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14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文综历史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48 分(本大题共 12 小题,) 1. 1896 年 8 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 4000 份左右,半年 后增加至 7000 余份,一年后达到 13000 余份,最多时曾销售 17000 多份,缔造了 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  ) A.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用于传播维新思想的近代报刊,在当时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影响是很大的.故 A 正确. B 项说法缺乏证据,故排除. D 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故排除. 《时务报》并非政府所为,故排除 C.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896 年 8 月梁启超等人在上 海创办《时务报》时”. 本题实际考查中国近代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一般. 2. 1911 年 6 月 24 日,电影开始进人我国民间,当时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 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 12 点以前为限 等。这些规定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旧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B. 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 C. 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D. 革命成功,社会进步明显 C 本题考查我国近代的社会风俗变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 题干反映的是电影的引入,没有体现旧习俗的内容,排除 A;“1911 年 6 月”是清政 府覆亡之前,当时我国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排除 B;革命成功是在 1911 年 10 月以后, 排除 D;根据题意内容可知,电影的引进体现了思想开放的一面,但观影时的规定又体 现了保守的一面,C 正确。故选 C。 3. 下图是对某报 1890 年至 1912 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 的是 A. 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 B. 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C. 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 D. 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 B 本题主要考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出近代报业总体上呈迅速发展态势,故 A 错误;根据曲线图可知, 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思想的宣传推动报业兴办出现一个小高潮,1900 年后受辛亥革命及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报业迅速发展,可见报业发展与政治局势联系密切,故 B 正确;因 近代报刊大多宣传民主民权思想,因而清政府不可能大力支持报业发展,故 C 错误;根 据材料可知,1898 年戊戌变法前即已兴起舆论高潮,因而并不是戊戌变法导致的第一 次舆论高峰,故 D 错误。故选 B。 4. 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在此,梁启超 A. 肯定报纸的商业功能 B. 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 C. 主张首先改革社会风气 D. 肯定报纸的舆论教化功能 D 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作用,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 息“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说明了报纸对社会的舆论教化作用, 故 D 正确;ABC 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 D。 5. 史载,《申报》发表新闻述评《论余杭县案》,公然指责父母官“放胆肆私以枉例 害民,逞机嫁罪于无辜之绅士以图报私仇”……“公报私仇”之内情,引起社会广 泛关注,舆情沸腾。最终惊动慈禧太后下旨另审,冤案才得平反,“并通饬各督抚, 嗣后承审案件,务当悉心研鞫,不得稍涉轻率。”材料说明 A. 大众传媒受到专制政府的控制 B. 新闻报道体现伸张正义的社会良知 C. 《申报》推动了中国法制化进程 D.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依赖于舆论监督 B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报刊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 表明《申报》对官员欺压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报道,引发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最终使案 件得以平反,说明新闻报道能起到伸张正义的作用,B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控制报 刊,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发展问题,C 不正确;“依赖于”的说法本身不正确, D 排除。故选 B。 6.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如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 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 A. 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 B. 中国从 2019 年开始接入互联网 C. 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 D.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 D 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表述错误,排除 A; B.2019 年时间错误,排除 B; 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不符合史实,排除 C; D.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图示可知,互联网的发 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D 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 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 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7. 有学者认为,近代办报高潮兴起于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据统计,这一时期维新派和 支持变法运动的知识分子共创办了 30 多种宣传变法的报刊。近代国人办报高潮 (  ) A. 体现了当时新闻舆论的自由发展 B. 反映了民族危机意识的开始觉醒 C. 揭开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序幕 D. 反映了办报成为政治改革的手段 D 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新闻舆论没有获得自由发展,清政府仍然 实行专制思想统治. B.结合近代史,我们可知民族危机意识觉醒,应该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出现. C.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应该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启就开始了. D.洋务运动时期,维新知识分子创办了多种报刊,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为维新变法运动制造舆论基础,反映出报刊成为政治改革的宣传手段.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 维新运动中近代中国报刊创办更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由于报刊对于扩大维新变法的思 想、推动改良运动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在 1894 年至 1898 年间,在北京、天津、上 海、长沙、香港等许多城市出现了百余种报刊,而属于改良派和支持改良运动的报纸就 达 70 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 《湘报》、《国闻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 8. 19 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 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 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A. 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 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 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 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D 本题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定军山》与《长坂坡》均是京剧的传统曲目;据此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通过传统艺术发 展电影事业,故 D 正确。A 与题干主旨矛盾,故排除。B 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电影 的出现与政府关系不大,故排除 C。故选 D。 9. 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 新闻标题 时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 20 世纪的发展 1959 年 8 月 3 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 年 11 月 8 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 年 4 月 22 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 年 7 月 1 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 年 11 月 25 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 年 8 月 17 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 年 3 月 31 日 A. 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 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 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 从不同时间的新闻标题可以看出各国各地区要么抛弃陈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要么 接受先进的文明习惯,跟上新的时代步伐,从而体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的趋同化态 势.故 C 正确. 选项 A 和 B 的表述与表格的内容没有关联,故排除 AB. 选项 D 的表述正好与表格反映的内容相反,故排除 D. 故选 C. 本题依托相关媒体的报到反映世界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对相关新闻标题信息的 正确提炼是解题的关键. 出题者意在考查学生整体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表格中得出规律性的认 识.本题已经接近高考的试题难度,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10. 1833 年之前,普鲁士人郭士立三次进入中国沿海搜集情报,并于当年创办中国第 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表示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 而工作。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多处引用了此报刊中的资料。下列选项无法从 材料中得出的是( ) A. 郭士立搜集情报为发动鸦片战争做准备 B. 外国人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 C. 中国近代创办报刊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 D. 近代报刊间接对中国人起到了启蒙作用 A 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人发动的,故 A 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摧毁横隔在中外 人民之间的城墙”可以分析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相互了解,故 B 正确,不合题意,排 除;材料“当年创办中国第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说明C 正确,不合题意, 排除;材料“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多处引用了此报刊中的资料”说明 D 正确, 不合题意,排除。故选 A。 11. 《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 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 依据题干“全球消息灵”可知,反映的是近代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 D 项正 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阅读方式,故 A 项错误. 报纸虽然有娱乐功能,但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闻,故 B 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 C 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查近代报纸的作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全球消息灵”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 可.需要对近代报纸的作用的识记和对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能力的培养. 12. 中共中央和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 1939 年三八节时,决定出版《中国妇女》。毛 泽东为创刊号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 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竞成。有妇 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仁看风行。”这反映了( ) A. 中华民族解放有赖于妇女参与 B. 中国妇女与世界妇女地位平等 C. 妇女的文化生活受到中共重视 D. 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全方位合作 A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妇女解 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 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竞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仁看风行” 可知,中华民族解放有赖于妇女参与,故 A 项正确;BC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 除。故选 A。 二、非选择题,考查核心素养,基础题 25 分论述题 12 分(本大题共 4 小题,) 13. 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渎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 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 1895—1898 年期间,特别是 1897 和 1898 两年,固人新办报刊达 94 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 学的报刊。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材料二 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 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 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 防卫国民之甲胄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 报馆。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 材料三 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 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况于外府?三曰:报纸。 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 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 ——谭嗣同《湘报后续(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 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戊戌变法中体现此理由的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需要。名称:《时务 报》;《国闻报》。 (2)理由:以出版、言论自由监督政府行为防止专制;捍卫国民话语权(言论自由权)。 举措: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3) 关系:一方面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 影响,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和與论基础。 (1)本题考查近代传媒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阅读材 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和维新派宣传需要回答,即甲午 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需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时务报》 和《国闻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等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识记和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据出版言论两自 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归纳回答 出以出版、言论自由监督政府行为防止专制;捍卫国民话语权(言论自由权);第二小 问,从维新运动主张“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思考回答。 (3)本题考查“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中信息从“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 勃发展以及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角度思考回答即可,即一方面戊成变法推动了报 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社 会基础和與论基础。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 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 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 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 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 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 世纪中叶以后,明 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 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 1638 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 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去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 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用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二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 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 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 世纪 50 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 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 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 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 《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 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 19 世纪 70 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场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 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 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 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搞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 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 (1)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邸报’ 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 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 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 开的职业”可知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思考原因即可; (2)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代报 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 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一 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1927 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 报刊的中心”可知新变化。 故答案为: (1)趋势:由官方主导到允许民间发行;逐渐使用新式印刷技术;出现了相关职业(专 业化);报纸内容趋于多样化。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印刷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放宽;社会关注度提高。 (2)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 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 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影响了清末政局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 (1)解答的关键从“‘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 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 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 房”“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切入,结合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进行思 考; (2)解答的关键从“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 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 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 世”“1927 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切入,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 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的报刊业,考查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报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 有效信息,透过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电影发展史(节选) 19 世 纪 末 1895 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 年,中国进行第一次外国电影放映。 20 世 纪 初 1905 年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诞生。1913 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 难妻》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1914 年,从欧洲进口胶片困难, 中国电影业不得不就此歇业。直到 1916 年,美国胶片输入中国,中国电影业 又一次开始艰难的跋涉。 20 世 纪 20 年 代 1923 年《爱国伞》讲述了侠义青年林国魂刺杀卖国贼的故事。1926 年《和平 之神》讲述了两省军阀发动战争,“和平之神”凌云飞与未婚妻林素薇历尽 险阻,促使双方督军通电停战。 20 世 纪 30 至 40 年 代 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1933 年左翼电影《铁板红泪录》反映了当时的农村土 地革命和武装斗争。1934 年国民党成立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打压左翼电影。 1938 年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1942 年《塞上风云》是我国抗战时期 第一部表现各民族团结抗战的影片。 194 从 1945 年到 1949 年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上海进口美国好菜坞影片就达 1896 5 年 至 194 9 年 部,几乎独占上海首轮影院。这种状况給国产电影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摘编自塞河沿《中国电影观念史》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 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 依据。) 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首先依据材料得出相关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依据材料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40 年代的相关史实可知,中国的电影主要反映时代的变 迁,故得出观点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折射了时代变迁。依据材料“1895 年电影诞生 于法国。1896 年,中国进行第一次外国电影放映。”、“1945 年到 1949 年不到四年的 时间里,上海进口美国好菜坞影片就达 1896 部,几乎独占上海首轮影院。这种状况給 国产电影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等可知“外国侵略对中国电影业产生了双重影响” .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就观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折射了时代变迁”分 析如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揭露和批判 封建礼教的电影《难夫难妻》正是这种社会变迁的反映;电影《爱国伞》、《和平之神》 反映了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电影《铁板红泪录》、《塞上风云》反映民族 危机不断加深,国共分裂对峙及走向合作抗日的时代主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 国电影业必然反映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各阶级救亡图存以及近代化不断发展的时代 特点。其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论题: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折射了时代变迁。阐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的电影《难夫难妻》正是这 种社会变迁的反映;电影《爱国伞》、《和平之神》反映了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的时代 背景;电影《铁板红泪录》、《塞上风云》反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共分裂对峙及走 向合作抗日的时代主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电影业必然反映近代中国遭受外 来侵略。各阶级救亡图存以及近代化不断发展的时代特点。 示例二:论题:外国侵略对中国电影业产生了双重影响。阐述:1895 年电影诞生于法 国,1896 年外国影片传入中国。1905 年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诞生。说明随着西 方电影及电影技术传入,中国的电影业兴起。欧洲、美国进口胶片直接影响中国电影业 的生存,美国好莱坞进口影片数量巨大,沉重打击国产电影业,说明中国电影业依赖于 西方技术,难以和外国电影竞争。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电 影业的兴起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侵略与掠夺,阻碍了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本题考查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电影事业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总体难度偏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例: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改变了国人的生活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在沿海通商口岸出现并逐渐传播。 火车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密切了各地间的联系,加快了人员。物资和信息的交流; 电影机丰富了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成为新兴的文化传播载体与艺术表现形式;大众传 媒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播途径,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也给国人生活带来便利。 综上所述,近代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从多个方面显著改变了国人的生活。 本题考查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和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和传媒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解读 图表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况、总结问题的能力。这一类试题是开放性比较强的试题, 回答这一类问题,一般需要这样几步走。首先应该仔细的阅读材料,看看材料是关于什 么的,然后认真的分析材料的要求,看看是要自己提炼观点,还是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 点或者是论证材料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史论结合的分析说明。本题 是需要提炼材料中信息形成观点,仔细分析材料的图标,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述,可以 提取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改变了国人的生活,结合图片中的发明对人们的生活所起到的 作用进行分析,也可以提取其它观点,不管选择哪两个观点都要史论结合进行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