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 5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 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体。 2、 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货币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金银条块)、支付手段(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等。‎ ‎3、纸币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三有一无(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通货紧缩 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下跌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信用工具: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 ‎7、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②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③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人民出国旅游或者留学;④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对外投资.‎ 人民币贬值和升值相反.‎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必背)‎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间接)‎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直接)‎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出现不同类型的市场:买方市场、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 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C、每个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这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而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 ‎4、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需求量)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也有影响。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5、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必背)‎ ‎ (1)调节生产规模,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者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当供不应求时,该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必背)‎ ‎(1)影响消费的最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人们的消费水平就越高.‚人们消费还受未来预期收入影响,对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乐观的预期,消费水平越高.ƒ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密切相关.‎ ‎2、消费类型:‎ ‎ (1)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4、恩格尔系数: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5、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必背)‎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跟风,随大流)——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健康的从众心理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健康的从众心理会误导经济的良性发展。‎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虚荣心,好面子)——是不健康的。‎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必背)‎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 商品的理论:‎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两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必须重视商品的质量,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2、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3、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纸币的发行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 (待售商品量 × 商品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次数。‎ 4、 汇率波动的影响  ‎ ‎①外汇汇率上涨:外币升值,本币(人民币)贬值,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小,国内物价上涨,国内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国际外汇储备增加,资金流出。‎ ‎②外汇汇率下跌,外币贬值,本币(人民币)升值,‎ 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国内物价稳定、国内就业下降和国民收入下降,国际外汇储备减少,吸收外资流入。‎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6、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习俗等(间接因素)‎ ‎③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供小于求,价格上升。)‎ ‎④货币本身的价值(与价格成反比)‎ ‎⑤纸币的发行量影响价格。(正比)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胀。‎ ‎7、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  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②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 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 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来单位商品的价值总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 ‎ 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的幅度 ‎9、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1)一般来讲,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 → 比较小, 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 → 比较大。(3)价格上涨,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相关商品)‎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表现。‎ ‎10.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知识整合)‎ ‎(1)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 ‎①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大力发展经济。‎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必须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必须完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努力缩短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2)商品价格影响消费。‎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①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②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所以,‎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3)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1、消费的类型:按消费的对象划分、按消费的方式划分、按消费的目的划分 ‎12、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怎样做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专题一 生活与消费 ‎ 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 劳动产品 ‎ ‎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有用性 自然属性 价值:人类劳动 社会属性 ‎ ‎ 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 价值尺度:价格、观念的货币 ‎ 货 ▲ 基本职能 职能 流通手段:交换媒介、实在的货币 ‎ ▲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 货币流通规律: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 发展:金属货币 纸币 电子货币 ‎ 含义 通货膨胀:实际发行量过多 纸币 发行量 ‎ 优点 通货紧缩:实际发行量太少 币 信用工具:信用卡(含义、优点)、支票(种类)‎ ‎ 汇率(含义、变动情况、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 是什么(从不同角度看:起源、本质、职能)‎ ‎ 树立正确金钱观 如何获得(取之有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 如何使用: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 供求影响价格:间接因素、如何影响、结果(买方与卖方市场)‎ 影响价格 正比 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的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 反 比 ‎ (单位商品)反 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价 价值规律:内容、地位、表现形式 ‎ 一般规律(需求法则)‎ ‎▲ 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对不同商品的需求影响 生活必需品 变化大 价格变动 高档耐用品 变化小 的影响 对相关商品的需求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品) ‎ ‎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产量(供给法则)‎ 格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 促使企业生产 适销对路的高质量 产品 ‎ ‎ 其他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物价总水平 扩大内需的措施 ‎ 影响消费 当前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收入 ‎ 的因素 主要因素▲居民收入 未来预期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 (前提基础) 社会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 消 消费 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最常见)、贷款(含赊帐等)、租赁消费 类型 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 费 恩格尔系数(定义、变化的含义)▲‎ ‎ 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不健康)、求实心理(理智)▲‎ ‎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求)‎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求)‎ 正确的消费原则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含义、特征、意义)‎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因) ‎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辩证统一)(必背)‎ (一) 生产决定消费 (1)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二)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1)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 社会再生产:‎ (1) 含义: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2) 四环节及地位:生产(决定作用)、分配(桥梁和纽带)、交换(桥梁和纽带)、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 3、 大力发展生产力 ‎(一)原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论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 (一) 措施:‎ (1)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人才强国战略)‎ (3)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教兴国战略)‎ (4) 全面深化改革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背原因做法)‎ 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ƒ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注意: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经济制度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5、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地位)。‎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地位)。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7、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必背)‎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位、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8、我国目前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哪些?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 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 企业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2、 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主要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3、 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 ‎4、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必背)‎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首要因素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关键因素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重要因素 ‎(4)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5)积极“走出去”开展经营国际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营者和管理者素质;实现强强联合。‎ ‎5、为什么重视就业?我国就业严峻的产生原因?解决措施?‎ ‎ 重视就业原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对社会而言,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对劳动者而言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业严峻的产生原因:①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就业信息不畅通。‎ 解决措施:(必背)(1)根本途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党和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3)企业:要扩大规模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要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要提高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4)劳动者个人:‎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6、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7、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必背)‎ ‎(1)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2)企业: 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自觉遵守劳动法,自觉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劳动者:‎ ‎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③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加以维护。‎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四种投资理财方式对比 1. 储蓄存款:银行信用较高,存款较安全,风险低,但收益相对较低,也存在贬值风险。‎ 2. 股票: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股票受公司经营状况、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有高收益也有可能受到损失。‎ 3. 债券:债券的风险要比股票低,但收益比同期的储蓄存款高,是一种稳健的投资。‎ 4. 保险:购买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二、1、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储蓄存款分为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活期储蓄比定期储蓄流动性强。‎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3、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权利;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但可以转售给第三人;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时股息或红利收入,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根据发行者不同,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国债,中央政府发行,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小;金融债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风险大于国债。企业债券,企业发行,以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较大。‎ ‎5、购买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签订商业保险需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6、风险对比: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储蓄存款>国债 ‎ 收益对比: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 储蓄存款 三.投资选择(四三二一方案,三三制方案)‎ ‎(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 ‎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某种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会刺激人们对其的消费欲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要性 A.根本原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C.发展生产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 怎样发展生产力?‎ ‎ A.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B.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C.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 D.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含义(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 (4) 怎么样:①为了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 ‎5、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非公有制经济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特点及意义:‎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6、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原因:①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7、 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义务: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 8、公司 公司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 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最主要区别)‎ 公司制的优点: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管理结构。‎ 9、 企业或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怎么做?)‎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竞争的优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品牌=优质产品+优质服务)‎ ④要通过企业联合或兼并,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竞争力。‎ ⑤要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⑥要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优化升级。‎ ⑧生产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⑨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 ⑩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 ‎10、劳动和就业 ‎ ‎(1)劳动的意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劳动是个人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 ‎(2)就业的重要意义(扩大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①(对社会)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 ‎②(对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我国就业形势:我国就业的现状(扩大就业的必要性)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党和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就业的方针。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经济 ‎①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流通。‎ 劳动者: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谋求自主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生活。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③劳动者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1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为什么?(意义) ‎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2)是什么?(劳动者依法享有各项权利的内容)‎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怎样做? ‎ ‎①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 ‎②企业: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遵守劳动法,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劳动者:A.(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 B.(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 C.(权利意识)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13、投资理财方式比较 ‎ 项目 储蓄存款 债券 股票 商业保险 区别 性质 储蓄存款 债务证书 股份凭证 风险保障 收益方式 存款利息 债券利息 股息、红利;股票差价 保险金 风险性 最小 国债较小;金融债券中等;企业债券较大。‎ 最大 较小 流通性 活期强,定期较差 国债较强;金融债券中等;企业债券较弱。‎ 很强 较弱 联系 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专题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 生产决定消费(决定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 生产与消费 ‎ ‎ ▲ 消费对生产起重要的反作用(目的、导向、动力、创造新的劳动力)‎ ‎ 原因:理论原因、现实原因、意义(三个“才能”)‎ ‎ 大力发展生产力 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 ‎ 措施 社会主义改革,调整 部分,调整 部分。‎ ‎ 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 地位(根本经济特征、社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国有经济:含义、地位(支柱)、▲作用(体现)、意义 生产的制度背景 公有制 集体经济:含义、地位(重要组成部分)、作用 ‎ 公有制 范围 混合所有制经济(含义)中的 成分 ‎ ‎ 主体地位的体现:量、质▲、国有经济(控制力、主导) 我国的基本 国家的政策: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 ‎ 经济制度 地位:社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 ‎(是什么) 多种所有制经济 范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含义、作用)‎ ‎▲为什么 国家的政策:鼓励、支持、引导 ---毫不动摇 ‎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生产的体制背景 配置资源 市场:方式(供求、价格、竞争)、优点、局限性 ‎ 的手段 计划:宏观调控 内容 ‎ 市场经济 ▲ 严格实施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规则)‎ ‎ 规范市 治本之策:形成 社会信用制度 社会主义 场秩序 经济参与者要 ,树立 ,形成 风尚 市场经济 基本含义 宏观调控的含义 ‎ 社会主义 基本标志:公有制主体 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 ‎ 市场经济 基本特征 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 ▲ 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宏观调控的手段▲‎ ‎ 含义 生产的时代背景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 有利影响:推动 提高,推动 发展,提供 发展空间 ‎ 影响▲ 不利影响:发展更加不平衡,加剧经济不稳定性,对 构成威胁 经济全球化 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 发展中国家应对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抵御风险、勇 ‎ ‎ 敢迎接 ‎ 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 ‎ 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要 求 我国如何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 应对 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维护经济安全 ‎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 新秩序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 ‎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 世贸的性质、地位;‎ 加入世界 世贸的作用、基本原则、最重要原则:非歧视 ‎ 贸易组织 加入的积极影响 :赢得了、促进了、推动了……‎ ‎ 加入的消极影响 ‎ ‎ 积极参与国际 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经济合作与竞争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 如何 把“引进来” 和 引进来:新形势下的要求 经济水平▲ 提高 “走出去”相结合 走出去:含义、要求 ‎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5个“成为┅的国家”(了解)‎ ‎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要求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产的指导思想 贯彻的必要性:重要指导方针、重大战略思想 ‎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科学内涵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支撑、核心)‎ 科学发展观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 主题▲ 加快转变经 (具体措施:一道路、两个更多依靠、三战略)‎ ‎ 济发展方式 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原因、要求) ‎ ‎ (主线)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原因、要求)‎ ‎ ‎ ‎ ‎ 生产的主体:企业与劳动者 ‎ 含义 公司的含义 不同点:资本、承担责任、‎ 企 公司的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表决权等 ‎ 主要组织形式:公司制 组织机构 股份有限公司 相同点 ‎ ‎ 公司的优点 :有限责任、独立法人、科学管理 ‎ 业 直接目的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经营 成功的因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形成竞争优势 ‎ ▲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 结果:兼并(意义)、破产(意义)、二者联系▲‎ ‎ 定义 劳动 意义 劳动光荣(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了解 ‎ 如何正确对待劳动:以 为荣,使 蔚然成风,形成 时代新风 ‎ 劳动者 ‎ ‎ ‎ 意义(对劳动者、对社会)‎ ‎ 现状 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根本) ‎ ‎ 就业 我国的就 国家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 业问题 如何 制定合理的就业方针(三方面) ‎ ‎ 解决 全面提高技能和素质 ‎ 劳动者 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主创业 ‎ 树立正确的 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观 ‎ 劳动者 ▲ 择业就业观 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观 ‎ 地位和作用: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 ‎ ‎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必要性:社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依法维护劳 企业:强化经营者素质,自觉依法经营 ‎ 动者权益 加强有关维权法律、法规的建设 ‎ ▲ 如何 国家 健全劳动合同制度 ‎ 维护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 劳动者:履行义务;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合法途径维护 ‎ (基础) (重要依据)‎ ‎ 便捷的投资 利息:含义、计算公式(本金×利率×年限)‎ ‎ 含义 其他业务 储蓄存款 主要机构:商业银行 存款(基础业务)‎ ‎ 主要业务 贷款(主体业务):分类、原则 ‎ 类别:活期和定期(▲特点) 结算 ‎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 含义 ‎ 股票 股东权利 股息或红利 ‎ 投资的收入 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 股票市场建立和发展的意义:搞活、提高、筹措、促进 投资 稳健的投资 ‎ 主要组成要素 ‎ 债券 含义 政府债券 发行者 ‎ 类型 金融债券 不同点 收益性 ‎ 企业债券 ▲ 风险性 ‎ 相同点:集资手段、有一定风险和收益 ‎*基金:集合证券投资方式 规避风险的投资 ‎ 商业保险的含义、▲特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人身保险 ‎ 保险 分类 财产保险 ‎ 经营机构:保险公司 公平互利 ‎ 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协商一致 ‎ 自愿订立 第七课 ‎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1) 我国实行分配制度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决定生产关系 ,即生产决定分配‚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ƒ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即要求我们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及意义?‎ 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A、国家机关、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B、农村中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 注意:福利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必背)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必背)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范围:非公有制经济 ‎(2)内容: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劳动要素分配(个体经济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3)(必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A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生产要素)B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个人)C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 ‎4.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 (1)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及意义:‎ 要求: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5.(必背)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 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2)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4)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形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 区域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6.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矛盾。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7、(必背)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 ‎(3).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 ‎(4).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 ‎(2)(必背)国家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表现: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建设,支持重大工程建设、支持弱势行业(如农业、新兴产业)和落后地区(如西部、农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到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3)国家财政收入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有哪些来源?‎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来源:①税收收入(主要来源);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基础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②分配政策,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 国家财政支出的含义及用途 国家对筹集的财产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分类:①经济建设支出(重点是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是占首位的财政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⑤债务支出。‎ ‎ (6)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支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财政收支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几乎不存在。‎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2、税收和纳税 ‎(1)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关系分别是什么?‎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税收基本特征:①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②无偿性,国家取得纳税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只基金付出任何代价;③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想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2)我国税收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我国的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五大类。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属于流转税) 和个人所得税(属于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3)增值税的含义及征收意义分别是什么?‎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基本税率是17%。‎ 增值税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4)人所得税的含义及征收意义分别是什么?‎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判断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是纳税人的标准是什么?‎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判断标准: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注意: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6)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在经济生活中有哪些违反税法的行为?‎ 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违法行为:①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②欠税(纳税期限);③骗税(税收优惠政策,集中在出口退税);④抗税(用暴力或威胁)‎ ‎(7)公民怎样增强“自觉纳税”意识,做一个守法公民?‎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2、按劳分配为主体 ‎(1)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 ‎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2)作用: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地位: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的。‎ ‎3、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4、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为什么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 ‎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5、 我国的财政收入来自于税、利、债、费;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6、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分配政策。‎ ‎7、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建设,如支持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 基本内容(要求)‎ ‎ 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 必要性: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 ‎ 实行原因 作用:对劳动者、对生产 个 重要性 意义 人 我国的分配 福利性分配 收 制度▲ 多种分配 主要的生产要素 入 (内容、实行原因) 方式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 实行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的 含义 分 收入分配 意义 制度保证 配 公平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提高两个比重 ‎ ▲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收入分配与 大力发展经济 ‎ 社会公平 存在矛盾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 关系 具有一致性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 效率与 (在社义条件下)‎ 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如何 反对 ,防止 ‎ ‎▲处理 落实 ,提倡 ‎ 鼓励 ,倡导 ‎ 国家收入的分配 含义、与财政的关系▲‎ ‎ 含义、本质 基本特征(内容、内容之间的关系)‎ ‎ 实施渠道:国家预算和决算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原因)‎ ‎ 含义 税收收入 税 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 财政 利润收入 收 主要 增值税(含义、作用)‎ ‎ 财 收入 来源 债务收入 税种 个人所得税(含义、纳税人、税率、作用)‎ ‎ 其他收入 纳税人意识 依法诚信纳税(义务意识) ‎ ‎ ▲ 关注税收征管和使用(权利意识)‎ ‎ 影响的主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 ‎ ‎ 要因素 分配政策(财政集中的收入适度、合理,既保证 ,又促进 )‎ ‎ 关 系 平衡、赤字、盈余 ‎ 财政 含义 经济建设支出 ‎ 政 支出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 种类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 社会保障支出 ‎ 债务支出 ‎ 资源合理配置 (区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财政作用:三“促进” 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区分扩张性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 ▲ 社会公平、改善生活的物质保障 ‎ ‎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它有哪些基本手段?‎ 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能通过价格涨落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合理配置资源)‎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利用资源)‎ ‎4.市场配置资源的本质: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①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 ‎②不能让市场调节:如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 ‎(2)、(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调节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①自发性: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 ‎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上)”。‎ ‎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必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6.市场调节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的后果:‎ A.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B.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 C.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两极分化 ‎ ‎7.良好的市场秩序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市场交易原则?‎ ‎①自愿(违反:强买强卖、搭售);②平等;③公平(违反:缺斤短两等);④诚实守信 ‎8.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必背)‎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 ①含义: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规定。‎ ‎②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 社会征信体系。‎ ‎(3)个人,从法律的角度,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从道德的角度,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②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根本原则)‎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10.宏观调控实施的原因、含义、主要目标和主要手段分别是什么?‎ 原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②法律手段;(立法和司法活动);③行政手段,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习题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步习题1‎ ‎1.北京市发改委大幅度提高重点区域停车费以调节交通流量,是运用宏观调控中的(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财政政策 D.货币政策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这说明 A.市场经济应该完全由市场自由调节 B.市场经济应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 C.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具有基础作用 D.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应有机结合 ‎3.漫画“毫不手软”中的这只“手”是指 A.个人 B.政府 ‎ C.企业 D.市场 ‎4.某企业某年利润1.2亿元,称之为私人收益,但污染造成附近居民的经济损失约0.4亿元,这样社会收益约0.8亿元。由于政府新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在同样情况下,该企业为避免可能面临的0.4亿元罚款,投入0.2亿元解决了污染问题,此时的社会收益为1.0亿元。这一过程表明 A.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B.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 C.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弊端 ‎5.浙江进一步开放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城乡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等领域。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B.使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推动了民营资本运作效率的提高 D.有利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6.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就必须(  )。‎ A.加强政府的经济干预   B.健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C.坚持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D.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7.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制度属性上存在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 A.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   B.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 C.市场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  D.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8.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要求(  )。‎ A.不能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活动 B.政府要多为企业提供服务,少监督、少管理 C.必须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 D.要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9. 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且表述正确的是 A. 运用经济手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为7.5%‎ B. 运用行政手段——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C.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D. 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 廉森,以表彰他们在经济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贡献。两名经济学家获奖,实际上是把诺贝尔 经济学奖颁给了“制度经济学”。回答问题:‎ ‎10.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目的,在于引导经济学家们针对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的 问题加强制度的研究,重新反思和定位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是 A.限制市场的作用,扩大政府的职责功能 ‎ B.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不足 C.限制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 D.政府主要运用强制性的指示来调节经济 ‎11.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中的历史性和过程性,强调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现 象,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演进性。下列选项中与制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相同的是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③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④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各种公共物品,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得到充分提供,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以解决。提供公共物品所需费用的主要来源应该是( A.社会募捐 B.个人捐款 C.政府征税 D.群众集资 ‎2010年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为此,会议确定了四大政策措施。会议表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据此回答33~34题。‎ ‎13.国务院之所以在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是因为 (  )‎ ‎①市场调节存在局限性  ‎ ‎②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④加强直接干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14.“价格临时干预”,属于 (  ) ‎ A. 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和管理经济 ‎ B.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活动 C.依靠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 D. 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 ‎15.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稳定物价,政府可以 ‎ A.大力扶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物价 B.加强经济干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物价 C.完善宏观调控→健全价格监管法规→打击恶意囤积→稳定物价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补贴→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稳定物价 ‎16.材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有两只手:一只是“看得见的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要受“看不见的手”的制约,“看不见的手”要间接受控于“看得见的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 (1)“两只手”各代表什么?(4分)‎ ‎ (2)简要说明在市场经济中,“两只手”是怎样挥作用的? (10分)‎ ‎17.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政府于近两年打出了一连串的“组合拳”‎ ‎,国务院取消了几百项行政审批项目,确保在下达命令、指示、指标、规定方面决策科学。另外,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国家对高污染行业确立较高的征税比例;人民法院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重点打击涉及食品、药品、棉花、农资等犯罪行为。‎ 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中,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式各属于什么样的调控手段?(6分)‎ ‎(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宏观调控。发改委大幅度提高重点区域停车费以调节交通流量,是运用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A符合题意。‎ ‎2.D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宏观调控。政府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这说明市场【题型】选择题 ‎3.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政府。漫画 ‎“毫不手软”中的这只“手”是指政府,在进行调节。‎ ‎4.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市场。由于政府新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社会收益这一过程表明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符合题意。‎ ‎5.A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市场。开放民间投资渠道有利于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B的说法是错误的,C、D与题目无关。‎ ‎6.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收入分配。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就必须健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A的说法是错误的,C、D的说法与材料没有关系。‎ ‎7.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存在本质区别是因为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以选择B。‎ ‎8.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要求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A、D的说法是错误的,B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9.A ‎【解析】‎ 本题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为背景考查宏观调控手段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正确判断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的区别。A项正确,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微调为7.5%,属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货币政策的内容,是经济手段,故B项排除;C项错误,国家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应属于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范畴;D项错误,税收优惠政策属于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因此正确答案为A ‎10.B ‎11.B ‎【解析】‎ ‎10.本小题考查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知识。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政 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不足,A、C的说法都不科学,D 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1.本小题考查的是发展的知识。③④都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①②的说法 没有体现 ,所以选择B。‎ ‎12.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税收。提供公共物品所需费用的主要来源应该是政府的财政,税收 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选择C。‎ ‎13.A ‎14.A ‎【解析】‎ ‎13.本小题主要考查市场调节。国务院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说明市场调节存在局限性,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①③符合,②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14.本小题主要考查行政手段。“价格临时干预”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和管理经济。‎ ‎15.A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物价。稳定物价政府要扶持农业,增加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A符合,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打击囤积商人,C符合题意。‎ ‎16.(1)“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节作用,“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4分)‎ ‎(2)①市场的调节作用是靠“看不见的手”进行的自发调节,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调节资源,优化配置;(3分)‎ ‎ ②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导市场,使市 场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去发展。(3分) ‎ ‎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两只手”缺一不可。“两只手”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市场经 济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而市场的基础作用只有在国家的调 控下,才能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4分)‎ ‎【解析】本题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有两只手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宏观调控知识的理解。‎ ‎(1)“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节作用,“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2)可以从价格、供求和竞争,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两只手”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回答。‎ ‎17.(1)①政府利用命令、指示等决策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属于行政手段;‎ ‎②国家对高污染行业确立较高的征税比率,属于经济手段;‎ ‎③人民法院打击涉及食品、药品、棉花、农资等犯罪行为,属于法律手段。‎ ‎(每一小点2分,共6分)‎ ‎(2)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分)‎ ‎【解析】本题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宏观调控知识的理解。‎ ‎(1)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调控的三种手段的理解,结合材料要对应。‎ ‎(2)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的掌握情况,没有难度。‎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总体小康(2000年)的特点:‎ ① 低水平。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② 不全面。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资料消费的满足,而发展资料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③ 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2.全面小康(2020年)的目标:‎ ‎ ① ________基本实现、__________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 __________明显改善、 __________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_____权利、具有更高_____素质和_____追求。‎ ‎④各方面_____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_____而又安定团结。‎ ‎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________,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3.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①第一要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②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①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领域发展;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指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5.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背)‎ ④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⑤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性改革,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⑥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⑦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习题篇】‎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同步习题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下列属于“走出去”的是( )‎ ‎①格力电器在巴西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 ‎②中国TCL集团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 ‎ ‎③中铁集团建筑公司承建安哥拉社会住房K.K.项目 ‎ ‎④金钱豹酒店餐饮集团向欧洲安佰深投资集团转让股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据统计,从加入世贸组织到2010年底,我国已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这警示我国企业( )‎ ‎ A.应该多“引进来”,少“走出去”,避免贸易摩擦 ‎ ‎ B.要认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弊大于利 ‎ ‎ C.提高规则意识,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维护权益 ‎ D.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健全应对反倾销的保障体系 ‎3.基于我国“十二五”规划有关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依据下图“十一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的部分情况揭示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引导外资投向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 ‎②鼓励外资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作贡献 ‎ ‎③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与外资合作 ‎ ‎④降低外资在第三产业和东部地区的投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11年7月1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发布报告最终裁定中国在与欧盟关于紧固件的贸易争端中胜诉。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在报告中裁决: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欧盟针对中国碳钢紧固件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也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这一裁决的主要依据是 ‎①非歧视原则 ②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③互惠原则 ④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5.“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新导向。对于“包容性发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国前总统拉法兰的理解是“我们不再像从前,而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绿色和关注社会”,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曾培炎表示,包容性发展的含义和任务“因国而异”,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则认为“包容性是指像你,像我,像他,大家都一起参与进来”。下列对“包容性发展”理解正确的是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尊重各国的价值选择,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③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对世界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④促进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模式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到201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已经10周年。1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回眸入世以来的不平凡历程,中国经历了变革,付出了努力,日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有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惠及自身,也惠及世界。实践证明,中国加入WTO有利于 ‎ ‎①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 ‎②加强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③减少贸易摩擦,扩大我国对外贸易顺差 ‎ ‎④降低外贸依存度,降低经济和金融风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利用外资就必须被外资所利用,这一观念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 ‎①等价交换原则 ②共同富裕原则 ③平等互利原则 ④非歧视性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面对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应坚持 A.保护国内产业的原则 ‎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C.对外扩张原则 ‎ D.量力而行原则 ‎9.现在,在许多国家都可以看见商品上的“Made in China”字样,即“中国制造”,它们大都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手段,这大大削弱了中国品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 A.坚持低成本制造,拓展国际市场 ‎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自主创新之路 C.提高商品价格,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D.加强国际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 ‎10.我国入世十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居世界第五位。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1700多亿元人民币,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近300亿元人民币到期债务,承诺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培训各类人员6万多名,增强了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如果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标题,你认为合适的是 ‎ A.中国入世惠及中国及世界各国人民 B.中国人世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决定者 C.中国入世牺牲自我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D.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挑战 ‎2011年是我国加入WTO十周年。据此回答32—34。‎ ‎11.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的5.2%,位居全球第五,超过了日、英等传统的对外投资大国。这反映了 ‎ A. 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B. 利用外资的结构不断优化 C. 利用外资的形式不断创新 D. “走出去”战略见到成效 ‎12.下列选项中对经济全球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 B.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C.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 D.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13. 今年美欧债务危机持续升温,愈演愈烈,在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 A. 把握机遇,回避挑战 B. 面对挑战,视若不见 C.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D. 与发达国家步调一致,寻求援助 ‎14.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指出: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下列对改革开放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改革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 ‎②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③对外开放就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 ‎④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④‎ ‎15.海关总署2011年1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15.9%,创下2011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平,环比亦下降了7%。出口下降的原因有 ‎①外需疲软 ②通胀压力 ③人民币升值 ④我国出现贸易逆差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6.‎ 根据斯密的自由贸易学说:甲国生产小麦具有绝对优势,乙国生产布具有绝对优势,假定现在两国参与国际分工,甲国把全部社会资源用于生产小麦,乙国把全部社会资源用于生产布,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两国贸易可能带来的结果是( )‎ A.两国均可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双赢”‎ B.甲国将会获利,乙国将会受损 C.乙国将会获利,甲国将会受损 D.两国均不能从中获得利益,而会两败俱伤 ‎17.“入世”十年,成绩斐然 ‎2001年 ‎2010年 出口贸易 ‎2661亿美元 ‎15777.5亿美元 进口贸易 ‎2435.5亿美元 ‎13962.4亿美元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468.8亿美元 ‎1147.3亿美元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70.92亿美元 ‎678亿美元 ‎ 注: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由2000年的10.2:89.8变为2010年的5.2:94.8;时至今日,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开始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并凭借自己强大进口能力带动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 上述材料说明 ( )‎ ‎①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②我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力量 ‎③我国对外开放规模扩大,出口产品结构逐渐优化 ‎ ‎④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和组织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材料一 海尔发展的三个阶段 ‎  注:2011年7月28日,海尔集团签署备忘录,收购日本 三洋株式会社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业务。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大企业主营业务。‎ ‎(1)简要说明海尔集团在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与国际化战略发展三个阶段中对外开放战略有些什么变化。(4分)‎ 材料二 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以下是部分外国政要眼中的包容性发展:‎ 我理解的包容性是指像你,像我,像他,大家都一起参与进来。‎ ‎ —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 我们不再像从前,而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绿色和关注社会。‎ ‎ —法国前总统拉法兰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在对外经济发展中实现包容性发展?(12分)(至少答出三点)‎ ‎19.(14分)201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入世十年,是中国与世界共嬴的十年。十年来,中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坚持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中国年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约14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也使国外消费者普遍受益。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累计汇出的利润是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聘用的当地员工接近80万人,每年在当地纳税超过100亿美元。‎ 材料二 2000—2010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图 注: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中包含部分相互重叠的商品。②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约占84%,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少。‎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入世后能够实现与世界共赢的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假如你是政府决策者,你将采取哪些经济措施来解决材料二反映出的问题。(8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到境外投资办厂、承包工程或跨国并购,都是“走出去”的表现,①②③正确。向境外企业转让股权,是引进资金的表现,属于“引进来”战略,④错误。‎ ‎2.C ‎【解析】我国遭遇众多的反倾销调查,这警示我们不能被动接受,而应积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利益,C项说法符合题意。‎ ‎3.B ‎【解析】图表显示在利用外资方面,一三产业由30%上升到50%,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所占比重较少,这表明应引导外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上作贡献,③与题干无关,④的做法不可取。‎ ‎4.C ‎【解析】欧盟针对中国碳钢紧固件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主要违背了非歧视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故选C。②③不为材料所反映。‎ ‎5.C ‎【解析】本题是组合题用排除法。本题考查学生对包容性发展的理解。通过材料中各国政要人物关于包容性增长的理解,可知③与事实不符,故排除。‎ ‎6.A ‎【解析】略 ‎7. C ‎【解析】略 ‎8.B ‎【解析】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把握自己的命运,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9.B ‎【解析】低成本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A不符合题意;没有技术含量,提高价格无从谈起,C说法错误;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有条件的,即首先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颠倒了因果关系。‎ ‎10. A ‎【解析】略 ‎11. D ‎12. C ‎ ‎13. C ‎【解析】略 ‎14.D ‎【解析】本题以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为背景材料,考查改革开放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现和理解应用能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但改革不能解决我国的所有问题,故①项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并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故②错误;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③选项观点片面,舍去;④项正确,对外开放坚持的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因此本题正确选项是D。‎ ‎15.D ‎【解析】本题以我国2011年10月出口额变化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中有关对外贸易与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关注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出口下降的原因,从商品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分析可知,商品销量的下降,既有价格的因素,也有需求的因素,因此①项正确,外需疲软是出口下降的直接原因;②项符合题意,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使得一些出口商品企业将商品销往国内,降低出口份额;③项正确,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价格升高,竞争力下降,因此出口量下降;④项错误,单从材料是不能得出我国出现贸易逆差或顺差的,而且贸易逆差也不符合我国现实。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6.A ‎【解析】本题考查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有关原理,因为甲乙两国在小麦与布的生产中均分别占有绝对优势,而非相对优势,因此甲乙两国进行贸易,两国均可实现“双赢”。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7.B ‎【解析】本题我国“入世”十年取得的成就为背景,考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及经济全球化的有关原理,入世十年,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说明我国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正确,因此①项入选;虽然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全球化中仍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故②项错误;从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变化可知,我国的出口产口结构越来越合理,故③项正确;④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因此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1) 前两个阶段以“引进来”为主,主要是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2分)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则以“走出去”为主,其重要特点是在国外设厂、进行国际兼并或收购相关业务,利用当地人才、市场,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分)‎ ‎(2)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②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④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利用世贸规则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答出3点即可得12分)‎ ‎【解析】略 ‎19. (1)①中国入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2分)‎ ‎②中国入世,完善了世贸组织体系,有利于促进国际多边贸易健康发展。(1分)‎ ‎③中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按世贸规则办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2分)‎ ‎④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1分)‎ ‎(2)2010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初级产品、纺织服装出口比重下降,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上升,(2分)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1分)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少,出口产品附加值低。(1分)‎ 建议: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4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解析】略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它表现为: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哪些?它的实质是什么?(必背)‎ 利: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①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② 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③ 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它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它会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左右着国际游戏规则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4.跨国公司的含义、目的和意义。‎ 含义: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或本地区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目的: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意义: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5.世贸组织(WTO)概况1995.1.1‎ ‎❶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❷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制定基本原则和协定; 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❸原则:非歧视原则(最重要)、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与公平竞争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6.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背)‎ ‎①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③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① 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根本基点)‎ 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题篇】‎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同步习题 ‎1.胡锦涛总书记在对经济特区提出要求时指出,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这一要求……( )‎ ‎①要支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②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是 ‎ A.对人民负责 B.自愿、平等和诚实守信 ‎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010年9月7日,美国对中国铝企“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鸣出第一枪。据此回答24~25题。‎ ‎3.经济学家称:贸易保护主义逆转不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但会给世界贸易带来不利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违背的世贸组织的原则有 ‎①非歧视原则 ②反倾销原则  ③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 ④透明度原则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4.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应该 A. 加强同美国的经贸合作,必要时与美国结成战略联盟 B.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采取措施,对我国企业进行保护 C. 提高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取得市场上的绝对价格优势 D. 科技兴贸,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5.201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迎来了“而立之年”的华诞。深圳特区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标本性的经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是要 ‎①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②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 ‎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看图 A点和C点的形成都与当时的金融危机有关,这一现象综合反映了 ‎ A.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政治多极化的影响 D.贸易全球化的影响 ‎7.金融危机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尤其是一批龙头企业从2011年开始集体发力参与国际并购,有的还把工厂开设到欧美国家。浙江民营企业上述措施的意义在于 ‎①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化经济水平 ‎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③加快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④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形成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1年,中国非金融领域对外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176.3亿美元上升到600.7美元,今年一季度达到16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5%;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额1160.1亿美元,今年3月外商直接投资比去年同期减少6.1%,已连续5个月减少。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在趋于平衡 ‎ ‎②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不断创新 ‎③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 ‎④我国的资本国际化不断加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在早期(上世纪80年代),投资方式以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而海外并购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近两年尤为活跃。中国海外并购 ‎①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②是我国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表现 ‎③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表现 ‎④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实施“引进来”战略的体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只有“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时并举,中国经济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下列情况 中属于“走出去”的是 ‎ ‎①中国海尔集团在海外建立分公司 ‎ ‎②中国TCL集团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  ‎ ‎③中国三家建筑公司承建约旦王宫工程  ‎ ‎④中国银行向美国花旗银行转让部分股权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1.为解决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我国某钢铁集团先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投资8个铁矿资源项目,争取2015年实现铁矿石的自给自足,并使之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该实例说明,我国扩大海外投资 ( )‎ ‎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 ‎②是对外开放上升到一个新层次的体现 ‎③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 ‎④因原材料价格上涨面临巨大风险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2.到201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已经10年。10年来,中国平均关税水平大幅降低,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使自己获益,而且也为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0年来的实践证明并且将进一步证明,中国加入WTO (  )‎ ‎①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 ‎②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 ‎③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维护了我国国家利益 ‎ ‎④减少了贸易摩擦,降低了经济和金融风险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3.中国公民越来越多地走向国外旅游,国际旅游卡市场已经成为各家银行开拓海外业务争夺的焦点。中国建设银行和VISA国际组织合作,为短期出境旅游游客推出了“龙卡国际旅游卡”,这种卡不仅可以在建行制定的储蓄网点存取外币现钞,还可以在全球134个国家的80万台ATM机上刷卡消费。这体现了(  )‎ A. 经济的全球化 B. 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 C.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D. 市场竞争激烈化 ‎14.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 ‎ ‎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 ‎③资本全球化 ④政治全球化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2.2万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分别达433亿美元和777亿美元。这体现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做到(  ) ‎ A.大力发展生产力 ‎ B.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C.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的方式 ‎ D.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16.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 ‎①可以采用到境外办厂、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形式  ‎ ‎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 ‎③应当遵守和利用通行的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利益   ‎ ‎④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自己的名牌,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2010年10月13日欧盟反倾销委员会对从中国进口的高强力纱、PET塑料和三聚氰胺三种产品分别作出反倾销决定。对此中国企业应采取的态度是(  )‎ A.充分利用有关规则,勇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B.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C.寻求政府支持,通过政府谈判解决争端 D.采取有效措施,转向其他地区出口 ‎18.欧盟境内首个中国经贸合作区“葡萄牙——中国经贸合作区”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国企业开始集群式迈出国门。这表明我国 ‎ A.坚持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 B.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规避对外开放的风险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 D.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9.材料一: 2010年6月27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同心协力 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二十国集团机制化建设,加快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促进建设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制,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对话协商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材料二: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1至5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389.21亿美元,同比增长14.31%。同时我国到境外投资办厂也比上一年同比增长工15.2%。‎ 结合材料回答: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2分)‎ ‎20.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会议在经历了曲折后,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该文件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别应当承担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得到广泛认可,来之不易,应该得到珍惜。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 温家宝强调,中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务实合作的精神,与各方密切沟通协调,整个过程公开、透明、高效,为推动会议取得现有成果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表现了最大诚意,尽了最大努力。中国愿意同各方一道,以哥本哈根会议为新的起点,切实履行承诺,加强合作,尽早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材料充分体现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已经联为一体,合理利用资源、治理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共同面对、通力合作。请你谈谈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8分)‎ ‎(2)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经济和环境双赢的能源战略,即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能源战略。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学生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做到绿色消费,请你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到绿色消费提出学生能做到的四条以上具体建议。(8分)‎ ‎21.(14分)温家宝总理在 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提供便利。‎ ‎(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我国在对外开放中,为什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8分)‎ ‎(2)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企业应如何“走出去”?(6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开放型经济。①②③④的做法都能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开放质量,所以选择D。‎ ‎2.D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C ‎4.D ‎【解析】3.本小题考查的是世贸组织的原则。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贸易保护主义违背的世贸组织的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和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 ‎【小题2】本小题考查的是国际竞争力。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应该科技兴贸,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D符合题意。‎ ‎5.D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D。‎ ‎6.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A点和C点的形成都与当时的金融危机有关这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造成了影响,A、C、D与题意无关。‎ ‎7.A ‎【解析】浙江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和到欧美国家设厂,不是产业转移,说不上利益我国劳动力资源,①②符合题意,排除③。浙江民营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并不属于利用外资,④排除;答案选A。‎ ‎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研读材料获悉:我国对外投资强劲,而利用外资逐渐减少。这是由我国的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引起的,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的方式不断创新。材料说的是资本而非贸易,故①排除,④说法不恰当。故选:C。‎ ‎9.A ‎【解析】本小题目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中国海外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体现,④不选,所以选择A。‎ ‎1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走出去”。中国银行向美国花旗银行转让部分股权不是“走出去”,‎ ‎①③都符合,所以选择D。‎ ‎11.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知识。我国扩大海外投资是对外开放上升到一个新层次的 体现,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①④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12.C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③④的说法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国加入WTO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选择C。‎ ‎13.A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经济的全球化。国际旅游卡市场已经成为各家银行开拓海外业务争夺的焦点这体现了经济的全球化,B、C、D与题目没有关系,所以选择A。‎ ‎1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没有政治全球化,所以选择A。‎ ‎1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开放型经济水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与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分别达433亿美元和777亿美元体现了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所以选择D。‎ ‎1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走出去”战略。①②③④四个选项都符合题目的要求。‎ ‎1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企业。欧盟反倾销委员会对从中国进口三种产品分别作出反倾销决定启示我们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有关规则,勇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B、C、D的说法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所以选择A。‎ ‎18.CD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开始集群式迈出国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A、B的说法是错误的。‎ ‎19.(1)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优化对外开放结构,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地开放型经济体系。(3分)‎ ‎ (2)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3分)‎ ‎ (3)创新利用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3分)‎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原则。(3分)‎ ‎(如答积极应对经济一球化,充分利用WTO规则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趋利避害,防范风险;或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等,也可给2---3分。)‎ ‎【解析】本题是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讲话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认识。可以从“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原则等角度加以分析。‎ ‎20.(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两面性:‎ ‎ 小一: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分工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二: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实质上的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8分)‎ ‎(2)小一:绿色消费,减少污染 ‎【解析】略,主动回收电池、灯泡、塑料袋等对环境有污染的废物。小二:节约资源,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水,节约纸张等。小三:在生活上少吃红肉,少坐小车多坐公交车等。小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少用一次性产品,不铺张浪费。(只要符合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任意写出四点即可得满分)(8分)‎ ‎21.(14分)(1)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正是适应这一趋势的必 然要求。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也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竞争性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②“走出去”战略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③“走出去”‎ ‎ 战略可以使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扩大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④经过 30 多年的开放,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 10 多年来, 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为我国“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和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8分) ‎ ‎(2)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正确选择产业、产品的市场方向。(6分)‎ ‎【解析】略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来调节资源配置的。‎ ‎2、市场调节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1)优点: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有些问题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 ‎②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单纯市场调节危害:‎ A.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B.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C.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 ‎3、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与手段 ‎(1)是什么:(含义)‎ 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2) 为什么?(原因):‎ ‎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②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3)怎么办?‎ ‎①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A.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此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来实现宏观调控。‎ B.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C.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5、关于科学发展观 含义: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要求:①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②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③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④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6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怎么做?)‎ ‎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2)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A、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 B、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 C、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4)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5)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7、经济全球化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影响:第一,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消极影响:①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4)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5) 应对措施(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8、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③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