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8.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数学12道压轴题必做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数学压轴题精编精解 精选 10 题,精心解答 {完整版} 1.已知函数    ,023 23 2  acxxaxaxg (I)当 1a 时,若函数  xg 在区间 1,1 上是增函数,求实数 c的取值范围; (II)当 2 1a 时,(1)求证:对任意的  1,0x ,   1/ xg 的充要条件是 4 3c ; (2)若关于 x 的实系数方程   0/ xg 有两个实根 , ,求证: ,1 且 1 的充要条件是 .4 1 2 aac  2、已知抛物线 2: axyC  ,点 P(1,-1)在抛物线 C 上,过点 P 作斜率为 k1、k2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 抛物线 C 于异于点 P 的两点 A(x1,y1),B(x2,y2),且满足 k1+k2=0. (I)求抛物线 C 的焦点坐标; (II)若点 M 满足 MABM  ,求点 M 的轨迹方程. 3.已知函数 f(x)=x3-3ax(a∈R). (I)当 a=l 时,求 f(x)的极小值; (Ⅱ)若直线菇 x+y+m=0 对任意的 m∈R 都不是曲线 y=f(x)的切线,求 a 的取值 范围; (Ⅲ)设 g(x)=|f(x)|,x∈[-l,1],求 g(x)的最大值 F(a)的解析式. 4.已知函数 1163)( 23  axxaxxf , 1263)( 2  xxxg ,和直线 9:  kxym ,又 0)1( f . (Ⅰ)求 a 的值; (Ⅱ)是否存在 k 的值,使直线 m 既是曲线 )(xfy  的切线,又是 )(xgy  的切线;如果存在,求出 k 的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Ⅲ)如果对于所有 2x 的 x ,都有 )(9)( xgkxxf  成立,求 k 的取值范围. 5.已知二次函数 ),,(,)( 2 Rcbacbxaxxf  满足:对任意实数 x,都有 xxf )( ,且当 x (1,3) 时,有 2)2(8 1)(  xxf 成立。 (1)证明: 2)2( f 。 (2)若 )(,0)2( xff  的表达式。 (3)设 xmxfxg 2)()(  ),0[ x ,若 )(xg 图上的点都位于直线 4 1y 的上方,求实数 m 的取 值范围。 6、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并且满足 a1=2,nan+1=Sn+n(n+1). (1)求数列 nn aa 的通项公式}{ ; (2)设 .,} 2 { nn n n TnaT 求项和的前为数列 7.如图, ( , 3 )A m m 和 ( , 3 )B n n 两点分别在射线 OS、OT 上移动, 且 1 2OA OB    ,O 为坐标原点,动点 P 满足OP OA OB    . (Ⅰ)求 m n 的值; (Ⅱ)求 P 点的轨迹 C 的方程,并说明它表示怎样 的曲线? (Ⅲ)若直线 l 过点 E(2,0)交(Ⅱ)中曲线 C 于 M、N 两 点,且 3ME EN  ,求 l 的方程. 8. 设 )(xf 是 定 义 在  1,1 上 的 奇 函 数 , 且 当 01  x 时 , 23 52)( axxxf  bxa  24 . (Ⅰ)求函数 )(xf 的解析式; (Ⅱ) 当 31  a 时,求函数 )(xf 在  1,0 上的最大值 )(ag ; (Ⅲ)如果对满足 31  a 的一切实数 a ,函数 )(xf 在  1,0 上恒有 0)( xf ,求实数b 的取值范围. 9.设数列   nn ba , 满足 3,4,6 332211  bababa ,且数列     Nnaa nn 1 是等差数列, 数列   Nnbn 2 是等比数列。 (I)求数列 na 和 nb 的通项公式; (II)是否存在  Nk ,使      2 1,0kk ba ,若存在,求出 k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0、已知等差数列 na 的前三项为 1,4,2 ,a a 记前 n 项和为 nS . (Ⅰ)设 2550kS  ,求 a 和 k 的值; O A P B x y (Ⅱ)设 n n Sb n  ,求 3 7 11 4 1nb b b b    的值. 11.设函数 ))(,(),1(,1(),(3 1)( 23 mfmBfAcbacxbxaxxf 其图象在点 处的切线的斜率分别 为 0,-a. (1)求证: 10  a b ; (2)若函数 f(x)的递增区间为[s,t],求|s-t|的取值范围. (3)若当 x≥k 时,(k 是 a,b,c 无关的常数),恒有 0)('  axf ,试求 k 的最小值 1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两个定点 1 2F F、 和动点 P, 1 2F F、 坐标分别为 )0,1(1 F 、 )0,1(F2 ,动点 P 满 足 2 2 |PF| |PF| 2 1  ,动点 P 的轨迹为曲 线 C ,曲线 C 关于直线 y x 的对称曲线 为曲线 'C ,直线 3 mxy 与曲线 'C 交于 A、B 两点,O 是坐标原点,△ABO 的面积为 7 , (1)求曲线 C 的方程; (2)求 m 的值。 14、已知数列{ na }中, 1 1 1 ,22 n na n a a ,点( )在直线 y=x 上,其中 n=1,2,3…. (1)令 1 1n n nb a a ,   求证数列 nb 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 的通项;na ⑶ 设 分别为数列、 nn TS  、na  nb 的前 n 项和,是否存在实数  ,使得数列 n nS T n     为等差数列? 若存在,试求出  .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 2011 年高考数学压轴题汇总详细解答 1. (本小题满分 16 分 (1)当 1a 时, cxxxxg  23 2 1 3 1)( , cxxxg  2)( ………………1 分 )(xg 在(—1,1)上为单调递增函数, 0)(  xg 在(—1,1)上恒成立…………2 分 02  cxx 在(—1,1)上恒成立……………………3 分 2c ………………………………………………………4 分 (2)设 )()( xfxg  ,则 2、解:(I)将 P(1,-1)代入抛物线 C 的方程 2axy  得 a=-1, ∴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2xy  ,即 .2 yx  焦点坐标为 F(0,- 4 1 ).……………………………………4 分 (II)设直线 PA 的方程为 )1(1 1  xky , 联立方程      . ),1(1 2 1 xy xky 消去 y 得 ,0111 2  kxkx 则 .1,11 1111  kxkx 即 由 .2,0)2()1(4 1 2 11 2 1  kkkk 得 ………………7 分 同理直线 PB 的方程为 ),1(1 2  xky 联立方程      . ),1(1 2 2 xy xky 消去 y 得 ,0122 2  kxkx 则 .2.1,11 22222  kkxkx 且即 又 .2,0 121  kkk …………………………9 分 设点 M 的坐标为(x,y),由 .2, 21 xxxMABM  则 .2 )(2 2 11 2121 kkkkx  又 .1,021  xkk …………………………………………11 分 .5,2 ,1)1( 2 )1()1( 2 )1()1( 22 1 2 1 2 1 2 1 2 2 2 1 2 2 2 121    yk k kkkkxxyyy 又 ∴所求 M 的轨迹方程为: ).51(1  yyx 且 3.(1)∵当 a=1 时   23 3f x x   ,令  f x =0,得 x=0 或 x=1………………………2 分 当  0,1x 时   0f x  ,当    ,0 1,x   时   0f x  ∴  f x 在  0,1 上单调递减,在    ,0 1,  上单调递增, ∴  f x 的极小值为  1f =-2.………………………………………………………………4 分 (2)∵   23 3f x x a   3a  ………………………………………………………………6 分 ∴要使直线 x y m  =0 对任意的 m R 总不是曲线 y  ( )f x 的切线,当且仅当-1<-3a, ∴ 1 3a  .…………………………………………………………………………………………8 分 (3)因     3 3g x f x x ax   在[-1,1]上为偶函数,故只求在 [0,1]上最大值,…………9 分 ① 当 0a  时,  f x 0 ,  f x 在 0,1 上单调递增且  0 0f  , ∴      g x f x f x  ,∴    1 1 3F a f a   .…………………………………………10 分 ② 当 0a  时     23 3 3f x x a x a x a      i . 当 1a  , 即 1a  时      g x f x f x   ,  f x 在  0,1 上 单 调 递 增 , 此 时    1 3 1F a f a    ……………………………………………………………………12 分 ii. 当 0 1a  ,即 0 1a  时,    g x f x 在 0, a   上单调递减,在 ,1a   上单调递增. 10 当  1 1 3 0f a   即 1 13 a  时,      g x f x f x   在 0, a   上单调递增,在 ,1a   上单调 递减,故     2F a f a a a   .……………………………………14 分 20 当  1 1 3 0f a   即 10 3a  时, (ⅰ)当    1 1 3f a f a    即 10 4a  时,    1 1 3F a f a   (ⅱ) 当    1 1 3f a f a    即 1 1 4 3a  时,     2F a f a a a   综上   11 3 , ( ),4 12 , ( 1),4 3 1,[1, ). a a F a a a a a            ………………………………………………16 分 4.解:(Ⅰ)因为 axaxxf 663)( 2  ,所以 0)1( f 即 0663  aa ,所以 a=-2. (Ⅱ)因为直线 m 恒过点(0,9). 先求直线 m 是 y=g(x) 的切线.设切点为 )1263,( 0 2 00  xxx ,因为 66)( 00  xxg . 所以切线方程为 ))(66()1263( 000 2 0 xxxxxy  ,将点(0,9)代入得 10 x . 当 10 x 时,切线方程为 y=9, 当 10 x 时,切线方程为 y=12x+9. 由 0)(/ xf 得 01266 2  xx ,即有 2,1  xx 当 1x 时, )(xfy  的切线 18y , 当 2x 时, )(xfy  的切线方程为 9y  9y 是公切线, 又由 12)(/ xf 得 121266 2  xx  0x 或 1x , 当 0x 时 )(xfy  的切线为 1112  xy , 当 1x 时 )(xfy  的切线为 1012  xy , 912  xy ,不是公切线 综上所述 0k 时 9y 是两曲线的公切线 (Ⅲ).(1) )(9 xgkx  得 363 2  xxkx ,当 0x ,不等式恒成立, Rk  . 当 02  x 时,不等式为 6)1(3  xxk , 而 6])( 1)[(36)1(3  xxxx 0623  0k 当 0x 时,不等式为 6)1(3  xxk , 126)1(3  xx  12k 当 2x 时, )(9 xgkx  恒成立,则 120  k (2)由 9)(  kxxf 得 1112329 23  xxxkx 当 0x 时, 119  恒成立, Rk  ,当 02  x 时有 xxxk 201232 2  设 xxxxh 201232)( 2  = xx 20 8 105)4 3(2 2  , 当 02  x 时 8 105)4 3(2 2  x 为增函数, x 20 也为增函数 8)2()(  hxh 要使 9)(  kxxf 在 02  x 上恒成立,则 8k 由上述过程只要考虑 80  k , 则当 0x 时 12166)( 2/  xxxf = )2)(1(6  xx 在 ]2,0(x 时 0)(/ xf ,在 ),2(  时 0)(/ xf  )(xf 在 2x 时有极大值即 )(xf 在 ),0(  上的 最大值,又 9)2( f ,即 9)( xf 而当 0x , 0k 时 99 kx , 9)(  kxxf 一定成立 综上所述 80  k . 5.解:(1)由条件知 224)2(  cbaf 恒成立 又∵取 x=2 时, 2)22(8 124)2( 2  cbaf 与恒成立 ∴ 2)2( f …………4 分 (2)∵      024 224 cba cba ∴ ,124  bca ∴ acb 41,2 1  ……2 分 又 xxf )( 恒成立,即 0)1(2  cxbax 恒成立 ∴ 0)41(4)12 1(,0 2  aaa , …………2 分 解出: 2 1,2 1,8 1  cba ∴ 2 1 2 1 8 1)( 2  xxxf …………2 分 (3)由分析条件知道,只要 )(xf 图象(在 y 轴右侧)总在直线 4 1 2  xmy 上方即可,也就是直线 的斜率 2 m 小于直线与抛物线相切时的斜率位置,于是:        4 1 2 2 1 2 1 8 1 2 xmy xxy 利用相切时△=0,解出 2 21m …………4 分 ∴ )2 21,( m …………2 分 解法 2: ),0[4 1 2 1)22 1(8 1)( 2  xxmxxg 在 必须恒成立 即 ),0[02)1(42  xxmx 在 恒成立 ①△<0,即 [4(1-m)]2-8<0,解得: 2 212 21  m ……2 分 ②       02)0( 0)1(2 0 f m 解出: 2 21m …………2 分 总之, )2 21,( m 6、解:(1) )2(2,2)1( 11   naanaanna nnnnn naaaasaa nn 2}{,2,2,2 12121  等差所以 (2) 121 22 3 2 21, 22 2 2   nnnnn n nTnna  1 12 2 24, 2 1)2(22 1 22 1 2 2 2 1 2 1     nnnn nnn nTnT nnT  7 解:(Ⅰ)由已知得 ( , 3 ) ( , 3 ) 1 1 2 2 OA OB m m n n mn           分 1 4m n   …………4 分 (Ⅱ)设 P 点坐标为(x,y)(x>0),由OP OA OB    得 ( , ) ( , 3 ) ( , 3 )x y m m n n   , ( , 3( ))m n m n   …………5 分 ∴ 3( ) x m n y m n     消去 m,n 可得 2 2 43 yx mn  ,又因 1 4mn  8 分 ∴ P 点的轨迹方程为 2 2 1 ( 0)3 yx x   它表示以坐标原点为中心,焦点在 x 轴上,且实轴长为 2,焦距为 4 的双曲线 2 2 13 yx   的右支 …………9 分 (Ⅲ)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2x ty  ,将其代入 C 的方程得 2 23( 2) 3ty y   即 2 2(3 1) 12 9 0t y ty    易知 2(3 1) 0t   (否则,直线 l 的斜率为 3 ,它与渐近线平行,不符合题意) 又 2 2 2144 36(3 1) 36( 1) 0t t t       设 1 1 2 2( , ), ( , )M x y N x y ,则 1 2 1 22 2 12 9,3 1 3 1 ty y y yt t     ∵ l 与 C 的两个交点 ,M N 在 y 轴的右侧 1 2 1 2 2 1 2 1 2 2 2 2 2 2 ( 2)( 2) 2 ( ) 4 9 122 43 1 3 1 3 4 03 1 x x ty ty t y y t y y tt tt t t t                 ∴ 23 1 0t   ,即 2 10 3t  又由 1 2 0x x  同理可得 2 10 3t  …………11 分 由 3ME EN  得 1 1 2 2(2 , ) 3(2 , )x y x y    ,∴ 1 2 1 2 2 3(2 ) 3 x x y y       由 1 2 2 2 2 2 123 2 3 1 ty y y y y t          得 2 2 6 3 1 ty t   由 2 1 2 2 2 2 2 9( 3 ) 3 3 1y y y y y t       得 2 2 2 3 3 1y t    消去 2y 得 2 2 2 2 36 3 (3 1) 3 1 t t t    ,解之得: 2 1 15t  ,满足 2 10 3t  …………13 分 故所求直线 l 存在,其方程为: 15 2 5 0x y   或 15 2 5 0x y   …………14 分 8 解: (Ⅰ)当 10  x 时, 01  x ,则  )()( xfxf bxaaxx  223 452 . ……………………………2 分 当 0x 时, )0()0(  ff 0)0(  f . ……………………………3 分        ).10(,452 ),0( ,0 ),01(,452 )( 223 223 xbxaaxx x xbxaaxx xf …………………………4 分 (Ⅱ)当 10  x 时, 22 4106)( aaxxxf  ))(23(2 axax  ))(3 2(6 axax  . ………5 分 (1)当 13 2 3 2  a ,即 2 31  a 时, 当      3 2,0 ax 时, 0)(  xf , 当     1,3 2ax 时, 0)(  xf , )(xf 在      3 2,0 a 单调递增,在     1,3 2a 上单调递减, baafag  3 27 28)3 2()( . ……………………………7 分 (2)当 23 21  a ,即 32 3  a 时, 0)(  xf , )(xf 在  1,0 单调递增. baafag  254)1()( 2 , ……………………………9 分         ).32 3(,254 ),2 31(,27 28 )( 2 3 abaa aba ag ……………………………10 分 (Ⅲ) 要使函数 )(xf 在  1,0 上恒有 0)( xf ,必须使 )(xf 在  1,0 上的最大值 0)( ag . 也即是对满足 31  a 的实数 a , )(ag 的最大值要小于或等于 0 . ………………11 分 (1)当 2 31  a 时, 09 28)( 2  aag ,此时 )(ag 在 )2 3,1( 上是增函数, 则 )(ag b     3 2 3 27 28 b 2 7 . 02 7  b ,解得 2 7b . ………① ………………12 分 (2)当 32 3  a 时, 058)(  aag ,此时, )(ag 在     3,2 3 上是增函数, )(ag 的最大值是 bg  23)3( . 023  b ,解得 23b .………② ……………………………13 分 由①、②得实数b 的取值范围是 23b . ……………………………14 分 9(1)由已知 212  aa , 123  aa 公差   121 d ………1 分 31)1()( 121   nnaaaa nn ………2 分 )()()( 113121  nnn aaaaaaaa  )4(0)1()2(6  n   2 )1()4()2(6  nn = 2 1872  nn ………4 分 由已知 22,42 21  bb ………5 分 所以公比 2 1q ,   11 1 2 142 122           nn n bb ………6 分 n nb      2 182 ………7 分 (2)设 kk bakf )( k 21 7 19 2 82 2 2k k                    2 k1 7 49 18 72 2 4 2k                    …8 分 所以当 4k 时, )(kf 是增函数。………10 分 又 2 1)4( f ,所以当 2k 时 2 1)( kf ,………12 分 又 0)3()2()1(  fff ,………13 分 所以不存在 k ,使      2 1,0)(kf 。………14 分 10、解:(Ⅰ)由已知得 1 2 31, 4, 2a a a a a    ,又 1 3 22a a a  , ( 1) 2 8,a a    即 3a  . …………………………(2 分) 1 2a  ,公差 2 1 2d a a   . 由 1 ( 1) 2k k kS ka d  ,得 …………………………(4 分) ( 1)2 2 25502 k kk    即 2 2550 0k k   .解得 50k  或 51k   (舍去). 3, 50a k   . …………………………(6 分) (Ⅱ)由 1 ( 1) ,2n n nS na d  得 2( 1)2 2 .2n n nS n n n     …………………………(8 分) 1n n Sb nn     …………………………(9 分)  nb 是等差数列. 则 3 7 11 4 1 (3 1) (7 1) (11 1) (4 1 1)nb b b b n               (4 4 ) 2 n n ………………………(11 分) 2 3 7 11 4 1 2 2nb b b b n n       ……………………(12 分) 11.(1) ,2)( 2' cbxaxxf  由题意及导数的几何意义得 02)1('  cbaf ① acbmammf  2)( 2' ② 又 0,0,404,424,  cacaccbaacba 故即可得 由①得 13 1,0,2  a bacbabac 得再由,代入 ③ 将 c=-a-2b 代入②得 022022 22  bbxaxbbmam 即方程 有实根, 故判别式 0,2,0)(2)(,084 22  a b a b a b a babb 或得得 ④ 由③、④得 10  a b (2)由 0442)( 2'2'  acbcbxaxxf 的判别式 知方程 (*)02)( 2'  cbxaxxf 有两个不等实根,设为 x1,x2, 又由 为方程知, 102)1( 1 '  xcbaf (*)的一个实根, 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1221 012,2 xa bxa bxx  当 x<x2,或 x>x1 时, 0)(,0)( ' 12 '  xfxxxxf 时当 故函数 f(x)的递增区间为[x2,x1],由题设知[x2,x1]=[s,t], 因此 )42[||101,22|||| 21 ,的取值范围为得)知由( ts a b a bxxts  (3)由 02202,0)( 22'  bbxaxcabxaxaxf 即即 因此 a<0,得 0)22(,022 22  xa bxa b x bx 整理得 设 a bxa bxa bg 可以看作是关于,)22()( 2 的一次函数,由题意, 100)(  a b a bg 对于 恒成立故 1313 0 022 0)0( 0)1( 2 2            xx x xx g g 或得即 由题意 13,13),13[)13,(),[  的最小值为因此,故 kkk 12、解:(1)设 P 点坐标为 )y,x( ,则 2 2 y)1x( y)1x( 22 22    ,化简得 8y)3x( 22  , 所以曲线 C 的方程为 8y)3x( 22  ; (2)曲线 C 是以 )0,3( 为圆心, 22 为半径的圆 ,曲线 'C 也应该是一个半径为 22 的圆,点 )0,3( 关 于直线 xy 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3,0(  ,所以曲线 'C 的方程为 8)3y(x 22  , 该圆的圆心 )3,0(  到直线 3mxy  的距离 d 为 2 |m| )1(1 |3m)3(0|d 22    , 72)28(822 1|AB|d2 1S 22 2 ABO  mmdd△ 12 2  m ,或 72 2 m ,所以, 2m ,或 14m 。 100、解:(I)由已知得 1 1 1 ,2 ,2 n na a a n   2 2 1 3 3 1 3, 1 1 ,4 4 2 4a a a        又 1 1,n n nb a a   1 2 1 1,n n nb a a     1 1 1 1 2 1 1 1 ( 1) 1 1 12 2 2 .1 1 1 2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n a n a a b a a b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b 是以 3 4  为首项,以 1 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II)由(I)知, 13 1 3 1( ) ,4 2 2 2 n n nb       1 3 11 ,2 2n n na a      2 1 3 11 ,2 2a a      3 2 2 3 11 ,2 2a a      1 1 3 11 ,2 2n n na a       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1 2 1 3 1 1 1( 1) ( ),2 2 2 2n na a n         1 1 1 1 1(1 )3 1 3 1 32 21 ( 1) (1 ) 2.12 2 2 2 21 2 n n n na a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3 2.2n na n    (III)解法一: 存在 2  ,使数列{ }n nS T n  是等差数列. 1 2 1 2 1 1 13( ) (1 2 ) 22 2 2n n nS a a a n n          1 1(1 ) ( 1)2 23 21 21 2 n n n n       2 21 3 3 33(1 ) 3.2 2 2 2n n n n n n        1 2 1 3 1(1 ) 3 1 3 34 2 (1 ) .1 2 2 2 21 2 n n n n nT b b b               数列{ }n nS T n 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n nS T An B An    、 B 是常数 ) 即 2 ,n nS T An Bn   又 2 1 3 3 3 33 ( )2 2 2 2n n n n n nS T           2 3 13(1 )(1 )2 2 2n n n     当且仅当1 02   ,即 2  时,数列{ }n nS T n  为等差数列. 解法二: 存在 2  ,使数列{ }n nS T n  是等差数列. 由(I)、(II)知, 2 2n na b n   ( 1)2 22n n nS T n    ( 1) 2 22 n n n n n n n T TS T n n       3 2 2 n n Tn    又 1 2 1 3 1(1 ) 3 1 3 34 2 (1 )1 2 2 2 21 2 n n n n nT b b b               1 3 2 3 3( )2 2 2 n n n S T n n n          当且仅当 2  时,数列{ }n nS T n  是等差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