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00 KB
- 2021-05-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摸底考试
高二年级物理试题
(考试时间:100 分钟,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12 题,共计 48 分。1-8 为单项选择,9-12 为多项选择)
1、卢瑟福利用镭源所放出的 α 粒子,作为炮弹去轰击金箔原子,测量散射 α 粒子的偏
转情况。下列叙述中符合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事实的是( )
A. 大多数 α 粒子在穿过金箔后发生明显的偏转
B. 少数 α 粒子在穿过金箔后几乎没有偏转
C. 大多数 α 粒子在撞到金箔时被弹回
D. 极个别 α 粒子在撞到金箔时被弹回
2、下列关于核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铀核的裂变 B. 是核聚变反应
C. 核反应 中的 X 是质子
D. 卢瑟福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3、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计划将在 2017 年 7 月左右进行首次发射.“北斗三号”
采用星载氢原子钟,其精度将比“北斗二号”的星载铷原子钟提高一个数量级.如图所示为氢
原子的部分能级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处于 n=3 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光子
B.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被激发,可用 12.09eV 的光子照射
C.当氢原子从 n=5 的状态跃迁到 n=3 的状态时,要吸收光子
D.用 n=2 能级跃迁到 n=1 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金属铂(逸出功为 6.34eV)时不能发生
光电效应
4、质量为 m 的钢球自高处落下,以速率 v1 碰地,竖直向上弹回,碰撞时间极短,离地的速率
为 v2.在碰撞过程中,地面对钢球的冲量的方向和大小为( )
A.向下,m(v1-v2) B.向下,m(v1+v2) C.向上,m(v1-v2) D.向上,m(v1+v2)
5、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 B、C 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 A 沿水平方向
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并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 B、C 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
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 )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6、高空作业须系安全带.如果质量为 的高空作业人员不慎跌落,从开始跌落到安全带
对人刚产生作用力前人下落的距离为 (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此后经历时间 安全带达
到最大伸长,若在此过程中该作用力始终竖直向上,则该段时间安全带对人的平均作用力大
小为( )
A. B. C. D.
7、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小船在静止水面上以速率 v0 向右匀速行驶,一质量为 m 的救
生员站在船尾,相对小船静止.若救生员以相对水面速率 v 水平向左跃入水中,则救生员跃出
后小船的速率为( )
A.v0+ v B.v0- v C.v0+ (v0+v) D.v0+ (v0-v)
8、如图甲所示,线圈总电阻 r =0.5Ω,匝数 n =10,其端点 a、b 与 R =1.5Ω 的电阻相连,
线圈内磁通量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关于 a、b 两点电势 、 及两点电势差 ,正确的
是( )
m
h t
2m gh mgt
+ 2m gh mgt
− m gh mgt
+ m gh mgt
−
M
m
M
m
M
m
M
m
a
ϕ b
ϕ abU
A. B.
C. D.
9、 年 月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在会堂隆重表彰研制“两弹
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于“两弹一星”的核反应方程式的和反应
种类是( )
A. 裂变 B. 裂变
C. 衰变 D. 聚变
10、在做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被光照射发生了光电效应,实验测出了光电子的最大
初动能 EK 与入射光的频率 v 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实验图象可求出( )
A.该金属的逸出功 B.该金属的极限频率
C.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 D.普朗克常量
11、如图所示,ab 和 cd 是位于水平面内的平行金属轨道,轨道间距为 ,其电阻可忽
略不计.ac 之间连接一阻值为 R 的电阻.ef 为一垂直于 ab 和 cd 的金属杆,它与 ab 和 cd
接触良好并可沿轨道方向无摩擦地滑动,其电阻可忽略.整个装置处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
向与导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为 B.当施垂直 ef 杆的水平向右的外力,使杆 ef 以速度 v
向右匀速运动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杆 ef 所受安培力的大小为 B.杆 ef 所受水平外力的大小为
C.感应电流方向由 f 流向 e D.abcd 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率为
12、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水平光滑平行金属导轨 PQ 和 MN,它们相距为 L,导轨
左端连有阻值为 R 的定值电阻,导轨处于垂直导轨平面向下、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的匀强
, 1.5a b abU Vϕ ϕ> = , 1.5a b abU Vϕ ϕ< = −
, 0.5a b abU Vϕ ϕ< = − , 0.5a b abU Vϕ ϕ> =
1999 9 18
14 4 17 1
7 2 8 1N He O H+ → + 235 1 90 136 1
92 0 38 54 0U n Sr Xe 10 n+ → + +
238 234 4
92 90 2U Th He→ + 2 3 4 1
1 1 2 0H H He n+ → +
l
2Bl v
R
2 2B l v
R
Blv
磁场中。垂直导轨放置的金属棒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与物块 c 连接,物块 c 的质量是
m,连接金属棒的细线平行于导轨。物块 c 由静止释放,金属棒沿着导轨向右运动,当地重
力加速度为 g,金属棒的电阻不计。则( )
A.金属棒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金属棒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C.金属棒的最大速度为 D.金属棒的最大速度为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计 12 分)
13、用频率为 ν 的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EK,已知普朗克
常量为 h,则该金属的逸出功为 ;若改用频率为 2ν 的单色光照射此种金属时,
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
14、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
(1) Th→ Pa+( ); (2) U→ Th+( );
(3) Th→( )+ ; (4)( )→ Th+ ;
三、计算题(第 15 题为 10 分,第 16、17 各 15 分)
15、如图所示,设质量为 M=2kg 的炮弹运动到空中最高点时速度为 v0,突然炸成两块,
质量为 m=0.5kg 的弹头以速度 v1=100m/s 沿 v0 的方向飞去,另一块以速度 v2=20m/s 沿 v0 的
反方向飞去。求:
(1) v0 的大小
(2)爆炸过程炮弹所增加的动能
2 2
mgR
B L
2 2B L
mgR
342
90
342
91
382
92
342
90
342
90 e0
1−
342
90 He4
2
16、如图,一质量为 M=1.5kg 的物块静止在光滑桌面边缘,桌面离水平面的高度为
h=1.25m.一质量为 m=0.5kg 的子弹以水平速度 v0=4m/s 与物块相碰并粘在一起,重力加速
度为 g=10m/s2.求
(1)求子弹和物块碰撞后的共同速度
(2)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3)此后物块落地点离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
17、如图所示,MN、PQ 是两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导轨间距为 d,导轨所在
平面与水平面成 θ 角,M、P 间接阻值为 R 的电阻。匀强磁场的方向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质量为 m、阻值为 r 的金属棒放在两导轨上,在平行于导轨的拉力作
用下,以速度 v 匀速向上运动。已知金属棒与导轨始终垂直并且保持良好接触,重力加速度
为 g。求:
(1)金属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E;
(2)通过电阻 R 的电流大小及方向;
(3)拉力 F 的大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 B B D C A C A BD ABD BCD BC
三、填空题
13、【答案】hν﹣EK,hν+Ek
14、【答案】(1) (2) (3) Pa (4) U
四、计算题
15、【答案】(1)10m/s;(2)2700J
【解析】
【详解】
(1)规定向右为正,爆炸瞬间,弹头和另一块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
,
代入数据 ,解得 ;
(2)爆炸前的动能为 ;
爆炸后的动能 ;
故增加的动能为 .
16、【解答】解:(1)对 m 与 M 组成的系统,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设碰后共同的速度为 v,有
mν0=(m+M)ν
解得 v=1m/s
碰撞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解得△E=3J
(2)物块离开桌面后做平抛运动,设落地点离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为 x,有
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
e0
1− He4
2
342
91
382
92
解得 t=0.5s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
x=vt=0.5m
答:(1)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E=3J;
(2)此后物块落地点离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 x=0.5m.
【点评】本题是对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变化及平抛问题的综合考查,环环相扣,考查内容
比较基础,难度不大.
17、【答案】(1)E=Bdv (2)
方向:P→M
(3)
【解析】(1)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E=Bdv
(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导体棒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又因为
所以
E BdvI R r R r
= =+ +
2 2
sin B d vF mg R r
θ= + +
E BdvI R r R r
= =+ +
sin 0F F mg θ− − =安
2 2B d vF BId R r
= = +安
2 2
sin B d vF mg R r
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