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 MB
- 2021-05-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动能定理的应用
[
考纲下载
]
1.
能灵活运用合力做功的两种求法
.
2.
会用动能定理分析变力做功、曲线运动以及多过程问题
.
3.
熟悉应用动能定理的步骤,领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
重点探究
应用动能定理分析问题,只需考虑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与所做的功,而不必考虑物体的加速度和时间,因而往往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更简便
.
一、研究汽车的制动距离
例
1
质量为
m
的汽车正以速度
v
0
运动,司机踩下刹车闸,经过位移
s
后汽车停止运动,若阻力为
f
,则汽车的制动距离与汽车的初速度的关系如何?
答案
解析
1.
在
f
一定的情况下:
s
∝
m
v
0
2
,即初动能越大,位移
s
越大
.
2.
对于给定汽车
(
m
一定
)
,若
f
相同,则
s
∝
v
0
2
,即初速度越大,位移
s
就
越
大
.
若水平路面的动摩擦因数
μ
一定,则
s
=
.
规律总结
1.
合力做功的求法
(1)
一般方法:
W
合
=
W
1
+
W
2
+
…
(
即合力做的功等于各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
对于多过程问题总功的计算必须用此方法
.
(2)
多个恒力同时作用下的匀变速运动:
W
合
=
F
合
s
cos
α
.
2.
合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的关系
合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满足动能定理,其表达式有两种:
(1)
W
1
+
W
2
+
…
=
Δ
E
k
.
(2)
W
合
=
Δ
E
k
.
二、合力做功与动能变化
例
2
如图
1
所示,利用斜面从货车上卸货,每包货物的质量
m
=
20 kg
,斜面倾角
α
=
37
°
,
斜面的长度
s
=
0.5 m
,
货物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0.2
,
求货物由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动能
.(
取
g
=
10 m/s
2
,
sin 37°
=
0.6
,
cos 37°
=
0.8)
图
1
答案
解析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方法一 斜面上的货物受到重力
G
、斜面支持力
N
和摩擦力
f
共三个力的作用,如图所示
.
货物位移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
可以用正交分解法,将货物所受的重力分解到与斜面平行的方向和与斜面垂直的方向
.
可以看出,三个力中重力和摩擦力对货物做功,而斜面支持力对货物没有做功
.
其中重力
G
对货物做正功
W
1
=
mgs
sin 37°
=
20
×
10
×
0.5
×
0.6 J
=
60 J
支持力
N
对货物没有做功,
W
2
=
0
摩擦力
f
对货物做负
功
W
3
=
(
μmg
cos 37°)
s
cos 180°
=-
0.2
×
20
×
10
×
0.8
×
0.5 J
=-
16 J
所以,合外力做的总功为
W
=
W
1
+
W
2
+
W
3
=
(60
+
0
-
16) J
=
44 J
由动能定理
W
=
E
k2
-
E
k1
(
其中
E
k1
=
0)
知货物滑到底端的动能
E
k2
=
W
=
44 J
.
方法二 若先计算合外力再求功,则合外力做的功
W
=
F
合
s
=
(
mg
sin 37°
-
μmg
cos 37°)
s
=
(20
×
10
×
0.6
-
0.2
×
20
×
10
×
0.8)
×
0.5 J
=
44 J
同样可以得到货物到底端时的动能
E
k2
=
44
J
1.
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求恒力做功,也适用于求变力做功,同时因为不涉及变力作用的过程分析,应用非常方便
.
2.
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是最常用的方法,当物体受到一个变力和几个恒力作用时,可以用动能定理间接求变力做的功,即
W
变
+
W
其他
=
Δ
E
k
.
三、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
例
3
如图
2
所示,质量为
m
的小球自由下落
d
后,沿竖直面内的固定轨道
ABC
运动,
AB
是半径为
d
的
光滑
圆弧,
BC
是直径为
d
的粗糙半圆弧
(
B
是轨道的最低点
).
小球恰能通过圆弧轨道的最高点
C
.
重
力
加速度为
g
,求
:
(1)
小球运动到
B
处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
答案
图
2
答案
5
mg
解析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N
′
=
N
=
5
mg
.
(2)
小球在
BC
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对小球做的功
.
答案
解析
针对训练
如图
3
所示,某人利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拉质量为
10 kg
的物体
.
定滑轮的位置比
A
点高
3 m.
若此人缓慢地将绳从
A
点拉到
B
点,且
A
、
B
两点处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
37°
和
30°
,则
此人
拉
绳的力做了多少功?
(
g
取
10 m/s
2
,
sin 37°
=
0.6
,
cos
37°
=
0.8
,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
)
答案
解析
答案
100 J
图
3
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设绳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W
.
根据
题意有
h
=
3 m.
对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W
-
mg
Δ
h
=
0
.
②
由
①②
两式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
W
=
100 J.
则人拉绳的力所做的功
W
人
=
W
=
100 J.
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包含多个运动阶段,可以选择分段或全程应用动能定理
.
(1)
分段应用动能定理时,将复杂的过程分割成一个个子过程,对每个子过程的做功情况和初、末动能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每个子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列式,然后联立求解
.
四、利用动能定理分析多过程问题
(2)
全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分析整个过程中出现过的各力的做功情况,分析每个力做的功,确定整个过程中合外力做的总功,然后确定整个过程的初、末动能,针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求解
.
当题目不涉及中间量时,选择全程应用动能定理更简单,更方便
.
注意
:
当物体运动过程中涉及多个力做功时,各力对应的位移可能不相同,计算各力做功时,应注意各力对应的位移
.
计算总功时,应计算整个过程中出现过的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
例
4
如图
4
所示,右端连有一个光滑弧形槽的水平桌面
AB
长
L
=
1.5 m
,一个质量为
m
=
0.5 kg
的木块在
F
=
1.5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桌面上的
A
端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木块到达
B
端时撤
去
拉力
F
,木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0.2
,
取
g
=
10 m/s
2
.
求
:
(1)
木块沿弧形槽上升的最大高度
(
木块未离开
弧
形
槽
)
;
答案
解析
图
4
答案
0.15
m
解析
设木块沿弧形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
,木块在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
.
从木块开始运动到沿弧形槽上升的最大高度处,由动能定理得:
FL
-
fL
-
mgh
=
0
其中
f
=
μN
=
μmg
=
0.2
×
0.5
×
10 N
=
1.0 N
(2)
木块沿弧形槽滑回
B
端后,在水平桌面上滑动的最大距离
.
答案
0.75 m
答案
解析
设木块离开
B
点后沿桌面滑动的最大距离为
x
.
由
动能定理得
:
mgh
-
fx
=
0
解析
达标检测
1.
(
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
)
如图
5
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与水平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物体与转轴相距
R
,物体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转动
.
当转速增至某一值时,物体即将在转台上滑动,此时转台开始匀速转动
.
设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在整个过程中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是
答案
解析
1
2
3
4
图
5
√
1
2
3
4
解析
物体即将在转台上滑动但还未滑动时,转台对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恰好提供向心力,设此时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
v
,
在物体由静止到获得速度
v
的过程中,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只有摩擦力对物体做功,
2.(
动能定理的应用
)
如图
6
所示,物体在离斜面底端
5 m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滑上与斜面平滑连接的水平面,若物体与斜面及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0.4
,斜面倾角为
37°.
求物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sin 37°
=
0.6
,
cos 37°
=
0.8)
答案
解析
1
2
3
4
图
6
答案
3.5 m
解析
对物体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
方法一 分过程列方程:设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的
速
度
为
v
,物体下滑阶段
N
1
=
mg
cos 37°
,
故
f
1
=
μN
1
=
μmg
cos 37
°.
1
2
3
4
设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为
l
2
,
摩擦力
f
2
=
μN
2
=
μmg
由动能定理得
:-
μmg
·
l
2
=
0
-
m
v
2
由以上各式可得
l
2
=
3.5 m.
方法二 全过程列方程:
mgl
1
sin 37°
-
μmg
cos 37°·
l
1
-
μmg
·
l
2
=
0
得:
l
2
=
3.5 m.
1
2
3
4
3.
(
利用动能定理分析多过程往复运动问题
)
如图
7
所示,
ABCD
为一竖直平面内的轨道,其中
BC
水平,
A
点比
BC
高出
10 m
,
BC
长
1 m
,
AB
和
CD
轨道光滑
.
一质量为
1 kg
的物体,从
A
点以
4 m/s
的速度开始运动,经过
BC
后滑到高出
C
点
10.3 m
的
D
点速度为
0
.
求:
(
g
取
10 m/s
2
)
(1)
物体与
BC
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
图
7
答案
解析
1
2
3
4
答案
0.5
解得
μ
=
0.5.
(2)
物体第
5
次经过
B
点时的速度大小;
答案
13.3 m/s
解析
物体第
5
次经过
B
点时,物体在
BC
上滑动了
4
次
,
答案
解析
1
2
3
4
(3)
物体最后停止的位置
(
距
B
点多少米
).
答案
距
B
点
0.4 m
解析
分析整个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
s
=
21.6 m.
所以物体在轨道上来回运动了
10
次后,还有
1.6 m
,故最后停止的位置与
B
点的距离为
2 m
-
1.6 m
=
0.4 m.
答案
解析
1
2
3
4
4.
(
利用动能定理分析多过程问题
)
如图
8
所示,质量
m
=
1 kg
的木块静止在高
h
=
1.2 m
的平台上,木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0.2
,用水平推力
F
=
20 N
,使木块产生位移
l
1
=
3 m
时撤去,木块又滑行
l
2
=
1 m
后飞出平台,求木块落地时速度的大小
.(
g
取
10 m/s
2
)
解析
答案
1
2
3
4
答案
11.3 m/s
图
8
解析
解法一
取木块为研究对象,其运动分三个过程,先匀加速前进
l
1
,后匀减速前进
l
2
,再做平抛运动,对每一过程,分别由动能定理得
1
2
3
4
解得
v
3
≈
11.3 m/s
解法二
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1
2
3
4
代入数据解得
v
≈
11.3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