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50 KB
  • 2021-05-14 发布

2020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 第2.2周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2.2周 今天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考点一、国民大革命、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 ‎【名师点睛】‎ 国民革命运动 即 国民革命 。‎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解放战争过程:‎ ‎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1948年底至1949年初,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 ‎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意义: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指明了道路。)‎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占南京(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被推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结束,现代史开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 6 -‎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士气。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试题演练】‎ ‎1.在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这表明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 ‎【答案】C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 ‎ ‎ 我要练习 ‎1、(2015年山东卷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地方制度。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宗法体系或宗法观念在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之所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B。学 - 6 -‎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的地方管理。‎ ‎【名师点睛】本题从古代地方管理的角度设计题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区分地方管理与地方监察的不同及其联系。本题考查的是为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联系唐宋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其他有效措施,如宋代的重用文官等,综合分析认识其意义。‎ ‎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选项。C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察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A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吏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可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当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考察标准是孝廉,因此称为察举制。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行,由品评官来评定人员的优劣,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到了唐代,继续推行科举制,但是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依旧人数较少。关陇门阀依旧控制着人才的任用,这也是造成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之风,人才选拔也多通过科举制度产生。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采取“八股取士”,导致制度僵化,直到戊戌变法时被废除。‎ ‎3、(2017年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6 -‎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份)‎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年)‎ ‎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 6 -‎ ‎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 “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 ‎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 ‎【答案】(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䈂、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略。‎ ‎【解析】‎ ‎(2)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根据材料“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即可知。其背景根据时间内,与儿童保护关系密切的大事件分析即可,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运动,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业革命,政治领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根据材料“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总结即可。‎ ‎(3)阅读上述材料即可知对“孝”的含义、要求、意义,按历史时间轴的顺序进行了解读,可以从历史的纵向历史演变,分析总结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参考示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被赋予不同的要求和作用。‎ - 6 -‎ 在封建主义社会,社会等级严格,“孝”还要求“忠”;在近代中国,思想逐渐近代化,开始关注自由、平等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儿童享有合法的权益,国家、社会、家庭有义务保护儿童的权益和成长。‎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是以儿童保护为主体的综合性历史大题,通过儿童保护来贯彻考查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作为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本题的第三小问就体现的比较明显。‎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