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 11页

  • 71.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历史热点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高考 ‎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到底考什么 高考揭秘一 必修一(政治史)‎ ‎2013高考考什么 ‎ 研究对比近年全国各地新课标试卷,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中,政治史因其知识的丰富、广泛和完整在高考中享有独特的地位。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史赋分比例高。总体而言,政治史部分达到了各套试题的40%左右,有的甚至占到了“半壁江山”;二是主观题的命题大多集中在政治史部分。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对政治模块考查的主要特点有:‎ ‎1.重点内容反复考 政治模块试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探索、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雅典民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巴黎公社、两格世界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等单元或课是命题的重点。其中有一些知识点的命题频率非常高,命题者特别“眷顾”,属于考查的“热点”。上述考查的重点内容均是教材的主干知识。而且大多属于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积极、进步影响的正面的东西,而对于那些落后的、消极的等负面知识则考查较少。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国共内战与对抗、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等。当然也有一些重点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冷点”,如祖国统一大业、十月革命等。‎ ‎2.注重考查历史概念 从历史概念出发,以问题为核心,从不同角度考查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近年新课程高考的命题趋势,也必将是2013年高考的命题重点。‎ 高考政治模块涉及的重要概念 历史分期 重要概念 古代中国 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汉郡国并行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北宋三司使、格物致知、元行省制、明布政使 近现代 中国 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辛亥革命、北洋军阀、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工农红军、农村根据地、西安事变、陕甘宁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重庆谈判、抗美援朝、人民代表大会、一边倒、万隆会议、求同存异、上海合作组织 近现代 世界 城邦、财产等级制、民法大全、代议制民主、君主立宪制、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议会改革、空想社会主义、巴黎公社、越南战争、马歇尔计划、欧共体、不结盟运动 试题考查历史概念的角度有:历史概念的背景;历史概念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特征,历史概念的影响;历史概念的比较考查等。‎ ‎3. 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借以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这种题型既能很好地体现高校对人才选拔的要求,也是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很多试卷的政治模块试题中,这种题型几乎是“一统江山”。材料类型多样,题材丰富,来源广泛。以文字性的叙述材料为主,其中大多数又来源于专家学者的著述、史书或时人的评论。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材料,如地图、漫画、图表、各种统计为数据图等。试卷中所有提供的材料都非常新颖,立意深远,集人文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4. 关注现实,注重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历史高考从来就不回避热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政治史中的绝大部分试题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应,都不同程度地“声东击西”地隐性介入社会现实问题。试题涉及了当代社会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如追求社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等;试卷中涉及周年问题的也有很多。‎ ‎5. 突出对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 主观题几乎都是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的综合题型。这种题型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跨越不同时段、不同地域,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3年是四川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根据平稳过渡,有所创新的要求,以上特点也必将是2013年四川新课程高考政治模块考查的的重要内容。‎ ‎2013高考怎么考 ‎ 结合考纲、考试说明以及近几年的高考必修一试题可以预测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方向:‎ 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通过材料来命题的传统命题方式;不刻意追求覆盖面,突出主干知识的命题导向;对课本中没有阐释或者表述不完整的重要概念进行考核的命题走势……这些已经成熟的命题技巧不但不会改变,还会进一步强化。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 历史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因而历史复习也不应该是阶段性的、区域性的,而应是持续的、全局的、整体的。如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的代议制,再到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治等。明年高考从宏观的角度渗透这一内容的可能性较大。‎ ‎2.多种史观考察历史 如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突出对人类文明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制度、法律文献等)、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考查。中国古代的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罗马法、雅典民主政治、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冷战”等极有可能成为命题者的首选内容。以全球史观为指导,以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为切入点,选取不同区域的文明成果,考查对文明成果的认识、比较。如中国古代创立的科举制被东亚国家、印度、西方国家采用或借鉴,因此科举制这一知识可以在全球化视野下命题考查。类似的知识还有中国抗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等。‎ ‎3.突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 一是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历史问题进行纵向考查,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选择命题点可以上起西周、下迄清朝;二是打破区域界限,实行横向综合考查,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三是打破模块界限,实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的综合考查,如辛亥革命,其背景涉及必修Ⅱ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必修Ⅲ中的“三民主义”,其影响涉及必修Ⅱ中的“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必修Ⅲ中的“新文化运动”。‎ ‎4.以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作为命题的原则和方向。‎ 历史本来就是多面体,是丰富多彩的,新课程理念更强调还历史的本来面貌,这在新课程教材中已经有明显的反映。因而逆向思维和新情景材料将会继续在试题中出现,通过材料的多样性、设问的开放性、思维的多面性及答案的非唯一性,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发散性。‎ ‎5.周年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仍将是命题的重要关注点。‎ 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分开的。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遥远的,而是近在咫尺的;不是干瘪的,而是鲜活的。‎ 我们需要怎么做 ‎ ‎1.梳理线索,构建体系 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是知识浩瀚、时间性强、阶段特征明显、知识的纵横联系密切,总体可以说是繁而不乱。学习时要梳理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切实弄清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精准定位各个知识点。‎ 如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其内容体系可以简单是概括为:‎ ‎………………………………………………‎ ‎………………………………………………‎ ‎………………………………………………‎ ‎………………………………………………‎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 走向联合的欧洲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欧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极力争取“入常”‎ 俄罗斯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中国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确立 两极格局瓦解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苏联解休 ‎2.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综合近三年全国各地文综考试的实践,必修Ⅰ政治模块高考关注的重点“单元”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人类的康庄大道、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5个单元。关注的重点“课”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外交、民主政治的扩展、美苏争锋等。这些无疑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试题的密集区。因而复习时要重视基础,重视教材。必修与选修要主次分明,整体与局部要强弱得当,中国与世界、古代与近现代要配置合理。建议一轮复习“全景扫描,宏观建构”,拉网式扫荡,地毯式轰炸,不留死角;二轮复习“战略收缩,重点进攻”,特别关注高频单元和课。三轮复习“收放自如,大胆取舍”,传统的猜点与猜题游戏依旧有效。‎ ‎3.重视概念,理顺要素。‎ 历史概念就是反映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包括历史知识概念和历史理论概念两个部分。历史概念的知识部分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经过、结果、影响等,即“事件本身+前因后果”。历史概念的理论部分就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共同特征的理论概括,重在对规律、特征、本质的总结。‎ 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史实部分包括:‎ 演变 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加强:西汉(中外朝制、推恩令)‎ 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发展:宋元(分割宰相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 强化:明清(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理论来源:韩非子 经济基础:封建自然经济的需要 政治基础:巩固封建政权的需要 背景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的理论部分包括:‎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评价: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阶段论 唯物史观:小农经济需要王权保护,明清反君主专制的思想 比较:各阶段发展特征的不同、中西的比较 要没有正确处理知识概念与理论概念间的关系。知识概念是学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深化和提升。只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几大要素,没有对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不能把这种联系与几大要素作为整体来看,那么对这一概念的掌握仍是不完整的、不清晰的。要在全面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清晰地形成知识概念,然后加以总结、分析、评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知识作基础,理论便是空中楼阁。没有理论的知识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掌握理论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实质,才能认识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4. 用够教材,挖掘隐性。‎ 复习时要以“纲”(考试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一方面要立足教材,理解显性,用够、用足教材知识;另一方面要挖掘隐性,跳出教材,适度拓展和延伸,使知识更加系统完整。‎ 近年来,历史考试中还比较关注新的史学观,这些史观主要有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民生史观等。坚持用这些史观来考察历史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也能较好的突破难点。‎ ‎5.宏观考察,重视整合。‎ 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宏观入手,重新整合教材,理清教材线索,使教材知识烂熟于心。要经常性采用不同方法地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建构、整合,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如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32123”‎ ‎“3”:新中国成立初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3大政策 ‎“2”:50年代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2次会议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1个标志 ‎“2”:70年代开创外交新局面的2件大事 ‎“3”: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3个建树 ‎5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70年代: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80、90年代:开展多边外交,参与地区组织的外交活动,睦邻友好 数字法: 阶段法:‎ 大事年表法: 类别结构法 ‎1949年:中苏建交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建交 ‎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恢复联合国席位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成立上合组织 重大外交活动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建交)‎ 新一轮建交热潮(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建交潮流 每一次整合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知识的回顾、梳理、归纳、分析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学习和升华的过程。在每一次的整合过程中,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新的发现。‎ ‎6.加强训练,“错”中淘金。‎ 复习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高考的得分情况来体现。因此,适量地做题是复习备考中需要坚持的一个环节。关于做题,有三个问题要注意:做什么样的题?怎样做题?做完题后怎么办?首先,做题要精:一做近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题,二做各地名校的高考模拟题,三做课本中的题。其次,做题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做完后再对答案或听老师讲解;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都要认真地做,在做题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再次,做完题或听老师讲评后,对于错题要注明原因、分单元整理,过一段时间后再翻出来看一看,以加深印象。‎ 同时要关注错题。“错题”是师生的一笔共同的财富,平常考试中错得越多,暴露的问题就越充分,对复习就更有利。“错题”反映了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欠缺、不足,从而修订、改正,获得正确的知识。如果没有平常的考试,没有这种“错题”,他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在某一知识上的缺陷,或许在某一问题上得到的永远都是错误的知识。所以对错题要有正确的认识,谈“错”色变,“错”之夭夭,就是“错上加错”。对待错题要有正确的方法,“错”海漫步,“错”尝辄止,更是“错中之错”。要知道“错”中纠“错”,“错”中淘金能延伸成功之路。‎ 高考揭秘二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史)‎ ‎2013高考考什么 ‎ 经统计,近年新课标试题中,各模块在高考试卷中的比例大体为:政治史40%,经济史32%,思想文化史20%,选修8%。很显然,经济史在高考中的地位仅次于政治史。‎ 经济史考查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命题主要分布在前四个单元,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等。第一、二、三单元,即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更成为了高考关注的重中之重,这三个单元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就知识点而言,古代农业、古代商业、古代经济政策、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等知识属于考查的“热点”,有些知识点在几套试卷中同时考到。‎ ‎2013高考怎么考 经济史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知识,杜绝了生僻、难懂、有争议的知识。同时考查的知识大多又属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生产技术、管理方式等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积极的、进步的、正面的东西。当然也考一些有负面影响的知识,如2011年海南卷的人民公社题、广东卷的卫星题,但这些题更多是从教训的角度考查的。‎ 当今的高考很“喜欢”考查那些教材里找不到的知识,或者教材中只是简单地涉及,但又没有深化拓展的知识,也就是教材知识点“盲区”,我们将这种知识“盲区”称为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已成为近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对象。 试题注重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来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迁移、分析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达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使试题游离于教材之外,但并没有脱离教材。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都非常新颖,立意深远,但又贴近学生实际,集人文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经济史试题重点关注知识体系的形成与构建,对旁枝末叶的零散知识不是太看重,基本上属于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类型的题。这种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的体系建构题要求学生有大历史观,胸怀全局,全面占有知识,站到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这样才能“一览众山小”。‎ 我们需要怎么做 ‎ 经济活动模块的内容一般有两种命题方式。一种着眼于某一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要求归纳其阶段性特征,并从横向上联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活动的影响因素。这种试题所涉及的时间范围不大,一般以专题为限,如2011年福建卷的中国古代商人地位题。还有一种是从特定的视角出发着眼于多种经济现象的联系和比较,涉及的专题多在两个以上,如2011年安徽卷的经济时代题、山东卷的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题等。据此,对必修二的复习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从专题总结中理解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 专题总结,一般从纵向梳理和横向联系两个方面展开。纵向梳理,是为了理清某一经济现象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明确其发展线索;横向联系,是为了认识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第一,以历史阶段为单位,纵向整合相关的经济现象以形成综合性的认识。以中国古代的经济这一专题为例,先将其分为先秦、秦汉、唐宋和明清四个历史阶段;然后,以各阶段为单位,在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经济政策的发展状况和表现的基础上,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阶段式的知识结构;最后,将四个阶段按照时序进行整理,重点分析各阶段的特征、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在了解各历史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同一阶段的政治和文化政策,理解某些经济现象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因素。如汉唐时期商人地位低下,其原因是政府为大力发展农耕经济采取了抑商的政策;宋朝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力增大,人们提出了重商的主张,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这样,既在纵向层面上体现了商人地位的变化,也在横向层面上体现了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便于对相关问题形成综合性的认识。 第二,以某个经济现象为单位,横向总结其发展线索。如以中国古代的农业为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与当时手工业的进步以及各国的重农政策有关,同时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并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从专题整合中认识不同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专题总结可以用于理解同一专题中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而对不同专题中经济现象关系的理解,则需要以专题整合的方式进行。专题整合一般根据类型展开。从地域上看,必修二模块有中国经济史和外国经济史之分。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个专题形成了中国经济史基本完整的发展线索。针对外国经济史,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大方面来理解。前者涉及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专题中的有关内容;后者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同时,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两个专题的内容联系较为紧密,同学们可以将其放在一起进行理解。 ‎(3)扩大视野,从复习训练中掌握解答经济史试题的方法和技巧 经济史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经济术语以及图表数字类型的经济史资料,设问可能也会要求运用有关概念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经济问题。因此了解经济史的一些术语,对解答这方面的试题会很有帮助。另外,近几年高考热衷于将新的史学观念引入试题,所以同学们也要掌握好三大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都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而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的历史,特别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同学们要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一些经验,熟悉用新史观解题的“套路”,以便更好地提高解题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高考揭秘三 必修三(文化史) ‎ ‎2013高考考什么 ‎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构成的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很明显,总体看,从近几年的全国卷以及地方卷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已经凸现出来。思想文化史内容在近年来的高考中,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的省份,考查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外文化史中的思想史,近年来成为高考的文科综合卷中考查的热点,‎ 思想史部分内容在近年高考试题中,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课标提出的学习要点有有涉及,尤其是儒家思想、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和启蒙思想的内容,其命题重点包括思想史的发展进程和线索、特定时期思想特征及其原因和意义、不同思想内容的联系和比较等。‎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热点问题,科技史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近年来,其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关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问题、关注中外交往与学习西方科技关系的问题、关注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问题。‎ 在新课程试卷中,文学艺术史的内容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为主,考查比例上中国史部分多于世界史部分。其考查重点主要有:文艺现象的风格及其特点、文艺现象的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原因、对文艺形式史料功能和社会功能作用的关注等。‎ ‎2013高考怎么考 ‎ 近几年文化史考查的基本规律:‎ 主要考查思想文化现象的纵向、横向发展规律。 ‎ 纵向——思想文化现象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横向——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不同地域、类型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高考试题的文化史考察的角度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渗透了我国史学研究和大学历史教育发展显示的新趋势。即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尤其是加强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 ‎2.以文化史为依托,立体、交叉地考查政治、经济等相关内容,与文明史构成有机的整体。试题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文化史的考察不是孤立的,它以文化史为切入点考察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中外文化的联系相互交错。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思想演变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对各种思想体系的评价和分析,形成了三个结合,即: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者的结合;中外思想文化的结合;思想文化与当今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结合。‎ ‎3.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让题目出彩,试题角度的多元化趋势加强。教材是课程的资源之一,新课改强调的是课程观,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来命题,超越教材来综合考查考生对学科能力的掌握程度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历史的时代功能。‎ ‎2013年四川高考历史试题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也必将遵循以上特点和规律,适度创新。‎ 我们需要怎么做 ‎ 文化史的复习要关注几个方面:一是如何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历史必须要记忆,但更要去理解,二是如何学会运用知识,这是我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复习中要内化知识,死记硬背不适应新的课改要求和高考要求。高考试题的有效答案是学生对教材理解和对材料信息解读的结合体。主干基础知识要 做到七抓:抓基础、抓线索、抓规律、抓比较、抓联系、抓训练、抓反思。‎ 第三、文化史复习的基本原则: ‎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高考试题的特点,在复习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从文化现象到文化发展规律的过程。 ‎ 现象 文化发展规律 文化现象的演变历程、发展脉络、历史足迹等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继承与发展相统一 等纵向规律 文化的差异、文化的传播与更新、 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各领域文化成果的关系 多样性与多元化规律 ‎ 交流与碰撞规律 ‎ ‎2.知道有什么。宏观把握教材,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单元以下的专题: ‎ 思想史专题:中西方的思想发展史。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外科学技术史专题:包括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中外文学、艺术史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现代的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3.在三个专题的框架内,从以下三方面微观处理:‎ 知道是什么,一是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二是梳理基本线索,形成专题背景下的通史。‎ 知道为什么,加强知识的规律性总结,适度的升华。三部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高考设问梯度的要求。 ‎ ‎4.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思想文化史,所谓历史的角度,就是要把文化中的思想、科技、文学、美术、音乐等内容放到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牢牢把握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时期的社会产生影响,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的体现。文化又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