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1.10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如何读懂诗歌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必考题型,但是很多学生却面临着不会读、读不懂的困境。方 法掌握了,但是却不会做题。所以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诗歌的含义有浅 层和深层之分,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所用到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 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 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一、【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答案】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 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 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 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 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 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 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 C 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 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 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 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 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 公元 970 年-1052 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 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 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 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4.D 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 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 项“不随便 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 D。 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 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 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 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 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 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 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 【答案】14.B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 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 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 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 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 B。 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 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 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 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 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 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 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 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 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 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 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 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 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 分)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 分) 【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 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 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 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 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 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 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 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 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 的心诚志坚。 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 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 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 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 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 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 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五、【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 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 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 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 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 分) 【答案】(1)BC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 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B 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 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 选 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 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 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 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 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 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 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 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 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 的忧虑。 ★★实战演练★★ 一、【福建省三明市 2019 届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1.A 2.(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 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 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 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 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 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 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 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 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 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 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 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 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 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 二、【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 2019 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仿真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 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 谢 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3.“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4.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3.夸张 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4.(1)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秋日美景的欣赏、 赞美之情。(2)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3)由于渔翁不趋时 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 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4) 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 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借助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技巧, 如题干问的是“笛声吹彻云山翠”运用哪两种表达技巧,然后回顾常考的技巧有哪些,再理解 诗句的啥意思,看该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来写的。“笛声吹彻云山翠”,这句是说渔翁吹 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从修辞角度来看,“彻”意思是“透”,这是使 用夸张的修辞,体现笛声的穿透力;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笛声”是耳中所闻,“云山翠”是 眼中所见,这是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笛声”是声,是动,而“云山”是静,这是以声衬静, 既写出笛声的优美,又写出山谷的幽静。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问的是“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然后梳理 诗歌内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也可以根据诗歌中的景、事来分析情感。从 此词中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一形象之 上。如一开始“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这三句是写景,抓 住“秋水”“蓼花汀”“西风”“小舟”“烟雾”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绘得如画般 迷人,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给后文渔翁垂钓设置场景,字里行间充满赞美欣赏之情;接着 词人以“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来展示渔翁的成果,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 金色的鲤鱼,这是展示垂钓的欣喜;“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 细”,渔翁面对并不丰盛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已经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声悠扬, 响彻空山,然后将鲤鱼烹煮,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表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最后说 “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渔翁就着鱼肉,开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 去,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得,也流露出词人的向往之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 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 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 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 2019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①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6.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 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5.C 6.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阴使杯里的 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 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 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 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反复 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本题 C 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 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 选 C。 6.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应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 题目“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考生应注意景物描写的角度 有正侧面、虚实、动静、远近、视听等,有修辞手法的需一并说明。本诗中描写竹子的诗 句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 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 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 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四、【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2019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 题。 劳 歌 张 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 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 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 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 马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 同情和怜惜。 8.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 体赏析。 【答案】7.B 8.①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 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 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 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解析】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 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 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 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项,“三、四句……深堂高卧, 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困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开头四句 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 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 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 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故选 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 “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 再结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诗歌第五句说 “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 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 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 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 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 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 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 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 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诗歌中“筋骸长彀 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 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 点睛:解答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 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 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 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 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应是 借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虑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五、【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中学 2019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下面小题 除 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 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 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9.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 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 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 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 有关。 10.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 作简要分析。 【答案】9.A 10.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 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 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 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 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要选“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 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 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中”,是远离 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 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选项认 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选 A。 10.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及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当注意审题, 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则就应当从情景的角度来考虑。 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来诗结句“又将憔悴见春风”中“春风”是新春之景;“憔悴”,联 系上文看,是因于“万里相思一夜中”,“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 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王诗的承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联系注释看, 是药酒名。该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从景和情关系上看,是 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过以上可知,二诗都是借 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 情感,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六、【2019 届河南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 萧纲 碣石临东海,峨嵋距西候。 两杜①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 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 注:①两杜:西汉杜延寿、杜延考两兄弟,仕途顺利,分别出任河南、河内太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碣石临东海”与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均为实指,是诗人到达并赋诗之地。 B.“两杜”运用典故,“二龙”运用比喻,言简意丰,表达了对二刘的赞美、期许之情。 C.“夜犬”不惊,“神牛”息斗,一切喧嚣嘈杂都已消失,表现出饯别之夜的平和静谧。 D.本诗记事,写景,抒怀,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惜别之情。 15.本诗“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两句为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A 15.①用白描手法写景。麦子将熟之季,夜晚凉风习习,拂动帘幕,雨水交 汇成道道细流,文字朴素简练,画面清新明净。②精于炼字。“绕”字赋凉风以情态,写出风 的轻柔以及带给人的舒爽之感。 【解析】14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 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 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 项,“均为实指”赏析有误。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是实指,本诗中的“碣石临东海” 并不是实指,是用它来指孝仪的管辖地,因为濒临东海的碣石在临海境内,诗中借辖地名来点 题。故选 A 项。 15 该题考查学生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 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 题要求赏析“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这两句。“凉风绕轻幕,赉雨交新溜”,运用白描手 法,寥廖几笔,便勾画出一幅清新明净的图画。凉风习习,拂动了室内帘幕;飒飒细雨,交汇 成道道细流。幕布而冠以“轻”字,轻柔之状可见,意在衬出风之轻微。不说风动帘幕,却着 一“绕”字,足见炼字之妙,生动的传达出微风拂煦的状貌。“麦雨”暗点节令,是麦子将熟 时节。“溜”,水流也。写雨,偏不从正面入手,却从细流下笔,可见构思之巧。此二句纯用 白描,设色淡雅,无一奇字,却极精确、传神。且两句偶对,自然工整,却不失生动流利,成 为本篇鎔情铸景的精美清新之佳句。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 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 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七、【2019 届安徽合肥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14.A 15.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 感到悠然自得。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遺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 不废诗书,情趣高雅。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 寄托思念之情。 【解析】14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手法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 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 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真甄别选项的内容。选项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理解有误。通过诗句:独凭幽几静尘劳,诗人是 独自凭几,所以说其与友人畅谈理解有误。故答案选 A。 15 本题考查的是奖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 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 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如此题是身处独处的自得其安宁之乐的读书人形象,从“犹对群书拥敝袍”可以看出是在宁静 的环境中的自得其乐的读书者的形象,同时从题目和仲蒙,也能力看出诗人是对友人的挂念, 也可看出是珍视友情有情有义的形象。从:大寒须遣酒争豪,也可已看出是胸怀豪迈的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 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 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 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八、【2019 届福建福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检】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骢马 万楚 金路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①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驰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15.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 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14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 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 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 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 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 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 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 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 雄风。故选 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 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本题主要考查“炼字”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常规答题步 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 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 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 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 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 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只要 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 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 陲的宏伟抱负。 九、【2019 届福建南平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闲望 吴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闲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 别墅,别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峡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 15.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①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蝴蝶、鸳鸯等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 喜爱和赞美;②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家对比,暗示了抛离故园、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伤; ③“东迁西去俱无计”写自己四处碰壁、求仕不得,表达对自己处境的失望和悲哀;④末句写 羡慕暮归之鸦,含蓄表达了对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解析】14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 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 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 项,“语言清丽典雅”赏析有误。“三点五点”、“一枝两枝”,是口语化的语言。故选 A 项。 15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 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 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映山雨”“临水花”“映蝶狂飞”“鸳鸯稳睡”,借 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闲下新居”“江南旧隐”将新居和旧家对比, 其中蕴含着离开故园,仕途奔波的伤感。“东迁西去俱无计”写自己到处奔波,对自己处境的 失望。“却羡暝归林上鸦”,诗人羡慕归鸦,委婉地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 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 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 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 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 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 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 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 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 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十、【2019 届福建漳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吴江① 蒋捷 浪涌孤亭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 寒烟寒雨。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②,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 也,惊飞沙渚。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亡以后,作者漂泊东南时期。②雕翚:指亭上雕饰的飞檐。翚,雉鸟 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突兀奇谲,尽显垂虹亭气势,继以神话传说来突出亭子来历非凡。 B.上片以巨鲸翻动地轴,垂虹亭被毁来象征国家因外敌人侵动荡而灭亡。 C.词是借呼白鹭为群仙报信白鹭却被惊飞,表现垂虹亭奇异的美丽景象。 D.上片写垂虹亭景观,下片抒写吴江之行的观感,语言凝炼,意境奇幻。 15.词中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山河改易的沉痛。诗人借垂虹亭被毁,神仙难驻,白鹭惊飞来表达山 河改易的沉痛之情;②无处容身的凄凉。下片写星月满天而乌云遮蔽,四海茫茫而诗人无所寄 托,抒写了内心的凄凉;③归隐山林的决心。江山易改、旧景不堪入目,诗人最终选择“鼓双 楫,浩歌去”,过遗世独立的生活。 【解析】14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首先要读 懂诗歌,把诗歌的语言、语境和意境转化为可理解的可想象的可感知的内容,其次逐一比对选 项和诗句。C 项,“表现垂虹亭奇异的美丽景象”分析不正确,白鹭被惊飞是由于江山改易。 故选 C。 15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从审 读题目、品读关键词句、关注尾联和分析意象的角度去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这首词作于宋亡 以后作者漂泊东南时期。在元军的铁蹄践踏到临安城下的时候,蒋捷流寓到江苏吴江。兵荒马 乱之际,作者放舟吴淞江,心潮翻滚,写下了这首词,借这里的风景来抒发亡国之痛。诗人借 垂虹亭被毁,神仙难驻,白鹭惊飞来表达山河改易的沉痛之情;下片写星月满天而乌云遮蔽, 四海茫茫而诗人无所寄托,抒写了内心的凄凉;“万重乌云遮蔽”,四海茫茫,何处是容身之 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江山易改、旧景不堪入目,诗人最终选择“鼓双楫,浩歌去”, 过遗世独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