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 MB
  • 2021-05-24 发布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含解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二) [专题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 ‎1.2013·莆田一中月考关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电梯正在减速上升,在电梯中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 B.磁悬浮列车在水平轨道上加速行驶时,列车上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 C.荡秋千时秋千摆到最低位置时,人处于失重状态 D.“神舟”六号飞船在绕地球做圆轨道运行时,飞船内的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设“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近地加速时,飞船以‎5g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g为重力加速度.则质量为m的宇航员对飞船底部的压力为(  )‎ A.6mg         B.5mg C.4mg D.mg ‎3.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Z2-1所示,则(  )‎ 图Z2-1‎ A.t3时刻火箭距地面最远 B.t2~t3的时间内,火箭在向下降落 C.t1~t2的时间内,火箭处于失重状态 D.0~t3的时间内,火箭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4.如图Z2-2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Z2-2‎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 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5.2012·佛山模拟一名学生为了体验超重和失重的感觉,从一楼乘电梯到十五楼,又从十五楼下到一楼,他的感觉是(  )‎ A.上楼时先超重,然后正常 B.上楼时先失重,然后正常,最后超重 C.下楼时先失重,然后正常 D.下楼时先失重,然后正常,最后超重 ‎6. 2012·湛江模拟(双选)下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物体所受的重力总是不变的 B.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C.在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上升过程 D.在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下降过程 ‎7.(双选)“儿童蹦极”中,拴在腰间左右两侧的是弹性极好的橡皮绳.质量为m的小明如图Z2-3所示静止悬挂时,两橡皮绳的拉力大小均恰为mg,若此时小明左侧橡皮绳在腰间断裂,则小明此时(  )‎ 图Z2-3‎ A.速度为零 B.加速度a=g,方向与断裂橡皮绳原拉力方向相反 C.加速度a=g,方向与断裂橡皮绳原拉力方向相同 D.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8.(双选)如图Z2-4所示,木箱内有一竖直放置的弹簧,弹簧上方有一物块:木箱静止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物块压在箱 图Z2-4‎ 顶上.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则在此段时间内,木箱的运动状态可能为(  )‎ A.加速下降  B.加速上升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9.2013·福州十校期中(双选)如图Z2-5所示,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 图Z2-5‎ A.a1=0‎ B.a1=g C.a2=g D.a2=0‎ ‎10.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小车车厢底部有一质量为m1的木块,木块和车厢通过一根轻质弹簧相连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在车厢的顶部用一根细线悬挂一质量为m2的小球.某段时间内发现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在这段时间内木块与车厢保持相对静止,如图Z2-6所示.不计木块与车厢底部的摩擦力,则在这段时间内弹簧的形变量为(  )‎ 图Z2-6‎ A.伸长量为tanθ   B.压缩量为tanθ C.伸长量为 D.压缩量为 ‎11.如图Z2-7所示为上、下两端相距L=‎5 m、倾角α=30°、始终以v=‎3 m/s的速率顺时针转动的传送带(传送带始终绷紧).将一物体放在传送带的上端由静止释放滑下,经过t=2 s到达下端,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传送带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多大?‎ ‎(2)如果将传送带逆时针转动,速率至少多大时,物体从传送带上端由静止释放能最快地到达下端?‎ 图Z2-7‎ ‎12.2012·金华模拟如图Z2-8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长木板B,长为‎1 m,质量为‎2 kg,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一质量为‎3 kg的小铅块A,放在B的左端,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当A以‎3 m/s的初速度向右运动之后,求最终A对地的位移和A对B的位移.‎ 图Z2-8‎ 专题(二)‎ ‎1.D [解析] 物体是否超重或失重取决于加速度方向,当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加速度向下且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电梯正在减速上升,加速度向下,乘客失重,选项A错误;列车加速时加速度水平向前,乘客既不超重也不失重,选项B错误;荡秋千到最低位置时加速度向上,人处于超重状态,选项C错误;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加速度等于飞船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选项D正确.‎ ‎2.A [解析] 对宇航员由牛顿运动定律有:N-mg=ma,得N=6mg,再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判定A项正确.‎ ‎3.A [解析] 由速度图象可知,在0~t3内速度始终大于零,表明这段时间内火箭一直在上升,t3时刻速度为零,停止上升,高度达到最高,离地面最远,A正确,B错误.t1~t2的时间内,火箭在加速上升,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火箭应处于超重状态,而在t2~t3时间内,火箭在减速上升,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火箭处于失重状态,C、D错误.‎ ‎4.A [解析] A、B整体只受重力作用,做竖直上抛运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不论上升还是下降过程,A对B均无压力,只有A项正确.‎ ‎5.D [解析] 上楼时,电梯先加速运动,然后匀速运动,最后减速运动,人对电梯的压力先大于重力,然后等于重力,最后小于重力,故上楼时先超重,然后正常,最后失重,A、B错误;下楼时,电梯先加速运动,然后匀速运动,最后减速运动,人对电梯的压力先小于重力,然后等于重力,最后大于重力,故下楼时先失重,然后正常,最后超重,C错误,D正确.‎ ‎6.AB [解析] 无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物体所受的重力总是不变的,选项A正确;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选项B正确;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处于向上减速或向下加速运动过程,选项C、D错误.‎ ‎7.AB [解析] 橡皮绳断裂时速度不能发生突变,A正确;两橡皮绳的拉力大小均恰为mg,可知两橡皮绳夹角为120°,小明左侧橡皮绳在腰间断裂时,弹性极好的橡皮绳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对小明进行受力分析可知B正确,C、D错误.‎ ‎8.BD [解析] 因为木箱静止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物块压在箱顶上,则有:T=mg+N,某一段时间内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说明弹簧的长度没有变化,则弹力没有变化,由于N=0,故物块所受的合外力为F合=T-mg,方向竖直向上,故箱子有向上的加速度,而有向上的加速度的直线运动有两种: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所以B、D项正确. ‎ ‎9.AC [解析] 木板抽出前,由平衡条件可知弹簧被压缩产生的弹力大小为mg.木板抽出后瞬间,弹簧弹力保持不变,仍为mg.由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1=0,a2=g.‎ ‎10.A [解析] 分析小球受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2gtanθ=m‎2a,得出a=gtanθ;再对木块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kx=m‎1a,故x=tanθ,且处于伸长状态,故A正确.‎ ‎11.(1)0.29 (2)‎8.66 m/s ‎[解析] (1)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体受重力、支持力和斜向上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为a.由题意得 L=at2‎ 解得a=‎2.5 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α-μmgcosα=ma 解得μ==0.29.‎ ‎(2)如果传送带逆时针转动,要使物体从传送带上端由静止释放能最快地到达下端,则应保证物体一直加速运动.设物体到达下端时恰好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此时传送带速度为vm,物体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α+μmgcosα=ma′‎ 由运动学公式有 v=‎2a′L 解得vm=‎8.66 m/s.‎ ‎12.‎1.17 m ‎‎0.9 m ‎[解析] 对A,aA=-=-μAg=-‎4 m/s2‎ 对B,aB==‎1 m/s2‎ A相对地面做匀减速运动,B相对地面做匀加速运动,设经过时间t, A的位移为sA,B的位移为sB,此时A、B达到共同速度v共,再共同做匀减速运动,经过s0的位移停止运动.‎ 对A,v共=v0+aAt sA= 对B,v共=aBt sB=aBt2‎ 解得v共=‎0.6 m/s,t=0.6 s,sA=‎1.08 m,sB=‎‎0.18 m A对B的位移Δs=sA-sB=‎‎0.9 m A、B共同运动加速度为 aAB==-‎2 m/s2‎ s0==‎‎0.09 m 最终A对地的位移s总=sA+s0=‎1.17 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