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9.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2008海南、宁夏理)如图,已知点P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对角线BD1上,∠PDA=60°。
(1)求DP与CC1所成角的大小;(2)求DP与平面AA1D1D所成角的大小。
2.(2008安徽文)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四边长为1的 菱形,, , ,为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AB与MD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
A
B
C
D
O
O1
A
B
O
C
O1
D
3.(2005湖南文、理)如图1,已知ABCD是上、下底边长分别为2和6,高为的等腰梯形,将它沿对称轴OO1折成直二面角,如图2。
(Ⅰ)证明:AC⊥BO1; (Ⅱ)求二面角O-AC-O1的大小。
4.(2007安徽文、理)如图,在六面体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平面,平面ABCD,DD1=2。
(Ⅰ)求证:与AC共面,与BD共面.
(Ⅱ)求证:平面
(Ⅲ)求二面角的大小.
5.(2007海南、宁夏理)如图,在三棱锥中,侧面与侧面均为等边三角形,,为中点. (Ⅰ)证明:平面;
(Ⅱ)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6.(2007四川理)如图,是直角梯形,∠=90°,∥,=1,=2,又=1,∠=120°,⊥,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为60°.
(Ⅰ)求证:平面⊥平面; (Ⅱ)求二面角的大小;
(Ⅲ)求三棱锥的体积.
A
B
M
N
C
l2
l1
H
7.(2006全国Ⅰ卷文、理)如图,、是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MN是它们的公垂线段.点A、B在上,C在上,。 (Ⅰ)证明AC⊥NB;
(Ⅱ)若,求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值。
8.(2006福建文、理)如图,四面体ABCD中,O、E分别是BD、BC的中点,
(I)求证:平面BCD; (II)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III)求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
历届高考中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试题选讲(参考答案)
1.解:如图,以为原点,为单位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连结,.
在平面中,延长交于.设,
由已知,由
A
B
C
D
P
x
y
z
H
可得.解得,所以.
(Ⅰ)因为,
所以.即与所成的角为.
(Ⅱ)平面的一个法向量是.
因为,
所以.
可得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2.解:作于点P,如图,分别以AB,AP,AO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坐标系,
(1)设与所成的角为,
,
与所成角的大小为
(2)
设平面OCD的法向量为,则
即 取,解得
设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则为在向量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 .
所以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
3.解:(I)证明 由题设知OA⊥OO1,OB⊥OO1.
所以∠AOB是所折成的直二面角的平面角,
即OA⊥OB. 故可以O为原点,OA、OB、OO1
所在直线分别为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如图3,则相关各点的坐标是A(3,0,0),
B(0,3,0),C(0,1,),O1(0,0,).
从而,
所以AC⊥BO1.
(II)解:因为所以BO1⊥OC,
由(I)AC⊥BO1,所以BO1⊥平面OAC,是平面OAC的一个法向量.
设是0平面O1AC的一个法向量,
由 得.
设二面角O—AC—O1的大小为,由、的方向可知,>,
所以cos,>=
4.解(向量法):以D为原点,以DA,DC,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有A(2,0,0),B(2,2,0),C(0,2,0),
(Ⅰ)证明:
于是与AC共面,与BD共面.
(Ⅱ)证明: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又平面
(Ⅲ)解:
设
于是
设
于是
5.证明:(Ⅰ)由题设,连结,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且,
又为等腰三角形,故,且,
从而.所以为直角三角形,.
又.
所以平面.
(Ⅱ)解:以为坐标原点,射线分别为轴、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则.
的中点,.
.
故等于二面角的平面角.
,
所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6.解: (Ⅰ)∵
∴,
又∵
∴
(Ⅱ)在平面内,过作,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由题意有,设,
则
由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解为,得
,即,
解得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取,得
平面的法向量取为
设与所成的角为,则
显然,二面角的平面角为锐角,
故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为
(Ⅲ)解法一:由(Ⅱ)知,为正方形
∴
(Ⅲ)解法二:取平面的法向量取为,则点A到平面的距离
∵,
∴
7.解: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M-xyz.令MN=1,
则有A(-1,0,0),B(1,0,0),N(0,1,0),
(Ⅰ)∵MN是 l1、l2的公垂线, l1⊥l2, ∴l2⊥平面ABN. l2平行于z轴.
故可设C(0,1,m).于是 =(1,1,m), =(1,-1,0).
∴·=1+(-1)+0=0 ∴AC⊥NB.
A
B
M
N
C
l2
l1
H
x
y
z
(Ⅱ)∵ =(1,1,m), =(-1,1,m), ∴||=||, 又已知∠ACB=60°,∴△ABC为正三角形,AC=BC=AB=2. 在Rt△CNB中,NB=, 可得NC=,故C(0,1, ).
连结MC,作NH⊥MC于H,设H(0,λ, λ) (λ>0).
∴=(0,1-λ,-λ),
=(0,1, ). · = 1-λ-2λ=0, ∴λ= ,
∴H(0, , ), 可得=(0,, - ), 连结BH,则=(-1,, ),
∵·=0+ - =0, ∴⊥, 又MC∩BH=H,∴HN⊥平面ABC,
∠NBH为N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又=(-1,1,0),
∴cos∠NBH= = =
8. (1)证明:连结OC.
∵BO=DO,AB=AD, ∴AO⊥BD.
∵BO=DO,BC=CD, ∴CO⊥BD.
在△AOC中,由已知可得AO=1,CO=.而AC=2,
∴AO2+CO2=AC2,
∴∠AOC=90°,即AO⊥OC.
∴AO平面BCD.
(Ⅱ)解:以O为原点,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1,0,0),D(-1,0,0),
C(0,,0),A(0,0,1),E(,,0),
∴
∴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
(Ⅲ)解法一:设平面ACD的法向量为n=(x,y,z),则
∴
令y=1,得n=(-)是平面ACD的一个法向量.又
∴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h=
(Ⅲ)解法二:设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为h.
,
∴·S△ACD =·AO·S△CDE.
在△ACD中,CA=CD=2,AD=,
∴S△ACD=而AO=1, S△CDE=
∴h=
∴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为.
w.w.w.k.s.5.u.c.o.m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