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1-05-14 发布

2017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和框架结构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和框架结构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知识框架 ‎ 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 形式:不仅包括理论、思想等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 1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 2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 特点 3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 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5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的 ‎ 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②积极、健康、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作用 对社会影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 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 对人影响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特点:潜移默化,深久持远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 表现:主要体现在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文化遗产中(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 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 ‎ how 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文化多样性 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有益外来文化 ‎ 1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 2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 前提 Why 3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 ‎ 重要途径: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意义: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丰富发展了外国文化,增强了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怎样促进文化交流: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文化发展 文化继承 影响: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 How:①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 ‎ 根本途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 How 基本途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创新 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时间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时间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核心突破 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过程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 ‎③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同时存在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即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是文化传承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依靠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④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即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 源远流长(历程)——见证:汉字(中华文明的 基本特征 重要标志)与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博大精深(内涵)——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 重要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 中华文化 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重要性)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 Why 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 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 民族精神 (必要性)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How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 ⑤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 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基础工程: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 主要内容 地位 ‎ 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主要内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如何加强 (地位主要内容作用)‎ 加强修养追求目标 ‎①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交汇、融合中,我们要奏响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 Why 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 进文化 展的必然要求。‎ ‎ ③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 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How 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核心突破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Why :必要性:①从思想道德自身的属性上讲,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②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角度,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②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How:①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③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主要内容:“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作用:①‎ 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②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求: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4)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Why :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重要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重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 ①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②基本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①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基本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①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②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重要途径——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原因: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应该是亿万群众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要求: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②‎ 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含义(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必要性与重要性:‎ ‎①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 ‎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措施: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6、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①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在我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④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8.文化市场对文化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1)文化市场的“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推动生产的发展。‎ ‎(2)文化市场的“忧”: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9.落后文化、腐朽文化 ‎(1) 落后文化 含义: 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 腐朽文化 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