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要求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两广总督张鸣岐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再集会选举张鸣岐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岐已逃出广州。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 )
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
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
C.当时封建统治的支柱是商绅阶层
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商绅与革命党人都在光复广州,斗争目标是清政府,故A项错误;商绅是采取请愿、和平方式,而革命党采取暴力方式,故B项错误;商绅阶层要求光复广东,反对清朝统治,故C项错误;广州地方商绅采取请愿、和平方式反清,而革命党采取暴力方式,故D项正确。
答案:D
2.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设计者的理念是:“(五色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整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国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革命者的( )
①大汉民族观念 ②民主共和观念 ③国家统一观念
④平等团结观念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根据材料“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可知①错误,排除,故选C项。
答案:C
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的困扰和变革的焦虑。此观点旨在强调( )
①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 ②国人当时很难在共和制度里创造一个新的秩序 ③资产阶级并未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制度 ④革命并不一定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办法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困扰”“焦虑”,可知该题干主要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①④是革命的焦虑,②③是制度的困扰,故D项正确。
答案:D
4.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得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C
5.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 )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解析:材料中梁漱溟谴责了五四运动中民众以爱国的名义实施的暴行。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的精神,但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国民的行动破坏了自由原则,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的行为都要以法律为准绳,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理性爱国,故D项正确。
答案:D
6.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从增进宪政意识看这种做法( )
A.与时俱进,民国政体不断完善
B.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C.防患专制,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
解析:
宪政又称立宪主义,是一种主张国家权力来自并被一部基本法律约束、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A、B、C三项表述与宪政意识没有关系,故A、B、C三项错误;民国初年的约法颁布、体制调整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际上违背了法律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D
7.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 )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解析: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共和国,故A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因此要联合各革命阶级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要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
答案:B
8.右图是《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漫画中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从中可得知当时( )
A.辛亥革命爆发
B.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C.国民党围剿苏区红军
D.解放战争爆发
解析:国共首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国民党的党徽是青天白日,图片中旗帜的左上角是白日,旗帜右下方的耕犁象征农民运动,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农利益的,图片整体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
答案:B
9.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共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孙中山则拒绝“联合”而认同“党内合作”,最终中共遵照组织原则,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A.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
B.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
C.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
D.国民党对中共的合并
解析:“党内合作”并不意味着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故A项错误;中共当时十分弱小,而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采取党内合作能够更好地使中共成长起来,为中共培养更多的组织内的人才,也能够更好地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党内合作”
方式是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故B项正确;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体现革命性,故C项错误;“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以成员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以国民党组织的名义展开工作,不是合并,故D项错误。
答案:B
10.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解析: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是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的任务,此题时间为1927年12月,故A项错误;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此题的时间,此题特点应该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故C项正确;纠正“左”倾错误是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11.下图是文物拍卖市场上展出的某时期的钞票,从中反映出的信息是( )
A.中共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
D.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开展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时间可知是1931年,中共建立人民军队是在1927年的南昌起义时期,时间早于题干,故A项错误;图片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江西万载县工农兵银行发行的纸币,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没有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江西万载县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发行货币维护根据地金融秩序,服务于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故C项正确;图片信息是根据地金融秩序建设,与国民党政府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12.1929年至1932年春,中央根据地流传一首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公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是山路访贫农。”这首民谣体现了苏区干部( )
A.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
B.惩治腐败、崇尚廉洁
C.艰苦奋斗、建立政权
D.从严治党、加强监督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自带公粮”“穿草鞋”均体现出了廉洁奉公,“
夜走山路访贫农”则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惩治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建立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加强监督,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 肯定与否定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成功与局限
君主专制政体 社会生活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8分)
(2)材料二中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三中的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解析:第(1)问属于观点理解题,解答时首先要做出判断,然后结合观点答出相应的理由。第(2)问结合材料概括即可。第(3)问属于历史小论文的题型,在作答时,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论述。
答案:(1)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3)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但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
——《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
任务(1937年5月)》
材料三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做了哪些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特征。(8分)
(3)材料三中“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理论上有什么独特贡献?(6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政策调整为中心,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及历史阐释能力。第(1)题,要立足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归纳民主革命的主题。第(2)题,由材料二“两党重新合作”分析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变化。第 (3)题,要立足在理论上这一限定来思考。
答案:(1)主题:民主与独立。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调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原因:日本侵华;国民党倡导三民主义。
特征:在革命政党的领导和纲领的指导下进行;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革命政策进行调整(纲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3)含义: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等,言之成理即可)。独特贡献:形成毛泽东思想(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