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00 KB
  • 2021-05-14 发布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 题 十 二 近 代 中 国 思 想 解 放 的 潮 流 和 20 世 纪以 来 中 国 重 大 思 想 理 论 成 果 13‎ 考点一 维新思想 ‎( 一) 早期维新思想 ‎1 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代表:王韬 郑观应等 ‎3 主 张:经 济 上 发 展 民 族 工 商 业 与 外 国 进 行 商 战 文 化 上 兴办学校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 实行 君 主立宪 制度 ‎4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也没有付诸实践 ‎( 二) 康梁维新思想 经济、阶 级条件 世纪末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 上了政治舞台 要求发展民族经济 实现民族独立 政治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 族 危 机 空 前严重 思想条件 早期维新思想 ‎1 背景 ‎2 思想 ‎成因 ‎( ) 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 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不敢与封建势力 彻底决裂。 另外,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 ) 主观原因: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不足。 他 们 的 思 想是从西方引进的,然 后 把 外 国 的 东 西 加 以 民 族 化,并 非 社 会 实践的产物。‎ ‎( ) 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 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 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 评价 ‎( ) 进步性 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 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 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 开展,也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 ) 局限性:既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 13‎ 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 抛 弃 传 统 的 儒 家 理 论,体 现 了 民 族 资 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13‎ 代表人物 主张 作用 康有为 撰 写 新 学 伪 经 考 孔 子改制考 宣传 维新 变法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动摇 了 封 建 统 治 者 恪 守 祖 训 反对变法 的 理 论 基 础 有 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梁启超 发表 变法通议 宣 传 伸 民 权 设 议 院 变 法 图存的思想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严复 主张国家属 于 人 民 王 侯 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3‎ ‎3 实践: 年 发动戊戌变法 ‎4 意 义:起 到 思 想 启 蒙 的 作 用 促 进 了 人 民 的 觉 醒 是 中 国 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 特点 ‎( )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 家 思想相结合。 如 康 有 为 的 《 新 学 伪 经 考》 和 《 孔 子 改 制 考》 ,都 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 ) 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戊戌变法运动。‎ ‎( ) 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 的 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 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 一)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 经济 一战期间 中国 资本主义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政治 辛亥革命后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 民主制度 思想 辛亥革 命 后 民 主 自 由 平 等 的 思 想 得 到 进 一步传播 同时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 概况 兴起标志 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等 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阵地和活动基地 新青年 成为主要阵地 北大成为主要 活动基地 ‎3 内容 提倡 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与愚昧 迷信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出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4 影响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 统治地位 使人们 的 思 想 得到空前的解放 为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3‎ ‎(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3‎ 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1‎ 13‎ 阶段 表现 五四 运动前 李大钊发表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等 主张学习俄国 改造中国 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 五四 运动后 新青年 刊登 了 一 批 介 绍 马 克 思 主 义 和 俄 国 革 命 的文章 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2 表现 ‎3 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新变 法运动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 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 资 产 阶 级 维 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 历 史 理 论 依 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新文化 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 的 矛 头 指 向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为新文 化 运 动 的 发 展扫清了思 想 上、 道 德 上 的 障 碍, 以 期 彻 底 扫 除 旧 制度 认识 两次运动中的“ 尊孔” 和“ 倒孔” 实质上是一致的,都 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 旨。 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 阶 级 的 软 弱;而 新 文 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 的,忽 略 了 儒 家思想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造 成 了 不 良 影 响。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命运是由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准确理解孔子 和 儒 家 思 想 在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和 新 文 化 运 动中的不同命运 ‎‎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广泛性 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 包括地主阶级 农民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这是由于 外国资本主义 与 中 华 民 族 的 矛 盾 已 成 为 中 国 社 会 最 主 要 的 矛 盾 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各阶级在 反对外来侵略 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普遍向 西 方 寻 求 真 理 具 有 普 遍 向 西 方 寻 求 真 理 的 特 点 只有义和团例 外 这 是 因 为 外 国 的 侵 略 不 仅 打 开 了 中 国 的 大门 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使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 缚中解脱出来 看到了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层次性 学习西方从技术层次到制度层次 再到思想层次 继承性 后面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对之前既有继承又有 发展 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示意图 归纳整理 13‎ 13‎ 一 二 三 四 向西方 学习 一 条 主 线: 学 习 西 方, 救 亡图存 两 个 转 变: 由 “ 器 物 ” 变 革 到 “ 制 度 ” 变 革; 由 “ 制 度 ” 变 革 到“ 思想” 变革 三个派别 ( 资 产 阶 级 ) : 维 新 派、 革 命 派、激进派 四股 思 潮: 变法 维 新、 民主 共 和、 民 主 与 科 学、马 克 思 主义 新文化 运动 一 个 中 心: 北 京 大学 两 大 口 号: 民 主、科学 三 大 内 容: 提 倡 民 主 和 科 学,反 对 专 制 和愚昧、迷信; 提 倡 新 道 德, 反 对 旧 道 德; 提 倡 新 文 学, 反对旧文学 四 个 代 表 人 物:陈 独 秀、 李 大 钊、 鲁 迅、 胡适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对比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相 同 点 经济 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性质 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武器反对封 建统治的斗争 作用 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不 同 点 斗争 对象 封建顽固势力 保 皇 派、 清 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领导 力量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主要 内容 变 法 图 存; 兴 民权、 设 议 院、 实 行 君 主 立 宪制 推翻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统 治, 建 立资 产 阶 级 共 和国 民主、科学思想 方式 资产 阶 级 改 良 道路 资产 阶 级 革 命 道路 思想文化领域反 封建 具体 作用 起到 思 想 启 蒙 作用 使民 主 共 和 观 念深入人心 动摇了封建思想 的 统 治 地 位, 使 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 前 解 放, 为 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 传 播 创 造 了 条件 考点三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一)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 三民主义的提出 提出 1905 年 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 孙中山提 出了 驱除鞑 虏 恢 复 中 华 创 立 民 国 平 均 地 权 的 革 命 纲 领 随后在 民报 发 刊 词 上 孙 中 山 把 同 盟 会 的 纲 领 阐 发 为 民 族 民权 民生 三大主义 即 三民主义 13‎ 13‎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即民族革命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 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即政治革命 推翻 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即社会革命 主张 核定地价 现有地价归 原主所有 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由 国民共享 民生主义是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主要内容 ‎( 二) 毛泽东思想 ‎1 形成、发展过程 13‎ 历程 阶段 主要文章、报告 内容 影响 理论 酝酿 国民 革命 时期 中国社会各 阶 级的 分 析 湖 南 农 民 运 动 考 察报告 坚 持 无 产 阶 级 对 民 主 革 命 的 领 导 权 依 靠 农 民 进行革命斗争 解决 了 中 国 民 主革 命 的 主 力 问题 初步 形成 国共 十年 对峙 时期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 工 农 武 装 割 据 思想 指导 开 辟 了 中 国 革 命 的 新 道路 形成 体系 抗日 战争 时期 新 民 主 主 义 论 提 出 了 民 主 革 命 分 两 步 走 的 战 略 和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的科学概念 中共 七 大 将毛 泽 东 思 想 确立 为 党 的 指 导 思 想 指 导 了新 民 主 主 义 革命 继续 发展 解放 战争 时期 中 共 七 届 二 中 全 会 上 的 报 告 论人民民主 专 政 年 提 出 由 新 民 主 主 义 转 变 为 社 会 主 义的总 任 务 提 出 人 民 民 主 专 政 思想 为新 民 主 主 义 革命 的 最 后 胜 利和 新 中 国 的 成立 作 了 重 要 准备 新中 国成 立后 论 十 大 关 系 年 关于正确处 理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的 问 题 年 提 出 了 富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建设方 针 提 出 两 类 矛 盾 学 说 和 正 确 处 理 人 民 内 部 矛盾的理论 为探 索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建 设的 道 路 提 供 了理论指导 评价 性质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纲领 积极作用 三民主义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 经济上 的利益和要求 反映 了 中 国 人 民 实 现 民 族 独 立 和 民 主 权 利 的 愿 望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没有 明 确 的 反 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 三民主义的实践 年 辛亥革命 爆发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年 颁布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约 法 对 建 立 资 产 阶 级共和制度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袁世凯 窃 取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 总 统 职 位 后 企 图 复 辟 帝 制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 先后领导发动了 二次革命 护国 运动 和两次 护法运动 但均以失败告终 ‎3 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提出 1924 年 月 国民党 一大 召开 会议改组了 国民党 确立了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重新 解 释 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 所 共 有 凡 真 正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之 个 人 及 团体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 主要内容 13‎ 13‎ 性质 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意义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革命 目标基本相同 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 国民革命 时期 的旗帜 ‎ 新、旧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 )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在其指导下,爆发 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共 和 国, 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实 现了 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 )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孙中山以三民主义 为 指导,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不懈斗争。‎ ‎( ) 孙中山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新 三民主义,在实际 上 确 立 了 “ 联 俄、联 共、扶 助 农 工 ” 的 三 大 政 策,促成了革命统一战 线 的 建 立,开 展 了 轰 轰 烈 烈 的 国 民 革 命 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 进程。‎ ‎2 理论精髓: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3 意义:毛泽东 思 想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 国 革 命 实 际 相 结 合 的第一次历史性飞 跃 的 理 论 成 果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取 得 中 国 革 命 胜利的理论武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也 是一脉相承的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邓小平理论 历程 时间 主要表现 影响 酝酿 年 支持 关 于 真 理 标 准 问 题 的讨论 为思 想 解 放 创 造 了 重 要 条件 产生 年 底 在中共 中 央 工 作 会 议 上 号召解放思想 实事求 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际 上 为 即 将 召 开 的 中 共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中共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把 党和 国 家 工 作 的 重 点 转 移到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上来 揭 开 改 革 开 放 的 序 幕 开始走 上 建 设 中 国 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 年 中共 十 二 大 提 出 了 建 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年 中共 十 三 大 系 统 提 出 了 社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理 论 和 一 个 中 心 两 个 基 本 点 的基本路线 形成过程 13‎ 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3‎ 历程 时间 主要表现 影响 形成 体系 年 发表 南方谈话 指 出了社会主 义 的 本 质 判 断各 方 面 工 作 的 是 非 标 准是 三个有利于 从理论上回 答 了 什 么 是 社会主义 怎 样 建 设 社 会 主义 这 个 根 本 问 题 标 志着 邓 小 平 理 论 成 熟 并 形成 体 系 中 共 十 五 大 把 邓 小 平 理 论 确 立 为 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 十 四 大 明 确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目 标 是 建 立 ‎ 社会主义 市 场 经 济 体制 续表 ‎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不 同 点 内 容 民族 主义 反对满洲贵 族 统 治 没 有 明确的反帝纲领 增加了反 帝 主 张 民 族 平 等的内容 民权 主义 以建 立 资 产 阶 级 共 和 政 府为目标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 主义 只提出平均地权 增加 了 节 制 资 本 耕 者 有其田 的内容 影 响 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 理 论 体 系 对 辛 亥 革 命 起 到 了 重 大 的 推动作用 是国共合 作 的 政 治 基 础 是指 导 国 民 革 命 的 思 想 理论体系 有 力 地 推 动 了 国民革命的发展 相 同 点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内容 民族主义 都 主 张 反 对 民 族 压 迫 民 权 主 义 都 规 定 人民享有自由 平等的权利 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作用 都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13‎ 理论精髓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意义 邓小平理论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同 中 国 的 具 体 实 际 结 合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地位 在中共十六大上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写进了 中国共产党章程 ‎3 科学发展观 核心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 协调 可持续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地位 年 在中共十七大上 科学发展观被写进 中 国共产党章程 年 在中共十八大上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背景 年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 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要内容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 和发展什么样的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怎 样 坚 持 和 发 展 中 国 特 色 社会主义这个重大 时 代 课 题 回 答 了 新 时 代 坚 持 和 发 展 中 国 特 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 总任务 总体布局 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 地位 年 在 中 共 十 九 大 上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13‎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3‎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38‎ 主题一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新文化运动 13‎ 史料 1 本志 同 人 本 来 无 罪,只 因 为 拥 护 那 德 莫 克 拉 西 ‎( ) 和赛因斯( ) 两 位 先 生,才 犯 了 这 几 条 滔 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 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 反 对 旧 艺 术、旧 宗教。‎ ‎———陈独秀《 〈 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史料 2 新文化运动的“ 反孔” 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 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 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 态 度 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 因此,就新文 化 运 动的“ 反孔” 斗 士 们 …… 对 孔 子 本 人 的 真 实 态 度 而 言, 可 一 言以蔽之,即 坚决反 对 膜 拜 孔 子 的 偶 像,而 对 作 为 一 代 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史料 3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 点。 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的人文 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 现 代 化启蒙运动。 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基本差异。 关于启蒙与现 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 蒙 而 现 代 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 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 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 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 民国思想史论》‎ 史料 主旨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民主和科学 史料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孔子本人和孔教价值的辩证评价 史料 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 信息 解读 史料 要拥护德先生 便要反对旧礼教 旧道德 要拥护 赛 先 生 便要反对旧艺术 旧宗教 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 民 主 与 科学为旗帜 批判封建思想 实质是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 民 主 政治 史料 新文化运动对孔子本人和孔教价值的评判实际上大多 采取辩证的态度 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作为一 代 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是崇敬的 信息 解读 史料 欧洲启蒙运动倡导个人自由 思想启蒙推动了现代化 中国的启蒙运动旨在 救 亡 图 存 和 实 现 国 家 富 强 思 想 启 蒙 是 现代化的需要 揭示了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个 性 自 由 中国思想启蒙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富强 历史 结论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 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 给专制主义和传统礼教以沉重的打击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 位 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读史指导 ‎‎ 13‎ ‎ 史料应用 ‎1 史料 主 要 论 述 了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哪 些 主 要 内 容 其 实 质 是 什么 ‎ 答 案 主 要 内 容:提 倡 民 主 和 科 学、提 倡 新 道 德、提 倡 新 文 学。 其中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 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 根据史料 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 答案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 反孔” 斗士们反对对孔子的 偶像崇拜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 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 ‎3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答案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 空前的思想解放;给专制主义和传统礼教以沉重的打击,动摇 了传统礼教的统 治 地 位;是 一 场 伟 大 的 民 主 主 义 的 思 想 启 蒙 和文化革新运动;为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传 播 和 五 四 运 动 的 发生创造了条件。‎ ‎4 根据史料 和所学知识 分别概述中西思想启蒙与现代化的关 系 并加以分析说明 ‎ 答案 ( ) 在 欧 洲, 是 由 启 蒙 而 现 代 化。 带 有 明 显 的 主 动 性,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文艺复兴、宗教 改 革、启 蒙 运 动 冲 击 了 欧 洲 天 主 教 神 学, 传播了资产阶级人文精神,突破了天主教神权的束缚,为现代 化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 ) 在中国,是 为 现 代 化 而 启 蒙。 带 有 明 显 的 被 动 性,是 在民族危机下的一种探索与抗争。‎ 近代西方侵略 导 致 民 族 危 机 日 益 严 重,唤 醒 国 民 的 民 族 意识,先进的中 国 人 向 西 方 寻 求 强 国 御 侮 之 道。 洋 务 派 师 夷 长技以自强;维新派学习西方的“ 民权” 思想,设“ 议院” 、主 张 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来宣传革 命和民主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这些努力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13‎ 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5‎ 主题二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续表 13‎ 史料 1 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 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 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 ……私人所 有 土 地,由 地 主 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 收 买 之,此 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 业,或 有 独 ‎新三民主义与 三 大 政 策 相 辅 相 成 缺 一 不 可 但 不 可 混 为 一 历史 谈 新三民主义是革 命 纲 领 理 论 基 础 是 民 主 革 命 奋 斗 的 目 结论 标 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 义 革 命纲领的核心 方法和手段 13‎ 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 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 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 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 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年) 史料 2 这种 新 时 期 的 革 命 的 三 民 主 义、新 三 民 主 义 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 是 伪 三 民 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第一,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或 真 三 民 主 义,必 须 是联俄的 三 民 主 义。 …… 如 果 舍 联 俄 而 联 帝, 那 就 必 须 将 “ 革命” 二字取消,变成反动的三民主义……‎ 第二,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或 真 三 民 主 义,必 须 是联共的三民主义。 如不联共,就要反共……‎ 第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或 真 三 民 主 义,必 须 是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不要农工政策,不真心实 意 地 扶 助 农工,不实行《 总理遗嘱》 上的 “ 唤起 民 众” ,那 就 是 准 备 革 命 失败……‎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史料 主旨 史料 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 特点 史料 新三 民 主 义 与 联 俄 联 共 扶 助 农 工 三 大 政 策 的 关系 信息 解读 史料 论述了 新 三 民 主 义 中 民 生 主 义 的 内 容 表 明 孙 中山主张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史料 阐 述 了 联 俄 联 共 扶 助 农 工 三 大 政 策 在 新 三 民 主 义中的具体表现 表明新三民主义是以联俄 联共 扶 助 农 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 离开三大政策 就不是新三民主义 读史指导 ‎‎ 13‎ ‎ 史料应用 ‎1 据史料 归纳孙中山的 民生主义 内容的新发展及其目的 ‎ 答案 发展: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目的:国计民生;发展经济;避免贫富不均;稳定社会秩序。‎ ‎2 据史料 指出毛泽东判断三民主义真伪的标准是什么 具体 依据有哪些 毛泽东认为 不要农工政策 不真心实意地扶助 农工 不实行 总理遗嘱 上的 唤起民众 那就是准备革命失 败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 答案 标准:是否体现“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依据:如果不联 俄,就 会 联 帝;如 果 不 联 共, 就 会 反 共; 如 果不扶助农工,就会因失去群众支持而归于失败。‎ 同意。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没有“ 唤起民众” ,从而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3 结合以上史料和 所 学 知 识 说 明 新 三 民 主 义 成 为 国 共 合 作 政 治基础的原因 ‎ 答案 从性质上说,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中国共 产 党 的 民 主 革 命 纲 领 也 属 于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命纲领,两个纲领的性质是一样的,这是新三民主义成为国 共合作政治基础的根本所在。‎ 从内容上看,新 三 民 主 义 和 中 国 共 产 党 民 主 革 命 纲 领 的 若干基本原则一致。‎ 由于当时共产 党 的 力 量 比 较 弱 小,为 了 团 结 一 切 可 以 团 结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就需要在新 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国共合作。‎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