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1-05-25 发布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物理总复习一轮课时作业24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物理总复习一轮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24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8×8′=64′)‎ 图1‎ ‎1.如图1所示,在O点放置正点电荷Q,a、b两点的连线过O点,且Oa=ab.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质子从a点由静止释放,质子向b做匀加速运动 B.将质子从a点由静止释放,质子运动到b点的速率为v,则将a粒子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运动到b点的速率为v C.若电子以Oa为半径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则电子以Ob为半径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2v D.若电子以Oa为半径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则电子以Ob为半径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 解析:由于库仑力变化,因此质子向b做变加速运动,A错误;由于a、b之间的电势差恒定,根据动能定理qU=mv2,可得v=,则知α粒子从a点由静止释放后运动到b点的速率为v,B正确;当电子以Oa为半径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根据k=m,可得v=,则知电子以Ob为半径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线速度为v,C、D错误.‎ 答案:B ‎2.如图2所示,平行金属板内有一匀强电场,一个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v0从A点水平射入电场,且刚好以速度v从B点射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若该粒子以速度-v从B点射入,它将刚好以速度-v0从A点射出 B.若该粒子以速度-v0从B点射入,它将刚好以速度-v从A点射出 C.若将q的反粒子(-q,m)以速度-v0从B点射入,它将刚好以速度-v从A点射出 D.若将q的反粒子(-q,m)以速度-v从B点射入,它将刚好以速度-v0从A点射出 解析:从粒子的运动轨迹可以判断粒子带正电.‎ 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该粒子的反粒子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向上,轨迹将要弯曲向上.结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得正确选项为A、C.‎ 答案:AC ‎3.‎ 图3‎ 如图3所示,交变电压加在平行板电容器A、B两极板上,开始B板电势比A板电势高,这时有一个原来静止的电子正处在两板的中间,它在电场作用下开始运动.设A、B两极板间的距离足够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子一直向着A板运动 B.电子一直向着B板运动 C.电子先向A板运动,然后返回向B板运动,之后在A、B两板间做周期性往复运动 D.电子先向B板运动,然后返回向A板运动,之后在A、B两板间做周期性往复运动 图4‎ 解析:根据交变电压的变化规律,不难确定电子所受电场力的变化规律,从而作出电子的加速度a,速度v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知,电子在第一个T/4内做匀加速运动,第二个T/4内做匀减速运动,在这半个周期内,因初始B板电势比A板电势高,所以电子向B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eU/md.在第三个T/4内做匀加速运动.第四个T/4内做匀减速运动.但在这半个周期内运动方向与前半个周期相反,向A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eU/md,所以电子做往复运动.综合分析正确答案应选D.‎ 答案:D ‎4.‎ 图5‎ 如图5所示,L为竖直、固定的光滑绝缘杆,杆上O点套有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环,在杆的左侧固定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杆上a、b两点到+Q的距离相等,Oa之间距离为h1,ab之间距离为h2,使小环从图示位置的O点由静止释放后,通过a点的速率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环通过b点的速率为 B.小环从O到b,电场力做的功可能为零 C.小环在Oa之间的速度是先增大后减小 D.小环在ab之间的速度是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由动能定理:O→a,mgh1-Uq=mv,O→b,mg(h1+h2)-Uq=mv,解得vb=.‎ 答案:A ‎5.一个带正电的点电荷以一定的初速度v0(v0≠0),沿着垂直于匀强电场的方向射入电场,则其可能的运动轨迹应该是以下图中的 (  )‎ 解析:点电荷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电场时,电场力垂直于其初速度方向,电荷做类平抛运动,选B.‎ 答案:B ‎6.‎ 图6‎ 如图6所示,粗糙程度均匀的绝缘斜面下方O点处有一正点电荷,带负电的小物体以初速度v1从M点沿斜面上滑,到达N点时速度为零,然后下滑回到M点,此时速度为v2(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