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00 KB
  • 2021-05-13 发布

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五年高考真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 ‎ 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一 俄国十月革命 ‎1.(2014·四川文综,12)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咨询答案 ‎1990(%)‎ ‎1997(%) ‎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观察图表可看出两个特征:一是调查内容实际有正面认识、负面认识和难以回答三部分;二是正面认识比重不断增加。据此排除②;④图表没有体现;21世纪初期的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认识不断增加反映了对当时建立的强大国家的怀念,故③正确。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2.(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 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干革命的要求。A项革命后建立的政府不是由被压迫的群众建立的苏维埃组织。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彼得格勒起义,即十月革命。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3.(2012·大纲全国,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 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解析 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A符合题意。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4.(2012·江苏单科,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解析 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这里的“国家政权问题”就是要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建立新政权,列宁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B项符合材料的本意。A、C、D三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 B ‎5.(2012·海南单科,20)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 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 题干反映了临时政府对内对外的软弱无力,使其陷入困境,B项正确;A项在二月革命时就已产生;此时还未进行十月革命,C项与题干无关;D项应是《四月提纲》的提出,排除D项。‎ 答案 B ‎6.(2011·广东文综,38)(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第(3)问,先理解两种历史分期方法,并理解其所反映的史观,‎ 依据所选历史分期的史观组织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第(4)问,围绕着历史的两方面特征进行理解阐释。‎ 答案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1.(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 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据题干信息, 从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苏联粮食出口却有了增加,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苏联依靠农业出口,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体现了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A项。B、C两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中粮食出口增加相矛盾,排除。‎ 答案 A ‎2.(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实行工业国有化,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做法,B项错误;“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出现,D项错误。‎ 答案 C ‎3.(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 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解析 哈默与列宁领导的苏俄进行贸易活动时,苏俄正实施新经济政策;邓小平邀请哈默来中国投资时,中国正进行改革开放;苏俄、中国为发展经济都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故选A。当时苏俄与美国处于敌对状态,‎ 排除B;哈默与苏俄、中国仅是贸易往来,谈不上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邓小平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无阻挠一说,排除D。‎ 答案 A ‎4.(2014·山东文综,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 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 ‎ 解析 试题考查美苏在1929~1938年间经济发展的对比,要从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角度联系史实进行分析。美国1929爆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变化应该呈下降趋势,苏联则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上升,排除B、D项;美国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但是世界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苏联1937年也仅仅是世界第二,在美国之后,因此排除C项,A项正确。‎ 答案 A ‎5.(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 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题干历史现象中在苏联工业化的初期“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显然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其他选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6.(2014·安徽文综,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 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但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1921年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故“此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现实,B 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7.(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 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解析 本题为图表材料型选择题,要把握图表中的重要信息。据材料信息可知1920~1921年期间影响农民年平均税款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1921年后影响农民年平均税款主要是新经济政策。所以引起该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B项是新经济政策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8.(2014·大纲全国,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 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 不是改造经济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排除。苏俄一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快”不准确,排除D项。根据题干材料“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进行集体化改造。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9.(2013·课标全国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 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料、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 答案 D ‎10.(2013·课标全国Ⅱ,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 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 B ‎11.(2012·广东文综,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 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工业化的大道”“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达到了上述目标”等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工业化的大道”;D项是苏联走上工业化大道之后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2.(2010·江苏单科,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 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1)问,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需再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学生要注意审题,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而不是正反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图③,准确解读其中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对图中信息是否准确做出正确的判断。图③反映的是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这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而宣传海报的特点需要学生分析归纳,注意从绘画主题、绘画者身份、绘画时间等角度切入。‎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考点三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2015·江苏单科,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 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解析 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的信息说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不允许科技外传,导致技术转化减少,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社会制度没有变革,故A项错误;美苏正值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不同,导致科技领域难以正常交流,故C项错误;“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4·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 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时间信息“1952年到1964年”,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调整农业政策,使苏联农业得到了发展,故D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3.(2011·浙江文综,39)(节选)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88年6~7月 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89~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解析 第(3)问,题干已给出三方面限定要求,‎ 即思想、社会、政党政治三方面。组织答案时,注意对材料一中大事年表的理解,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进行解读、归纳。‎ 答案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考 点 命题统计 命题导向 一、俄国十月革命 ‎5年9考 ‎(1)利用历史文物、文献记载等考查十月革命中的重要事件及结果 ‎(2)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5年5考 ‎(1)结合历史文献和文物资料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2)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5年7考 ‎(1)结合文献记载、文物史料考查苏联改革的阶段、特点和影响 ‎(2)联系现实来考查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体会社会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