‎ 材料一 2011年5月31日,据全国人大网公布的声明显示,为期一个多月的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征集意见结束。征求意见数已超23万条,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法律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修改后的个税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方向有两个: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提高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2011年7月16日,财政部公布了上半年全国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56875.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526.03亿元,增速高达31.2%,已完成全年目标的63.4%。 从财政收入的增速看,31.2%的增速是GDP上半年增速9.6%的3倍,也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的增速。从主要支出项目看,有关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60.1亿元,增长40.5%;住房保障支出1188.75亿元,增长76.6%;医疗 卫生支出2454.54亿元,增长61.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294.05亿元,增长43%。‎ ‎ 材料三 2011年7月19日,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来讲,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都不能少。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政府不能越位,不能只以GDP增加值为标准,不能把文化园区、产业基地搞成房地产项目,不能搞重复建设。‎ ‎【命题视角】‎ 视角一: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形成合力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 (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 (3)发挥国家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 ‎ (4)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公平是实现效率的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力调整国家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关系,调节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视角二:结合我国个税调整,分析政府决策征求意见的意义 ‎ (1)政府决策征求民意,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 (2)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  (3)政府决策征求民意有利于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做到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4)政府就决策征求民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推动社会重视民主政治建设。‎ 视角三:结合材料三分析,如何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必须繁荣基层文化,提高人们辨别腐朽和落后文化的能力,打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 (2)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必须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反映群众利益,推动大众文化建设。‎ ‎ (3)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必须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推动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培育和谐文化环境。‎ ‎ (4)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导向和示范作用,开展群众性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视角四:请你结合我国当前现状,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收入分配与国家收入分配的关系 ‎ (1)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个人收入与国家收入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国家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发挥政府职能,提高个人收入。个人收入增加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国家收入和个人收入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对国家收入和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注重不同,现阶段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提出实现从“国富”向“民富”的转变。‎ ‎ (3)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个人收入与国家收入的关系,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又要在保证经济发展,国家财政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社会热点链接 从“国富”到“民富”‎ ‎【背景材料】‎ 材料一 “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国家将遵循“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更加关注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与此前较多追求“国强”相比,将更加追求“民富”。‎ 材料二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命题视角】‎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两个同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 (1)实现“两个同步”会直接提高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增加居民收入。‎ ‎(2)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4)有利于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2.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实现两个“同步”。‎ 答案 (1)生产决定分配,从根本上说,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 ‎(4)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国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5)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调整的依据。‎ 答案 ‎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调整收入分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3)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党和政府坚持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体现。‎ ‎【真题回眸】‎ 题组一 个人收入的分配 ‎1.(2011·江苏单科)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在x1之前,收入差距拉大,效率提高;x1之后,收入差距拉大,效率降低。因此,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③片面夸大了收入差距的作用。‎ ‎2.(2011·山东文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的四个题肢中,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这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①应选;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是具体措施,②也应选。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③说法错误;增加货币发行量可能加剧通货膨胀,④也错误。故选A。抓住题干的规定性理解题意,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题组二 国家收入的分配 ‎3.(2011·江苏单科)“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9 500亿元。2011年中央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投资也将进一步向西部和“少边穷”地区倾斜,其中以车辆购置税安排的投资额将超过300亿元。这说明(  )‎ ‎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形式 ③国家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④公民自觉纳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 国家以车辆购置税等形式加大投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因此①③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财政与税收的关系,因此②不能入选;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因此④错误。‎ ‎4.(2011·浙江文综)假如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上调至3 000元,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收入3 000元以下的所有居民应缴个人所得税减少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B.月收入超过3 000元的居民没有得到实惠C.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 解析 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至3 000元,则月收入3 000元以下的居民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A项错误;个人所得税一般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月收入3 000元以上者纳税数额相对减少,B项不正确;个人所得税是调节税,不属于初次分配范畴,D项排除。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后,居民平均税负减轻,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C项入选。本题是知识运用题,解题的核心是明确个人所得税的作用等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 ‎1.(2009·天津,2)海尔集团在海外争创全球化品牌的同时,在国内抢抓“家电下乡”机遇,实施了“即需即供”的商业模式,建立了“销售到村”的营销网、“送货到门”的物流网、“服务到家”的服务网。目前,海尔集团“家电下乡”产品销量在全国已占到了43%的市场份额。海尔集团能取得上述业绩主要在于 A.制定了正确的经营战略        B.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竞争力 C.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D.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答案 A ‎2.(2009·江苏,13)‎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自2009年6月1目起施行。该法第三十八条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这一规定要求食品生产者必须 A.严格遵守市场规则 B.转变企业经营方式 C.明确企业经营战略 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食品生产者要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检验,这实际是要求食品生产者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故A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3.(2009·江苏,9)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劳动者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是 A.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B.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C.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D.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故劳动者要获得权利、维护权益必须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故D项符合题意;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 ‎(2009·全国Ⅱ,26~27)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家电下乡”‎ 活动,政府对农民购买家电产品给予补贴。家电下乡受到农民的欢迎。回答4~5题。‎ ‎4.“家电下乡”活动的推出有利于 ‎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②拉动国内的消费需求 ‎③通过消费带动家电企业的生产 ‎④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 B ‎5.个别地方出现了不法商家借“家电下乡”销售伪劣产品坑害农民的现象,这种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 ‎①自主选择权 ②知情权 ③公平交易权 ④求偿权 ‎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C ‎6.(2009·福建,26)近期,福建省对从事个体经营且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优惠、小额担贷款和贴息等政策扶持。这表明 A.实现就业必须通过市场竞争 B.高校毕业生应树立平等就业观 ‎ C.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D.选择职业只能根据个人兴趣专长 答案 C 解析 题干强调了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行为主体是国家,据此可以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分强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是错误的。做好本题要把劳动者应该树立的择业观念区分开。 ‎ ‎7.(2009·上海,19,不定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为了更加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应该而且可以是多样的。以下可作为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的是 ‎ A.外商控股形式 B.股份合作形式 C.新型农村合作社形式 D.国家控股形式 答案 BCD 二、非选择题 ‎8.(2009·上海,35)为了支持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国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推出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 ‎(1)经济生活知识告诉我们,“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请参照就业概念,谈谈什么是创业。‎ ‎(2)大学生创业对自己和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案 (1)答题应包含“自主创建”和“依法经营”等要素。‎ ‎ (2)创业可以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也可给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创业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潜能,促进自我完善,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9.(2009·全国Ⅱ,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废除人民公社,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据统计,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1978乃约有2.5亿,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 (1) 根据表2描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 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农业,根据所学经济学知识,提出发展农业的有效经济措施。‎ 答案 (1)从长期趋势看,食品支出比重下降,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上升。 这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下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比重提高,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结构改善,消费质量提高。‎ ‎(2)稳定与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经济政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国家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