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限时精练(十七)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用时:30分钟 分值: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②“文灭质,博溺心[注],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注 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1)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重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
解析 辨析两段材料表达内容的异同,要注意把握每个语段的意思。第①则材料,主要讲了子贡对“文”“质”的理解,他认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二者是同等重要的。第②则材料,庄子认为浮华的“文”毁坏了“质”。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还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
5
(示例二)我赞同庄子的观点。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纠结,反而会妨害内心的纯朴。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害自己的学习或内心的宁静,影响其人生成长。
解析 回答问题时,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比如同意子贡的观点,就要阐明“文”即外在的表现和“质”即内在的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实生活或自身成长的影响。
参考译文
①棘子成说:“有德行的人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文采(表面的礼仪形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有德行的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文采,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就差不多了。”
②“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湮没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始迷惑和纷乱,没有什么办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的情状。”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
(1)这两则材料所说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认为察人应看其自身表现;孟子认为察人要广泛听取别人的评价,再对其进行具体考察。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孟子察人观点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的察人观点比孔子的更全面,是对孔子观点的一种发展。孟子认为察人不能偏听偏信,要将听取意见与观察其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这样察人才会更加公正、准确。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选人用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5
孟子说:“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的人。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子却给她八十斛。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
5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韩非子·五蠹》)
(1)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德治(或“以德治国”) 法治(或“以法治国”)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用刑罚来整顿百姓,只能使他们免除罪过,而用道德和礼教来训导民众,民众不仅会有羞耻心,而且心悦诚服。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有其合理性,值得借鉴。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观点。认为“人性恶”,用情感道德教化是不可靠的,唯有法治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遵守规则,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化,这种观念略显偏激,我们要辩证地继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皈依。
材料二:
现在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导他,他也不改变。把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品德、师长的智慧,这三样美好的东西同时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不改变。直到地方官吏拿着官府的武器,执行国家的法令,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害怕起来,改掉旧习,变易恶行。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等到官府执行严厉的刑罚,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骄横,见到威势就屈服。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墨子·公孟》)
(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____(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分)
5
(2)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言行一致
(2)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参考译文
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至宝。嘴巴不善于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器物。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不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用具。嘴巴上说好听的,自己行动丑恶的则是国家的妖孽。治国的人敬重国家的至宝,爱惜国家的器物,使用国家的用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墨子说:“政务,口能称道,自身一定要实行它。现在你口能称道而自身却不能实行,这是你自身的矛盾。你不能治理你的自身,哪里能治国家的政务?你姑且先防备你自身的矛盾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