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
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
【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
【答案】D
25.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医药学的发展
【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 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考点】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
【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答案】D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考点】维新思想——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答案】D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材料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因此材料主张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
【解析】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49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设推动经济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全面实施,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制
【解析】材料中“公民的成功”,即领导城邦需要“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能言善辩不是所有公民必备的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公民在“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侧面反映出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参政议政十分活跃,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反映雅典公民的参政议政,没有出现民主政治下权力的滥用,与民主政治的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谈话、论辩”的雅典民主政治决策的方式,与内乱、思想纷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考点】启蒙运动——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材料中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知识分子通过沙龙聚会的形式,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宣传“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启蒙思想逐渐流行,故A项正确;材料沙龙讨论社会问题,而非传承宫廷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18世纪前半期,法国仍然存在封建王朝统治下,专制主义还未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沙龙聚会促进启蒙思想传播,没有反映出贵族与平民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34. 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劳资矛盾的加剧
【解析】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不断下降,劳资矛盾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用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分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考点】(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曼彻斯特的发展);近代上海的发展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上海的发展
(3)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解析】(1)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据材料一上海“依港兴市”,材料二曼彻斯特“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可得出两者都有便捷的交通;据材料一上海“
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材料二曼彻斯特“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可得出两者都有工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一“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曼彻斯特的发展,可得出两者都有工业化的推动;据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打破计划经济束缚,发展称为国际化大都市,材料二曼彻斯特“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可得出两者都有制度的突破。
(2)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的有利发展条件:据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可得出有着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据材料一“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可得出政府的持续规划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地理位置上,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中西文明的交汇地;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
(3)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据材料二“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可得出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答案】(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中中
(仁人)
中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先依据材料拟定一个题目,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和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破,如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也被称为智人,得到肯定。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略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载撒。
——摘编自韩延龙等 《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
【考点】湖南地方治安改革——保卫局的创建
【解析】(1)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据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可得出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据材料“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可得出有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据材料“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可得出湖南维新运动活跃,以及地方官员推动。
(2)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的不同点,据材料“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可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实行官商合办;“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可得出成为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答案】(1)原因: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不同: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英法对德经济封锁
【解析】(1)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据材料“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可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据材料“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可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据材料“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可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据材料“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可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
【答案】(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作用: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考点】唐宪宗
【解析】(1)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据材料唐宪宗“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据材料唐宪宗“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据材料唐宪宗“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藩镇,迫使“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可得出剿、抚并用。
(2)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唐太宗的开元盛世,唐宪宗的“元和中兴”都表现在,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
【答案】(1)原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B
B
D
D
C
C
A
B
A
C
A
41.(25分)
(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2.(12分)
45.(15分)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46.(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