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 MB
- 2021-05-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微专题
3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考点一
超重与失重现象
考点二
动力学观点在连接体中的应用
考点三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考点突破
考点四
传送带问题
考点五
滑块
—
滑板模型分析
考点六
牛顿运动定律在解决多过程问题中的应用
考点一 超重与失重现象
考点突破
1.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
(1)实重和视重
①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②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
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台秤的
示数即视重。
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完全失重现象
概念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超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失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叫完全失重现象
产生条件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或有竖直向上的分量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或有竖直向下的分量
物体在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向下,大小等于
g
列竖直方
向原理式
F
-
mg
=
ma
F
=
m
(
g
+
a
)
mg
-
F
=
ma
F
=
m
(
g
-
a
)
mg
-
F
=
ma
F
=0
运动状态
加速上升、减速下降
加速下降、减速上升
无阻力的抛体运动情况
视重
F
>
mg
F
<
mg
F
=0<
mg
(2)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比较
2.
判断方法
(1)
不管物体的加速度是不是竖直方向
,
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
分量
,
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2)
尽管不是整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
,
但只要物体的一部分具有竖直
方向的分加速度
,
整体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
3.超重和失重现象判断的“三”技巧
(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
状态。
(2)
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
: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
,
具
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
,
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
全失重状态。
(3)
从速度变化的角度判断
①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
②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
例1
(多选)(2019河北保定月考)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
速度
a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
a
的正方向,则人对地
板的压力
(
AD
)
A.
t
=2 s时最大
B.
t
=2 s时最小
C.
t
=8.5 s时最大
D.
t
=8.5 s时最小
解析
地板对人的支持力
F
N
=
mg
+
ma
,
t
=2 s时,
a
有正的最大值,此时
F
N
最大,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正确,B错误;
t
=8.5 s时,
a
有负的最大值,此
时
F
N
最小,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C错误,D正确。
1.
(多选)(2017河北邯郸模拟)如图所示,蹦床运动员从空中落到床
面上,运动员从接触床面到下降到最低点为第一过程,从最低点上升到
离开床面为第二过程,运动员
(
CD
)
A.在第一过程中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B.在第二过程中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在第一过程中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
D.在第二过程中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
第一过程中运动员先向下加速后向下减速,故运动员先处
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故A错,C正确。第二过程中运动员先向上
加速后向上减速,故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故B错,D正确。
2.
如图所示,台秤上有一装水容器,容器底部用一质量不计的细线系住一个乒乓球。某时刻细线断开,乒乓球向上加速运动,在此过程中,关于台秤的示数与细线断前相比的变化情况及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由于乒乓球仍在容器中,所以示数与细线断前相同
B.细线断后不再向上提拉容器底部,所以示数变大
C.细线断后,乒乓球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故示数变大
D.容器、水、乒乓球整个系统的重心加速下移,处于失重状态,所以示
数变小
解析
乒乓球加速上升,整个系统重心加速下移,处于失重状态,故D正确。
1.
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由细绳、细杆或弹簧等连接或叠放在一起,构成
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常见的连接体如图所示:
考点二 动力学观点在连接体中的应用
2.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适用条件
注意事项
优点
整体法
系统内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即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只分析系统外力,不分析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便于求解系统受到的外力
隔离法
(1)系统内各物体加速度不相同
(2)要求计算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1)求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可先用整体法,再用隔离法
(2)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不同的连接体,应采用隔离法分析
便于求解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例2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2
的物块
B
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其上放置质
量为
m
1
的物块
A
,
A
通过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与质量为
M
的物块
C
连
接。释放
C
,
A
和
B
一起以加速度
a
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
A
、
B
间动摩擦因
数为
μ
,则细线中的拉力大小为
(
C
)
A.
Mg
B.
Mg
+
Ma
C.(
m
1
+
m
2
)
a
D.
m
1
a
+
μm
1
g
解析
以
C
为研究对象,有
Mg
-
T
=
Ma
,解得
T
=
Mg
-
Ma
,故A、B错误;以
A
、
B
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T
=(
m
1
+
m
2
)
a
,故C正确;
A
、
B
间为静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
B
可知
f
=
m
2
a
,对
A
可知
T
-
f
'=
m
1
a
,
f
=
f
',
联立解得
T
=(
m
1
+
m
2
)
a
,故D错误。
考向1 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问题
1.
如图所示,一夹子夹住木块,在力
F
作用下向上提升。夹子和木块
的质量分别为
m
、
M
,夹子与木块两侧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
f
。若木块
不滑动,力
F
的最大值是
(
A
)
A.
B.
C.
-(
m
+
M
)
g
D.
+(
m
+
M
)
g
解析
对整个系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F
-(
M
+
m
)
g
=(
M
+
m
)
a
①
对木块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2
f
-
Mg
=
Ma
②
由①②联立可得
F
=
,故A正确。
考向2 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
2.
一个弹簧测力计放在水平地面上,
Q
为与轻弹簧上端连在一起的
秤盘,
P
为一重物,已知
P
的质量
M
=10.5 kg,
Q
的质量
m
=1.5 kg,弹簧的质量
不计,劲度系数
k
=800 N/m,系统处于静止。如图所示,现给
P
施加一个方
向竖直向上的力
F
,使它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 s内,
F
为变力,0.2 s以后,
F
为恒力。求力
F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取
g
=10 m/s
2
)
答案
168 N 72 N
解析
设开始时弹簧压缩量为
x
1
,
t
=0.2 s
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x
2
,
物体
P
的加
速度为
a
,
则有
kx
1
=(
M
+
m
)
g
①
kx
2
-
mg
=
ma
②
x
1
-
x
2
=
at
2
③
由①式得
x
1
=
=0.15 m④
由②③④式得
a
=6 m/s
2
F
小
=(
M
+
m
)
a
=72 N,
F
大
=
M
(
g
+
a
)=168 N
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分析连接体问题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隔离法,二是整体法。具体如下:
(1)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
①若求解整体的加速度,可用整体法。整个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整体受力情况,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②若求解系统内力,可先用整体法求出整体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将系统内力转化成系统内物体的外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2)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
若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加速度不同,一般采用隔离法。以各个物体分别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并注意利用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联立求解。
方法总结
考点三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即表明题述的过
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
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对应临界状态。
(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
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速度”等,即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2.“
四种”典型临界条件
(1)
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
:
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
,
临界条件是
:
弹力
F
N
=0
。
(2)
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
:
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
,
常存在着静
摩擦力
,
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
:
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
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
:
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
,
绳子
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
,
绳子松弛
与拉紧的临界条件是
:
F
T
=0
。
(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当加速度变为0时。
3.“四种”典型数学方法
(1)三角函数法;
(2)根据临界条件列不等式法;
(3)利用二次函数的判别式法;
(4)极限法。
例3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小车
A
,其质量为
m
A
=2.0 kg,小车
上放一个物体
B
,其质量为
m
B
=1.0 kg。如图甲所示,给
B
一个水平推力
F
,
当
F
增大到稍大于3.0 N时,
A
、
B
开始相对滑动。如果撤去
F
,对
A
施加一
水平推力
F
‘,如图乙所示。要使
A
、
B
不相对滑动,求
F
’的最大值
F
m
‘。
答案
6.0 N
解析
根据题图甲所示,设
A
、
B
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f
m
时,系统的
加速度为
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
A
、
B
整体有
F
=(
m
A
+
m
B
)
a
,对
A
有
f
m
=
m
A
a
,代入数据解得
f
m
=2.0 N。
根据题图乙所示情况,设
A
、
B
刚开始相对滑动时系统的加速度为
a
',根
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
=
m
B
a
',
F
m
'=(
m
A
+
m
B
)
a
',
代入数据解得
F
m
'=6.0 N。
1.
(多选)(2019河南信阳期末)如图所示,
A
、
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
m
和
m
,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
、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
B
与地面间的
动摩擦因数为
μ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
g
。现
对
A
施加一水平拉力
F
,则
(
BCD
)
A.当
F
<2
μmg
时,
A
、
B
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
F
=
μmg
时,
A
的加速度为
μg
C.当
F
>3
μmg
时,
A
相对
B
滑动
D.无论
F
为何值,
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μg
解析
A
、
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
μmg
,
B
和地面之间的最大静
摩擦力为
μmg
,对
A
、
B
整体,只要
F
>
μmg
,整体就会运动,选项A错误;当
A
对
B
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时,
A
、
B
将要发生相对滑动,故
A
、
B
一起
运动的加速度的最大值满足2
μmg
-
μmg
=
ma
max
,
B
运动的最大加速度
a
max
=
μg
,选项D正确;对
A
、
B
整体,有
F
-
μmg
=3
ma
max
,则
F
>3
μmg
时两者会发
生相对运动,选项C正确;当
F
=
μmg
时,两者相对静止,一起滑动,加速度
满足
F
-
μmg
=3
ma
,解得
a
=
μg
,选项B正确。
2.
(2018河北衡水一模)如图所示,物块
A
放在木板
B
上,
A
、
B
的质量
均为
m
,
A
、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
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若将水平力作用在
A
上,使
A
刚好要相对
B
滑动,此时
A
的加速度为
a
1
;若将
水平力作用在
B
上,使
B
刚好要相对
A
滑动,此时
B
的加速度为
a
2
,则
a
1
与
a
2
的比为
(
C
)
A.1∶1 B.2∶3 C.1∶3 D.3∶2
解析
当水平力作用在
A
上,使
A
刚好要相对
B
滑动,临界情况是
A
、
B
的加速度相等,对
B
分析,
B
的加速度为:
a
B
=
a
1
=
=
μg
;当水平
力作用在
B
上,使
B
刚好要相对
A
滑动,此时
A
、
B
间的摩擦力刚好达到最
大,
A
、
B
的加速度相等,有:
a
A
=
a
2
=
=
μg
。可得
a
1
∶
a
2
=1∶3,C正确。
考点四 传送带问题
1.模型特征
(1)水平传送带模型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境1
①可能一直加速(条件:
v
≥
);
②可能先加速后匀速(条件:
v
<
)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境2
①
v
0
>
v
时,可能一直减速(条件:
v
≤
),也可能先减速再匀
速(条件:
<
v
<
v
0
);
②
v
0
<
v
时,可能一直加速(条件:
v
≥
),也可能先加速再匀
速(条件:
v
0
<
v
<
)
情境3
①传送带较短时,滑块一直匀减速到达左端(条件:
v
0
≥
)
②传送带较长时,滑块还要被传送带传回右端(条件:
v
0
<
)。
其中
v
0
>
v
时滑块返回右端的速度为
v
,当
v
0
<
v
时滑块返回右端的速度为
v
0
(2)倾斜传送带模型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境1
①可能一直加速;
②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情境2
①可能一直加速;
②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③可能先以
a
1
加速后以
a
2
加速
2.传送带模型动力学分析
(1)传送带模型问题的分析流程
图示
滑块与传送带共速条件
情境1
若
≤
l
,滑块与传送带能共速
情境2
若
≤
l
,滑块与传送带能共速
情境3
若
≤
l
,滑块与传送带能共速
(2)判断方法
①水平传送带
②倾斜传送带
图示
滑块与传送带共速条件
情境1
若
≤
l
,滑块与传送带能共速
情境2
若
≤
l
,滑块与传送带能共速;
若
μ
≥
tan
θ
,滑块与传送带共速后匀速运动
若
μ
μ
1
mg
,与假设矛盾。故
f
=
μ
1
mg
⑨
由⑦⑨式知,物块加速度的大小
a
1
‘等于
a
1
;物块的
v
-
t
图像如图中点划线
所示。
由运动学公式可推知,物块和木板相对于地面的运动距离分别为
s
1
=2
×
⑩
s
2
=
t
1
+
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为
s
=
s
2
-
s
1
联立①⑤⑥⑧⑨⑩
式得
s
=1.125 m
2.
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
,
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
;
在木板右方
有一墙壁
,
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
4.5 m,
如图
(a)
所示。
t
=0
时刻开始
,
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
,
直至
t
=1 s
时木板与墙壁碰撞
(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
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时间内小物块的
v
-
t
图线如图(b)
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
g
取10 m/s
2
。
求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1
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2
;
(2)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答案
(1)0.1 0.4 (2)6.0 m (3)6.5 m
解析
(1)规定向右为正方向。木板与墙壁相碰前,小物块和木板一起
向右做匀变速运动,设加速度为
a
1
,小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
m
和
M
。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
μ
1
(
m
+
M
)
g
=(
m
+
M
)
a
1
①
由图(b)可知,木板与墙壁碰前瞬间的速度
v
1
=4 m/s,由运动学公式得
v
1
=
v
0
+
a
1
t
1
②
s
0
=
v
0
t
1
+
a
1
③
式中,
t
1
=1 s,
s
0
=4.5 m是木板与墙壁碰前瞬间的位移,
v
0
是小物块和木板开
始运动时的速度。
联立①②③式并结合题给条件得
μ
1
=0.1
④
在木板与墙壁碰撞后,木板以-
v
1
的初速度向左做匀变速运动,小物块以
v
1
的初速度向右做匀变速运动。设小物块的加速度为
a
2
,由牛顿第二定律
有
-
μ
2
mg
=
ma
2
⑤
由图(b)可得
a
2
=
⑥
式中,
t
2
=2 s,
v
2
=0,联立⑤⑥式并结合题给条件得
μ
2
=0.4
⑦
(2)设碰撞后木板的加速度为
a
3
,经过时间Δ
t
,木板和小物块刚好具有共
同速度
v
3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得
μ
2
mg
+
μ
1
(
M
+
m
)
g
=
Ma
3
⑧
v
3
=-
v
1
+
a
3
Δ
t
⑨
v
3
=
v
1
+
a
2
Δ
t
⑩
碰撞后至木板和小物块刚好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中,木板的位移为
s
1
=
Δ
t
小物块的位移为
s
2
=
Δ
t
小物块相对木板的位移为
Δ
s
=
s
2
-
s
1
联立⑥⑧⑨⑩
式,并代入数据得
Δ
s
=6.0 m
因为运动过程中小物块没有脱离木板,所以木板的最小长度应为6.0 m。
(3)在小物块和木板具有共同速度后,两者向左做匀变速运动直至停止,
设加速度为
a
4
,此过程中小物块和木板运动的位移为
s
3
。由牛顿第二定
律及运动学公式得
μ
1
(
m
+
M
)
g
=(
m
+
M
)
a
4
0-
=2
a
4
s
3
碰后木板运动的位移为
s
=
s
1
+
s
3
联立⑥⑧⑨⑩
式,并代入数据得
s
=-6.5 m
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为6.5 m。
1.
有一个冰上木箱的游戏节目,规则是:选手们从起点开始用力推箱
一段时间后,放手让箱向前滑动,若箱最后停在冰上有效区域内,视为成
功;若箱最后未停在冰上有效区域内就视为失败。其简化模型如图所
示,
AC
是长度为
L
1
=7 m的水平冰面,选手们可将木箱放在
A
点,从
A
点开始
用一恒定不变的水平推力推箱,
BC
为有效区域。已知
BC
长度
L
2
=1 m,木
箱的质量
m
=50 kg,木箱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0.1。某选手作用在木
箱上的水平推力
F
=200 N,木箱沿
AC
做直线运动,若木箱可视为质点,
g
取
10 m/s
2
。那么该选手要想游戏获得成功,试求:
考点六 牛顿运动定律在解决多过程问题中的应用
(1)推力作用在木箱上时的加速度大小;
(2)推力作用在木箱上的时间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
(1)3 m/s
2
(2)1 s
≤
t
≤
s
解析
(1)设推力作用在木箱上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a
1
,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得
F
-
μmg
=
ma
1
解得
a
1
=3 m/s
2
(2)撤去推力后,木箱的加速度大小为
a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g
=
ma
2
解得
a
2
=1 m/s
2
推力作用在木箱上时间
t
内的位移为
x
1
=
a
1
t
2
撤去力
F
后木箱继续滑行的距离为
x
2
=
木箱停在有效区域内,要满足条件
L
1
-
L
2
≤
x
1
+
x
2
≤
L
1
解得1 s
≤
t
≤
s
2.
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
倾角为
θ
=37
°
(sin 37
°
=
)的山坡
C
,上面有一质量为
m
的石板
B
,其上下表
面与斜坡平行;
B
上有一碎石堆
A
(含有大量泥土),
A
和
B
均处于静止状态,
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
A
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
m
(可视为质量不
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
A
、
B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1
减小为
,
B
、
C
间的动
摩擦因数
μ
2
减小为0.5,
A
、
B
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 s末,
B
的
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
μ
2
保持不变。已知
A
开始运动时,
A
离
B
下边缘的距
离
l
=27 m,
C
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
大小
g
=10 m/s
2
。求:
(1)在0~2 s时间内
A
和
B
加速度的大小;
(2)
A
在
B
上总的运动时间。
答案
(1)3 m/s
2
1 m/s
2
(2)4 s
解析
(1)在0~2 s时间内,
A
和
B
的受力如图所示,其中
f
1
、
N
1
是
A
与
B
之
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
f
2
、
N
2
是
B
与
C
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
小,方向如图所示。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力的平衡条件得
f
1
=
μ
1
N
1
①
N
1
=
mg
cos
θ
②
f
2
=
μ
2
N
2
③
N
2
=
N
1
+
mg
cos
θ
④
规定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设
A
和
B
的加速度分别为
a
1
和
a
2
,由牛顿第二
定律得
mg
sin
θ
-
f
1
=
ma
1
⑤
mg
sin
θ
-
f
2
+
f
1
=
ma
2
⑥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式,并代入题给条件得
a
1
=3 m/s
2
⑦
a
2
=1 m/s
2
⑧
(2)在
t
1
=2 s时,设
A
和
B
的速度分别为
v
1
和
v
2
,则
v
1
=
a
1
t
1
=6 m/s⑨
v
2
=
a
2
t
1
=2 m/s⑩
t
>
t
1
时,设
A
和
B
的加速度分别为
a
1
'和
a
2
'。此时
A
与
B
之间的摩擦力为零,同
理可得
a
1
'=6 m/s
2
a
2
'=-2 m/s
2
即
B
做减速运动。设经过时间
t
2
,
B
的速度减为零,则有
v
2
+
a
2
'
t
2
=0
联立
式得
t
2
=1 s
在
t
1
+
t
2
时间内,
A
相对于
B
运动的距离为
s
=
-
=12 m<27 m
此后
B
静止不动,
A
继续在
B
上滑动。设再经过时间
t
3
后
A
离开
B
,则有
l
-
s
=(
v
1
+
a
1
'
t
2
)
t
3
+
a
1
'
可得
t
3
=1 s(另一解不合题意,舍去)
设
A
在
B
上总的运动时间为
t
总
,有
t
总
=
t
1
+
t
2
+
t
3
=4 s
(利用下面的速度图线求解,正确的,参照上述答案及评分参考给分。)