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2.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练出高分——考能排查练(一)
第一关:判正误 测基础
1.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 √ )
2. 某肽链中含有四个肽键,该化合物应叫四肽 ( × )
3. 不同种的蛋白质不仅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而且各自还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 ( √ )
4. 开水煮沸鸡蛋清,不仅破坏了其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同时也破坏了肽链中的肽键
( × )
5. DNA只分布在细胞核中,RNA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 × )
6.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因此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苷酸 ( × )
7. 核苷酸、DNA、RNA、蛋白质可以作为区分人和植物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 × )
8. 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 × )
9. 番茄汁含有丰富的还原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原材料 ( × )
10.所有脂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 × )
11.脂质是由一定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 × )
12.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 × )
1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但用量比例、使用方法和反应原理不同 ( √ )
14.高温、过酸、过碱等都会使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受到破坏,从而造成蛋白质分子失活
( × )
15.除病毒外,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圈这一结构层次 ( × )
16.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 )
17.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 × )
18.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可用作提取细胞膜的材料 ( × )
19.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 √ )
20.可根据糖蛋白或糖脂的分布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 √ )
21.胞吞和胞吐不是跨膜运输 ( √ )
22.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 ( √ )
23.无机盐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 × )
24.同一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时的运输方式相同 ( × )
25.酵母菌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 ( × )
26.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ATP合成酶 ( √ )
27.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 √ )
28.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主要场所 ( × )
29.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 × )
30.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不发达 ( × )
31.真核细胞之间的不同在细胞水平主要体现在细胞器的不同上 ( √ )
32.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细胞膜、细胞器、核膜、核仁、染色质等结构 ( × )
33.高尔基体、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 √ )
34.在生物膜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高尔基体的膜面积相对稳定 ( √ )
35.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 × )
36.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 × )
37.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分子均可通过核膜 ( × )
38.核孔的数量、核仁的大小与细胞代谢有关 ( √ )
39.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 √ )
40.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要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必须使用时现配
( √ )
第二关:练规范 强素质
1. 如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没有叶绿体,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苹果含有Zn,Zn是形成与记忆力息息相关的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元素,儿童缺Zn就会导致大脑发育不完善。因此,苹果又被称为记忆之果,这说明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 生物体中的某种肽酶可水解肽链末端的肽键,导致多肽链水解为氨基酸。
4. 层粘连蛋白分子是由一条重链(A链)和两条轻链(B1、B2链)构成的高分子糖蛋白。作为细胞的结构成分,它含有多个结合位点,对细胞间粘连及细胞的分化等都有作用。层粘连蛋白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图,若该蛋白分子由m个氨基酸构成,据图回答:
(1)该蛋白分子含有的肽键数为m-3。
(2)该蛋白分子的功能是在细胞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
(3)癌细胞膜相对正常细胞膜而言,表面的层粘连蛋白分子数量变化为变少。
5. 如图是人体细胞中三种重要的大分子有机物B、G、E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及相互关系图。据图回答:
(1)E→G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G→B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
(2)B的功能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取决于:它结构的多样性,除与氨基酸(b)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外,还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
(3)e的顺序性与b的顺序性之间的关系是:DNA分子上的脱氧核苷酸(e)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它决定着蛋白质上氨基酸(b)的排列顺序。
(4)元素X、Y分别为N、N和P。
6. 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糖蛋白。
7. 细胞膜功能及功能特性的鉴定
(1)实验:将大量同种生物和亲缘关系较远的精子和卵细胞混合在一起,发现只有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才能结合,则说明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
(2)实验:利用红墨水处理正常玉米种子和煮熟的玉米种子,对比观察处理后的两种种子的胚细胞的颜色变化。该实验可用于验证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8. 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分别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据图回答:
(1)该生物膜很可能是细胞膜,因为有糖蛋白D。
(2)a~d中,属于被动运输的是b和c。
(3)若该生物膜是肝细胞膜,进食6小时后,C代表的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会增加。
9. 如图表示在胰岛B细胞中,将胰岛素原分子的C段切除后加工成具有活性的胰岛素,并被包裹在囊泡中的过程。胰岛素和C段肽链在被排出胰岛B细胞前,一直贮存在此囊泡中。该过程发生的场所应是高尔基体。
10.如图为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该细胞的主要元素有C、H、O、N、P、S。
(2)该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中文名称)。
(3)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有⑥⑦⑧⑩(填序号)。
(4)图中含有RNA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文名称)。
(5)⑦中发生的总反应式为CO2+H2O(CH2O)+O2(或6CO2+12H2OC6H12O6+6H2O+6O2)。
(6)如果要进行细胞融合实验,首先需要对细胞壁进行处理,细胞融合后,在细胞壁恢复过程中起最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⑤]高尔基体。
(7)若图示细胞为团藻细胞,还应画出中心体结构。
(8)如果将该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将会出现细胞壁与[①]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11.通过有关方法,测得多种生物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
物质种类
膜的类别
蛋白质(%)
脂质(%)(主要是磷脂)
糖类(%)
变形虫细胞膜
54
42
4
小鼠肝细胞膜
44
52
4
线粒体外膜
52
48
含量很少
线粒体内膜
76
24
含量很少
菠菜叶绿体片层膜
70
30
含量很少
表中数据可说明:
(1)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
(2)膜中的蛋白质和脂质含量的变化与膜的功能有关。
(3)线粒体内膜与外膜相比,蛋白质含量高的原因是内膜的功能复杂。
12.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由此确定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13.科学家为了研究蛋白A的功能,选用细胞膜中缺乏此蛋白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进行实
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实验组号
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的处理
在低渗溶液中测定卵母细胞的水通透速率(cm/s×10-4)
Ⅰ
向卵母细胞注入微量水(对照)
27.9
Ⅱ
向卵母细胞注入蛋白A的mRNA
210.0
Ⅲ
将部分Ⅱ组细胞放入含HgCl2的等渗溶液中
80.7
Ⅳ
将部分Ⅲ组细胞放入含试剂M的等渗溶液中
188.0
(1)将Ⅰ组卵母细胞放入低渗溶液后,水分子经自由扩散(渗透)穿过膜的磷脂双分子层进入卵母细胞。
(2)将蛋白A的mRNA注入卵母细胞一定时间后,该mRNA翻译的蛋白质进入细胞膜,使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体积迅速增大。
(3)与Ⅱ组细胞相比,Ⅲ组细胞对水的通透性明显降低,说明HgCl2对蛋白A的功能有抑制作用。比较Ⅲ、Ⅳ组的结果,表明试剂M能够使蛋白A的功能部分恢复。推测HgCl2没有改变蛋白A的氨基酸序列,而是破坏了蛋白A的空间结构。
(4)已知抗利尿激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促进蛋白A插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中,从而加快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中水分子的重吸收。
(5)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蛋白A是水通道蛋白的推论。
14.请在下图中绘出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后细胞中这三种生物膜的膜面积变化。
答案
15.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中,开始时的液面高度为a,停止上升时的高度为b,若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将玻璃管中高出烧杯液面的部分吸出,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a、b液面间的高度差与吸出蔗糖溶液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答案
第三关:练题型 提考能
题型一 正误判断型
1. 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有5种
B.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果糖
C.组成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20种
D.脂肪中的氢与氧的比值比糖类中的高
答案 D
解析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有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根据碱基的不同,可分为8种核苷酸;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但并不是每种蛋白质都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脂质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
2. 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膜的组成和结构的相似性是细胞内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
B.与心肌细胞相比,浆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较快
C.生物的性状都是由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D.溶酶体中富含水解酶,能分解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答案 C
解析 膜的组成和结构的相似性是细胞内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浆细胞合成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因此与心肌细胞相比,浆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的速度较快;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共同控制的;溶酶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解酶,能分解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题型二 相关计算型
3. 现有一种“十二肽”,分子式为CXHYNZOWS(Z>12,W>13)。已知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氨基酸。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合成该多肽时,至少需36个密码子
B.控制合成该多肽相应的基因至少有36个碱基
C.将一个该“十二肽”分子彻底水解后有(Z-12)个赖氨酸
D.将一个该“十二肽”分子彻底水解后有(W-13)个天冬氨酸
答案 C
解析 该多肽为十二肽,说明有12个氨基酸参与了肽链的合成,根据氨基酸和密码子的一一对应关系,至少需要12个密码子(不考虑终止密码);控制十二肽合成的直接模板mRNA至少有12×3=36个碱基,对应的基因中至少有12×6=72个碱基;由于5种氨基酸中只有赖氨酸的R基上有一个氨基,这条肽链中的氮原子数=肽键数+1+赖氨酸的个数×1,即Z=11+1+赖氨酸的个数,赖氨酸的个数=Z-12,所以该“十二肽”彻底水解后有(Z-12)个赖氨酸;由于5种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的R基上有一个羧基含有2个氧原子,这条肽链中的氧原子数=肽键数+2+天冬氨酸的个数×2,即W=11+2+天冬氨酸的个数×2,天冬氨酸的个数=(W-13)/2,所以该“十二肽”彻底水解后有(W-13)/2个天冬氨酸。
4. 某非环状多肽,经测定其分子式是C21HxOyN4S2。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中的几种作为原料合成的。苯丙氨酸(C9H11NO2)、天冬氨酸(C4H7NO4)、丙氨酸(C3H7NO2)、亮氨酸(C6H13NO2)、半胱氨酸(C3H7NO2S)。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多肽彻底水解后能产生3种氨基酸
B.该多肽中氢原子数和氧原子数分别是32和5
C.该多肽有三个肽键,为三肽化合物
D.该多肽在核糖体上形成,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4
答案 C
解析 依据分子式中N为4个,并分析提供的氨基酸种类,可得出由4个氨基酸组成,为四肽,存在三个肽键,即C项是错误的。再分析多肽的形成,在核糖体上,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4;然后根据S的数目为2个,可分析出4个氨基酸中有2个是半胱氨酸(C3H7NO2
S),即水解能形成的氨基酸为3种,再结合碳原子数目为21个,减去6个C原子(2个是半胱氨酸),为15个C原子,可分析出另外两个氨基酸分别为苯丙氨酸和亮氨酸,进一步推出该多肽中氢原子数和氧原子数分别是32和5,A、B、D三项是正确的。
题型三 信息给予型
5. 如果图1表示纤维素的结构组成方式,那么符合图2所示结构组成方式的是 ( )
①核酸 ②多肽 ③淀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分析图2,组成该大分子的基本单位不同,核酸是由4种核苷酸聚合而来,多肽是由20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来,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来,可见构成淀粉的基本单位相同,所以该图不能表示淀粉的结构组成方式。
6.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能发光的蛋白质,类似于示踪元素,可以标识生物体内蛋白质的位置,它照亮了人们以前看不到的世界。这种荧光蛋白可以 ( )
①跟踪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 ②观察癌细胞的扩散 ③改变老鼠胰岛细胞的基因 ④修复受损的脑细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作为标记物质的荧光蛋白,可实现跟踪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癌细胞的扩散过程。
题型四 表格分析型
7. 用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两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 h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 h后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分析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K+
Mg2+
Ca2+
SiO
水稻
17.0
105
117
19.5
番茄
19.1
85
59.6
118
A.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B.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的需要量大,对Ca2+的需要量小
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答案 D
解析 由表中每一列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水稻吸收的SiO多,吸收的Ca2+、Mg2+少,这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因此选项A、B、C正确。选项D所表述的内容不能从表中数据得出。
8. 下面表格所示的是两种细胞所具有的特征。从表格中给出的特征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特征
细胞Ⅰ
细胞Ⅱ
细胞壁
有
有
核糖体
有
有
成形的细胞核
无
有
光合作用
有
无
细胞呼吸
有
有
A.细胞Ⅰ是原核生物,可能是蓝藻
B.细胞Ⅱ是真核细胞,可能是植物的根尖细胞
C.两种细胞的细胞壁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
D.细胞Ⅰ没有线粒体
答案 C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细胞Ⅰ无成形的细胞核,为原核细胞,其中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可能为蓝藻。细胞Ⅱ有成形的细胞核,并且有细胞壁,为植物细胞。植物的根尖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如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题型五 过程图示型
9. 下面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表示有间隔的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B.细胞1是发出信息的细胞,细胞2为接受信息的细胞
C.若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只能表示肝细胞
D.细胞1的分泌物,可能是蛋白质类物质
答案 C
解析 通过图示,细胞1分泌某种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细胞2。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从胰岛素的作用来看,细胞2可能是肝细胞、肌细胞、正常的组织细胞等,即胰岛素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在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在肌细胞内合成肌糖原,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细胞1的分泌物,可以是一些蛋白质类物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可以是一些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等;也可以是一些脂质,如性激素等。
10.溶酶体是动物细胞中一种由单层膜构成的细胞器。溶酶体是一种动态结构,它不仅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形态大小不同,而且在同一类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也不相同。如图为溶酶体的生成及其作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溶酶体是由____________(细胞器)断裂产生的,内部含有__________。
(2)溶酶体是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其消化底物的来源有:一是自体______________的细胞器;二是侵入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
(3)生物膜是在原有膜的基础上,不断由新的脂质或蛋白质插入而逐渐增长的。磷脂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上合成的,可通过两种途径运送到各种膜结构中,第一种途径是通过磷脂转运蛋白,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出芽和膜融合。由于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作用以及囊泡运输,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4)溶酶体的生成及其作用的过程,说明这些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相似,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密切配合。
答案 (1)高尔基体 水解酶 (2)消化车间 衰老、损伤 病毒或病菌 (3)内质网 细胞膜 胞内的膜 (4)组成成分和结构 结构和功能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囊泡状结构,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可将衰老、死亡的细胞器或来自外界的病毒或病菌吞噬消化。磷脂属于脂质,是在内质网上合成的,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与细胞膜之间的转化、运输,使细胞膜与细胞内的膜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溶酶体的生成及作用过程,体现了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囊泡形式相互转化,说明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很相似,在结构与功能上紧密联系。
题型六 实验探究型
11.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使用,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设想按照不同的使用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及混合后使用。
实验猜想: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与其甲液、乙液使用顺序及是否混用无关。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实验设计思路如表所示。
试管
第1次
加入物
第2次
加入物
第3次
加入物
加热
颜色变化
1号
2 mL
苹果汁
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
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
加热
2号
2 mL
苹果汁
A
B
加热
3号
2 mL
苹果汁
C
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3号试管中应加入的物质是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3号试管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号与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论预测及相关结论:
①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 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
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和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的混合液
(2)主要体现了对照实验的设计思想 (3)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与
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的加入顺序 (4)①若1、2、3三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②若1、2、3三支试管不全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解析 题干中给出的信息是对教材中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使用方法的质疑,首先提出假说,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假说的正确与否。在实验步骤的设计中,1号试管和2号试管对照,验证斐林试剂中甲液和乙液的使用顺序对实验的影响,3号试管用的是混合后的甲液和乙液,即新的斐林试剂。从1、2、3号试管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对照实验的设计思想。在最后的实验结果中,若1、2、3三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正确的;若1、2、3三支试管不全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12.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2)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生成、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由提供的实验材料可推知实验原理:蔗糖的水解产物如果能透过半透膜,则由于渗透作用,两边的液面差会缩小,用斐林试剂检验,水浴条件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否则,会因为蔗糖的水解使b管内溶质分子数增加而两边液面差加大,且用斐林试剂检验时a管内溶液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实验步骤设计重点考查无关变量的控制,如两侧加入等量的蔗糖酶,水浴控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