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母题来源】2017年高考北京卷
【母题题文】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取样时间/min
现象
ⅰ
3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ⅱ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3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 min时加深
ⅲ
120
产生白色沉淀;较30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0 min时变浅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 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根据_____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
③ 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___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______。
【答案】(1)①加硝酸加热溶解固体,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②Fe2+ (2)Fe+2Fe3+=3Fe2+
②4Fe2++O2+4H+=4Fe3++2H2O 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③0.05 mol·L-1 NaNO3溶液 FeSO4溶液(或FeCl2溶液)
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
(3)溶液中存在反应:①Fe+2Ag+=Fe2++2Ag、②Ag++Fe2+=Ag+Fe3+、③Fe+2Fe3+=3Fe2+,反应开始时,
c(Ag+)大,以反应①、②为主,c(Fe3+)增大。约30分钟后,c(Ag+)小,以反应③为主,c(Fe3+)减小。
验的干扰,相当于没有Ag+存在的空白实验,考虑其他条件不要变化,可以选用0.05 mol·L-1 NaNO3溶液。原电池实验需要证明的是假设d的反应Ag++Fe2+=Ag+Fe3+能够实现,所以甲池应当注入FeCl2(或者FeSO4溶液)。假设d成立,则上述原电池中能够产生电流,左侧溶液中生成的Fe3+遇到KSCN时红色会更深。(3)由于加入过量铁粉,溶液中存在反应有①Fe+2Ag+=Fe2++2Ag,反应生成的Fe2+能够被Ag+氧化发生反应②Ag++Fe2+=Ag+Fe3+,生成的Fe3+与过量铁粉发生反应③Fe+2Fe3+=3Fe2+。反应开始时,c(Ag+)大,以反应①②为主,c(Fe3+)增大。约30分钟后,c(Ag+
)小,以反应③为主,c(Fe3+)减小。
【命题意图】该题是一个探究性试题,主要考查部分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检验、实验分析、有盐桥的原电池结构、实验设计等知识,考查考生实验理解能力、根据要求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命题方向】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物质的制备、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物质的含量的测定及实验时仪器的选择使用,实验方法的设计与评价的问题,都是化学实验必不可少的。因此掌握一些基本化学基础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该类试题的一般考查为: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元素及化合物及相关理论知识,还涉及对探究方法的考查;将化学基本理论、探究性实验、定性与定量实验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题目给定的信息,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解决相关问题。
【得分要点】灵活应用控制变量思想方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探究实验异常现象成为近几年实验探究命题的热点,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该题为实验探究题,装置图、流程图很简单,但探究过程较复杂,准确全面获取信息、通过控制变量思想进行逻辑分析是解题的关键,凭感觉做题,不容易准确获取题中信息。该类试题的解题策略为:(1)确定变量: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清影响实验探究结果的因素有哪些。(2)定多变: 在探究时,应该先确定其他的因素不变,只变化一种因素,
1.【衡阳市2017届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甲乙两实验小组同学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如下探究:
I.甲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过量铁粉与浓H2SO4反应产生的气体成分。
(1)组装好实验仪器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D中收集到VmL水,说明A中反应产生气体的成分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乙组同学对反应后圆底烧瓶溶液中所含金属离子进行探究。
(3)铁与浓H2SO4的反应过程中必有Fe3+生成。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少量KSCN溶液,不变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加人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该反应原理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先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呈现血红色,继续滴加过量新制氯水,红色褪去。
①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A.溶液中Fe3+被氧化成更髙价;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选用下列合适的化学试剂,验证结论A是否正确。0.lmol/L FeCl3溶液、lmol/L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一定浓度的H2O2溶液。
操作、现象及相关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检查装罝的气密性 SO2和H2(或二氧化硫和氢气) 2Fe3++ Fe= 3Fe2+ 5Fe2++ MnO4-+ 8H+= 5Fe3++ Mn2++4H2O 溶液中SCN-被试化 溶液中Fe3+及SCN-均被氧化(注意:B、C可互换) 在己褪色的溶液中取出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lmol/L KSCN溶 液,如果没有明显现象,则结论A正确。或:在己褪色的溶液中取出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0.1 moI/LFeCl3溶液,如果溶液红色复原,则结论A正确。
【解析】I.(1)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组装好实验仪器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检查装罝的气密性;(2)B中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SO2,D中收集到VmL水,说明生成的气体中可能有H2,浓H2SO4与Fe反应生成SO2,随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变稀,反应后产生H2,最后气体为SO2和H2(或二氧化硫和氢气);II.(3)加入少量KSCN溶液,不变红色。原因是没有Fe3+ ,Fe+2Fe3+=3Fe2+ ;(4)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加人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说明溶液中有还原性物质,5Fe2++ MnO4-+ 8H+= 5Fe3++ Mn2++4H2O ;(5)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先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
2.【合肥市2017届第三次教学模拟】某学习小组通过下列装置探究MnO2与FeCl3·6H2O能否反应产生Cl2.
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实验1
按上图所示加热MnO2与FeCl3·6H2O 混合物
①试管A中部分固体溶解,上方出现白雾
②稍后,产生黄色气体,管壁附着黄色液滴
③试管B中溶液变蓝
实验2
把A中的混合物换为FeC13·6H2O, B中溶液换为KSCN溶液,加热。
A中部分固体溶解,产生白雾和黄色气体,B中KSCN溶液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l)上述实验中的白雾是_______;试管A管口向上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
(2)实验2说明黄色气体中含有FeCl3,写出FeCl3使KI-淀粉溶液变蓝的离子方程式:___
(3)为进一步确认黄色气体中含有Cl2,该学习小组对实验1提出两种改进方案:
方案1:在A、B间增加盛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C,结果B中溶液仍变为蓝色。
方案2:将B中KI一淀粉溶液替换为NaBr溶液,结果B中溶液呈橙红色,且未检出Fe2+。则方案1 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方案2中检验Fe2+的试剂是______,选择NaBr溶液的依据是______。
(4)实验1充分加热后,若反应中被氧化与未被氧化的氯元素质量之比为1:2,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尾气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
(5)该学习小组认为实验1 中溶液变蓝,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此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盐酸小液滴 试管A中部分固体溶解在FeCl3·6H2O分解生成的水中形应溶液 2Fe3++2I-=2Fe2++I2 饱和NaCl溶液 硫氰化钾溶液 Br-可以被Cl2氧化成Br2,但不会被Fe3+氧化为Br2 MnO2+2FeCl3·6H2OFe2O3+MnCl2+Cl2↑+2HCl+11H2O 将尾气通入到氢氧化钾溶液中 实验未先赶出空气,其中的O2在此条件下可能氧化I- 向一试管中加入KI-淀粉溶液.再滴入几滴稀盐酸,在空气中放置,观察一段时间后溶液是否变蓝
【解析】(l)HCl具有挥发性,上述实验中的白雾是盐酸小液滴;试管A管口向上倾斜的原因是试管A中部分固体溶解在FeCl3·6H2O分解生成的水中形应溶液;(2)FeCl3具有氧化性,使KI-淀粉溶液变蓝的离子方程式:2Fe3++2I-=2Fe2++I2 ;(3)方案1 C中盛放的试剂是 饱和NaCl溶液 ,洗去HCl,Cl2在其中溶解度小;方案2中检验Fe2+的试剂是硫氰化钾溶液;氧化性次序:Cl2>Br2>Fe3+>I2,选择NaBr溶液的依据是Br-可以被Cl2氧化成Br2,但不会被Fe3+氧化为Br2 (4)实验1充分加热后,若反应中
3.【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1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含硫物质的性质及制备。
【探究一】用下面的装置和药品探究亚硫酸与次氯酸的酸性强弱:
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其中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
【探究二】
(1)某小组同学为探究SO2的漂白性性质,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到如下现象:i中红色褪去;ii中无变化.碱石灰的作用除了吸收尾气外还有_______的作用。从实验中可知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微粒可能是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又对SO2与氯水的反应进行探究。
①用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饱和氯水和SO2,振荡,静置,再吸入少量品红溶液,发现品红溶液不褪色。②改变氯水用量,重复①操作,发现品红溶液红色褪去,你认为②中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操作方法、现象及结论)来验证你的假设________。
【探究三】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俗称保险粉,广泛用于纺织工业的还原性染色、清洗、印花、脱色以及织物的漂白等。制取保险粉通常需要二氧化硫。
(1)制取Na2S2O4常用甲酸钠法。控制温度70-80℃,在甲醇溶液(溶剂)中溶解甲酸钠(HCOONa),再滴加Na2CO3溶液同时通SO2维持溶液酸性,即可生成Na2S2O4,反应的离子方捏式________。
(2)测定保险粉纯度。Na2S2O4属于强还原剂,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Na2S2O4遇KMnO4酸性溶液发生反应:5Na2S2O4+6KMnO4+4H2SO4=5Na2SO4+3K2SO4+6MnSO4+4H2O。称取5.0g Na2S2O4样品溶于冷水中,配成100mL溶液,取出10mL该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mol·L-1的KMnO4溶液滴定。重复上述操作2次,平均消耗KMnO4溶液21.00mL.则该样品中Na2S2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杂质不参与反应)。
【答案】ACBEDF:除去HCl气体(若答除杂质气体不给分)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H中干扰实验 H2SO3、HSO3-、SO32- 过量氯水将品红氧化漂白或过量SO2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 将实验②注射器中的溶液注入试管少许,加热,若无红色出现,原因为前者,反之则为后者。2HCOO-+4SO2+CO32-=2S2O42-+H2O+3CO2 (HCOO-+2SO2+CO32-=S2O42-+H2O+2CO2) 60.9%
【探究二】
(1)由于ii中是品红的乙醇溶液和i其对照作用,因此碱石灰的作用除了吸收尾气外还有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H中干扰实验;由于实验中i中红色褪去;ii中无变化。由于SO2能与水反应,这说明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微粒可能是H2SO3、HSO3-、SO32-;(2)当氯气或者二氧化硫多余时,过量氯水将品红氧化漂白或过量SO2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因为二氧化硫的漂白具有加热可恢复性,故将实验②注射器中的溶液注入试管少许,加热,若无红色出现,原因为前者,反之则为后者;
【探究三】
(1)根据原子守恒和电子得失守恒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O-+4SO2+CO32-=2S2O42-+H2O+3CO2。(2)消耗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是0.0021mol,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Na2S2O4的物质的量是0.0021mol×5/6=0.00175mol,因此原Na2S2O4的物质的量是0.0175mol,则该样品中Na2S2O4的质量分数为。
1、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取样时间/min
现象
ⅰ
3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ⅱ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3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 min时加深
ⅲ
120
产生白色沉淀;较30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0 min时变浅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 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根据_____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
③ 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___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______。
2、甲乙两实验小组同学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如下探究:
I.甲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过量铁粉与浓H2SO4反应产生的气体成分。
(1)组装好实验仪器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D中收集到VmL水,说明A中反应产生气体的成分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乙组同学对反应后圆底烧瓶溶液中所含金属离子进行探究。
(3)铁与浓H2SO4的反应过程中必有Fe3+生成。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少量KSCN溶液,不变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加人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该反应原理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先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呈现血红色,继续滴加过量新制氯水,红色褪去。 ①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A.溶液中Fe3+被氧化成更髙价;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选用下列合适的化学试剂,验证结论A是否正确。0.lmol/L FeCl3溶液、lmol/L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一定浓度的H2O2溶液。
操作、现象及相关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习小组通过下列装置探究MnO2与FeCl3·6H2O能否反应产生Cl2.
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实验1
按上图所示加热MnO2与FeCl3·6H2O 混合物
①试管A中部分固体溶解,上方出现白雾
②稍后,产生黄色气体,管壁附着黄色液滴
③试管B中溶液变蓝
实验2
把A中的混合物换为FeC13·6H2O, B中溶液换为KSCN溶液,加热。
A中部分固体溶解,产生白雾和黄色气体,B中KSCN溶液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l)上述实验中的白雾是_______;试管A管口向上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
(2)实验2说明黄色气体中含有FeCl3,写出FeCl3使KI-淀粉溶液变蓝的离子方程式:___
(3)为进一步确认黄色气体中含有Cl2,该学习小组对实验1提出两种改进方案:
方案1:在A、B间增加盛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C,结果B中溶液仍变为蓝色。
方案2:将B中KI一淀粉溶液替换为NaBr溶液,结果B中溶液呈橙红色,且未检出Fe2+。则方案1 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方案2中检验Fe2+的试剂是______,选择NaBr溶液的依据是______。
(4)实验1充分加热后,若反应中被氧化与未被氧化的氯元素质量之比为1:2,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尾气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
(5)该学习小组认为实验1 中溶液变蓝,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此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含硫物质的性质及制备。
【探究一】用下面的装置和药品探究亚硫酸与次氯酸的酸性强弱:
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其中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
【探究二】
(1)某小组同学为探究SO2的漂白性性质,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到如下现象:i中红色褪去;ii中无变化.碱石灰的作用除了吸收尾气外还有_______的作用。从实验中可知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微粒可能是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又对SO2与氯水的反应进行探究。
①用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饱和氯水和SO2,振荡,静置,再吸入少量品红溶液,发现品红溶液不褪色。②改变氯水用量,重复①操作,发现品红溶液红色褪去,你认为②中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操作方法、现象及结论)来验证你的假设________。
【探究三】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俗称保险粉,广泛用于纺织工业的还原性染色、清洗、印花、脱色以及织物的漂白等。制取保险粉通常需要二氧化硫。
(1)制取Na2S2O4常用甲酸钠法。控制温度70-80℃,在甲醇溶液(溶剂)中溶解甲酸钠(HCOONa),再滴加Na2CO3溶液同时通SO2维持溶液酸性,即可生成Na2S2O4,反应的离子方捏式________。
(2)测定保险粉纯度。Na2S2O4属于强还原剂,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Na2S2O4遇KMnO4酸性溶液发生反应:5Na2S2O4+6KMnO4+4H2SO4=5Na2SO4+3K2SO4+6MnSO4+4H2O。称取5.0g Na2S2O4样品溶于冷水中,配成100mL溶液,取出10mL该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mol·L-1的KMnO4溶液滴定。重复上述操作2次,平均消耗KMnO4溶液21.00mL.则该样品中Na2S2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杂质不参与反应)。
5、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实验室中,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的方法: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
B.用乙醇和浓H2SO4制备乙烯时,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
C.向FeBr2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再加CCl4萃取,CCl4层无色,水层变为棕黄色,说明Fe2+的还原性强于Br-
D.室温下,向苯和苯酚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浓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以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
7、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利用图甲装置,可快速制取氨气
B.利用图乙装置,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CH3CH2OH和CH3COOC2H5混合液
C.利用图丙装置,可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D.利用图丁装置,可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SO42-或SO32-
C.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D.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9、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图1装置,可以研究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B.利用图2装置,可以利用乙醇制备乙烯
C.利用图3装置,可以利用生石灰和NH4C1固体制NH3
D.利用图4装置,可以测定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NO2气体体积
10、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
苯酚浓度小
B
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
部分Na2SO3被氧化
C
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H2SO4,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
蔗糖未水解
D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
溶液中含Br2
11、下列各实验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均完全正确的是
A.证明某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还是NO2,可用AgNO3溶液检验,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B.将点燃的镁条迅速投入到集满CO2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镁条在集气瓶底部继续燃烧
C.实验室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时,选用甲基橙做指示剂
D.向盛有5mL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3滴稀溴水,边加边振荡,立即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12、根据下列操作、预期现象和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及预期现象
结论
A
向25 mL冷水和沸水中分别滴入5滴FeCl3饱和溶液,前者为黄色, 后者为红褐色
温度升高,Fe3+的水解程度增大
B
向某无色溶液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
A1箔插入稀HNO3中,无现象
A1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D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
13、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①
②
③
实验结论
A
浓氯水
NaBr
淀粉KI溶液
氧化性:Cl2>Br2>I2
B
浓硫酸
蔗糖
溴水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C
Br2的苯溶液
铁屑
AgNO3溶液
苯与溴单质在铁催化剂作用下
发生取代反应
D
硝酸
Na2SO3
KMnO4溶液
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
1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测定等浓度的NaCO3和Na2SO3溶液的pH
前者pH比后者大
非金属性:S > C
B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不能确定原溶液中 含NH4-
C
将HI溶液与CC14
下层液体显紫红色
氧化性:Fe3+> I2
溶液在试管中混合,加入 Fe(NO3)3溶液,振荡,静置
D
将淀粉溶液与少量稀硫酸混合加热,然后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并加热
无砖红色沉淀
淀粉未发生水解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双选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
氧化性:Cl2>Fe3+
B
向Na2SO3溶液中滴加盐酸
有气体产生
非金属性:Cl>S
C
向PH=3的HA和HB溶液中分别加水稀释至100倍
pH(HA)>pH(HB)
酸性:HA>HB
D
向重晶石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
重晶石逐渐溶解
溶度积:Ksp(BaCO3)<Ksp(BaSO4)
答案:
1、(1)①加硝酸加热溶解固体,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②Fe2+ (2)Fe+2Fe3+=3Fe2+
②4Fe2++O2+4H+=4Fe3++2H2O 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③0.05 mol·L-1 NaNO3溶液 FeSO4溶液(或FeCl2溶液)
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
(3)溶液中存在反应:①Fe+2Ag+=Fe2++2Ag、②Ag++Fe2+=Ag+Fe3+、③Fe+2Fe3+=3Fe2+,反应开始时,
c(Ag+)大,以反应①、②为主,c(Fe3+)增大。约30分钟后,c(Ag+)小,以反应③为主,c(Fe3+)减小。
2、检查装罝的气密性 SO2和H2(或二氧化硫和氢气) 2Fe3++ Fe= 3Fe2+ 5Fe2++ MnO4-+ 8H+= 5Fe3++ Mn2++4H2O 溶液中SCN-被试化 溶液中Fe3+及SCN-均被氧化(注意:B、C可互换) 在己褪色的溶液中取出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lmol/L KSCN溶 液,如果没有明显现象,则结论A正确。或:在己褪色的溶液中取出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0.1 moI/LFeCl3溶液,如果溶液红色复原,则结论A正确。
3、盐酸小液滴 试管A中部分固体溶解在FeCl3·6H2O分解生成的水中形应溶液 2Fe3++2I-=2Fe2++I2 饱和NaCl溶液 硫氰化钾溶液 Br-可以被Cl2氧化成Br2,但不会被Fe3+氧化为Br2 MnO2+2FeCl3·6H2OFe2O3+MnCl2+Cl2↑+2HCl+11H2O 将尾气通入到氢氧化钾溶液中 实验未先赶出空气,其中的O2在此条件下可能氧化I- 向一试管中加入KI-淀粉溶液.再滴入几滴稀盐酸,在空气中放置,观察一段时间后溶液是否变蓝
4、ACBEDF:除去HCl气体(若答除杂质气体不给分)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H中干扰实验 H2SO3、HSO3-、SO32- 过量氯水将品红氧化漂白或过量SO2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 将实验②注射器中的溶液注入试管少许,加热,若无红色出现,原因为前者,反之则为后者。2HCOO-+4SO2+CO32-=2S2O42-+H2O+3CO2 (HCOO-+2SO2+CO32-=S2O42-+H2O+2CO2) 60.9%
10 B 11 A 12A 13 B 14 B 15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