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4年版高考历史9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及经济政策二轮重难点突破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九、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及经济政策 ‎【核心考点】‎ ‎1.小农经济的形成原因、特点和评价 ‎(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②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评价:①积极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推动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主要动力;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古代中国一切文明的基础。‎ ‎②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障碍,是近代中国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正确认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项目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实施时期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目的 共性:维护封建统治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共性: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共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客观上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真题再现】‎ ‎1.(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 ‎ 图1‎ ‎【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是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 ‎【答案】B ‎2.(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 ‎【答案】B ‎3.(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析】“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比”是差不多的意思。因而选C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D项过于绝对。‎ ‎【答案】C ‎4.(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D。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 ‎【答案】D ‎5.(2013·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析】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项表述正确;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B、D两项表述正确;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唐代商运发达,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社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 “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 ‎【答案】C ‎【考点分析】‎ 从内容上看,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从命题趋势上看,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直贯穿着封建社会的始终,该部分内容可以与土地兼并、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内容相联系;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与近代前夜中国的落伍相联系。‎ 从复习方法上看,‎ 运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又要看到它蕴含的使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 从易错点上看,闭关政策的特点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要误以为闭关政策下没有任何对外交往。事实上,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并没有被完全禁绝。“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过关演练】‎ ‎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准确识记。耧车出现于西汉时期,而翻车出现于曹魏时期,筒车、曲辕犁出现于唐代,故选C。‎ ‎【答案】C ‎2.(2013·南京盐城一模)《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解析】由材料中“人善治之”可知体现了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A、C、D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答案】B ‎3.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在山西,人们的择业观念首选商贾,最后才是读书做官,反映了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答案】D ‎ ‎4.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风光数百年的晋商、徽商群体也走 向了衰落。商人团体因官府而兴衰,从政策角度看源于 ‎ ‎(  )‎ A.小农经济 B.重农抑商 C.土地兼并现象存在 D.市民团体壮大冲击 ‎【解析】“政策角度”是关键信息,只有“重农抑商”与此内涵一致,故选B。‎ ‎【答案】B ‎5.(2013·扬州模拟)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 A.清代的服务行业发展迅速 B.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 ‎【解析】材料中“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实质上是随着清代封建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服务行业,即在商业发展推动下出现的,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 ‎【答案】A ‎6.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解析】要通过题中现象分析实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实质是土地私有。‎ ‎【答案】B ‎7.《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主张实行海禁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解析】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经济往来,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会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 ‎【答案】A ‎8.(2013·徐州模拟)“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解析】材料描述了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情景,设立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但是对对外交往进行严格的限制,故选D。‎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第(3)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 ‎【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 ‎10.(2013·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 ‎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尽夷其地”“生灵之祸”作答;第(2)题根据“海贼之薮”即沿海商人与海盗的相勾结作答;第(3)题由“家给户足”“民生自蹙”进行归纳;第(4)题由任何政策的实施,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得出答案。‎ ‎【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 ‎(3)积极: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 ‎ ‎(4)维护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