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物理电磁感应 9页

  • 810.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4高考物理电磁感应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如图9-2-14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一金属环,半径为a,总电阻为R(指拉直时两端的电阻),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穿过环平面,在环的最高点A用铰链连接长度为2a、电阻为的导体棒AB,AB由水平位置紧贴环面摆下,当摆到竖直位置时,B点的线速度为v,则这时AB两端的电压大小为 (  ).‎ A.     B.     C.     D.Bav ‎2、 (2013·淮安模拟)A、B两闭合圆形导线环用相同规格的导线制成,它们的半径之比rA∶rB=2∶1,在两导线环包围的空间内存在一正方形边界的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于两导线环的平面,如图9-2-15所示.当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均匀增大的过程中,流过两导线环的感应电流大小之比为      (  ).‎ A.=1         B.=2‎ C.=               D.=‎ ‎3、 (2013·湖北七市联考)如图9-2-16所示,一个菱形的导体线框沿着自己的对角线匀速运动,穿过具有一定宽度的匀强磁场区域,已知对角线AC的长度为磁场宽度的两倍且与磁场边界垂直.下面对于线框中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电流以ABCD顺序流向为正方向,从C点进入磁场开始计时)正确的是 (  ).‎ 4、 如图9-2-17,EOF和E′O′F′为空间一匀强磁场的边界,其中EO∥E′O′,FO∥F′O′,且EO⊥OF;OO′为∠EOF的角平分线,OO′间的距离为l;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沿O′O方向匀速通过磁场,t=0时刻恰好位于图示位置.规定导线框中感应电流沿逆时针方向时为正,则感应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图线可能正确的是 (  ).‎ ‎5、如图9-2-18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线圈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途中在不同高度处通过两个宽度为d、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后落到水平地面上.设两线圈着地时动能分别为Eka和Ekb,通过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流过线圈导线横截面的总电荷量分别为qa和qb,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 A.Eka=Ekb、qaEkb、qa>qb C.Eka>Ekb、qa=qb               D.Eka0),ab为圆环的一条直径,导线的电阻率为ρ.则(  ).‎ A.圆环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B.圆环具有扩张的趋势 C.圆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为 D.图中ab两点间的电压大小为kπr2‎ ‎9、如图9-2-9所示,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MN、PQ平行放置,且都倾斜着与水平面成夹角θ.在导轨的最上端M、P之间接有电阻R,不计其他电阻.导体棒ab从导轨的最底端冲上导轨,当没有磁场时,ab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若存在垂直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时,ab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在两次运动过程中ab都与导轨保持垂直,且初速度都相等.关于上述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上升的最大高度相比较为HEkb;而线圈在通过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流过线圈导线横截面的总电荷量为q=Δt=Δt=,即qa=qb,C对.‎ 答案 C ‎6、解析 从实物连接图中可以看出,线圈L与小灯泡并联,断开开关S时,小灯泡A中原来的电流立即消失,线圈L与小灯泡组成闭合电路,由于自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变小,使小灯泡中的电流变为反向且与线圈中电流相同,小灯泡未闪亮说明断开S前,流过线圈的电流较小,原因可能是线圈电阻偏大,故选项C正确.‎ 答案 C ‎7、解析 由安培定则可判知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如图所示.当ab导线向右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由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为a→b,同理可判断cd导线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为c→d,ad、bc两边不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以整个线框中的感应电流是逆时针方向的.‎ 答案 B ‎ ‎ ‎ ‎ ‎8、解析 因为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增加,由楞次定律知圆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应为逆时针方向.选项A错.圆环具有收缩的趋势,选项B错,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产生感应电动势大小E=·=kS=kπr2,圆环的电阻R=ρ·=ρ·=.故圆环中的感应电流大小I===,选项C对.a,b两点间的电压Uab=E=kπr2,选项D错.‎ 答案 C ‎9、解析 当有磁场时,导体棒除受到沿斜面向下的重力的分力外,还切割磁感线有感应电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所以两次上升的最大高度相比较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