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一)、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例1、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试题]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重庆卷第5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剖析]根据原文,“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而D项所说的“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却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所以D项表述的对象是“文化危机”,而不是“文化转型”,这就犯了将“此”(文化危机)表述成“彼”(文化转型)的错误。
例2:②当然,由于时空间距的悬殊与历史文化的差异,孔子与杜威的思想之间自然有着诸多不同。但也毋庸否认,二者之间确实在抽象意义上有某种相通或相似的地方。美国汉学家狄百瑞在《儒家的实用主义》中指出,儒家与实用主义的思想基础都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关注问题情境与解决问题上意趣相通。美国哲学家约瑟夫·格兰奇在《杜威与孔子:生态哲学家》中认为,孔子的“道”与杜威的“经验”(experience)这两个范畴在人类存在的意义上极为相似。而兼及哲学家与汉学家双重身份的郝大维与安乐哲在其合著的《先贤的民主》一书中认为,杜威的民主社会视野与中国传统的社群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并指出,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实用主义在美国学术界地位日渐回升,而同时儒家思想也正经历着类似的复兴,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的汇合已初现端倪。
B. 美国汉学家狄百瑞认为孔子的“道”与杜威的“经验”在人类存在的意义上极为相似。
张冠李戴:B项应该是美国哲学家约瑟夫·格兰奇的观点。
例3: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试题】据原文所提供信息,下面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是否符合文意?为什么?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例4: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例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l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剖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第三段说的是藏族也很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题干要求从“此”(宋朝统治者)入手分析,而D项却从“彼”(藏族)入手分析,这就犯了表述对象误判的错误。()
例5: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
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花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选项:第12题C项“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原文: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
根据上下文,“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念”,而不是“太极图”。这里犯了张冠李戴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例6: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2004年湖南卷)
选项C: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原文: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
例7: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
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
C项:“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原文: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此项也是强加因果。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注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命题人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移花接木,以图瞒天过海,引人入瓮。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二).以偏概全,把部分说成整体。原文只说“部分”,选项说成“全部”;或反之——随意扩缩——部分与整体模糊;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注意: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在读文时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对位信息]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四川卷第5题)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剖析]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例1:他的中国弟子、自称为“中国杜威”的胡适就提出“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这里的“实验”已超出科学实验室的活动而泛指人类的生活实践。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评论杜威哲学说:“杜威所关注的,是人们必须在其中应付实在并与之相处的日常实践。走出这一步,行动这个范畴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哲学地位。”
D.胡适提出“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里的“实验”超出科学实验室的活动而泛指人类所有的活动。
D项原文是“人类的生活实践”而非“所有的活动”。
例2: ⑴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选项:B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例3: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试题】据原文所提供信息,下面这句话是否符合文意?为什么?
C、“在汉代画像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
【剖析】两句相悖,命题人用“凡是”一词,夸大了范围,将部分与整体模糊,以偏概全,有失偏颇,不仔细审读就会步关羽,“大意失荆州”。(亦可看作强加因果)
例4:……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面说法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为什么?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剖析】原文“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B项却将其表述成了“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同样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例5: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概念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
C.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是因为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
C项错在“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原文的表述为:“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外延扩大)
例6:《诗庄词媚》
诗言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何为“志”?通行的看法是“志意,怀抱”。它既可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可以是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亦可是对君主、对师友的忠诚敬仰之情,当然它也可以抒发个人的一己之情,但是它必须是庄重雅正的。因为它承担着“兴观群怨”之职,肩负着“经夫妻,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之任,它必须“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可以说诗关乎着治国安邦之大事,它必须要“庄”。而词则不然,从它诞生之日起,它就与这些宏大叙事不沾边。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谈到词的缘起时说“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 ,可见词就是公子佳人酒边樽前“助妖娆之态”的,酒席宴饮中,珠翠绮罗,才子佳人,轻歌曼舞,儿女情长、风花雪月成为了主要吟咏的对象,那么词的“媚”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可以说从词诞生的那天起,它和言志的诗就泾渭分明,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伤春感怀、佳人殊容就成为了词言说不尽的主题。
B. 词就是公子佳人酒边樽前“助妖娆之态”的,酒席宴饮中,珠翠绮罗,才子佳人,轻歌曼舞,儿女情长、风花雪月成为了吟咏的全部,词也就天经地义地“媚”了。(外延扩大)
例7: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所以应特别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进行区别,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我国已具备这种检测能力。如果发现有可疑病例,以及三周内有疫区居留史,应马上进行隔离、排查。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如今尚缺乏特效疗法及药物,只能进行一些对症和支持治疗,而且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只能尽量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如无特殊情况,应避免出入疫区。在受到影响的雨林地区,要减少与猴子、猿等高危染病动物的接触,食用肉类、血液类等食品要彻底煮熟。此外,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始宿主。
C.为了尽量远离传染源,应避免出入疫区,并不与猴子、猿等动物接触,食物要彻底煮熟。
解析:C项“并不与猴子、猿等动物接触,食物要彻底煮熟”错,原文为“在受到影响的雨林地区,要减少与猴子、猿等高危染病动物的接触,食用肉类、血液类等食品要彻底煮熟。”
例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3题。(2010年广州市一模)
论法的精神 (法)孟德斯鸠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在没有人类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因而,法律规则不过是国家强制推行的道德规则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早就存在了。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存在。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比如,自然法告诉我们:不得杀人,不得奸淫,不得偷抢。人们制定的法律中许多内容不过是依据这些自然法而已。
自然法是人定法(即人类制定的法律,是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法律)之前存在的法律。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
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自然权利,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这样就产生了利害冲突,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任何人的生命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可怕的,人们可以干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事来。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大家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这个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自然法。它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
自然法思想萌生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逻各斯”概念。真正使自然法形成一个传统的还是斯多葛派。斯多葛派试图把自然与人性调和起来。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受一个普遍性规则的支配,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也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所支配。这个最高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
西塞罗继承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同斯多葛派一样,他也试图调和自然与人性。他认为自然法既是根植于自然的“正确规则”或“最高理性”,又体现了人的理性。
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戒律,但仅有自然法是不够的。因为对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的自觉,如果有人破坏自然法而得不到任何惩罚,那么遵守自然法的人就会吃亏。所以,为了使法律真正得到遵守,还必须建立国家,以保障自然法的遵守。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就是人定法。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法律称作政治法,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法律称作民法。政治法是规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民法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此外,还有规范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选自《论法的精神》第一章,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A D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广义的法律,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客观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律。
B.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C.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
D.斯多葛派和西塞罗基于对人性弱点的认识,都试图用自然法来支配人类,以便调和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E.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
12.【信息整合】(5分)
AD(B.不是“所有存在物的法律”,而应是“人类世界的法律”,因为“所有存在物”包括人类世界的存在物和物质世界的存在物,而“物质世界存在物的法律”则是固定不变的。C.人们制定并强制推行法律,是在国家产生之后,而非“国家产生之前”。E.人定法才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自然法和物质世界的法律则不是。)[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2题选项E: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
原文::原文中讲到法律有人定法和非人定法之分。人定法才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自然法和物质世界的法律则不是。这题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12题选项B: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原文:,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在读文本时特别要注意: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混淆。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
是事物还未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还未出现的情况”表述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将“已经产生的情况”表述为“还未出现的情况”。 常见关键词语有:原文中常有“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但在选项中不见这些词。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对位信息]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试题]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福建卷第3题)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剖析]根据原文,“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而C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这就犯了将“已然”误作为“未然”的错误。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例1:有人提出了下丘脑存在免疫—神经—内分泌整合中心的学说,这反映出西医学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对机体整体的调控研究也日趋重视;但它对于免疫、神经、内分泌这三个原来认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还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而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发现这一证型的患者存在着潜在的以下丘脑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的病变,其影响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脑、垂体所属的靶腺。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剖析】原文说西医提出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有所发现,采用补肾疗法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不能据此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例2: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剖析】据原文,“把胰岛素基因转入胚胎干细胞……”这项结果目前只在“小鼠”体内得以实现,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所以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推断犯了把“未然”误为“已然”的错误。
例3[2006四川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D.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分析:忽略了“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的前提,把尚未实现的“可能”变为了“现实”。]
(四)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
[对位信息]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
[试题]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6题)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剖析]根据原文,是因为“有些基因改变”,导致了“活动缓慢,活力降低”的结果;而B项却表述成了因为“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导致了“基因的改变”的结果,这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
1、原因与结果颠倒
例1: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
C、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剖析】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二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所有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的“心脏工作原理”,而c选项却把它说成是“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例2: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例3:《闲的视镜》(汪涌豪)
“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
“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A.“闲”因为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A选项将因果颠倒了
2、强加因果
例1: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
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
C项:”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原文: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此项强加因果。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例2:……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剖析】根据原文,“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是所有绿茶的一个共性特点,与“是茶叶中的精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未将六种茶比较。所以A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例3: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直范围是立体的。
C、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1/6,所以与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
【剖析】原文说“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B项却说“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这样的推断缺少依据。C项推断的前提是正确的,但是“所以”以下的结论却是错误的,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例4: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
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
C项:“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原文: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此项强加因果。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例5: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 (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刘士林,有删节)
E.“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因此它是城市文明的核心。
E项强拉因果,城市文明的核心是“城市的美”和“城市的善”。
注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常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命题人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
(五)或然与必然:可能与必然、模糊与确定错置、偶然与必然混错。原文说得模糊,选项说得确定—“或然”变“已然” “必然”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
例: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试题]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广东卷第7题)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剖析]根据原文,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从而<可能>因社会经济无序而导致商品的绝对过剩。这里说的是“可能”,但A项的推论却把这种“可能”说成是“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
例1:风格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于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中。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他所创作的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主导的、占优势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创造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布封曾说:“随着不同对象,写法就应该大不相同”,“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盖上同一的印章,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乏……”胡应麟对杜甫的艺术风格的评价是:“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这里所说的“本调”与“众调”的关系,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一般说来,沉郁是杜甫作品中占主导的风格,但并不能用这一种风格来说明杜甫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杜甫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采的,有“欲倾东海洗乾坤”那样的豪放,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深沉,也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样的悲壮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轻灵……尽管杜甫作品中的基调还是那种积极的忧国忧民的沉郁的精神。其次,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12题C项: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
原文: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12题B项: 伟大作家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广阔的天地。(强加因果)
原文: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
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2: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源源所在。因为夏族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翻越要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2005年全国卷第6题)
【试题】据原文所提供信息,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为什么?
D、商人要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解析】据原文所提供信息,“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例3、《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深刻”的,一是“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二是“
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这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深刻一是指思维,二是指感受。感受,人们好理解,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第一次看见,那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思维就不那么简单,因为要达到事物或是某一问题的本质,不是眼见为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讲到康德时说:“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中国的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两位东西方文化巨人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那么怎么样才算看到本质?《说深刻》
B.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些都说明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例4:季先生留给我们晚生后学的精神财富是无比丰富的。留下的空缺同样无比巨大。看不出还有谁能填补他的位置。记得季先生多次说,在生死这个问题上,他想得很开,但也绝不愿和他的那些老友比赛。在这个问题上他甘居落后。这不,98岁季先生走了,93岁任先生也走了。但任先生走在了季先生的前面。(2015年高二期末统考)
E.季先生留给后学的精神财富是无比丰富的,空缺也同样巨大,没有人能填补他的位置。
E.“至今没有人能填补他的位置”过于绝对。)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 常常、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六)有限与无限错置(跳开中介),故意疏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在组成“事实链”的若干环节上,故意忽略其中的环节,从而使得判断不可靠.
文本介绍某些观点时有限制,选项故意忽略这些限制,直接呈现某些说法。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例1:中国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能有的贡献,是季先生最后20年最为关心的问题。他写了大量文章,从史实和学理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仔细研读汤因比和李约瑟的著作,甚至不经意地作了一次预言家。他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将是东方的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纪”。这个世纪头十年还没有走完,季老的预言能否成为现实,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其情可悯,其意可嘉,其心至善。对此我在《九十寿序》中写道:“然先生并不以钩索沉隐于绝学之域自划,犹沛沛然尽有不能放释之入世情怀。故心系家国,每作出位之神思;感时忧世,常鸣旁通之秘响。睹西方势强、国性不立,反对文化霸权,遂倡河西河东之说;因文化劫难、人性泯灭,为回挽人心世道,至有牛棚之记。”(2015江门高二期末统考)
C.季先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能有的贡献。因而他提出“21世纪将是东方的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纪”。
C.“中国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是季先生最后20年最为关心的问题;
例2: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闲的视镜》
E.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E项原句是来自节选部分最后一句“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原句强调的是“除了……外”,而非全部。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选项与原文在程度及表达上细微差别。有限与无限)
例3: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所以应特别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进行区别,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我国已具备这种检测能力。如果发现有可疑病例,以及三周内有疫区居留史,应马上进行隔离、排查。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如今尚缺乏特效疗法及药物,只能进行一些对症和支持治疗,而且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只能尽量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如无特殊情况,应避免出入疫区。在受到影响的雨林地区,要减少与猴子、猿等高危染病动物的接触
,食用肉类、血液类等食品要彻底煮熟。此外,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始宿主。《揭开“埃博拉”的神秘面纱》
C.为了尽量远离传染源,应避免出入疫区,并不与猴子、猿等动物接触,食物要彻底煮熟。
C项“并不与猴子、猿等动物接触,食物要彻底煮熟”错,原文为“在受到影响的雨林地区,要减少与猴子、猿等高危染病动物的接触,食用肉类、血液类等食品要彻底煮熟。”
(七).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主要与次要。
例: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试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山东卷第8题)
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 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剖析]对“干栏居”的作用(功能)的推断,A项提及的是“躲避野兽、蛇虫侵扰”,而D项提及的是“防潮和防寒”,那么到底哪一个是它的主要功能呢?查看原文引述的史料:“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不难看出,“躲避野兽、蛇虫侵扰”方为其主要功能,而“防潮和防寒”只是其次要功能。所以,D项的推断就犯了将“主要”和“次要”倒置的错误。
例1: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B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原文: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例2: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剖析】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所以,B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注意: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颠倒。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八)指鹿为马,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
注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划出肯定否定词
例: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第二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第五段)
[试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江苏卷第7题)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剖析]根据原文,尽管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但是木版年画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有所改变的,如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就一反传统(理想主义),十分写实。所以A项说“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例1: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劫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蠢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第12题E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原文: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
例2:网络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辽宁卷第7题)
D、网络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剖析】根据原文,网络协议是能使人们链接“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的,两者密切相关,而且原文对此用了“甚至”一词。“甚至”指“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而 D项却将此判断为“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这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例3:北京天坛象征天,颜色是蓝的,形状是圆的,人到了天坛祭天时,人感到天的至高无上,人在天坛下,只能翘首仰望,天显得高不可攀。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宗教利用艺术让人们接受宗教神学观点,通过图像说明宗教的真理。(2014惠州一模)
A.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没有资格祭天。
A.文章对此是批判性转述,不是肯定性转述,因而不符合文意。
例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3小题(2010中山模拟试题)
阅读可以很个性
我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来不算流俗的“国学读书会”、读经会也颇多抵触。同样,我不认为,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阅读的真实。恰恰相反,这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这种数据给没创意的书商做选题参考可行,让书媒记者借此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也可行。但,都还与个人的阅读无关。
以心探求,我们往往会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当年我生病时的一位主治大夫,后来与我成为朋友。他从海外归来,专业一级棒。我格外珍视与他的友谊,有时会把家中的闲书递他,只说未必都有用,拣有用的看。没想到有一年岁末,他发来长长的短信,郑重地向我道谢。他说其中有一本书,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有一段他其实焦虑不堪,几近崩溃边缘。是这本书点醒并拯救了他。以我对他专业知识的判断,我不认为这本书一定能入他的眼。但我尊重他的感受。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是一枚樱桃,救了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人,谁又能说这枚樱桃此时不是光芒四射呢?这也可能是许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书存在的理由。
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使理性地知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朋友,不像别的作家那样博览群书。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间出版的博尔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划划,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有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我形容他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
还有一些书的价值与魅力,只在特定的时空才得以彰显。对我,《藏地牛皮书》就是一例。没去西藏前,我只认为它作为书,设计用纸及编排上有创意。但是真和朋友到了拉萨,朋友又因高原反应第二天就返回,孤独无助间,《藏地牛皮书》的神奇就显现了。我在这陌生之地碰到的一个个细小难题,竟然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生命的年轮一点点在扩大,生命的内部也会随之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而这些,恰是我们最好的读书感应器。所以我说,内在的阅读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基于内在的愿望,其实是读无定法的。有人开卷有益,有人非经典不读,都无所谓高下,高下只在于,见地是不是增长了,生命是不是得到滋养与提升。
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不是非经典不读焉,但也不是任性胡来,捡着无聊当有趣混一辈子。读什么,怎样读,都可以很个性。至于你问我,什么是我个人欣赏的阅读方式?嘿嘿,不瞒你说,我羡慕那种吸血鬼式的迷狂而专注,可以把热爱的书中文字,化成生命的养分。(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现实中人们阅读的真实情况
B.作者对中年以上人们“扎堆”读书的诸多情形颇有“抵触”,认为这都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
C.只要形成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公认伟大的书的“好”来。
D.生命发展过程中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这些困惑与渴求正是人们最好的读书感应器。
E.作者认为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因此完全可以凭兴趣决定读什么和怎样读。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与个人阅读无关”的一项是(3分)( )
A.书店里图书销售排行榜 B.书商市场调查做出书选题参考
C.书媒记者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 D.依据生命感应选读
12(5分 )、B、D(A项,与文中作者的看法相反。C项:文章第三段强调有了阅读的内在感应——“热爱”,会产生阅读的“迷狂”,从行文看,这是指并不多见的一种可能性,而本项的表达太绝对化了。E:本文并未谈到“兴趣”之于阅读的作用,属无中生有。同时与最后一节矛盾。)
13、D项(依据生命感应会产生阅读迷狂,这是阅读心理的个性化,与个人阅读有关。)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凭空臆造、曲解文意、修饰错位)。
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即原文无此信息,在题目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例1: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试题]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安徽卷第6题)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剖析】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恩格斯的论述的引述及其评价;二是从恩格斯的论述的高度来考察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一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并没有针对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二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只是作者考察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视角。综合这两层意思,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人合一思想,也就自然谈不上“丰富”,更谈不上“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了。所以D项的理解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例2: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不是非经典不读焉,但也不是任性胡来,捡着无聊当有趣混一辈子。读什么,怎样读,都可以很个性。至于你问我,什么是我个人欣赏的阅读方式?嘿嘿,不瞒你说,我羡慕那种吸血鬼式的迷狂而专注,可以把热爱的书中文字,化成生命的养分。(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E.作者认为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因此完全可以凭兴趣决定读什么和怎样读。
E:本文并未谈到“兴趣”之于阅读的作用,属无中生有。同时与最后一节矛盾。)
《阅读可以个性》中第12题E项“作者认为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因此完全可以凭兴趣决定读什么和怎样读。”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例3: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剖析】根据原文,排名依据均为“发行量”,未提及“国际影响深远”,所以A项“国际影响深远”的说法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例4: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试题】据原文所提供信息,下面说法是否符合文意?为什么?
D、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例5:由此我们想到,中国思想学术的未来的精神方向,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有历史传统的渊源,更是时代课题的解答与时代精神的体现;既是理性的抉择,也是自由的选择与自然的发展;虽含有某种核心价值观,但又是多元开放的形态;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人学”,也是注重实践理性的“实学”……(2015年江门高二期末统考)
D.作者提出中国思想学术的未来的精神方向是“虽含有某种核心价值观,但又是多元开放的形态”,即说明我们的思想学术要在矛盾纠结中发展。
3. D 【解析】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作者的观点说明中国思想学术的未来的精神方向在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不能是封闭的单一的,而是开放的多元的,并无“要在矛盾纠结中发展”之意。
注意:命题人根据在设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捏造事实,架空分析,无中生有,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1、来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因此”、“即说明”、“所以”、“即是”(如上例)
(和强加因果有某种相似之处)
2、或者来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信息找到相关依据;
遇到这样的选项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因为信息的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推断的前提是原文的相关信息,不能失之有据。
(十).混淆充分、必要条件——不合逻辑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
必要条件: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不存在,
事物情况B就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A就是B的必要条件。
例如: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
充分条件: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存在, 事物情况B就存在;如果A不存在, B不一定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A就是B的充分条件。
例如:某人犯了杀人罪,是某人被判处刑罚的充分条件。因为犯杀人罪触犯刑律,必然被判刑。但是如果某人未犯杀人罪却未必不被判刑,他可能因其他罪行而被判刑。
事物间的充分条件关系,常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如果某人犯杀人罪,那么,某人要负刑事责任。
例1:克塞曼说:“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应急小组的领导,正在处理一起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事故,你可能想要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如泄漏物中含有哪些化学物,预报的天气状况如何,它们对事故处理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交通状况怎样,它对疏散线路有什么影响……要在今天的因特网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因为登录步骤的繁琐和软件的不兼容随时可以使你陷入困境,而如果采用网格计算,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易如反掌。网格协议不但为人们发现、访问和调用几乎所有的在线资源提供了标准的平台,而且也为安全和认证等要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C.有了网格计算机,应急小组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处理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等事故,从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例2: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使理性地知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朋友,不像别的作家那样博览群书。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间出版的博尔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划划,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有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我形容他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
C.只要形成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公认伟大的书的“好”来。
C项:文章第三段强调有了阅读的内在感应——“热爱”,会产生阅读的“迷狂”,从行文看,这是指并不多见的一种可能性,而本项的表达太绝对化了。
(十一)混淆程度深浅,变化外延,外延扩大和外延缩小(客观与夸大)。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抛开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如:
例: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试题]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全国卷Ⅰ第7题)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剖析]“阿尔戈斯”方案的持续实施或许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但利用这一成果,并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因为,根据原文,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上升所导致的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只有消除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上升这一因素,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而“预报海流循环”并不能消除这一因素。所以,该项对“阿尔戈斯”方案作用的推断就犯了夸大事物效用的错误。
例:《阅读不应失“重”》第13题C项:“无用”阅读是人类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应该大力提倡这种“无用”阅读。
原文:“无用”阅读有时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选项将“更高”说成“最高”,显然混淆了程度。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例1、当然,由于时空间距的悬殊与历史文化的差异,孔子与杜威的思想之间自然有着诸多不同。但也毋庸否认,二者之间确实在抽象意义上有某种相通或相似的地方
。美国汉学家狄百瑞在《儒家的实用主义》中指出,儒家与实用主义的思想基础都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关注问题情境与解决问题上意趣相通。美国哲学家约瑟夫·格兰奇在《杜威与孔子:生态哲学家》中认为,孔子的“道”与杜威的“经验”(experience)这两个范畴在人类存在的意义上极为相似。而兼及哲学家与汉学家双重身份的郝大维与安乐哲在其合著的《先贤的民主》一书中认为,杜威的民主社会视野与中国传统的社群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并指出,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实用主义在美国学术界地位日渐回升,而同时儒家思想也正经历着类似的复兴,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的汇合已初现端倪(2015江门高二期末统考)
A.孔子与杜威二者之间确实有很多相通或相似的地方,但两者思想之间也有着诸多不同。
解说:A项第二段“二者之间确在抽象意义上有某种相通或相似的地方”而选项中则为“有很多相通或相似的地方”。把“某种相通或相似”扩大到“有很多相通或相似的地方”。
例2:时至今日,曾被誉为“美国人民的领路人、导师和良心”的杜威,已开始受到中国学者的客观对待与热情关注;而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他的思想也早已跨出了国界而为西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并存,中西思想形成双向交流、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C.杜威在今日越来越受中国学者的热情关注,而西方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接受孔子的思想,这就使中西思想形成双向交流、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C项“杜威在今日越来越受中国学者的热情关注”与原文“开始受到中国学者的客观对待与热情关注”意思不同;“西方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接受孔子的思想”与原文“他的思想也早已跨出了国界而为西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意思不同。
(十二)单可与兼备
注意: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或条件,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之间是选择关系,任何一个原因或条件都可产生这种结果;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是兼备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了才会产生这种结果。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将“选择”关系表述成“兼备”关系,有时将“兼备”关系表述成“选择”关系。
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例1: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为什么?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剖析】根据原文,无论采用“吸纯氧排氮”的方法,还是采用“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的方法,均可达到防止减压病的目的。所以,对防止减压病而言,这两种方法是选择关系(原文中有“也不会’的语言提示),而B项却将其误述成了兼备关系(有“并且”的语言提示)。
例2:季先生生于1911年8月6 日,享年98岁。近来人们颇有些谈“大师”而色变了。其实大师当然是有的。我可以肯定地说,季先生堪称大师而当之无愧。至于是不是一定要称作国学大师,依我的看法,季先生的学问远远超出了国学的范围。
季先生所专精的学问域区,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印度学和中亚古文字学,这可以他撰写的《印度古代语言》和《吐火罗文研究》为代表;二是梵典翻译之学,以其所译述的《罗摩衍那》《五卷书》等梵文经典及《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为代表;三是佛学义理和传播之学,以他的两论《浮屠与佛》、三释大乘经典《妙法莲华经》和《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为代表;四是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以晚年所著的《糖史》为代表。一个学人如果能在上述任何一个领域学有所成,已属难能可贵。而季先生在所有这些领域,都作出了独特的学术贡献。这是一些相对冷僻的学术域区,应该属于东方学的范围。因此我们称季先生为20世纪世界东方学的重镇、印度古学研究的巨擘、梵典翻译的大师、中西交通史的大家,不大会有人提出反对的理由。(2015年江门高二期末统考“选考”)
A.季羡林先生不是国学大师,而是20世纪世界东方学的重镇、印度古学研究的巨擘、梵典翻译的大师、中西交通史的大家。
12.⑴(A.“不是……而是”有误,应为“不仅仅是……而且是”,双可变为单可
(十三)归类误属。文中在涉及多个因素时有某个标准之下的切分,选项在转述时变换了文本原来的归属。
例1、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
C.为了使瞻仰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宗教建筑都会建得高大宏伟,摒弃华丽的颜色。
原文“摒弃华丽的颜色”,是为了“庄重”,而“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的原因是“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
例2:男性词人笔下的女性形象有“闺阁思妇”: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苦守佳人、秦观的“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的心事无限的红颜、欧阳修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对景伤春的姝丽等可以说都是这类闺阁思妇的典型代表。“红粉知己”:如苏轼笔下的王定国侍人寓娘,辛弃疾恋情词中的歌妓,晏几道词中的歌妓频、鸿、莲、云,柳永笔下的他挚爱的歌女都可以看做是词人的红粉知己。 除了上述两种女性形象外,还有柳永笔下的“针线闲拈伴伊坐”的市井女子,辛弃疾笔下“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的弃妇等。男性词人笔下的这些女性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构想:妩媚、贤淑、温婉、多情。
E. 欧阳修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晏几道词中的歌妓频、鸿、莲、云 都可以看作是宋代男性词人构想的妩媚、贤淑、温婉、多情的红粉知己。(归类误属)
十四:时间错置。或者是时间前移、后推;或者是时间延展、缩小。(在文言文中较多)
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先期:事物发展的前阶段时间或某一历史时期前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相关情况。
后期:事物发展的后阶段时间或某一历史时期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相关情况。
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发展的时间上设计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如:
例1: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试题]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全国卷Ⅱ第7题)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剖析]根据原文,“沟通交流”、“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是大运河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大运河一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当初沟通交流的实用价值则退居其次,而其“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可以被更多更好的方式所替代。所以,该项就犯了将大运河“先期”(历史上)的作用误作为“后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的作用的错误。
例2: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自然权利,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这样就产生了利害冲突,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任何人的生命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可怕的,人们可以干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事来。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大家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这个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自然法。它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
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戒律,但仅有自然法是不够的。因为对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的自觉,如果有人破坏自然法而得不到任何惩罚,那么遵守自然法的人就会吃亏。所以,为了使法律真正得到遵守,还必须建立国家,以保障自然法的遵守。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就是人定法。
C.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
C.人们制定并强制推行法律,是在国家产生之后,而非“国家产生之前”。
例3: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过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过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的势力曾向北扩展,虽然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2005年全国卷第6题)
B、从地理空间关系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解析】据原文所提供信息,“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
十五:修饰语错误:
故意把定语修饰语与状语修饰语错位或修饰语变中心语,造成错误。
原文是做定语,题目中变成做状语或原文是做状语,题目中变成做定语
如:原文:我美美地吃了一顿饭
题目变成:我吃了美美的一顿饭
例1:时至今日,曾被誉为“美国人民的领路人、导师和良心”的杜威,已开始受到中国学者的客观对待与热情关注;而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他的思想也早已跨出了国界而为西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并存,中西思想形成双向交流、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C.杜威在今日越来越受中国学者的热情关注,而西方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接受孔子的思想,这就使中西思想形成双向交流、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C项“杜威在今日越来越受中国学者的热情关注”与原文“开始受到中国学者的客观对待与热情关注”意思不同;“西方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接受孔子的思想”与原文“他的思想也早已跨出了国界而为西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意思不同。(状语与定语错位,与文意不符。)
例2: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发生了进化。……
【试题】据原文所提供信息,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是否符合文意?为什么?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1999年第17题)
[剖析]“更宽的范围”与“更宽范围的调节性”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命题者在这里把它等同了。
注: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必考类文本阅读做题引导举隅
考试目的: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
备考目的:明确并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意识。
大致步骤:
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例·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文本思路结构:
一、书法艺术的渊源,二、书法演进的种类,
三、真书艺术的兴盛,四、书法的作用价值。
[选择题目要点]
排除干扰,认清实质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②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例·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1—3]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相对应文句:“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问题实质是:“本文”所讲,是不是“现在提到”的“书”?
判定:表述符合原文意思。
B. 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
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相对应文句: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问题实质是:“有很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是不是意味“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判定: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为答案。
C. 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相对应文句: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问题实质是:“艺术的、美观的要求”是不是“‘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判定:表述符合原文意思。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相对应文句: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问题实质是:“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是不是表明“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判定:表述符合原文意思。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相对应文句: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至今仍在使用
问题实质是:“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是不是意味着“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
判定:理解符合原文意思。
B.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相对应文句: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问题实质是:“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是不是“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
判定: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为答案。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相对应文句: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问题实质是:“古代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而“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是不是表明“他们由此成为书法家”?
判定:理解符合原文意思。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相对应文句: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
问题实质是:“一律叫做”是不是“都称为”?
判定:理解符合原文意思。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相对应文句: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问题实质是:“篆隶繁杂,使用时间不如真书长”是不是表明“真书使用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是不繁杂?
判定: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相对应文句: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
问题实质是:“写碑成风”是不是一种“社会崇尚”?
判定: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
C. 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相对应文句: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问题实质是:“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是不是意味着“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判定: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为答案。
D. 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对应文句: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问题实质是:“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是不是“‘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判定: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
必考类文本阅读做题引导举隅
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目的: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
备考目的:明确并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意识。
大致步骤:
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例2·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文本思路结构:
①艺术活动不可无“我”
②“非我”影响着“我”
③创作者必须“非我”化
④创作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最说明创作辩证法
⑥欣赏中也不可无“我”
⑦“我”两面体现于艺术
选择题目要点
排除干扰,认清实质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②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2010年广东卷·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照应文句】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问题实质】“不能只是”是不是“只是”?
【判定】说法不符合文意。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照应文句】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问题实质】“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是不是意味着“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判定】说法符合文意。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照应文句】艺术家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问题实质】“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是不是意味着“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判定】说法符合文意。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照应文句】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
【问题实质】“不是”是不是“就是”?
【判定】说法不符合文意。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照应文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问题实质】“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是不是意味着“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
【判定】说法符合文意。
[2010年广东卷·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照应文句】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
【问题实质】孙悟空与岳飞、秦桧是不是类比关系?
【判定】根据文意,判断正确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照应文句】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
【问题实质】女子迷恋贾宝玉,抑郁而死,是不是“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表示绝对顺从”的“迷失”事例?
【判定】根据文意,判断正确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照应文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
【问题实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不是“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
【判定】根据文意,判断不正确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照应文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问题实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是不是“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判定】根据文意,判断正确
重要信息显示着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由“试卷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卷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必须坚持传统。
回答“试卷问题”主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简答题目要点
清晰其途,丰腴其实
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④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2010年广东卷·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备考答案】
第五段画线部分的两句话,从两个方面举例阐释了表演艺术所说明的“创作的辩证法”。第一句“
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印证俗话“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从正面揭示艺术活动中需要由“我”进入“非我”的状态。第二句“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从反面说明“演员不应完全丢掉自己”,表演应该体现对所演角色鲜明的爱憎感情,在“非我”状态中不迷失,清醒地表现出“我”。两句中侧重于后一句。
【参考答案】
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
②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2010年广东卷·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重要信息转化·总的来说】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艺术活动中,如果抽掉了“我”,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
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创作和欣赏中,都需要真实的体验,“感同身受”的态度,需要把“我”浸染于其间。
【重要信息转化·创作方面】
艺术创作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演员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艺术创作是为感染打动人,为影响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是要表现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爱憎感情,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而创作的。
【重要信息转化·欣赏方面】
欣赏艺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欣赏艺术要走进而不能迷失,要发现艺术与现实的联系和区分,找回自我。要对作者、作品中的是非爱憎,表示出独立的态度,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备考答案】
从创作方面看,艺术创作是为感染打动人,为影响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是要表现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爱憎感情,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而创作的。创作中,需要真实的体验,“感同身受”的态度,需要把“我”浸染于其间。艺术创作中,如果抽掉了“我”,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不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所以不可无“我”。
从欣赏方面看,欣赏艺术要走进而不能迷失,要发现艺术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分,找回自我。要对作者、作品中的是非爱憎,表示出独立的态度,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欣赏中,需要真实的体验,“感同身受”的态度,需要把“我”浸染于其间。艺术欣赏中,如果抽掉了“我”,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不成为一种艺术欣赏。所以不可无“我”。
【参考答案】
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的目的,所以不可无“我”。
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而不会在欣赏过程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
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
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正因为此,认识并强化试题规律的认识,最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