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9.00 KB
  • 2021-05-14 发布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练13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组层级快练(十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30分钟 分数:90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第2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2016·汉中模拟)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 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4.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乙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其主要地形特征;丙地主要地理特征为高温多雨;甲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第4题,海南植被四季常青,与其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 6‎ ‎(2014·江苏)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第5题。‎ ‎5.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 ‎(2016·大同模拟)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7.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6.A 7.D 6‎ 解析 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正确答案为A项。第7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其他几项正确。‎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8-9题。‎ ‎ 8.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下列有利于人类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叙述是(  )‎ A.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 B.毁林垦荒,获得一些新的耕地 C.积极围湖造田,以解决粮食不足 D.捕捉所有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 答案 8.D 9.A 解析 第8题,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图中没有显示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第9题,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环境,会使环境恶化。捕捉所有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不利于生物进化和优胜劣汰,没有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2017·扬州模拟)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那里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下图中的“花”为在遍地湿润的碎石块间茁壮醒目的一株‎1米多高的塔黄,叶片呈“垫伏”(匍匐贴近地面生长)状,结合图文回答10-11题。‎ 6‎ ‎10.下列有关高山流石滩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堆积 ‎②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 ‎③流石滩的形成与昼夜温差大和冻融作用有关 ‎④流石滩的形成与重力作用和较平坦地形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塔黄”花色艳丽,叶片“垫伏”于地面,是高山花卉的重要生存手段。下列描述“塔黄”与“流石滩”环境的相关性正确的是(  )‎ ‎①花色艳丽能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②花色艳丽能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 ‎③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适应强风及碎石松动的环境 ‎④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更好吸收地面热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0.D 11.A 解析 第10题,材料中给出了构成流石滩的石块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由此可分析,流石滩的形成与冰川堆积和风力堆积基本无关。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如冻融作用形成破碎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D项正确。第11题,花光合作用不强烈,高山环境风力较大,气温低,地温也低,叶片贴地只是为了适应强风与碎石环境,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6分)‎ ‎12.(2016·洛阳模拟)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000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6‎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山冰雪融水(2分)。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2分);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2分)‎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2分);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2分);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2分);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2分);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2分)‎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2分),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2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图,博斯腾湖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所以水源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第(2)题,从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该地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又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又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类为芦苇提供肥料。湖泊、飞鸟、鱼群、芦苇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第(3)题,根据材料二分析,博斯腾湖湖水水面高,盐池水位低。通过与盐池之间的含水层渗透,或经过地下径流将湖水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6‎ ‎13.(2016·课标全国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3分),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3分)。‎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3分);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3分);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分)‎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3分)且有森林,便于隐蔽;(3分)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3分)‎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中部为南北走向的山脉。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分析。山脉呈南北走向主要影响东西坡的降水,地形的垂直差异主要影响气温。第(2)题,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说明该地区适宜动物存在的条件恶劣,主要从气温低,食物少,生存空间小及生存环境差等方面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甲地靠近河流,是鲑鱼沿河流而上必经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有森林,便于隐蔽;同时关注时间“8月”为北半球夏季,甲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