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技巧 19页

  • 52.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 ‎。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2、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3、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4、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5、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6、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7、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8、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9、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 ‎“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散文表达技巧鉴赏专题 ‎ 一、命题角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动,能力层级为E级。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析能力。此类试题的难度主要在于:‎ 1. 以有关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2. 结合试题要求把握好下笔的角度。‎ 3. 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概括出有关答案要点。‎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 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二、散文表达技巧作用概述 ‎1、人称类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 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2、修辞方法类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作用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表达效果。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 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拟人作用: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富有情趣,新颖别致,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用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抒情酣畅。‎ 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中心。‎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 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 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反复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感情,升华主题。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对比:特点鲜明,具有强烈的反差;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3、表达方式类:‎ 描写:‎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深刻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寄托感情 ;‎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形神兼备;‎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 白 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朴实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 记叙:‎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铺垫照应 倒叙:强调结局,先声夺人;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结构灵活;‎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夹叙夹议:灵活多变,表意自由;‎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4、行文段落类 几种段落的作用: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结尾段: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升华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5、表现手法类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托物言志(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 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重点,强调语意,抒发感情,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对比: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 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6、篇章结构类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伏笔悬念的设置:‎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三、答题方法 ‎1、表达技巧鉴赏类题的典型命题思路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脱离具体运用材料的内容,孤零零的技法解析是没有意义的,解答表达技巧鉴赏类题必须考虑三点:‎ ‎①指出运用哪种技法,‎ ‎②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 ‎③说出具体效果。‎ 针对以上三点答题时,还须树立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意识,即紧扣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因为任何表达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 ‎(2)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因为表达技巧,详略、衬托、虚实、呼应、悬念、线索等写作技巧,都与上下文语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要结合文章题材、体裁、作家写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评价,因为文章题材、体裁不同,作家写作风格不同,也对表达技巧的选择有影响。‎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 ‎①联系本句的含义。‎ ‎②突出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③联系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3、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 第一个方面:内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 2、以句为单位,分别进行概括与归纳;采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层归纳法进行概括内容,注意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3、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4.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 四、常见错误: ‎ 一是缺乏相应的鉴赏意识,如艺术形象的一般分析方法,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缺乏相应的鉴赏评价术语等; ‎ 二是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设题的角度和要求,做必要的、适当的、灵活的变通; ‎ 三是语言操作的随意性太大,抓不到得分点,或分寸失当,缺乏根据,或组织混乱,没有层次感。 ‎ 五、答题要求:‎ ‎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 ‎2.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如果不是明确要求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 ‎ ‎3.有几个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多多益善。‎ ‎①不能遗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分值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 ‎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4.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抄写。 ‎ 六、解题示例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选自肖铁《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 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 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答:(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五、专题突破 高考语文散文解读之“夺命三式”‎ ‎ 每次“华山论剑”,学子们总是感叹散文的得分率不高,答案把握不住。对此,蜀中瓢山道士李某作了些研究,颇有体会,独创一套武功,名之曰“夺命三式”。此“夺命三式”乃对付散文阅读的实用武功,杀伤力极强。学子既有幸获得,亦不可固步自封,如见有比此更好的武功应立即改学。切记!切记! 夺命第一式——“掏心” 武功解说:鸟瞰全文,直取中心。 面对一篇散文,先鸟瞰全篇,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从整体着眼,抓住散文的中心思想。 动作要领:既快且准,只取体现感情和思想的信息,迅速整合。 其着力点:‎ ‎ 一、看标题。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散文的标题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荷塘月色》《灯》等;有的也暗含感情基调,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故”、“空中”等字眼。 二、看蕴含感情的关键性语句。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 三、看议论抒情的句子。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谴责走狗文人和反动势力,表达自己愤懑的议论语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三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为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这些议论抒情往往是散文的主旨所在。 四、看文章的注释。文章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夺命第二式——“剔骨” 武功解说:去肉存骨,理清思路。 作者在写文章前一般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这个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样。因此,要理清散文的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让它露出骨头来。 动作要领:既剔且抠,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变化,理清层次。 其着力点: 一、注意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或段末句,而将一般的叙述、描写、说明剔除。如《灯下漫笔》,我们可以抓住过渡句“就是: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剔出文章的思路:①揭示中国人的奴性,②揭示中国统治者的残暴,③揭示中国社会的状态。具体到某个句子,剔的方法就是: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二、注意写景的层次和过程。对于找不出段间提示语、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我们就采用分层归纳的办法:先根据所写景物逐段概括段落大意,再分析层次,理出逻辑联系。如《荷塘月色》逐段概括后,就可以理出四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第4、5、6自然段)描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古代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思。这样一剔,全篇的内容、作者的思路就了然于胸了。 夺命第三式——“剁肉” 武功解说:剔下之肉,“剁”(理解)成肉泥 ‎ 完成以上两步后,对散文的所有鉴赏都有据可依了,这时可正式开始答题。不论解答语言、内容、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要紧紧围绕上面抓住的中心和思路来进行。 动作要领:分析鉴赏,不离心、骨 坚守一条规律,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材料和中心的统一的,形与神是统一的。分析鉴赏时,不仅要说出它是什么;还要找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为什么,会怎样。 其着力点: 一、词、句的含意及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 ‎①看对象的特点与词、句的表现力。‎ ‎②看词、句前后的意思与关系。词语的意思可从指代义、概括义、比喻义的角度去解读;句子的意思可以从句子分析、前后互释、说话用意的角度去解读;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有总领、承上启下、总结、表明观点等方面。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 ‎③看词、句与中心的关系。‎ ‎④看词、句的其他表现意图,如鲁讯的文章就经常给不点名的敌手以顺势的一击。 二、某一形象或内容在文中的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①看是不是准确表现或抓住了所写对象的特点。②看是不是深入表现了中心或批驳其他思想。③看是不是作者思路的转换处。④看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衬托,在表现中心或吸引读者方面有何效果。 三、筛选或概括某一信息。首先“定点”,即找出出题点涉及的范围,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然后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的相关信息。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 ‎,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仍采用剔骨之法,再将其剁碎,把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应明确的是,命题者拟题一般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该先从多选题入手,即可与自己的理解进行对照,又可加深理解,准确率也会较最后来做它高些;然后再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 三、小说的阅读  (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从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着手,去分析这些方法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对于人物形象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内容上来分析;同时要注意从结构上来分析,例如: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2)注意分析小说的情节:①如何归纳情节的作用: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②通过情节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3)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