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散文二十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白发
斯沐
①我一直以为 50多岁的母亲,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
②这个暑假,侄儿满月办酒,虽然在遥远的北京,但我这个当姑姑的没有考虑就买了去北京的机票。
一来去看看可爱的小侄儿,二来因为母亲也在北京。
③因为飞机延误,到达首都机场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原本说好就弟弟一人开车来接我。没想到母亲也
来了,我感到很意外。母亲一向晕车,她这一生最受折磨的就是头晕头痛。在儿时记忆里,我最早认识的
药就是去痛片,用白色小瓶子装着,药片也是白色的,那是每次母亲头痛必吃的药。这么晚了,还坐上一
个多小时的车来接我,母亲的头一定又痛了。
④母亲见了我,就大步走来牵着我的手。用那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都握疼了,就好
像我随时会逃走一样。我心疼地说:“妈,这么晚了,你干吗还来接我啊。我这么大一人,弟弟来接就可
以了。再说,等下还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你不是会晕车吗?你的头肯定又痛了。”母亲笑着回答:“我
也想来看看机场,首都机场可真大!头不痛,不痛。”我知道母亲说来看机场,说头不痛,只是敷衍我,
我便不吭声了。
⑤从机场出来到停车场,要搭自动扶梯。我跟在母亲后面,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我才发现,母亲一
头原本乌黑的头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白了一大半,是那么刺眼,一根根直刺我的心。“妈,你头发怎么白
了这么多?年初回来时,怎么没看见你有白发。”我吃惊地问道。母亲倒是很自然,像是问了一个跟她无
关的话题,轻描淡写地答道:“是啊,头发白了很多。夏天,要经常剪头发,我就没去染发了。”
⑥染发!我这才恍然大悟。是啊,近三年,我看到母亲都只是过年的时候,她都是特意染了头发回来。
我一直以为,她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我一直以为,我的母亲,还是没老的,我还是可以在她面前耍点小
脾气的。
⑦可时间却是一把利剑,残酷..地划开一道道赤裸裸...的现实。让我清楚地看到,只是三年的时间没有待
在母亲身边,她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大半。是一根根慢慢变白,还是一下子就白了那么多呢?作为她的女儿,
一点都不知道。一股强烈的自责感涌上我的心头。
⑧有多久,没有坐在母亲身边,好好地看一眼母亲了;有多久,没有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了;有多
久,没有用手摸一摸母亲的头发,给她洗过头了;有多久,没有……
⑨当我什么都还没为母亲做的时候,母亲就已经老了。这种心酸的感觉,让我很不安。
⑩在坐上车回去的途中,我让母亲坐在前排,帮母亲把窗户打开,这样就不容易晕车。我坐在车的后
排,车内没有灯光,一片灰暗。但母亲的白发就像是已经深深地长进我的脑海,不停翻转。我想起年幼时,
母亲是极其爱护她那一头秀发的。那时家里穷,很多人都舍不得买洗发露洗头,只是用洗衣服的肥皂洗洗。
母亲却是例外,她每次用洗发露洗完头后,头发上总能留下淡淡的清香,那种味道很好闻。我就吵着让母
亲也给我洗,母亲边给我洗头边说:“女孩子,要爱护自己的一头头发。”
○11后来,我读师范,学费成了家里的一笔负担。母亲就更拼命地干活。炎热的夏天,母亲在采完茶
后,因为要赶到 2公里外的乡里把茶叶卖了,就来不及再回去洗漱。母亲就带了一把梳子放在茶篮里,去
卖茶前,都要把头发梳整齐。每次还都问我,头发还乱吗?母亲所做的这些小小的细节,都被我牢牢地记
在心里。当时我心里暗暗地想,毕业了,能赚钱了,就不让母亲这么辛苦了,给母亲买好吃的,买漂亮的
衣裳,买母亲喜欢的。
○12如今,我毕业了,也工作了。我为母亲做了什么?我什么都还没做,母亲的一头秀发已白。
○13母亲的白发,成了我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选自《福建日报》2017 年 12月 05 日)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可时间却是一把利剑,残酷..地划开一道道赤裸裸...的现实”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有多久,没有坐在母亲身边,好好地看一眼母亲了;有多久,没有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了;有多久,
没有用手摸一摸母亲的头发,给她洗过头了;有多久,没有……(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3.文章以“白发”为题,意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4. 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感悟。(6 分)
【材料链接】如今,我已一无所有,妈这一走,这个世界和我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女儿已经独立,
她不再需要我的庇护。在待人处事方面,我有时还得仰仗她的点拨,而且还很有出息。只有年迈的,不能
自立的妈才是最需要我的,需要我为之劳累、为之争气、为之出息……如今这个最需要我的人已经远去。
真是万念俱灰,情缘已了。
现在我已知道,死是这样得近……直到现在,我还不习惯一转身已经寻不见妈的身影,一回家已经不
能先叫一声“妈”,一进家门已经没有妈颤巍巍地扶着门框在等我的生活。
──张洁《再也不能叫声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故乡的眼
戴春兰
①只有池塘才是故乡的眼。老井不是,虽清澈却缺少了生气。溪河也不是,它远远地绕开村庄,过于
匆促而疏远。只有池塘,如同邻居家那条土黄狗,懒洋洋地趴在村庄边缘某座黑瓦白墙的土房前,丝丝入
扣地记载着整个村庄的酸甜苦辣,但恒久地保持沉默。
②池塘是村子里醒得最早的。不等第一缕阳光照射,它就调皮地在满塘的绿叶上留下露珠的吻痕。
池塘里大多是水浮莲,叶子像婴孩的小手般大小、肥厚,握成一簇,摸上去毛茸茸的,水珠在叶子上滚动,
珠玉般晶莹剔透。水浮莲在池塘里长得挨挨挤挤,却被相互绑着的竹竿规整地分成几块,这是矮嫲家的,
那是河田佬家的。当然,水浮莲没那么老实,长着长着就爬到竹竿上偷渡过去,也没人计较的。隔不两天,
就有人挑起畚箕捞起满满一担水浮莲,挑回家去,连根须一起剁碎了,再撒些盐巴当猪食,长膘。一头头
水浮莲像小白菜一样整齐地码进了畚箕,你还要记得,把其他角落的水浮莲往捞得稀疏的这头赶匀,也不
需泼洒肥水,肥沃的池塘也能诱惑得水浮莲们春心荡漾地疯狂生长,很快又密不透风了。
③不要被水浮莲温柔多情的表象给迷惑了。抓抓它们,原来只有手会痒,不抓不痒,越抓越痒,全
身起小疙瘩了。以前都是妈妈或奶奶剁水浮莲,我很惊奇她们不会过敏,一问,她们淡淡地说:“命好是
装出来的,谁不会痒?反正都是要干的活,忍忍,再难也就过去了!”
④秋末,水浮莲人老珠黄,打捞净了,趁着赶圩的时候买来一担箩装的薸子,放在塘里不几天便长
成绿茸茸的地毯,猪爱吃,池塘便一年四季也不感到寂寞。
⑤渐渐地,妹子布娘提了桶衣裳来池塘边浆洗。木槌敲打着青石板“梆梆”作响,叽叽咕咕的说笑
声交织,戴家的田头、黄家的灶尾被清亮的嗓音迅速传播着。听得高兴了,戏水的麻鸭扇着翅膀嘎嘎应和
起来,大白鹅忙不迭放下矜持踱着方步走来。也有人挑了塘水到旁边园里浇菜。坎上绵延..着繁茂..的金针菇,
艳黄的花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⑥中午的池塘最是热闹。半大小子脱个精光在水里扑腾,除了眼白和牙齿,全身比烧炭的还黑。害
羞的便在边上的小树林里用蜘蛛网捕蝉。蹑手蹑脚地进了树林,蝉憋足了劲儿嘶鸣,绞满蛛网的树杈谨慎
地一点点靠近,猛地一罩,蝉便只能徒劳挣扎。撕去翅膀扔到袋子里,理好蛛网再瞄下一只。大约蝉太专
注歌唱,往往一中午能捕上十来只,架在火上烤了吃,色味都比瘦肉要好得远。
⑦笼罩在晚霞里的池塘是蜻蜓的天堂。鼓着无辜的大眼,迅捷地在空中盘旋、起降,远远地停靠在
刚露出水面的小荷上、紫得像梦一般的水葫芦花上,轻轻颤动的翅膀变幻着五色。“从来不曾忘记晚霞中
的你,踏过青青草地夕阳在心里……”若干年后,当我听到这首《晚霞中的红蜻蜓》,一种莫名的情愫升
腾起来,那些绮丽的图景一一展开。
⑧暑热渐渐消散,池塘边上凉风习习。三三两两地来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拍着蒲扇拖了竹椅乘凉来
了,稻花香里说说年成谈谈孩子,在青蛙和虫子们的欢唱声中,孩子倚在大人膝上蒙眬欲睡,又突然被一
阵嘈杂的骂声惊醒。支棱起耳朵一听,总是边上的马金家。她家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靠着几丘薄田,自
然生活拮据,哪个孩子稍不注意便会招来打骂,而其他孩子竟能充耳不闻地在昏黄的灯下苦读。平日里见
那几个孩子,都长得高而瘦,衣服明显窄小破旧,低头疾走,口里念念有词,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唤
他们半天才呆呆地回过神来。不料几年后,这五个孩子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轰动一时。远近的人聚到那座
土房前后仔细查看,终于恍然大悟:“你们看看,马金家前有池塘,有活水,这是财运、家运呀!”
⑨走走停停,到过不少村庄见过不少池塘,有些污浊不堪,完全失去神采;有些被各式楼房推挤得瑟
缩在角落,早没有了活力;有些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犹如戴上“美瞳”,失却“村气”野趣,反而俗艳失
真。故乡的眼啊,我暗自庆幸又隐隐担心,暮霭中为你深深祈祷,我愿用一生期许换你永远澄澈清明!
(选自《福建日报》2017 年 11月 07 日)
1.理解第③段画直线句子的含义。(4分)
2.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坎上绵延..着繁茂..的金针菇,艳黄的花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水浮莲没那么老实,长着长着就爬到竹竿上偷渡过去,也没人计较的”这个句
子。(3分)
3.文章题目“故乡的眼”指的是池塘,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人们的家事,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图。(6分)
4.作者为什么说“只有池塘才是故乡的眼”?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原因。(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青衣
漆宇勤
○1正在寒露时节,山谷里石头堆垒的堤岸在依旧茂盛的植被遮蔽下保持着阴凉和湿润。看上去,这丛
细密的植物有点类似苔藓,但又比我日常所见的苔藓高大,形状也大为不同。
○2当地的山民告诉我,这种植物叫做青衣。要有多少个诗意的清晨和黄昏,要有多少处美好的河边和
山谷,朝夕相处亲切可爱,才能让识字不多的山村村民给一种植物取出这么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
○3青衣苔藓似乎就是这么一种植物。她们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绿了一大
块。待到夏末阳光太过强烈,这一片绿又在干燥的墙角枯成黄褐。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秋天的末尾,
斜飘的雨水渐多,一个清早醒来推开窗,远远望去墙角又是蓊郁的绿了。
○4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在青衣的身上仿佛都没有发生作用,她们并不相互串门集会,也不摆着老太
君的坐姿——她们只是安静地活着,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我没有见过老去的苔藓,就像舞台上没人见过
老去的青衣,而江南水乡着青花布衣的女子,老来也早换了装束。
○5世间的繁华热闹与青衣无关,世间的肆意张扬与青衣无关。大多数植物都有开花的热烈年华,可是
青衣不,青衣不开花,也不结果。仿佛从生至死,都只为安静地活着,装点这世界的一个角落。她们始终
都是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这一点,似乎再一次切合了舞台上稳重、端庄的青衣形象,连举手投足
的动作都是轻微的。而她们的俏皮活泼呢?都交给浅水处沙石间的植物青衣吧。那种飘逸柔婉、纤弱清新、
百转千回,是世间女子全部温柔的集合。
○6民谚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这里说的似乎是水里的青苔,而陆地上阴湿处叫
青衣或不叫青衣的苔藓,似乎并不完全挑着季节来成长。我在春季看过她们,夏秋冬三个季节似乎也并不
消失。她们疏离了庞大的历史年轮,自然也疏离了微小的四季交替,她们本身就是岁月感的体现。有了青
苔的石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经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像一帧
旧照片里独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而青衣不附的石板是光鲜但浅淡的,没有了年岁感,仿佛酒吧里热闹
的流行歌曲,举手投足间都比书斋里安静的线装旧书要鄙陋了许多。
○7据说,在汉代以后,穿衣讲究起来的人们,富贵者永远都是追求颜色的纯正与鲜亮。而青色的衣服,
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就像作为植物的青衣本身,也是如此:在低处安详地呼吸,在低处沉静地活着。这
样也好,不让人高不可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就像乡间的家里人,就像邻家的那个女子。
○8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意味。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那容貌、眉眼,
那神态、举止,那品性、脾气,都像,都无比贴切。
○9我看医书上写:取墙上青苔烧成灰加植物油治疗火伤;取水中青苔烘干研细末撒上药粉包扎治疗外
伤;涂抹青苔治疗马蜂蜇伤……
○10我马上又看见乡间的妇女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轻轻吹拂被烫到的小手,轻轻含吮被蜇刺的伤口,轻
轻揉捏被累坏的脚丫……
○11我看报纸上写:“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来源,令智能生命
得以蓬勃发展。没有这毫不起眼的苔藓,就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的今天。”
○12我马上又看见世间一切端庄的柔情的妇女,先是挺着日渐饱满的肚子,然后喂养生命的乳汁,之后
牵着孩子的小手蹒跚学步直至长大成年。没有这并不显得轰轰烈烈的母亲,就不会有所有孩子的未来。
○13这真是令人激动、令人内心柔软的温暖事情。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拥入怀中的青衣。
(《人民日报》2017 年 12月 18 日,有删改)
1.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赏析语言。第⑥段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6分)
有了青苔的石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经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
像一帧旧照片里独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
3.文章叙写了青衣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
4.借物喻人,是本文一个重要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带老母亲坐飞机
孙道荣
①因为路上遇堵,值机时间快到了,所以,一下车,我就拖着行李箱,急匆匆走进候机大厅。回头一看,母
亲却没跟上。赶紧又回头找母亲,她拎着布袋子,不知所措....地站在候机厅的玻璃门外。看见我,母亲讪讪地笑
笑,一眨眼你就不见了,这都是玻璃窗户,你怎么走进去的?我告诉母亲,这是感应门,你走近一点,它就会自
动打开的。时间来不及了,我们赶紧进去吧。
②母亲歉疚地点点头,那我们快点,我跟紧你。
③还好,候机厅显示屏告示,我们的航班晚点了。我对母亲说,你就在附近找个位子坐一下,我先去上个
厕所。等我上完厕所回来,看见母亲茫然地站在原地,一动未动。我指指边上立柱下的空座位,问她为什么不
去坐一坐。母亲喃喃地说,里面这么大,我怕一走开,你回头找不到我了。
④我的心一紧,忽然意识到,这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
⑤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我在杭州工作十几年,母亲来过几次,但每次都是应我的要求,来帮我们临时照
顾孩子的,除了带她老人家到西湖边玩过一次外,她几乎没走出过我们小区。这一次,我就是特地带母亲坐飞
机去厦门旅游。
⑥排队过安检时,母亲一直拽.着我的背包带,仿佛一松手,我就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似的。到了安检口,我
对母亲说,安检必须一个人一个人来,要不你在我前面进安检口?母亲不安地说,我……我不会啊。我把登机
牌和身份证交给母亲,告诉她,只要把这两样东西交给安检员就可以了。母亲犹豫了一会儿,说,那……那还
是你先进去吧,我看看你是怎么做的。又加了一句,进去后你要等着我啊。
⑦我的鼻子忽然有点发酸。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在我们老家村子里,她算是非常能干的妇女,什么农活、
重活,都是一把好手。记得小时候,母亲第一次带我上几十里外的县城赶集,那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最大的集市,
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她身后,生怕走丢了,对她崇拜得不得了。一转眼,母亲老了。
⑧登上飞机,母亲浑浊的眼睛里,不时流露出惊讶之色,但我看出她努力抑制着,不表现出来。母亲年轻
时就好面子,我知道她是怕显露出来,显得自己很没见识,而丢了身边儿子的脸。
⑨空姐在发放食物了。空姐问母亲,是吃面条,还是米饭?母亲看看空姐,又看看我,忽然摇摇头。我们一
早出门,没来得及吃东西,我知道母亲其实饿了,于是替母亲要了一份面条,她爱吃面条。等空姐走远了,母亲
轻声责怪我,飞机上的东西很贵吧。我轻声告诉她,这是免费的。母亲这才释然。
⑩下了飞机,回头看见母亲的喜悦溢于言表。
○11母亲这辈子没有出过远门,厦门,是她走过最远的地方了,也是七十多岁的她,第一次真正出门旅游。
一路上,看到的,吃到的,听到的,玩到的,对她来说,都是第一次。在离开厦门前的一个晚上,母亲忽然重重地
叹了口气,我以为她有什么不舒适,母亲幽幽地说,要是你爸还活着,也看到这些,该多好啊。又笑笑说,回去
就是马上死了,也值得了。
○12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齐鲁晚报》2017.11.8)
1.文章以“带老母亲坐飞机”为题有何妙处?(6分)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排队过安检时,母亲一直拽.着我的背包带,仿佛一松手,我就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似的”句子中,加点词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赶紧又回头找母亲,她拎着布袋子,不知所措....地站在候机厅的玻璃门外”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3.文章第⑩段写到:“下了飞机,回头看见母亲的喜悦溢于言表。”请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母亲当时
的心理活动。(4 分)
4.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2 分)
父亲的车技
林之云
①记忆中,家里一共有过两辆自行车。第一辆是苏联式,大梁弯下去的那种,刹闸靠脚往回蹬,在我们老
家叫倒蹬闸。那车子模样浑圆,结实,座子是皮的,很厚,也很硬。
②我们兄妹三人,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父亲出身农村,弟兄四个,做了母亲家的上门女婿。在我们老家,
被叫做倒插门儿。一个倒插门儿女婿,骑着那辆倒蹬闸自行车,一骑就是很多年。
③上世纪 60年代末,家里添了辆新自行车,永久牌的,还是托北京的大姨找关系买的。车子从邮局寄过
来,得专门请人来安装。那是一个夜晚,一个个纸箱子被拆开,来的人一件一件精心组装着它。全家人都怀着
激动的心情,在那里看着它诞生。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到现在还记得它刚成型时的样子,黝黑锃亮,闪着不一
般的光泽。
④父亲在县城一完小当老师,离家有一段距离。每到周末,父亲才骑车回家,住上一天,算是团聚。家里
有什么事儿,父亲就骑着那辆永久牌去办。
⑤父亲生在农村,上过私塾,后来考上大专,学了师范,踢足球进过市队,写诗登过报纸,还写一手好毛
笔字,也算得上多才多艺。可能是熟能生巧,也可能专门练过,反正印象里觉得父亲的车技很不错。
⑥奶奶的家在另一个县的乡下,离我们生活的县城有 30 多华里。兄妹三人里,只有我随了父亲的姓,所
以每到过年,大都是我跟父亲回老家。
⑦那时,自行车后座上就会装得满满的,大米、白面、菜籽油,还有猪头和猪下水。面袋子垂在两旁,其
他的在座位上摞起来,用绳子来回捆好几道,结结实实的。
⑧一切准备停当,我就坐到大梁上,跟着父亲,骑行好几个小时,回到老家。现在想想,那么漫长的归程,
对父亲的车技是很好的历练。
⑨平时出门,有哥哥在的时候,坐大梁就成了他的专利。因为两个人都小,上不了后座,哥哥就先在大梁
坐好,接着,父亲手持双把,蹲下身子,让我从后面搂住他的脖子,再站起来,我就吊在他的身后。然后,他偏腿
上车,我趁势站上后座,再顺着父亲的腰慢慢向下挪,出溜着坐好。下车的时候,完全是上车时的回放。有时
候,我先不坐下,就那样站着,看看四周的光景。
⑩立在自行车上,自然就有了高度,风大的时候,难免有些紧张。有一次,我正站着,一阵风过来,将帽子
吹落了。我下意识地伸出双手,捂向头顶。父亲感觉到了,惊诧地喊了一声。我赶紧收回手,重新搂紧他。那.
次历险...,父亲后来提起过好多次,每次说完,都开心地轻笑几声。
⑪如果出门时再加上母亲,我就只能一直站在自行车上,有了前次的经历,我的手再也没敢离开过父亲
的脖子。
⑫妹妹比我小 5岁,有了她之后,一家人出行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母亲要抱着她坐在后座上。现在想
起来,父亲就像一个杂技演员,骑着一辆满载的自行车,行走在故乡的人流里。
⑬那时候,父亲的确还很年轻,妹妹出生那年,他不过 37 岁,比我们现在还要小不少。等我们慢慢长大
以后,全家人一辆车出行的情景,就再也没有了。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也渐渐散落了骨
架。再后来,父亲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从那之后,就再也没骑过车子了。
⑭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个年轻的父亲,骑在自行车上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兴奋,骄傲,还是幸福?而现
在,即使想问,也永远不会有答案了。
⑮我知道,我的父亲肯定不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但他的车技,或许是全世界最少见的。每一次,当我随着
他的身子腾空时,都会有一种飞的感觉。
(《齐鲁晚报》2017.11.9)
1.请对第③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 分)
全家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那里看着它诞生。
2.第⑩段中“那次历险”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3.文章第⑮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说。(4分)
4.文章是通过记述哪几件事情表现父亲的车技的?请你简要概括。(6 分)
5.父亲的车技令作者称赞怀念,你的父亲也一定有令你称赞的地方,请用语言描写出来。(5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母亲和她的地
张海棠
①周末回乡下看望母亲。
②新做的小楼敞开着,电视的戏曲频道大汗淋漓地唱着老腔调。母亲不在屋内。后门也敞开着,屋后
坡那块花生地里,摆在院子里遮阳的大伞,此时撑在了地中间,母亲就坐在伞下,肩上搭着一条毛巾,怡
然自得的摘着花生。
③看我走近,母亲并没有停下来,“回来了!”七十多岁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我,黝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
里,尚有未干的汗迹。
④“回家歇歇吧,这么热。”我责怪起母亲来。
⑤“不热不热,我好得很。”母亲挥着手,声音洪亮有力。
⑥比起住在城里的时候,母亲身体硬朗多了,精神状态也更加的饱满了。
⑦去年,是母爱执意要回乡下住的。父亲离开我们后,母亲就随我们住到了城里。做做饭,带带孙子,
偶尔和楼下的老太太打打麻将,还有把我家几十平米的露台弄满花花草草,见缝插针还种一些蔬菜。这些
年,我们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⑧让我担心的是母亲的身体时好时坏,从前在老家种田时候落下的腰疼的老毛病,还有高血压,头晕
会常常突然来袭。所以当母亲说要回乡下时,我第一反应是万万不可以的。
⑨可是一次次看见母亲坐在沙发上,孤单单地看着电视,眼里流露着一丝丝的失落。我答应了母亲,
那一刻我看见了母亲眼里好久没有的惊喜的光。
⑩回到乡村,或许是老母亲这些年一直的愿望吧。我暗暗想,一定要好好完成母亲的心愿。
○11推掉了老房子,盖起了这栋古民居风格的小楼。灰色的屋面、白色的墙,红色的步步锦窗棂,还有
砖雕、马头墙。屋前的小庭院,准备种一些母亲喜欢摆弄的花花草草。而屋后的小山坡,我计划建一个休
闲的亭子,铺一条青石路,栽几棵桂花树、樟树,还有脐橙、黄桃等果树,点缀一些杜鹃、绣球、紫藤。
○12清晨或者黄昏后,母亲可以在青石的小路上舒展一下筋骨,也可以坐在亭子里闭目养神,任花香弥
漫,任清风拂面。这是多美的一幅乡村图画。而母亲一定会欣慰地陶醉其中。
○13母亲搬回来的时候,村里所有的人都来了。母亲兴奋地不停说着,“回来了,回来了。”
○14就在当天稍微收拾停妥,母亲把我拉到旁边。“和你说个事……”稍有迟疑,目光却很坚定。
○15“屋后的亭子啊路啊能不能不做!”我一惊,母亲显然听到了刚才我和做规划的朋友通话了。
○16一生勤劳、节俭的母亲一开始就反对把房子做成现在这样的,她说把老屋修整一下可以住就行。房
子开工了,还不停地埋怨我乱花钱。现在又开始折腾后山坡了。母亲断然不会让我花这钱的。
○17“都是朋友帮忙弄,花不了多少钱的。”我赶紧解释,让母亲放心。
○18“不是钱的问题,我是想把后山坡翻整成一块地,种花生什么的……”母亲不再迟疑,很果断的,
有点急切地说。
○19我一怔。
○20我终于明白,母亲回来的意义不仅仅是住回来,让她割舍不了的应该是她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的土地。
我没法不答应。可是毕竟 70多岁的老人呢。
○21“你放心,乡下空气好,每天赚健康,活动活动更健康。”母亲看出来我的顾虑,安慰起我来。
○22地平整出来了,地翻好了,种上花生了,花生出苗了。花生种密了,肥追多了,花生熟了……母亲
以后打来的电话都是那块地了,那块或者在她心里翻耕了无数次,种了无数遍花生、黄豆的土地。
○23我在母亲旁边蹲下,扯了几个花生掰开,放在嘴里。花生新鲜的甘甜的汁水,立刻滋润着我的味蕾。
这是几十年前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24我拨通了妻子的电话,让她带着上补习班的儿子赶紧回乡下来,回来和奶奶一起摘花生,听奶奶讲
种花生。儿子懂事的对奶奶说:“奶奶,明年我会陪您一起种花生,常回老家陪着您。”
○25这是我们和儿子最不能忘记的味道。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7 年 10 期)
1.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 分)
回家 我(意见及原因) 母亲(心情)
开始 不同意:① 失落
后来 同意:② ③
结果 翻新房子,计划改造后山:母亲能欣慰地陶醉其中 ④
2.仔细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文章中画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这是我们和儿子最不能忘记的味道..”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3.标题“母亲和她的地”点明了文章内容,但是不够形象生动,你能根据文章内容拟一个再生动些的题目
吗?要简要说出拟题的理由。(3 分)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6分)
【链接材料】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
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
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
(陈立明的《与草化敌为友》)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家乡的古水井
黄晓波
①乡愁总是跟童年的记忆紧密相连。
②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水井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是村口、街头,还是在巷尾,常常都有水井的存在。
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水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百姓,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一口水井,
伴随着我度过了多年难忘的时光。每每想到它,总是那么温馨。
③古井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透明的,不论是从水井里取水当场喝,还是烧开水泡茶喝,总是感
觉爽口而有淡淡的甜味。若在冬天取水,还可感受到从井口冒出的暖暖气息,水也是温温的。尽管每天从
早到晚前来提水、挑水、浣洗的人很多,可水似乎取之不尽。不论是住在水井附近的人,还是南来北往的
过客,大家都自觉地护着这口水井。人们在井边淘米、洗菜、洗衣服,但从不会在井边洗刷马桶。我想,
这既是对生命之源井水的敬畏,也是对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呵护。
④在水井边常有一道风景,那是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不易看到的:每当天刚蒙蒙亮,早起的男人
们提水的提水、挑水的挑水;女人们则叽叽喳喳边说着话,边淘米洗衣。大家互相道个安、问个好。打招
呼声、欢笑声和打水时木桶与井沿的碰撞声、提桶时水从桶里泼洒出的哗啦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清晨的
宁静,奏响着一支快乐的生活交响曲...,让人心情愉悦,也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
⑤水井又是一个驿站,由于水井就在马路边,既方便了附近的住户,也给经过此地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许多南来北往的路人喜欢在井边歇歇脚,喝口井水解解渴。只要井边有人在取水,想喝口水的路人就会友
好地走近井边打声招呼、讨口水喝;而取水的人也都会善意地将打好水的水桶交到路人手上,大家似乎都
有一种默契..。接过水桶的路人,往往将水桶往井口石上一放,蹲在旁边,双手侧扶着水桶,仰起头咕噜咕
噜地喝上一大口,那感觉甚是爽快、惬意。
⑥夏天井台边,尤其是黄昏和夜晚,较往常则要热闹许多,因天气炎热,大家用水多,加上放暑假了,
孩子们特别喜欢到井台边凑热闹,因为这里比其它地方都要凉爽许多。不少人家干脆把一些活也搬到井台
边来做,洗衣洗碗不用说,还往往把竹床、竹椅、竹席之类都搬到井边来洗,洗了就放在井台旁晾干,晚
饭之后许多人顺便就在井台边休息一会儿。这时往往是小孩子们特别开心的时间,先追追打打玩“官兵捉
强盗”之类的游戏,然后在井台边用井水简单冲个澡,躺在竹床上,在星光和月光的陪伴下,一边享受井
边的凉爽,一边听大人们讲天上人间的故事。忙碌了一天的大人小孩们,有的听着听着便呼呼入睡,不知
不觉进入甜蜜梦乡……
⑦古井的水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这口古井也伴随着我们成长,见证了我们儿时的许多快
乐。小些时候,我与哥哥一前一后用一根竹扁担扛着一桶水回家;长大了些,就一个人用手提着大半桶水;
后来长成小伙子了,就乐颠颠地挑着一担水回家。高中毕业后,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伴随
我快乐成长的古水井。在外地工作后,许多次回家乡,我都想去古井看看,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⑧多年后,有一次我回到家乡,特别想去看看那口古井,然而,孩时的同伴告诉我,随着城市建设的
发展,当年那口古井已不存在了。我听后,心里有种莫名的惆怅和伤感。古井虽已不在,但每当我想起家
乡,就常常会想起那口古水井,想起那清爽甘甜的井水给我们的滋养,想起我在井台边度过的快乐无忧的
少年时光。
(《江西日报》2017 年 11 月 24 日,有删改)
1.文章围绕“家乡的古水井”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分点简要概括。(6 分)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打招呼声、欢笑声和打水时木桶与井沿的碰撞声、提桶时水从桶里泼洒出的哗啦声交织在一起,打
破了清晨的宁静,奏响着一支快乐的生活交响曲...,让人心情愉悦,也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句子中,加点
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2)“而取水的人也都会善意地将打好水的水桶交到路人手上,大家似乎都有一种默契..”句子中,加点词
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3.分析“古水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 分)
4.关于文章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6 分)
第一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古水井的消失了,让乡愁渐行渐远,无处寄托。
第二种:表现村里人和睦相处、彼此关爱,民风淳朴。
第三种:反映作者对滋养村民的古水井的感激,对快乐无忧的少年时光的怀念。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那盏煤油灯
徐三保
①最近回老家,陪母亲边闲聊,边收拾那间已经有些破败的老屋。
②突然间,我看见窗台上一盏布满灰尘的煤油灯,瓶身是玻璃的,煤油早已风干,灯芯灰暗。我用抹
布小心擦拭着,仔细端详。母亲看了看,笑着说,这个东西早没用了,现在偶尔村里电房跳闸停电,停电
时间都不长,很快就会修好,点根蜡烛或用蓄电池灯凑合一下就行了。我望着手中的煤油灯,心中可谓百
味杂陈。
③小时候,煤油灯可是家家户户照明的必需品,它曾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晚。
④我刚刚记事的那阵子,只要天一擦黑,大姐就把我喊回家,不再让我和哥哥在外面玩耍。姐姐烧好
了饭菜,端放在家中堂屋的大木桌上。我们姐弟三个围坐在木桌旁,守着一盏煤油灯,安静地等待父母回
来。我有时会趁姐姐不注意,偷偷夹一筷子菜放到嘴里,然后低下头慢慢咀嚼。如果被姐姐看见,她会假
装生气地瞪我一眼,大声地说:“就你好吃,大大(父亲)妈妈还没回噶(家)!”
⑤我做个鬼脸,赶紧跑到门口看看有没有父母的身影。有时是风吹树木的声音,有时是院外路人行走
的脚步声。父母常常是在我焦急地等待许久后才出现在家门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家人聚在煤油灯下,
父亲依旧会悠闲地喝上一杯打来的散装酒,边喝边和母亲闲谈着村里的人和事,我和哥哥姐姐偶尔也会插
上几句话。大家坐在大木桌边吃饭,煤油灯的光似乎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家中也热闹了许多。当年这些有
说有笑的场景看似寻常,如今每每从记忆深处反刍一番,却是别样的温馨。
⑥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村子里停电是常有的事。当时我寄宿在伯父家,伯父家也有一盏煤油灯,
与我家的那盏几乎一模一样。我就着微弱灯光做作业,累了,揉一揉眼睛,伸个懒腰,看一看后院。倘若
是初秋,村庄旁边稻田里的阵阵蛙声不时地传来,远处还能听见几声狗叫,月光如水洒在后院的地上,院
子里的树影在微风中摇曳。伯父在旁边的长凳上编织草鞋陪伴,有时,我正在埋头做作业,精神疲惫,突
然电灯亮了,满屋子顿时明亮起来,那一刻,仿佛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精神为之一振,瞌睡虫也
跑到爪哇国去了。我把煤油灯熄灭,再小心地放在窗台上,以备下次再用。这时,伯父就会从家中陶罐里
拿出几块锅巴,让我垫垫肚子。然后我又回到桌前继续做作业,一切又恢复了先前的那份安静。
⑦我看着陈旧的煤油灯和眼前日渐苍老的母亲,思绪万千。煤油灯曾经照亮了一个孩子顽皮懵懂的日
子,也见证了少年时光刻苦学习的身影。如今,它已经慢慢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但是煤油灯下一幅幅充满
烟火味的场景,却让我终身难忘。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7 年 11 期)
1.文中的“烟火味”具体指什么?文章写了哪些和烟火味有关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4 分)
2.文章为什么要详写煤油灯下的时光,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4分)
3.分析“那盏煤油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6 分)
4.文章最后一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经历,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2 分)
有光就有影
刘同
①高一时,我就读于理科重点班,而老贺是文科重点班的班主任。高二的时候,文、理正式分班,
分班考试我考得很糟糕,爸爸妈妈急坏了,我想改学文科。
②我和老贺不熟,但是学校里到处都是他的传说:他上的课很牛,英文口语全市冠军,还有每天晚上
去吹萨克斯。
③我很羡慕这样的人,崇拜久了,就好像和他很熟了一样。鬼使神差,我鼓起勇气站在了他们班的门
口,等着他下课。
④老贺夹着教材走出来,怯懦的我站在走廊上,喊了一声:“贺老师。”
⑤一米八五的他停下来,低头看着当时一米五八的我,他的目光有压迫感,可是我看到他的嘴角突然
扬起了微笑,我突然就拥有了能够与他平视的力量。
⑥我说:“贺老师,我是理科班的学生刘同,也许您不认识我,但是我很想进入您的班,我知道这一
次考试自己考得不好,但是我肯定下次可以考好的,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⑦“好的,我知道了。我回去考虑一下。”老贺带着微笑说。
⑧后来,当我的名字真的出现在文科重点班的编排表里时,我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老贺对
我的信任。
⑨可进入高二之后,我的成绩依然起色不明显。我开始躲着老贺,不光因为缺乏自信,而且怕他摇头
失望。
⑩老贺似乎发现了我的异样,他也不找我聊天,而是点名让我参加各种文科班的课余活动。我的普通
话很烂,他偏让我参加演讲比赛;我说话的逻辑不是特别清楚,他偏让我组织班级的辩论队;我根本不会
跳舞,他让我和几个男生一起跳民族舞;我的英文不怎么好,但他给了我一篇稿子,让我参加英文口语比
赛……
○11我每天疲于奔波,很多同学对我并不感冒,我觉得世界全是黑的,唯一的光,可能就是老贺发现我
沉到海底,冷不丁把我打捞上来那一下。虽然我想一直沉底,但他每次点到我名字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
告诉他“我一定要做好”。
○12高三前,我去一所重点大学参观,突然意识到,原来一个人成绩好的话,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交往的朋友。那时我明白了,老贺让我参加各种活动,是想让我知道,学习很重要,但
向学习要能力的想法更重要,只要敢于向自己的弱势开刀,就有很大的可能性。
○13高考结束,我考上了一所省级师范大学,老贺特别开心,他说你要好好加油。然后对我爸爸说:“你
儿子总是能从一片废墟中,找到一点点光,打也打不死。”
○14也许是老贺当初说“他是一个会在黑暗中找光的人”,所以后来无论遇见怎样的事情,我的第一个
念头都不是“怎么办,完蛋了”,而是“来,我们看看光在哪里吧”。
○15后来,我问老贺为什么会允许我进入文科重点班,他似乎想了很久,然后说:“我完全没有想到你
能主动来找我,说实话,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暗影,但我被你冲过来的光吓倒了。有影就有光,一个学生千
万不要被你黑色的身影吓倒。与其说是我相信你成绩会好,不如说 是我知道你的弱势在哪里,于是,我鼓
励你向薄弱的地方冲击。”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10)
1. 结合全文,说说“我”高考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 分)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⑩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4 分)
3.文章第⑪段写“我”的想法和同学们的看法,有什么作用?(3分)
4.老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第⑬段老贺对“我”爸爸说的那句话的含意。(6 分)
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肉包和香蕉
睿雪
①肉包和香蕉的味道,曾经充斥在我童年中的某一段时光。
②12 岁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父母带着我四处求医。在省城的一家大医院,病情终于得到确诊,医
生建议给我做手术。慌忙为我办理了住院手续后,母亲就离开了。这几个月的奔波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
蓄花去大半,母亲必须回去为我筹集动手术的钱。
③病房里尽是惨白的颜色,我的心情愈加沉重。大部分时间里,我喜欢静静地坐在病床上,望着窗外
发呆。或许是怕惹我心烦,守在我身边的父亲也总是小心翼翼....地陪我一起沉默。
④只有每天清晨,才是父亲最活跃的时候。他总是早早起床,冲出门去,买回 4个肉包,当一天的饭
菜。肉包是小贩们提来叫卖的,数量有限,很多人抢买。我好奇父亲为什么总要去买肉包,父亲抱怨说医
院的饭菜味道太怪,他吃不习惯。我的看法倒与他不同。医院的饭菜里有我从没吃过的豆芽菜,还有一些
叫不上名的肉制品,香甜可口。所以,每到饭点,我吃饭配菜,父亲吃肉包,配一碗清汤。肉包的味道很
浓,经常惹来病房里其他人的小声抱怨,但父亲还是雷打不动地买,雷打不动地吃。
⑤过了几天,母亲筹集的钱寄来了。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父亲只是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什么话
也没说。但我能感受得到,父亲是想鼓励我坚强、别害怕。年幼的我对手术难免恐惧,但我努力对父亲挤
出微笑,直到他的身影渐渐离我而去。
⑥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回到病房。父亲趴在我的病床旁睡着了。我刚试着动了下身子,父亲就一个
激灵坐起来,怜爱地摸摸我的头,问我想吃点什么。
⑦我很想对他说,我想吃李子、桃子或苹果。李子和桃子是常见的水果,我怀念那种味道。而苹果是
我很少能吃得到的,一直对我充满诱惑力。但话到嘴边成了——“我想吃香蕉”。我轻轻地对父亲说。我
观察过,医院门口的水果摊上,李子、桃子和苹果的标价都在每斤 3元以上,唯一便宜的就是香蕉,每斤
1.5 元。
⑧父亲很乐呵地跑了出去,不一会儿就提了一串儿香蕉进来。虽然我并不爱吃香蕉,但为了帮父亲省
点儿钱,此后的 20天里,只要父亲问我想吃什么,我都会回答“香蕉”。
⑨出院回家后,有一天,母亲要出门买东西,问我们想吃点什么。没想到,我和父亲同时指着对方喊
道:“只要不给她(他)买香蕉(肉包)就行!”
⑩母亲一头雾水,而我和父亲只是相视一笑....。是的,只是笑,不必要说什么。原来,我和父亲都早已
猜透了对方的秘密——我岂会不知道,父亲啃肉包是为了让我能吃医院里的好饭菜;父亲也早就明白,我
要香蕉是故意为他省钱。
○11肉包和香蕉,承载着我们这对清贫父女心有灵犀的默契。很多时候,最深沉的爱,往往无须言明,
埋于彼此的心底,默默享受,便已足够。
(选自《意林》2017.18)
1.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或许是怕惹我心烦,守在我身边的父亲也总是小心翼翼....地陪我一起沉默”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3分)
(2)母亲一头雾水,而我和父亲只是相视一笑....。(简要说出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2.“但我努力对父亲挤出微笑”,这个细节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6分)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11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4.文章第○11段画线句子意蕴深刻,极富哲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2 分)
童年的音色
贾飞黄
①马路对面开了一家教小孩子学钢琴的琴房,每次路过,都能听见里面传出不太熟练的琴声。一天晚
上散步,在琴房门前听见琴房的年轻老师和别人聊天,不无遗憾地说:现在学钢琴不时髦了。
②还记得当年住在老家的时候,楼上有一家孩子学弹钢琴,每天晚上七点半,随着新闻联播结束的伴
奏曲,楼上的练琴声也准时传入我们一家的耳朵,这一听就是六七年。或许是楼上孩子的天资平平,一首
《致爱丽丝》弹了几年都没顺溜,我至今还记得这首曲子第一次完整地弹完是在练琴多年之后的一个冬天,
窗外北风呼啸,曲终那一刻我们全家竟然也激动不已,差一点冲上楼去表示祝贺。
③再往前追忆,就是我读小学时,教室外面那台老旧的钢琴。平时停放在教室门外的走廊里,与墙上
高挂着的马克思、鲁迅、司马迁、莫扎特像相对无言。只有音乐课的时候,才由值日生搬进教室,有时是
老师弹、我们唱,有时则是让班级里学琴的女孩子来弹。当老旧的琴箱里传出清朗的旋律,稚气未脱的白
嫩指尖在黑白键之间跳跃..,成了我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之一。
④在那时,学钢琴、弹钢琴无疑是优雅的、有气质的、高大上的。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也有与
之相匹配的乐器,但这些乐器如今也日渐罕有,更少为今天的孩子们所知了。
⑤首先想到的便是手风琴,大概是因为其和钢琴相近、也有黑白相间的琴键吧。演奏时,双手手指弹
奏,双臂还要随着节奏开合,颇为精细而复杂。在那些无从布置钢琴的地方——室外、车上、路边,便是
手风琴大显身手的场合。童年的记忆里,手风琴总是和愉快的出游联系在一起的,春游秋游、户外授课,
音乐老师都会随身带着她的手风琴,红色的饰板鲜艳夺目,舒展自如的风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悠扬的
琴声就伴着孩子们的齐唱飘扬开来了。而那些能够帮忙演奏手风琴的孩子们,则是老师最为器重的学生。
⑥尽管如此,略显沉重的手风琴终究不适合每个孩子学习演奏,这时就需要另一种轻盈的乐器了:口
琴。
⑦锃亮的不锈钢饰板光可鉴人,夹着绿莹莹的塑料格子吹孔,精致的“上海牌”刻花,这就是“口琴”
两个字在一代人心中的所指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口琴承担着“中小学乐器普及教育”的重担。小小的
口琴,一呼一吸之间,却能吹奏出复杂而美妙的音色,令孩子们叹服,而没有复杂的“指法”概念则让孩
子们学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话虽如此,学习最多的也无非是《两只老虎》《小星星》《生日快乐歌》这样
简单的乐曲。进入喜欢拗造型的青春期,口琴便逐渐被孩子们冷落了,但却从未被遗忘:对于生在钢筋混
凝土丛林的城市孩子来说,口琴就是他们的牧笛,追忆着属于他们的田园牧歌时代。
⑧说到吹奏,还有一样乐器不得不提,那就是——小号。不过这不是指管弦乐队编制中有着精巧按键
和复杂号身的小号,准确点说,它的名字是“青年号”。前身为“军号”的青年号,是当时学校鼓号队的标
准用号。如果男生想要穿上鼓号队的帅气制服,就必须学会驾驭它。青年号的结构简单,没有按键,只靠
“嘴上功夫”吹出曲调,难度不低,大多数人第一次拿到青年号,连声音都吹不出来。于是每到傍晚,有
上学男孩的大院小区,往往会传出憋闷断续的“响声”,那就是向往着鼓号队制服的男孩子们,正在自家阳
台憋红了脸苦练呢。曾几何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直到今天,我依然可以脱口而出鼓号队的号谱:
do-do-mi-do,do-do-mi-so,do-so-do-mi,so-so-so-do。我自己都说不清为何记得如此清晰,或许是那
练疼的腮帮子比死记硬背的脑子更加长情吧。
⑨手风琴、口琴、青年号,这些乐器,近十年来我几乎没有再在生活中见过,尤其是眼前这座以现代
化和国际化闻名的大都市,前阵子看到新闻中某知名中学的鼓号队图片,三个按键的标准小号已经替代了
有些简陋的青年号,恐怕如今那吹奏青年号的技艺,在一代青少年之中也逐渐“失传”了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7 月 8日,有删减)
1.作者在《童年的音色》里记叙了多种“音色”,这些“音色”有什么特点?留给作者什么样的记忆?请完
成下表。(4 分)
种 类 特 点 留给作者的记忆
钢琴 清朗的旋律 ①
手风琴 ② 和愉快的出游联系在一起的。
口琴 复杂而美妙的音色 ③
青年号 ④ 那练疼的腮帮子比死记硬背的脑子更加长情。
2.第③段加点的词语“跳跃”有何表达效果?(4分)
稚气未脱的白嫩指尖在黑白键之间跳跃..,成了我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之一。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句子。(4 分)
平时停放在教室门外的走廊里,与墙上高挂着的马克思、鲁迅、司马迁、莫扎特像相对无言。
4.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5.结合全文及链接材料说说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链接材料:曾有一次拜访一座山村小学,在教师办公室里,竟然久违地看到了一架手风琴,保养得光
鲜亮丽,历时而新。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早些年土操场上没有大喇叭,升旗仪式就用这个手风琴
奏国歌,这些年条件改善了,但这个老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我看着这在山坳坳里忠于职守的手风琴,才
明白那些在城市学校中隐没于古琴黑管之间的老伙计,仍在我所不知的地方发挥着光和热。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有名字的树
王伟锋
①院子里有三棵树。奶奶说:“这三棵树都有名字呢。”
②“树还有名字?”我感到很奇怪,就仰起头问奶奶。奶奶说:“树和人一样,要是没名字,咋认?”
然后拉了我的小手,指着一棵树说,“狗蛋儿,你记住,这是棵榆树。”又指着第二棵树说,“这是棵枣树。”
“还有一棵呢?”
③奶奶却不说话了,她只是定定地看着那棵树。好半天,奶奶才艰难地说:“这棵,这棵……”一字一
顿,像是在挤牙膏。她蹲下身子,抱住我,许久不说话。我害怕了,就问:“奶奶,你牙疼?”我用手去摸
奶奶的脸,呀,一脸的泪水!槐花..般的泪珠绽放在奶奶脸上。奶奶哭了,这让我很吃惊。没想到,奶奶一
大把年纪了,居然像小孩子一样,说哭就哭,还流了那么多的眼泪。这也让我心里感到很不安。爹和娘出
去的时候,一再嘱咐我,要好好照顾奶奶,千万不能惹她生气。
④每次惹奶奶生气,她都会打我的屁股,有时候用手,有时候拿扫帚疙瘩。奶奶打得很轻,像挠痒痒。
她的手总抬得高高的,落下来时,却像蜻蜓点水,一晃而过。
⑤但有一次,奶奶是真生气了。我偷偷爬到那棵榆树上,想捋榆钱吃,不小心,把一根小树枝折断了,
自己也差点儿掉下树。我刚从树上溜下,奶奶就拾起地上的扫帚疙瘩,小脚侧侧歪歪的,直奔我来。
⑥我一溜烟跑出门去,跑出去很远,才发现奶奶没有追上来。我溜回家,躲在一旁偷偷看奶奶。只见
奶奶搬了把梯子,颤颤巍巍地爬上梯子,手里还拿了根粗麻绳。原来,奶奶是心疼那棵榆树,她把折断的
小枝条,用麻绳一层一层紧紧地捆扎住,枝条就重新和树身连接在一起了。奶奶对树的疼爱,让我心生嫉
妒。她绝对不允许我爬树。刚开始,我以为奶奶是心疼我,怕我从树上掉下来,后来我才知道,奶奶更心
疼那些树。浇水,施肥,天干怕旱了,雨天怕淹了,冬天怕冻了,奶奶尽心尽力守护着那三棵树。我嫉妒
眼红的同时,却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⑦奶奶不让我碰那些树,我偏要翻出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装作砍树的样子。果然,奶奶吓得要命,
她一把夺过斧头,喊道:“小心肝哟,你这是要俺的命哩!”奶奶又开始在后面追我。追着追着,她突然捂
住心口,慢慢倒下了。
⑧奶奶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她闭着眼睛,绷紧了嘴巴,也不说话。爹和娘回来了,姑姑回来了,姑
父也回来了。
⑨人们在一起嘀嘀咕咕的,像是在商量什么大事,但我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嘀咕来嘀咕去,我
终于听明白,他们是在商量奶奶的后事。他们商量好了,要把那三棵树砍倒,给奶奶造阴间的房子。没想
到,奶奶听了,竟.奇迹般地睁开眼睛,一把拽住爹的胳膊:“榆钱,那树,不能砍……”奶奶又抓住姑姑的
手,“枣花,那树,不能砍呀……”
⑩到这时候,我才知道,榆钱是爹的小名,姑姑的小名是枣花。爹和姑姑又嘀咕了许久。“娘,您放心,
这三棵树,就让它们在院子里好好长着,今后,谁也甭想动它们一根树枝!”爹和姑姑都信誓旦旦地对奶奶
说。奶奶手一松,笑了,闭上眼睛。爹和姑姑,却一下子哭倒在地。
○11后来,娘才悄悄告诉我,说我原本还有个小姑姑,很小的时候,奶奶领她去看大戏,不小心,给弄
丢了。
○12院子里那第三棵树,是槐树。
○13我小姑姑的小名,就叫槐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 年第 11 期,有删节)
1.文章围绕奶奶守护三棵树具体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4 分)
给树起名字→ →阻止“我”砍树→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槐花..般的泪珠绽放在奶奶脸上”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3 分)
(2)“没想到,奶奶听了,竟.奇迹般地睁开眼睛”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请简要分析。(3 分)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做两条批注。(6 分)
示例:一字一顿,像是在挤牙膏。
批注一:以“挤牙膏”比喻奶奶内心的痛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奶奶弄丢小姑后的心情。
批注二:“一字一顿”与前文“这棵,这棵”照应,展现了奶奶说话时的痛苦情景。
语句:用麻绳一层一层紧紧地捆扎住。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文章在开头便交代第三棵树及其由来,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6分)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2 分)
蓝 莓 谷
津子围
①那年夏天小鸥 15岁,打猪草去了后山谷。从小鸥家到后山谷隔了一条小河,河水瘦的季节,踩着石
头就可以过去。奶奶摔骨折后小鸥不得不辍学了,打理家事,侍候奶奶。
②小鸥有好几年没去后山谷了,走到谷口,他发现以往入山的小径拦了一道篱笆,门口一块立石上雕
刻三个字:蓝莓谷。小鸥想,后山谷大概被包出去,成果园了,不过,以前他从没听说后山长蓝莓。小鸥
十分好奇地趴在篱笆墙上向里面张望。
③“嗨!嗨!”声音从小鸥背后传过来,毫无防备的小鸥吓得几乎坐到地上。小鸥抬起头来,发现一个
头发灰白、身材魁梧的老头正目光炯炯地盯着他。小鸥告诉老头儿,他住在河对岸的村子里,进山打猪草。
老头儿打量小鸥一番,板着脸严肃地说:“我警告你,不要打里面的主意!”看来小鸥猜对了,老头儿是看
果园的。
④进山之后小鸥的心情并不愉快,自己长得像偷蓝莓的人吗?他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季节里蓝莓是否成
熟,那个老头真是令人讨厌!不想,接下来的事情加重了小鸥和老头的对立情绪,再进山时,小鸥发现篱
笆墙上加了块醒目的木牌,牌子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大字:严禁偷蓝莓。小鸥四下望了望,村子里萧条寂寥,
山上更是人迹罕见,这块牌子显然是给他立的。
⑤小鸥安置好打满猪草的篮子,从一处树林茂密的地方摸进果园,其实那个园子并不大,山脚有一处
民房,沟塘两侧种植蓝莓,蓝莓树不高,一陇陇如茶树一般。小鸥蹲下来,他发现那些蓝莓叶子下还真的
结了果实,靛蓝的浆果上裹着白色干粉。“站住!”随着一声大吼,看园老头从一棵树后现出了身影。小鸥
撒腿就跑,老头在后面追着:“哪里逃!你给我站住!”俩个人在园子里追逐着,小鸥跑不动了,手扶大腿
呼哧呼哧喘气,老头和他相隔十余米,也弯着腰喘粗气。
⑥起初,小鸥并没想摘一粒草莓,他只想作弄作弄那个老头,奇怪的是,去蓝莓园和老头“斗法”成
了打猪草之余的乐趣,因为无论小鸥从什么地方进果园都能撞上老头儿,好像老头预先设了埋伏一般,这
样反而激发了小鸥的斗志,他动了不少脑筋,比如把衣服挂在甲地,从乙地进入,比如头上身上用树枝伪
装起来,可是,刚刚进入果园,老头就在不远处现身了,大喊:站住,这回看你还能不能跑掉。小鸥还是
跑了,他终于发现:老头儿原本就追不上他。
⑦小鸥开始轻松地作弄起老头了,他大摇大摆地进出,反正老头追不上他,不想,老头制作了一个带
绳索的竹竿,有点类似套马杆那种,大意的小鸥还真被套住一次,可惜那个绳索不结实,一拉就崩断了。
⑧这期间,小鸥还是尝到了蓝莓的滋味儿,他捡的是落在地上的蓝莓,捡蓝莓时他想,这老头真不善
良,宁肯烂在地上也不给别人吃。小鸥拿蓝莓回家给奶奶,奶奶刨根问底,小鸥撒了谎,说蓝莓谷的老头
给的,“你看都是熟透的,不吃也烂了。”奶奶相信了,说蓝莓真好吃!
⑨后来老头儿又发明了大弹弓,那个弹弓有点像古代的弩,追逐过程中,小鸥左躲右闪蛇形奔跑,老
头的弹弓总也射不到他。下大雾了,小鸥要上山打猪草,奶奶劝说也不行,其实小鸥心里惦记着蓝莓谷的
老头儿,他想,这样的天气总不会再撞见了吧。这次进园小鸥没捡落地果,他开始摘树上的蓝莓。“好小子,
你又来了,这回看你能跑哪去?”突然,传来老头的声音。大雾三米内见不到人,小鸥一边躲闪一边咯咯
笑,影影绰绰地和老头儿捉起了迷藏。
⑩阴雨天里小鸥也忍不住要去蓝莓谷,这次被大弹弓击中了,他先是惊了一下,后来发现那个弹丸是
胶皮的,就肆无忌惮地和老头在园子里绕开圈子。老头跑不动了,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小鸥路过农舍,透
过窗玻璃发现屋里有两台电脑,小鸥拉开窗户,看到电脑连接着果园四周的监视器,电脑旁边还有一张手
绘地图,上面标着红色指示箭头和密密麻麻的黑色小字。小鸥狡黠地笑了。
○11那天晚上天晴了,小鸥突然想到,蓝莓树可践踏得不轻,第二天早晨,他就摸进园子扶那些倒掉的
蓝莓树,这次老头没有出现。小鸥已经知道监视器的盲点在哪里了。
○12小鸥和看园子老头斗法、追逐了整个夏天,山里树叶泛黄飘零时,父亲把他接到遥远的省城插班就
读,一天,工装上沾着水泥灰的父亲急匆匆来到学校,严肃地问小鸥蓝莓谷的事,他紧张得要命,不知从
何说起,后来知道,蓝莓谷的老头去世了,他不是看园子的,而是蓝莓谷的主人,早在七年前就患了癌症。
老头去世前留下遗嘱并做了公证,他将蓝莓谷送给了小鸥。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鸥和老头斗智斗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去蓝莓园和老头“斗法..”成了打猪草之余的乐趣”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2)“小鸥狡黠..地笑了”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3 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老头是一个怎样的人。(6 分)
4.品读第④段的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鸥的心理。(3 分)
小鸥四下望了望,村子里萧条寂寥,山上更是人迹罕见,这块牌子显然是给他立的。
5. 小说结尾说“老头去世前留下遗嘱并做了公证,他将蓝莓谷送给了小鸥”。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3
分)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旧衣里的暖时光
邓迎雪
①母亲有一个爱好,凡是孩子穿过的旧衣,她总会挑选几样细心地保存下来。在她的衣柜里,有我几
个月大时用过的小围裙、棉披风,还有那些大大小小被时光熏染的发黄的棉布花衣。
②有时候,母亲会打开她的柜子,拿出一件我小时穿过的旧衣,翻来覆去地看看,念叨着说:“这是
你小时候穿过的,穿上可好看了。那时你才一岁多,大眼睛又黑又亮,圆圆的小脸,粉嘟嘟的,我把你抱
到外面,邻居们都争着抱你……”
③在母亲絮絮叨叨的话语里,再看那些软软的旧衣,我分明感觉到过往的时光从远方呼啸..而来,思绪
也回到了久远的岁月。那时,时光正好,如三月的杨柳,泛着生动的青翠的色泽,而母亲正年轻,她怀抱
着我,日日夜夜盼我长大。如今我长大了,而母亲却是满头霜发,行动迟缓。
④在母亲的那些旧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件我上幼儿园时穿的红毛衣。说起这件红毛衣,还有
一段难忘的故事。
⑤那年我大概五岁多一点,正读幼儿园。元旦快来临的时候,老师挑我和几个小朋友排练了一支舞蹈,
准备参加市里的少儿文艺汇演。可就在演出的前一天,老师突然要求我们上台演出时都要穿红毛衣。可那
时我没有红毛衣。母亲赶快去商场买,一连跑了几家也没有找到。母亲又急匆匆地四处去借,可借来的毛
衣要么不合身,要么色彩不纯正。眼看已快到中午,红毛衣还没有找到。情急之下,母亲去商店买来红毛
线,决定用粗棒针为我赶织一件新毛衣。为了赶时间,她连晚饭都没有吃,坐在灯下,一夜未眠,双手不
停地翻飞劳作。
⑥清晨五时多的时候,母亲终于为我织出了一件崭新的红毛衣。鲜红的颜色,大小正合适,我穿在身
上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母亲却累得双手连筷子也拿不起来了。
⑦这件毛衣一直在母亲的衣柜里放着,虽然它的色彩染上了时光的灰尘,不再鲜亮,但我却视作珍宝,
因为每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母爱。
⑧我家衣柜里也有不少旧衣。我也学着母亲,把儿子小时候的衣服,专门挑了几件收藏起来。其中有
件是我给儿子做的第一件衣服,一个红色的棉布小肚兜。那年儿子不到一岁,正值夏天,怕他穿着背心裤
衩受凉,就给他缝了这件肚兜。从没有做过针线活的我,凭着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了一个肚兜图案,然
后照着样子,用一块红色的旧棉被面,絮上一层薄棉,缝成小正方形,然后缀上带子,这件肚兜就大功告
成了。照一周岁照片时,儿子就穿着这件肚兜,肚兜上蓝色的带子从领口处露出,被镜头记录了下来。
⑨时光匆匆,一眨眼,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再看这件肚兜,歪歪扭扭的针脚,软软的棉布,比
成人的巴掌大不了多少。想着儿子当年戴着他的模样,忆起当年初为人母的我,在灯下赶制小肚兜的情景,
我不禁感慨万千,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⑩藏在旧衣里的光阴总是这样让人分外想念。
⑪我家衣柜里有件旧羽绒服,是多年前丈夫买给我的。有年冬天,我要去东北出差,在邻市工作的他
听说了,去商场给我买了件厚厚的羽绒服。那时还没有快递,他请了假,坐火车给我送来。当我在大雪纷
飞、寒气逼人的东北,穿上这件羽绒服,心里暖暖的。出差的那些天,我的工作并不顺利,但这件衣服无
形中给我增加了许多力量和勇气。如今这件羽绒服款式老旧,但仍被我小心珍藏。
⑫那些人生路上的旧衣,不仅有旧时光晕染的印迹,也有一段段泛黄的老故事。每当想起蕴藏在旧衣
里的暖时光,我的心就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忆中。旧衣里的暖,是我人生的财富,也给了我抵挡岁月风雨
的信心和勇气。
(选自《衡水日报》2017 年 11月 14 日)
1.本文围绕“旧衣”写了温暖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一、三片断的内容。(4分)
片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断②:“我”第一次给儿子做棉布小肚兜。
片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在母亲絮絮叨叨的话语里,再看那些软软的旧衣,我分明感觉到过往的时光从远方呼啸..而来,思绪
也回到了久远的岁月”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2)那时,时光正好,如三月的杨柳,泛着生动的青翠的色泽,而母亲正年轻,她怀抱着我,日日夜夜盼
我长大。(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 分)
3.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从没有做过针线活的我,凭着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了一个肚兜图案,然后照着样子,用一块红色的
旧棉被面,絮上一层薄棉,缝成小正方形,然后缀上带子,这件肚兜就大功告成了。
4.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6 分)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2 分)
鞋
孙如静
①我七岁之前是没有鞋穿的,我们兄弟三人,只有上学的哥哥有鞋穿。我和弟弟常年都是赤着脚走路,
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双脚冻得像两只透明的水晶萝卜一样,也只能在火盆边烤一烤,取取暖。
②七岁那年,我终于上学了,母亲没能给我买上一双新鞋,而是把哥哥的旧鞋洗干净了,补了补。我
觉得很委屈,偷偷哭了一个晚上。为了不让母亲难过,第二天,我穿着那双旧布鞋走出了家门。一路上,
我看到很多同学踏着五颜六色的鞋,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欢欢喜喜地走进学校。我低头看看自己脚上打了
好几个补丁的旧布鞋,悄悄把它脱了下来,塞进了书包。从那天起,我得了一个外号──赤脚大仙。
③那时候,街上流行白球鞋,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穿上一双白球鞋特别让人羡慕。我偷偷去百货商店看
过,一双白球鞋要 3块 8毛钱。这个数字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只能望.“鞋.”兴叹..了。接着,
一条新的制度出来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穿上球鞋上体育课。那段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已经花了家里
一大笔钱,我实在无法再张嘴要钱了,一双白球鞋让我整天萎靡不振。
④一天,我当值日生,在打扫讲台的时候.看到地下散落的粉笔头,心中有了一个好主意。我把所有
的粉笔头收集起来,涂在我的布鞋上,黑布鞋变成了白布鞋,心想,都是白色的谁会注意看呢?再说了,
我站在最后一排,老师也不会注意到我的。就这样,我混过了两节体育课。
⑤这招儿并不是很管用,白粉末在黑布鞋上很容易褪落,所以要经常给黑布鞋上色,否则一褪落就容
易被发现。
⑥一天下午,我在捡粉笔头的时候被班上的一个同学发现了。他大声喊:“抓小偷啊,有人偷粉笔了。”
⑦我听后,被吓坏了,手中的粉笔头纷纷落在地上,他的叫声引来了好多同学。大家把我围在中间,
你一言我一语。“小偷,小偷,学生随便拿粉笔头也不可以,因为那是公共财产。”我红着脸,低着头,
不敢争辩。大家捡起地上的粉笔头,纷纷向我砸来,我顿时成了同学们射击的靶子。
⑧这时,教物理的李老师来了。他看了看这个场面,严肃地说:“这位同学不是小偷,是我让他帮忙
收集粉笔头的,他是在帮老师做好事呢。”李老师的一句话解救了我,在同学们半信半疑的目光中,李老
师牵着我的手离开了教室。
⑨李老师带我来到了他的宿舍。“为什么收集粉笔头呢?”李老师问我。
⑩我什么也没说,红着脸,从书包里掏出那双褪去白色的黑布鞋。看到这双鞋,再看看我那双满是尘
土的脚,李老师什么也没说,而是打来一盆水,让我把脚洗干净。
⑪不知什么时候,李老师拿出一双白球鞋放在我眼前。“穿上试试吧。”李老师说。这双白球鞋和我
脚上的布鞋差不多大小,球鞋虽然有些旧了,但是和我这双满是补丁的黑布鞋相比就像白天鹅和丑小鸭。
我小心翼翼地穿上,生怕弄疼了它。真合适啊,仿佛是为我专门定制的。我试着走两步,真舒服,如果赛
跑,我肯定能得第一名。
⑫“送给你了。”李老师说。我离开的时候,给李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⑬下午的体育课上,列队报数的时候,我第一次大声喊:“到!”一双白球鞋让我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⑭这双鞋我一直穿了半年多,直到母亲的病好转以后,可以做一些活计,家里条件慢慢好转,我才终
于拥有了一双真正属于自己的白球鞋。
⑮那天,我把那双白球鞋洗干净后,准备拿去还给李老师。给我开门的是一个与我年纪一般大的男孩
子。他笑眯眯地说:“我爸不在,给我吧。”我把鞋递给他的同时,却看到他脚上穿的正是我那双破旧不
堪的黑布鞋。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11)
1.文章以鞋为线索展开叙述,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4分)
穿旧鞋→ → →还球鞋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这个数字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只能望.“鞋.”兴叹..了”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我离开的时候,给李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赏析句子)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 分)
我和弟弟常年都是赤着脚走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双脚冻得像两只透明的水晶萝卜一样,也只能在
火盆边烤一烤,取取暖。
4.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李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5.白球鞋的主人,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4分)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
护秋
赵长春
①护秋从立秋前就开始了。
②入夏,瓜果就挂起来,成串成排。苞谷、黄豆、谷子,饱盈盈...的。红薯、花生,绿油油...的。茄子、
豆角,旺腾腾...的。不护,就有人偷。
③其实,护秋是这两年才有的事儿。以前,不护,人们不偷,口渴了,走到地头摘个瓜,薅个水萝卜,
不算啥。这两年不行了,啥都缺,特别是吃的喝的。
④人们吃不饱,就有人去地里踅摸了,汪着水的瓜果,经不得嘴的芝麻,逮着啥偷啥。就开始护秋了。
⑤护秋是个美差,都想干。就推选,保管王被选上了,看护四亩滩地的苞谷。
⑥保管王是公认的护秋员。
⑦那时候,队上设保管一职,保管队上所有公共财物。王铁头高小毕业就当保管,几十年了,一个人
吃饱全家不饿,人们喊他保管王。全队的人都信任他,不贪不沾是出了名的。在这关键节口,一致让他看
护苞谷地。
⑧苞谷地在河边,河边的四亩滩地。这是全村最大最好的一块地,收罢麦子,种苞谷。地好,水足,
苞谷长得也好,一棵抱着两三个大棒子,喜人。有人偷回去,可以燎、煮、焐苞谷饭、摊浆饼,这样的话,
到不了收秋就光了。
⑨人们怕谁去都看不住。保管王去。
⑩保管王护秋带着他的狗。狗叫花花,黑黑白白。别人家的狗都被杀了吃肉,保管王不。狗也是命,
跟着自己有些年头了。会开门,噙鞋,驮草,握手,拥抱。保管王舍不得,就喂着。也有意思,人没吃的,
花狗也不吃多了,喝水,叽叽咕咕地舔水,薄红的舌头一撩一撩……看得保管王眼里很潮。
○11现在,保管王带着花花,在月光下走。四亩滩地在夜色里幽暗一片。保管王走在花花后面,没有吃
饱,都走得很慢。蛐蛐叫着,萤火虫飞着。保管王想,这些生灵饿不?想到饿,肚子就咕噜一阵响。风起,
吹过苞谷,唰唰的,飘逸着嫩玉米的清香。保管王感觉到了香味的颜色,尤其是这样的夜晚,嫩苞谷的香
是有颜色的,青。
○12真想剥一棒来,啃一口!这样想的时候,花花停着了,身子一纵,摁着了一棒苞谷,回头望着他。
○13“花花!”
○14保管王喝了一声。花花就缩下身子,支起耳朵,尾巴一摆,蹿进地去。保管王也听到了什么,一下
子没有了饿,蹬起步子跟着花花跑…… 地深处,蜷着一个人,发着抖!
○15——护秋十来天了,保管王第一次遇上了贼。
○16“起来吧。”保管王说,“你起来,回家吧,我啥也没有看见。”
○17人起来了,是个女娃,身上掉下来几个苞谷棒子。
○18月光下,女娃黄瘦黄瘦的脸上满是惊恐。
○19保管王浑身一震,“你走吧,赶紧走!”
○20女娃就走,低低地哭着。不远处,又起来一个人,女人,拉住了孩子,冲保管王鞠躬:“哥!”
○21“哥,我知道你。没有办法,孩儿小,快饿不中了……俺再不干这事了。”
○22“站住!”保管王头一摇,走过去,把地上的那几穗苞谷杵到孩子怀里,“走吧,赶紧走,顺河滩走!”
○23窸窸窣窣,一阵苞谷叶的声响。看着他们走远,保管王跟着花花又转了一圈,回到了窝棚。窝棚两
层,他高高地坐在棚口。月亮也很高了,半月,他的背影很亮堂。
(选自《小说月刊》2017 年第 10 期,有删节)
1.文中的保管王护秋那天晚上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 分)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入夏,瓜果就挂起来,成串成排。苞谷、黄豆、谷子,饱盈盈...的。红薯、花生,绿油油...的。茄子、
豆角,旺腾腾...的”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2)保管王也听到了什么,一下子没有了饿,蹬.起步子跟着花花跑 ……(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3 分)
3.品读第⑲段画线句,结合故事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6 分)
保管王浑身一震,“你走吧,赶紧走!”
4.有人认为,文中关于花花的内容是可以删去的,因为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请谈谈你的观点。(6 分)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题。(24 分)
登华山的盲人
王少坤
①给我做按摩的盲人师傅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男性,身材高大,手掌上的大鱼际肌肉特别丰厚,按
照推拿按摩行当里的说法是所谓的“肉手”。他按压的力道很大,但是不会让你感到生硬。据说,这就是按
摩师的天赋。我们相谈甚欢,高兴的时候他会告诉我一些长眼睛的人看不到的秘密。比如,盲人害怕广场,
因为走进空旷的地方很难确定自己的位置。还有,大多数盲人不愿意走盲道,一来在盲道上行走会放松警
惕,再者盲道会制造麻烦,导盲棍若是戳到了到处停放的自行车,跌倒了受伤不说,弄不好还会挨骂。要
是棍子戳在人家的汽车上那就惨了,人家会索赔做漆的钱。
②“现代社会讲文明,长眼的人常常会想到盲人的难处。但是,实际上做得并不到位。”盲人师傅说,
“比如,你们长着眼睛看不见很多应该看见的东西,不信你到中山南路去看看,那里有段盲道的正中间立
着电线杆,我的好多朋友都在那里撞过脑袋。不过,这点儿难处算不了什么,看不见也有看不见的好处。
常言道:眼不见为净。你们这些长眼睛的人生活未必幸福,没有听说过盲人患上抑郁症的吧?”
③说到这里,盲人师傅突然得意起来,滔滔不绝地开讲了:“去年,我去了一趟华山。华山那个险峻
啊,每个地方都能惊出你一身冷汗。通过长空栈道的时候很多游客为我让路。有人还在远处喊道:‘师傅,
不要恐高呦!’我怎么会恐高呢?难道那不是长眼睛人的专利吗?实话告诉你吧,只要让我前脚掌有个着落,
再狭窄的道儿我都能通过。我抓着铁链侧着身子轻轻松松就走了过去,通过栈道之后许多人为我鼓掌,我
心里感到好笑。因此,我就想到了作为盲人的好处,下面纵然是万丈深渊,在我们盲人的脚下也是一马平
川,我恨不得反向回去再走一遍让大家瞧瞧。有眼睛的人很难体会到‘空灵’带给人的好处,而我就乐在
其中。比如,我站在华山的东峰之巅,对着逶迤的群山,听着清风从松树上刮过,嗅着浸透肺腑的松香,
飘飘欲仙啊!我对着山谷吼叫,全部的回声都在对我说:‘你来了,好啊!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你是唯一的
主’周围人声鼎沸,而我就像是煮沸的一锅旁唯一能够嗅到粥香的享用者。”
④“你没去过华山吧?应该去一趟。告诉你,那里的风景美极了!”盲人师傅停了一下,突然对我正
色道。“且慢,且慢!”我翻身坐了起来。他突然间似乎是顿足捶胸,“你怀疑我在瞎说?我真的去过华山,
有门票为证,要是有一点儿虚假你就把我的眼睛戳瞎!”
⑤按在我腰上的手掌没了力道,他的大鱼际肌原先能够把脊椎两边的肌肉揉得像发面团那样翻滚,
而现在则像是在牛皮纸上摩挲。“好吧”,我小心翼翼地问,“你能看见美景吗?”一时间,他沉默了,过了
好几分钟都没有开口说话。我主动道歉,希望他不要生气。我说,“那么咱们换个话题?”他说,“不,我
在想怎样回答如此愚蠢....的问题。”
⑥我不再作声,等着他的回答。我倒是想知道从来没有见过光明的人如何能够看到美极了的风景。
直到按摩的钟点到了,他都没有说话。我坐起来后跟他说再见。他突然开口:“我问你,美是用眼睛看见的
吗?”
(选自《青年文摘》2017 年 9 月 13 日)
1.请按照情节发展的脉络,梳理文意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 分)
故事情节 情感变化
盲人师傅告诉我“盲人的秘密” ①
② 得意起来,滔滔不绝地开讲了
③ 突然停住,捶胸顿足地辩驳
“我”询问他能否看到“美景” ④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⑤段两次写到盲人师傅的手掌按摩的力道,前后有什么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3分)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4分)
现代社会讲文明,长眼的人常常会想到盲人的难处。但是,实际上做得并不到位。
4.赏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周围人声鼎沸,而我就像是煮沸的一锅旁唯一能够嗅到粥香的享用者。
5.结合全文说说盲人师傅都感受到了哪些“美”?(4分)
6.文章以“登华山的盲人”为题,有何作用?(3分)
7.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盲人师傅会认为“我”的问题“如此愚蠢”?(3分)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 题。(22 分)
一张假币里的善良
路小远
①中午去菜市场买菜,摊主找钱的时候,竟发现里面有一张假的一元钱。摊主很是意外,拿着那张假
钱瞅了好半天,直说奇怪,这年头居然还有假一块的?末了,她问我,要不要收藏一下这一块假钱?我说,
不了,你还是给我换一张吧!摊主无所谓地笑了,嗨,就一块钱,瞧你那个紧张劲儿,坐公交车时往里一
塞不就行了。我自然不会听她的拿着一元钱假币去坐公交车,可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是真的花过一张假
币。
②那是六年前的事了,彼时,我刚到北京的一家书店打工。有一天,店长和别的同事都不在,我就自
作主张地做了一回收银员,因为只收了一个客人的钱,所以我一直觉得应该不会有事。可临到晚上店长结
账的时候,发现钱柜里有一张二十元的假币,店长和其他同事一致认为那张假币是我收的。由于之前那位
客人的确给了我一张二十元的钱,所以对此我无话可说,只得自掏腰包放进流水里二十元钱。
③起初我是想把那张假币给烧了,可是后来我越想越不甘心,越想越觉得不公平,于是,我决定把它
花掉。一天早晨,我特意起得早早的,然后选了个不经常去的早餐店买早点。值得庆幸的是,那天早晨的
人并不是很多,我进去以后,假装很随意地点了两个包子。开始我还能假装镇定,但当那个胖胖的男老板
拿着那张假币反复查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全身都在发抖,双腿不自觉地打颤,我紧张到不敢抬头看那个
老板的眼睛。甚至,我都想把那张假币从他的手里夺过来,可是我又不敢那样做。良久,老板才慢慢地从
钱柜里把零钱找给了我,记得当时我跟他说谢谢时声音都在发抖,甚至有没有说出声来,我都忘记了。我
将他找给我的零钱紧紧地攥在手里,逃命似的跑出了那个店,直到离店里有一段路,我才敢让自己停下来,
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不知道是被吓得还是心里发虚。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平静
下来,每每想起那个老板鉴别那二十元假币时的情景,我都自惭形秽!
④也许是心理原因在作祟,也许是我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愧疚,下意识地想做些什么!总之,那件事过
了以后,我便常常去那家店买东西吃,甚至还经常带同事一起过去。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每次看到
那个老板的时候,我都想跟他说一声,请你把那张二十元假钱还给我!可是,我没有那个勇气!这样持续
了一些日子,有一天,我独自去买早点,还是那个男老板收钱,我准备提着东西走的那一瞬间,他叫住了
我,说:姑娘,其实你不用每天都来吃我店里的东西,也不用带你的朋友来,天天吃这些东西都腻了吧!
我早就看出你是个善良的姑娘,出门在外谁还不遇到点儿难事儿啊,别总记在心上!我惊讶地看着他,心
里有些不知名的情绪在翻滚!他只是呵呵一笑,自顾自地忙乎去了。
⑤我早就应该猜到的,他从一开始就知道那二十元是张假币,只是他没有当众揭穿,而是选择善意地
为我遮掩过去。那天在那个早餐店里,我第一次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流下了既感动又带着点委屈的眼泪,而
北京,就是在那一刻,湿润了我的心!
⑥他说的没错,我当时确实遇到了困难,那是我刚到北京的第一个月,还没有领到薪水,全身的钱加
起来不足一百元。所以,我才把那张二十元的假币留了又留,所以我才盘算着把它花出去,因为当时那对
我来说确实是一笔巨款!
⑦那个胖胖的老板说我是个善良的姑娘,可是我想说,老板,你才是那个真正善良的人!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7 年第 11 期)
1.选文以“一张假币里的善良”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 分)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文章第⑤段中我为什么既“感动”又“委屈”?(4分)
5.文章以“你才是那个真正善良的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2 分)
6.说说文中的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6 分)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2 分)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季羡林
①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②然而,一天黄昏,当我乘公共汽车从城里回家的时候,一双长满了老茧的老妇人的手却强烈地引起
了我的注意,它像吸铁石一般吸住了我的眼光。我不由得深深地陷入回忆中,几十年前的往事蓦地涌上心
头。
③我当时只有五六岁,就喜欢帮助大人在豆子地里干活。在这时候,我的兴致是十分高的。我跟在母
亲身后,跑来跑去。捉到一只蚱蜢,要拿给她看一看;掐到一朵野花,也要拿给她看一看……总之,这一
片豆子地就是我的乐园,我说话像百灵鸟,跑起来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总想用最高的速度摘下最
多的绿豆荚来。但是,一检查成绩,却未免令人气短:母亲的筐子已满了,而自己的呢,连一半还不到哩。
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上。
④这一双手看起来很粗,由于多年劳动,上面长满了老茧,可是摘起豆荚来,却显得十分灵巧迅速。
我注视着它,久久不愿意把眼光移开。从那以后,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却在我的心里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
位,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⑤后来长大了几岁,我离开母亲,到了城里跟叔父去念书,代替母亲照顾我的生活的是王妈,她也是
一位老人。
⑥每到夏末秋初,正当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也是王妈搓麻线的时候。我转过身来,侧着身子躺在那里,
借着从窗子里流出来的微弱的灯光,看着她搓。最令我吃惊的是她那一双手,上面长满了老茧。这一双手
看上去拙笨得很,十个指头又短又粗,像是一些老干树的枝子。但是,在这时候,它却显得异常灵巧美丽。
这使我感到十分有趣。这一双手左旋右转,只见它搓呀搓呀,一刻也不停,仿佛想把夜来香的香气也都搓
进麻线里似的。
⑦去年秋天,我随着学校里的一些同志到附近乡村里一个人民公社去参加劳动。一位老大娘走上前来,
热心地教我们:怎样抓玉米秆,怎样下刀砍。在这时候,我注意到,她也长有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我虽然
同她素昧平生,但是她这一双手就生动地具体地说明了她的历史。我用不着再探询她的姓名、身世,还有
她现在在公社所担负的职务。我一看到这一双手,一想到和母亲、王妈的同样的手,我对她的感情就油然
而生,再说什么别的话,似乎就是多余的了。
⑧就这样,在公共汽车行驶声中,我的回忆围绕着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连成一条线,从几十年前,一
直牵到现在,集中到坐在我眼前的这一位老妇人的手上。这回忆像是一团丝,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
错乱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它在我眼
前不停地晃动,体积愈来愈扩大,形象愈来愈清晰。
(节选自季羡林《朗润集》,有改动)
1.本文围绕“长满老茧的手”展开情节,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6 分)
事件 内心感受
母亲:① 不可磨灭
王妈:用长满老茧的手灵巧地搓麻绳 ②
老大娘:用长满老茧的手教我们砍玉米杆 ③
2.第⑧段画线的句子中,“甜蜜而痛苦”与“错乱而清晰”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文章第⑧段中“它在我眼前不停晃动”的“它”指得是什么?(4分)
4.第②段写公交车上见到一位老妇人这一情节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5.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长满老茧的手”,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双“长满老茧的手”的感受。(4
分)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2 分)
红高粱
程中学
① 。刚一立秋,高粱就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像一把把迎风怒放的火炬。火红的高
粱剪裁出山的裙裾。山风一来,就见火红的裙裾飞扬,飘摇出惹眼的美丽。高梁不是花,但很美;高粱脱
粒晒干后只是一种商品粮,却有着善良朴实的品性,它在特殊的年月里挽救了了无数人的生命。
②刚抽穗时的高粱就像一个青涩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般清纯动人。还记得小时候,成片的高粱地
是我们儿童的乐园。背着大人,躲过生产队“看青”的人,我们常到高粱地找寻高粱“乌米”。乌米是一种
生长在农作用顶部的真菌,颜色多为黑色,幼嫩时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它外表虽不起眼,
却是我们童年记忆中不可多得的美味。采摘下来,剥开裹着的那层高粱皮,只见乌米外白里黑,圆胖可爱。
小心翼翼咬上一口,有一种绵绵软软的甜味,吃完一颗,白白的小牙立马变黑。不一会,我们的脸蛋上、
衣服上都沾上了乌米的颜色,成了一个个“大花猫”。至今想起,那种美好的感觉仍然让我回味不已。
③将熟未熟时的高粱就像画中的古典美人,娇面含羞,风情万种,令人怦然心动。每当这时候,我就
要缠着奶奶给我做高粱粑了。割一捆高粱回家,在干净的院坝里用手将高粱粒搓下来,清水淘净,再沥干
水分。这时的高粱,圆润饱满,只是里面的浆还未熟透。用石磨一碾,青红相间的高粱皮儿裹着奶白色的
浆汁聚集在磨槽里,散发出一种清甜的味道。舀一勺磨好的高粱浆放入烧热的锅里,再化入一小坨猪油,
随着高粱浆遇热凝固,再轻轻按扁、翻动,煎至两面金黄。此时的火候不能太大,否则易焦变糊;也不能
太小,不易煎熟。每次做高粱粑我都自告奋勇帮奶奶烧火,很认真地将火候掌握得刚刚好,奶奶便笑我是
被馋虫勾的,平时也没见干活这么积极。煎好的高粱粑,蘸上白糖吃,软糯香甜,味道独特,吃了一口就
停不下来,是我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美味。高粱做成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但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最
低,因而蛋白质的质量也最差。高粱的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却更能为人体所吸收。常听奶奶说起,
在自然灾害那几年,稀稀拉拉的高粱羹拌上山间田里的各种野菜,救活了当地的很多人。但奶奶却不许我
多吃高粱粑,说它是“粗粮”,小孩子吃多了消化不好。
④ 。熟透的高粱,像小山一样堆在晒场上,将人们的生活也装扮得
红红火火。这时,各大小酒厂收购高粱的广告贴出来了,乡亲们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在我国,以高粱
为原料蒸馏白酒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正如俗语所说,“好酒离不开红粮”,驰名中外的中国名酒多是以高
粱为主料或重要辅料配制而成。种植高粱的人有了收益,生活有了希望;酿酒师挥动着臂膀,将浓郁的酒
香洒满大街小巷。父亲呷一口自家高粱做的纯粮酒,脸上就有了微醺的神采。在浓郁的高粱酒香里品味生
活,日子虽然还不算富足,却也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⑤又是一年秋风起,高粱又红了。勤劳、节俭、淳朴、热情的人们,就像田野里熟透的红高粱,让人
亲近,让人热爱,让人向往。
(《散文百家》2017 年 11 期,有改动)
1.文章围绕红高粱主要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 分)
2.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①④两段横线处,第①段应( ),第④段应填( )。(4分)
A.当高粱红遍满山坡时,父亲的笑容也被高粱染红了
B.红高粱是迎接秋天的一份最美好的礼物
3.从修辞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3分)
将熟未熟时的高粱就像画中的古典美人,娇面含羞,风情万种,令人怦然心动。
4.“红高粱”在文中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 分)
5.请结合选文,谈谈红高粱给你的感悟。(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