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 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峨山一中高三地理组
一、地理就是六个字
学地理,学什么?考什么?答:“自然、社会、经济。”即区位因素。
自然——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质、矿产、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社会——政策、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科技、经验、民族、宗教、风俗、观念、历史
经济——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通信、市场
二、答题要注意
(1)要点全面。
原因——自然、人为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反面
评价——积极、消极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措施——工程、生物、技术
(2)用专业词语。
(3)分点答题。
(4)既清楚明白,又语言简练。如“地处 XX 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流量大,落差大,
水能丰”。老师说要多答,其意是要点要多,而不是文字数量多。
(5)不可自相矛盾。
(6)看分数与空白知要点多少。一般每个要点 2 分。学会把一个要点拆分成几个要点,把
一个要点往前推。
(7)选择题都有漏洞,善用排除法。
(8)先易后难,合理安排时间。难题主要在选择题中,非选择题容易上手得分,分值高。
后期,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答题习惯。
三.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1.五步操作程序: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
描述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出 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阐述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
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例析 “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 “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
分析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语言格式:有利: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1、因为..所以(导致)..2..
比较 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 A..,以 A 比 B...
意义 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
影响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
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判断 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变化 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
关系 思路:A 导致 B 导致 C..。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
结构 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2)列出“模板”。(见下面的常见模板)
(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
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
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5)书写答案。“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
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
(语言不绕弯子)”。
四、答题模板
自然地理类专题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答题模板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举例: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举例: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答题模板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答题模板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低纬度地
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答题模板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答题模板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蒸发量的大
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答题模板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答题模板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答题模板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人文地理类专题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答题模板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
4.资源条件(举例: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
斯堡<金矿>)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举例: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
2.政治因素(举例: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
3.军事因素(举例:美国波士顿)
4.宗教因素(举例:耶路撒冷)
5.科技因素(举例:日本筑波)
6.旅游因素(举例:黄山、泰安)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答题模板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
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多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
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答题模板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答题模板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2.相对位置
【自然条件】
1.农业条件: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土壤);b.
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
d.生物资源(如: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
2.工业条件:矿产资源(如:海盐、能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包括:劳动力的素质、质量)
2.交通
3.市场
4.科技
5.历史:包括工农业基础
6.国家政策
三、区位选择类专题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答题模板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
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
a.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
b.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c.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
a.交通便利;
b.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答题模板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为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为市场最优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举例:鹿特丹港口、上海港
(1)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
a. 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
b. 港阔水深,不淤不冻;c.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
a.经济腹地广阔;
b.以鹿特丹为依托;
c.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欧亚大陆两岸
(2)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不利方面:
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
四、原因分析类专题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答题模板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a.流域广,支流多;
b.含沙量大;
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
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
降低;
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答题模板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自然灾害
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防治措施。
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
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
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
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
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效益
b 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
c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社会效益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1)产生的原因:a 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
护不当。
(2)治理措施:a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b 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c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d 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
e 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
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 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1)产生原因:a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
季蒸发旺盛。
b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
种用水量大。
(2)治理措施:a 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b 修建水库; c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d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e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
识; f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g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h 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大量的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
(3)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
强等因素有关。
4、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1)产生的原因:A 自然原因: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c.台风的影响; 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f.水系支
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h.厄尔尼若现象等。
B 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发生
洪涝灾害。
b.围湖造田;
(2)治理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 b.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c.开挖入海河道(淮河);d.修
建分洪区; e.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f.退耕还湖;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h.实
行防洪保险等。
5、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1)产生的原因:
A 自然原因:a.快行冷锋天气影响;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春季大风日数多;
d.蒸发强 e.地表植被稀少等;
B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2)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
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6、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1)形成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或虽然在板块上,但地处板块内部小板块交界处。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a.震级大,破坏性大; 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
人口集中; c.浅源地震;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e.诱发了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e.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f.加强国际合作等。
7、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1)形成原因:A 自然原因:
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c.地壳运动
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B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2)减轻灾害的措施:a.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b.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8.滑坡
(1)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的地质现象。
(2)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
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9、泥石流
(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
的多发区。
(3)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
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
的危害。
10、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1)产生的原因:
A 自然原因:(1)气温高;(2)静水;(3)静风;(4)海域相对封闭。
B 人为原因:a.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b.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c.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3)治理措施:a 污水净化后再排放 b 利用天敌生物法进行治理 c 加强监测
11、地面下沉:(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1)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2)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12、台风(主要 7-11 月):
(1)中国分布:台湾、福建、广东、海南、浙江、广西
世界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
南亚国家
(2)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3)防御措施:监测、预报、转移
13、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1)产生原因:a 自然原因:地形低洼;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大气降水少,
蒸发强。
b 人为原因: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2)治理措施:a 引淡淋盐; b 井排井灌; c 生物措施; d 农田覆盖;e 合理的灌溉,不能
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14、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
方针。 “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
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 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 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
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
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15、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
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⑦开挖入
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
不均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
(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设置滑坡
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修
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赤潮: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
体的富营养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16.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
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
变暖。
2.台风: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
供风能。
4.火山: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
全球变暖。
两个选修模块
两个都学不能搞押宝战术。
内容不多,要点突出,得分容易。
旅游
简述
旅游业作用:增加创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
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评价(以北京为例):
游览价值高(美、古、名、特、奇、用);
集群状况好(景点多、集中、密度大);
地域组合好(类型多样);
交通便利;
市场距离近(离客源地近);
地区接待能力强(经济发达,食宿方便);
环境承载量大。
旅游可能带来的问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毁文物古迹;扰乱社会秩序;旅游安全。
旅游发展中要注意的问题:健全法规;保护生态环境;规定合理的游客量;改善交通;安全
防范。
具体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
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
a.促进文化交流(①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 ②促进民族
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
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二、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
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景点多、集中、密度大);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类型多样);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
3.客源市场:
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
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
(1)旅游景区的吸引物: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2)旅游者:主体地位
(3)旅游景区的服务业: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突出景观特色
(2)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
(3)维护生态平衡
(4)最佳综合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 、
3、旅游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1)景区形象:景观特色是决定性因素。
(2)功能分区:常见的功能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保护区。
(3)空间布局:交通线、服务设施等要布局合理。
五、旅游景区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动线路设计原则
1.突出特色
2.讲究韵律—保持兴奋度
3.“冷热”兼顾—以“热”带“冷”(?)
4.发展创新—适应需求,安全可靠
七、选择旅游线路要注意的问题:
1、突出主题
2、尽可能使景区串联,避免形成重复;
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
4、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
八、旅游安全防范措施
1.增强安全意识
2.消除不安全因素。
3.控制不安全行为:
限定游客活动范围,设置安全警告标志;
加强巡视;
及时获得天气预报,预防自然灾害;
加强游客安全教育;
4.加强救援。
环境保护 各种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防治措施。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
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
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
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
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
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
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
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
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
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
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
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
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
(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3)计划采伐,
采育结合
(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6)提高人们
的环境意识
三、草地的保护
1、草地的价值
(1)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2)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
虫害严重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
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3、治理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2)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4)建立饲草料基地
(5)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6)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四、湿地的保护
1、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
样性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3)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2、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2)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
积缩小
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4、几个案例
(1)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2)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
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3)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
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4)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5、保护湿地的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2)建立自然保护区(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6、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河流较多,有凌汛现象,植被茂密;③地势低平,排泄不
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
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1)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2)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外来物种入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禁止滥砍乱杀野生生物(2)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法规(4)建立自然保护区
六、土壤次生盐碱化
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2、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3、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
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七、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
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3、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③跨流域调水
八、赤潮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水温较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
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
水域
2、多发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3、多发时间:5—10 月
4、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上;对海洋生态平衡造成
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九、咸潮
1、多发区域与时间: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2、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②地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③天文——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2)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3、危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
易积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4、措施:
(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2)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3)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4)节约用水
十、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
1、西北:荒漠化、盐碱化问题 2、西南: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
3、东北:黑土肥力保持、湿地保护问题 4、江南: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5、近海: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十一、各种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归纳
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如:①植树造林;②陡坡退耕还林
还草;③缓坡修筑梯田;④沟谷:打坝建库;⑤塬地平整土地;⑥矿区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⑦
限制载畜量;⑧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2)南方丘陵:①走立体农业道路地;②山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封山育林
(3)东北地区:①植树造林;②黑土培肥(秸秆还田最有效)
2、解决我国南方农村生活用能的措施:①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力发展沼气;④
营造薪炭林;⑤开发小水电;⑥利用新能源
3、土壤盐碱化治理的措施:①科学灌溉;②引淡淋盐;③井溉井排;④覆盖;⑤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4、荒漠化的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建设人工草场;④限制载畜量;⑤
合理利用水资源;⑥设置沙障
5、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
环境法规
6、水污染的治理措施: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加强环境法律
法规管理;④农业污染防治
7、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③清洁生产;④加强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一定要背
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气温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1、热带雨
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º之间
非洲刚果河流域、亚
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南美亚马孙河流域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
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
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
季明显交替
南、北纬10º~南、
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南部、澳大
利亚北部和东部、南
美巴西等地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
替控制。
3、热带季
风气候
全年高温,夏季
多雨,冬季少雨
南、北纬10º~南
北 回 归 线 之 间 的
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等地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
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热 带:
(南北纬
30°之间,
T 最 冷 月
>15℃)
4、热带沙
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30º
大陆内部和西岸
非洲北部地区、亚洲
阿拉伯半岛和澳大
利亚大沙漠区
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交
替控制
1、亚热带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南、北纬25º~至
35º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以南、北美
大陆、南美大陆和澳
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
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亚热带
南 北 纬 30
°~40°间
T 最 冷 月
>0℃)
2、地中海
气候
夏季高温少雨,
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º~40º
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南、北
美洲大陆西岸,非洲
大陆和澳大利亚大
陆西南等地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
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
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
1、温带季
风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纬35º~55º
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俄
罗斯远东地区,朝鲜
半岛和日本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
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2、温带大
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
稀少
南、北纬40º~60º
之间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的内陆地区
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
( 南 北 纬
40 ° ~
60°之间
T 最 冷 月
>0℃)
3、温带海
洋性气候
冬温夏凉,四季
湿润,冬雨较多
南、北纬40º~60º
大陆西岸及岛屿
西欧、北美大陆和南
美大陆西海岸狭长
地带、新西兰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北 纬
60°附近
亚 寒 带 大
陆性气候
冬季漫长严寒,
暖季短促,降水
少且集中夏季
南、北纬50º~70º
之间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的北部
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
1、苔原
气候
全年严寒,
降水少
分布在极地附近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的北冰洋沿岸
地处高纬,太阳高度较小、
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寒带(北纬
60°~90°
T 最 热 月
<15℃
2、冰原
气候 全年酷寒 分布在极地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
内陆地区
纬度高,太阳高度极小,
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高 山
气 候 垂直变化明显
分布中、低纬度的
高大山地和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
斯山等地
地势高,地势起伏大
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气候类型分析判断: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
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三步法:
一: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 7、8 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 1、2
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二: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所在的温度带。(以温定带) 热带型:
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 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 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 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 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 0℃以下——冰原气候;
三: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南北半球的判断:6、7、8 月高温:属于北半球;12、1、2 月高温:属于南半球
热带(南北纬 30°之间):T 最冷月>15℃:
热带雨林、草原、沙漠、季风气候
3、热带季风气候、4、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南北纬 30°—40°之间):T最冷月>0℃: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南北纬 40°—60°之间):T 最冷月>0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北纬 60°—90°之间)):T最热月<15℃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12、冰原气候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一 地理位置特征描述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地理位置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
一般有“说明地理位置特点”“描述地理位置状况”“简述地理位置特征”“从……
方面归纳地理位置主要特征”等。
[答 题 模 板]
位置特征要点 规范答题术语
××半球(东、西、南、北)
经纬度(点)、纬度范围(面)
绝
对
位
置
经纬度位置
特殊纬线所处或跨纬度带、热量带,××带
海陆位置
××大陆的××方位,××方位临××海、岛
国等;地处××内陆
相邻地区
的位置
与××国家接壤、与××行政区相邻,位于
××地区的××方位
经济位置 所处经济区、邻近或远离××经济区
相
对
位
置
交通位置 所处重要交通要道(枢纽)、控制××海峡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二 地形特征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地形特征类题目的类型
在高考中考查地形特征的题目多以区域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为载体来考查,
主要考查地形类型的判断,地形特征的描述,以及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等。
2.地形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地形的判断及地形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地形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答 题 模 板]
地形特征
要点
特征描述 判断依据
地形类型
及分布
地形以平原(盆地、丘陵、高原、
山地等)为主。它主要分布在北部
(或东部等)
海拔<200 米的为平原;200~
500 米的为丘陵;>500 米的为
山地;四周高中间低的为盆地;
海拔一般>1 000 米且四周等
高线密集,中间稀疏的为高原
地势特征
地势××高××低,或地势由
××向××倾斜
从等高线的数值变化,河流流
向等方面判断
海岸线特
征及分布
海岸线平直,半岛、岛屿少或海
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海湾
等或北部(南部)海岸线平直,南部
(北部)海岸线曲折等
直接从图中海岸线分布上判
断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三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类型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
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
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2.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成因的答题思路
角度 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
[答 题 模 板]
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答题模板
河谷、沟
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流水
侵蚀
地貌 喀斯特
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 CO2 的作用下,发生化学
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侵
蚀
地
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
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
冲积扇(洪积扇)
流水
沉积
地貌
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
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
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
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沉
积
地
貌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
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四 气候特征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类型
气候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描述某地(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二是分析造成某地(种)气候特征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
三是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注意从气温和降水
两个角度考虑。
2.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气候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 气候特征的比较,其答题思路为:
[答 题 模 板]
1.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气温
①气温的高低;
②气温的年较差或日较差
终年高温;终年严寒;夏季高温;气温年
较差大或小;最热月或最冷月气温
降水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的年际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小;降
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
的旱、雨两季之分(干季、湿季之分),降
水丰沛,降水稀少
光照
①光照的强弱;
②年日照时数的多少
日照时数长,日照强烈;光照充足
2.气候特征类题目描述技巧
(1)气候特征的描述
气候特征的描述,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再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
分析。
①气温的描述: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
寒冷或温和。一般来说,最冷月均温在 0℃以上——温和、温暖(低温),0℃以
下——寒冷,-20℃以下——严寒,-30℃以下——酷寒。最热月均温在 20℃
以下——凉爽,20℃以上——炎热,24℃以上——高温。
注意: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气温术语。凉爽、炎热、高温多用于夏季;温和、
温暖(低温)、寒冷、严寒、酷寒多用于冬季。
②降水的描述: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词有多雨或
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在 100 mm 及以
上——多雨,50 mm 及以上——湿润,30~50 mm——少雨,30 mm 以下——干
燥。③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的描述:常用“终年……冬季……夏季……”语句描
述。
(2)气候分布的描述
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30°~40°的大
陆西岸。
(3)气候成因的描述
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4)气候对农业影响的描述
主要分析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多少对农业的影响。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五 河流特征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类型
河流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
(1)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
(2)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
关系;
(3)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
2.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 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其答题思路为: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区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再针对具体水文(水
系)特征进行描述。
[答 题 模 板]
1.河流的水文特征回答模板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有(无)凌汛现象
水位 水位高(低)、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
流速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2.河流的水系特征回答模板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长度 河流长度大(河流短小)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支流 支流数量多(少)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六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该类型问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
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是先确定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其次是该要素
对其他要素有什么影响,及什么要素对该要素有什么影响。
角度一 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区域图―→区域内各主要自然
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运用自然地理环境
整体性原理解释
角度二 以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关
联图 ―→
分析主
要地理
要素
―→
把握该要素
对其他要素
的影响
―→
运用自然地
理环境整体
性原理解释
[答 题 模 板]
涉及事物与问题 答题要素与思路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
明确主导要素
的变化
由这一个要素的变化分析其他要素的变化
分析区域自然地
理特征
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
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释地理现象或
成因方面的运用
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
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利用整
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降水)、
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分析推测某一
地理现象或人
类活动可能产
生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等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七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的类型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三类:
(1)直接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农业区的
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
(2)给出限制性条件,如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
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农业的发展条件。
(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如某地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某种作物或某种农业地域
类型,说出你的观点,然后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2.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答 题 模 板]
1.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的分析模板
区位因素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自然因素
气候 地形
水源 土壤
纬度××,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
××,昼夜温差大;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
乏);地形××,利于(不利)农耕;土壤肥沃(贫瘠)
经济条件
市场 交通
劳动力 科技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
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
机械化水平高(低)
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
种植历史
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2.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的分析模板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支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将产生×××效益观点
有利 不利
效益 影响
反对,发展的不利条件是×××,将带来×××不利影响
【应用提醒】 运用上面模板分析具体问题时,在保证角度全的前提下,还要抓
住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
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在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
择时,还应注意地价的高低、产值大小、需水量、对交通运输的迫切性等。
3.不同设问方式的答题思路
设问方式不同,答题思路也不同。农业区位分析主要有下列设问方式:
①综合分析,要求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等;
②主导分析,要求在限制性因素和优势因素之间选择决定性因素,如西北地区发
展农业的限制性条件是降水少,优势条件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农业发展的
主导因素是水源,有河流和地下水的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③比较分析,要求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区位条件进行比较,发现异同;
④辨证分析,同一区位因素,可能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必须全面分
析,一分为二看待,如河流中下游地区,灌溉水源充足,但也可能洪涝灾害频繁
等。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八 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的类型
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三类:
(1)直接评价某地或某工业区、工业城市、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
两地工业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
面论证。
(2)给出限制性条件,比如评价××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
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工业的发展条件。
(3)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
2.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
企业
分布
图
― ― →判断
企业空
间分布
特点与
规律
― ― →结合
区域自
然和社
会经济
条件
― ― →分析
[工业区位
因素
工业区位
选择
角度二 区域工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工业分布图
或文字材料 ― ― →判断
工业布局
是否合理 ― ― →分析
布局合理与否
的理由
[答 题 模 板]
1.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建立模板
区位因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自然因素
原料 燃料
水源 土地
××等原料丰富(缺乏);××等能
源丰富(缺乏);靠近(远离)河流,水
源丰富(缺乏)
经济条件
市场 交通
劳动力 科技
农业基础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
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
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农业
基础好
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
环境要求
政策支持;环境优美(污染严重)
2.根据主导因素建立模板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劳动力导向型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
市场导向型 靠近消费市场,节省成本
动力导向型 多分布在水电站、火电厂等能源较丰富的地区
技术导向型 考虑环境、科技和交通等因素
原料导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3.开放性题目建立模板
开放性类型,是结合工业区位选择而进行的工业区位评价。一般作答方式:①支
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注意结合工业的区位因素),产生×××效益
(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②反对;发展的不利条件是×××(结合工业的区
位条件),将会带来×××不利影响(特别关注生态效益)。
【应用提醒】 运用上面模板分析具体问题时,在保证角度全的前提下,还要分
清主次,一般要先分析主导因素,如原料指导型工业、动力指导型工业、市场指
导型工业、劳动力指导型工业分别要首先考虑原料、燃料、市场、劳动力等因素,
避免脱离题目的具体要求简单罗列知识点。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九 交通区位条件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交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的类型
交通运输线、点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类:
(1)直接评价某交通运输线或点的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条线路、两个站点
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
(2)给出限制性条件,比如评价××交通线路(或站点)建设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
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交通线(或站点)建设的条件。
2.交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评价,其答题思路为:
[答 题 模 板]
1.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形
平原地区(山区沿等高线修建或沿河谷分布),地形相对平
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看是否占用耕地)
水文 避开沼泽地,少跨越河流,工程量小
地质 地质稳定,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自
然
因
素
气候 暴雨、大风出现次数少;多冻土、受风雪影响大等
人口
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适用于地方性道
路);经过居民点较少,人口搬迁少
经济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里程 距离短,工程量小,节省运营时间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沿
线地区人员、物资、文化交流;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
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环境
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
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技术 解决冻土(高架桥)等技术难题
2.交通点的区位条件(以港口为例)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形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
港口设备;岩港修筑难度大,但建成后不易淤积;泥港修建
难度小,建成后容易淤积
陆域
条件
经济
腹地
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与其他地区相联
系,经济腹地广
航道 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
避风 位于峡湾,背风、避浪
水域
条件
冰期 无冰期,利于常年通航;冬季结冰,不利于通航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十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类型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
较;
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
条件和限制条件;
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
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2.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
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
××大洋××岸
气候
气候类型
气温 降水
年较差
光照 灾害
属于××半球;夏季××,冬季××;气
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
××,易受××灾害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
地形特征
地势
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高
××低;多××地貌,地质××
水文
内流河(湖)
外流河(湖)
水文特征
为内(或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
××;汛期××、含沙量××、结冰期××;
有(无)凌汛
植被
覆盖率
植被类型
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2.人文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人口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
问题××;人口就业压力××
城市
数量 规模
布局 城市化
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
××;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产业
交通
科技
类型 利弊
社会 经济
交通 科技
以××产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工
业类型为××;利(弊);以××(交通运输方
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十一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通常是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
成因及解决措施。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答 题 模 板]
1.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问题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
伏大,冲刷力强
水土
流失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荒漠
化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湿地
萎缩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
流的截流改向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森林
破坏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
烧柴等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生物
多样
性减
少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3.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
方向
答题思路
工程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
措施 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
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
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
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
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
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
措施
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
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
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
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
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
第三产业等
政策
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
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
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
破坏生态环境等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十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题目
[题 型 解 读]
1.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类型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一般有四类:
(1)结合区域图或相关资料考查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或对比两地的资源状况,
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
(2)结合区域特征,考查资源调配的线路选择、修建线路时遇到的自然障碍以及
对所经地区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的影响。
(3)针对区域环境特征,从开源、节流角度探究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
(4)分析资源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不利影响。
2.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答题思路为:
[答 题 模 板]
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资源分布状况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②资源在空间上不具有流动性
资源消费状况
①资源输出区:资源丰富,经济较落后,资源生产大于消费;
②资源输入区: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资源生产小于消费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环境意义对调入区
的意义 社会经济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
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环境意义对调出区
的意义 社会经济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
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
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十三 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1.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类型
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一般有两种:
一是直接回答某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二是比较两流域开发治理措施的异同。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解题时都要注意两
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面寻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一般应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管理措施等,要点要回答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直接回答某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答题思路为:
角 度 二 比 较 两 流 域 开 发 治 理 措 施 的 异 同 , 答 题 思 路 为 :
[答 题 模 板]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上游:调洪 修建水库;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中游:分洪、蓄洪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泄洪、束水 修筑河堤,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其他
建设水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污染,提高水质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十四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
(1)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2)分析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旅游开发的建议。
[答 题 模 板]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资源
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高(低);资源质量好(差);游览价
值高(低);一定地区内的景点数量及彼此间距小(大)
集群 该旅游线路,景点类型多样,共同组成景观群,集群状况好
游览
价值
地域组合
周围无雷同的景点,地域组合好(或景点重复,有相似景观,
地域组合差)
社会经济 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远(近)
市场 客源市场广阔(或客源市场较远)
交通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开发价值大
基础设施 区内食、宿、行、娱、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不完善)
开发
条件
环境承载
力
区内用地广、布局合理和环境承载力强
政策 政策支持社会
条件 社会 社会秩序良好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十五 环境问题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环境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不但关系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因此每年高考试题中多选择社会所关注的环境问题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角度对考生进行考查。在回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
及解决措施时,通常从以下思路构建答题模板。
[答 题 模 板]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自然
原因
洪水、干旱、火山
喷发等
××灾害频发,如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
疾病流行,如地方性碘缺乏症,克山病,氟骨
症等;环境变迁,如太阳活动异常,气候变暖
等
人为
原因
人口、资源、发展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
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植被破坏严重;工业燃
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解决
措施
减少(禁止),综合
利用,管理
减少或禁止污染物排放;污染物净化、综合利
用;环境立法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