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3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第3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A组 高频.考点强化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君权神授思想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占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 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天文观测只能是政府行为 ‎【考点】君权神授思想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并非打破对君权的迷信,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D选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关键信息是: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联系古代统治者宣传的君权神授思想分析解答。‎ ‎【答案】B ‎2. (青岛二中2019—2019学年高三考试)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3.(2019·广东佛山一模·24)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周公制作的典章礼乐仅适合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即“礼崩乐坏”,因而后世周公被视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周公作礼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公平定三监,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这仅对西周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能是后世统治者和学者视周公为圣人的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未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控制,因而这并非后世统治者和学者将孔子视为圣人的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9·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27)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9·四川凉山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28)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郝经主张“六经皆道”,马一浮认为“六经皆艺”,钱钟书则认为“六经皆诗”。这表明他们(  )‎ A.均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        B.争夺经典诠释权以控制主流思想 C.周于治学应重思想或学术的偏见        D.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他们并非都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六经皆诗”是从文学角度看待六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六经的不同解释,并非争夺诠释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六经,并非偏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六经,说明六经博大精深,孕育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9·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一·24)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 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先秦时期的孔子儒学主张“克己复礼”,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在文化上的体现就是诸侯地位的不断攀升,这与孔子儒学的观点和主张出现了尖锐的对立,故A项正确;先秦儒学并不主张政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恰恰是中国古代史中思想文化最为繁荣和璀璨的一个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而并未有对二者融合与发展的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9·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题·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 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古代科技逐渐落后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墨家的衰落跟秦朝“焚书坑儒”、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墨家学派明显受到打击,故B项正确;生产力发展不会导致墨家学派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是“秦汉以后”走向式微,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9·河北邢台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题·27)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可见两者(  )‎ A.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B.都提倡“认识你自己”‎ C.都以“人事”为哲学对象                    D.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根据题目中“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得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均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故A项正确;B项表述属于孔子的思想,不属于苏格拉底,故B项错误;题目中提到的是天下事,并未牵涉人事,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古代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模·20)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但不能等同于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故A项错误;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说明儒家道德已经深入法律,故B项正确;魏晋时期法律体系儒家化完成,故C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明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9·辽宁省实验、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学习和适应儒家思想,不能体现佛教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故A项错误;根据“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讲诵儒家的《丧服经》”等信息可知中国佛教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浸润,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早期佛教理论,不能体现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故C项错误;佛教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9·山西晋中高三1月高考适应性调研测试题(A)·25)顾炎武《郡县论》中指出:“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据此可知,顾炎武(  )‎ A.主张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B.主张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结合 C.主张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                    D.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故B项错误;故C项错误;据材料“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可知,顾炎武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9·湖北襄阳一模·25)明儒王龙溪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空空者,道之体也。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  )‎ A.“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  B.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 C.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依材料“空空者,道之体也”可知“空空”为“天理”,依材料“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可知“空空”为“人欲”,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空空”的含义,而不是强调推崇《四书章句集注》,故B项错误;依所学,朱熹主张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这与题意相背离,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空空”的含义,承认私欲的合理性,而不是哲学范畴,故D项错误。‎ ‎【答案】A 一、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安徽合肥一模·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 一一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 材料二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2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13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维新思想 ‎【解析】(1)《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据材料一“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可知注重德行与知识;据材料一“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可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一“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可知突出人伦秩序,构建和谐家庭;据材料一“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可知影响深远,教育体系宏大;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据材料二“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可知融合中西思想;据材料二“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知理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据材料二“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可知主张爱国主义。 ‎ ‎(2)第一小问背景,《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据材料一“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一“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深受小农经济的影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分析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二“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可知西学的传播,据材料二“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 可知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第二小问价值,首先,中国家训文化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从材料一“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得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据材料二“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可知提升国民素质。‎ ‎【答案】(1)颜氏特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突出人伦秩序;强调德行与知识;体系宏大,影响深远。 ‎ 梁启超特点:融合中两方思想;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多样;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 ‎(2)历史背景:颜氏:农耕经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族观念的传承。 ‎ 梁启超: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自强救亡思潮的兴起。 ‎ 历史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4.(2019·广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试题·4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时间 ‎ 中国思想家 ‎ 意大利思想家 ‎ ‎4世纪 ‎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 ‎13世纪 ‎ 朱熹认为。“学者烦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 人欲也’” ‎ 托马斯·阿圣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 ‎16 世纪 ‎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全国卷41题 ‎【解析】材料体现古代中国唯物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人的信仰演变)和意大利人文思想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可从古代中国和意大利思想演变的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在不同时期古代中国和意大利人的思想的演变,可从人与时代的思想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 ‎ 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3分) ‎ 阐述: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 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9分) ‎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B组 考前.预测押题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民本思想B. 主张重构秩序C. 追求仁政德治D. 肯定汤武革命 ‎【考点】孔孟儒学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B正确;A、C、D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答案】B ‎2. (青岛二中2019—2019学年高三考试)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B.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学问之道”及“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认为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提倡文化自由,反对僵化的求知环境,D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纸上谈兵,题干未涉及“经世致用”,排除A。题干强调黄宗羲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与“批判君主专制”“批判八股取士”无关,排除B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3.(2019·广东清远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27)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  )‎ 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 C.学者主张“心性空谈”                        D.学者主张从根本推翻宗法专制制度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材料中“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以推知学者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主语是“君子”非“君主”,且该学者反对仅仅靠文学,认为是雕虫篆刻,故B项错误;材料学者反对空谈,与C项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D项主张,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还只是对儒家思想的弊端或者君主专制抨击而已,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9·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6)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以下李贽的思想主张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 A.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B.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是非标准 C.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D.极力推崇自由、个性、平等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题干李贽强调的是他鼓励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认为这是有益的事情,并不违背天理,即认为追求物质享受符合人的天性,故A项正确;李贽只是反对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所有是非标准,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李贽鼓励经营商业,并没有涉及对空谈的鄙视,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李贽鼓励经营商业,没有体现对自由、个性、平等的推崇,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9·山东滨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0)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普罗塔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C.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普罗塔戈拉和孔子所处时代是各国是相互隔绝的状态,不可能相互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在孔子时代东西方交流并没有展开,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述到普罗塔戈拉怀疑神灵,也意味着肯定人的价值,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也体现出孔子重人事的主张,因此普罗塔戈拉和孔子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罗塔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希腊当时的主流思想,而孔子的思想在他所处的时代由于不顺应时代要求因此并不是主流,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9·四川资阳二模·25)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霍光奏议表明汉代(  )‎ 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                            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C.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                            D.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孝武皇帝曾孙……可以嗣孝昭皇帝后”,突出家天下的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汉宣帝是否为嫡长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霍光在推举理由中,特别强调了儒家的“仁”和“礼”,并根据材料“孝武皇帝曾孙”,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儒家思想已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庙号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9·河北邢台高三12月质量检测题·3)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引经决狱”盛行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儒家经义的认可,而不仅仅是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以后,故B项错误;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其治国思想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而并非合二为一,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9·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25)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即已瓦解,这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是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只能说明不同时期的道德标准不一样,不能体现社会道德水准提高,故B项错误;民意不可能左右官员行为,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会出逃,且被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发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9·山东济宁一模·25)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 ‎【解析】据材料“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 ‎,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可以得出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按照法律如何处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按照法律如何处罚,材料中并有提及司法程序,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9·广西桂林、贺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题·26)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宋代家学的传承中蕴含儒家传统道德,不等同于封建迷信,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的三纲五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风气走向僵化,故B项错误;儒学影响家庭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家对理学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9·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3)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期被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 与此相关的关公戏经久不衰。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  )‎ A.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发展                        B.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倾向 C.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D.佛教因中国化兴盛不衰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材料关羽形象符合宋明理学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因此其地位得以提升,与儒家吸收佛教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脸谱化倾向是比喻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的公式化倾向,好坏一眼可知,材料与文艺作品的创作无关,故B项错误;关羽形象符合宋明理学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家思想中关羽地位的提升,与佛教的中国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19·山西临汾三模·27)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考点】宋明理学;宋朝 ‎【解析】根据材料“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 ‎,结合所学,随着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明末一些儒家学者”,仅是部分先进儒学者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张“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故C项错误;材料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 ‎【答案】A 一、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高三12月联考题·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道家著作《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 閤而不明,郁而不发”,虽然内圣外王是由道家最先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 ‎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 材料二 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統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人无非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价值,然而这个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儒家“内圣外王”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才能把这种道德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这种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最好的例子就表现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上。孟子说:“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认为个人修养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资格治理国家……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 材料三 在东西方文化中,“内圣外王”与“哲学王”是两个绕不开的概念。二者发轫早,源流长,影响深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也是柏拉图一生的信念。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这一乌托邦愿景,影响一代又一代西方思想家,亚里斯多德较之乃师更为现实,但是也没有绕过“哲学王”……谁可以“内圣外王”,谁能成为“哲学王”?柏拉图将除去哲人、知识阶层以外的阶级排除在权利中心以外,认为“哲人”是少有的,只有具有伟器的人方可为之,毫无疑问,这是精英主义。由精英统治“庸众”。东方则不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无所谓贤或者不肖,是不为非不能,不仅告诉你可以成为智慧人,而且告诉你方法,比如慎独修身。所以东方无所谓精英,只有士大夫,不是坐而论道脱离群众,而是引导群众,发智明德,使努力向学,大家一齐动手,最终天下大同……——摘编自《联合参谋学院》 ‎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表现“内圣外王”的。(7分) ‎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内圣外王”思想的特点与柏拉图的主要贡献。(10分) ‎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内圣外王”思想与“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8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1)提取材料一中关于“内圣外王”的信息:“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我们只要选取我们自己较为熟悉的思想家阐明他们是如何加强个人修养,是如何把这种修养运用于实践的即可。 ‎ ‎(2)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尤其关注省略号,一般而言省略号后面是另一层意思的开始,我们可以在材料中标划除如下关键句:“‘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儒家‘内圣外王’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在关键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贡献,联系所学,从智者学派开始,希腊人开始关注人类社会,柏拉图也不例外;柏拉图的思想主要留存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并简要概述其思想,其实材料中也有体现——精英主义;还有柏拉图在教育上的贡献。 ‎ ‎(3)“内圣外王”思想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只要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可: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哲学王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只要打出古希腊的特征即可: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 ‎【答案】(1)表现: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知行合一”,晚年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3分)?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又将儒家的“内圣”转问“外王”。顾炎武力主求知与修养,学与用的统一亦即“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主张学以致用。黄宗義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凸显了“外王”理想。(4分) ‎ ‎(2)特点:“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内圣外王”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圣外王”体现了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回答两点即可)。(4分) ‎ 贡献: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书中他根据智慧而不是出身把每一个人明确分工,有正义感与理性的“哲学王”统治国家;鼓励人们独立思考;重视教育,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6分) ‎ ‎(3)“内圣外王”条件: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士大夫阶层崛起;经济上井田制逐渐瓦解,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思想上产生诸子百家,他们代表不同阶层宣扬自己的主张,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开始形成。(4分) ‎ ‎“哲学王”‎ 条件:政治上城邦体制,民主政治繁荣;经济上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思想上从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到关注人与人类社会生活,人类的精神觉醒,早期人文主义思想产生。(4?分)‎ ‎14.(2019·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题·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 “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为空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确立论题,根据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可概括出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家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发展,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结合西汉、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答案】示例: ‎ 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 ‎ 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 ‎(论题2分:阐述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